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修订间差异
第32行: | 第32行: | ||
==分級== |
==分級== |
||
{{main|熱帶氣旋 |
{{main|熱帶氣旋等級}} |
||
==命名及編號== |
==命名及編號== |
2015年12月8日 (二) 08:49的版本
天气條目系列之一 |
天气 |
---|
氣象主题 |
系列之一 |
熱帶氣旋 |
---|
熱帶氣旋概述 热带气旋专题·熱帶氣旋主題 |
颱風(英語:Typhoon,香港天文台使用縮寫T.;日语:台風/たいふう/taifū;閩南語:風颱/hong-thai[1])是赤道以北,國際換日線以西,亞太國家或地區對熱帶氣旋的一個分級。在氣象學上,按世界氣象組織定義,熱帶氣旋中心持續風速達到12級(即64節或以上、每秒32.7米或以上,又或者每小時118公里或以上)稱為颶風(Hurricane)或其他在地近義字[2]。西北太平洋地區採用之近義字乃颱風。世界氣象組織及日本氣象廳均以此為熱帶氣旋的最高級別,但部份氣象部門會按需要而設立更高級別,如中國中央氣象台及香港天文台之強颱風、超強颱風,臺灣中央氣象局之強烈颱風,以及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的超級颱風。
廣義上而言,「颱風」這個詞並非一種熱帶氣旋強度。在臺灣、日本等地,將中心持續風速每秒17.2米或以上的熱帶氣旋(包括世界氣象組織定義中的熱帶風暴、強烈熱帶風暴和颱風)均稱颱風。在非正式場合,「颱風」甚至直接泛指熱帶氣旋本身。當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達到熱帶風暴的強度,區域專責氣象中心(RSMC)日本氣象廳會對其編號及命名,名稱由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的14個國家和地區提供。
據美國海軍的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統計,1959年至2004年間西北太平洋及南海海域的颱風發生的個數與月份,平均每年有26.5個颱風生成,出現最多颱風的月份是8月,其次是7月和9月。科學家曾估算,一個中等強度的颱風所釋放的能量相當於上百個氫彈、或10億噸黃色炸藥所釋放能量的總和。[來源請求]據統計,從1947年至1980年全球10種主要自然災害中,由颱風造成的死亡人數為49.9萬人,佔全球自然災害死亡總人數的41%,比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數(45萬人)還多。[來源請求]
名称由来
希臘神話其中一位泰坦神的名字為提豐(Τυφῶν)或又譯堤福俄斯,象徵風暴的妖魔巨人。該詞在希臘語中義為「暴風」或「冒煙者」。堤豐也象徵惡風。《神譜》說它戰敗後,從身上生出無數股狂颱,專門滋害往來的海船。這個希臘詞到波斯變為طوفان(Tufân),特指印度洋的風暴,到了英語裡便成了Typhoon。中文颱風一詞的由來,有人認為來自臺灣的「台」,也有說就是Typhoon的音譯。但據清王士禛《香祖筆記》,「臺灣風信與他海殊異,風大而烈者為颶,又甚者為颱。颶倏發倏止,颱常連日夜不止。正、二、三、四月發者為颶,五、六、七、八月發者為颱。」可見今日的「颱風」一詞,源出彼時的「颱」字。僅此一字,不太可能是音譯typhoon。又有說該詞源於粵語「大風」者,因为粤语中“大风”发音为“daai6 fung1”,传至英语成typhoon,再译回普通话成“颱风”;或源自閩南語「風颱」[1]。迄無定論。
較強的熱帶氣旋中,發生於北太平洋西部及南中國海者稱為「颱風(Typhoon)」;於大西洋西部、加勒比海、墨西哥灣和北太平洋東部者稱為「颶風(Hurricane)」;在印度洋上則可簡稱為「氣旋(Cyclone)」。
生成動力
生成的條件
影響
分級
命名及編號
