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納莉 (2001年):修订间差异
第179行: | 第179行: | ||
*{{zh-hk}}http://www.smg.gov.mo/ [[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首頁 |
*{{zh-hk}}http://www.smg.gov.mo/ [[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首頁 |
||
[[Category:2001年太平洋颱風季 |
[[Category:2001年太平洋颱風季]] |
||
[[Category:2001年台灣]] |
[[Category:2001年台灣]] |
||
[[Category:台灣颱風 |
[[Category:台灣颱風]] |
||
[[Category:三级热带气旋 |
[[Category:三级热带气旋]] |
||
[[Category:台灣之最]] |
[[Category:台灣之最]] |
||
{{台灣颱風}} |
{{台灣颱風}} |
||
{{2001 Pacific typhoon season buttons}} |
2014年7月9日 (三) 09:43的版本
颱風百合 Typhoon Nari(英文) | |||||||||
---|---|---|---|---|---|---|---|---|---|
| |||||||||
| |||||||||
| |||||||||
| |||||||||
概況 | |||||||||
形成日期 | 2001年9月6日 | ||||||||
消散日期 | 2001年9月20日 | ||||||||
最低氣壓 | 960 hPa | ||||||||
影響 | |||||||||
財產損失 | 臺灣300億元新台幣 中国大陆6000萬元人民幣[1] | ||||||||
死傷人數 | 日本2死/失蹤9傷 臺灣94死265傷10失蹤 中国大陆逾3死15傷 | ||||||||
影響地區 | 日本 臺灣 香港 澳門 中国大陆 | ||||||||
2001年太平洋颱風季的一部分 |
颱風百合(英語:Typhoon Nari,國際編號:0116,聯合颱風警報中心:20W,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Kiko)為2001年太平洋颱風季第十六個被命名的風暴。「百合」一名由韓國提供,是指「百合花」,這是一種球莖類植物,長有大的白色或彩色花瓣,是韓國夏天常見的花卉。
納莉的發展過程及路徑十分奇特,曾四度增強及減弱,四次超過90度大轉彎,並三度急轉彎吹襲沖繩島,並於沖繩島以西及台灣島等地幾乎原地停留不動,在台灣與颱風韋恩、納德、天秤被並稱為「侵台四大怪颱」。而台灣一般稱之為九一七水災。
發展過程
形成及初期移動
百合於9月6日清晨在台北以東約220公里處發展為一熱帶低氣壓,初時向東北移動,該日下午增強為一熱帶風暴(已相當於台灣的輕度颱風),並於翌日早上掠過沖繩島。百合於9月7日下午增強為一強烈熱帶風暴。當晚,百合急轉彎並折返橫過沖繩島。橫過沖繩島後,百合於9月8日向西北移動。
9月9日,百合受到東北偏東方的颱風丹娜絲影響,轉向東南移動並增強為颱風,直趨沖繩島。翌日早上迅速減弱為一強烈熱帶風暴。9月11日,百合再次增強為颱風,同時丹娜絲減弱,因此於9月11日及12日百合在沖繩島以西附近幾乎停留不動。
改向西南,吹向台灣
9月13日,百合向西北移動,並於翌日減弱為一強烈熱帶風暴及轉向西南移動。9月15日,百合第三次增強為颱風。
9月16日,百合登陸台灣東北角(21時40分),並以極為緩慢的速度向西南移動,翌日早上減弱為強烈熱帶風暴並於下午減弱為熱帶風暴,在台灣上空滯留49小時20分鐘後,9月18日從臺南安平附近進入台灣海峽南部(22時00分),隨即並進入南海北部。
死灰復燃
9月19日,百合轉向西北偏西移動。翌日早上百合第四次增強,增強為強烈熱帶風暴。其後百合在中午時分,以強烈熱帶風暴下限(中心風速時速90公里)的強度,在汕頭西南面約60公里登陸,並減弱為熱帶風暴。百合於黃昏時份進一步減弱為熱帶低氣壓並在香港北面約90公里掠過。
百合在9月20日晚間,也就是形成後第15天,於廣東省雲浮附近消散。
影響
臺灣颱風降雨紀錄 | ||||||
---|---|---|---|---|---|---|
累計降雨紀錄 | 年份 | 風暴名稱 | 發生地點 | 附註 | ||
排行 | 公釐 | 英吋 | ||||
1 | 3,060 | 120.5 | 2009年 | 颱風莫拉克 | 嘉義縣阿里山鄉 | [4] |
2 | 2,319 | 91.3 | 2001年 | 颱風納莉 | 臺北縣烏來鄉 | [5] |
3 | 2,162 | 85.1 | 1969年 | 熱帶風暴芙勞西 | 臺北市北投區 | [4] |
4 | 1,987 | 78.2 | 1996年 | 颱風賀伯 | 嘉義縣阿里山鄉 | [6] |
5 | 1,914 | 75.4 | 2024年 | 颱風凱米 | 高雄市茂林區 | [7] |
6 | 1,834 | 72.2 | 1987年 | 颱風琳恩 | 臺北市北投區 | [8] |
