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晉陽之戰: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第29行: 第29行:
[[周貞定王]]十四年(晉出公二十年)(前455年),[[智伯瑤]]以晉侯名義率領[[韓康子]]、[[魏桓子]]出兵攻趙氏。[[智伯瑤]]與韓、魏聯軍攻晉陽三月不能下,又圍困晉陽一年有餘。周貞定王十六年(晉出公二十二年)(前453年),智伯引晉水([[汾水]])淹灌晉陽城,水面只差六尺高度就淹沒全城。城中缺乏糧食,百姓在把屋子架高來住,把锅子架高來煮饭,甚至互相交換小孩殺來吃,就算是[[士大夫]]們都飢病交加<ref>《韓非子·十過》:“城中巢居而處,懸釜而炊,財食將盡,士大夫羸病。”</ref><ref>《[[史記]]·趙世家》:“城不浸者三版,城中懸釜而炊,易子而食。”</ref>,十分危急。智伯看見水攻的成效非常好,得意地說:「起初,我不知道水可以滅亡他人國土,現在我已知道了。[[汾水]]可以灌[[安邑]],[[絳水]]可以灌[[平陽]]。」韓康子、魏桓子就在智伯身邊,聽聞此語非常恐慌,互作暗號,因為魏氏的[[安邑城]]、韓氏的[[平陽]]城都有可能是智伯下一個水攻的對象。<ref>《戰國策·秦策四》:智伯出行水,韓康子御,魏桓子驂乘。智伯曰:「始,吾不知水之可亡人之國也,乃今知之。汾水利以灌安邑,絳水利以灌平陽。」魏桓子肘韓康子,康子履魏桓子,躡其踵。</ref>智伯的謀士[[郗疵]]見趙氏滅亡在即,韓康子、魏桓子二人面上卻不喜反憂,警告智伯小心兩家有反意。智伯以郗疵之言詢問二人,二人否認並反指郗疵为赵氏离间三家關係。郗疵見二人從智伯營中出來時小心望向自己後急忙離開,知道智伯向二人洩露了自己的話,不肯採信自己意見,於是藉著出使齊國離開智伯。<ref>《戰國策·趙策一》:郤(郗)疵謂知伯曰:「韓、魏之君必反矣。」知伯曰「何以知之?」郤疵曰:「以其人事知之。夫從韓、魏之兵而攻趙,趙亡,難必及韓、魏矣。今約勝趙而三分其地。今城不沒者三板,臼灶生蛙,人馬相食,城降有日,而韓、魏之君無憙志而有憂色,是非反如何也?」明日,知伯以告韓、魏之君曰:「郤疵言君之且反也。」韓、魏之君曰:「夫勝趙而三分其地,城今且將拔矣。夫三家雖愚,不棄美利於前,背信盟之約,而為危難不可成之事,其勢可見也。是疵為趙計矣,使君疑二主之心,而解於攻趙也。今君聽讒臣之言,而離二主之交,為君惜之。」趨而出。郤疵謂知伯曰:「君又何以疵言告韓、魏之君為?」知伯曰:「子安知之?」對曰:「韓、魏之君視疵端而趨疾。」郤疵知其言之不聽,請使於齊,知伯遣之。</ref><ref>《[[:s:資治通鑑/卷001#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西元前四〇三年)|資治通鑑·巻一]]》:絺疵謂智伯曰:「韓、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絺疵曰:「以人事知之。夫從韓、魏之兵以攻趙,趙亡,難必及韓、魏矣。今約勝趙而三分其地,城不沒者三版,人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無喜志,有憂色,是非反而何?」明日,智伯以絺疵之言告二子,二子曰:「此夫讒臣欲為趙氏游說,使主疑於二家而懈於攻趙氏也。不然,夫二家豈不利朝夕分趙氏之田,而欲為危難不可成之事乎?」二子出,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對曰:「臣見其視臣端而趨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智伯不悛。絺疵請使於齊。</ref>
