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孫中山的評價:修订间差异
无编辑摘要 |
Liangent-bot(留言 | 贡献) 小 清理含有日期错误的引用的页面:2016/01/12→2016-01-12、2016/1/12→2016-01-12和2010/10/1→2010-10-01 |
||
第5行: | 第5行: | ||
=== 同盟會政敵 === |
=== 同盟會政敵 === |
||
* 1906年孫文兄長 [[孫眉]]在檀香山經營的農場宣告破產,其兄長、母親、妻子、小孩一同舉家遷往香港九龍牛池灣,但其兒女兩個正美國念中學與大學所費甚大。 |
* 1906年孫文兄長 [[孫眉]]在檀香山經營的農場宣告破產,其兄長、母親、妻子、小孩一同舉家遷往香港九龍牛池灣,但其兒女兩個正美國念中學與大學所費甚大。 |
||
* 1907年6月 日本政府與政客捐款約兩萬三千日元給孫文.相當於現今一千萬美金。<ref>{{Cite web|url = http://www.people.com.cn/BIG5/198221/198819/198852/12393429.html|title = 孫文|accessdate = 2016 |
* 1907年6月 日本政府與政客捐款約兩萬三千日元給孫文.相當於現今一千萬美金。<ref>{{Cite web|url = http://www.people.com.cn/BIG5/198221/198819/198852/12393429.html|title = 孫文|accessdate = 2016-01-12|author = 周冉|date = |publisher = 2010/08/10}}</ref> |
||
* 1908年9月[[陶成章]]等起草《[[孫文罪狀]]》揭發孫文貪污革命款項要求改選同盟會總理。 |
* 1908年9月[[陶成章]]等起草《[[孫文罪狀]]》揭發孫文貪污革命款項要求改選同盟會總理。 |
||
* 1912年1月14日陶成章被陳其美遣人刺殺於上海廣慈醫院,殺手為蔣介石。 |
* 1912年1月14日陶成章被陳其美遣人刺殺於上海廣慈醫院,殺手為蔣介石。 |
||
第12行: | 第12行: | ||
===袁世凱=== |
===袁世凱=== |
||
* 1912年1月1日 孫文接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等待袁世凱解決[[大清帝國]]皇帝退位一事。但滿清政權當時並未結束同時孫文的臨時大總統的程序及合法性也遭外界質疑, |
* 1912年1月1日 孫文接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等待袁世凱解決[[大清帝國]]皇帝退位一事。但滿清政權當時並未結束同時孫文的臨時大總統的程序及合法性也遭外界質疑, |
||
* 1911年12月31日出版的《紐約時報》報道指出參加這次選舉的代表屬非法代表。<ref>{{Cite web|url = http://query.nytimes.com/mem/archive-free/pdf?res=990CE3DC123AE633A25752C3A9649D946096D6CF|title = N.Y. TIME|accessdate = 2016 |
* 1911年12月31日出版的《紐約時報》報道指出參加這次選舉的代表屬非法代表。<ref>{{Cite web|url = http://query.nytimes.com/mem/archive-free/pdf?res=990CE3DC123AE633A25752C3A9649D946096D6CF|title = N.Y. TIME|accessdate = 2016-01-12|author = |date = |publisher = }}</ref> |
||
* 1912年1月12日開始,袁世凱開始勸說滿清皇帝[[遜位]]期間,16日袁世凱遭到中國同盟會炸彈暗殺,炸死袁世凱侍衛隊長等十人但暗殺行動失敗,袁世凱倖免於難。 |
* 1912年1月12日開始,袁世凱開始勸說滿清皇帝[[遜位]]期間,16日袁世凱遭到中國同盟會炸彈暗殺,炸死袁世凱侍衛隊長等十人但暗殺行動失敗,袁世凱倖免於難。 |
||
* 1月18日孫中山以《[[五條要約]]》的方式向袁世凱攤牌,逼迫大清帝國將政權轉給孫文的南京臨時政府。 |
* 1月18日孫中山以《[[五條要約]]》的方式向袁世凱攤牌,逼迫大清帝國將政權轉給孫文的南京臨時政府。 |
||
第21行: | 第21行: | ||
===[[宋教仁]]=== |
===[[宋教仁]]=== |
||
1913年3月22日[[宋教仁被]]刺,使得國民黨與袁世凱決裂,導致「二次革命」爆發。關於此一重大事件,一般認為係由當時[[北洋政府]]之大總統袁世凱、總理[[赵秉钧|趙秉鈞]]所指使,不過,張耀杰《懸案百年:宋教仁案與國民黨》卻另倡新說,認為此一暗殺事件的幕後主使者為國民黨人[[陳其美]]。<ref>{{Cite web|url = http://ccsdb.ncl.edu.tw/ccs/image/01_030_001_02_03.pdf|title = 懸案百年:宋教仁案與國民黨|accessdate = 2016 |
1913年3月22日[[宋教仁被]]刺,使得國民黨與袁世凱決裂,導致「二次革命」爆發。關於此一重大事件,一般認為係由當時[[北洋政府]]之大總統袁世凱、總理[[赵秉钧|趙秉鈞]]所指使,不過,張耀杰《懸案百年:宋教仁案與國民黨》卻另倡新說,認為此一暗殺事件的幕後主使者為國民黨人[[陳其美]]。<ref>{{Cite web|url = http://ccsdb.ncl.edu.tw/ccs/image/01_030_001_02_03.pdf|title = 懸案百年:宋教仁案與國民黨|accessdate = 2016-01-12|author = 張耀杰|date = 2010-10-01|publisher = 秀威資訊科技公司}}</ref> |
||
1913年2月,根據《[[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規定,中國首次舉行國會選舉,由同盟會為骨幹組成的國民黨獲得議席最多。由於《臨時約法》採[[内阁制|內閣制]]以制衡總統權力,依其精神當由時任國民黨理事長的[[宋教仁]]出任內閣總理。 |
1913年2月,根據《[[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規定,中國首次舉行國會選舉,由同盟會為骨幹組成的國民黨獲得議席最多。由於《臨時約法》採[[内阁制|內閣制]]以制衡總統權力,依其精神當由時任國民黨理事長的[[宋教仁]]出任內閣總理。 |
2016年1月13日 (三) 20:51的版本
孫中山是中國近代史上重要政治家,近代中國革命之興中會、中國同盟會及中國國民黨之主要領導人。孫早年創立三民主義,為革命運動制定綱領。[1]:391911年,孫領導辛亥革命,廢除封建帝制,創立中華民國[2]。晚年復吸納新思想,賦予三民主義以新解釋,推動國民革命發展。[1]:39策劃反清起義,策動反袁、護法,致力打倒北洋軍閥和帝國主義,為爭取中國獨立、自由和統一而奮鬥。[1]:39各界對他評價不一。
民國初期暗殺疑雲
同盟會政敵
- 1906年孫文兄長 孫眉在檀香山經營的農場宣告破產,其兄長、母親、妻子、小孩一同舉家遷往香港九龍牛池灣,但其兒女兩個正美國念中學與大學所費甚大。
- 1907年6月 日本政府與政客捐款約兩萬三千日元給孫文.相當於現今一千萬美金。[3]
- 1908年9月陶成章等起草《孫文罪狀》揭發孫文貪污革命款項要求改選同盟會總理。
- 1912年1月14日陶成章被陳其美遣人刺殺於上海廣慈醫院,殺手為蔣介石。