7 | 1,774 | 69.8 | 2012年 | 颱風蘇拉 | 宜蘭縣宜蘭市 | [9] |
8 | 1,672 | 65.8 | 1967年 | 颱風解拉 | 宜蘭縣冬山鄉 | [10] |
9 | 1,611 | 63.4 | 2008年 | 颱風辛樂克 | 臺中縣和平鄉 | [11] |
10 | 1,561 | 61.5 | 2005年 | 颱風海棠 | 屏東縣三地門鄉 | [12] |
- 當地發佈颱風最高信號:海上陸上颱風警報
災情
由於納莉颱風停留時間過久,其貫穿的特殊路徑(由台北向西南到台南)及其環流強勁而所致,故在臺灣降下豐沛雨量,造成北台灣嚴重水患,多處地方單日降雨量皆刷新歷史紀錄。災情約略述之:台北市的基隆河多處堤防缺口未補(防洪整治工程,包商因工程棄土問題,延宕遲未完工),造成颱風時爆滿的基隆河水在突破警戒水位後,由堤防缺口灌入台北市,台北捷運板南線、台北捷運淡水線、台北車站等地下鐵路遭水淹沒,並造成忠孝東路、內湖、南港、汐止等地嚴重水患,台北交通陷入嚴重混亂。
此外,台鐵縱貫線山線、海線及花東線部分路段中斷;多處地區引發土石流災害;近165萬戶停電;逾175萬戶停水;全台有408所學校遭到重創,損失近新台幣8億元;工商部分損失超過新台幣40億元;農林漁牧損失約42億元;總計產業損失超過新台幣80億元。
納莉颱風中心從登陸到出海一共花了49個小時,創下臺灣氣象史上颱風中心滯留陸地時間最久的紀錄,並改寫了台北、嘉義、新竹的單日最多雨量紀錄。
時任台北市長的馬英九事後坦承「市府有疏失,不過市府疏失是建立在中央氣象局預報資料無法讓市府準確掌握颱風規模上。」
此次水災,由於當時加上美國發生九一一事件,直接重挫國內股市。除此之外,亦間接造成後來的登革熱疫情擴散、紅火蟻問題[13]、SOGO經營案[14]、SARS事件等。
多項紀錄
- 台北氣象站2001年9月17日0時至24時內降下了425公釐的雨量,是台北百年來的歷史新高紀錄。
- 基隆五堵地區曾出現一小時120公釐的雨量;嘉義則出現144公釐的雨量,打破單小時最高雨量的紀錄。
- 台北、桃園、基隆、新竹、苗栗等地區的累積降雨量都超過1,000公釐。
- 台北、新竹、嘉義三個觀測站測得的單日降雨量,均突破三站建站以來的最高紀錄。
- 宜蘭縣大同鄉土場山區,降下高達1,323公釐的雨量,是納莉颱風登陸台灣期間,雨量最高的地區。
- 颱風中心停留在台灣陸地將近50個小時,時間最長。
- 颱風路徑十分詭譎多變:是第一個「東北進、西南出」的颱風,因此被中央氣象局與颱風韋恩、納德、天秤並稱為「侵台四大怪颱」。
- 氣象局發布警報資料總共64次,次數最多,大幅超越了1999年颱風丹恩43次及1986年颱風韋恩42次的舊紀錄。(不過颱風韋恩為舊制6小時一報)
- 災情速報發布次數最多:台電發出36次災情速報,水利處也發出14次水情通報,均創下單一災害發布通報次數最多的紀錄。
- 石門水庫持續洩洪15天,創下水庫啟用以來的紀錄。
- 基隆河水位最高紀錄。
測站 | 時間 | 雨量(毫米) | 備註 |
---|---|---|---|
台北市信義區 | 9月16日凌晨至9月17日深夜 | 787 | |
台北市 | 9月17日單日 | 425 | 打破1930年359公厘的歷史紀錄,成為台北氣象站設站105年來的單日最高降雨紀錄。 |
陽明山竹子湖 | 9月16日凌晨至9月17日深夜 | >1,000 | |
汐止 | 9月16日凌晨至9月17日深夜 | 881 | |
新竹市 | 9月18日凌晨至20時30分 | 397 | 打破1981年莫瑞颱風376公厘紀錄 |
嘉義市 | 9月18日凌晨至16時 | 741 | 嘉義氣象站設站33年來最高紀錄,打破1977年7月26日賽洛瑪颱風單日降雨410公厘紀錄。 |
圖集
-
國軍松山醫院院區災況之一
-
國軍松山醫院院區災況之二
-
國軍松山醫院院區災況之三
-
國軍松山醫院院區災況之四
-
國軍松山醫院停車場
-
困在積水中的路人
-
由圖左可知,積水淹到了轎車車身的三分之二
-
此次水災,造成台北多處交通大亂
-
捷運後山埤站淹水高度線(315cm)
廣東
在汕頭,超過15人受傷,離岸有兩艘漁船翻沉,共3名漁民失蹤。
- 當地發佈最高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三號強風信號
香港天文台於9月19日16時15分懸掛一號戒備信號,當時百合位於香港以東約500公里。受到百合及東北季風的共同影響,該晚本地風力開始增強。
隨著百合逐漸逼近,9月20日香港變得多雲有雨。該日中午,百合在汕頭市西南面約60公里登陸。預料香港風勢增強,天文台於9月20日14時45分改掛三號強風信號,當時百合集結在香港東北偏東約160公里。
天文台於9月20日14時16分錄得最低瞬時海平面氣壓1003.4百帕。百合在20時左右最接近香港,當時它位於香港以北約90公里。而三號強風信號懸掛後,香港的風勢並沒有增強。隨著百合減弱為一低壓區,天文台於22時40分除下所有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 當地發佈最高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三號風球