[[周貞定王]]十四年(晉出公二十年)(前455年),[[智伯瑤]]以晉侯名義率領[[韓康子]]、[[魏桓子]]出兵攻趙氏。[[智伯瑤]]與韓、魏聯軍攻晉陽三月不能下,又圍困晉陽一年有餘。周貞定王十六年(晉出公二十二年)(前453年),智伯引晉水([[汾水]])淹灌晉陽城,水面只差六尺高度就淹沒全城。城中缺乏糧食,百姓在把屋子架高來住,把锅子架高來煮饭,甚至互相交換小孩殺來吃,就算是[[士大夫]]們都飢病交加<ref>《韓非子·十過》:“城中巢居而處,懸釜而炊,財食將盡,士大夫羸病。”</ref><ref>《[[史記]]·趙世家》:“城不浸者三版,城中懸釜而炊,易子而食。”</ref>,十分危急。智伯看見水攻的成效非常好,得意地說:「起初,我不知道水可以滅亡他人國土,現在我已知道了。[[汾水]]可以灌[[安邑]],[[絳水]]可以灌[[平陽]]。」韓康子、魏桓子就在智伯身邊,聽聞此語非常恐慌,互作暗號,因為魏氏的[[安邑城]]、韓氏的[[平陽]]城都有可能是智伯下一個水攻的對象。<ref>《戰國策·秦策四》:智伯出行水,韓康子御,魏桓子驂乘。智伯曰:「始,吾不知水之可亡人之國也,乃今知之。汾水利以灌安邑,絳水利以灌平陽。」魏桓子肘韓康子,康子履魏桓子,躡其踵。</ref>智伯的謀士[[郗疵]]見趙氏滅亡在即,韓康子、魏桓子二人面上卻不喜反憂,警告智伯小心兩家有反意。智伯以郗疵之言詢問二人,二人否認並反指郗疵为赵氏离间三家關係。郗疵見二人從智伯營中出來時小心望向自己後急忙離開,知道智伯向二人洩露了自己的話,不肯採信自己意見,於是藉著出使齊國離開智伯。<ref>《戰國策·趙策一》:郤(郗)疵謂知伯曰:「韓、魏之君必反矣。」知伯曰「何以知之?」郤疵曰:「以其人事知之。夫從韓、魏之兵而攻趙,趙亡,難必及韓、魏矣。今約勝趙而三分其地。今城不沒者三板,臼灶生蛙,人馬相食,城降有日,而韓、魏之君無憙志而有憂色,是非反如何也?」明日,知伯以告韓、魏之君曰:「郤疵言君之且反也。」韓、魏之君曰:「夫勝趙而三分其地,城今且將拔矣。夫三家雖愚,不棄美利於前,背信盟之約,而為危難不可成之事,其勢可見也。是疵為趙計矣,使君疑二主之心,而解於攻趙也。今君聽讒臣之言,而離二主之交,為君惜之。」趨而出。郤疵謂知伯曰:「君又何以疵言告韓、魏之君為?」知伯曰:「子安知之?」對曰:「韓、魏之君視疵端而趨疾。」郤疵知其言之不聽,請使於齊,知伯遣之。</ref><ref>《[[:s:資治通鑑/卷001#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西元前四〇三年)|資治通鑑·巻一]]》:絺疵謂智伯曰:「韓、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絺疵曰:「以人事知之。夫從韓、魏之兵以攻趙,趙亡,難必及韓、魏矣。今約勝趙而三分其地,城不沒者三版,人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無喜志,有憂色,是非反而何?」明日,智伯以絺疵之言告二子,二子曰:「此夫讒臣欲為趙氏游說,使主疑於二家而懈於攻趙氏也。不然,夫二家豈不利朝夕分趙氏之田,而欲為危難不可成之事乎?」二子出,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對曰:「臣見其視臣端而趨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智伯不悛。絺疵請使於齊。</ref>


趙氏水困已久,雖然晉陽民眾依舊忠於趙室<ref>《[[:s:國語/卷15#晉陽之圍|國語·卷十五·晉語九·晉陽之圍]]》:晉師圍而灌之,沈灶產蛙,民無叛意。</ref>,但家臣們都開始有二心,除[[高共|高赫]]之外對趙襄子的態度逐漸怠慢起來。<ref>《[[史記]]·趙世家》:“群臣皆有外心,禮益慢,唯髙共不敢失禮。”</ref>趙襄子眼見晉陽無法再守,打算向智伯投降,但被[[張孟談]]勸阻,並說服趙襄子派遣自己出城說服韓、魏兩家倒戈。<ref>《戰國策·趙策一》:襄子謂張孟談曰:「糧食匱,城力盡,士大夫病,吾不能守矣。欲以城下,何如?」