- 1912年1月28日,章太炎在《大共和日報》發表《致孫中山公開信》,譴責同盟會與光復會之間爭權奪利導致同志相殘。
袁世凱
- 1912年1月1日 孫文接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等待袁世凱解決大清帝國皇帝退位一事。但滿清政權當時並未結束同時孫文的臨時大總統的程序及合法性也遭外界質疑,
- 1911年12月31日出版的《紐約時報》報道指出參加這次選舉的代表屬非法代表。[4]
- 1912年1月12日開始,袁世凱開始勸說滿清皇帝遜位期間,16日袁世凱遭到中國同盟會炸彈暗殺,炸死袁世凱侍衛隊長等十人但暗殺行動失敗,袁世凱倖免於難。
- 1月18日孫中山以《五條要約》的方式向袁世凱攤牌,逼迫大清帝國將政權轉給孫文的南京臨時政府。
- 1月22日,孫中山又以公諸報端的方式將南北雙方幕後談判的內容全部曝光,這不但令袁世凱極其尷尬和不滿,也讓議和全權代表伍廷芳盡失顏面,孫中山還企圖以出讓中國利益的方式向日本借款,以籌備與袁世凱決戰,但未能得逞。(革命初期與日本右派政客接觸多年)
- 2月12日隆裕太后頒降懿旨,令袁世凱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這是滿清統治正式結束的標誌,也是中華民國正式取代滿清的前奏。
- 2月13日,袁世凱通電共和,根據南方獨立各省及部分革命黨人自始至緋的意願,孫中山提出辭職咨文。
- 2月15日,南京參議院(國會)正式選舉袁世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1913年3月22日宋教仁被刺,使得國民黨與袁世凱決裂,導致「二次革命」爆發。關於此一重大事件,一般認為係由當時北洋政府之大總統袁世凱、總理趙秉鈞所指使,不過,張耀杰《懸案百年:宋教仁案與國民黨》卻另倡新說,認為此一暗殺事件的幕後主使者為國民黨人陳其美。[5]
1913年2月,根據《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規定,中國首次舉行國會選舉,由同盟會為骨幹組成的國民黨獲得議席最多。由於《臨時約法》採內閣制以制衡總統權力,依其精神當由時任國民黨理事長的宋教仁出任內閣總理。
時任中國鐵路總公司總裁的孫文於事發後立即中斷在日本的訪問,返回中國於上海開會主張以武力討伐袁世凱但國民黨內意見不一,部分領導人(如黃興)傾向使用和平手法,在不破壞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之下以法律方法抗爭。
袁世凱擔心國民黨武力政變,先拔除國民黨籍都督職位。結果反落人口實接下來各省紛紛獨立脫離北洋政府統治.但隨後南京被北洋軍攻陷。
9月1日各省地宣佈取消獨立。孫文、黃興、陳其美等被通輯,相繼逃亡日本。
在世評價
中國方面
章太炎曾在《民國報》、《神州日報》評點孫中山「长于议论,此盖元老之才,不应屈之以任职事」[6]。1909年,以原《民報》社長名義發表《偽民報檢舉狀》,其中主要指責孫:“雲南本中國之地,而欲贈送法人”,[7][8]。「論功應屬黃興,論才應屬宋教仁,論德應屬汪精衛。」[9]:10
1909年9月,陶成章发布《七省同盟会员意见书》(又称《南洋革命党人宣布孙文罪状传单》)评价孙,指出:“窃念我同盟会初成立之际,彼固无一分功庸,而我同志贸贸焉直推举之以为总理,不过听其大言……于是彼之名誉乃骤起,彼又借我留学生之革命党,推戴之名目,《民报》之鼓吹,南洋之西洋各报馆,于是亦逐渐有纪其事、称其名者。”[10]
宋教仁認為:「蓋孫文素日不能開誠佈公,虛懷坦誠以待人,做事近乎專橫跋扈,有令人難堪處故也。」、「像孫逸仙那樣的野心家做領導人,中國革命要達目的,無論如何也是不可能的。」、「孫逸仙已是落後於時代的人物,不足以指導革命運動。」、「黃興的優柔寡斷又誤了事,孫中山的空想再來誤事的話,革命怎麼辦呢?……黃興食言不來也無所謂,我有兵力,決不允許孫派的人踏進城門一步!」[11]
1913年7月,英国《泰晤士报》驻华记者莫理循专访黎元洪,在談及孫中山時,黎说:
“世人对孙逸仙有错误的认识。在推翻清王朝的革命中他根本没做什么实际的工作。他返回中国时,革命已经结束。除了一些道听途说的模糊印象外,我几乎没有听说过他这个人。除了听到一些他的煽动性演说外,我也不知道他的政治观点。我对他的认识只有这么多,我认为他是个空想家。南方党(或共和党)决定以南京为首都建立一个名义上的政府。此举是为了在道义上影响国内外视听。他恰好到了上海,做了名义上的总统。当时真正的革命领袖找各种理由拒绝临时大总统的职位,因为他们认为这一职位不会存在很长时间。孙逸仙离开中国时间长,与这里的任何势力均无关联。他在国外名气很响,因此他似乎适合这个位置。我从未听说他对革命工作提供过什么实质性的帮助。他的名声在很大程度上是虚构的……”[12]:383[13]。
1912年,孙中山北上向袁承诺在十年内修筑铁路二十万里,袁世凯听后诧异,向亲信说:“孙氏志气高尚,见解亦超卓,但非实行家,徒居发起人之列而已。”[14]1914年11月3日,袁在《箴规世道人心告令》中评价孙等人:“民国初年,一二桀黠之徒,利用国民弱点,遂倡为无秩序之平等,无界说之自由,谬种流传,人禽莫辨,举吾国数千年之教泽扫地无余。求如前史所载忠孝节义诸大端,几乎如凤毛麟角之不可多得……一个国家不必愁贫,不必忧弱,惟独国民道德若丧亡,则乃必鱼烂土崩而不可救。”[15]
1925年3月13日,孫病逝翌日,北京《晨報》刊登梁啟超專訪談話,以〈孫文的價值〉为題發表,梁稱:
“孙君是一位历史上大人物,这是无论何人不能不公认的事实。我对于他最佩服的:第一,是意志力坚强,经历多少风波,始终未尝挫折。第二,是临事机警,长于应变,尤其对于群众心理,最善观察,最善应用。第三,是操守廉洁,最少他自己本身不肯胡乱弄钱,便弄钱,也绝不为个人目的。”“我對於孫君最不滿的一件事,是‘为目的而不择手段’。孟子說:‘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不為也。’這句話也許有人覺得迂闊不切事情,但我始終認為,政治家道德所必要的。因為不擇手段的理論一倡,……結果可以把目的扔向一邊,所謂本來之目的,倒反變成裝飾品了。”“但我以為孫君所以成功者在此,其所以失敗者亦未必不在此。我們很可惜的是:孫君本來目的沒有實現的機會便死去了,我們所看見的只是孫君的手段,無從判斷他的真價值。”
1927年5月5日,梁启超在给女儿信中说:“孫文東和這個軍閥勾結,西和那個軍閥勾結……依然是不能發展。适值俄人在波蘭、土耳其連次失敗,決定‘西守東進’方針,傾全力以謀中國,看著這垂死的國民党,大可利用,于是拿八十万塊錢和一大票軍火做釣餌,那不擇手段的孫文,日暮途遠〔窮〕,倒行逆施,竟甘心引狼入室。孫文晚年已整個做了蘇俄傀儡,沒有絲毫自由。”[16]
1927年,陈炯明在其著作《中国统一刍议》中,对孙中山《三民主义》提出异议,他说:“三民主义及其发表之政纲,类皆东抄西袭,绝少独立之思想,一贯之理论,而于国情亦未适合。在今日视之,已属陈腐不堪,亟待修正。”
清末革命團體普遍只有鬆散組織,多數革命起義事實上並非直接由孫領導,部分是由黄兴與其共同籌劃與統帥,時人也多將孫、黃兩人並稱「孫黃」,甚至將兩人共尊為『開國二元勳』,並有『孫氏理想,黃氏實行』說法。[17]:2520
1924年,孙武力镇压广州商团事变后,广东各界有人组织“各界救粤联合会”,在香港通电指控孙“祸国祸粤”十一大罪状:摇动国体,妄行共产主义,纵兵殃民,摧残民治,破坏金融,抽剥民产,大开烟赌,摧残教育,蹂躏实业,破坏司法,铲灭商民团。[18]
據胡漢民回憶:「總理對於一般同志都很和氣,從無疾言厲色。……總理在許多事情上,自己的主張非常堅決,並無遷就的餘地,但別人若有反對他的主張的,他仍然和顏悅色地對人反覆解釋。」[19]