到達中國南海後,先後於9月17日2時在陸地上減弱為強烈熱帶風暴,並於同日上午11時減弱為熱帶風暴。
9月19日早上8時,轉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動,趨向澳門以東的華南沿岸。
9月20日早上8時在離岸不足100公里的地方(約於北緯22.8度,東經117.0度),突然再一次加強為強烈熱帶風暴,中心氣壓為985百帕,接近中心最大風速達每小時90公里;但不久便在距離澳門東北偏東約260公里的廣東沿岸登陸,並瞬速於同日下午二時減弱為熱帶風暴,中心氣壓上升至990百帕,接近中心最大風速為僅維持每小時75公里。百合於同日17時開始沿北緯23度線附近向西行;三小時後再度減弱為熱帶低氣壓,並錄得在距離澳門東北偏北110公里時最接近本澳。
電影提及
2008年上映的中國大陸災難片《超強颱風》劇情中,颱風「藍鯨」速度異常緩慢且路徑詭譎,納莉的發展過程也因此被提及。
圖片庫
-
9月9日
-
9月11日
-
9月11日
-
9月14日
參考資料
- ^ http://www.typhoon2000.ph/garyp_mgtcs/sep01.txt
- ^ http://www.bousai.go.jp/kaigirep/hakusho/h14/BOUSAI_2002/html/honmon/hm110307.htm
- ^ http://www.fdma.go.jp/bn/2001/detail/152.html
- ^ 4.0 4.1 侵臺颱風資料庫.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2010年 [2011-10-19].
- ^ 莫拉克颱風暴雨量及洪流量分析 (PDF). 經濟部水利署. 2009-09-09 [2011-07-17].
- ^ 莫拉克颱風暴雨量及洪流量分析 (PDF). 經濟部水利署. 2009-09-09 [2011-07-17].
- ^ 凱米剛走!南部、東部有雨 又有熱帶擾動生成「靠近台灣時間曝光」, 台視新聞, 2024/07/27
- ^ 李清勝、羅英哲、張龍耀. 琳恩颱風(1987)與東北季風交互作用產生強降水之研究 (PDF) (报告). 國立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研究所. 2007 [November 7, 2015].
- ^ Typhoon Saola dumps heavy downpours around Taiwan. Chen Zhi. 新華社. 2012-08-02 [2012-08-02].
- ^ Topic 2.1 Observing and forecasting rainfall. Fif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Tropical Cyclones. Lianshou, Chen. [August 4, 2012].
- ^ 辛樂克颱風應變災情第12報 (PDF). 中央災害應變中心. 2008-09-16 [2009-01-13].
- ^ Haitang fizzles out, leaves Taiwan wet. Chiu Yu-Tzu. 臺北時報. 2005-07-20 [2010-04-11].
- ^ 【台灣外來種】入侵紅火蟻 地下小霸王. 經典雜誌.
- ^ SOGO還原8年前…誰掌權 一團霧. 自由時報. 2010年2月4日.
- 涂建翊、余嘉裕、周佳合著,《台灣的氣候》,台北,遠足文化,2003年初版
參見
- 藤原效應
- 1986年的颱風韋恩,兩次登陸台灣,台灣中央氣象局三度發布颱風警報,被稱為「侵台四大怪颱」之一。另導致香港天文台三度懸掛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 1991年的颱風納德,在台灣南部海面行蹤飄忽,台灣中央氣象局二度發布颱風警報,被稱為「侵台四大怪颱」之一。另導致香港天文台三度懸掛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 2012年的颱風天秤,兩度經過台灣東南部海域,台灣中央氣象局二度發布颱風警報,被稱為「侵台四大怪颱」之一。另導致香港天文台一度懸掛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 同期出現的熱帶氣旋:
外部連結
- (日語)http://www.jma.go.jp/ 日本氣象廳首頁
- (英文)http://www.usno.navy.mil/JTWC/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首頁
- (简体中文)http://www.nmc.gov.cn/ 中央氣象台首頁
- (繁體中文)http://www.cwb.gov.tw/ 中央氣象局首頁
- (繁體中文)http://www.hko.gov.hk/ 香港天文台首頁
- (繁體中文)http://www.smg.gov.mo/ 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