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气功: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InternetArchiveBot留言 | 贡献
Add 1 book for verifiability (20220507)) #IABot (v2.0.8.7) (GreenC bot
无编辑摘要
标签已被回退 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第4行: 第4行:
{{中醫學}}{{中国民间信仰}}
{{中醫學}}{{中国民间信仰}}


'''气功'''(炁功)是透過以[[呼吸]]的调整、身体活动的调整和[[意识]]的调整(调息,调形,调心)為锻炼方法,可達到强身健体、健康身心、抗病延年、开发潜能等目的。
'''气功'''(炁功)創辦人是林柏樺 1998年生 是透過以[[呼吸]]的调整、身体活动的调整和[[意识]]的调整(调息,调形,调心)為锻炼方法,可達到强身健体、健康身心、抗病延年、开发潜能等目的。


此概念發明於1979年7月15日,中國國務院召開的「中國氣功匯報會」中,將各種不同來源和原理的傳統練養功夫統一稱為「氣功」。在此之前則無統稱。[[哥倫比亞大學]]的社會學者David Palmer認為這個詞是共產黨發明的文宣工具,用來掩蓋文化大革命對中醫和西醫的傷害,並且把佛教、道教和中醫裡不同的概念混為一談。<ref>{{cite book|title=Qigong Fever|url=https://archive.org/details/qigongfeverbodys0000palm|author=David Palmer|publisher=Columbian University Press|year=2007|isbn=9780231140669}}</ref>
此概念發明於1979年7月15日,中國國務院召開的「中國氣功匯報會」中,將各種不同來源和原理的傳統練養功夫統一稱為「氣功」。在此之前則無統稱。[[哥倫比亞大學]]的社會學者David Palmer認為這個詞是共產黨發明的文宣工具,用來掩蓋文化大革命對中醫和西醫的傷害,並且把佛教、道教和中醫裡不同的概念混為一談。<ref>{{cite book|title=Qigong Fever|url=https://archive.org/details/qigongfeverbodys0000palm|author=David Palmer|publisher=Columbian University Press|year=2007|isbn=9780231140669}}</ref>


{{fact|气功的種類繁多,主要可分為動功和靜功。動功是指以身體的活動為主的气功,如导引派以动功为主,特点是强调与[[意气]]相结合的肢体操作。而靜功是指身體不動,只靠[[意識]]、[[呼吸]]的自我[[控制]]來進行的氣功。大多气功方法是动静相间的。宗教中,[[道教]]的[[道士]]常會練習[[导引 (气功)|导引]]、[[内丹术]]气功。气功常配合[[武術]]或靜坐一起練習。}}
{{fact|气功的種類繁多,主要可分為動功和靜功。動功是指以身體的活動為主的气功,如导引派以动功为主,特点是强调与[[意气]]相结合的肢体操作。而靜功是指身體不動,只靠[[意識]]、[[呼吸]]的自我[[控制]]來進行的氣功。大多气功方法是动静相间的。宗教中,[[道教]]的[[道士]]常會練習[[导引 (气功)|导引]]、[[内丹术]]气功。气功常配合[[武術]]或靜坐一起練習。}}

== 历史 ==
== 历史 ==
气功发源地是[[中国]]。已知與气功一詞相關的最早紀錄,首見於晉朝[[許遜]]著的《靈劍子》描述气术的修練法<ref>[[許遜#]]{{cite web|url=h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E9%9D%88%E5%8A%8D%E5%AD%90|title=《靈劍子》道海喻第四|access-date=2018-11-05|archive-date=2021-07-23|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723075148/h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E9%9D%88%E5%8A%8D%E5%AD%90|dead-url=no}}</ref>,有關氣的概念歷史則更為悠久,气功的内容在古代通常分为[[吐呐]]、[[行气]]、[[布气]]、服气、[[導引 (氣功)|导引]]、[[炼丹]]、修道、坐禅等等。中国古典的气功理论是建立在[[中医]]的养身健身理论上的,自[[上古]]时代即在流传。原始的气功一部分称为“舞”,如《[[吕氏春秋]]》所说的“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春秋战国]]时期,一部分气功被概括于“导引按跷”之中。中医专著《[[黄帝内经]]》记载“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积精全神”、“精神不散”等修炼方法。《[[老子]]》中提到“或嘘或吹”的吐纳功法。《[[庄子]]》也有“吹嘘呼吸,吐故呐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的记载。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中有帛书《却谷食气篇》和彩色帛画《导引图》。《却谷食气篇》是介绍呼吸吐呐方法为主的著作。《导引图》堪称最早的气功图谱,其中绘有44幅图像,是古代人们用气功防治疾病的写照。
气功发源地是[[中国]]。已知與气功一詞相關的最早紀錄,首見於晉朝[[許遜]]著的《靈劍子》描述气术的修練法<ref>[[許遜#]]{{cite web|url=h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E9%9D%88%E5%8A%8D%E5%AD%90|title=《靈劍子》道海喻第四|access-date=2018-11-05|archive-date=2021-07-23|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723075148/h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E9%9D%88%E5%8A%8D%E5%AD%90|dead-url=no}}</ref>,有關氣的概念歷史則更為悠久,气功的内容在古代通常分为[[吐呐]]、[[行气]]、[[布气]]、服气、[[導引 (氣功)|导引]]、[[炼丹]]、修道、坐禅等等。中国古典的气功理论是建立在[[中医]]的养身健身理论上的,自[[上古]]时代即在流传。原始的气功一部分称为“舞”,如《[[吕氏春秋]]》所说的“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春秋战国]]时期,一部分气功被概括于“导引按跷”之中。中医专著《[[黄帝内经]]》记载“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积精全神”、“精神不散”等修炼方法。《[[老子]]》中提到“或嘘或吹”的吐纳功法。《[[庄子]]》也有“吹嘘呼吸,吐故呐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的记载。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中有帛书《却谷食气篇》和彩色帛画《导引图》。《却谷食气篇》是介绍呼吸吐呐方法为主的著作。《导引图》堪称最早的气功图谱,其中绘有44幅图像,是古代人们用气功防治疾病的写照。