據林森回憶:「總理對他的革命主張和三民主義雖然十分堅持,必須貫徹到底,但是他待人接物,可是十分博大寬厚,無所不容。無論同志之間,或是敵人,祗要表示誠心接受他的主義,對於他們已往的過失,是決不計較的。」[20]
張學良對孫評價:「那我跟他就隨便談一談,我不知道其餘的,反正老頭子也夠瞧的,也喜歡女人。哈哈!」[21]
国外方面
1897年,犬養毅时为日本众议院议员,曾把孙介绍给当时日本外相、日本进步党首领大隈重信。据《孙中山年谱长编》记载,犬养毅写信给长年在中国活动之日本大商人平冈浩太郎,称:“愿吾兄将彼等握住,以备他日之用,但目下不一定即时可用。彼等虽是一批无价值之物,但现在愿以重金购置之。”[22]。
1911年11月11日,孙到达伦敦,以革命胜利后“给英美在华若干优先权利”为条件,企图向其借款100万英镑,英国外交部官员格雷评价孙为“理论性的与喜说大言的政治家”[23],并转告孙:“英国将保持中立,对袁世凯将予尊敬”[23]。11月21日,孙向法国东方汇理银行总裁西蒙提借款请求,西蒙以四国银行团已达成一致协议严格遵守中立等理由拒绝孙的请求。[23]西方政府并不支持中國革命,1910年成立的四国银行团为控制中国铁路权,主动劝诱清政府向其借款,并最终订立借款修路合同,后来因武昌起义借款案未能实现。[24]另外,武昌起义后,孙在美、英、法的外交努力全部落空。[23]
1915年,孫中山摯友、日本人宮崎寅藏調解孫、黃(興)矛盾無果,遂致函在上海的宮崎民藏(宮崎寅藏之兄),對其直言:「孫氏曰,『支那人皆廢物也,唯吾獨豪。吾乃支那之救世主也,凡服從吾命者來矣!』對此,就連一直追隨孫文始終奮戰、最終逃亡的李烈鈞也產生了反感。」[25]「黃氏曰,『孫文瘋子也!還自鳴得意地謂其神降人界,此乃最善!』可見孫、黃二氏並非固有敵意。」[26][27]
1925年1月31日,已卸任日本遞相的犬養毅於東京回憶稱:「孫實不愧為一廉潔之士,處世接物,既決無半點私心,且又常以實現其理想為懷,其為自己之主義而苦戰奮鬥,備極勞瘁者,蓋數十年。雖其所志未克盡伸,然其勇往直前之氣,固數十年如一日也。」[28]
澳大利亚记者威廉·亨瑞·端納,在辛亥革命后记述他曾亲见孙中山首次披露全国铁路计划时的状态时写道:「孙中山带了一幅约六英尺见方的大地图,当他把它摊在地板上时,我看到了一个最令人信服的证据:他不仅是个狂人,而且简直是个疯子。他不因地图上的种种阻隔而气馁,只是握着画笔,在地图上尽可能地用铁路线填满各个省区和属地(包括蒙古)。说他疯了,不是因他在地图上画线,……而是因为他竟天真地认为,画了这些铁路线,外国资本家就会给他足够的钱,在五至十年内把这些铁路全部建成!」端纳也和孙讨论过铁路问题。他对孙的能力更没有留下什么好印像:
他是个傻瓜……他告诉我他已决定尽自己的毕生精力来发展铁路。他说他几个月内还不能公开他的计划,我摇唇鼓舌磨了好一阵子,他最终……拿出一张6英尺见方的大地图,铺在地上。从这张地图完全可以看出,他不仅狂妄透顶,而且简直是个疯子。他完全不切实际,缺乏常识,对自称目前正在开创的事业没有最基本的了解。这幅地图包括西藏、蒙古和中国西部最边远的地区。孙煞费苦心地用毛笔在各省及其周边地区的地图上画了许多线条。他用双线标出从上海到广东沿海岸方向的铁路线,方向一转,铁路线越过崇山峻岭直抵拉萨,然后穿过西部直抵边界,又蜿蜒曲折地进入新疆,到达蒙古!他画的另一条铁路线是从上海经四川到达西藏。还有一条经戈壁滩的边缘抵达蒙古。他还画了从北到南,从西到东的许多线。无数细线遍布各省,经过孙加工过的地图成了一幅怪诞的中国智力游戏拼图。孙席地而坐,向我介绍他的计划。当他坐在那儿的时候,我想,这个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竟会演出这么愚蠢的一幕,简直不可能。他真的疯了。[29]
上海一位国外籍铁路工程师H·T·福尔德写道:「听说孙逸仙有一套修建铁路的计划,于是我就主动与他结识。在我的印象中,他缺乏政治家的才能;与他交谈之后,这种印象更加强烈。我发现他头脑简单,当然不是一个危险人物,只是一个徒有虚名的党魁。该党受到广东势力的控制,可能惹麻烦。[29]
列寧在《中國的民主主義和民粹主義》一文中稱讚孫中山“是充滿著崇高精神和英雄氣概的革命的民主主義者”。[30]
後世評價
台灣方面評價
中国国民党对孙部分涉日言论予以否认,称《東亞先覺志士傳記》出自日本黑龍會,里面内容存在捏造言论,目的是為了使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合理化。又称,孫当时連被日本侵占的臺灣都主张在中國版圖內,何況中國主權仍存的東三省。[31]蒋介石称,1914年在东北考察时,孙曾告诉他东北和日本都需交还给中国。[32]对于孙与日本的盟约案,日方坚持认为有据可查,白纸黑字还有签字印章,而中国大陆和台湾的部分学者极力证伪,加以否认。[33]日本《產經新聞》連載《蔣總統秘錄》,也質疑其真偽。[34][35]
中国国民党称孙流亡日本后,企圖推動中日合作,首先提出大亞洲主義。他認為日本為亞洲最強國家,中國為亞洲最大國家,中日同文同種,以東方王道文化為基礎,驅除西方霸道殖民文化[36],但日本卻曲解本意,作為大东亚战争和成立偽南京國民政府之藉口[37]。
中國大陸方面評價
毛澤東也曾自稱是“三民主義信徒”“孫中山的學生”。[38]在毛澤東的《紀念孫中山先生》一文中,高度地評價了孫中山的一生。他說:孫中山是“中國革命民主派的旗幟”,強調紀念他在辛亥革命時期,領導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國的豐功偉績。紀念他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的豐功偉績。他在政治方面給我們留下許多有益的東西。[39]
辛亥革命爆發時,周恩來在他的歷史教員高戈吾的影響下,熱烈地同情革命,他剪去了辮子,表示同清政府決裂。在1923年至1924年周恩來寫的《革命救國論》中充分肯定了孫中山所領導的國民黨在國民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又針對它的弱點,提出了懇切希望其“注意今後在國民運動可靠的革命勢力之發展團結和引導,千萬再不要誤認新舊軍閥的四派勢力之調和可以得到那騙人的和平統一!”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周恩來在廣東支持和協助孫中山,開展反對帝國主義、反軍閥的鬥爭。表現在:他支持孫中山平定商團叛亂;協助孫中山辦好黃埔軍校;爭取孫中山同意,創建新型軍隊;支持孫中山北上等。在此期間,周恩來和孫中山有過直接的交往與合作,這一段給周恩來一生以極大的影響。[39]
朱德自辛亥革命以來,親自經歷封建軍閥割地稱雄、搜刮民財、帝國主義的侵略、國勢危殆的現實,自己投身革命、振興國家的志向,在軍閥統治之下又難以實現其志。困惑之際,1922年,朱德到上海後,遂即轉赴北京,與好友孫炳文見面。他倆商定再返回上海去拜見孫中山和陳獨秀。會見他們崇拜的領袖孫中山時,朱德首先對孫中山的人格和他的堅韌不拔的革命精神表示欽佩,但對他的革命策略和方法,則有些不同看法。孫中山建議朱德重回滇軍,組織駐廣西的滇軍起來討伐廣東軍閥陳炯明,並且答應可以先付給他十萬元作為民編部隊的經費,朱德婉言謝絕了。朱德對孫中山說到,他對孫中山和革命黨人採取這個軍閥或那個軍閥搞同盟的策略,已經失去了信心。他說,實行這種策略的結果,總是革命派、軍閥勢力增強。朱德承認自己在這種重複的錯誤中,已經耗去了寶貴的八年。他還告訴孫中山,他決定到外國留學去尋找救國的真理。1956年10月11日,朱德作了《紀念中國偉大的民主革命導師孫中山先生》一文。文中寫道:“孫中山先生在四十年的革命鬥爭中充分地表現了堅決和勇敢的革命精神。他不怕困難和失敗,他在遭受失敗後,又整頓好革命隊伍,重新走上戰場。孫中山先生能夠隨著歷史的變化不斷地進步,由早期的主張推翻皇帝、建立民國而進到晚年的提出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由倡導民主革命而進到主張實現世界大同。在孫中山的一生中,他的革命精神永遠是在前進的。”[39]
