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颱風杜鵑 (2015年):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标签加入不可见字符
第32行: 第32行:
|財產損失 =
|財產損失 =
|死傷人數 =
|死傷人數 =
|影響地區 = 關島北馬亞納
|影響地區 = [[加罗林群岛]][[马亚纳岛]]
|備註 =
|備註 =
|颱風路徑圖 = Dujuan 2015 track.png
|颱風路徑圖 = Dujuan 2015 track.png
第41行: 第41行:
{{UTC+8}}
{{UTC+8}}
{{Portal phs}}
{{Portal phs}}
'''颱風杜鵑''' ({{lang-en|'''Typhoon Dujuan'''}},‎國際編號:'''1521''',[[聯合颱風警報中心]]:'''21W''',[[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Jenny''')是[[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第19個被命名的風暴。「杜鵑」由[[中國]]所提供,指[[杜鵑花]]。<ref>{{cite web|url=http://cwb.gov.tw/V7/knowledge/encyclopedia/ty007.htm|title=颱風百問——颱風是怎麼命名?|author=交通部中央氣象局|accessdate=30-7-2015}}</ref><ref>{{cite web|url=http://www.hko.gov.hk/informtc/sound/tc_pronunciation2015_uc.htm#S.korea|title=熱帶氣旋名稱的意義|author=香港天文台|accessdate=30-7-2015}}</ref>此名稱已經是第3次使用,對上兩次使用分別是在2003年和2009年,當中[[颱風杜鵑 (2003年)|2003年颱風杜鵑]]曾吹襲[[華南]]並造成嚴重破壞。
'''颱風杜鵑''' ({{lang-en|'''Typhoon Dujuan'''}},‎國際編號:'''1521''',[[聯合颱風警報中心]]:'''21W''',[[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Jenny''')是[[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第19個被命名的風暴。「杜鵑」由[[中國]]所提供,指[[杜鵑花]]。<ref>{{cite web|url=http://cwb.gov.tw/V7/knowledge/encyclopedia/ty007.htm|title=颱風百問——颱風是怎麼命名?|author=交通部中央氣象局|accessdate=30-7-2015}}</ref><ref>{{cite web|url=http://www.hko.gov.hk/informtc/sound/tc_pronunciation2015_uc.htm#S.korea|title=熱帶氣旋名稱的意義|author=香港天文台|accessdate=30-7-2015}}</ref>此名稱已經是第3次使用,對上兩次使用分別是在2003年和2009年,當中[[颱風杜鵑 (2003年)|2003年颱-{}-風杜鵑]]曾吹襲[[華南]]並造成嚴重破壞。


