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進步黨:修订间差异
增加內容 |
修正筆誤 |
||
第31行: | 第31行: | ||
|student_wing = |
|student_wing = |
||
|youth_wing = 民進黨青年發展部<br>台灣青年民主聯盟<ref>“台灣青年民主聯盟係民主進步黨2006年9月28日成立的全國性團體”[https://www.ly.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4896&pid=10308 立法院 -台灣青年民主聯盟招募]</ref> |
|youth_wing = 民進黨青年發展部<br>台灣青年民主聯盟<ref>“台灣青年民主聯盟係民主進步黨2006年9月28日成立的全國性團體”[https://www.ly.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4896&pid=10308 立法院 -台灣青年民主聯盟招募]</ref> |
||
|ideology = [[進步主義]]<br>[[進步保守主義]]<br>[[漸進主義]]<br>[[反共主義]]<br>[[ |
|ideology = [[進步主義]]<br>[[進步保守主義]]<br>[[漸進主義]]<br>[[反共主義]]<br>[[自由民族主義]]<br>[[台灣獨立]]<br>[[台灣民族主義]]<br>[[台灣本土化運動|台灣本土主義]] |
||
| position = [[第三條道路]]<br>{{nowrap|[[中间主义|中間]]<ref>{{cite web|url=https://freedomhouse.org/report/freedom-world/2002/taiwan|title=Taiwan|work=Freedom in the World 2002|publisher=Freedom House}}</ref><br>[[中间偏左]]<ref>{{cite journal|first=Dongtao|last=Qi|quote=Furthermore, the studies also suggest that the DPP, as a centre-left party opposed to the centre-right KMT, has been the leading force in addressing Taiwan's various social justice issues.|doi=10.1017/S0305741013001124|title=Globalization, Social Justice Issues, Political and Economic Nationalism in Taiwan: An Explanation of the Limited Resurgence of the DPP during 2008–2012|date=2013-11-11|journal=The China Quarterly|volume=216|pages=1018–1044}}</ref><ref>{{cite journal|issn=1932-8036|url=https://ijoc.org/index.php/ijoc/article/view/2820|title=Celebrity Political Endorsement Effects: A Perspective on the Social Distance of Political Parties|first=Hsuan-Yi|last=Chou|volume=9|journa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ref><ref>{{cite journal|url=http://www.sppir.uav.ro/?p=53|title=Taiwanese consciousness vs. Chinese consciousness: The national identity and the dilemma of polarizing society in Taiwan|first=Li-Li|last=Huang|pages=119–132|volume=1|issue=1|journal=Societal and Politica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 Review}}</ref><ref name="economist">{{cite news |title=Hurry up: Taiwan's president has upset both business and workers |url=https://www.economist.com/asia/2018/05/26/taiwans-president-has-upset-both-business-and-workers |work=[[The Economist]] |accessdate=2018-06-25 |date=2018-05-26 }}{{Subscription required}}</ref>}} |