1951年冬,劉少奇去南方修養時,特意到南京瞻仰了中山陵並獻了花圈,到上海又參觀了中山故居。宋慶齡邀請了劉少奇和夫人到她在上海的家裡作客,並親自煮咖啡招待,感謝劉少奇去中山陵。他們談起了孫中山。劉少奇說:“孫中山先生是偉大的革命家,是我們的老師。我們現在實行的新民主主義就是繼承了孫中山先生的新三民主義。”[39]
鄧小平的談話將孫中山的偉大的歷史功績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二是開創國共合作,導致了北伐戰爭的勝利。[40]
1996年孫中山誕辰130週年紀念大會上,江澤民就指出:“孫中山先生是傑出的愛國主義者和民族英雄,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他在我國各族人民和一切愛國人士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孫中山先生代表著一個時代。” [40]
胡錦濤指出:“孫中山先生說自己'愛國若命','生平以愛國為前提',充分體現了一位真正愛國主義者的偉大情懷。”談到孫中山一百多年前第一個喊出的“振興中華”的口號,胡錦濤說:他畢生的追求就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完全獨立和中國的民主統一,並通過中國人民自己的奮鬥,改變中國的貧弱處境,將中國建設成為現代化強國。胡錦濤進一步指出:“孫中山先生的一生,是為近代中國的民族獨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而無私奉獻的一生,是為實現國家統一、振興中華而殫精竭慮的一生。孫中山先生追求真理的開拓進取精神和矢志不渝的愛國主義情懷,孫中山先生天下為公的博大胸懷和放眼世界的開放心態,孫中山先生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堅強意志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高尚品德,是他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遺產。在我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征程上,這一精神遺產仍然具有重要的啟迪和教育意義,值得我們永遠學習繼承和發揚光大。”[40]
習近平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夢”。鴉片戰爭以後西方列強的侵略蹂躪、封建統治的腐敗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苦難,無數仁人誌士奮起尋求救國救民、振興中華的道路。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結束了在中國延續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41]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硏究員楊天石認為孫是革命家。[42]:278為拯救中國,孫堅決主張以暴力手段推翻清朝和北洋軍閥。[42]:278在此,孫意志堅決,態度鮮明,不屈不撓,終身如一。[42]:278但是,並不意味着他在任何問題上都主張採取激烈革命手段和辦法。[42]:278孫認為,社會主義、共產主義衹能適用於高度發展之西方國家,連蘇俄都不夠格,中國自然更加不行。[42]:279孫不主張全面剝奪資本家之所有權,而是主張「節制資本」,即發達國家資本,獎勵私人資本,允許老百姓自由興趣部分企業,政府加以奬勵並以法律保護。[42]:279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称:「孙中山的革命就是为了自己,不达到自己掌权的目的会一直革命下去,他并不是要救民众于水火之中,当时的冲突,就是在争夺权力,所以革命爆发之后,革命党自己反而打了起来,抢资源和地位,还总是把自己塑造为一个共和捍卫者。孙中山所谓的非常国会和非常总统,就是拿着德国人的钱,纯心捣乱,这是一种毫无道理的行为。国会早就已经到期了,还恢复什么?而且是自己破产的,他们自己都不想恢复了,孙中山还恢复什么?还在广州分裂国家,最后被西南军阀涮了,就抱怨军阀是一丘之貉,其实孙中山自己也是一丘之貉,也是这德性。尽管孙中山的人品还不如一些军阀,但国民党夺权后,在历史叙事中把孙中山的位置拔得很高,之前没人捧孙中山,首先捧他的是蒋介石,因为孙中山在国民党中是一号人物,孙中山死后,汪精卫、胡汉民都是他早期的助手,是大人物,蒋介石至多是个后起之秀,他怎么压倒汪精卫、胡汉民等人?蒋介石只好去拉孙中山的关系。」[43]
对于孙诸多出让中国利益的言行,中国大陆方面有不同声音,一方表示孙出让满蒙利益与其爱国并不矛盾[44]。还有孙“为救国而卖国”的观点[33]。另一方则认为,前者说辞是不顾逻辑地为国民党洗黑,称孙的行为荒唐。[44]
专栏作家民非民称,即便把《中日盟约》证伪,也不能否认孙寻求日本支持的事实,虽然政客道德与常人不同,但是至少不能突破投敌卖国这条底线,凡是为个人目的进行以国家利益为抵押的政治交易,都属于卖国性质,道德上已不容置辩。[33]关于外界对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与孙的关系的各种评论,部分史学家做出解释来维护孙的形象。[33]
華人學者方面評價
近代教育家蔣夢麟追憶,1911年10月8日,同盟會北美機關報《大同日報》稱,孫在報社內告訴革命同志,中國有一場革命要爆發。[45]相关记载称在辛亥革命爆發10多天前,孫收到黃興要求匯款電報,當時有些遲疑是否需立刻回覆,直到辛亥革命爆發隔日,在報上得知革命軍佔據武昌。[46][47]後来雖收到要求立刻歸國的信函[48],但孙并未立刻歸國,而是赴歐洲,要求英美德法四國銀行團拒絕貸款給滿清政府,並且支持中國革命,主要是擔心列強像在義和團與太平天國時與滿清軍隊聯手攻擊革命軍,導致革命失敗。[49][50]
歷史學家錢穆稱,康有為主張要變法,不要革命,是看制度沒有看主權;章太炎主張要革命,不要變法,是看主權沒有看制度。[51]:137孫認為非革命不可,而革命之後還得要變法。[51]:137變法最重要是把皇位傳襲徹底廢除,根本不要皇帝。[51]:137他參照中西古今制度,想來創建一個新制度。[51]:137康有為、章太炎不脫是單純書生之見。[51]:137孫始是一個大政治家,有書生修養,對政治和社會也有深刻觀察,認識中國,也認識西方,所以他的革命理論也不同。[51]:138
台灣政治大學歷史系退休教授蔣永敬認為,孫之三大領導風格:一、交遊廣眾,有志一同;二、滔滔雄辯,聽者悅服;三、樂觀奮鬥,百折不撓。[52]:42
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張玉法認為,孫作為革命領袖,在性格上有一些特質:第一是有大志,所作所為不是造反,而是想另建新國;第二是有決心,堅持革命黨必須在唯一之領袖下絕對服從,對自己領導深具信心;第三是能容忍,待人寬厚,有不同意見,會耐心溝通。[53]:4-5
