繁体字:修订间差异
无编辑摘要 |
|||
第9行: | 第9行: | ||
}} |
}} |
||
{{Infobox WS |
{{Infobox WS |
||
|name=國字/-{正}-體字 |
|name=國字/-{正}-體字{{language icon|ROC|中華民國}}<br>-{繁}-体字{{language icon|PRC|中国大陆/香港/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 |
||
|type=[[意音文字]] |
|type=[[意音文字]] |
||
|languages=[[漢語]] |
|languages=[[漢語]] |
2014年5月11日 (日) 02:21的版本
國字/正體字不正確的語言代碼。(說明)如果在角色介紹看到此訊息,請參考這個條目修改原始碼。 繁体字不正確的語言代碼。(說明)如果在角色介紹看到此訊息,請參考這個條目修改原始碼。 | |
---|---|
类型 | |
使用时期 | 公元5世紀至今 |
书写方向 | 從左至右 |
语言 | 漢語 |
相关书写体系 | |
父体系 | |
姊妹体系 | 简化字 粵語白話文 |
ISO 15924 | |
ISO 15924 | Hant (502), Han (Traditional variant) |
注意:本條目可能有部分字元無法顯示,若遇此情況請參閱Wikipedia:Unicode擴展漢字。 |
傳統漢字(英語:Traditional Chinese characters[註 1],網頁語言代碼:zh-Hant[註 2])是現代漢语(中文)書寫的最基本單元——漢字的主要體系之一,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書寫系統。这一体系现在常被称为繁体中文(英語:Traditional Chinese,直譯為「傳統中文」),与简体中文(英語:Simplified Chinese)相对。
名称
由於近代歷史演變的複雜因素,中文傳統漢字現有不同名稱及內涵的差異:
臺灣
中華民國稱傳統漢字為「國字」,又名「正體字」(正體中文)[1][2][3][4][5][6][7],是台灣唯一的中文字體標準。
教育部函,民國65年(1976年)9月13日臺(65)社字第24416號
主旨:(中華民國)學校學生應習正體字,以學生為對象之用書,亦應以正體字印製,不得使用簡體字。
資料來源:《教育部公報》第21卷,第5-6頁。(1976年9月30日)
「國字」、「正體字」、「標準字」是台灣對傳統漢字的官方名稱,但「繁體字」「繁體中文」的叫法在臺灣亦很常見。馬英九總統於臺北市長任內要求市府教育局通函各市府、學校與民間單位,推行「正體字」非「繁體字」之正名宣導[8],並於2004年,親自參與撰寫《臺北市政府推行使用正體字說帖》,親自到臺灣微軟公司建議將Windows作業系統中的「繁體字」正名為「正體字」[9][10][11][12][2]。
中國香港、澳門
香港和澳門在歷史及政治因素之下為他國管轄,並不受中國大陸推行簡化字之影響,另在回歸之後基於一國兩制政策亦無改變原有傳統漢字之使用,香港和澳門的官方正式文字仍为英文、傳統漢字(「繁體字」,民間也有「正體字」、「原體字」、「深筆字」等稱法),教學和民間行文普遍使用傳統漢字,有時为了手写方便會使用简笔字。隨著與內地經貿往來的加強,以及由於開放中國内地遊客自由行的影響,工商業簡體字的使用漸多,香港和澳門的商店有時會為招攬内地遊客而只提供簡化字的宣傳單張、大型廣告板、交通路線圖或路牌等,這亦引起了部份本地居民的不滿。[13][14]
中國大陸
1964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直属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頒布《簡化字總表》,中國大陸推行简化字,与之對應的傳統漢字則稱作繁体字(民間亦有「正體字」、「老字」、「深筆字」等稱法)用以与官方實施的简化字印刷书写标准區分[15][16][17][18],還有一些漢字未簡化,继续沿用,称为传承字。
严格来讲,“繁体字”这个词只在一个字存在简化字時使用,如某汉字無對應的簡化字,则属于传承字範疇。但在某些时候,港澳台通行字体会被笼统的称为「繁體字」;大陆规范汉字(包括简化字和未被简化的传承字)分别会被笼统的称为“简体字”,不过其实此系统和台湾、香港、澳门的用字系统的差异除了简繁汉字本身的分别外,也有很大部份源于不同的异体字选择和字形的分别[註 3],所以“简体中文”的笔画不一定较少,例如大陸規範字「强」[註 4]比港澳台通行的「強」字多一畫[19],「氾濫」大陸規範字寫作「泛滥」,其中「泛」比「氾」多兩畫[註 5],再如《簡化字總表》將「谷」、「穀」合併為「谷」,“山谷”的“谷”與傳統寫法相同,這類“一簡多繁”的例子還有很多。