==發展過程==
==發展過程==
===初期發展遲緩===
===初期發展遲緩===
[[低壓區]]於2015年9月15日在[[關島]]東北面的西北太平洋上空生成,[[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在早上8時給予[[熱帶擾動]]編號97W,但受到強烈垂直[[风切变]]{{#tag:ref|「垂直風切變」是指比較一垂直高度中的風速及風向差。<ref>{{cite web|url=http://hkcoc.weather.com.hk/cycdict/key=fung.htm#1|title=HKCOC熱帶氣旋字典——風字:風切變|author=香港熱帶氣旋追擊站|accessdate=18-8-2015}}{{zh-hk}}</ref>由於強烈的垂直風切變會干擾對流,熱帶氣旋的結構受破壞、甚至系統高低層分離,熱帶氣旋必須在垂直風切變較弱的環境才可順利發展。|group="注"}}影響,該低壓區發展遲緩,螺旋性差劣、結構雜亂無章,只能依賴溫度超過攝氏30度的海水勉強組織。[[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17日凌晨5時才對其在24小時內形成為熱帶氣旋的機會給予評級「低」{{#tag:ref|當有2種以上全球預報模式表示某[[低壓區]]將於未來48小時內發展為[[熱帶氣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則將該系統之熱帶氣旋形成機會評級為「低」。除非環境異常優良,否則該系統在24小時內發展為熱帶氣旋的機會甚微。<ref name=LMH>{{cite web|url=http://agora.ex.nii.ac.jp/digital-typhoon/feedback/ja/0067.html.ja|title=デジタル台風:JTWC衛星写真のLOWの意味は?|author=Digital Typhoon|date=13-7-2011}}{{ja}}</ref>|group="注"}},直至19日下午3時將上述評級提升至「中」{{#tag:ref|當有3種以上全球預報模式表示一低壓區將於未來48小時內發展為熱帶氣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則將該系統之熱帶氣旋形成機會評級為「中」。一般而言,即使發展機會增大,系統過了24小時之後發展成熱帶氣旋的機會才較高;但如果環境良好,系統亦可以在24小時內形成熱帶氣旋。<ref name=LMH/>|group="注"}}。隨著高空輻散{{#tag:ref|「輻散」是指空氣由一個中心向四周散開,通常只有氣旋式輻散,形成原因和輻合的機制相若,只是一般是在高壓系統發生。高空也能有高壓,所以高空也能有輻散,高空輻散足夠又有水氣時就可能降雨,形成原因和輻合相若。<ref name=HKOfu>{{cite web|url=http://www.hko.gov.hk/education/edu01met/wxphe/ele-condiv-c.htm|title=氣象小常識:輻合和輻散|author=香港天文台|accessdate=3-5-2015}}{{zh-hk}}</ref><ref name=fu>{{cite web|url=http://hkcoc.weather.com.hk/cycdict/key=fu.htm|title=HKCOC熱帶氣旋字典——輻字:輻散和輻合|author=香港熱帶氣旋追擊站|accessdate=3-5-2015}}{{zh-hk}}</ref>|group="注"}}加強,該系統的結構雖仍紊亂,但螺旋性漸變明顯,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20日凌晨2時將上述評級上調至「高」,並同時發出[[熱帶氣旋形成警報]]{{#tag:ref|當有3種以上全球預報模式表示一低壓區將於未來24小時內發展為熱帶氣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則將該系統之熱帶氣旋形成機會評級為「高」,並同步發出[[熱帶氣旋形成警報]]。此時該系統於24小時之內形成熱帶氣旋的機會極高,若氣象因素特別有利,該系統更可於6小時內增強為[[熱帶低氣壓]]。<ref name=LMH/>|group="注"}}。[[氣象廳 (日本)|日本氣象廳]]以及[[交通部中央氣象局|臺灣中央氣象局]]在早上8時率先將該低壓區升格為[[熱帶低氣壓]],但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直至翌日(21日)凌晨5時才跟隨升格為熱帶低氣壓,並給予編號21W{{#tag:ref|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會為所有於其責任範圍內形成的熱帶氣旋作出編號,由兩位數及一個英文字母組成。英文字母表示該熱帶氣旋形成的區域,西北太平洋(包括南海、東海)以W表示;而兩位數字則指熱帶氣旋於當年在英文字母所表示的區域內形成次序,換言之「21W」即指杜鵑是年內第21個於西北太平洋區域內形成的熱帶氣旋。此編號系統每年重新開始。|group="注"}}。
一[[低壓區]]於2015年9月15日在[[關島]]東北面的西北太平洋上空生成,[[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在早上8時給予[[熱帶擾動]]編號97W,但受到強烈垂直[[风切变]]{{#tag:ref|「垂直風切變」是指比較一垂直高度中的風速及風向差。<ref>{{cite web|url=http://hkcoc.weather.com.hk/cycdict/key=fung.htm#1|title=HKCOC熱帶氣旋字典——風字:風切變|author=香港熱帶氣旋追擊站|accessdate=18-8-2015}}{{zh-hk}}</ref>由於強烈的垂直風切變會干擾對流,使熱帶氣旋的結構受破壞、甚至系統高低層分離,熱帶氣旋必須在垂直風切變較弱的環境才可順利發展。|group="注"}}影響,該低壓區發展遲緩,螺旋性差劣、結構雜亂無章,只能依賴溫度超過攝氏30度的海水勉強組織。[[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17日凌晨5時才對其在24小時內形成為熱帶氣旋的機會給予評級「低」{{#tag:ref|當有2種以上全球預報模式表示某[[低壓區]]將於未來48小時內發展為[[熱帶氣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則將該系統之熱帶氣旋形成機會評級為「低」。除非環境異常優良,否則該系統在24小時內發展為熱帶氣旋的機會甚微。<ref name=LMH>{{cite web|url=http://agora.ex.nii.ac.jp/digital-typhoon/feedback/ja/0067.html.ja|title=デジタル台風:JTWC衛星写真のLOWの意味は?|author=Digital Typhoon|date=13-7-2011}}{{ja}}</ref>|group="注"}},直至19日下午3時將上述評級提升至「中」{{#tag:ref|當有3種以上全球預報模式表示一低壓區將於未來48小時內發展為熱帶氣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則將該系統之熱帶氣旋形成機會評級為「中」。一般而言,即使發展機會增大,系統過了24小時之後發展成熱帶氣旋的機會才較高;但如果環境良好,系統亦可以在24小時內形成熱帶氣旋。<ref name=LMH/>|group="注"}}。隨著高空輻散{{#tag:ref|「輻散」是指空氣由一個中心向四周散開,通常只有氣旋式輻散,形成原因和輻合的機制相若,只是一般是在高壓系統發生。高空也能有高壓,所以高空也能有輻散,高空輻散足夠又有水氣時就可能降雨,形成原因和輻合相若。<ref name=HKOfu>{{cite web|url=http://www.hko.gov.hk/education/edu01met/wxphe/ele-condiv-c.htm|title=氣象小常識:輻合和輻散|author=香港天文台|accessdate=3-5-2015}}{{zh-hk}}</ref><ref name=fu>{{cite web|url=http://hkcoc.weather.com.hk/cycdict/key=fu.htm|title=HKCOC熱帶氣旋字典——輻字:輻散和輻合|author=香港熱帶氣旋追擊站|accessdate=3-5-2015}}{{zh-hk}}</ref>|group="注"}}加強,該系統的結構雖仍紊亂,但螺旋性漸變明顯,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20日凌晨2時將上述評級上調至「高」,並同時發出[[熱帶氣旋形成警報]]{{#tag:ref|當有3種以上全球預報模式表示一低壓區將於未來24小時內發展為熱帶氣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則將該系統之熱帶氣旋形成機會評級為「高」,並同步發出[[熱帶氣旋形成警報]]。此時該系統於24小時之內形成熱帶氣旋的機會極高,若氣象因素特別有利,該系統更可於6小時內增強為[[熱帶低氣壓]]。<ref name=LMH/>|group="注"}}。[[氣象廳 (日本)|日本氣象廳]]以及[[交通部中央氣象局|臺灣中央氣象局]]在早上8時率先將該低壓區升格為[[熱帶低氣壓]],但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直至翌日(21日)凌晨5時才跟隨升格為熱帶低氣壓,並給予編號21W{{#tag:ref|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會為所有於其責任範圍內形成的熱帶氣旋作出編號,由兩位數及一個英文字母組成。英文字母表示該熱帶氣旋形成的區域,西北太平洋(包括南海、東海)以W表示;而兩位數字則指熱帶氣旋於當年在英文字母所表示的區域內形成次序,換言之「21W」即指杜鵑是年內第21個於西北太平洋區域內形成的熱帶氣旋。此編號系統每年重新開始。|group="注"}}。