因為海洋上可能同時出現多個熱帶氣旋(在西北太平洋,最高記錄是5個同時存在,這也是全球的記錄)[來源請求],美國軍方於關島上設置的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現已移至夏威夷),在二次大戰習慣對熱帶氣旋給予名字,方便識別。最初的名字全為女性,後來在1979年加入男性名字。從1947年至1999年,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區域的熱帶氣旋非正式地採用上述名字。
早在20世紀初至中期,中國、台灣及日本已自行為區內的熱帶氣旋編配一個4位數字編號,編號首2位為年份,後2位為該年順序號。例如0312,即2003年第12號熱帶氣旋。而美國海軍則為整個西北太平洋內的熱帶氣旋編配一個兩位數字編號,其後並改成兩位元數字加上英文字母W。
為減少混亂,日本在1981年獲委託為每個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區域內的達到熱帶風暴強度的熱帶氣旋編配一個國際編號,但容許其他地區繼續自行給予編號。自此,在大部分國際發佈中,發佈機構會把國際編號放在括號內(JTWC除外)。但是,各氣象機構有時對熱帶氣旋的編號會有差別,主要是因為其對熱帶氣旋強度的評估有所不同。例如在2006年風季,中國氣象局曾對一個未被日本氣象廳命名的風暴(中國氣象局的0614)編號,因此在餘下的風季,前者的編號都比後者的多出一個[3][4]。
由2000年開始,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命名表由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英語:WMO Typhoon Committee)制訂。共有五份命名表分別由14個委員國各提供兩個名字組成,名字會由所提供國家的英文國名順序使用。不同於大西洋及東北太平洋,循環使用(即用完140個後名稱,回到第一個重新開始)。日本氣象廳會同時根據這一套新名單為這些熱帶氣旋命名。這些名字及編號除了用於為國際航空及航海界發放的預測和警報外,亦是向國際媒體發放熱帶氣旋消息時採用的規範名稱。
在中國與臺灣,氣象機構會為熱帶氣旋的外文名就其發音和意義翻譯。中國氣象局、香港天文臺及澳門氣象局會商議一致的中文譯名。[5][6]
當熱帶氣旋在某地區造成嚴重破壞,該委員國可要求將其除名。為該熱帶氣旋起名的國家會再提一個名字作替補。例如中國大陸及香港會由市民提名,再選出若干優勝名字,提交世界氣象組織確認選擇其中一個名字。[7]
另外,儘管台灣每年皆會受熱帶氣旋侵襲,但由於並非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的委員,不僅無法提供颱風名稱,亦無法提出除名要求。
提供國家/地區 | 名稱 | ||||
---|---|---|---|---|---|
柬埔寨 | 達維 | 康妮 | 娜基莉 | 科羅旺 | 莎莉嘉 |
中國大陸 | 海葵 | 玉兔 | 風神 | 杜鵑 | 海馬 |
北韓 | 鴻雁 | 桃芝 | 海鷗 | 彩虹 | 米雷 |
香港 | 啟德 | 萬宜 | 鳳凰 | 彩雲 | 馬鞍 |
日本 | 天秤 | 天兔 | 北冕 | 巨爵 | 蝎虎 |
寮國 | 布拉萬 | 帕布 | 巴蓬 | 薔琵 | 洛坦 |
澳門 | 三巴 | 蝴蝶 | 黃蜂 | 煙花 | 梅花 |
馬來西亞 | 杰拉華 | 聖帕 | 鸚鵡 | 茉莉 | 苗柏 |
密克羅尼西亞 | 艾雲尼 | 木恩 | 森拉克 | 尼伯特 | 南瑪都 |
菲律賓 | 馬力斯 | 丹娜絲 | 黑格比 | 盧碧 | 塔拉斯 |
大韓民國 | 格美 | 百合 | 薔薇 | 銀河 | 奧鹿 |
泰國 | 派比安 | 韋帕 | 米克拉 | 妮坦 | 玫瑰 |
美國 | 瑪莉亞 | 范斯高 | 海高斯 | 奧麥斯 | 洛克 |
越南 | 山神 | 利奇馬 | 巴威 | 康森 | 桑卡 |
柬埔寨 | 安比 | 羅莎 | 美莎克 | 燦都 | 納沙 |
中國大陸 | 悟空 | 白鹿 | 海神 | 電母 | 海棠 |