新加坡、馬來西亞
新加坡的華文(華語)教學在1969年以前使用繁體中文,1976年後官方採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制訂的简化字,但民間仍然通行繁體中文。
馬來西亞的華文(華語)學術界在1976年後開始統一使用簡體中文;然而繁體字在大眾媒體中普遍存在著,例如華人商店的招牌、舊告示及許多非學術類中文書籍,香港和台灣所出版的書籍也有在市場上流動。當地許多中文報章(印刷版《東方日報》和《南洋商報》除外)都會使用「標題繁體字,內容簡化字」的方式讓簡繁中文並存。除此之外,所有本地中文報章(當中也包括《東方日報》)之官方網站都是以繁體中文為主要文字。
歷史
在歷史、文化方面,東亞各地受汉文化影響而形成漢字文化圈。在20世紀之前,以傳統漢字書寫的文言文,在中國、朝鮮半島、琉球、日本、越南等地被使用在幾乎所有正式的文書上。
此外,傳統漢字也影響華人以外各國發展本地固有詞彙的書寫系統,例如:
- 古代在朝鮮半島使用的朝鮮漢字,以及15世紀發展的諺文(“朝鲜字”、“韩字”)。
- 古代日本在中文传统汉字的基础上制定了假名(包括萬葉假名、片假名、平假名)[註 6],還根據漢字「六書」自创了和製漢字。
- 古代越南在传统汉字的基础上造了喃字,在字形和組字原則上都表現出與傳統漢字的淵源關係。
傳統在越南使用的漢字(儒字)今只在學術研究中使用。然而日本現今仍廣泛使用漢字,其中舊字體寫法基本相當於中文繁体字。
漢字简化
漢字简化可追溯至新文化運動中關於文字及語文教言和國家發展的討論。
1932年中華民國教育部公佈《國音常用字匯》(見现代标准汉语),確定了現代中國國語標準音系,还收录了部分“破体”、“小字”等宋元以来“通俗的简体字”。中國正式以國家體制推行簡体字是在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六月發佈《簡體字推行法令案》(編號001090002A008),1935年8月21日,教育部終於以部令11400號正式公佈《第一批簡體字表》,公佈推行的簡体字為324個。1936年1月15日國民黨中央召開第五次政治會議,會上國民黨中央委員和考試院長戴季陶提交簡体字緩行提案,《第一批簡體字表》於是被暫緩執行。[20][21]
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颁布《漢字簡化方案》,1964年《簡化字總表》共收2274个简化字及14个简化偏旁[註 7],簡化字形很多來自草書楷化[註 8]或文獻中筆畫簡單的俗字[註 9]、異體字、古字、假借字[註 10],也有當代人的創造[註 11]。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亲苏,试图将中文罗马化。毛泽东在一封给同学的信件中題道:“拼音文字是较便利的一种文字形式。汉字太繁难,目前只作简化改革,将来总有一天要作根本改革的。[22]”他公布了其文字革命的第一策划案,并由郭沫若主持,把簡化前的漢字稱作「繁體字」,簡化後的漢字稱作「簡化字」[註 12]。另外,未經省略部首並在「规范汉字」(通行文字體)中沿用下來的漢字則被稱作「傳承字」。
各地標準
文字現代化的常見基礎工具為標準化[16][18],而因為各地政府的漢字標準有所不同,「正體字」、「繁體字」有不同的標準和意涵。
臺灣
臺灣沿用傳統漢字,稱之為正體字,其標準為中華民國教育部颁布的《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稱「甲表」共收常用字4808字、《次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稱「乙表」共收次常用字6334字,並含9個單位詞,共計6343字、《罕用字體表》稱「丙表」收罕用字18388字、《原異體字表》稱「丁表」共收異體字18588字,補遺22字,並以此四表收錄字為現行國家標準中文標準交換碼納編(CNS11643)編碼依據;另於2004年公佈《新異體字表》計收70833字,此五表為臺灣正體字標準總計收錄為十萬零五千五十一字[23][24][25][26]。 並公布用語說明
- 「正字」為中華民國教育部之《常用字表》、《次常用字表》、《罕用字表》所收錄之字,或2004年公佈《新異體字表》編輯新增之正字[24]。
- 「異體字」為文獻上與正字同音義而異形者,此乃中國文字孳乳演變的實況紀錄,形體流變的自由與旁歧的現象,歷來對它的稱呼很多,除異體字外 ,還有俗字、訛字、雜體、別體等[23]。
其選字參考資料為《中文大辭典》、《中華大字典》、《辭海》、《辭源》、《辭通》、《康熙字典》、《說文解字詁林》等合計百餘種,經系統整理歸納成為現行正體字標準,字體的選用乃就現有字形加以挑選,並非另創新形,字體研訂或從古,或從俗,皆以符合六書原理為原則,字體選取具教育意義,所以通行字體仍具原有字構者,優先考慮[27][28],部份因標準字體採用原則而例外,例如「裏」從俗作「裡」,「衆」被認為是俗寫而「眾」才是正寫[29]。
