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修订间差异
Antigng-bot(留言 | 贡献) 小 using fix.exe by Antigng |
|||
第156行: | 第156行: | ||
{{reflist}} |
{{reflist}} |
||
== 外部 |
== 外部連結 == |
||
* {{en}}[http://www.chinese-music.de/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9&Itemid=9 HQ-Videos: Traditional Chinese Pipa Songs 陽春白雪 (White Snow in the Spring Sunlight) and 小月兒高 (The Moon is High)] - YouTube |
* {{en}}[http://www.chinese-music.de/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9&Itemid=9 HQ-Videos: Traditional Chinese Pipa Songs 陽春白雪 (White Snow in the Spring Sunlight) and 小月兒高 (The Moon is High)] - YouTube |
||
2015年9月23日 (三) 01:18的版本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5年5月20日) |
琵琶 | |||||||
汉语名称 | |||||||
---|---|---|---|---|---|---|---|
繁体字 | 琵琶 | ||||||
简化字 | 琵琶 | ||||||
| |||||||
越南语名称 | |||||||
國語字 | Đàn tỳ bà | ||||||
儒字 | 彈琵琶 | ||||||
朝鲜语名稱 | |||||||
諺文 | 비파 | ||||||
汉字 | 琵琶 | ||||||
| |||||||
日语名称 | |||||||
汉字 | 琵琶 | ||||||
舊字體 | 琵琶 | ||||||
|
琵琶,是東亞傳統彈撥樂器,已經有二千多年的歷史,最早被稱為「琵琶」的樂器大約在秦朝時期出現的。「琵琶」這個名稱來自所謂「推手為枇,引手為杷」(最基本的彈撥技巧)所以名為「枇杷」(琵琶)。在唐朝以前,琵琶也是漢語裡對所有短頸魯特琴族(又稱琉特屬)彈撥樂器的總稱。
中國琵琶傳到東亞其他地區,發展成日本琵琶、朝鮮琵琶、越南琵琶和琉球琵琶。
各地的發展
中國
琵琶又称“批把”,最早见于史载的是汉代刘熙《释名·释乐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意即批把是骑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向前弹出称做批,向后挑进称做把;根据它演奏的特点而命名为“批把”。在古代,敲、击、弹、奏都称为鼓。当时的游牧人骑在马上好弹琵琶,因此为“马上所鼓也”。
唐朝以前,琵琶是所有弹拨乐器的总称。最早的琵琶大约在秦朝时期出现,而琴身为圆形。原为骑在马上弹奏[1]。南朝宋王僧虔《技录》载:“魏文德皇后雅善琵琶。明帝尝引后衣乞为音乐,时杨阜在侧,问帝曰:‘太后,陛下嫡母,君礼岂在邪?’帝愧然缩手,后乃出。倾之,帝谓阜曰:‘吾知卿敬节,然诚因吾心虑不平,今从卿言,不得茫茫湘水,见伊人焉?’此言后之音律高妙。”可知在魏晋时期,“琵琶”之称正式进入宫廷。
最初的琵琶的形制跟現代琵琶不同,最主要的差別在於古代琵琶是圓形的,不同於現代梨形的琵琶。秦漢琵琶屬於直項琵琶,所謂「直項」,是指樂器的琴柄畢直。秦漢琵琶琴身呈圓盤狀,西晋時竹林七賢中的阮咸善於演奏琵琶,所以後世稱這種樂器為阮咸。
