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巴尼亚:修订间差异
第114行: | 第114行: | ||
1991年,[[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宣布放弃[[一党制]],建立[[多党制]]的民主社會。同年4月26日更名为阿尔巴尼亚共和国,是[[东欧]]社会主義国家中最后一个结束共产党一党执政的国家,并意味着阿尔巴尼亚结束了46年之久的[[极左]][[斯大林主义]]-[[霍查主义]]统治。1992年,阿爾巴尼亞政府當局删除了[[阿尔巴尼亚国旗]]上象征[[共产主义]]的金边[[红色五角星]]。 |
1991年,[[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宣布放弃[[一党制]],建立[[多党制]]的民主社會。同年4月26日更名为阿尔巴尼亚共和国,是[[东欧]]社会主義国家中最后一个结束共产党一党执政的国家,并意味着阿尔巴尼亚结束了46年之久的[[极左]][[斯大林主义]]-[[霍查主义]]统治。1992年,阿爾巴尼亞政府當局删除了[[阿尔巴尼亚国旗]]上象征[[共产主义]]的金边[[红色五角星]]。 |
||
但是,民主化後,国家的经济问题依然严峻,而有组织犯罪加上与[[塞爾維亞]]的紧张关系,[[科索沃战爭]]及难民等也曾經是阿國社會所面對的严重问题。阿爾巴尼亞政府正積極地处理过高的失业人数、普遍的贪污、荒废的基础设施、强大的与高层政府官员有关联的有组织犯罪网络以及政敌的分裂 |
但是,民主化後,国家的经济问题依然严峻,而有组织犯罪加上与[[塞爾維亞]]的紧张关系,[[科索沃战爭]]及难民等也曾經是阿國社會所面對的严重问题。阿爾巴尼亞政府正積極地处理过高的失业人数、普遍的贪污、荒废的基础设施、强大的与高层政府官员有关联的有组织犯罪网络以及政敌的分裂,現在已取得一定的成效。 |
||
1997年,阿尔巴尼亚发生大规模[[1997年阿爾巴尼亞危機戰爭|骚乱]],后演变成[[1997年阿爾巴尼亞危機戰爭|内战]]。动乱最终被由[[法国]]、[[西班牙]]、[[希腊]]、[[土耳其]]、[[罗马尼亚]]、[[奥地利]]、[[丹麦]]等8国组成的和平部队平息。<ref>[http://www.people.com.cn/GB/historic/0328/991.html 1997年3月28日 阿尔巴尼亚发生骚乱][[人民网]],2003.03.28</ref> |
1997年,阿尔巴尼亚因民主黨政府的[[龐茲騙局]]而发生大规模[[1997年阿爾巴尼亞危機戰爭|骚乱]],后更演变成[[1997年阿爾巴尼亞危機戰爭|内战]]。动乱最终被由[[法国]]、[[西班牙]]、[[希腊]]、[[土耳其]]、[[罗马尼亚]]、[[奥地利]]、[[丹麦]]等8国组成的和平部队平息。<ref>[http://www.people.com.cn/GB/historic/0328/991.html 1997年3月28日 阿尔巴尼亚发生骚乱][[人民网]],2003.03.28</ref> |
||
2009年,阿尔巴尼亚加入[[北约]]。加入北約標誌阿尔巴尼亚完全成为西方阵營的一部分。 |
2009年,阿尔巴尼亚加入[[北约]]。加入北約標誌阿尔巴尼亚完全成为西方阵營的一部分。 |
2017年7月17日 (一) 05:17的版本
阿爾巴尼亞共和國 阿爾巴尼亞語:Republika e Shqipërisë | |
---|---|
格言:Ti Shqipëri, më jep nder, më jep emrin Shqipëtar 「祖國給我榮譽,祖國給我阿爾巴尼亞人之名」 | |
国歌:《Himni i Flamurit》 「旗之讚歌」 | |
首都 暨最大城市 | 地拉那 |
官方语言 | 阿爾巴尼亞語 |
认可的地方语言 | |
政府 | 單一制 議會共和制 |
• 總統 | 布亞爾·尼沙尼 |
• 總理 | 埃迪·拉馬 |
立法机构 | 阿尔巴尼亚议会 |
成立 | |
公元1190年 | |
1272年2月 | |
• 阿爾巴尼亞領地 | 1368年 |
• 萊什聯盟 | 1444年3月2日 |
• 從奧斯曼帝國獨立 | 1912年11月28日 |
• 阿爾巴尼亞公國 (被承認) | 1913年7月29日 |
• 第一共和國 | 1925年1月31日 |