北韓 | 雲雀 | 楊柳 | 紅霞 | 蒲公英 | 尼格 |
香港 | 珊珊 | 玲玲 | 白海豚 | 獅子山 | 榕樹 |
日本 | 摩羯 | 劍魚 | 鯨魚 | 圓規 | 天鴿 |
寮國 | 麗琵 | 法茜 | 燦鴻 | 南川 | 帕卡 |
澳門 | 貝碧嘉 | 琵琶 | 蓮花 | 瑪瑙 | 珊瑚 |
馬來西亞 | 溫比亞 | 塔巴 | 南卡 | 莫蘭蒂 | 瑪娃 |
密克羅尼西亞 | 蘇力 | 米娜 | 蘇迪羅 | 雷伊 | 古超 |
菲律賓 | 西馬侖 | 海貝思 | 莫拉菲 | 馬勒卡 | 泰利 |
大韓民國 | 飛燕 | 浣熊 | 天鵝 | 鮎魚 | 杜蘇芮 |
泰國 | 山竹 | 未定 | 艾莎尼 | 暹芭 | 卡努 |
美國 | 百里嘉 | 麥德姆 | 艾濤 | 艾利 | 蘭恩 |
越南 | 潭美 | 夏浪 | 環高 | 桑達 | 蘇拉 |
提供國家/地區 | 中華民國颱風名稱新式翻譯標準[8] | ||||
---|---|---|---|---|---|
柬埔寨 | 丹瑞 Damrey | 康芮 Kong-rey | 娜克莉 Nakri | 科羅旺 Krovanh | 莎莉佳 Sarika |
中國大陸 | 海葵 Haikui | 玉兔 Yutu | 風神 Fengshen | 杜鵑 Dujuan | 海馬 Haima |
北韓 | 鴻雁 Kirogi | 桔梗 Toraji | 海鷗 Kalmaegi | 彩虹 Mujigae | 米雷 Meari |
香港 | 啟德 Kai-tak | 萬宜 Man-yi | 鳳凰 Fung-wong | 彩雲 Choi-wan | 馬鞍 Ma-on |
日本 | 天秤 Tembin | 天兔 Usagi | 北冕 Kammuri | 巨爵 Koppu | 蝎虎 Tokage |
寮國 | 布拉萬 Bolaven | 帕布 Pabuk | 巴逢 Phanfone | 薔琵 Champi | 納坦 Nock-ten |
澳門 | 三巴 Sanba | 蝴蝶 Wutip | 黃蜂 Vongfong | 烟花 In-Fa | 梅花 Muifa |
馬來西亞 | 鯉魚 Jelawat | 聖帕 Sepat | 鸚鵡 Nuri | 茉莉 Melor | 莫柏 Merbok |
密克羅尼西亞 | 艾維尼 Ewiniar | 木恩 Mun | 辛樂克 Sinlaku | 尼伯特 Nepartak | 南瑪都 Nanmadol |
菲律賓 | 馬力斯 Maliksi | 丹娜絲 Danas | 哈格比 Hagupit | 盧碧 Lupit | 塔拉斯 Talas |
大韓民國 | 凱米 Gaemi | 百合 Nari | 薔蜜 Jangmi | 銀河 Mirinae | 諾盧 Noru |
泰國 | 巴比侖 Prapiroon | 薇帕 Wipha | 米克拉 Mekkhala | 妮妲 Nida | 庫拉 Kulap |
美國 | 瑪莉亞 Maria | 范斯高 Francisco | 無花果 Higos | 奧麥斯 Omais | 洛克 Roke |
越南 | 山神 Son Tinh | 利奇馬 Lekima | 巴威 Bavi | 康森 Conson | 桑卡 Sonca |
柬埔寨 | 安比 Ampil | 柯羅莎 Krosa | 梅莎 Maysak | 璨樹 Chanthu | 尼莎 Nesat |
中國大陸 | 悟空 Wukong | 白鹿 Bailu | 海神 Haishen | 電母 Dianmu | 海棠 Haitang |
北韓 | 雲雀 Jongdari | 楊柳 Podul | 紅霞 Noul | 蒲公英 Mindulle | 奈格 Nalgae |
香港 | 珊珊 Shanshan | 玲玲 Lingling | 白海豚 Dolphin | 獅子山 Lionrock | 榕樹 Banyan |
日本 | 摩羯 Yagi | 劍魚 Kajiki | 鯨魚 Kujira | 圓規 Kompasu | 天鴿 Hato |
寮國 | 麗琵 Leepi | 法西 Faxai | 昌鴻 Chan-hom | 南修 Namtheun | 帕卡 Pakhar |