结构
現在被稱為「琵琶」的主要是结合中国直项琵琶和西域曲项胡琵琶特点而成的中国式曲项琵琶,此琵琶在明朝时的形制就基本固定。胡琵琶是最早传入中国的曲项琵琶,但并不是所有的曲项琵琶都属于胡琵琶(也有直項琵琶,如日正倉院存有的唐傳直項五弦琵琶),琴柄向後折曲,琴身作半梨形,是在魏晉南北朝時代從西域龜茲傳到中國北周。《隋書·音樂志》:「周武帝時有龜茲人,曰蘇祗婆,從突厥皇后入國,善胡琵琶,聽其所奏,一均之中,間有七聲」。當時琵琶的彈奏是橫抱,用撥子在彈奏的,彈奏的方式自由無拘束,不必像演奏傳統樂器一樣正襟危坐,就算是在馬背上也可以輕鬆彈撥,現時南管琵琶與日本琵琶依然保留橫抱的彈奏方式。魏晉南北朝,是個胡風東漸的時代,我們可以從當時的顏氏家訓中的一小段:「齊朝一士大夫有一兒年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略窺當年學習琵琶的風潮。這個時代琵琶用途上主要是作為伴奏的樂器。《隋書·音樂志》:「龜茲國……其歌曲有《善善摩尼》,解曲有《婆伽兒》,舞曲有《小天》,又有《疏勒鹽》。
原藏於敦煌莫高窟的唐代《敦煌琵琶譜》(公元933 年),顯示唐朝時琵琶在中國有重大發展,在李唐皇室的統治下,琵琶是當時熱門的樂器,在各種節慶、舞蹈等節目,都需要琵琶的伴奏來助興。當時後來中國琵琶亦分為多個派別,彈奏方式也變為直抱、以戴上假指甲的手指彈奏。惟有福建南部的琵琶,至今仍然是橫抱撥彈。[1]
古代琵琶曾有四相13品、14品、15品等,现已增加到六相18品、24品、26品、28品或30品,按12平均律排列,六相二十八品的琵琶为音域 A-g3。常用技巧右手有弹、挑、夹弹、滚、双弹、双挑、分、勾、抹,摭、扣、拂、扫,轮、半轮等指法,左手有揉、吟、带起、捺打、虚按、绞弦、泛音、推、挽、绰、注等技巧。可演奏多种和音、和弦。著名乐曲有《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浔阳月夜》、《阳春白雪》、《昭君出塞》等。
定弦
一般常用的定弦方法,由纏弦到子弦依次為「Adea」。也有依曲子改變其定絃,如劉德海編曲的〈瀏陽河〉,其定絃為Gdea;吳俊生作曲的〈火把節之夜〉,定絃則為#FBea。
曲目 | 定弦(缠老中子) |
---|---|
常用定弦 | Adea |
《浏阳河》 刘德海编曲 | Gdea |
《火把节之夜》 吴俊生作曲 | #FBea |
《浦东派霸王卸甲》 | ABea |
《浦东派海青拿天鹅》 | ABea |
《浦东派将军令》 | ABee |
朝鮮
朝鮮亦把短頸魯特琴族彈撥樂器稱為琵琶,當時的琵琶是直頸的。後來新羅從中國唐朝的傳入唐式琵琶,為了區別,把之前已有的琵琶稱為「鄉琵琶」(향비파,鄕琵琶),把傳入的唐式琵琶稱為「唐琵琶」(당비파,唐琵琶)。據《三國史記》載,新羅樂中,玄琴、伽倻琴、琵琶三種絃樂器與大笒、中笒、小笒三種管樂器合稱為「三弦三竹」(삼현삼죽,三絃三竹)[2]。當時的琵琶以玳瑁製的撥子彈奏。
日本
日本在飛鳥時代從中國唐朝傳入五弦琵琶,到奈良時代又傳入四弦琵琶。五弦琵琶到平安時代初期仍在使用,四弦琵琶被日本人稱為「樂琵琶」,是日本雅樂樂器之一。以半開扇形的撥子彈奏。後來又發展出平家琵琶、盲僧琵琶、唐琵琶、薩摩琵琶、築前琵琶等種類。
越南
越南的琵琶也是從中國傳入,稱為「彈琵琶」(Đàn tỳ bà,彈琵琶),常用於雅樂,直抱以手指彈奏。
琉球
琉球琵琶由來自中國福建的閩人三十六姓傳入,具有福建南音琵琶的特徵如細頸、四相九品、鳳眼,亦有與日本琵琶的特點,有四相,琴身圓如橫筒,在腹部的面板上設有九品,相當低,五品長、四品短,用手指彈奏。特點在於腹中有響線,搖動琴身時鏗然有聲[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