張孟談曰:「臣聞之,亡不能存,危不能安,則無為貴知士也。君釋此計,勿復言也。臣請見韓、魏之君。」襄子曰:「諾。」</ref>於是張孟談暗中與韓康子、魏桓子見面說:「我聽說[[宮之奇諫假道|唇亡則齒寒]],智伯率領你們兩國來攻擊趙氏,趙氏快要滅亡了,但趙亡之後,就輪到你們兩位要被智伯攻伐了。」[[韓康子]]和[[魏桓子]]本來就對平日驕橫粗暴的[[知氏|智伯]]十分不滿,經張孟談勸說,決定與趙氏秘密約定日子共同起兵攻打智氏。<ref>《戰國策·趙策一》:張孟談於是陰見韓、魏之君曰:「臣聞脣亡則齒寒,今知伯帥二國之君伐趙,趙將亡矣,亡則二君為之次矣。」二君曰:「我知其然。夫知伯為人也,麁中而少親,我謀未遂而知,則其禍必至,為之奈何?」張孟談曰:「謀出二君之口,入臣之耳,人莫之知也。」二君即與張孟談陰約三軍,與之期曰(日),夜,遣入晉陽。張孟談以報襄子,襄子再拜之。</ref>張孟談之後晉見智伯,離開時在營外遇見智氏族人[[智果]]。智果識破張孟談聯合韓、魏之謀,又見韓、魏二主神色有異,因而勸智伯小心兩家會背叛智氏,並建議若不打算殺掉魏、韓二主,則應向他們的謀臣[[赵葭]]、[[段规]]加封土地以拉攏二人游說主君守約滅趙,但智伯吝惜土地,聽不進智果意見。智果在走出智伯營帳後,改姓為[[輔氏]]並離智伯而去。<ref>《戰國策·趙策一》:張孟談因朝知伯而出,遇知過(果)轅門之外。知過入見知伯曰:「二主殆將有變。」君曰:「何如?」對曰:「臣遇張孟談於轅門之外,其志矜,其行高。」知伯曰:「不然。吾與二主約謹矣,破趙三分其地,寡人所親之,必不欺也。子釋之,勿出於口。」知過出見二主,入說知伯曰:「二主色動而意變,必背君,不如令殺之。」知伯曰:「兵箸晉陽三年矣,旦暮當拔之而饗其利,乃有他心?不可,子慎勿復言。」知過曰:「不殺則遂親之。」知伯曰:「親之奈何?」知過曰:「魏宣子之謀臣曰趙葭,康子之謀臣曰段䂓,是皆能移其君之計。君其與二君約,破趙則封二子者各萬家之縣一,如是則二主之心可不變,而君得其所欲矣。」知伯曰:「破趙而三分其地,又封二子者各萬家之縣一,則吾所得者少,不可。」知過見君之不用也,言之不聽,出,更其姓為輔氏,遂去不見。</ref>
趙氏水困已久,雖然晉陽民眾依舊忠於趙室<ref>《[[:s:國語/卷15#晉陽之圍|國語·卷十五·晉語九·晉陽之圍]]》:晉師圍而灌之,沈灶產蛙,民無叛意。</ref>,但家臣們都開始有二心,除[[高共|高赫]]之外對趙襄子的態度逐漸怠慢起來。<ref>《[[史記]]·趙世家》:“群臣皆有外心,禮益慢,唯髙共不敢失禮。”</ref>趙襄子眼見晉陽無法再守,打算向智伯投降,但被[[張孟談]]勸阻,並說服趙襄子派遣自己出城說服韓、魏兩家倒戈。<ref>《戰國策·趙策一·知伯帥趙韓魏而伐范中行氏》:襄子謂張孟談曰:「糧食匱,城力盡,士大夫病,吾不能守矣。欲以城下,何如?」張孟談曰:「臣聞之,亡不能存,危不能安,則無為貴知士也。君釋此計,勿復言也。臣請見韓、魏之君。」襄子曰:「諾。」</ref>於是張孟談暗中與韓康子、魏桓子見面說:「我聽說[[宮之奇諫假道|唇亡則齒寒]],智伯率領你們兩國來攻擊趙氏,趙氏快要滅亡了,但趙亡之後,就輪到你們兩位要被智伯攻伐了。」[[韓康子]]和[[魏桓子]]本來就對平日驕橫粗暴的[[知氏|智伯]]十分不滿,經張孟談勸說,決定與趙氏秘密約定日子共同起兵攻打智氏。<ref>《戰國策·趙策一》:張孟談於是陰見韓、魏之君曰:「臣聞脣亡則齒寒,今知伯帥二國之君伐趙,趙將亡矣,亡則二君為之次矣。」二君曰:「我知其然。夫知伯為人也,麁中而少親,我謀未遂而知,則其禍必至,為之奈何?」張孟談曰:「謀出二君之口,入臣之耳,人莫之知也。」二君即與張孟談陰約三軍,與之期曰(日),夜,遣入晉陽。張孟談以報襄子,襄子再拜之。</ref>張孟談之後晉見智伯,離開時在營外遇見智氏族人[[智果]]。智果識破張孟談聯合韓、魏之謀,又見韓、魏二主神色有異,因而勸智伯小心兩家會背叛智氏,並建議若不打算殺掉魏、韓二主,則應向他們的謀臣[[赵葭]]、[[段规]]加封土地以拉攏二人游說主君守約滅趙,但智伯吝惜土地,聽不進智果意見。