香港中文大学潘惠祥指出,孙為革命的成功,不惜曲解西方民主政治,甚至用非民主手段。孫的思想無疑对蔣介石領導下的國民黨政府有重要影响,尤其是用武力解決政治分歧的手段,成為他的繼承人蔣介石奉行圭臬之一。中華革命黨成立后,孙忠實的同盟者離他远去,他的擁護者也因陳炯明的例子而不敢有不同意见。即使反抗,也被孫開除出黨。隨著孫与同盟者離異,孫的政策愈來愈激進。孫在三民主義中表現出的理想主義和激進主義可歸咎於對西方民主政治誤讀。孫對「權利」的錯誤理解,導致日後憲政運動缺乏「權利」元素。以孫為首的革命派認為,只有國家先統一,然後才有民權可言。孫在追求民權過程中,手段與目的混為一談,甚至不惜犧牲個體權利,顛倒目的與手段,導致日后國民黨政府有一種明顯傾向,為了國家自由,可以暂时放下個人自由,甚或犧牲、棄置不顧。孫領導下的國民黨黨政文化、三段建國模式以及模仿蘇俄式政黨(列宁主义),更是蔣介石政府「一黨專政」的理論淵源,也是事實上的延續。從中國憲政歷史发展来看,孫的專制和「以黨治國」,成為中國憲政歷程中的巨大包袱。「以黨治國」的黨權政治是一種威權政体,使黨組織控制個人、國家乃至社會每個角落。這種功能與孫思想深處的專制潛在一致。[54]
學者冯胜平稱,孫是一国国贼,两党党父。作为一名职业革命家,孫从辛亥革命前到中華民國建立后,都致力破坏,拙于建设。他开启近代中國百年动乱先河,是中国现代极权制度始作俑者。[55]从二次革命起,孙先後聯合日本并引入苏联干涉中國内政,重组中國國民黨,與蘇俄一道培植中國共產黨,发展党军,施行党内独裁,以革命名义,借北伐名义奪取政權。孫死後,蒋介石完成国民党的黨國法西斯体制。[56]冯胜平認爲,孙对近代中国最大伤害,不是卖国和假博士的身份,而是先後与章太炎、宋教仁、黄兴和陈炯明四位同仁决裂。1909年,章太炎为反对孙专制独裁而重建光复会,退出中国同盟会。孙公开指責章太炎为满清暗探,指使蒋介石暗殺章太炎好友陶成章。1912年,孙与热衷政党政治的宋教仁分开。为争夺国民党领导权,孫中山和宋教仁不和。冯胜平鉴于兩人之恩怨和宋教仁在国民党中实际地位,判斷孙是宋案主谋。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孫指责黄兴无能,遂组建中华革命党,要求入党者按手印向他个人宣誓效忠,最終黄兴遠離孫。1922年,陈炯明主张联省自治,孙与之决裂,兵戎相见。爲奪取政權,孙以国家领土权益为交换,陈炯明则效仿吴佩孚,主张建设地方,反对苏俄兼并外蒙,拒绝做其在中国的傀儡。孙中山與四位同仁四次决裂,堵住四条可能使中国通往民主自由的道路。不論是章太炎主張自由主义,还是宋教仁偏向议会道路,或是黄兴堅持法制道路,或陈炯明鍾愛联邦制,都可能將中国带出黑暗,但這些道路都败于孙的革命。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主义的党国体制是孙留下的政治遗产。蒋介石、毛泽东都继承这个遗产。为争夺这一遗产,国共两党内戰22年。[57]
学者黎建军称,孙生前是中国国民党独裁者,死后为中国国民党精神领袖。中国国民党为把建立的党国合法化,在统治地开始把孙供上神坛。黎建军表示,用历史眼光看,孙对于中华民国而言实为罪人而非功臣。孙通过二次革命、护法战争、联俄联共、北伐战争等,把清末民初几代人几十年逐渐建立的秩序毁灭殆尽。孙革命几十年,所争取的并非民众利益,实乃自己一己私利。[58]
文史学者倪章荣(笔名楚梦)评价称,辛亥革命前孙发动数次革命影响有限,暴动皆以失败告终,让清廷和国民等闲视之,认为是一群亡命之徒小打小闹。之后武昌起义孙事先对起义一无所知,与孙无任何关系。孙没有领导辛亥革命,其影响非常有限。至于孙被选为民国临时总统,是立宪派和革命党妥协的结果。孙后来不想“出让”临时大总统一职,企图向日本借款来武装军队与袁世凯决战,因借款未遂而罢手。倪章荣称历史是胜利者的历史,孙是中国国民党领袖,国民党顺理成章把革命功绩戴在孙头上,中共把革命功劳给予孙也不难理解,因为若没有辛亥革命和反北洋政府的正当性,国共就不能证明自己政权正当。孙是一个为了需要而被肯定的人物。孙后期在走途无路时与苏俄取得联系,当时俄国有图于中国特别是外蒙,在北洋政府拒绝与俄国合作后,苏共与孙开始合作。中国大陆政治形态很大程度都是孙造成,若没有孙联俄联共,中国共产党就不可能迅速壮大。孙的党在国上之理论和党指挥枪的思想被国共两党全盘接收。[59]
学者李劼认为,孙上断改良之路,下启国共之祸。他称孙打断自曾国藩、李鸿章到袁世凯的改良进程。[60]然而,孙革命的喜剧性,在于其与辛亥革命两大主要事件皆无关。武昌首义时,孙不在场。清室逊位是袁世凯所为,与孙无关。[60]民国成立后的二次革命,孙把中国推回到江湖造反的历史轮回中。孙习惯江湖造反,缺乏宋教仁双方都遵守游戏规则的现代政治意识。孙口讲三民主义,骨子是洪秀全。[60]后来联省自治也是一条政治现代化道路,国共史家将联省自治混同于军阀割据,是为孙的北伐战争寻找理由。[60]这场战争使中国未能从联省自治走向民主联邦。孙后来以列宁主义为中国政治培养两个势如水火的国共两党,国共内战是北伐战争一种历史延续。[60]
學者劉宗正(1948年生),指责孫有「大漢沙文主義」思想,指出孙试图宣扬汉族同化少数民族的合法性,例如:「就歷史上說,我們四萬萬漢族是從那一條路走來的呢?也是自帝國主義一條路走來的。我們的祖宗從前常用政治力去侵略弱小民族」(《民族主義》第四講)、「中國自秦漢而後,都是一個民族造成一個國家」(《民族主義》第一講)[61]。“有人說,清室推翻以後,民族主義可以不要。這話實在錯了。……現在說五族共和,我們國內何止五族呢?我的意思,應該把我們中國所有各民族融化成一個中華民族。”但通觀孫之民族主義言論,其實更接近美國國族主義,即美利堅國族,以漢族為主體,對内求各族平等,對外求平等,融合而成為中華民族的國族。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刘晓波称,孙真正的政治遗产是暴力革命和列宁式政党,大量史料证明,孙不管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都是激进的革命者和霸道的专制者。刘晓波根据孙死前的作为,认为若孙统一中国后,极有可能是一代极权君主。[62]中国政党史上,孙开创党派至上、君师合一、以党建军、以党训政之传统;中国新闻史上,孙是喉舌思想的始作俑者,孙眼中的报纸是党的宣传工具,新闻和记者是党派思想的宣传员。[62]刘晓波称,改革开放后重写中国近现代历史和重新评价历史人物,变成自由知识界的主流。学者袁伟时和王怡先后撰写大量文章批判孙的错误选择和机会主义外交,用大量史实论证从民主走向独裁的孙文道路,其中包括“黑金政治”、“恐怖主义与独裁”、“出卖国家主权”、“内战与分裂”,称孙“乱共和、乱民国,并在‘天下为公’的旗帜下乱天下人的性命。”[62]
学者王耿雄称,经美国、日本和中国专家笔迹與孫簽名方式考证,“中日盟约”其“孙文”签名为他人手笔[63]。
历史学者谌旭彬指出,孙当时通过《中华革命党通告》散布谣言,称“二十一条”是袁世凯为换取日本支持称帝主动提出。谌旭彬指出,孙在“二十一条”问题上对日本保持沉默,是为了换取日本支持自己反袁,而孙也成了日本攫取中国利益的工具。[64]
学者王怡表示,“文學社”與孫文沒有絲毫淵源。另外,孫武因仰慕孫文而改名孫武之説确有流传,但孫武的字號本是堯卿,后改為搖清,而非遙仙,搖清取“搖翻清朝”之意。[65]1912年初,孙武听闻孙发绪讲述孙文如何吹牛,南京政府如何卖国后,孙武表示“南京政府如此败坏,我宁可承认袁世凯,不承认南京”。[66]其实,共进会与同盟会的关系在史学界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67],部分学者认为前者是后者的外围组织[67];部分学者认为前者和后者之间存在亲缘和离合关系[67];部分学者认为前者从后者分离后有着自己的纲领,并非在同盟会的部署下开展工作[67]。
海外華人學者方面評價
历史学家唐德刚表示,在孙、袁、蒋、毛四人之中最后志愿都是搞个人独裁的最高形式皇帝[68]。