澳門 | 貝碧佳 Bebinca | 琵琶 Peipah | 蓮花 Linfa | 瑪瑙 Malou | 珊瑚 Sanvu |
馬來西亞 | 棕櫚 Rumbia | 塔巴 Tapah | 南卡 Nangka | 莫蘭蒂 Meranti | 瑪娃 Mawar |
密克羅尼西亞 | 蘇力 Soulik | 米塔 Mitag | 蘇迪勒 Soudelor | 雷伊 Rai | 谷超 Guchol |
菲律賓 | 西馬隆 Cimaron | 哈吉貝 Hagibis | 莫拉菲 Molave | 馬勒卡 Malakas | 泰利 Talim |
大韓民國 | 燕子 Jebi | 浣熊 Neoguri | 天鵝 Goni | 梅姬 Megi | 杜蘇芮 Doksuri |
泰國 | 山竹 Mangkhut | 未定 | 閃電 Atsani | 芙蓉 Chaba | 卡努 Khanun |
美國 | 百里嘉 Barijat | 麥德姆 Matmo | 艾陶 Etau | 艾利 Aere | 蘭恩 Lan |
越南 | 潭美 Trami | 哈隆 Halong | 梵高 Vamco | 桑達 Songda | 蘇拉 Saola |
名稱 | 除名原因 | 替代名稱 |
---|---|---|
翰文 | 其發音近似印度神祇哈努曼,與宗教觀點有衝突 | 莫拉克 |
庫都 | 其發音近似密克羅尼西亞語的不雅文字 | 艾利 |
畫眉 | 2001年熱帶風暴畫眉成為有紀錄以來最接近赤道的熱帶氣旋 (該紀錄在2004年被氣旋阿耆尼打破) |
琵琶 |
查特安 | 2002年颱風查特安吹襲關島 | 麥德姆 |
鹿莎 | 2002年颱風鹿莎吹襲朝鮮半島 | 鸚鵡 |
鳳仙 | 2002年颱風鳳仙吹襲關島 | 紅霞 |
欣欣 | 香港天文台以沒有地方代表性為由要求將其除名[9] | 白海豚 |
伊布都 | 2003年颱風伊布都吹襲菲律賓呂宋及華南地區 | 莫拉菲 |
鳴蟬 | 2003年颱風鳴蟬吹襲日本及朝鮮半島 | 彩虹 |
蘇特 | 2004年颱風蘇特吹襲雅蒲島 | 銀河 |
雲娜 | 2004年颱風雲娜吹襲華東地區 | 凡亞比 |
婷婷 | 香港天文台以沒有地方代表性為由要求將其除名[9] | 獅子山 |
麥莎 | 2005年颱風麥莎吹襲華東地區 | 帕卡 |
彩蝶 | 其發音近似阿拉伯文之「先知」詞彙,與宗教觀點有衝突 | 杜蘇芮 |
龍王 | 2005年颱風龍王吹襲華東地區 | 海葵[10] |
珍珠 | 2006年颱風珍珠吹襲菲律賓米沙鄢群島、越南及華南地區 | 三巴 |
碧利斯 | 2006年強烈熱帶風暴碧利斯吹襲華東地區 | 馬力斯 |
桑美 | 2006年颱風桑美吹襲華東地區 | 山神 |
象神 | 2006年颱風象神吹襲菲律賓呂宋及越南 | 麗琵 |
榴槤 | 2006年颱風榴槤吹襲菲律賓呂宋及越南 | 山竹 |
莫拉克 | 2009年颱風莫拉克吹襲華東地區 | 艾莎尼 |
凱莎娜 | 2009年颱風凱莎娜吹襲菲律賓呂宋及中南半島 | 薔琵 |
芭瑪 | 2009年颱風芭瑪吹襲菲律賓呂宋、華南地區及越南 | 煙花 |
凡那比 | 2010年颱風凡那比吹襲華南地區 | 雷伊 |
天鷹 | 2011年強烈熱帶風暴天鷹吹襲菲律賓棉蘭老島 | 天鸽 |
韋森特 | 與東北太平洋颶風命名表產生同名衝突 | 蘭恩 |
寶霞 | 2012年颱風宝霞吹襲菲律賓棉蘭老島 | 安比 |
清松 | 其發音近似海嘯(Tsunami),造成馬來西亞沿海民眾恐慌 | 雲雀 |
尤特 | 2013年颱風尤特侵襲菲律賓呂宋及華南地區 | 百里嘉 |
菲特 | 2013年颱風菲特侵襲華東地區 | 木恩 |
海燕 | 2013年颱風海燕吹襲菲律賓米沙鄢群島 | 白鹿 |
威馬遜 | 2014年颱風威馬遜吹襲菲律賓米沙鄢群島、華南地區 | 2016年公佈 |
路徑
颱風的主要生成地區為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當中以南海生成的熱帶氣旋數目較少。太平洋上的熱帶氣旋基本上全年都會生成,而以七至十月次數最為頻密。熱帶氣旋生成的位置分佈與季節有關,在冬、春季較為偏南,夏天和初秋較為偏北。