| position = [[第三條道路]]<br>{{nowrap|[[中间主义|中間]]<ref>{{cite web|url=https://freedomhouse.org/report/freedom-world/2002/taiwan|title=Taiwan|work=Freedom in the World 2002|publisher=Freedom House}}</ref><br>[[中间偏左]]<ref>{{cite journal|first=Dongtao|last=Qi|quote=Furthermore, the studies also suggest that the DPP, as a centre-left party opposed to the centre-right KMT, has been the leading force in addressing Taiwan's various social justice issues.|doi=10.1017/S0305741013001124|title=Globalization, Social Justice Issues, Political and Economic Nationalism in Taiwan: An Explanation of the Limited Resurgence of the DPP during 2008–2012|date=2013-11-11|journal=The China Quarterly|volume=216|pages=1018–1044}}</ref><ref>{{cite journal|issn=1932-8036|url=https://ijoc.org/index.php/ijoc/article/view/2820|title=Celebrity Political Endorsement Effects: A Perspective on the Social Distance of Political Parties|first=Hsuan-Yi|last=Chou|volume=9|journa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ref><ref>{{cite journal|url=http://www.sppir.uav.ro/?p=53|title=Taiwanese consciousness vs. Chinese consciousness: The national identity and the dilemma of polarizing society in Taiwan|first=Li-Li|last=Huang|pages=119–132|volume=1|issue=1|journal=Societal and Politica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 Review}}</ref><ref name="economist">{{cite news |title=Hurry up: Taiwan's president has upset both business and workers |url=https://www.economist.com/asia/2018/05/26/taiwans-president-has-upset-both-business-and-workers |work=[[The Economist]] |accessdate=2018-06-25 |date=2018-05-26 }}{{Subscription required}}</ref>}} |
||
|membership = 20萬<ref>[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1916884 民進黨爆入黨潮 上半年申請人數是去年14倍]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1215160748/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1916884 |date=2016-12-15 }}.自由電子報</ref> |
|membership = 20萬<ref>[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1916884 民進黨爆入黨潮 上半年申請人數是去年14倍]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1215160748/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1916884 |date=2016-12-15 }}.自由電子報</ref> |