香港、澳門
港澳的繁體字以《常用字字形表》為標準。港澳和臺灣的差異整體來說並不算多,像「攜」等字都一致。但也有些字的分別則較明顯,如港澳用「裏」「衞」「着」[30],台灣用「裡」「衛」「著」[31]。
中國大陆
大陸以簡化字和传承字為规范汉字,目前大陸出版繁體中文印刷品時,大多使用宋体新字形,《簡化字總表》和《通用规范汉字表》附件《规范字与繁体字、异体字对照表》[32]收錄的繁體字均为宋体新字形,不同于传统的明体(宋体),與港澳臺使用的繁體字有些差異(例如港台從「綠」,大陸繁體從「緑」)。另外,大陸和港台對異體字的認定並不相同,例如大陸認為「强」是正體字,「強」是異體字,但在港台卻恰好相反。在大陆,繁体字和异体字、二简字、錯別字、生造字為不規範漢字[3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二、三条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第九、十、十一、十三条规定,公务、教学、出版物、公共服务行业中使用规范汉字;第十七条规定下列情形可以保留或使用繁体字、异体字:
- 文物古蹟;
- 姓氏中的异体字[註 13];
- 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
- 题词和招牌的手书字;
- 出版、教学、研究中需要使用的;
- 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特殊情况。
繁簡字體對應
註:實際應用中,兩岸三地的繁體中文出版物並不拘泥於本地的標準,有時也會使用其他字形和異體字。 |
|
|
用語差異
由於國共內戰,1949年後台灣、香港與中國大陸的人民之間長期缺乏交流,使中文在用詞習慣和新詞彙常有所不同。自1980年代以來,各種外來科技術語、文藝作品不斷引進,令這種現象變得更加明顯。同樣地,在台灣及香港也存在一些類似的差異。台灣亦有許多詞彙源自當地,並有別於香港用法的情況。
原文 | 中國大陸 | 香港 | 台灣 |
---|---|---|---|
ballpoint pen | 圆珠笔 | 原子筆 | 原子筆 |
calculator | 计算器 | 計數機 | 計算機 |
hard disk | 硬盘 | 硬碟 | 硬碟 |
Inception | 《盗梦空间》 | 《潛行凶間》 | 《全面啟動》 |
ブリーチ | 《境·界》 | 《漂靈》 | 《死神》 |
Margaret Thatcher | 撒切尔夫人 | 戴卓爾夫人 | 柴契爾夫人 |
software | 软件 | 軟件 | 軟體 |
因此繁體中文又可細分為「台灣用語」和「香港用語」,而非籠統地歸納作「繁體用語」。除此之外,部分中國大陸人士和許多海外華人亦使用繁體中文,用以學術研究或文化傳承。鑒於他們的用語可能會同時涉及所謂的「繁體用語」和「簡體用語」,僅僅用「繁體用語」和「簡體用語」來區分所有中文用語的差異性是遠遠不夠的。
隨著網絡時代到來,華語人士開始不斷認識相互的用語,各種用語相互滲透,例如广州地铁的「出口资讯(Exit Information)」,「資訊」一詞原為港台習慣用語,但后来中国大陆也能经常见到。暫時來說,各地的政府都不會大量更改用語習慣,但在閱讀方面,地區詞不太會成為嚴重的地域問題。
電腦中的使用
由於電腦及數位網路的廣泛應用,當代漢字現代化的標準重心漸轉移到電腦及網路中的漢字標準[16][18],這些標準又稱數位漢字[37]。
由於台灣是使用正體中文的地區中最早發展中文電腦者,且近年經濟發達,電腦中的“國際中文”長期以來其實代指繁體中文,意即絕大部份軟體的國際中文版使用的是台灣的用語和翻譯,此等軟體亦通行於港澳地區或其他使用繁體中文的社群。由於台灣和香港在一些用語上的分別明顯,不少開放原始碼軟體,例如GNOME和KDE的繁體中文版都分拆為「中文(台灣)」和「中文(香港)」兩個版本,分別使用於台灣或港澳地區流行的翻譯用詞。
編碼
繁體中文自1980年代以來通常使用Big5中文編碼,中華民國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公佈一套名為「中文標準交換碼」CNS 11643的官方編碼,並普遍用於台灣的戶政、役政資訊系統中,而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亦使用CCCII 編碼。
中國大陸於1993年针对GB 2312编码扩展得到的GBK編碼,以及在2000年提出、2005年修订的GB 18030編碼中,都采用簡體字形和繁體字形共存的方式,佔據不同的編碼位置。近年來,Unicode跨語言編碼集出現,也得到了廣泛使用。香港所使用的即為採用Unicode的UTF-8編碼,同時因港澳地區使用一些特殊的粵語字,其政府也用UTF-8發行香港增補字符集。