學者辛灝年評論認為:武昌起義是“共進會”和“文學社”共同發動,其負責人與同盟會密不可分。共進會首領本名孫葆仁,為發動革命,將名改爲“孫武”,字改爲“遙仙”。之後武昌到處流傳準備發起的新軍起義是孫文的弟弟孫武領導(孫中山名“孫文”,字“逸仙”)。這樣,學生和新軍革命党便振奮起來,紛紛參加起義和革命。孫葆仁改名孫武後,有大約1500名新軍戰士參加革命黨。[46][69]辛亥革命先驅張難先在回憶錄中曾說:“當時中國,人人心裏都有一個孫中山的形象。許多青年人甚至想跑到海外去追尋他,去跟著他革命——因為孫中山這個名字,就意味著“革命”,一個要“推翻專制、創建共和”的革命。”[46]辛灏年称武昌起義發動者因製造炸彈而暴露后,彭楚藩、劉復基、楊宏勝三位烈士被捕。三人赴義前,共同喊出口號:“孫中山萬歲!未死同志萬歲!”[46]武昌起義爆發後,孫中山在國外的作為,使得“四國銀行團”終究並沒有貸款給滿清王朝,是滿清政府垮臺和袁世凱敢於逼退隆裕皇太后和末帝溥儀的重要國際因素。[46]
美國纽约州立大学华人教授谢选骏表示,卖国行为应受国家法庭审判。[70]
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陳明銶稱,孫深感忠誠軍隊對其革命之極端重要性,故在蘇聯協助下,創建黃埔軍校,由蔣介石操控,成為日後外省人掌控全國政黨機會。[71]:254-255孫深切仇恨陳炯明,對粵籍軍人難以完全放心;故黃埔軍校初年雖位於廣州東郊,但所招納軍校新生中,以非粵人為多,更造成以後粵籍軍人領袖之不足。[71]:254-255
外國方面評價
易勞逸在《流產的革命》一書中,評價晚年孫「無論在思想和行動上,都變得日趨獨裁」[54]。
对外关系评价
孙中山对外关系,后世评论较多、争议较大。日本侵华期间,孙曾寻求与其合作。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孙乘清廷无暇他顾,寻求日本帮助策划起义,当时遭舆论谴责。[64]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台湾日治时期总督儿玉源太郎要孙搅局,制造侵占厦门借口。[64]日本人直言資助孙,是为握住孙作他日之用。[72]孙除与日本黑龙会关系密切外,据文献记载,孙还有多次出让中国利益给法国、日本、英国、苏联等国的言论与协议[73]。1898年,孙对日本人内田良平说:“吾人之目的在于灭满兴汉,革命成功之时,即使以诸如满、蒙、西伯利亚之地悉与日本,当亦无不可。”;《东亚先觉志士记传》载:「1900年,孙曾请下田歌子协助筹措军费。下田称革命成功之日,须将满洲让与日本。孙称可以。」;1900年6月初,孙为得到法國軍事幫助,向法國公使朱爾斯‧哈爾蒙德表示「在華南境內給法國以大面積的租界」为交換,1903年前后孙再次对法国表达类似言论[73]。
1901年2月23日,头山満、内田良平等人在原玄洋社基础上于东京组织成立黑龙会,目的在于谋取黑龙江流域为日本领土,其会名即从黑龙江而来。内田自任首任“主干”,聘头山満为顾问,创建会刊《黑龙》。日本黑龙会宗旨是:“回顾东亚的大局和帝国的天职,为实行兴隆东亚的经纶,挫折西力东渐之势,目前的急务是先与俄国开战,在东亚将其击退,把满洲、蒙古、西伯利亚连成一片,建设经营大陆的基础。”内田良平1894年就曾经建立“天佑侠”组织,深入到朝鲜东学党起义军中。内田良平1898年就通过宫崎寅藏与孙中山相识,1900年到新加坡帮助孙中山组织广东惠州起义。1905年7月孙中山从欧洲再到日本,具有重大历史意义中国同盟会成立筹备会就是于7月30日在东京内田良平家中召开的,会上内田良平正式加入了中国同盟会,不久当时黑龙会会员北一辉也加入中国同盟会。内田良平在《日本之亚细亚》一书中提到孙中山1906年以来曾对日本朝野人士游说,以中国革命后在长城以南建国,满蒙让给日本,作为日本援助中国革命的报酬。
1905年,孙对日本朝野称:「满蒙可任日本取之,中国革命目的在于灭满兴汉。」[73];1911年,孙为得到英国政府帮助,向其表示愿把中國海軍交於英國軍官指揮[73]。1911年11月上旬,小川平吉與內田良平發起組織有鄰會,主要會員赴中國各地,以與革命黨聯絡,中國革命黨方面,則派何天烱為特使赴東京,通過有鄰會,與日本各界有力人士,取得聯絡。[74][75]
1912年1月,孫致信阪谷芳郎,委託他建立中國中央銀行,把設立經營和管理中央銀行特權交給外国人(1913年5月19日,此事被記者黃遠庸公諸報端)[73];1912年2月,日本三井財團代表森恪与孙谈判,孙在會談中表示:"當此次舉事之初,余等即擬將滿洲委之於日本,以此希求日本援助中國革命。"[73]。孙中山、黄兴通过森恪与日本政界元老井上馨、山县有朋等商谈由日本提供给革命党1,000万到2,000万日元的援助,换取新政权把东三省让与日本,由于2月12日南北议和成功,这一意向无形打消。
1913年春,孙对桂太郎说:「日本真正理解中国,能协力建设新中国,即使将满洲等地提供给日本也没有关系。」[73];1914年5月,孙在給日本首相大隈重信信中表示袁世凱反日,國民黨掌握政權目的未達到之前,中國不可能安定[73];1915年3月,孙给日本外务省政务局长小池张造的日文密函,附有“盟约案”十一条,并有“孙文”签名。该密函的内容与日本向袁世凱提出的“二十一條”极为相似[76];1917年9月,孫文向河上清表示:「一旦自己掌握了權力,將愉快地將滿洲交給日本管理。」[73];1918年11月,孙对松永安左衛門說:「日本如果援助南方派的話,可以承認日本對滿蒙的領有。」[73];1922年2月,孫與日華林礦工業公司的代表簽訂密約,同意將海南島及所有沿廣東海岸島嶼開發權,及從廈門以南至海南島的漁權,全讓給公司專利包辦[73]。
1922年,孙为换取苏俄支持,同意苏俄可以不撤出外蒙古,[77]中国为此代价惨重。[78]
參見
参考文献
- ^ 1.0 1.1 1.2 現代教育研究社編輯委員會:《會考版中國歷史(中學五年級)(教師手冊)》,香港:現代教育研究社有限公司,1993年
- ^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1982年).
「一九一一年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廢除了封建帝制,創立了中華民國。」
|chapter=
被忽略 (帮助) - ^ 周冉. 孫文. 2010/08/10. [2016-01-12].
- ^ N.Y. TIME. [2016-01-12].
- ^ 張耀杰. 懸案百年:宋教仁案與國民黨 (PDF). 秀威資訊科技公司. 2010-10-01 [2016-01-12].
- ^ 章太炎为黎元洪作挽联 称其功劳大于孙中山. 2010年11月19日.
- ^ 《偽民報檢舉狀》:“孫文本一少年無賴,徒以惠州發難,事在最初,故志土樂與援引……推為盟長……而孫文小器易盈,遂借此自為封殖。在東京則言在南洋有黨羽十萬,在南洋則言學生全部皆受指揮,內地豪傑,悉聽任使。恃《民報》鼓吹之文,借同志擁戴之意,乘時自利,聚斂萬端。”“背本忘初,見危不振”“屢以函致南洋,欲孫文有所接濟,再差胡漢民或汪精衛一人東渡,郵書五六次,電報三、四度,或無覆音,或言南洋疲極,空無一錢。有時亦以虛語羈縻,謂當挾五、六千金來東助,至期則又飾以他語,先後所寄,只銀元三百而已。”“夫孫文懷挾鉅資,而用之公務者計不及一,《民報》所求補助,無過三、四千金,亦竟不為籌畫,其幹沒可知已。及去秋有黎姓者自新加坡來云,《民報》可在南洋籌款,即印刷股票數百份,屬友人陶煥卿即陶成章帶致孫處,而孫坐視困窮,抑留不發。”“而身擁厚資、豢養妻妾之孫文,忝為盟長,未有半銖之助,不自服罪,又敢詆毀他人,此真豺虎所不食,有北所不受。”“雲南本中國之地,而欲贈送法人”“試觀黃興,非與孫文死生共濟者耶?而以爭權懷恨,外好內猜;精衛演說,至以楊秀清相擬。關仁甫,非為孫文效死建功者耶?而以事敗逋逃,乃至密告英吏,誣以大盜。其背本無恩如此。”“綜觀孫文所為,豈欲為民請命,伸大義於天下,但擾亂耳!”