2020年3月24日 (二) 05:30的版本
民主進步黨 | |
---|---|
英語名称 |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
简称 | 民进党(DPP) |
黨員最高公職 | 蔡英文(總統) |
主席 | 卓榮泰 |
秘書長 | 羅文嘉 |
副秘書長 | 林飛帆 高幸雪 林鶴明 |
立法院黨團總召集人 | 柯建銘 |
政策委員會執行長 | 劉櫂豪 |
發言人 | 李晏榕 李明俐 吳濬彥 薛呈懿 鍾佩玲 何博文 戴瑋姍 劉康彥 陳建名 |
成立 | 1986年9月28日 中華民國臺北圓山大飯店 | (38年86天)
前身 | |
总部 | 中華民國(臺灣)臺北市中正區北平東路30號10樓 |
智庫 | 新境界文教基金會 |
青年组织 | 民進黨青年發展部 台灣青年民主聯盟[1] |
党员 | 20萬[2] |
意識形態 | 進步主義 進步保守主義 漸進主義 反共主義 自由民族主義 台灣獨立 台灣民族主義 台灣本土主義 |
政治立場 | 第三條道路 中間[3] 中间偏左[4][5][6][7] |
国际组织 | 國際自由聯盟 亞洲自由民主委員會 |
官方色彩 | 綠色 |
立法委員 | 62 / 113 |
直轄市長 | 2 / 6 |
直轄市議員 | 137 / 380 |
縣市長 | 4 / 16 |
縣市議員 | 101 / 532 |
鄉鎮市區長 | 40 / 204 |
鄉鎮市區民代表 | 151 / 2,148 |
村里長 | 285 / 7,744 |
党旗 | |
官方网站 | |
www | |
中華民國政治 政党 · 选举 |
台灣語言寫法及拼音 | |
---|---|
漢字 | 民主進步黨 |
注音 | ㄇㄧㄣˊ ㄓㄨˇ ㄐㄧㄣˋ ㄅㄨˋ ㄉㄤˇ |
汉语拼音 | Mínzhǔ Jìnbù Dǎng |
台語羅馬字 | Mîn-tsú Tsìn-pōo Tóng |
客羅 | Min11-zu31 Jin55-pu55 Dong31 |
民主進步黨,簡稱民進黨,是臺灣主要政黨之一,為現時中華民國的執政黨。現任黨主席為卓榮泰,成立於1986年9月28日,由黨外運動各團體於台湾戒嚴與黨禁解除前整合而成。2000-2008年首度執政,實現中華民國歷史上首次政黨輪替;2016年起再度執政,並首次達成同時掌握府、院、黨及国会部門的「完全執政」。以該黨為首的泛綠陣營,與以中國國民黨為首的泛藍陣營並列為臺灣兩大政治势力。
歷史
民主进步党成立於1986年,前身为台湾的党外运动,党外运动的标志性事件是于1979年12月10日发生在高雄的美丽岛事件。民主进步党早期的很多主要领导人,都和美丽岛事件有关系。施明德、黄信介、林义雄、林弘宣、吕秀莲、陈菊、张俊宏和姚嘉文这八位美丽岛大审的受刑人中,除林弘宣外,其他的七人都曾经在出狱后担任民进党主席或代理主席。民进党其他的领导层人物诸如江鹏坚、许信良、陈水扁、王拓、苏贞昌、谢长廷、游锡堃等人也都与美丽岛事件有关联。
1986年9月28日党外后援会推荐大会于臺北市圆山大饭店举行,132位与会人士签名组建民主進步黨。11月10日,民進黨第一届全国党员代表大会通过了党章、党纲及纪律仲裁办法等议案,江鹏坚当选第一届党主席。
1986年底举行的第一届增额立委、国代选举中,民进党当选23人。
1987年11月10日,姚嘉文当选第二届党主席。
1988年10月29日,黄信介当选为第三届党主席。
1991年11月12日,许信良当选为第四届党主席。
1989年12月2日,县市长选举中,民进党当选6席,包括執掌台北縣。12月25日,民进党以“总统民选”及“声援许信良”为诉求,发动大规模群众游行。[8]
1996年,时任党主席的施明德联合新党参选立法院院长,但以一票之差落败。同年民进党提名彭明敏和谢长廷参加1996年中华民国总统选举,但败于国民党提名的李登辉和连战。
1997年县市长选举,民进党奪下12席縣市長。
1999年5月,前党主席许信良退出民进党,以无党籍的身份参加2000年中华民国总统选举。
2000年總統選舉中,民进党提名的陈水扁和吕秀莲获得近四成的选票,當選中華民國正副总统,成為台灣政治史上首次政党轮替,时任党主席为林义雄。同年前党主席施明德退出民进党。
2004年總統選舉中,国亲联盟的连战和宋楚瑜受三一九枪击案影响而以微弱差距败选,陈水扁和吕秀莲惊险连任正副总统。
2006年8月,已经退党的前党主席施明德发动百万人民倒扁运动,要求时任总统的陈水扁下台,陈水扁政府开始摇摇欲坠。同年9月,前党主席林义雄宣布退出民进党。
2008年總統選舉中,民进党提名时任代理党主席的謝長廷以及苏贞昌来参选正副总统,谢长廷和苏贞昌都曾做过陈水扁政府的行政院长,但谢长廷和苏贞昌由于受到陳水扁家族贪腐案的影響而败给了国民党提名的马英九和萧万长,民進黨再度成为在野党。选后谢长廷辞去代理党主席为败选负责,后由蔡英文接任党主席。同年,前党主席许信良重返民进党。