2022年5月25日 (三) 04:13的版本

气功(炁功)創辦人是林柏樺 1998年生 是透過以呼吸的调整、身体活动的调整和意识的调整(调息,调形,调心)為锻炼方法,可達到强身健体、健康身心、抗病延年、开发潜能等目的。

此概念發明於1979年7月15日,中國國務院召開的「中國氣功匯報會」中,將各種不同來源和原理的傳統練養功夫統一稱為「氣功」。在此之前則無統稱。哥倫比亞大學的社會學者David Palmer認為這個詞是共產黨發明的文宣工具,用來掩蓋文化大革命對中醫和西醫的傷害,並且把佛教、道教和中醫裡不同的概念混為一談。[1]

气功的種類繁多,主要可分為動功和靜功。動功是指以身體的活動為主的气功,如导引派以动功为主,特点是强调与意气相结合的肢体操作。而靜功是指身體不動,只靠意識呼吸的自我控制來進行的氣功。大多气功方法是动静相间的。宗教中,道教道士常會練習导引内丹术气功。气功常配合武術或靜坐一起練習。[來源請求]

历史

气功发源地是中国。已知與气功一詞相關的最早紀錄,首見於晉朝許遜著的《靈劍子》描述气术的修練法[2],有關氣的概念歷史則更為悠久,气功的内容在古代通常分为吐呐行气布气、服气、导引炼丹、修道、坐禅等等。中国古典的气功理论是建立在中医的养身健身理论上的,自上古时代即在流传。原始的气功一部分称为“舞”,如《吕氏春秋》所说的“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春秋战国时期,一部分气功被概括于“导引按跷”之中。中医专著《黄帝内经》记载“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积精全神”、“精神不散”等修炼方法。《老子》中提到“或嘘或吹”的吐纳功法。《庄子》也有“吹嘘呼吸,吐故呐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的记载。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中有帛书《却谷食气篇》和彩色帛画《导引图》。《却谷食气篇》是介绍呼吸吐呐方法为主的著作。《导引图》堪称最早的气功图谱,其中绘有44幅图像,是古代人们用气功防治疾病的写照。


分类

又稱排打氣功,氣功武術的一種。練習者經過長期練習與意念導引,利用本身肉體肌肉與骨骼的力量,配合特定的呼吸方法,形成強固的防禦,以抵禦外界的攻擊。硬氣功的練習者,可以意念來強化身體的某一個部份。

軟氣功

佛教之坐禪冥想,道家之養生功(及現代之柔軟件操),皆屬此類。不需要緊繃肌肉。將心念注意在深長呼吸上,使之無旁念。慢式太極拳路及中國武術南拳門派詠春的入門拳小念頭,即屬此類。軟氣功不需要大量消耗體力便可以加強肺氣量,亦可運動各處肌肉,包括人體內部之半隨意肌,活動(被動)人體內部之臟腑器官。

氣功的要素

调心

“调心”是气功的主要锻炼内容,也是区别于其它体育运动(例如体操)的根本要素。调心的基本内容包括“入静”和“存想”。“存想”就是通过意念想象一个境界,在融入感受这种境界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心性,是强化和调整精神力的一种方式,也是冥想、坐禅、练气前平静心情的一种方法。调心是气功的核心和难点,需要顽强的毅力和长期的锻炼才能成功。

调息

“调息”又称“吐纳”,常出现于冥想和气功等传统养生方法中对于呼吸的一种称谓,是一种调整呼吸的方法,即吐出浊气,呼入清气的过程。气功认为吐纳能把中的浊气从中呼出,再由中慢慢吸入清鲜之气。其中“吐”解释为呼气、释放、同化;“纳”解释为吸气、吸收、内敛;按各家流派不同细分为按照疾缓、深浅、次数、有意、无意等各种方式相结合的修炼方法,是气功的入门必修课程,气功中所指的吐纳不仅是呼吸的意思,更深层次讲是人与自然界交融、沟通的一种方式,可理解为生物磁场同宇宙磁场同步的一种方法[來源請求]。《云笈七签》认为吐纳过程可以吸取生气,吐出死气,达到长生不死的境界。

