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臺灣:修订间差异
外观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Pacha Tchernof(留言 | 贡献) 小 小修改 维基专题:错误检查 |
|||
第4行: | 第4行: | ||
==政府== |
==政府== |
||
===國家正副元首=== |
===國家正副元首=== |
||
<gallery> |
<gallery> |
||
第9行: | 第10行: | ||
File:Chen Cheng in 1940's.jpg|[[中華民國副總統|副總統]]:[[陳誠]] |
File:Chen Cheng in 1940's.jpg|[[中華民國副總統|副總統]]:[[陳誠]] |
||
</gallery> |
</gallery> |
||
===五院首長=== |
===五院首長=== |
||
<gallery> |
<gallery> |
||
第17行: | 第19行: | ||
File:Yu Youren.jpg|[[監察院院長]]:[[于右任]] |
File:Yu Youren.jpg|[[監察院院長]]:[[于右任]] |
||
</gallery> |
</gallery> |
||
===省政府主席=== |
===省政府主席=== |
||
<gallery> |
<gallery> |
||
第22行: | 第25行: | ||
File:戴仲玉.jpg|[[福建省政府主席]]:[[戴仲玉]] |
File:戴仲玉.jpg|[[福建省政府主席]]:[[戴仲玉]] |
||
</gallery> |
</gallery> |
||
===成員變動=== |
===成員變動=== |
||
<gallery> |
|||
<gallery> |
<gallery> |
||
File:胡琏 (cropped).jpg|福建省政府主席:[[胡璉]] |
File:胡琏 (cropped).jpg|福建省政府主席:[[胡璉]] |
||
第29行: | 第32行: | ||
==大事記== |
==大事記== |
||
===[[1月]]=== |
===[[1月]]=== |
||
*[[1月20日]]——解放軍[[一江山戰役|猛犯一江山]],守軍奮戰,全部壯烈成仁<ref name="年表" >{{cite book |authors=[[陳布雷|陳-{布}-雷]]等編著 |title=《蔣介石先生年表》 |location=台北 |publisher=[[傳記文學]]出版社 |date=1978-06-01 }}</ref>{{rp|79}}。 |
*[[1月20日]]——解放軍[[一江山戰役|猛犯一江山]],守軍奮戰,全部壯烈成仁<ref name="年表" >{{cite book |authors=[[陳布雷|陳-{布}-雷]]等編著 |title=《蔣介石先生年表》 |location=台北 |publisher=[[傳記文學]]出版社 |date=1978-06-01 }}</ref>{{rp|79}}。 |
||
第113行: | 第117行: | ||
==參考資料== |
==參考資料== |
||
{{reflist|2}} |
{{reflist|2}} |
||
{{各年台灣}} |
{{各年台灣}} |
||
[[Category:1955年]] |
[[Category:1955年]] |
||
[[Category:1955年台灣| *]] |
[[Category:1955年台灣| *]] |
2021年9月6日 (一) 20:53的版本
臺灣歷史 | 台灣歷史年表 | |
世纪: | 19世纪臺灣 | 20世纪臺灣 | 21世纪臺灣 |
年代: | 1920年代臺灣 | 1930年代臺灣 | 1940年代臺灣 | 1950年代臺灣 | 1960年代臺灣 | 1970年代臺灣 | 1980年代臺灣 |
年份: | 1950年臺灣 | 1951年臺灣 | 1952年臺灣 | 1953年臺灣 | 1954年臺灣 | 1955年臺灣 | 1956年臺灣 | 1957年臺灣 | 1958年臺灣 | 1959年臺灣 | 1960年臺灣 |
纪年: | 乙未年(羊年)、中華民國44年 |
政府
國家正副元首
五院首長
省政府主席
成員變動
-
福建省政府主席:胡璉
大事記
- 美國國務院宣稱:國際任何討論台灣問題之會議,倘無中華民國代表出席,美國決不參加[1]:80。
- 2月8日——蔣中正播告中外,撤退大陳轉移兵力,增強金、馬防務,係配合新戰略,作積極反攻之準備;並斥「臺灣海峽停火」及「兩個中國」之論[2]:593。