2012年,民进党提名时任党主席的蔡英文和苏嘉全参加2012年中华民国总统选举,但败给了国民党的马英九和吴敦义,蔡英文因此而辞去党主席。
2014年九合一選舉,民进党奪下13席縣市長。
2016年總統選舉,蔡英文和陳建仁當選中華民國正副總統,同時民進黨首次在立法院取得過半席次,苏嘉全和蔡其昌当选立法院正副院长,民进党首次全面执政。[8]
2018年九合一選舉,民進黨慘敗,丢失了大多数县市的执政权,时任總統蔡英文辭去党主席为败选负责,基隆市长林右昌接任代理主席。
迄今为止,民主进步党共有两位党员成为总统(陈水扁和蔡英文)、兩位副總統(呂秀蓮、賴清德)、五位行政院长(张俊雄、游锡堃、谢长廷、苏贞昌和赖清德)、一位成为考试院长(姚嘉文)、兩位立法院长(苏嘉全、游锡堃)。民进党的历任主席中,有两位前主席(施明德和林义雄)已退出民进党。此外许信良和陈水扁这两位前主席都曾经退出民进党,但目前都已经重返民进党。
政治理念
黨綱
1988年4月17日,全国党员代表大会通过“四个如果”决议文:「如果國共片面和談、如果國民黨出賣台灣人民利益、如果中共統一台灣、如果國民黨不實施真正的民主憲政,則民進黨主張台灣獨立。」
1991年中華民國國民大會代表選舉前,民進黨正式通過台獨黨綱,黨綱內容正式有主張台獨的立場。
民進黨在1999年陳水扁正式參選總統後,為求執政的預備,通過台灣前途決議文,正式承認中華民國的行政地位,认为台灣已是主權獨立的國家,目前依憲法叫中華民國。
在2016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民進黨發言人鄭運鵬代表黨中央發出「一直都捍衛中華民國」的聲明,批評中國國民黨在與中國共產黨談判及對話時,只提及「兩岸同屬一中」而不提及中華民國,沒有堅守及捍衛台灣的主權。國民黨方面則認為此為選戰策略的兩面手法,但是亦有部分人士認為此與民進黨近年的凍獨議題(凍結「台獨黨綱」)有關[9]。
民进党主张遵循民主与自由的憲政秩序;施行成長均衡的經濟財政;建立公平開放的福利社會;創新精進的教育文化;全球國際的國防外交;以臺灣的名義來爭取加入聯合國;反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用文攻武嚇脅迫台灣[10]。
意識形態
在民進黨黨綱裡的「基本綱領」中,財政方面提到:「制訂合乎社會正義的財稅制度,縮短國民所得差距,杒絕貪污浪費,減輕人民稅賦負擔。重建有秩序的金融制度,以利企業籌措資金,改善民間儲蓄收益。」「為避免政治酬庸及市場獨占壟斷並提高經營效益,應確立公營事業開放民營之原則;部分具有獨占或寡頭壟斷且短期未能開放民營之公用事業,應調整其功能並接受民意機關之嚴格監督。」此外亦主張推動中間偏左的進步主義和社會民主主義思想[11][12]。
兩岸關係
為了積極爭取中間選民的支持,當時以施明德和許信良為首的民進黨領導階層自1995年開始,曾先後提出「大膽西進」、「大聯合」、「大和解」等主張。民進黨於2000年成為執政黨後,黨內對於臺灣前途及國家定位問題乃至對中經貿政策,在堅持台灣主體性的前提下,呈現多元論述的狀態。
2000年5月20日,陳水扁於就職典禮演說中提出「四不一沒有」主張。2002年8月2日,陳水扁總統在世界台灣同鄉聯合會—第二十九屆東京年會上提出一邊一國論。2006年1月1日,陳水扁總統宣布緊縮兩岸政策,將由“積極開放,有效管理”轉變為“積極管理,有效開放”。2006年1月26日,民進黨主席游錫堃就職典禮時,陳水扁總統指示:民進黨應進行中國政策大辯論。2006年1月29日, 陳水扁總統在春節談話中表示考慮是否要廢除國統會、廢除國統綱領。2006年2月7日,民進黨發布新聞稿「邁向正常國家 廢除國統綱領」。之後原定3月所舉行的中國政策大辯論,由於行政院發布「積極管理」政策,引起預定參加辯論之部分的人選反彈、退出辯論,辯論會因而取消。2007年3月4日,陳水扁總統在台灣人公共事務會(FAPA)二十五周年慶晚宴上,並提出「台灣要獨立、台灣要正名、台灣要新憲、台灣要發展,沒有所謂的左右路線問題,只有獨統問題」的「四要一沒有」訴求。
2008年大選再度成為在野黨後,民進黨「逢中必反」的中國政策受部分人批評及詬病[13][14]。2015年2月15日,蔡英文於登記參選民進黨總統提名時指出,民進黨與國民黨在兩岸問題上的最大不同在於「鞏固國家主權」[15]。
2019年1月2日,蔡英文總統召開臨時記者會回應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發表的《習五條》[16],表示:「始終未接受九二共識,堅決反對一國兩制」[17]。
組織機構
全國代表大會是民主進步黨的最高權力機構,每一年由中央執行委員會召集一次,主要職責是修改黨綱、黨章、選舉或罷免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等。而中央執行委員會則是常設的權力機構,依《黨章》第15條共有委員30人、候補5人,中央執行委員(中執委)職務也是各派系競逐的焦點,委員中10人為常務執行委員(中常委),任期2年。黨主席為為當然中央執行委員及常務執行委員。直轄市市長、立法院黨團總召集人、幹事長及書記長為當然中央執行委員及中央常務執行委員,任期依其職務調整;縣市長為當然中央執行委員,並互推一人為當然中央常務執行委員,任期依其職務調整。
