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狂飙突进运动: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无编辑摘要
 
第1行: 第1行:
{{unreferenced|time=2013-6-16}}
{{unreferenced|time=2013-6-16}}
'''狂飙突进运动'''({{lang-de|Sturm und Drang}},{{IPA-de|ˈʃtʊʁm ʔʊnt ˈdʁaŋ}})是指1760年代晚期到1780年代早期在[[德国]]文学和音乐创作领域的变革。是文艺形式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时的阶段,也可以说是幼稚时期的浪漫主义。其名称来源于剧作家[[克林格]]的戏剧“狂飙突进”,但其中心代表人物是[[歌德]]和[[席勒]],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其典型代表作品,表达的是人类内心感情的冲突和奋进精神。这次运动是由一批[[市民阶级]]出身的青年德国作家发起的,他们受到当时[[启蒙运动]]的影响,特别是受到了[[卢梭]]哲学思想的影响,歌颂“天才”,主张“自由”、“个性解放”,提出了“返回自然”的口号。但另一方面这些年轻作家反对启蒙运动时期的社会关系,驳斥了过分强调[[理性]]的观点。这个运动持续了将近二十多年,从1765年到1785年,然后被成熟的[[浪漫主义]]运动所取代。
'''狂飙突进运动'''({{lang-de|Sturm und Drang}},{{IPA-de|ˈʃtʊʁm ʔʊnt ˈdʁaŋ}})是指1760年代晚期到1780年代早期在[[德国]]文学和音乐创作领域的变革。是文艺形式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时的阶段,也可以说是幼稚时期的浪漫主义。其名称来源于剧作家[[弗里德里希·马克西米利安·冯·克林格|克林格]]的戏剧“狂飙突进”,但其中心代表人物是[[歌德]]和[[席勒]],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其典型代表作品,表达的是人类内心感情的冲突和奋进精神。这次运动是由一批[[市民阶级]]出身的青年德国作家发起的,他们受到当时[[启蒙运动]]的影响,特别是受到了[[卢梭]]哲学思想的影响,歌颂“天才”,主张“自由”、“个性解放”,提出了“返回自然”的口号。但另一方面这些年轻作家反对启蒙运动时期的社会关系,驳斥了过分强调[[理性]]的观点。这个运动持续了将近二十多年,从1765年到1785年,然后被成熟的[[浪漫主义]]运动所取代。


== 历史背景 ==
== 历史背景 ==
第9行: 第9行:
=== 特征 ===
=== 特征 ===
狂飙突进时期的作家多数都出身于市民家庭,是新兴的市民阶层的代表。这些市民阶层的年轻知识分子用奔放的热情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他们反对社会等级偏见,反对封建社会“不自然”的生活方式,他们反抗社会、道德和美学的束缚,而反抗的方式就是通过抒发个人情感来对社会进行揭露,以此来引发读者的共鸣。
狂飙突进时期的作家多数都出身于市民家庭,是新兴的市民阶层的代表。这些市民阶层的年轻知识分子用奔放的热情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他们反对社会等级偏见,反对封建社会“不自然”的生活方式,他们反抗社会、道德和美学的束缚,而反抗的方式就是通过抒发个人情感来对社会进行揭露,以此来引发读者的共鸣。

狂飙突进时期的作家的表达多是从感性认识出发,所以言辞激烈,富有感染力并且以[[感性]]体验为主。他们反对启蒙运动的作家把道德观念抽象化,他们认为这是一种无用的负担(nutzloser Zwang)。这种抽象化的道德观念通过大众教育得以实现,而这种教育破坏了个体的独特性。狂飙突进时期的作家认为无论是个人还是民族的发展,都应该像生物的生长一样,所有的等级都是价值相等的,这才是一种理想的自然状况。
狂飙突进时期的作家的表达多是从感性认识出发,所以言辞激烈,富有感染力并且以[[感性]]体验为主。他们反对启蒙运动的作家把道德观念抽象化,他们认为这是一种无用的负担(nutzloser Zwang)。这种抽象化的道德观念通过大众教育得以实现,而这种教育破坏了个体的独特性。狂飙突进时期的作家认为无论是个人还是民族的发展,都应该像生物的生长一样,所有的等级都是价值相等的,这才是一种理想的自然状况。

狂飙突进时期的作家都有着鲜明的政治色彩,他们反抗当局,反抗[[贵族]]和[[神权]]的权力滥用,要求人权和社会自由平等。他们的作品大都是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问题,描述市民阶级与封建贵族之间的冲突,以及年轻人真挚的爱情。在风格上,他们的作品大都感情真挚、热烈,但其中也夹杂着浓厚的感伤色彩。
狂飙突进时期的作家都有着鲜明的政治色彩,他们反抗当局,反抗[[贵族]]和[[神权]]的权力滥用,要求人权和社会自由平等。他们的作品大都是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问题,描述市民阶级与封建贵族之间的冲突,以及年轻人真挚的爱情。在风格上,他们的作品大都感情真挚、热烈,但其中也夹杂着浓厚的感伤色彩。



2023年8月17日 (四) 07:46的最新版本

狂飙突进运动(德語:Sturm und Drang德语发音:[ˈʃtʊʁm ʔʊnt ˈdʁaŋ])是指1760年代晚期到1780年代早期在德国文学和音乐创作领域的变革。是文艺形式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过渡时的阶段,也可以说是幼稚时期的浪漫主义。其名称来源于剧作家克林格的戏剧“狂飙突进”,但其中心代表人物是歌德席勒,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其典型代表作品,表达的是人类内心感情的冲突和奋进精神。这次运动是由一批市民阶级出身的青年德国作家发起的,他们受到当时启蒙运动的影响,特别是受到了卢梭哲学思想的影响,歌颂“天才”,主张“自由”、“个性解放”,提出了“返回自然”的口号。但另一方面这些年轻作家反对启蒙运动时期的社会关系,驳斥了过分强调理性的观点。这个运动持续了将近二十多年,从1765年到1785年,然后被成熟的浪漫主义运动所取代。

历史背景

[编辑]

反启蒙

[编辑]

在文学中

[编辑]

特征

[编辑]

狂飙突进时期的作家多数都出身于市民家庭,是新兴的市民阶层的代表。这些市民阶层的年轻知识分子用奔放的热情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他们反对社会等级偏见,反对封建社会“不自然”的生活方式,他们反抗社会、道德和美学的束缚,而反抗的方式就是通过抒发个人情感来对社会进行揭露,以此来引发读者的共鸣。

狂飙突进时期的作家的表达多是从感性认识出发,所以言辞激烈,富有感染力并且以感性体验为主。他们反对启蒙运动的作家把道德观念抽象化,他们认为这是一种无用的负担(nutzloser Zwang)。这种抽象化的道德观念通过大众教育得以实现,而这种教育破坏了个体的独特性。狂飙突进时期的作家认为无论是个人还是民族的发展,都应该像生物的生长一样,所有的等级都是价值相等的,这才是一种理想的自然状况。

狂飙突进时期的作家都有着鲜明的政治色彩,他们反抗当局,反抗贵族神权的权力滥用,要求人权和社会自由平等。他们的作品大都是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问题,描述市民阶级与封建贵族之间的冲突,以及年轻人真挚的爱情。在风格上,他们的作品大都感情真挚、热烈,但其中也夹杂着浓厚的感伤色彩。

代表人物

[编辑]

在音乐中

[编辑]

狂飙突进运动对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创作也有影响,导致重视小调,最典型的是莫扎特的歌剧《唐·璜》和海顿第45号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