網頁
萬維網聯盟建議使用zh-Hans或zh-Hant[註 2]這一IETF語言標籤作為語言屬性的值和Content-Language的值,以分别說明網頁使用的是简体中文或繁體中文[38]。
傳統漢字稱呼及地位爭議
中国大陆
中国大陆以简化字和未被简化的传承字为“规范汉字”[39],大陆官方文件中“繁体字”是简化字的反义词,“正体字”则是异体字的反义词,简繁体字的标准是《简化字总表》,如“护”是简化字,“護”是“繁体字”,而正异体字的标准是《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此表名为“第一批”但至今未出台“第二批异体字整理表”)[40][41][42],如“堤”是正体字,“隄”是异体字[43]。《通用規範漢字表》於2013年6月5日正式頒佈,该字表整合了《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1955年)、《簡化字總表》(1964年初發表,最後修訂於1986年)、《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1965年)、《現代漢語常用字表》(1988年)以及《現代漢語通用字表》(1988年),成爲社会一般應用領域的漢字規範,原有相關字表從即日停止使用。
香港、澳门
香港和澳門称傳統漢字为「繁體字」,但亦有人發起「繁體字」改稱「正體字」的運動[44],認為「繁體字」的“繁”含“繁琐”之贬义[45]。
臺灣
臺灣的官方文字以中華民國教育部所制定的國字標準字體為標準,稱為「国字」、「正體字」或「标准字」[45],並整理歷史文獻上的各種簡筆字、異體字、俗體字等,歸納統合為異體字[23],用字和香港、澳门大致相同,不過也有例外(例如「裡」和「裏」字、「線」和「綫」字等)。俗字在台湾亦經常出現,例如“臺”寫作“台”(「臺灣」、「台灣」、「台湾」的寫法都可以接受,但「台灣」、「台湾」少用於正式文件)、“鏽”寫作“銹”等[46],在有些變體字方面,如「体」與「辞」等,中華民國教育部雖承認但視為異體字[47]。比較特別的是臺北市政府在馬英九任職市長期間推行正體字運動,內外文宣一律作「臺北市」而非「台北市」。[48]
名稱爭議
原本的標準文字皆稱「正書」、「楷書」或稱「正字」,傳統漢字在簡化前並沒有「繁體字」之說[49],只有正體字與俗體字之分區[50][51],1935年8月中華民國教育部曾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采用了钱玄同所编《简体字谱》(2400余字)中的324个,明确说明:「简体字为笔画省简之字,易认易写,别于正体字而言,得以代繁写之正体字」[52]。到了1956年中國大陸頒佈《汉字简化方案》之後,才開始用繁體字稱呼傳統漢字[49]。因此傳統漢字支持者認為由於傳統漢字的筆畫並未增加,理應保存其「正」稱,稱為「正體字」。[45]馬英九是強調使用「正體字」一詞的政治人物之一,馬英九的總統文稿引用古訓「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註 24]來強調「繁體字」有負面意涵,應使用「正體字」來強調「正規」、「正統」與「正式」之意[9][51]。
亦有簡化字支持者認為文字變革是自然的事,用「正體字」來稱呼传统汉字,有暗示簡化字是「歪體」之嫌[53],元明以來各類手寫文獻使用現今通行簡化字者多不勝數,简化字既然被定為規範漢字,就是中國大陸的「正體字」[45]。
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全球華人目前使用傳統漢字約 4000 萬人,約只有簡化字用户(绝大多数在中国大陆)的33分之1[9],据统计中國大陸习惯写简化字的占95.25%,写繁体字的只占0.92%,有3.84%的人是繁简并用[45][49],因此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有意以臺灣通行的「傳統漢字」(正體字)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于中華民國已失去聯合國席位,没有权利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请申报世界遗产[49],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些学者認為应以“汉字”申遗[45],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則表示“我们刚开过申遗名录的讨论会议,汉字被列在名录上面,但我们把它删掉了。汉字符号不需要保护,它有延续性,几千年都没有间断过发展和传承。申遗是为了抢救濒危的文化,而汉字的情形并不是这样。”另外他也表示「我从不否认简体字存在弊端,我们曾经提出恢复八个繁体字,比如‘乾湿’的‘乾’,和‘干部’的‘干’区分开,但就是这八个字也没能通过」等。[54]在歷經了中國近代歷史演變,對於傳統漢字稱謂與简化爭議已久,曾經在中華文化圈廣泛使用的傳統漢字,現在的用户銳減為簡化字用户的33分之1[9],申遺行動突顯出傳統漢字需受到保護之憾。[49]