黨主席產生方式:
- 在野時為黨員直選,任期2年,可以連任1次。
- 執政時由總統兼任,任期則與總統任期相同。
中央評議委員會有委員11人,對黨的各項工作進行監督,由全代會選舉產生。中央黨部還下設國際事務部、組織推廣部、新聞輿情部、社會發展部、婦女發展部、青年發展部、客家事務部、原住民事務部、媒體創意中心等9個部,財務委員會、政策委員會等2個會,以及1個民意調查中心、1所黨校(臺灣民主學院)和1個智庫(新境界文教基金會)。民進黨也在各地方設立海外黨部、地方黨部與基層組織。
民進黨在史冊上最多黨員是2009年有黨員總數有458,551人,至2012年民進黨全國黨員總數有335,643人,其中民進黨全國黨代表共計287人(包括全國各個地區黨部284人,勞工黨部2人,全國原住民代表1人)。
職位 | 姓名 |
---|---|
中央政府執政黨籍領導人 | |
總統 | 蔡英文 |
行政院院長 | 蘇貞昌 |
立法院院長 | 游錫堃 |
行政院副院長 | 陈其迈 |
立法院副院長 | 蔡其昌 |
考試院副院長 | 李逸洋 |
總統府秘書長 | 陳菊 |
黨中央委員會 | |
主席 | 卓榮泰 |
秘書長 | 羅文嘉 |
副秘書長 | 林飛帆、高幸雪、林鶴明 |
當然中央常務委員 | 卓榮泰(黨主席)、鄭文燦(桃園市長)、黃偉哲(臺南市長)、林右昌(縣市長互推)、柯建銘(黨團總召集人)、管碧玲(黨團幹事長)、鄭運鵬(黨團書記長) |
中央常務委員 | 陳勝宏、陳明文、陳菊、王定宇、鄭寶清、張宏陸、沈發惠、黃秀芳、黃承國、陳茂松 |
當然中央執行委員 | 翁章梁(嘉義縣長)、林智堅(新竹市長)、潘孟安(屏東縣長) |
中央執行委員 | 蔡培慧、謝明源、陳啓昱、李茂源、何博文、周春米、許淑華、鄭宏輝、王孝維、李昆澤、周玲妏、史哲、林俊憲、黃俊哲、林耀文、陳亭妃、許西彬、林益邦 |
中央評議委員 | 蘇治芬(主任委員)、林寶興、蔡昌達、許木桂、詹晉鑒、陳大鈞、郭國文、陳坤榮、何美惠、賴惠員、蔡易餘 |
黨務主管[18] | |
政策委員會 | 執行長劉櫂豪 |
發言人 | 李晏榕、李明俐、李問、周江杰、吳濬彥、薛呈懿 |
財務委員會 | 主委陳勝宏;執行長(暫缺);副執行長陳致錚 |
秘書處 | 主任林秀玲 |
主席室 | 特別助理蔡沐霖 |
秘書長室 | 副主任孫美惠 |
會計室 | 主任徐美華 |
文宣部 | 主任王柏鈞 |
網路部 | 主任曾彥衛 |
新聞輿情部 | 主任周江杰 |
國際事務部 | 主任林靜儀 |
戰情及中國事務部 | 主任林琮盛 |
組織推廣部 | 主任李慶鋒 |
社會運動部 | 主任陳長偉 |
社團部 | 主任吳濬彥 |
宗教部 | 主任邱世元 |
農漁部 | 主任黃德成 |
社會議題部 | 主任陳奕廷 |
勞工部 | 主任林秉忠 |
青年發展部 | 主任吳濬彥 |
婦女發展部 | 主任蔡宛芬 |
客家事務部 | 主任魏筠 |
原住民事務部 | 主任(暫缺) |
新住民部 | 主任(暫缺) |
公共關係處 | 主任謝雨利 |
文稿室 | 主任黃嘉光 |
民意調查中心 | 主任李冠毅 |
台灣民主學院 | 主任(暫缺) |
智庫(新境界文教基金會) | 董事長卓榮泰;副董事長兼執行長邱義仁;副執行長陳錦稷、廖錦桂 |
中國事務委員會 | (暫缺) |
職位 | 姓名 |
---|---|
台北市黨部主委 | 陳正德 |
新北市黨部主委 | 余天 |
桃園市黨部主委 | 張火爐 |
台中市黨部主委 | 何明杰 |
台南市黨部主委 | 黃先柱 |
高雄市黨部主委 | 趙文男 |
宜蘭縣黨部主委 | 黃建財 |
新竹縣黨部主委 | 彭瑞德 |
苗栗縣黨部主委 | 杜文卿 |
彰化縣黨部主委 | 邱建富 |
南投縣黨部主委 | 蘇昱誠 |
雲林縣黨部主委 | 廖丁賜 |
嘉義縣黨部主委 | 林沐惠 |
屏東縣黨部主委 | 許展維 |
花蓮縣黨部主委 | 陳景豐 |
台東縣黨部主委 | 李翠峰 |
基隆市黨部主委 | 張錦煌 |
新竹市黨部主委 | 翁枝弘 |
嘉義市黨部主委 | 黃大祐 |
澎湖縣黨部主委 | 盧長在 |
金門縣黨部主委 | 吳增允 |
勞工黨部主委 | 蔡坤財 |
連江縣審查委員會主委 | (暫缺) |
職位 | 姓名 |
---|---|
駐美代表處主任 | 彭光理 |
美西黨部主委 | 許維鈞 |
美東黨部主委 | 賴宏典 |
美南黨部主委 | 楊朝諭 |
加拿大黨部主委 | 胡頌二 |
大洋洲黨部主委 | 陳文龍 |
東南亞黨部主委 | 何素珍 |
非洲黨部主委 | 陳量成 |
拉丁美洲審查委員會主委 | 蕭健次 |
歐洲審查委員會主委 | 李勳墉 |
黨內派系
民主進步黨成立之初,是反國民黨和黨外人士的聯合體,是在野政治明星及地方山頭的結合體。由於各領導人政治閱歷及社會經濟基礎的不同,彼此在政治觀念,運動路線等方面存有較大的分歧,形成形態各異的諸多山頭派系。主要有「黨外編輯作家聯誼會」(黨外編聯會)人馬形成的新潮流系,「黨外公職人員公共政策研究會」(黨外公政會)中“美麗島連線”人馬形成的美麗島系[19],還有原黨外公政會的康系、前進系和超派系等。隨著台灣政治形勢的發展,各派系勢力不斷變化,並重新分化組合,康系瓦解,分別被美麗島系和新潮流系所收編,前進系亦併入美麗島系。