• 阿爾巴尼亞王國 | 1928年9月1日 |
1939年4月7日 1944年11月29日 | |
1946年1月11日 | |
1976年12月28日 | |
• 第四共和國 現時憲法 | 1991年4月29日 1998年11月28日 |
面积 | |
• 总计 | 28,748平方公里(第143名) |
• 水域率 | 4.7% |
人口 | |
• 2017年估计 | 3,038,594[1] |
• 2011年普查 | 2,821,977[2] |
• 密度 | 98/平方公里(第63名) |
GDP(PPP) | 2017年估计 |
• 总计 | 362.41億美元[3](第120名) |
• 人均 | 12,582美元[3](第97名) |
GDP(国际汇率) | 2017年估计 |
• 总计 | 128.76億美元[3](第127名) |
• 人均 | 4,470美元[3](第106名) |
基尼系数 | 0.29[4](2012年) 低低 |
人类发展指数 | ▲ 0.764[5](2015年) 高高 · 第75名 |
货币 | 列克(ALL) |
时区 | UTC+1(歐洲中部時間) |
• 夏令时 | UTC+2(歐洲中部夏令時間) |
日期格式 | dd/mm/yyyy |
行驶方位 | 靠右 |
电话区号 | 355 |
互联网顶级域 | .al |
阿尔巴尼亚共和国(阿爾巴尼亞語:Republika e Shqipërisë)是一个位于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半岛西南部的国家。阿尔巴尼亚西隔亚得里亚海和奥特朗托海峡与意大利相望,南面则与希腊接壤,东临馬其頓,东北是塞爾維亞、科索沃,北接蒙特內哥羅。首都地拉那,其國際代碼為AL。在冷战时期,阿尔巴尼亚是社會主義國家。阿爾巴尼亞為歐洲中最不發達和低收入的國家之一,但在近年已有顯著的改進[6][7][8]。在2009年阿爾巴尼亞正式加入北約。而在2014年6月,欧盟已接纳阿尔巴尼亚为欧盟候选国。
阿爾巴尼亞國旗上繪有一隻黑色的雙頭雄鷹,沿自15世紀抵抗奧斯曼帝國入侵的領袖斯坎德培的印章,所以雄鷹是民族英雄斯坎德的象徵,故此阿爾巴尼亞也有山鷹之國之稱。[9]
历史
阿尔巴尼亚人的祖先是伊利里亞人,公元前二千年或以前已在该地生活。伊利里亞人属于印欧民族,不过也有学者有别的见解。
阿尔巴尼亚曾是希腊殖民地,在公元前146年成为罗马共和国的一部分。4世纪末先后被东罗马帝国和斯拉夫人占领。1415年起受奥斯曼帝国统治近500年。
1912年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后,阿尔巴尼亚在奥匈帝国的扶植下,11月28日宣布独立,其目的是阻止塞尔维亚取得進出亚德里亚海的出海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間先後被奥匈、意、法军占领。二战中先后被意、德侵占。恩維爾·霍查领导的阿尔巴尼亚共产党参与了抵抗运动并成为主要的抵抗力量。1944年底,阿尔巴尼亚获得解放。
1946年1月11日,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1976年12月28日,改称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在霍查執政期間,陸續與南斯拉夫、蘇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友好關係。阿尔巴尼亚曾经接受了以上诸国大量的经济和物资援助,但卻又在后来一一斷絕与这几国的来往,導致阿爾巴尼亞陷入被國際社會孤立的局面。
1990年,阿尔巴尼亚自劳动党十届四中全会召开之后,阿利雅政府开始政治和经济的改革,对反对派、宗教、媒体的严厉管制逐渐放松,并与苏联和美国的关系恢复正常化,先后于1990年7月和1991年3月15日与苏联和美国复交。
1991年,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宣布放弃一党制,建立多党制的民主社會。同年4月26日更名为阿尔巴尼亚共和国,是东欧社会主義国家中最后一个结束共产党一党执政的国家,并意味着阿尔巴尼亚结束了46年之久的极左斯大林主义-霍查主义统治。1992年,阿爾巴尼亞政府當局删除了阿尔巴尼亚国旗上象征共产主义的金边红色五角星。