繁簡之爭
- 一些人認為簡化字可減少書寫所耗費的時間、精力;笔画減少較為簡單,可減輕學習難度,在現代資訊快速流動時具有更大的適應空間,[55]簡化字結構清晰,更容易辨認,这一点在一些简化前的形近字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如「画(畫)」「书(書)」「昼(晝)」等,这也使简化字在印刷時可以采用更小的字体,節省油墨和紙資源。
- 簡化字批評者認為現行的簡化字能減省的精力相當有限,例如“夹(夾)”、“涡(渦)”、“凉(涼)”等字只减少了一画,而且大陆的规范汉字中尚有“餐”、“囊”、“疆”等大量笔画多的常用汉字。簡化字有諸多問題,例如:部分字形近容易誤認、無法呈現內涵及解釋字源[註 25][56]、合併漢字導致歧義增加、喪失藝術美感、破壞漢字系統性、無法完全廢除傳統漢字導致想要閱讀古代文獻或其它繁體書籍必須額外學習等。
- 有觀點認為,漢字簡化自始就有一個誤區,即將中國文盲率居高不下歸罪於繁體字「难认、难读、难写」,但事實上影響識字率的更多是社会经济以及教育因素,而非字体难易程度。例如18世纪之前,中国的识字率约为5%,為世界最高,这得益于当时中国经济繁荣、教育普及,但在中世纪的欧洲乡村,除了牧师之外就再也没有几个识字的人[57]。台中教育大學中文系教授鄭蕤指出,沒有簡體字時,大家不覺得寫正體字有多辛苦,但一有簡體字,大家在求方便的情況下,很容易就選寫簡體字。中華民國前總統陳水扁也曾使用簡體字在公眾場合題字,多次将陳姓寫成簡體;身為中華民國在野黨領袖的蔡英文也使用簡體書寫過公開信[58]。
其他傳統漢字
日本
1946年,日本内阁公布《當用漢字表》,收錄的1850字中131字采用新字体,原写法則被稱作「舊字體」。新字体多为略字(简笔字),但亦有少数增添笔画的情况,如“歩(步)”。另外,基於同音汉字书写规则,不少當用漢字外的漢字被替換成另一個不同的漢字,其中一些寫法與中國大陸的簡化字相同,如「牴触(觸)」改成「抵触」[59]。
1981年,日本内閣公告了僅僅作為「目標」而非「強制」的《常用漢字表》,收錄1945字[註 26],其中新字體355個[註 27],加上《人名用漢字表》收錄的11個新字體、《表外漢字字體表》收錄的22個「簡易慣用字體」,日本政府公布的新字體共389字[註 28],其簡化程度總體而言不如中國大陸的簡化字,言部、金部、糸部等常用部首没有简化。
在日本,日常生活主要使用新字体,但政府并未宣布废止舊字體。在专有名词等很多场合中,舊字體仍可使用。
朝鮮、韓國
朝鮮漢字(朝鮮語:한자/漢字 hanja)也稱「韓國漢字」或「韩文汉字」等,是朝鮮語/韓語中使用的漢字,通常用來書寫由漢語、日語傳入的漢字詞。
朝鲜漢字字形大約相同於中國的繁体字、日本的舊字體,唯少數字形有異,如「曺」(曹)。
朝鮮漢字在年輕人中的使用頻率不高,通常都轉由諺文書寫。
越南
傳統在越南使用的漢字--儒字,目前只在學術研究上使用,用來表示從古代的漢語中引入的漢字詞。
註釋
- ^ “Traditional Chinese”是專有名詞,兩個詞首字母均大寫。
- ^ 2.0 2.1 “zh”代表中文,“Han”代表漢字、“t”代表“Traditional”(傳統)。
- ^ 比如别(別)、没(沒)
- ^ 中國大陸將「強」視為「强」的異體字廢除
- ^ “廣泛”的“泛”是傳承字,《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將「氾」、「泛」合併為「泛」
- ^ “真名”是日本對漢字的古稱,而“假名”是將漢字視作單純表音符號的一種表記法。漢字是语素文字,但假名則為一種表音文字。
- ^ 《簡化字總表》的《說明》裡有提到:「第三表所收的是应用第二表的简化字和简化偏旁作为偏旁得出来的简化字。汉字总数很多,这个表不必尽列。例如车字旁的字,如果尽量地列,就可以列出一二百个,其中有许多是很生僻的字,不大用得到。现在为了适应一般的需要,第三表所列的简化字的范围,基本上以《新华字典》为标准。未收入第三表的字,凡用第二表的简化字或简化偏旁作为偏旁的,一般应该同样简化。」所以盡列(算入生僻的字)的結果,簡化字會突破2,274個字。
- ^ 許多偏旁如讠[訁]、饣[飠]、纟[糹]、钅[釒]、呙[咼]、见[見]、页[頁]、贝[貝]、车[車]、东[東]、门[門]、马[馬]等來自草書,其類推簡化字也因而來自草書。