===高低層分裂===
===高低層分裂===
該系統形成一個徹底暴露的低層環流中心,組織持續混亂,對流集中在系統西面;同時系統在[[副熱帶高壓脊]]引導下,以時速22至25公里向西或西北偏西移動。日本氣象廳在21日晚上8時對該系統發出烈風警報,但直至23日凌晨3時才正式將該熱帶低氣壓升格為[[熱帶風暴]],並命名為杜鵑,給予國際編號1521{{#tag:ref|作為[[世界氣象組織]]指定的西北太平洋[[區域專責氣象中心]],[[氣象廳 (日本)|日本氣象廳]]負責西北太平洋區域內(包括南海、東海)的熱帶氣旋命名和編號工作,每當該部門將一個熱帶低氣壓升格為熱帶風暴時,該部門亦會依照在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上通過的名稱表作出命名,同時給予4位數字的國際編號。前兩位為當年[[公元]]紀年的最後兩位數(20'''15'''),而後兩位代表杜鵑是當年被日本氣象廳第'''21'''個評級為[[熱帶風暴]]的[[熱帶氣旋]]。|group="注"}},臺灣中央氣象局亦隨即杜鵑升格為[[輕度颱風]]。由於系統已獲命名,[[香港天文台]]緊接在凌晨3時45分表示「位於西北太平洋的低壓區已增強為熱帶低氣壓,並命名為杜鵑」<ref>{{cite web|url=http://www.info.gov.hk/gia/wr/201509/23/P201509230097.htm|title=天氣稿第23號-本港天氣預報|author=香港天文台|date=23-9-2015}}</ref>;而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則在上午11時將杜鵑升格為熱帶風暴。
該系統形成一個徹底暴露的低層環流中心,組織持續混亂,對流集中在系統西面;同時系統在[[副熱帶高壓脊]]引導下,以時速22至25公里向西或西北偏西移動。日本氣象廳在21日晚上8時對該系統發出烈風警報,但直至23日凌晨3時才正式將該熱帶低氣壓升格為[[熱帶風暴]],給予國際編號1521,並命名為杜鵑{{#tag:ref|作為[[世界氣象組織]]指定的西北太平洋[[區域專責氣象中心]],[[氣象廳 (日本)|日本氣象廳]]負責西北太平洋區域內(包括南海、東海)的熱帶氣旋命名和編號工作,每當該部門將一個熱帶低氣壓升格為熱帶風暴時,該部門亦會依照在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上通過的名稱表作出命名,同時給予4位數字的國際編號。前兩位為當年[[公元]]紀年的最後兩位數(20'''15'''),而後兩位代表杜鵑是當年被日本氣象廳第'''21'''個評級為[[熱帶風暴]]的[[熱帶氣旋]]。|group="注"}},臺灣中央氣象局亦隨即杜鵑升格為[[輕度颱風]]。由於系統已獲命名,[[香港天文台]]緊接在凌晨3時45分表示「位於西北太平洋的低壓區已增強為熱帶低氣壓,並命名為杜鵑」<ref>{{cite web|url=http://www.info.gov.hk/gia/wr/201509/23/P201509230097.htm|title=天氣稿第23號-本港天氣預報|author=香港天文台|date=23-9-2015}}</ref>;而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則在上午11時將杜鵑升格為熱帶風暴。

雖然杜鵑在上午以時速16公里穩定西進,但是各部門均預測杜鵑在隨後數日內將會逐漸轉向北移,與[[琉球群島]]保持一段距離,原因是副熱帶高壓脊將會受一道[[西風槽]]{{#tag:ref|高空[[西風帶]]{{#tag:ref|「西風帶」是位於[[副熱帶高壓]]與副極地低壓之間與副極地低壓之間(大致在[[纬度|南北緯]]30至60度之間)的行星風帶。從副熱帶高壓流向副極地低壓的氣流在[[科里奥利力]]的作用之下,偏轉成西風([[北半球]]為西南風,[[南半球]]為西北風),因此西風為盛行風。<ref>{{cite web|url=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_media/main-s.asp?id=1907|title=自然科學類:西風帶|author=中華百科全書|accessdate=2015-05-03}}{{zh-tw}}</ref><ref>{{cite web|url=http://hkcoc.weather.com.hk/cycdict/key=sai.htm#1|title=HKCOC熱帶氣旋字典——西字:西風帶|author=香港熱帶氣旋追擊站|accessdate=2015-05-03}}{{zh-hk}}</ref>|group="注"}}繞副極地低壓的等壓線移動,當副極地低氣壓出現冷心[[斜壓]]{{#tag:ref|「斜壓」是指等壓面與等溫面(等密度面)出現交角的現象,而且二者隨高度而傾斜。例如於中緯度,由於受太陽照射差異使南北溫差大,西風帶的氣壓槽一般即隨高度向西傾斜,而溫度槽脊則向東傾斜,造成等壓面和等溫面不平行的情況。<ref>{{cite web|url=http://hkcoc.weather.com.hk/cycdict/key=clind.htm#1|title=HKCOC熱帶氣旋字典——斜字:斜壓|author=香港熱帶氣旋追擊站|accessdate=2015-05-03}}{{zh-hk}}</ref>|group="注"}}槽時,即為「西風槽」。槽中有強[[涡量|正渦]]平流,槽前有[[輻散]]運動常伴隨低空[[溫帶氣旋]]的發展,槽後[[輻合]]{{#tag:ref|「輻合」是指空氣匯聚的現象,其中又可分為「氣旋式輻合」和「切變式輻合」二種:在地面,空氣在[[科氏力]]、[[壓強梯度力|氣壓梯度力]]、地形[[摩擦力]]以及[[離心力]]之共同作用下,以逆時針通過等壓線,呈螺旋式向低壓中心推進,形成風。若低壓中心有閉合等壓線(例如熱帶氣旋),則因角動量守行,離心力加大,而進一步平衡氣壓梯度力,於是產生旋風。同時空氣被迫抬升,空氣上升後地面氣壓便會進一步下降,此即「氣旋式輻合」。而「切變式輻合」則是二種不同風向的風輻合,而使空氣因壓迫抬升,這種切變式的輻合通常出現於鋒面或低壓槽處,和前者輻合的分別只是氣旋式的風向變化比較不明顯。<ref name=HKOfu/><ref name=fu/>|group="注"}}則伴隨地面[[反氣旋]]之增強。西風槽東移時亦使[[副熱帶高壓]]東退,西風帶中的長波槽([[东亚]]大槽位於[[经度|東經]]120-150度)將推動熱帶氣旋轉往東北方向行進。<ref>{{cite web|url=http://hkcoc.weather.com.hk/cycdict/key=sai.htm#2|title=HKCOC熱帶氣旋字典——西字:西風槽|author=香港熱帶氣旋追擊站|accessdate=2015-05-03}}{{zh-hk}}</ref><ref>{{cite web|url=http://www.weather.org.hk/blog/?p=1250|title=氣象‧人‧語:高空擾動|author=香港地下天文台|accessdate=2015-05-03}}{{zh-hk}}</ref>|group="注"}}打擊而出現弱點,使杜鵑由此空隙北上。當日下午杜鵑仍然暴露的低層環流中心改向西北移動,但與此同時杜鵑的深層對流則繼續西移,和低層環流中心徹底分離,這反映出垂直風切變仍然強烈,使杜鵑無法整合組織;而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下午5時的報告中特別指出,杜鵑的環流內出現多個渦旋。由於杜鵑的系統高低層分裂情況嚴重,香港天文台延至當晚9時45分才將杜鵑升格為熱帶風暴<ref>{{cite web|url=http://www.info.gov.hk/gia/wr/201509/23/P201509230971.htm|title=天氣稿第140號-本港天氣預報|author=香港天文台|date=23-9-2015}}</ref>,明顯比其餘官方氣象部門滯後。該部門及日本氣象廳對杜鵑的定位亦更改為貼近杜鵑深層對流的東北角,即在已分離的低層環流中心之西南面(亦因而顯得杜鵑出現西南偏西甚或不規則路徑),這顯示上述的渦旋有所增強,並取代於入夜後逐漸消散的舊中心;然而各部門對杜鵑的定位差異接近100公里,由此可見究竟是哪一個渦旋加強成為新中心,各部門的評估有嚴重分歧。