熱帶氣旋生成後的移動路徑主要受副熱帶高氣壓(副高)外圍氣流影響,所以副高的位置和範圍基本上決定了熱帶氣旋的路徑,其移動路徑大約可分為:
西進型
熱帶氣旋在菲律賓以東海域,菲律賓以西海域(即南海)形成後,向西移動,並逐漸稍為偏北。於不同緯度生成的熱帶氣旋所經過的地區不一。緯度較低時會橫過菲律賓後進入南海,最後在中國廣東、海南,或越南登陸。緯度較高時可以經過巴士海峽,影響臺灣,然後在中國的廣東、福建登陸。由於冬、春兩季,副高位處較南,所以每年11月至5月的颱風生成緯度較低,路徑亦會偏南,一般只在北緯16度以南進入南中國海,最後在越南登陸,間中亦影響泰國,甚至進入孟加拉灣,例如2013年的颱風百合。
西北型
路徑和西进型接近,但向北分量增加。西北型颱風可以橫過臺灣或穿越巴士海峽、之後在中國廣東及福建沿岸登陸;亦可能經過琉球群島,在中國浙江、江蘇一帶沿海登陸。這種路徑的颱風多數出現於每年盛夏七至八月間,例如2013年的颱風菲特。
轉向型
熱帶氣旋在菲律賓以東或關島附近形成後,先向西北偏西移動,至北緯15至30度附近轉向西北,最後轉向北和東北,成一拋物線。在11月至5月,多數轉向型熱帶氣旋在東經130度以東的太平洋上轉向北,較少登陸東亞陸地,主要影響太平洋上的島嶼。6月和10至11月的轉向型熱帶氣旋亦多數在海上轉向。7至8月的熱帶氣旋在較北、較西的地方轉向,途徑可以影響臺灣、東海或中國東部沿岸浙江、江蘇等地,轉向後可以影響朝鮮半島和日本等地,例如2013年的颱風范斯高。
颱風轉的方向是決定於其位置,位於北半球的颱風會作逆時針方向轉動,位於南半球的颱風會作順時針方向轉動.[11]
迷走型
部份熱帶氣旋因外圍引導氣流不明,或受其他天氣系統影響(如藤原效應或季候風),路徑出現打轉、停滯等,例如2012年的颱風天秤和2013年的颱風羅莎。
颱風預警
颱風預警是熱帶氣旋盛行地區,於風暴可能侵襲期間,由各地專責機構發出的預告、警告。目的在於通知當地居民及民防組織,採取適當的預防措施,如加固房屋門窗、加強排水作為或預防性撤離。這些警告涉及警告範圍內可能遭受的災害,而不是單純重複熱帶氣旋的預測路徑及強度,對於保障生命及財產安全尤為重要。
相關
註解
- ^ 1.0 1.1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風颱」條目
- ^ 世界氣象組織 CMM (WMO-No.471)
- ^ 日本氣象廳,2006年熱帶氣旋路徑圖,2006年日本的編號只有23個(日語)
- ^ 泉州颱風網,根據中國氣象局編成的颱風資料,200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編號有24個
- ^ 香港天文臺颱風名字中文譯名
- ^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氣象常識—颱風
- ^ 香港天文臺,熱帶氣旋命名比賽結果
- ^ 中央氣象局,颱風是怎麼命名
- ^ 9.0 9.1 Dr. Wong Ming-chung. Change of Tropical Cyclone Names : "Dolphin" and "Lionrock" to replace "Yanyan" and "Tingting". Hong Kong Observatory. November 25, 2005 [February 27, 2009].
- ^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氣象局,2006年12月13日,ESCAP/WMO颱風委員會第三十九次屆會在菲律賓召開
- ^ 黃釗俊(2001)."颱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簡訊,90年出版163期
外部連結
熱帶氣旋資訊
熱帶氣旋分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