- ^ 比如「观」、「备」、「总」、「关」、「质」等簡化字是从「觀」、「備」、「總」、「關」、「質」等的俗字「覌」、「俻」、「縂」、「関」、「貭」等演变而来。
- ^ 比如谷[穀]、后[後]、斗[鬥]、舍[捨]、卷[捲]、丑[醜]、叶[葉]等等
- ^ 《簡化字溯源》探討了《简化字总表》第一、二表(第三表为以第二表简化字和简化偏旁作部首的类推简化字)482 個簡化字和14个简化偏旁的來源,第一類「在過去的辭書、其他出版物和實物資料中有與現在的簡化字完全相同的字形」共 325 字與 10 個簡化偏旁;第二類「在過去的各種資料中,只有與今天的簡化字相近的字形」佔 49 字與 3 個簡化偏旁;第三類「曾在民眾中廣泛而長期使用,但查不到具體資料的字形。此类字说明其为群众的创造,或在某个范围流行」有 113 字與 1 個簡化偏旁。
- ^ 「簡體字」是中華民國《第一批简体字表》所用的名稱,影響很大,微軟「簡體中文版」Windows系统亦用此名。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的稱呼上一向是「簡化字」,包括《简化字总表》及現有的字詞典。
- ^ 例如中國大陸將「甯」視為「寧」的異體字廢除,再將「寧」简化为「宁」,导致「寧」、「甯」兩姓合为“宁姓”,《通用规范汉字表》规定「甯」可用于姓氏人名;但《通用规范汉字表》对于议论颇多的繁体字,并未恢复一个[34],「涂」、「塗」兩姓合为“涂姓”,「黨」與「党」兩姓[35]合為「党姓」,因为有不少字简化时被合并至另一字;还有一类特殊情况,中国大陆已经废止的二简字規定「蕭」簡化作「肖」,大陆地区目前萧姓族人的身份证登记有的使用「萧」字,有的使用「肖」字[36]
- ^ 「檉」、「蟶」类推简化作「柽」、「蛏」,但“怪”字与“聖”无关
- ^ 作门屏之间解的古字「宁」读zhù,为避免此「宁」字与「寧」的简化字混淆,原读zhù的「貯」、「佇」、「苧」、「紵」简化为「贮」、「伫」、「苎」、「纻」。
- ^ “發”读fā,“髮”读fà。
- ^ “乾枯”的“乾(gān)”简化为「干」,“乾坤”的“乾(qián)”不简化。
- ^ “斗”读dǒu,“鬥”读dòu。
- ^ “术”(zhú)原写作“朮”,如中药白朮,与“術”(shù)不同。
- ^ “前仆后继”的“仆”读pū,“僕人”的“僕”读pú。
- ^ “朴”读piáo(朴姓)或pō(朴刀)、pò(例如中药厚朴),“樸”读pǔ。
- ^ “葉”读yè,“叶”本读xié(协)。
- ^ 古人南宮适、李适的「适」讀kuò(括)
- ^ 出自《論語·子路》。
- ^ 如:“聖”簡化為“圣”、“僅”簡化為“仅”、“鳳”簡化為“凤”、“風”簡化為“风”等,其中“乂”“又”倾向“符号化”。
- ^ 2010年,日本追加196個新的常用漢字,並削除5個漢字,合計共2136字。
- ^ 由於「辨」、「瓣」和「辯」被合併簡化為「弁」,355個新字体对应的舊字體有357個。
- ^ 但亦有不少收錄於辭書,而政府未予以公示的舊字體,如《表外漢字字體表》中有「讃」無「讚」,再加上擴張新字體問題,新字體數量遠不止389個。
參見
参考文献
- ^ 認識全字庫 › 中文碼介紹
- ^ 2.0 2.1 盧國屏; 黃立楷. 當代文字學概論. 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2008 [26 January 2013]. ISBN 978-957-11-5370-4.
- ^ 華文世界. 世界華文敎育協進會. 2006 [26 January 2013].
- ^ 圖書與資訊學刊. 國立政治大學圖書館. 1994 [26 January 2013].
- ^ 另一種感動.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26– [26 January 2013]. ISBN 978-986-221-981-2.
- ^ The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Writing in Simplified Chinese Characters While Maintaining a Reading Knowledge of Orthodox Forms" in Mainland China 2009/06/23
- ^ President Ma attends gathering for overseas compatriots attending National Day festivities
- ^ 臺北市政府. 臺北市政府推行使用正體字實施方案. 臺北市政府. 2002-05 [2013-08-20] (中文(臺灣)).
「正體字」非「繁體字」之正名宣導
- ^ 9.0 9.1 9.2 9.3 馬英九. 「大陸『識正書簡』的文化意涵」乙文. 總統手稿. 2009-06-23.