雖然杜鵑在上午以時速16公里穩定西進,但是各部門皆預測杜鵑在隨後數日內將會逐漸轉向北移,與[[琉球群島]]保持一段距離,原因是副熱帶高壓脊將會受一道[[西風槽]]打擊而出現弱點,令杜鵑由此空隙北上。當日下午杜鵑仍然暴露的低層環流中心改向西北移動,但與此同時杜鵑的深層對流則繼續西移,和低層環流中心徹底分離,這反映出垂直風切變仍然強烈,使杜鵑無法整合組織;而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下午5時的報告中特別指出,杜鵑的環流內出現多個渦旋。由於杜鵑的系統高低層分裂情況嚴重,香港天文台延至當晚9時45分才把杜鵑升格為熱帶風暴<ref>{{cite web|url=http://www.info.gov.hk/gia/wr/201509/23/P201509230971.htm|title=天氣稿第140號-本港天氣預報|author=香港天文台|date=23-9-2015}}</ref>,明顯比其餘官方氣象部門滯後。該部門及日本氣象廳對杜鵑的定位亦更改為貼近杜鵑深層對流的東北角,即在已分離的低層環流中心之西南面(亦因而顯得杜鵑出現西南偏西甚或不規則路徑),這顯示上述的渦旋有所增強,並取代於入夜後逐漸消散的舊中心;然而各部門對杜鵑的定位差異接近100公里,由此可見究竟是哪一個渦旋加強成為新中心,各部門的評估有嚴重分歧。
===預報翻盤===
===預報翻盤===
正當各部門一致預期杜鵑轉向之際,各大電腦數值預報模式對杜鵑的路徑預測卻出現劇變,尤以[[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的變化最大,由於上述西風槽的強度比原先預期明顯較弱,副熱帶高壓脊出現的弱點不足以讓杜鵑突破及北上,該中心杜鵑的預測路徑,由原先完全不會威脅琉球群島和[[臺灣]],突然大幅改動至登陸[[北臺灣]]一帶。<ref>{{cite web|url=https://www.facebook.com/iCyclone/photos/a.403096644596.183425.52553204596/10153379617164597/?type=3&permPage=1|title=Photos: Tropical Storm Dujuan is an odd creature|author=iCyclone Facebook Page|date=23-9-2015|quote=Then today, the Euro shifted *way* W, now showing landfall in N Taiwan!}}</ref>這使得各官方氣象部門對杜鵑的預測路徑都向西調整,在23日晚上開始預料杜鵑大致向西北推進,穿過[[沖繩島]]與[[宮古島]]之間的海域,與先前的轉向路線大相逕庭;中國國家氣象中心預計杜鵑之後會恢復向偏西移動,直撲臺灣東北海域,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翌晨(24日)跟隨此預測,之後香港天文台更預計杜鵑會掠過北臺灣,與歐洲中期預報中心的預測相同。
正當各部門一致預期杜鵑轉向之際,各大電腦數值預報模式對杜鵑的路徑預測卻出現劇變,尤以[[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的變化最大,由於上述西風槽的強度比原先預期明顯較弱,使副熱帶高壓脊出現的弱點不足以讓杜鵑突破及北上,該中心杜鵑的預測路徑,由原先完全不會威脅琉球群島和[[臺灣]],突然大幅改動至登陸[[北臺灣]]一帶。<ref>{{cite web|url=https://www.facebook.com/iCyclone/photos/a.403096644596.183425.52553204596/10153379617164597/?type=3&permPage=1|title=Photos: Tropical Storm Dujuan is an odd creature|author=iCyclone Facebook Page|date=23-9-2015|quote=Then today, the Euro shifted *way* W, now showing landfall in N Taiwan!}}</ref>這使得各官方氣象部門對杜鵑的預測路徑都向西調整,在23日晚上開始預料杜鵑大致向西北推進,穿過[[沖繩島]]與[[宮古島]]之間的海域,與先前的轉向路線大相逕庭;中國國家氣象中心預計杜鵑之後會恢復向偏西移動,直撲臺灣東北海域,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翌晨(24日)跟隨此預測,之後香港天文台更預計杜鵑將行經臺灣北部,與歐洲中期預報中心的預測大致相同。