但是,民主化後,国家的经济问题依然严峻,而有组织犯罪加上与塞爾維亞的紧张关系,科索沃战爭及难民等也曾經是阿國社會所面對的严重问题。阿爾巴尼亞政府正積極地处理过高的失业人数、普遍的贪污、荒废的基础设施、强大的与高层政府官员有关联的有组织犯罪网络以及政敌的分裂,現在已取得一定的成效。
1997年,阿尔巴尼亚因民主黨政府的龐茲騙局而发生大规模骚乱,后更演变成内战。动乱最终被由法国、西班牙、希腊、土耳其、罗马尼亚、奥地利、丹麦等8国组成的和平部队平息。[10]
2009年,阿尔巴尼亚加入北约。加入北約標誌阿尔巴尼亚完全成为西方阵營的一部分。
2014年6月,欧盟已接纳阿尔巴尼亚为欧盟候选国。
历任领袖
-
乔治·卡斯特里奥蒂·斯坎德培(1405-1468)
-
伊斯梅尔·捷马利(1844-1919)
-
恩维尔·霍查(1908-1985)
-
拉米兹·阿利雅(1925-2011)
-
萨利·贝里沙(1944-)
-
雷杰普·迈达尼(1944-)
-
阿尔弗雷德·莫伊休(1929-)
-
巴米尔·托皮(1957-)
-
布亚尔·尼沙尼(1966-)
-
伊利爾·梅塔(1969-)
行政区划
阿尔巴尼亞共分为12州(qark/qarku)、36區(rethe),下再設市鄉鎮。 |
地理
阿尔巴尼亚全境四分之三的地区是山地和丘陵,地势东高西低,东部边境的科拉比山海拔2,764米,为全国最高峰。西部沿海平原仅宽20~30公里。
大部地区属于地中海气候,氣候宜人,而东部和北部山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及高山氣候,冬冷夏热。
除了首都地拉那,其它主要城市包括了都拉斯、爱尔巴桑、斯库台、发罗拉和科尔察。
-
阿爾巴尼亞地圖
-
阿尔巴尼亚卫星照片
政治
阿尔巴尼亚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总统是国家元首,总理是政府首脑,由议会(Kuvendi)选举产生。议会的140名主要成员由阿尔巴尼亚人民选举产生,任期4年。总统经当选总理推荐任命部长。
宪法
1946年3月,阿尔巴尼亚制宪会议通过共和国第一部宪法。1976年12月改名为“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之后,议会通过《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宪法》。1990年底开始实行多党制后,这部宪法即终止执行。1991年5月,阿首届多党议会通过的《宪法要则》,在7年中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1998年11月12日,举行了新宪法的全民公决,50.57%的选民参加投票,其中93.5%表示赞同,同年11月28日,时任阿尔巴尼亚总统雷杰普·迈达尼签署新宪法,新宪法《阿尔巴尼亚共和国宪法》正式通过。
政党
目前阿尔巴尼亚全国注册的政党有60余个,正式参与竞选活动的有37个政党和1个政党联盟。主要政党有:
-
阿尔巴尼亚议会大楼
外交
阿尔巴尼亚自1991年以来一直奉行务实的外交政策,优先发展同西方国家的关系,谋求加入欧盟和北约,寻求美欧国家对阿经济改革和政治上的支持,加快同欧洲实现一体化进程,並致力保障鄰國科索沃的主權承認。同时阿爾巴尼亞政府亦积极参加东南欧区域合作,并努力发展和改善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关系,发展同其他地区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并积极开展在国际组织中的外交活动。與世界上许多国家进行了总统、政府、议会等多级别的访问和接触,簽訂多項經貿和旅遊業合作議案,外交活跃。
截至目前,阿尔巴尼亚与150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并加入了48个国际组织,1955年12月14日,阿尔巴尼亚加入联合国。1992年,阿尔巴尼亚加入伊斯兰合作组织。2009年,阿尔巴尼亚加入北约。2014年6月阿爾巴尼亞已成為歐盟候選國。