- 3月23日——蔣中正對美國《紐約時報》塞資伯格嚴正表示其一定為金馬而戰,決心戰至最後一人[1]:80。蔣對塞資伯格表示,那些在雅爾達會議欺騙他之盟國,現在復建議「從他較前縮小的轄區中再繼續放棄若干地點」表示憤慨。試圖強迫我們不經一戰而放棄沿海島嶼是不公正的。那將違背所有的國際正義和我們盟國的義務。美國不應同意英國對這事的意見,不論美國是否加入防守這些島嶼,他們都不該企圖強迫盟邦自由中國放棄他們。我們的軍隊在任何情勢下都將不從外島撤退,我們將不對任何的壓力屈服。若因我們退出大陳便以為我們將撤退馬祖金門,那是一個錯誤[3]:347。
- 4月3日——美國陸軍部長史蒂文茲抵臺[2]:593;蔣介石接見史蒂文茲,商談台美有關問題[1]:81。
- 4月4日——美國第十六軍刀機截擊隊自琉球調防台灣[2]:594。
- 4月23日——周恩來提出願與美國談判「台灣危機」之建議,美國堅稱有關台灣任何談判,必須有中華民國參加[2]:595。
- 4月24日——雷福德與助理國務卿勞勃森奉命抵台,4月27日離台返美[2]:595。
- 4月26日——蒲賴德宣布「美國臺灣聯絡中心」正式成立[2]:595。
- 蔣介石總統接見韓國自由黨親善使節訪問團,告以台、韓能堅強合作,東亞必有光明[1]:82-83。
- 孫立人案調查委員會提出調查報告,蔣介石以孫立人抗戰有功,特准予自新,毋庸議處[1]:83。
- 政府宣佈:終止對德戰爭狀態[1]:83。
- 10月26日——中華民國承認越南共和國。[1]:77。
- 中華民國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否決蒙古人民共和國進入聯合國[1]:83。
- 與越南建立外交關係,互換使節[1]:83。
- 立法院通過「華僑回國投資條例」[1]:83。
- 蔣介石接見美國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薩布基等,就當時世局交換意見[1]:83。
- 12月17日——中華民國與越南雙方建立公使級外交關係、互換使節[1]:77。
出生
- 1月7日——何敏誠,政治人物。現任臺中市議員。
- 1月8日——廖國棟(Sufin Siluko),阿美族政治人物。現任立法委員。
- 1月6日——謝志偉,外交官、節目主持人、政治人物。現任中華民國駐德國代表。
- 1月10日——鄭寶清,政治人物。曾任國大代表、台鹽公司董事長,現任立法委員。
- 1月28日——尤美女,曾任立法委員,現任司法院大法官。
- 2月4日——林德福,政治人物。現任體育署署長。
- 2月5日——陳曼麗,政治人物。現任立法委員。
- 2月23日——王令麟,企業家。曾任東森董事長、立法委員。
- 3月29日——龔照勝,銀行家,曾任台糖董事長、金管會主委。(2016年逝世)
- 4月7日——劉憶如,財經界、政治人物。曾任財政部部長。
- 5月7日——向陽,詩人、作家。
- 5月30日——李永得,政治人物。現任客委會主委。
- 5月31日——郭倍宏,台灣獨立運動參與者。曾任台灣學生社社長、臺獨聯盟美國本部主席,現任民視董事長。
- 5月31日——翁重鈞,政治人物。曾任嘉義縣議員、立法委員。
- 6月10日——陳滄江,政治人物。首位民進黨籍金門縣議員。
- 6月23日——鄭進一,藝人、歌手、作曲人。
- 6月28日——李逸洋,政治人物。「蓬萊島三君子」之一,曾任內政部長。
- 6月30日——徐耀昌,政治人物。曾任立法委員,現任苗栗縣縣長。
- 7月9日——吳思華,學者、政治人物。曾任政治大學校長、教育部長。
- 7月11日——陳明通,學者、政治人物。曾任陸委會主委。2018年回任陸委會主委。
- 8月14日——楊祖珺,左翼作家。
- 8月18日——簡肇棟,政治人物。曾任大里市市長、立法委員。
- 8月22日——林鴻池,政治人物。曾任立法委員、中國國民黨副秘書長、政策會執行長。
- 10月8日——苦苓,作家、節目主持人。
- 10月25日——陳光復,政治人物。曾任高雄市議員、立法委員,現任澎湖縣縣長。
- 10月29日——陳新民,法律學者。曾任司法院大法官。
- 11月5日——林洲民,設計師。現任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局長。
- 12月6日——蘇志誠,前總統李登輝重要幕僚。曾任中華民國總統府辦公室主任,代表李登輝出任與中國的「密使」。
- 12月11日——郭素春,政治人物。曾任立法委員。
- 12月19日——林央敏,作家、詩人。台語文學理論建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