長期以來,民進黨內存在著新潮流系與美麗島系之間的較量。兩大派系在運動目標、政治路線以及國民黨政權性質和台灣前途走向等方面都存在著程度不同的歧異,甚至嚴重對立與激烈較量。
2006年7月23日,民進黨全國黨員代表大會中,立法委員王幸男提出的“解散派系”提案,在出席的279位黨代表中,獲得153票贊成票,以過半票數通過,除了禁止以派系名義設辦公室、招募會員、對外募款,亦規定黨內公職人員不得加入派系,並將解散派系的配套措施送至全代會議決。但其後仍有實質延續或新成立的派系存在。
派系 | 簡介 | 成立時間 |
---|---|---|
美麗島系 | 曾與新潮流系一起是建黨之初的兩大派系,黃信介創辦《美麗島雜誌》,同年因美麗島事件被捕入獄。以黃信介、許信良、施明德等美麗島事件當事人為代表,但隨著1996年之後施明德竞选立法院长失败、許信良的退黨以及1999年黃信介逝世等因素而逐漸沒落,其成員後來轉入新世紀辦公室或新動力辦公室。 | 1984年黨外公政會(美麗島系前身)成立 |
新潮流系 | 從民進黨成立之前就存在的派系,以《新潮流雜誌》的編採與撰稿人為班底組成,該派系早年的主要政綱為中間偏左、群眾運動路線以及社會民主,近年則以務實為導向;明確的政綱與強而有力的派系紀律,使該派系成為黨內最具實力的派系。代表人物有前任行政院副院長的邱義仁、前台灣證交所董事長吳乃仁、前立法委員洪奇昌等。 | 1983年黨外編聯會(新潮流系前身)成立 |
福利國連線 | 代表人物由前民進黨主席暨前行政院院長謝長廷、前海基會董事長張俊雄等人。 | 1992年謝長廷結合尤清、蘇貞昌、姚嘉文成立福利國連線,2006年解散後,內部分裂為以謝長廷為首的「謝系」及以蘇貞昌為首的「蘇系」 |
正義連線 | 1992年由陳水扁所創,是陳水扁在黨內的主要力量,除了陳之外,還有前立法委員沈富雄、高志鵬等人。 | 1992年陳水扁成立正義連線 |
新世紀國會辦公室 | 以前任海基會副秘書長、民進黨的建黨元老之一張俊宏為領軍。 | 1998年張俊宏率美系中壯派黨公職另組「新世紀辦公室」 |
新動力國會辦公室 | 以曾任立委的許榮淑為代表(許於2009年成立人民最大黨)。 | 1999年許榮淑結合剩餘美系山頭成立「新動力辦公室」 |
綠色友誼連線 | 代表人物陳勝宏是綠色友誼連線創設派系時的總召。 | 2004年以陳勝宏為首,召集過去部分美系人馬成立「綠色友誼連線」 |
主流聯盟 | 主流聯盟召集人、代表人物蔡同榮。 | 2000年陳水扁掌權後,蔡同榮結合福利國連線、正義連線及新世紀、新動力部分等勢力,形成鬆散的主流聯盟 |
台獨聯盟 | 主要是1998年後返臺的海外「台獨」人士,以前行政院環保署署長李應元為代表。 | 1978年「台灣黨外助選團」成立,1987年改名為「台灣獨立建國聯盟」,1988年獨盟返台,逐漸形成黨內第三勢力,1996年底,獨盟主張激進台獨另組建國黨 |
一邊一國連線 | 以許添財及陳唐山和陳致中為首的次團。 | 2010年由陳致中主導組成「一邊一國連線」 |
GoGoGo連線 | 以呂秀蓮為代表的政治聯盟組織。 | 2010年由前副總統呂秀蓮主導組成「GoGoGo連線」 |
正常國家促進會 | 簡稱「正國會」,由原本游錫堃所領導的游系改組,並與謝系等友好派系所屬成員共同合作,為現今僅次於新潮流系的第二大派系。[20]目前主要領導人為中華民國交通部部長林佳龍,兼任臺灣智庫董事長,兩者關係密切。 | 2016大選後,主要由游系改組而成,並與謝系合作而形成的新興派系[21] |
新未來智庫 | 起先是由蘇系立委成立聯合問政辦公室和長期與蘇貞昌友好的幕僚智囊籌組新未來智庫。[22]也延續蘇系長期與新系友好合作的情勢。[23] | 2016大選後,由蘇系立委及幕僚團隊所組成 |
公職人員列表
參與的主要選舉
立法委員選舉
選舉名稱 | 得票率 | 當選席次/總席次 | 席次百分比 |
---|---|---|---|
1986年第1屆(增額) | 25.16% | 12 / 73
|
< 16% (註) |
1989年第1屆(增額) | 28.29% | 21 / 130
|
< 21% (註) |
1992年第2屆 | 31.03% | 51 / 161
|
32% |
1995年第3屆 | 33.17% | 54 / 164
|
33% |
1998年第4屆 | 29.56% | 70 / 225
|
31% |
2001年第5屆 | 33.38% | 87 / 225
|
39% |
2004年第6屆 | 35.72% | 89 / 225
|
40% |
選舉名稱 | 區域得票率 | 區域當選席次 | 政黨得票率 | 不分區當選席次 | 合計當選席次/總席次 | 席次百分比 |
---|---|---|---|---|---|---|
2008年第7屆 | 38.17% | 13 / 79
|
36.91% | 14 / 34
|
27 / 113
|
23.89% |