經過前一夜的環流重整後,杜鵑的新中心在早上仍然局部外露;不過西北太平洋上的垂直風切變減弱,杜鵑顯著改善其鬆散組織,未能成為新中心的渦旋全部消失,雲帶開始包裹新中心,原先缺乏對流的東北、東南象限迅速獲填補,系統結構變得對稱,很快便化為中心密集雲團{{#tag:ref|「中心密集雲團」是達[[強烈熱帶風暴]]級別之熱帶氣旋所擁有的一種特徵,在[[氣象衛星雲圖|衛星雲圖]]上所見為一渾圓,集中及具有組織的密集雲區在中心附近旋轉,通常為[[積雨雲]]或塔狀[[積雲]],會引致中心附近有雷暴發生。中心密集雲層區之下應有相當明顯而成熟的螺旋雲帶,同時伸展到雲帶之外;當[[熱帶氣旋]]進一步增強至[[颱風]]程度時,風眼也會開始在此處的中心區域形成。<ref>{{cite web|url=http://hkcoc.weather.com.hk/cycdict/key=centre.htm#3|title=HKCOC熱帶氣旋字典——中字:中心密集雲層區|author=香港熱帶氣旋追擊站|accessdate=28-4-2015}}{{zh-hk}}</ref>|group="注"}},更已有跡象發展出「雲捲風眼」{{#tag:ref|「雲捲風眼」是[[熱帶氣旋]]中心當中,由螺旋雲帶旋捲成之缺乏組織的[[風眼|眼牆]],結構看來較不佳。此現象以發生在熱帶氣旋環流中吹西北風象限內者較為普遍,其維持時間隨當時形成熱帶氣旋的氣象環流條件不同而異,出現時間或長或短。<ref>{{cite web|url=http://www.metapp.or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76:2009-01-22-06-48-08&catid=37:typhoon&Itemid=30|title=財團法人氣象應用推廣基金會:颱風的結構|author=財團法人氣象應用推廣基金會|accessdate=28-4-2015}}{{zh-tw}}</ref><ref>{{cite web|url=http://hkcoc.weather.com.hk/cycdict/key=banding.htm|title=HKCOC熱帶氣旋字典——雲字:雲捲風眼|author=香港熱帶氣旋追擊站|accessdate=28-4-2015}}{{zh-hk}}</ref>|group="注"}},是強度進一步上升的先兆。日本氣象廳在當日下午2時45分首先杜鵑升格為[[強烈熱帶風暴]],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和香港天文台分別於下午5時35分及晚上9時45分跟隨升格<ref>{{cite web|url=http://www.info.gov.hk/gia/wr/201509/24/P201509240984.htm|title=天氣稿第135號-本港天氣預報|author=香港天文台|date=24-9-2015}}</ref>。西風槽強度雖不如預期,但當日杜鵑只是緩慢西移,甚至原地打轉、近乎停滯不前,原因是南海上空受[[反氣旋]]支配,與西風槽及副熱帶高壓脊形成鞍形氣壓場,引導氣變得弱。各電腦數值預報模式對杜鵑的動向續有大落差,根據歐洲中期預報中心的集合預報,杜鵑直趨臺灣和中國[[福建]]、[[浙江]]主流,且預測路徑遍及整個臺灣本島,而非集中在北臺灣;其次則是轉向逼近琉球群島,另外有小量預報是研判杜鵑會持續西行,取道[[呂宋海峽]]移入[[南中國海]]北部,吹襲[[廣東]]沿岸。<ref>{{cite web|url=https://www.facebook.com/hkweather/photos/p.997858216944357/997858216944357/?type=3&permPage=1|title=相片:歐洲中期預報中心9月24日早上8時集合預報|author=香港地下天文台|date=24-9-2015|quote=ECMWF 今早00z(即UTC+8的早上8時)的集合預報可看到很多直趨台灣的路徑}}</ref>
經過前一夜的環流重整後,杜鵑的新中心在早上仍然局部外露;不過西北太平洋上的垂直風切變減弱,使杜鵑顯著改善其鬆散組織,未能成為新中心的渦旋全部消失,雲帶開始包裹新中心,原先缺乏對流的東北、東南象限迅速獲填補,使系統結構變得對稱,很快便化為中心密集雲團{{#tag:ref|「中心密集雲團」是達[[強烈熱帶風暴]]級別之熱帶氣旋所擁有的一種特徵,在[[氣象衛星雲圖|衛星雲圖]]上所見為一渾圓,集中及具有組織的密集雲區在中心附近旋轉,通常為[[積雨雲]]或塔狀[[積雲]],會引致中心附近有雷暴發生。中心密集雲層區之下應有相當明顯而成熟的螺旋雲帶,同時伸展到雲帶之外;當[[熱帶氣旋]]進一步增強至[[颱風]]程度時,風眼也會開始在此處的中心區域形成。<ref>{{cite web|url=http://hkcoc.weather.com.hk/cycdict/key=centre.htm#3|title=HKCOC熱帶氣旋字典——中字:中心密集雲層區|author=香港熱帶氣旋追擊站|accessdate=28-4-2015}}{{zh-hk}}</ref>|group="注"}},更已有跡象發展出「雲捲風眼」{{#tag:ref|「雲捲風眼」是[[熱帶氣旋]]中心當中,由螺旋雲帶旋捲成之缺乏組織的[[風眼|眼牆]],結構看來較不佳。此現象以發生在熱帶氣旋環流中吹西北風象限內者較為普遍,其維持時間隨當時形成熱帶氣旋的氣象環流條件不同而異,出現時間或長或短。<ref>{{cite web|url=http://www.metapp.or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76:2009-01-22-06-48-08&catid=37:typhoon&Itemid=30|title=財團法人氣象應用推廣基金會:颱風的結構|author=財團法人氣象應用推廣基金會|accessdate=28-4-2015}}{{zh-tw}}</ref><ref>{{cite web|url=http://hkcoc.weather.com.hk/cycdict/key=banding.htm|title=HKCOC熱帶氣旋字典——雲字:雲捲風眼|author=香港熱帶氣旋追擊站|accessdate=28-4-2015}}{{zh-hk}}</ref>|group="注"}},是強度進一步上升的先兆。日本氣象廳在當日下午2時45分首先杜鵑升格為[[強烈熱帶風暴]],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和香港天文台分別於下午5時35分及晚上9時45分跟隨升格<ref>{{cite web|url=http://www.info.gov.hk/gia/wr/201509/24/P201509240984.htm|title=天氣稿第135號-本港天氣預報|author=香港天文台|date=24-9-2015}}</ref>。西風槽強度雖不如預期,但當日杜鵑只是緩慢西移,甚至原地打轉、近乎停滯不前,原因是南海上空受[[反氣旋]]支配,與西風槽及副熱帶高壓脊形成鞍形氣壓場{{#tag:ref|[[低氣壓|低壓系統]]位於二個[[高氣壓|高壓系統]]之間的地區稱為鞍形場(或稱氣壓鞍、變形場)。鞍型場的出現正是氣壓高低的相對關係由於氣壓二側較高而中間凹入處較四周低,以[[鞍]]形作為比喻,故以此為名。當熱帶氣旋位於鞍形場中時,因缺乏明顯的導力量,熱帶氣旋將會變得緩慢甚至滯留不動,行徑則不穩定。由於二個高壓系統皆有引熱帶旋運動的可能性,這使得熱帶氣旋未來行進方向化多端,因此預測難度較大。鞍形場最常見例子是[[副熱帶高壓]]出現弱點時,弱點凹入成鞍形場,凹處有氣流輻合及正渦度環流,形成低壓系統。而弱熱帶擾動在此場則到適當渦度而可能得以加強。<ref>{{cite web|url=http://www.metapp.or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49:2009-01-23-03-59-38&catid=42:weather-system&Itemid=30|title=財團法人氣象應用推廣基金會:鞍形場|author=財團法人氣象應用推廣基金會|accessdate=2015-05-03}}{{zh-tw}}</ref><ref>{{cite web|url=http://hkcoc.weather.com.hk/cycdict/key=hey.htm#2|title=HKCOC熱帶氣旋字典——氣字:氣壓鞍|author=香港熱帶氣旋追擊站|accessdate=2015-05-03}}{{zh-hk}}</ref>|group="注"}},導引氣流開始轉弱。各電腦數值預報模式對杜鵑的動向續有大落差,根據歐洲中期預報中心的集合預報,杜鵑直趨臺灣和中國[[福建]]、[[浙江省|浙江]]主流,且預測路徑遍及整個臺灣本島,而非集中臺灣北部;其次則是轉向逼近琉球群島,另外有少數預報是研判杜鵑會持續西行,行經[[呂宋海峽]]移入[[南海]]北部,吹襲[[廣東]]沿岸。<ref>{{cite web|url=https://www.facebook.com/hkweather/photos/p.997858216944357/997858216944357/?type=3&permPage=1|title=相片:歐洲中期預報中心9月24日早上8時集合預報|author=香港地下天文台|date=24-9-2015|quote=ECMWF 今早00z(即UTC+8的早上8時)的集合預報可看到很多直趨台灣的路徑}}</ref>


