筊杯:修订间差异
小 撤销210.70.131.254(讨论)的版本48464026 标签:撤销 |
|||
第1行: | 第1行: | ||
{{merge|擲筊|discuss=Talk:擲筊#请求与筊杯合并|time=2015-06-15T14:14:32+00:00}} |
{{merge|擲筊|discuss=Talk:擲筊#请求与筊杯合并|time=2015-06-15T14:14:32+00:00}} |
||
[[File:Bowl and jiaobei, Yueh Hai Ching Temple.jpg|thumb|230px]] |
[[File:Bowl and jiaobei, Yueh Hai Ching Temple.jpg|thumb|230px]] |
||
'''筊杯'''( |
'''筊杯'''(jiào bēi ㄐㄧㄠˋ ㄅㄟˉ 亦可讀作 jião bēi ㄐㄧㄠˇ ㄅㄟ )或'''筊貝''',是[[迷信|中國民間信仰]]的一種尋求[[神靈]]指示的工具。筊杯在遠古民間傳統中,世人認為可以與[[神靈]]溝通的工具。原用蚌殼投擲於地,視其俯仰情形,斷其吉凶。後改用竹子或木片,做成蚌殼狀替代。名稱有時會倒過來稱之為「杯筊」,或作「杯珓」﹑「杯校」﹑「杯教」﹑「碑珓」﹑「珓杯」﹑「珓兒」﹑「跋杯」。關於「杯珓」兩字的字源,[[宋代]]學者[[程大昌]]推論:因蚌殼可如杯子般盛水,是為「杯」;珓的發音和「敎」的發音類似,代表借用杯珓的仰俯來傳達神佛的意志以敎示人們,於是使用「珓」一字。 <ref>《演繁露·卜教》,宋代程大昌著</ref> |
||
==外觀材質== |
==外觀材質== |
2018年3月23日 (五) 16:50的版本
筊杯(jiào bēi ㄐㄧㄠˋ ㄅㄟˉ 亦可讀作 jião bēi ㄐㄧㄠˇ ㄅㄟ )或筊貝,是中國民間信仰的一種尋求神靈指示的工具。筊杯在遠古民間傳統中,世人認為可以與神靈溝通的工具。原用蚌殼投擲於地,視其俯仰情形,斷其吉凶。後改用竹子或木片,做成蚌殼狀替代。名稱有時會倒過來稱之為「杯筊」,或作「杯珓」﹑「杯校」﹑「杯教」﹑「碑珓」﹑「珓杯」﹑「珓兒」﹑「跋杯」。關於「杯珓」兩字的字源,宋代學者程大昌推論:因蚌殼可如杯子般盛水,是為「杯」;珓的發音和「敎」的發音類似,代表借用杯珓的仰俯來傳達神佛的意志以敎示人們,於是使用「珓」一字。 [1]
外觀材質
筊杯的大小一般以手掌能合住為原則,但也有特別製作的大型筊杯,在民間信仰中,特殊尺寸的筊杯也必須請示神明是否合意。大型筊杯一般是放在紙錢上,雙手握好紙錢,再將筊杯甩落,這是用在廟方人員求問重要事務時,如慶典日期、作醮事宜等。今日,有許多廟宇也採用了塑膠製的筊杯,如臺北行天宮。
求神禮儀
在台灣、國共內戰前的中國廟宇、一般供奉神像和祖先神位的家庭,幾乎都有一到數對筊杯,供上香膜拜之後,請神明指示的工具。這個動作稱之為「擲筊」或問杯。在臺灣,凡是道教廟宇,在神像前幾乎都有一到數對筊杯,佛教寺廟偶爾有之。臺灣民間信仰中,凡是求籤,均需要向神明擲筊確認。「筊杯」簡稱「杯」,故臺語「擲筊」又名「跋杯」。然而筊杯並非僅在廟中使用,家中有供祖先神主者,往往也會備有一對筊杯,如果是向新逝的死者神位求問問題,不能使用「筊杯」,只能用兩枚硬幣。如掃墓等情況,臨時需用之時,亦可以二枚相同之硬幣代替。
擲筊結果
筊杯分有正反面,凸起部份稱為「陰面」(也就是反面),平面的部份則稱為「陽面」(也就是正面)。
聖杯(允杯、有杯)
即二只筊杯一正一反,代表所請示祈求之事神明應允、贊同、可行。
笑杯
兩只皆為正面,代表神明笑而不答,意為陳述不清、無法裁示或明知機緣未至不足,何必有此一問;或所提問題自有主張、已有定數,何必多此一問;也可以解讀為神明主意未定,重新請示。
怒杯(陰杯、哭杯、無杯)
兩只皆為反面,表示神明否定、生氣、或者不應許所求之事。
立杯
杯筊未倒下而呈立狀,一般人擲筊多半對神明「有所求」,相傳若為「無所求」的信徒,容易擲出「立筊」,會被善信視為神蹟。
詐欺行為
筊杯有時被宗教神棍用做騙財工具,方式是在筊杯中灌鉛或汞,以控制其正反面的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