一、我為何關心中文發展?……三、為正體字請命!……因為「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的古訓。我們所使用的文字,是老祖先二千多年來一脈相承使用的正統漢字,未曾增加筆畫,使用並不繁瑣,怎麼可以稱為帶有負面意涵的「繁體字」呢?至於「正體字」一語,有「正規」、「正統」、與「正式」的意思,是針對「異體」、「俗體」與「簡體」而來,但並無任何貶抑意涵。
- ^ 文訊. 文藝資料硏究及服務中心. 2008 [26 January 2013].
- ^ 亞洲週刊. 明報雜誌社. 2009 [26 January 2013].
- ^ 天下雜誌. 天下雜誌社,. October 2007 [26 January 2013].
- ^ 餐牌只供英文簡體 agnès b.速道歉. 明報. 2012-04-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30) (中文(香港)).
- ^ 港媒:怎麼看簡體字在香港?. 香港成報. 2013-07-23 (中文(香港)).
- ^ Zhao, Shouhui. Chinese character modernisation in the Digital Era: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Robert B. Kaplan (ed.) (编). Language Planning and Policy in Asia: Japan, Nepal, Taiwan and Chinese characters. Multilingual Matters. 2008. ISBN 9781847690951.
- ^ 16.0 16.1 16.2 Zhao, Shouhui (赵守辉); Richard B. Jr. Baldauf. Planning Chinese Characters: Reaction, Evolution or Revolution? (汉字规划:反動、进化或改革?). Springer. 2007-12-27. ISBN 0387485740.
- ^ Johnson, Robert Keith. Language Policy and Planning in Hong Kong. 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994, 14: 177–199. doi:10.1017/S0267190500002889.
- ^ 18.0 18.1 18.2 Lee, Leon Z. Chinese Characters: A Quick Social, Political and Linguistic Survey. CCAPS Translation and Localization 18. 2005-11 [2009-03-18].
- ^ 比大陆简体字更简单的三例台湾正体字:份 葆 犟. 新民晚报. 2012-11-09 (中文(中国大陆)).
- ^ 村田雄二郎. 村田雄二郎:汉字简化浅论──另一个简体字. 人文与社会. 2013-01-04 (中文(中国大陆)).
- ^ 蒋介石曾指示推行简体字 戴季陶强烈反对称荒谬 (中文(中国大陆)).
- ^ 给蒋竹如〔1〕的信. 1955 [2011-09-27] (中文(中国大陆)).
- ^ 23.0 23.1 23.2 中華民國教育部. 中華民國教育部異體字字典序. 中華民國教育部. 2004-01 [2013-10-06] (中文(臺灣)).
所謂「異體字」,是指在一個正字標準下,文獻上與此正字同音義而形體有異的字。歷來對它的稱呼很多,除異體字外 ,還有俗字、訛字、雜體、別體等
- ^ 24.0 24.1 中華民國教育部. 中華民國教育部異體字字典系統用語. 中華民國教育部. 2004-01 [2013-10-06] (中文(臺灣)).
教育部於民國七十一年九月交正中書局印行之《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亦稱為「甲表」,或以英文字母A表示之,共收常用字4808字
- ^ 中華民國教育部. 常用國字標準字體筆順學習網. 中華民國教育部. 2010 [2013-06-23] (中文(臺灣)).
使用說說與進階學習
- ^ 中華民國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 國語文教育叢書第四. 中華民國教育部. 中華民國八十二年二月二日臺初版 [2013-06-23] (中文(臺灣)).
序、編定說明
- ^ 中華民國教育部. 中華民國教育部常用字選字主要參考資料. 中華民國教育部. 1983 [2013-10-06] (中文(臺灣)).
中文大辭典
- ^ 中華民國教育部. 中華民國教育部異體字基本文獻引書體例表. 中華民國教育部. 1983 [2013-10-06] (中文(臺灣)).
說文解字(大徐本)、說文解字(大徐本)新附
- ^ 國字標準字體
- ^ 《商務新詞典》. 商務印書館. 2008. ISBN 9789620702877 (中文(香港)).
- ^ 常用國字標準字體筆順學習網 (中文(臺灣)).
- ^ 《通用規範漢字表》. 國務院辦公廳. 2013-08-19.
- ^ 什么是规范汉字?什么是不规范字?.
- ^ 《通用规范汉字表》正式公布 未恢复一个繁体字 (中文(中国大陆)).
- ^ 张学衔. 华夏百家姓探源. 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179 頁. ISBN 9787305017087 (中文(中国大陆)).
记载: 党氏有西羌的血统,早在汉朝的时候,就有一支位于今青海省境内的西党,以「党项」为部落之名,根据史书的记载是夏禹的支裔。但是,由于文字的进化和演变,以及世人书写的以讹传讹、以党代黨或以黨代党的乱真现象
- ^ 肖姓改回蕭 [[湛江]]族人樂見正名. 南方都市報. 2013-05-29. 网址-维基内链冲突 (帮助)
- ^ 漢字文化與數位科技應用座談會
- ^ Internationalization Best Practices: Specifying Language in XHTML & HTML Content. W3.org. [2009-05-27].