2012年第8屆 | 44.45% | 27 / 79
|
34.62% | 13 / 34
|
40 / 113
|
35.40% |
2016年第9屆 | 45.08% | 50 / 79
|
44.06% | 18 / 34
|
68 / 113
|
60.17% |
2020年第10屆 | 45.60% | 48 / 79
|
33.98% | 13 / 34
|
61 / 113
|
53.98% |
註:
- 1989年之前為第1屆立法院,僅有增額立委部分定期改選,俗稱「萬年國會」的中國各省份選出的第1屆立委全數自動留任與遞補,不必改選。因此民進黨在立法院內所佔的整體席次比例,遠遠低於選舉所得之比例。立法院自第2屆之後始全面改選,所有席次均由選舉產生,包括以區域與原住民立委單一選票的政黨得票率,來分配政黨不分區立委名額。
- 第5、第6屆立法委員選舉,取得立法院第一大黨,但泛藍陣營仍掌控立法院多數主導權。
- 第7屆立委選舉起,適用2005年6月任務型國民大會之修憲規定,立委人數減半,並改採單一選區兩票制,兩票分別決定區域及原住民立委,以及不分區立委。
- 第7屆立委選舉為創黨後,歷次選舉最大敗選,也是民進黨在立法院內所掌握席次,首度降低至國會全面改選前的比例。
縣市長選舉
歷次選舉名稱 | 得票率 | 當選席次 |
---|---|---|
1989年第11屆 | 38.34% | 6 |
1993年第12屆 | 41.03% | 6 |
1997年第13屆 | 43.12% | 12 |
2001年第14屆 | 45.27% | 9 |
2005年第15屆 | 41.95% | 6 |
2009年第16屆 | 45.32% | 4 |
2014年第17屆 | 48.75% | 9 |
2018年第18屆 | 39.16% | 4 |
- 第13屆縣市長選舉,首次超過中國國民黨的縣市長席次,「綠色執政」下的人口占全台灣總人口的71.6%。
- 第14屆縣市長選舉,獲得9個席次,連同高雄市,全台灣執政縣市共10席。
- 第15屆縣市長選舉,僅獲得6個席次,連同高雄市,全台灣執政縣市共7席。
- 第16屆縣市長選舉,獲得4個席次,連同台南縣市、高雄縣市,全台灣執政縣市共8席。
- 第17屆縣市長選舉,獲得9個席次,連同桃園市、臺中市、臺南市、高雄市,全台灣執政縣市共13席。
- 第18屆縣市長選舉,僅獲得4個席次,連同桃園市、臺南市,全台灣執政縣市共6席。
直轄市長選舉
歷次選舉名稱 | 得票率 | 當選席次 |
---|---|---|
1994年第1屆 | 41.50% | 1/2 |
1998年第2屆 | 47.30% | 1/2 |
2002年第3屆 | 42.95% | 1/2 |
2006年第4屆 | 45.15% | 1/2 |
2010年第5屆 | 49.87% | 2/5 |
2014年第6届 | 47.97% | 4/6 |
2018年第7届 | 41.31% | 2/6 |
- 台北市除1994年執政4年後,1998年至今未能執政。
- 高雄市自1998年開始執政直至2018年
- 台北縣改名新北市,並於2010年升格。
- 台中縣市於2010年合併升格。
- 台南縣市於2010年合併升格。
- 高雄縣市於2010年合併升格。
- 桃園縣改名桃園市,并於2014年升格。
省長選舉
台灣省選舉 | 省長候選人 | 副省長候選人 | 得票率 | 得票數 | 當選 |
---|---|---|---|---|---|
1994年 | 陳定南 | 蘇貞昌 | 38.72% | 3,254,887 |
- 僅民主進步黨提名副省長候選人,其他的候選人並無此做法。
- 台灣省長選舉僅此一屆,在憲法增修後隨即精簡省組織,改以中央派任省主席。
總統選舉
選舉名稱 | 總統 候選人 |
副總統 候選人 |
得票率 | 得票數 | 當選 |
---|---|---|---|---|---|
1996年第9屆 | 彭明敏 | 謝長廷 | 21.10% | 2,274,586 | |
2000年第10屆 | 陳水扁 | 呂秀蓮 | 39.30% | 4,977,737 | |
2004年第11屆 | 陳水扁 | 呂秀蓮 | 50.11% | 6,471,970 | |
2008年第12屆 | 謝長廷 | 蘇貞昌 | 41.55% | 5,444,949 | |
2012年第13屆 | 蔡英文 | 蘇嘉全 | 45.63% | 6,093,578 | |
2016年第14屆 | 蔡英文 | 陳建仁 | 56.12% | 6,894,744 | |
2020年第15屆 | 蔡英文 | 賴清德 | 57.13% | 8,170,231 |
注釋
參考資料
- ^ “台灣青年民主聯盟係民主進步黨2006年9月28日成立的全國性團體”立法院 -台灣青年民主聯盟招募
- ^ 民進黨爆入黨潮 上半年申請人數是去年14倍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6-12-15..自由電子報
- ^ Taiwan. Freedom in the World 2002. Freedom House.