===進一步增強===
===進一步增強===
25日凌晨,杜鵑一度捲入乾空氣,使對流雲系短暫衰減,但杜鵑的強度未受影響,更打開一個直徑約30公里的[[風眼]],只是眼壁較為粗糙。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上午10時率先杜鵑升格為[[颱風]],日本氣象廳、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和香港天文台分別在下午2時50分、5時正及6時45分跟隨升格<ref>{{cite web|url=http://www.info.gov.hk/gia/wr/201509/25/P201509250893.htm|title=天氣稿第125號-本港天氣預報|author=香港天文台|date=25-9-2015}}</ref>。仍然陷入鞍形場內的杜鵑由自身內力帶動,在早上初段緩緩北移,後於日間採取偏西北路徑,時速約12公里。
25日凌晨,杜鵑一度捲入乾空氣,使對流雲系短暫衰減,但杜鵑的強度未受影響,更打開一個直徑約30公里的[[風眼]],只是眼壁較為粗糙。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上午10時率先杜鵑升格為[[颱風]],日本氣象廳、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和香港天文台分別在下午2時50分、5時正及6時45分跟隨升格<ref>{{cite web|url=http://www.info.gov.hk/gia/wr/201509/25/P201509250893.htm|title=天氣稿第125號-本港天氣預報|author=香港天文台|date=25-9-2015}}</ref>。仍然陷入鞍形場內的杜鵑由自身內力帶動,在早上初段緩緩北移,後於日間採取偏西北路徑,時速約12公里。

<!--==影響==
<!--==影響==
==熱帶氣旋警告使用紀錄==
==熱帶氣旋警告使用紀錄==

2015年9月25日 (五) 13:11的版本

颱風杜鵑
Typhoon Dujuan(英文)
杜鵑在9月24日的組織大幅改善, 修復外露的低層環流中心,並形成中心密集雲團。
杜鵑在9月24日的組織大幅改善,
修復外露的低層環流中心,並形成中心密集雲團。
路徑圖
颱風杜鵑的路徑圖
颱風杜鵑的路徑圖
概況
形成日期2015年9月20日
最低氣壓970 hPa
瞬間最大陣風175 km/h
影響
影響地區加罗林群岛马里亚纳群岛
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的一部分

颱風杜鵑 (英語:Typhoon Dujuan,‎國際編號:1521聯合颱風警報中心21W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Jenny)是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第19個被命名的風暴。「杜鵑」由中國所提供,指杜鵑花[1][2]此名稱已經是第3次使用,對上兩次使用分別是在2003年和2009年,當中2003年颱風杜鵑曾吹襲華南並造成嚴重破壞。

發展過程

初期發展遲緩

低壓區於2015年9月15日在關島東北面的西北太平洋上空生成,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在早上8時給予熱帶擾動編號97W,但受到強烈垂直风切变[注 1]影響,該低壓區發展遲緩,螺旋性差劣、結構雜亂無章,只能依賴溫度超過攝氏30度的海水勉強組織。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17日凌晨5時才對其在24小時內形成為熱帶氣旋的機會給予評級「低」[注 2],直至19日下午3時將上述評級提升至「中」[注 3]。隨著高空輻散[注 4]加強,該系統的結構雖仍紊亂,但螺旋性漸變明顯,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20日凌晨2時將上述評級上調至「高」,並同時發出熱帶氣旋形成警報[注 5]日本氣象廳以及臺灣中央氣象局在早上8時率先將該低壓區升格為熱帶低氣壓,但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直至翌日(21日)凌晨5時才跟隨升格為熱帶低氣壓,並給予編號21W[注 6]

高低層分裂

該系統形成一個徹底暴露的低層環流中心,組織持續混亂,對流集中在系統西面;同時系統在副熱帶高壓脊引導下,以時速22至25公里向西或西北偏西移動。日本氣象廳在21日晚上8時對該系統發出烈風警報,但直至23日凌晨3時才正式將該熱帶低氣壓升格為熱帶風暴,給予國際編號1521,並命名為杜鵑[注 7],臺灣中央氣象局亦隨即將杜鵑升格為輕度颱風。由於系統已獲命名,香港天文台緊接在凌晨3時45分表示「位於西北太平洋的低壓區已增強為熱帶低氣壓,並命名為杜鵑」[7];而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則在上午11時將杜鵑升格為熱帶風暴。

雖然杜鵑在上午以時速16公里穩定西進,但是各部門均預測杜鵑在隨後數日內將會逐漸轉向北移,與琉球群島保持一段距離,原因是副熱帶高壓脊將會受一道西風槽[注 11]打擊而出現弱點,使杜鵑由此空隙北上。當日下午杜鵑仍然暴露的低層環流中心改向西北移動,但與此同時杜鵑的深層對流則繼續西移,和低層環流中心徹底分離,這反映出垂直風切變仍然強烈,使杜鵑無法整合組織;而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下午5時的報告中特別指出,杜鵑的環流內出現多個渦旋。由於杜鵑的系統高低層分裂情況嚴重,香港天文台延至當晚9時45分才將杜鵑升格為熱帶風暴[13],明顯比其餘官方氣象部門滯後。該部門及日本氣象廳對杜鵑的定位亦更改為貼近杜鵑深層對流的東北角,即在已分離的低層環流中心之西南面(亦因而顯得杜鵑出現西南偏西甚或不規則路徑),這顯示上述的渦旋有所增強,並取代於入夜後逐漸消散的舊中心;然而各部門對杜鵑的定位差異接近100公里,由此可見究竟是哪一個渦旋加強成為新中心,各部門的評估有嚴重分歧。