冷战期间,阿尔巴尼亚先后与南斯拉夫、苏联、中华人民共和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友好关系,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处于敌对状态。但因为阿尔巴尼亚实行“不与修正主义和帝国主义接触”的外交政策,先后断绝与南斯拉夫、苏联和中国的来往,导致阿尔巴尼亚一度陷入被国际社会孤立的局面。直到1985年以后才有所好转。
阿中关系
1949年11月23日,阿尔巴尼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1976年,毛泽东逝世和“四人帮”垮台后,霍查公开批判华国锋政府实行“修正主义和资本主义”,阿中关系开始恶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取消了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1983年两地开始改善关系。1991年1月,阿尔巴尼亚外交部长马利列访问北京,这是阿中交恶后第1位访华的阿尔巴尼亚官员,這意味着阿中关系正式恢复正常化,在90年代初至2000年代末两國關係一直保持友好狀態。但近年阿爾巴尼亞政府把外交政策著重於發展西歐各國和美國關係,加上在科索沃外交承認問題上與中國政府有很大的分歧,以及阿爾巴尼亞先後在2009年加入北約和在2014年獲接納成為歐盟候選國,使阿中兩國關係再次趨於冷淡。
阿美和阿俄(苏)关系
1990年,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十届四中全会之后,阿尔巴尼亚与美国和苏联才有接触,7月与苏联复交。并于共产黨倒台前的1991年3月15日与美国复交,意味着阿尔巴尼亚打破了40多年之久的仇外政策,为阿苏和阿美关系翻开新的一页。苏联解体之后,阿尔巴尼亚和俄罗斯继承关系。
经济
- 阿尔巴尼亚曾經是欧洲最贫穷的国家之一,當時全国約一半的人口依然从事农业种植,但近年比例已明顯減少,大約只有15%左右,而且著重於旅遊業和其他第三產業發展。全國大約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国外工作。国家面临的经济问题主要是較高的失业率,而國內整體失業率約10%至15%左右。雖然過去的阿爾巴尼亞一直依賴農業和重工業,但從事農業的人大多是在用過時的設備及方法來耕作,這阻礙了阿爾巴尼亞的經濟發展。
- 因為共產政權倒台後起初阿爾巴尼亞國內的貧窮、貪腐、內亂問題十分嚴重,所以阿尔巴尼亚政府在上世紀90年代曾接受了不少外国的经济援助,而主要援助国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希腊、意大利及土耳其。隨著國家經濟持續改善、旅遊業發展蓬勃、治安穩定起來,現時阿爾巴尼亞政府基本上已不再需要外國的經濟援助。
- 阿爾巴尼亞全國出口產物较少,主要出口肉類、工業原材料、天然資源等,而進口主要来自鄰國希臘和意大利。進口货品的资金主要来自于经济援助和在国外工作的阿爾巴尼亞人移民所带回来的收入。希臘政府也通过非正式地向阿尔巴尼亚公民贩卖希腊签证。隨着國家在1990年代民主化後,阿尔巴尼亚公民亦開始有自由出入境和出國旅遊或經商等的权利,但為阿爾巴尼亞公民提供免簽證的國家仍不多。正因如此两国在阿尔巴尼亚的主要城市都设有签证机构,一度在阿尔巴尼亚公民自由出入欧盟國家的问题上经常发生非正面冲突,現時情況已逐步改善。
军事
阿尔巴尼亚军事部门(阿爾巴尼亞語:Forcat e Armatosura të Shqipërisë,簡稱FASH)是阿尔巴尼亚自1912年独立之后组织的的正规军事部门,其最高指挥为阿尔巴尼亚总参谋部,总参谋部之下则是陆军司令部、海军司令部、防空司令部、后勤部以及训练和教学部。
-
手持AKS-47进行训练的阿尔巴尼亚陆军士兵
-
T-59戰車
-
2005出兵伊拉克支援美國
-
阿爾巴尼亞陸軍
-
與北約軍演
-
BO-105直升機
人口
阿爾巴尼亞全國人口約310萬,主要人口結構(95%)是阿爾巴尼亚族。阿爾巴尼亞人是古伊利里亚人后裔。因受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统治多年,與土耳其在文化上有较深的渊缘。此外还有少量希腊族、阿罗蒙族、塞尔维亚族和马其顿族以及罗姆人。官方语言是阿尔巴尼亚语,但是在部分地区希腊语和其他少数民族语言也通用,現在英語也逐漸普及起來。
