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分子与光物理学:修订间差异
外观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无编辑摘要 |
|||
第3行: | 第3行: | ||
{{main|量子力學入門|原子理論}} |
{{main|量子力學入門|原子理論}} |
||
[[File:Bohr-atom-PAR.svg|thumb|right|200px|[[玻爾模型]]中的[[氫原子]] ]] |
[[File:Bohr-atom-PAR.svg|thumb|right|200px|[[玻爾模型]]中的[[氫原子]] ]] |
||
18世紀,[[約翰·道耳頓|道耳吞]]提出原子理論,認為一切物質由不可分割的[[原子]]組成,也就是由[[化學元素]]組成。當時他們雖然不知道原子是什麼,但可依據 |
18世紀,[[約翰·道耳頓|道耳吞]]提出原子理論,認為一切物質由不可分割的[[原子]]組成,也就是由[[化學元素]]組成。當時他們雖然不知道原子是什麼,但可依據它們的性質分門別類,19世紀中晚期,由[[約翰·紐蘭茲]]和[[德米特里·伊萬諾維奇·門得列夫|門得列夫]]根據他們的性質,製成[[元素周期表]]<ref name="R.E. Dickerson, I. Geis 1976">{{Cite book|chapter=chapters 7, 8|page=|title=Chemistry, Matter, and the Universe|author=R. E. Dickerson, I. Geis|year=1976|edition=|publisher=W.A. Benjamin Inc. (USA)|isbn=0-19-855148-7}}</ref>。 |
||
19世紀時,許多科學家如[[菲涅耳]]、[[夫朗和斐]]等,試圖解釋[[光譜]]線的現象,使得[[光物理學]]和原子物理結合在一起<ref>{{Cite book|chapter=|pages=4–11|title=Light and Matter: Electromagnetism, Optics, Spectroscopy and Lasers|author=Y.B. Band|year=2010|edition=|publisher=John Wiley & Sons|isbn=978-0471-89931-0}}</ref>。 |
19世紀時,許多科學家如[[菲涅耳]]、[[夫朗和斐]]等,試圖解釋[[光譜]]線的現象,使得[[光物理學]]和原子物理結合在一起<ref>{{Cite book|chapter=|pages=4–11|title=Light and Matter: Electromagnetism, Optics, Spectroscopy and Lasers|author=Y.B. Band|year=2010|edition=|publisher=John Wiley & Sons|isbn=978-0471-89931-0}}</ref>。 |
||
第9行: | 第9行: | ||
到了19世紀末,許多[[物理學家]]提出解釋[[黑體輻射]]與[[原子光譜]]的理論,其中最有名的是[[波耳]]解釋[[氫原子]]光譜的[[玻耳模型]]<ref name="R.E. Dickerson, I. Geis 1976"/>。 |
到了19世紀末,許多[[物理學家]]提出解釋[[黑體輻射]]與[[原子光譜]]的理論,其中最有名的是[[波耳]]解釋[[氫原子]]光譜的[[玻耳模型]]<ref name="R.E. Dickerson, I. Geis 1976"/>。 |
||
但是[[玻耳模型]]的適用範圍較窄,無法解釋如[[光電效應]]、[[康普頓效應]]和太陽光譜線的缺陷等,最終產生全新的物理理論:[[量子力學]]<ref>{{Cite book|chapter=chapter 34|page=|title=Physics for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 with Modern Physics|author=P. A. Tipler, G. Mosca|year=2008|edition=|publisher=Freeman|isbn=0-7167-8964-7}}</ref>。 |
|||
==原子和分子物理學== |
==原子和分子物理學== |
2016年3月6日 (日) 13:00的版本
原子分子与光物理學是研究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1],其研究尺度約一至數個原子,能量尺度約幾個電子伏特[2][3][4]。原子分子与光物理學包含古典與量子物理方法,通常情況下,此理論的應用包含原子吸或發射光子、受激輻射、光譜儀分析、雷射器、微波激射器和一般物質的光學特性。
歷史
18世紀,道耳吞提出原子理論,認為一切物質由不可分割的原子組成,也就是由化學元素組成。當時他們雖然不知道原子是什麼,但可依據它們的性質分門別類,19世紀中晚期,由約翰·紐蘭茲和門得列夫根據他們的性質,製成元素周期表[5]。
19世紀時,許多科學家如菲涅耳、夫朗和斐等,試圖解釋光譜線的現象,使得光物理學和原子物理結合在一起[6]。
到了19世紀末,許多物理學家提出解釋黑體輻射與原子光譜的理論,其中最有名的是波耳解釋氫原子光譜的玻耳模型[5]。
但是玻耳模型的適用範圍較窄,無法解釋如光電效應、康普頓效應和太陽光譜線的缺陷等,最終產生全新的物理理論:量子力學[7]。
原子和分子物理學
光物理學
参考文献
- ^ 清華大學物理系原子分子与光物理. 清華大學 (北京). 2016-03-06 (中文(繁體)).
- ^ Atomic, molecular, and optical physics. National Academy Press. 1986. ISBN 0-309-03575-9.
- ^ Editor: Gordon Drake (Various authors). Handbook of atomic, molecular, and optical physics. Springer. 1996. ISBN 0-387-20802-X.
- ^ Chen, L. T. (ed.). Atomic, Molecular and Optical Physics: New Research. Nova Science Publishers. 2009. ISBN 978-1-60456-907-0.
- ^ 5.0 5.1 R. E. Dickerson, I. Geis. chapters 7, 8. Chemistry, Matter, and the Universe. W.A. Benjamin Inc. (USA). 1976. ISBN 0-19-855148-7.
- ^ Y.B. Band. Light and Matter: Electromagnetism, Optics, Spectroscopy and Lasers. John Wiley & Sons. 2010: 4–11. ISBN 978-0471-89931-0.
- ^ P. A. Tipler, G. Mosca. chapter 34. Physics for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 with Modern Physics. Freeman. 2008. ISBN 0-7167-89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