預報翻盤

正當各部門一致預期杜鵑轉向之際,各大電腦數值預報模式對杜鵑的路徑預測卻出現劇變,尤以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的變化最大,由於上述西風槽的強度比原先預期明顯較弱,使副熱帶高壓脊出現的弱點不足以讓杜鵑突破及北上,該中心將杜鵑的預測路徑,由原先完全不會威脅琉球群島和臺灣,突然大幅改動至登陸北臺灣一帶。[14]這使得各官方氣象部門對杜鵑的預測路徑都向西調整,在23日晚上開始預料杜鵑大致向西北推進,穿過沖繩島宮古島之間的海域,與先前的轉向路線大相逕庭;中國國家氣象中心預計杜鵑之後會恢復向偏西移動,直撲臺灣東北部海域,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翌晨(24日)跟隨此預測,之後香港天文台更預計杜鵑將行經臺灣北部,與歐洲中期預報中心的預測大致相同。

經過前一夜的環流重整後,杜鵑的新中心在早上仍然局部外露;不過西北太平洋上的垂直風切變減弱,使杜鵑顯著改善其鬆散組織,未能成為新中心的渦旋全部消失,雲帶開始包裹新中心,原先缺乏對流的東北、東南象限迅速獲填補,使系統結構變得對稱,很快便化為中心密集雲團[注 12],更已有跡象發展出「雲捲風眼」[注 13],是強度進一步上升的先兆。日本氣象廳在當日下午2時45分首先將杜鵑升格為強烈熱帶風暴,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和香港天文台分別於下午5時35分及晚上9時45分跟隨升格[18]。西風槽強度雖不如預期,但當日杜鵑只是緩慢西移,甚至原地打轉、近乎停滯不前,原因是南海上空受反氣旋支配,與西風槽及副熱帶高壓脊形成鞍形氣壓場[注 14],導引氣流開始轉弱。各電腦數值預報模式對杜鵑的動向持續有極大落差,根據歐洲中期預報中心的集合預報,杜鵑直趨臺灣和中國福建省浙江乃主流,且預測路徑遍及整個臺灣本島,而非僅集中於臺灣北部;其次則是轉向逼近琉球群島,另外有少數預報是研判杜鵑會持續西行,行經呂宋海峽後移入南海北部,並吹襲廣東省沿岸。[21]

進一步增強

25日凌晨,杜鵑一度捲入乾空氣,使對流雲系短暫衰減,但杜鵑的強度未受影響,更打開一個直徑約30公里的風眼,只是眼壁較為粗糙。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上午10時率先將杜鵑升格為颱風,日本氣象廳、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和香港天文台分別在下午2時50分、5時正及6時45分跟隨升格[22]。仍然陷入鞍形場內的杜鵑由自身內力帶動,在早上初段緩緩北移,後於日間採取偏西北路徑,時速約12公里。


釋義

  1. ^ 「垂直風切變」是指比較一垂直高度中的風速及風向差。[3]由於強烈的垂直風切變會干擾對流,使熱帶氣旋的結構受破壞、甚至系統高低層分離,熱帶氣旋必須在垂直風切變較弱的環境才可順利發展。
  2. ^ 當有2種以上全球預報模式表示某低壓區將於未來48小時內發展為熱帶氣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則將該系統之熱帶氣旋形成機會評級為「低」。除非環境異常優良,否則該系統在24小時內發展為熱帶氣旋的機會甚微。[4]
  3. ^ 當有3種以上全球預報模式表示一低壓區將於未來48小時內發展為熱帶氣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則將該系統之熱帶氣旋形成機會評級為「中」。一般而言,即使發展機會增大,系統過了24小時之後發展成熱帶氣旋的機會才較高;但如果環境良好,系統亦可以在24小時內形成熱帶氣旋。[4]
  4. ^ 「輻散」是指空氣由一個中心向四周散開,通常只有氣旋式輻散,形成原因和輻合的機制相若,只是一般是在高壓系統發生。高空也能有高壓,所以高空也能有輻散,高空輻散足夠又有水氣時就可能降雨,形成原因和輻合相若。[5][6]
  5. ^ 當有3種以上全球預報模式表示一低壓區將於未來24小時內發展為熱帶氣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則將該系統之熱帶氣旋形成機會評級為「高」,並同步發出熱帶氣旋形成警報。此時該系統於24小時之內形成熱帶氣旋的機會極高,若氣象因素特別有利,該系統更可於6小時內增強為熱帶低氣壓[4]
  6. ^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會為所有於其責任範圍內形成的熱帶氣旋作出編號,由兩位數及一個英文字母組成。英文字母表示該熱帶氣旋形成的區域,西北太平洋(包括南海、東海)以W表示;而兩位數字則指熱帶氣旋於當年在英文字母所表示的區域內形成次序,換言之「21W」即指杜鵑是年內第21個於西北太平洋區域內形成的熱帶氣旋。此編號系統每年重新開始。
  7. ^ 作為世界氣象組織指定的西北太平洋區域專責氣象中心日本氣象廳負責西北太平洋區域內(包括南海、東海)的熱帶氣旋命名和編號工作,每當該部門將一個熱帶低氣壓升格為熱帶風暴時,該部門亦會依照在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上通過的名稱表作出命名,同時給予4位數字的國際編號。前兩位為當年公元紀年的最後兩位數(2015),而後兩位代表杜鵑是當年被日本氣象廳第21個評級為熱帶風暴熱帶氣旋
  8. ^ 「西風帶」是位於副熱帶高壓與副極地低壓之間與副極地低壓之間(大致在南北緯30至60度之間)的行星風帶。從副熱帶高壓流向副極地低壓的氣流在科里奥利力的作用之下,偏轉成西風(北半球為西南風,南半球為西北風),因此西風為盛行風。[8][9]
  9. ^ 「斜壓」是指等壓面與等溫面(等密度面)出現交角的現象,而且二者隨高度而傾斜。例如於中緯度,由於受太陽照射差異使南北溫差大,西風帶的氣壓槽一般即隨高度向西傾斜,而溫度槽脊則向東傾斜,造成等壓面和等溫面不平行的情況。[10]
  10. ^ 「輻合」是指空氣匯聚的現象,其中又可分為「氣旋式輻合」和「切變式輻合」二種:在地面,空氣在科氏力氣壓梯度力、地形摩擦力以及離心力之共同作用下,以逆時針通過等壓線,呈螺旋式向低壓中心推進,形成風。若低壓中心有閉合等壓線(例如熱帶氣旋),則因角動量守行,離心力加大,而進一步平衡氣壓梯度力,於是產生旋風。同時空氣被迫抬升,空氣上升後地面氣壓便會進一步下降,此即「氣旋式輻合」。而「切變式輻合」則是二種不同風向的風輻合,而使空氣因壓迫抬升,這種切變式的輻合通常出現於鋒面或低壓槽處,和前者輻合的分別只是氣旋式的風向變化比較不明顯。[5][6]
  11. ^ 高空西風帶[注 8]繞副極地低壓的等壓線移動,當副極地低氣壓出現冷心斜壓[注 9]槽時,即為「西風槽」。槽中有強正渦平流,槽前有輻散運動常伴隨低空溫帶氣旋的發展,槽後輻合[注 10]則伴隨地面反氣旋之增強。西風槽東移時亦使副熱帶高壓東退,西風帶中的長波槽(东亚大槽位於東經120-150度)將推動熱帶氣旋轉往東北方向行進。[11][12]
  12. ^ 「中心密集雲團」是達強烈熱帶風暴級別之熱帶氣旋所擁有的一種特徵,在衛星雲圖上所見為一渾圓,集中及具有組織的密集雲區在中心附近旋轉,通常為積雨雲或塔狀積雲,會引致中心附近有雷暴發生。中心密集雲層區之下應有相當明顯而成熟的螺旋雲帶,同時伸展到雲帶之外;當熱帶氣旋進一步增強至颱風程度時,風眼也會開始在此處的中心區域形成。[15]
  13. ^ 「雲捲風眼」是熱帶氣旋中心當中,由螺旋雲帶旋捲成之缺乏組織的眼牆,結構看來較不佳。此現象以發生在熱帶氣旋環流中吹西北風象限內者較為普遍,其維持時間隨當時形成熱帶氣旋的氣象環流條件不同而異,出現時間或長或短。[16][17]
  14. ^ 低壓系統位於二個高壓系統之間的地區稱為鞍形場(或稱氣壓鞍、變形場)。鞍型場的出現正是氣壓高低的相對關係,由於氣壓二側較高而中間凹入處較四周低,以形作為比喻,故以此為名。當熱帶氣旋位於鞍形場中時,因缺乏明顯的導引力量,熱帶氣旋將會變得緩慢甚至滯留不動,行徑則不穩定。由於二個高壓系統皆有導引熱帶氣旋運動的可能性,這使得熱帶氣旋未來行進方向變化多端,因此預測難度較大。鞍形場最常見例子是副熱帶高壓出現弱點時,弱點凹入成鞍形場,凹處有氣流輻合及正渦度環流,形成低壓系統。而弱熱帶擾動在此場則得到適當渦度而可能得以加強。[19][20]