- ^ Qi, Dongtao. Globalization, Social Justice Issues, Political and Economic Nationalism in Taiwan: An Explanation of the Limited Resurgence of the DPP during 2008–2012. The China Quarterly. 2013-11-11, 216: 1018–1044. doi:10.1017/S0305741013001124.
Furthermore, the studies also suggest that the DPP, as a centre-left party opposed to the centre-right KMT, has been the leading force in addressing Taiwan's various social justice issues.
- ^ Chou, Hsuan-Yi. Celebrity Political Endorsement Effects: A Perspective on the Social Distance of Political Part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ISSN 1932-8036.
- ^ Huang, Li-Li. Taiwanese consciousness vs. Chinese consciousness: The national identity and the dilemma of polarizing society in Taiwan. Societal and Politica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 Review: 119–132.
- ^ Hurry up: Taiwan's president has upset both business and workers. The Economist. 2018-05-26 [2018-06-25].
- ^ 8.0 8.1 苏贞昌. 民主進步黨簡介. 民主进步党中央党部. [2016-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6).
- ^ 民進黨:一直捍衛中華民國存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15-09-08
- ^ 民主進步黨-綠色執政品質保證. Dpp.org.tw. [2017-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6月27日).
- ^ 蔡英文:雷震精神與民進黨同在. 民主進步黨官網.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1).
- ^ 游主席:回歸進步主義 實踐創黨價值. 民主進步黨官網.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1).
- ^ 綠「逢中必反」民調四成不滿. 蘋果日報 (台灣). 2014-03-14 [2014-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14).
- ^ 自家民調/民進黨逢中必反 4成民眾最不滿. 聯合報. 2014-03-14 [2014-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17).
- ^ 與國民黨最大不同?蔡英文:鞏固國家主權 - 自由電子報. News.ltn.com.tw. 2016-12-19 [2017-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26).
- ^ 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为两岸关系发展定向领航. 中国日报网. 2019-01-03 [2019-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
- ^ 回應習近平對台原則 蔡總統中英文談話全文. 中央通訊社. 2019-01-03 [2019-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8).
- ^ 公布中央黨部斜槓團隊 卓榮泰:讓民進黨成為支點,撐起台灣的一片天.
- ^ 李敖. 阿扁的4條路. 勁報. 2001-08-25 (中文(臺灣)).
- ^ 林佳龍正式成游錫堃系掌門人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6-08-13.新新聞2016-05-04
- ^ 蔡英文登基在即民進黨內卻暗潮洶湧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6-08-16.新華澳報2016-04-21
- ^ 蘇系成立新未來智庫 與聯合問政辦公室搭配運作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6-07-29.聯合報2016-07-24
- ^ 新北主委投票-蘇貞昌現身挺陳文治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7-01-27.世界新聞網2016-05-21
相關學術研究書目
(按作者漢語姓氏拼音順序排列)
- 陳信傑,2000年,《民主進步黨的創黨過程:外省菁英分子所扮演的角色》,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范雲,1994年,《民主進步黨地方黨部的組織與動員網路的分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郭正亮,1998年,《民進黨轉型之痛》,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黃德福,1992年,《民主進步黨與台灣地區政治民主化》,台北:時英出版社。
- Hwang, Ching-chane. 1995. Entrepreneurial Theory of Opposition Movements in One-party Dominant Quasi-democratic Countries. Ph.D. diss.,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
- 林佳龍,1988年,《國民黨與民進黨的群眾基礎:台灣選民政黨支持的比較分析(1983-1986年)》,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林魏立,1989年,《反對勢力與「台灣意識」之研究:民國七十六年九月至七十八年二月民進黨個案分析》,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 柳金財,1998年,《大膽西進?戒急用忍?:民進黨大陸政策》,台北:時英。
- 齊光裕,1996年,《中華民國的政治發展:民國卅八年以來的變遷》,台北:揚智。
- Rigger, Shelley. 2001. From Opposition to Power: Taiwan's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Boulder, Colo.: L. Rienner Publishers.
- 吳俊德,2001年,《民進黨統獨論述之分析》,私立東吳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葉欣怡,2001年,《中間偏左與民進黨轉型》,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關連項目
外部連結
- 官方网站(繁體中文)(英文)
- 民主進步黨的Facebook專頁(繁體中文)
- 民主進步黨的X(前Twitter)账号(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