- ^ 傅國涌. 《主角與配角:近代中國大轉型的台前幕後》. 長江文藝出版社. 2005-01-01 [2014-03-14]. ISBN 9787535430540 (簡體中文).
- ^ 唐德剛. 《袁氏當國》.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4. ISBN 9787563350032. 已忽略未知参数
|month=
(建议使用|date=
) (帮助) - ^ 陶成章公布孙中山“三大罪状”:残害 蒙蔽同志. 凤凰网. 2011-09-26.
- ^ 北一輝:《支那革命外史》
- ^ 西里爾·珀爾. 《北京的莫理循》.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3. ISBN 9787533436643.
- ^ 黎元洪谈孙中山:名声是虚构 对革命没有实质贡献. 凤凰网. 2011-07-11.
- ^ [[吴殿英]][[庄蕴宽]]与辛亥革命. 新浪网. 2008-03-19. 网址-维基内链冲突 (帮助)
- ^ 连发尊孔令和祭孔令 袁世凯导演民国首次官祭孔子. 凤凰网. 2010-01-05.
- ^ 与令嫻女士等書(節錄). 新疆石河子市教育网. 1927-05-05.
- ^ 〈黃興〉,《中華兒童百科全書》,台灣省政府教育廳編,第7冊
- ^ 《华字日报》1924年11月15日
- ^ 劉真主編:《中山先生行誼》中冊,台北:台灣書店,1995年,第604頁
- ^ 劉真主編:《中山先生行誼》上冊,台北:台灣書店,1995年,第180頁
- ^ 張學良口述、唐德剛著:《張學良口述歷史》,台北:遠流出版,2009年3月1日初版,第318頁
- ^ 双面日本:扶持中国反清势力后又打压中国革命. 凤凰网. 2011年9月25日.
- ^ 23.0 23.1 23.2 23.3 孙文 从流亡者到大总统. 《新京报》.
- ^ 《全景展现辛亥革命历史真相:辛亥革命》——保路运动不期而至. 新浪读书.
- ^ 侯宜杰. 論黃興不入中華革命黨 (PDF).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2010-11-04 [2014-03-15] (簡體中文).
〈致富崎民藏函〉,《富崎滔天全集》第五卷,轉見挾間直樹《孫文思想中的民主與獨裁》;譯文載《國外中國近代史研究》第21輯
- ^ 《从洪宪帝制到云南护国》,第239頁
- ^ 《黄興文集研究》
- ^ 周谷:〈宋慶齡第一張出國護照及其結婚誓約書〉(下),《明報月刊》,香港:明報雜誌有限公司,1993年2月,第123頁
- ^ 29.0 29.1 Cyril Pearl. 第九章. 《北京的莫理循》.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3年: 第381–383頁. ISBN 9787533436643.
- ^ 孫中山(1866-1925)
- ^ 《蔣總統秘錄--中日關係八十年之證言》第三冊之有目的的捏造傳播,日本產經新聞連載
- ^ 《蔣總統秘錄--中日關係八十年之證言》第四冊之蔣總統繼續未完任務,日本產經新聞連載,蔣中正在其「整軍與建軍」一文中追憶:『記得我在民國三年到东北去考察的時候,總理曾經對我說:「日本人如果不將东北和臺灣交還我們,並保證朝鮮獨立,我們國民革命運動是不能停止的。你要將這個意思告訴日本將領。」
- ^ 33.0 33.1 33.2 33.3 孙中山的争议之一:爱国还是卖国. 凤凰网. 2009年8月25日.
- ^ 《蔣總統秘錄--中日關係八十年之證言》第三冊之偽造國父文書,日本產經新聞連載。第一:當時,孫先生雖然已經退位,但畢竟是擔任過中華民國元首的人物;像這樣關係到國家興廢的「密約」,怎麼會竟以日本外務省的一介官吏為對象而向之提出?縱使孫先生是有接洽這件事的意思,則足為適當交涉對象的人物,還多得很,怎麼會找上小池張造?第二:孫先生未曾學習過日文,所以,他過去的重要文件——即使是對日本人發出的文件,也都是就用中文表達。可見像這樣重大的「密信」,怎麼會特地用日文書寫?第三:這封「密信」上的簽名——「孫文」兩個字,是模仿孫先生的筆跡,而顯然不是他的親筆。第四:在1915年3月的時候,碰巧和日本「民族評論」雜誌揭載的十五條「密約」同時,而且也是在袁世凱帝制自為和日本二十一條要求的國難期間,孫先生怎麼會有這種拋棄三民主義、奉送利益給日本帝國主義的怪行徑?另外所謂的十五條「密約」據考證,這個「密約」所刊載時間為1915年4月,是日本提出二十一條要求時期,倘若真有此事,孫中山提出抗議,則會被日本以違反約定而受到反駁。但事實上,孫中山當時提出嚴正地抗議,日本方面未能有一語反擊,且孫中山對袁世凱以此為交換條件,實現其帝制野心,看得清楚,怎麼會在此簽訂超過二十一條內容的對外約定?而且這個「密約」,既未有原件出現,又未見日本方面的協議當事者是誰,根本是無需評論的。
- ^ 《中山學術論壇》,台北,《中央日報》第16版,1998年1月17日
- ^ 〈大亞洲主義〉--國父民13年演說:「我們講大亞洲主義,研究到結果,究竟要解決什麼問題呢?就是為亞洲受痛苦的民族,要怎麼樣才可以摯古分強盛民族的問題。簡而言之,就是要為被壓迫的民族來打不平的問題。受壓迫的民族,不但是在亞洲專有的,就是在分境內,也是有的。行霸道的國家,不只是壓迫外洲同外國的民族,就是在本洲本國之內,也是一樣壓迫的。我們講大亞洲主義,以王道為基礎,是為打不平。美國學者對於一切民眾解放的運動,視為文化的反叛,所以我們現在所提出來打不平的文化,是反叛霸道的文化,是求一切民眾和平等解放的文化。你們日本民族既得到了歐美的霸道的文化,又有亞洲王道文化的本質,從今以後對於世界文化的前途,究竟是做西方霸道的鷹犬,或是做東方王道的干城,就在你們日本國民去詳審慎擇。」
- ^ 《孫中山與日本友人》,台北,第437頁
- ^ 歷史的評價不會太高——紀念毛澤東120
- ^ 39.0 39.1 39.2 39.3 毛澤東:孫中山是偉大的革命先行者
- ^ 40.0 40.1 40.2 中共領導人眼中的孫中山一脈相承與時俱進]
- ^ “中國尋根之旅”夏令營開營習近平出席並講話
- ^ 42.0 42.1 42.2 42.3 42.4 42.5 楊天石:〈論國民黨的社會改良主義〉,刊呂上芳:《論民國時期領導精英》,香港:商務印書館,2009年12月
- ^ 张鸣:袁世凯死了,中国也跟着输了. 共识网. 2014-07-08.
- ^ 44.0 44.1 腾讯告诉读者:孙中山有多卖国. 乌有之乡. 2012-11-23.
- ^ 蔣夢麟. 《[[西潮]]》. 第十章 美國華埠.
1911年10月8日,大概晚上八點鐘左右,孫先生穿著一件深色的大衣和一頂常禮帽,到了《大同日報》的編輯部。他似乎很快樂,但是很鎮靜。他平靜地告訴我們,據他從某方面得到的消息,一切似乎很順利,計劃在武漢起義的一群人已經完成布署,隨時可以采取行動。兩天以後,消息傳至舊金山,武昌已經爆發革命了。這就是辛亥年十月十日的武漢革命,接著滿清政府被推翻,這一天也成為中華民國的國慶日。
网址-维基内链冲突 (帮助) - ^ 46.0 46.1 46.2 46.3 46.4 【透視中國】辛灝年:誰背離了辛亥革命.