參考資料

  1. ^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颱風百問——颱風是怎麼命名?. [30-7-2015]. 
  2. ^ 香港天文台. 熱帶氣旋名稱的意義. [30-7-2015]. 
  3. ^ 香港熱帶氣旋追擊站. HKCOC熱帶氣旋字典——風字:風切變. [18-8-2015].  (繁體中文)
  4. ^ 4.0 4.1 4.2 Digital Typhoon. デジタル台風:JTWC衛星写真のLOWの意味は?. 13-7-2011.  (日語)
  5. ^ 5.0 5.1 香港天文台. 氣象小常識:輻合和輻散. [3-5-2015].  (繁體中文)
  6. ^ 6.0 6.1 香港熱帶氣旋追擊站. HKCOC熱帶氣旋字典——輻字:輻散和輻合. [3-5-2015].  (繁體中文)
  7. ^ 香港天文台. 天氣稿第23號-本港天氣預報. 23-9-2015. 
  8. ^ 中華百科全書. 自然科學類:西風帶. [2015-05-03]. (繁體中文)
  9. ^ 香港熱帶氣旋追擊站. HKCOC熱帶氣旋字典——西字:西風帶. [2015-05-03]. (繁體中文)
  10. ^ 香港熱帶氣旋追擊站. HKCOC熱帶氣旋字典——斜字:斜壓. [2015-05-03]. (繁體中文)
  11. ^ 香港熱帶氣旋追擊站. HKCOC熱帶氣旋字典——西字:西風槽. [2015-05-03]. (繁體中文)
  12. ^ 香港地下天文台. 氣象‧人‧語:高空擾動. [2015-05-03]. (繁體中文)
  13. ^ 香港天文台. 天氣稿第140號-本港天氣預報. 23-9-2015. 
  14. ^ iCyclone Facebook Page. Photos: Tropical Storm Dujuan is an odd creature. 23-9-2015. Then today, the Euro shifted *way* W, now showing landfall in N Taiwan! 
  15. ^ 香港熱帶氣旋追擊站. HKCOC熱帶氣旋字典——中字:中心密集雲層區. [28-4-2015].  (繁體中文)
  16. ^ 財團法人氣象應用推廣基金會. 財團法人氣象應用推廣基金會:颱風的結構. [28-4-2015].  (繁體中文)
  17. ^ 香港熱帶氣旋追擊站. HKCOC熱帶氣旋字典——雲字:雲捲風眼. [28-4-2015].  (繁體中文)
  18. ^ 香港天文台. 天氣稿第135號-本港天氣預報. 24-9-2015. 
  19. ^ 財團法人氣象應用推廣基金會. 財團法人氣象應用推廣基金會:鞍形場. [2015-05-03]. (繁體中文)
  20. ^ 香港熱帶氣旋追擊站. HKCOC熱帶氣旋字典——氣字:氣壓鞍. [2015-05-03]. (繁體中文)
  21. ^ 香港地下天文台. 相片:歐洲中期預報中心9月24日早上8時集合預報. 24-9-2015. ECMWF 今早00z(即UTC+8的早上8時)的集合預報可看到很多直趨台灣的路徑 
  22. ^ 香港天文台. 天氣稿第125號-本港天氣預報. 25-9-2015. 

參見

同期出現的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