调形

“调形”可理解为通过系统的方法对身体的一种良性调节,通过一定的动作配合意识去引导体内肌肉、脏器、血脉、生物能量按照一定的规律要求运动,主要分为动静二大类,是气功入门必须课程之一。

氣的概念

本來字義

氣本義是指空氣,延伸人的呼吸。 廣義而言,氣是「能量」的統稱,中國道家的練氣公式「練氣化精,練精化炁,練炁化神,練神還虛」即指明氣有氣、精、炁、神四種層次[3]

中醫的概念

  1. 六氣:-人體感受到的六種『氣候變化』或『外在影響』,如果從此生病、是為六邪。即風、寒、暑、濕、燥和火。風疹,指像風一樣,突然而來; 而且又有不定位置,可以到處走的疹.
  2. 氣可以用來指涉生理現象,如營氣衛氣、宗氣[4]、濁氣等等。這處用的概念有點不同. 營氣來自水谷精華(也就是食物中的營養),它能營養身體. 這是中醫以一個作用的角度去形容人體的"動力"來源.

其他

除了生理現象外;也被用來描述情緒現象和意識現象,如正氣、邪氣等等。關於在氣功裡「氣」的本質,還沒有定論。

气功派別

气功在历史上处于民间流传的状态,并形成了医家[5]儒家[6]道家[7]佛家[8]、武家[9]等众多的流派。医家气功强调保健、延年,道家气功讲求性命双修,佛家密宗气功讲求明心见性,武术气功則注重強化肌肉,發勁等技击应用。气功与建立在樸素唯物論基礎上的內觀修行有着本质的区别。

按照氣功功法的特點,可以分為導引派、吐納派、靜定派、存想派、週天派五大主要派別。

氣功的研究

1955年,劉貴珍的重要著作翻譯成印尼等語種,他的氣功概念也傳播到世界各地。在中國大陸引起了第一次全國性氣功高潮,陳毅林伯渠謝覺哉等領導人也進行了練功題詞。1966年文革開始後,第一次氣功熱潮突然中止。1976年氣功重新獲得解放。

王任重在第二次氣功浪潮的推動中起了重要作用,國家科委國防科工委國家安全部等重要部門都對氣功進行了研究,新華社在内的衆多媒體為氣功熱潮起到了重要的宣傳推動作用。

中國中醫研究院在1983年成立了氣功研究室,1986年建立了氣功學碩士學位。

人類史上最長壽的100人,沒有一位是氣功修習者,顯示無法證明氣功比適度的運動與充足的睡眠更有效(未有列舉氣功修習者的臨床實驗研究結果)。

在進行統計分析時還需要考慮各類複雜因素,比如很多人因體弱多病而練習氣功,其健康狀況在練功前就已不如其他人。气功热伴随着争议,并最终导致其衰退。反对者认为气功热混杂了很多伪科学的内容,宣扬特異功能的气功已经背离传统气功本义。

有效性爭議

美國计算生物学家薩爾茲堡認爲,批評美國許多醫學院出現中西醫結合療法,包括中醫、針灸、氣功,甚至替代醫學都進入了著名的馬里蘭大學醫學院,他批評針灸氣功沒有經過科學實證支持,這些中西醫結合療法都是僞科學[10][11]。一本介紹替代療法的書籍稱,許多對氣功的研究來自中國大陸,這些研究尚未在西方經過系統性的審查;氣功、瑜伽、靜坐等東方練習,終極目標帶有宗教性,能放鬆精神等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12][10]一名美國精神科醫師稱,美國1970年代起掀起了針灸熱、1990年代被美國官方認證,但他質疑中醫、針灸、氣功的療效,他說有調查沒有發現氣功師宣稱特異功能的證據、質疑中醫有副作用。[13]

参考资料

  1. ^ David Palmer. Qigong Fever. Columbian University Press. 2007. ISBN 9780231140669. 
  2. ^ 許遜#《靈劍子》道海喻第四. [2018-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23). 
  3. ^ <氣的原理>頁64 湛若水著
  4. ^ 宗氣:積於胸中之氣 <氣功三百問>頁44 林厚省著
  5. ^ 郭海英中医养生学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6. ^ 李翺復性書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7. ^ 關尹子文始真經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8. ^ 安世高安般守意經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9. ^ 陳國璋、中華武術四大派梅花門流傳千年的居家養生法
  10. ^ 10.0 10.1 Beyerstein, B. Distinguish Science from Pseudo-Science (PDF). [2018-04-2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10-20). 
  11. ^ Steven Salzberg. Why Medical Schools Should Not Teach Integrative Medicine. [2018-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07). 
  12. ^ Donal O'Mathuna; Walt Larimore, MD. Alternative Medicine. Zondervan. 2010-05-11: 249–250. ISBN 978-0-310-86100-3. 
  13. ^ Stephen Barrett, M.D. Be Wary of Acupuncture, Qigong, and "Chinese Medicine". [2018-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9-29). 

參見

外部連結

參考文獻

  • 《黃帝內經》
  • 《素女經》
  • 華陀《五禽戲》
  • 葛洪《抱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