語言
阿爾巴尼亞語是阿爾巴尼亞共和國的官方語言,亦是眾多阿爾巴尼亞人的常用語言,英語和德語也是近年阿爾巴尼亞人熱門使用和學習的語言。另外一些國內的希臘人和馬其頓人社區亦通用希臘語及馬其頓語。
教育
文化
阿尔巴尼亚革命电影曾经在中国产生一定影响。著名电影如《广阔的地平线》、《宁死不屈》、《地下游击队》、《第八个是铜像》、《战斗的早晨》、《勇敢的人们》、《脚印》、《伏击战》、《海岸风雷》、《在平凡的岗位上》等影响了整整一代中国人。
在霍查统治期间,由于担心苏联、美国、希腊、意大利、南斯拉夫入侵阿尔巴尼亚,命令在全国各地建立70万个碉堡。现今,阿尔巴尼亚各地都能看到碉堡,故阿尔巴尼亚被称为“碉堡王国”。
阿尔巴尼亚最著名的作家是凡·诺利(Fan Noli)和伊斯梅尔·卡达莱(Ismail Kadare)。
旅遊
近年隨著阿爾巴尼亞政局趨於穩定,到訪阿爾巴尼亞的外國遊客數目也逐漸增加。阿爾巴尼亞政府也積極開拓阿爾巴尼亞的歷史古蹟、宗教、文化導賞團以及沿亞得利亞海、愛奧尼亞海一帶城市景點度假團,最為著名的有獲得千窗之城美譽的培拉特白色小屋和位於地拉那南部近郊的彼德雷拉城堡。
宗教
宗教 | 人數 | % |
---|---|---|
阿爾巴尼亞伊斯蘭教 遜尼派 伊斯蘭教拜克塔什教團 |
1,646,236 1,587,608 58,628 |
58.79 56.70 2.09 |
基督天主教 羅馬天主教 東正教 新教 其他基督教 |
475,629 280,921 188,992 3,797 1,919 |
16.99 10.03 6.75 0.14 0.07 |
無神論 | 69,995 | 2.50 |
沒有信仰 | 386,024 | 13.79 |
其他信仰 | 153,630 | 5.49 |
不相關/沒有透露 | 68,022 | 2.43 |
从公元1世纪开始,阿尔巴尼亚人主要为基督徒。后来自從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入侵起,大多数阿尔巴尼亚人開始改信伊斯兰教,穆斯林人口开始在整个阿尔巴尼亚占多数,但基督教在阿尔巴尼亚部分地区则仍然占多数。
到了近现代,所有宗教信仰於共產黨統治時期遭到官方查禁,當時阿爾巴尼亞宣稱其為世界第一個、也是唯一的無神論國家。1990年11月,虽然还没有修改宪法,但允许个人的宗教仪式。
現今,阿爾巴尼亞境內重新容許宗教自由。根据2011年的人口普查,阿尔巴尼亚有58%的伊斯兰教逊尼派穆斯林,2%的伊斯兰教苏菲派拜克塔什教团信徒,10%的罗马天主教徒,7%的东正教徒,0.2%其他派系基督教,5.5%其他宗教,14%不确定,无神论仅占2.5%,是欧洲其中一個伊斯兰教占多数的世俗国家,另一個為鄰國科索沃。然而,另有数据表明阿尔巴尼亚有70.12%的无神论以及不可知论者,10.33%的东正教徒,9.43%的伊斯兰教逊尼派穆斯林,8.09%的罗马天主教徒,1.27%的伊斯兰教苏菲派拜克塔什教团。
媒体
報章
阿尔巴尼亚全国各种报刊约160种,其中主要有《当代报》,发行量约2万份;社会党党报《人民之声报》,发行量约1万份;民主党党报《民主复兴报》,发行量约1万份;其它报刊还有《世纪报》、《共和报》、《阿尔巴尼亚报》、《经济报》、《克兰杂志》等。
電視台
阿尔巴尼亚广播电视台是阿尔巴尼亚的官方广播电视台,于1938年在首都地拉那建立。目前拥有至少三个电视频道和三个广播频道。国际电视频道从1993年起播出。其下属的广播电台使用“地拉那广播电台”(Radio Tirana)的呼号,地拉那广播电台第三台采用阿尔巴尼亚語和其他七种语言,通过中波和短波向世界各地播放。另外自從阿爾巴尼亞社會主義人民共和國政府倒台後,阿爾巴尼亞國內亦容許民間和私營的電視台營運,為人民提供更多元化選擇。
電台
中華人民共和国于1950年在阿尔巴尼亚境内设立短波发射台,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中继站,昔日冷戰共產時期该发射台除了转播地拉那广播电台之外,还转播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阿尔巴尼亚语广播,主要是宣傳霍查和毛澤東的階級鬥爭路線革命。但隨著霍查先與毛澤東交惡,再加上後來阿爾巴尼亞推行民主化政策和主張優先發展與西方國家的外交關係,而且阿爾巴尼亞政府支持科索沃獨立的立場與中國政府對科索沃獨立的立場相左,導致阿爾巴尼亞與中國外交關係也變得冷淡下來,最終驅使阿爾巴尼亞政府拆除中國政府所設立短波发射台,目前該電台的轉播已完全停止運作。