……他的革命思想,他的革命奮鬥,他那失敗的十次革命起義,在海外華僑中的革命影響,對國內青年的革命感染力和凝聚力……眾望所歸。……“共和國的開國總統”!
- ^ 《孙文学说》:『武昌起義之次夕,予適行抵美國哥羅拉多省之典華城。十餘日前,在途中已接到黃克強在香港發來一電,因行李先運送至此地,而密電碼則置於其中,故途上無由譯之。是夕抵埠,乃由行李檢出密碼,而譯克強之電。其文曰:“居正從武昌到港,報告新軍必動,請速匯款應急”等語。時予在典華,思無法可得款,隨欲擬電覆之,令勿動。惟時已入夜,予終日在車中體倦神疲,思慮紛亂,乃止。欲於明朝睡醒精神清爽時,再詳思審度而後覆之。乃一睡至翌日午前十一時,起後覺饑,先至飯堂用膳,道經迴廊報館,便購一報攜入飯堂閱看。坐下一展報紙,則見電報一段曰:“武昌為革命黨占領。”如是我心中躊躇未決之覆電,已為之冰釋矣。乃擬電致克強,申說覆電延遲之由,及予以後之行蹤。遂起程赴美東
- ^ 台北:《中山先生與日本》,第186頁
- ^ 《孙文学说》:時予本可由太平洋潛回,則二十餘日可到上海,親與革命之戰,以快生平。乃以此時吾當盡力於革命事業者,不在疆埸之上,而在樽俎之間,所得效力為更大也。故決意先從外交方面致力,俟此問題解決而後回國。按當時各國情形:美國政府對於中國則取門戶開放、機會均等、領土保全,而對於革命則尚無成見,而美國輿論則大表同情於我。法國則政府、民間之對於革命皆有好意。英國則民間多表同情,而政府之對中國政策,則惟日本之馬首是瞻。德、俄兩國當時之趨勢,則多傾向於清政府;而吾黨之與彼政府民間皆向少交際,故其政策無法轉移。惟日本則與中國最密切,而其民間志士不獨表同情於我,且尚有捨身出力以助革命者。惟其政府之方針實在不可測,按之往事,彼曾一次逐予出境,一次拒我之登陸,則其對於中國之革命事業可知;但以庚子條約之後,彼一國不能在中國單獨自由行動。要而言之,列強之與中國最有關係者有六焉:美、法二國,則當表同情革命者也;德、俄二國,則當反對革命者也;日本則民間表同情,而其政府反對者也;英國則民間同情,而其政府未定者也。是故吾之外交關鍵,可以舉足輕重為我成敗存亡所系者,厥為英國;倘英國右我,則日本不能為患矣。
- ^ 《孙文学说》:予於是乃起程赴紐約,覓船渡英。道過聖路易城時,購報讀之,則有“武昌革命軍為奉孫逸仙命令而起者,擬建共和國體,其首任總統當屬之孫逸仙”云云。予得此報,於途中格外慎密,避卻一切報館訪員,蓋惡虛聲而圖實際也。過芝加古時,則帶同志朱卓文一同赴英。抵紐約時,聞粵中同志圖粵急,城將下。予以欲免流血計,乃致電兩廣總督張鳴岐,功之獻城歸降,而命同志全其性命。後此目的果達。到英國時,由美人同志成馬裡代約四國銀行團主任會談,磋商停止清廷借款之事。先清廷與四國銀行團結約,訂有川漢鐵路借款一萬萬元,又幣制借款一萬萬元。此兩宗借款,一則已發行債票,收款存備待付者;一則已簽約而未發行債票者。予之意則欲銀行團於已備之款停止交付,於未備之款停止發行債票。乃銀行主幹答以對於中國借款之進止,悉由外務大臣主持,此事本主幹當惟外務大臣之命是聽,不能自由作主也云云。予於是乃委託維加炮廠總理為予代表,往與外務大臣磋商,向英政府要求三事:一、止絕清廷一切借款;二、制止日本援助清廷;三、取消各處英屬政府之放逐令,以便予取道回國。三事皆得英政府允許。予乃再與銀行團主任開商革命政府借款之事。該主幹曰:“我政府既允君之請而停止吾人借款清廷,則此後銀行團借款與中國,只有與新政府交涉耳。然必君回中國成立正式政府之後乃能開議也。本團今擬派某行長與君同行歸國,如正式政府成立之日,就近與之磋商可也。”時以予在英國個人所能盡之義務已盡於此矣,乃取道法國而東歸。過巴黎,曾往見其朝野之士,皆極表同情於我,而尤以現任首相格利門梳為最懇摯。
- ^ 51.0 51.1 51.2 51.3 51.4 51.5 錢穆著:《中國歷代政治得失》,香港:人生出版社,1952年11月
- ^ 蔣永敬:〈孫中山三大領導風格〉,刊呂芳上主編:《論民國時期領導精英》,香港:商務印書館,2009年12月,ISBN 9789620764264
- ^ 張玉法:〈民國歷任元首的性格特質(1912-1988)〉,刊呂芳上主編:《論民國時期領導精英》,香港:商務印書館,2009年12月
- ^ 54.0 54.1 晚年孫中山. 香港中文大学《二十一世紀》. 2003年3月31日.
- ^ 冯胜平:孙中山开启中国百年动乱.
- ^ 万维争鸣: 窃钩者贼,窃国者候,孙中山引入苏联干涉中华民国内政. 萬維讀者網. 2007-10-10.
- ^ 孙中山对中国的最大伤害.
- ^ 黎建军:民国尽头是党国. 独立中文笔友会. 2013-09-19.
- ^ 重写民国史——从客观评价孙中山开始. 纵览中国.
- ^ 60.0 60.1 60.2 60.3 60.4 孙中山:上断改良之路 下启国共之祸. 爱思想. 2011-03-26.
- ^ 劉宗正著,《孫中山的聯邦思想》
- ^ 62.0 62.1 62.2 刘晓波:喉舌思想的始作俑者——孙中山. 博讯. 2006年4月18日.
- ^ 王耿雄:〈再论孙中山与“中日盟约”的真相〉,刊《历史档案》编辑部编:《历史档案》,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2000年第4期
- ^ 64.0 64.1 64.2 怎样看待孙中山与日本侵略者合作?. 腾讯网. 2013-01-28.
- ^ 辛亥首義,河南先烈擊水中流. 豫台视窗. 2011-10-13.
- ^ 辛亥功臣孙武:南京政府卖国 宁可承认袁世凯. 腾讯网. 2011年5月5日.
- ^ 67.0 67.1 67.2 67.3 共进会与同盟会的关系再探讨 (PDF). 盐城师范学院. 2011年8月.
- ^ 唐德刚:从蒋中正与毛泽东说到袁世凯. 共识网. 2010-10-27.
- ^ 【專題】孫中山如何指揮辛亥革命 台權威學者解疑.
孫中山作為精神領袖,他的貢獻不可抹殺
- ^ 《南风窗》揭露孙中山卖国得罪了谁. 博讯网. 2011年8月23日.
- ^ 71.0 71.1 陳明銶:〈近代粵系/嶺南幫構建全國政權之局限〉,刊呂芳上主編:《論民國時期領導精英》,香港:商務印書館,2009年12月
- ^ 赫连勃勃大王(梅毅). 《1911,革命与宿命》. 人民网 (九州出版社). [2011年2月13日].
“日本友人”眼中的孙中山:日后能卖大价钱的“废物”
- ^ 73.00 73.01 73.02 73.03 73.04 73.05 73.06 73.07 73.08 73.09 73.10 孫文「賣國」檔案. 香港人连线.
- ^ 曾川保信著、李永熾譯:《辛亥革命與日本輿論》,第25頁
- ^ 張家鳳:《中山先生與國際人士》, 台北:秀威出版,2010年7月1日,第184頁
- ^ 《孙中山年谱长编》,第933—935页
- ^ 1922年苏联为何支持孙中山:同意苏俄可以不撤出外蒙.
- ^ 孙中山获取苏联支持的惨重代价. 大公网. 2013-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