- ^ 规范汉字的定义、使用范围及使用依据. 2005 [2011-09-27] (中文(中国大陆)).
- ^ 郑州市社会用字管理规定.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 2004-1-6 [2013-5-15].
正体字以文化部和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一九五五年十二月二十二日联合发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所列正体字为标准;其中与《简化字总表》不一致的,以《简化字总表》为标准
- ^ 《简化字总表》说明. 2006-5-25 [2013-5-15].
在1955年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有些被淘汰的异体字和被选用的正体字繁简不同,一般人习惯把这些笔画少的正体字看作简化字
- ^ 什么是规范汉字、现行规范汉字以什么作为依据. 南通广播电视大学. 2005 [2011-09-27] (中文(中国大陆)).
正体字以1955年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选用的字为准(该表公布后又作了几次调整,一共恢复使用了28个被淘汰的异体字,即:阪、挫、晔、诓、雠、、邱、於、澹、骼、彷、菰、溷、徼、薰、黏、桉、愣、晖、凋等。所以,实际上被淘汰的异体字是1027个),与此相对的异体字不再使用。如:“牀”是“床”的异体,“慾”是“欲”的异体,等等,都不再使用
-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5-6-1: 1740. ISBN 7-100-04385-9 (简体中文).
- ^ 元氣堂:簡等於殘?眾字平等 (中文(香港)).
- ^ 45.0 45.1 45.2 45.3 45.4 45.5 “繁体字应纳入汉字体系申遗”. 东方早报. 2008-12-19 (中文(中国大陆)).
- ^ 中市道路標線 簡字不像話. 自由時報. 2006-8-17 (中文(臺灣)).
- ^ 教育部重編國語字典
- ^ 正體字主題網. 臺北市政府.
- ^ 49.0 49.1 49.2 49.3 49.4 吳銘能. 《書評寫作方法與實踐》(修訂版),增訂版後記. 威秀資訊科技. 2011-10: 第392頁 [2013-06-30] (中文(臺灣)).
本書列為大陸本科生教材,,仍以傳統正體漢字出版。(註1:其實漢字沒有簡化之前,傳統漢字沒有繁體之說,到了漢字簡化後,為與傳統漢字區分,於是正體字與簡體字為人通稱……)可能讀者會有疑問:為何不以「規範簡化字」出版呢?近代史學大師的著作,如劉師培、章太炎、梁啟超、蒙文通、陳寅恪、王國維、錢穆等諸位先生的集子,那一個不是以正體漢字排印出版:說來令人感慨,臺灣馬英九有意以臺灣通行的傳統漢字(也就是大家習稱的繁體字)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且極積進行,勢有非通過不可的姿態。本來,漢字起源於中國大陸本土,臺灣本是中國的一部份,臺灣文化深受中國大陸影響極深,臺灣老百姓現在書寫使用的漢字,原本就是中華文化的一支。然而,吊詭的是,中國近代歷史演變結局,傳統漢字在大陸本土已經是很少很少一群人使用了,反而臺灣二千三百萬同胞都在使用傳統漢字。中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大國...現在淪落到傳統漢字要像熊貓一樣保護,避免瀕臨消失,這難道不值得我們深思反思嗎?
- ^ 黃嘉偉、敖群. 漢語與文化讀本: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An Intermediate Reader.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02: 繁體字與簡體字 page 148 [2013-06-30] (中文(香港)).
從前中國沒甚麼人講繁體字和簡體字,大家只說正體字與俗體字...
- ^ 51.0 51.1 中華民國二十四年八月教育部頒發的簡體字表之附錄說明...
- ^ 简体字并不是当代社会的“特产”.
- ^ 联合早报:简体还是繁体?海外中文学校陷两难. 中国新闻网. 2009-04-20 (中文(中国大陆)).
- ^ 汉字统一编码不为人知的内幕.
- ^ 周溯源 张广照. 少数汉字可适当再简化. 学习时报. 2013-03-11 (中文(中国大陆)).
- ^ 裴钰:从17个角度看汉字繁体字和简体字之争. 中国新闻网 (南方报网). 2009-03-18 (中文(中国大陆)).
- ^ 中国青年报:繁体字和简体字都是“国字”. 中国新闻网. 2009-03-23.
- ^ (中评社. 蔡英文发公开信挺陈明文绝食 通篇都是简体字. 人民网. 2008-11-14 (中文(中国大陆)).
- ^ 《同音の漢字による書きかえ》,昭和31年7月5日発表「国語審議会の建議と報告」より。(日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