交通
長途巴士
阿爾巴尼亞多個大城市設有長途巴士服務,服務範圍一般涵蓋全國各地和鄰國的科索沃、黑山、希臘及馬其頓。
小巴
因為小巴載客量少和便捷,普遍應用於阿爾巴尼亞大城市到近郊地區的接駁交通工具。
的士
火車
阿爾巴尼亞火車服務一般用作貨物運輸,但亦有提供載客服務。儘管行駛時間較巴士小巴長,其費用卻非常便宜,吸引不少旅客和當地市民乘坐。
航空
渡輪
体育
奧運會
阿爾巴尼亞第一次参加夏季奥运會是1972年西德的慕尼黑奥运会。因為冷战政治格局的因素,之后阿爾巴尼亞曾經缺席4届奧運會,曾与以蘇聯為首的東方集團共產主義国家一起抵制美国的1984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1988年因为极左政策与朝鲜一起抵制南韓的汉城奥运会。1992年冷战结束和阿爾巴尼亞社會主義人民共和國跨台后,第一次参与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奥运会,此后阿尔巴尼亚從不缺席。阿尔巴尼亚直至2016年的里約奧運會为止都没有获得过任何奥运奖牌,也没有优势的体育项目与他国竞争獎牌。
足球
阿爾巴尼亞國家足球隊昔日一直是歐洲的魚腩部隊之一。不過在2015年歐洲國家盃外圍資格賽阿爾巴尼亞先後撃敗同組的「死敵」球隊塞爾維亞以及來自高加索國家的亞美尼亞,以外圍資格賽第2名第一次歷史性成功打入歐國盃分組賽第1圈。儘管先後敗給世界足球勁旅瑞士和歐國盃東道主的法國,但阿爾巴尼亞最終仍成功擊敗同組的羅馬尼亞直取3分,球員和教練完成所有賽事返國後隨即受到國民的英雄式歡迎,他們也獲得了巨額獎金,同時球員的名字會永遠刻在阿爾巴尼亞最大規模的足球場上。
相册
-
斯坎德培广场
-
QemalStafa體育場
-
Radhima海灘
-
排屋
-
小学生
-
培拉特州
參考文獻
引用
- ^ Population Of Albania 1 July 2017. Republic of Albania Institute of Statistics.
- ^ Population and Housing Census 2011. INSTAT (Albanian Institute of Statistics).
- ^ 3.0 3.1 3.2 3.3 Albania.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April 2016 [2016-06-15].
- ^ Income Gini coefficient. World Bank. UNDP. [3 July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3 July 2010).
- ^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10 (PDF). United Nations. 2010 [5 November 2010].
- ^ Rural poverty in Albania
- ^ Albania Poverty and wealth, Information about Poverty and wealth in Albania
- ^ UNDP Albania Practice Area - Poverty Reduction
- ^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阿爾巴尼亞共和國大使館:阿爾巴尼亞概況
- ^ 1997年3月28日 阿尔巴尼亚发生骚乱人民网,2003.03.28
书籍
- The Peoples of Europ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外部链接
- National Tourism Organization 阿尔巴尼亚官方旅游信息网站
- (简体中文)阿尔巴尼亚详细介绍
- [1]阿尔巴尼亚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