智果在走出智伯營帳後,改姓為[[輔氏]]並離智伯而去。<ref>《戰國策·趙策一·知伯帥趙韓魏而伐范中行氏》:張孟談因朝知伯而出,遇知過(果)轅門之外。知過入見知伯曰:「二主殆將有變。」君曰:「何如?」對曰:「臣遇張孟談於轅門之外,其志矜,其行高。」知伯曰:「不然。吾與二主約謹矣,破趙三分其地,寡人所親之,必不欺也。子釋之,勿出於口。」知過出見二主,入說知伯曰:「二主色動而意變,必背君,不如令殺之。」知伯曰:「兵箸晉陽三年矣,旦暮當拔之而饗其利,乃有他心?不可,子慎勿復言。」知過曰:「不殺則遂親之。」知伯曰:「親之奈何?」知過曰:「魏宣子之謀臣曰趙葭,康子之謀臣曰段䂓,是皆能移其君之計。君其與二君約,破趙則封二子者各萬家之縣一,如是則二主之心可不變,而君得其所欲矣。」知伯曰:「破趙而三分其地,又封二子者各萬家之縣一,則吾所得者少,不可。」知過見君之不用也,言之不聽,出,更其姓為輔氏,遂去不見。</ref>


張孟談見智果懷疑自己,在回城後勸趙襄子及早行動以免事敗。三月初十丙戊日<ref name="date"/>當晚,在張孟談奉命與韓、魏兩家約好後,趙襄子派人乘夜出城殺死智氏守護[[堤防]]的官兵,打破堤防放水倒灌智氏軍營,並由韓、魏兩軍為側翼,與趙軍趁智伯軍忙於救水之際共同夾擊智氏。趙襄子率領軍隊正面攻打智伯軍,大敗智伯軍並擒殺智伯瑤,趙襄子將他的頭骨拿來當飲[[酒]]之[[骷髏杯|首爵]]。<ref>《淮南子·道应训》:大敗知伯,破其首以爲飲器。</ref><ref>《戰國策·趙策一》:張孟談聞之,入見襄子曰:「臣遇知過於轅門之外,其視有疑臣之心,入見知伯,出更其姓。今暮不擊,必後之矣。」襄子曰:「諾。」使張孟談見韓、魏之君曰:「夜期殺守堤之吏,而決水灌知伯軍。」知伯軍救水而亂,韓、魏翼而擊之,襄子將卒犯其前,大敗知伯軍而禽知伯。……及三晉分知氏,趙襄子最怨知伯,而將其頭以為飲器。</ref><ref>《[[:s:資治通鑑/卷001#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西元前四〇三年)|資治通鑑·巻一]]》:襄子夜使人殺守堤之吏,而決水灌智伯軍。智伯軍救水而亂,韓、魏翼而擊之,襄子將卒犯其前,大敗智伯之眾。遂殺智伯……。……趙襄子漆智伯之頭,以為飲器。</ref>
張孟談見智果懷疑自己,在回城後勸趙襄子及早行動以免事敗。三月初十丙戊日<ref name="date"/>當晚,在張孟談奉命與韓、魏兩家約好後,趙襄子派人乘夜出城殺死智氏守護[[堤防]]的官兵,打破堤防放水倒灌智氏軍營,並由韓、魏兩軍為側翼,與趙軍趁智伯軍忙於救水之際共同夾擊智氏。趙襄子率領軍隊正面攻打智伯軍,大敗智伯軍並擒殺智伯瑤,趙襄子將他的頭骨拿來當飲[[酒]]之[[骷髏杯|首爵]]。<ref>《淮南子·道应训》:大敗知伯,破其首以爲飲器。</ref><ref>《戰國策·趙策一》:張孟談聞之,入見襄子曰:「臣遇知過於轅門之外,其視有疑臣之心,入見知伯,出更其姓。今暮不擊,必後之矣。」襄子曰:「諾。」使張孟談見韓、魏之君曰:「夜期殺守堤之吏,而決水灌知伯軍。」知伯軍救水而亂,韓、魏翼而擊之,襄子將卒犯其前,大敗知伯軍而禽知伯。……及三晉分知氏,趙襄子最怨知伯,而將其頭以為飲器。</ref><ref>《[[:s:資治通鑑/卷001#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西元前四〇三年)|資治通鑑·巻一]]》:襄子夜使人殺守堤之吏,而決水灌智伯軍。智伯軍救水而亂,韓、魏翼而擊之,襄子將卒犯其前,大敗智伯之眾。遂殺智伯……。……趙襄子漆智伯之頭,以為飲器。</ref>

2023年8月3日 (四) 15:12的版本

晉陽之戰
春秋戰國的一部分
日期前455年 - 前453年5月8日[1]
地点
结果 赵氏转守为攻,智氏灭亡
参战方
智氏
魏氏(初期)
韩氏(初期)
赵氏
魏氏(后期)
韩氏(后期)
指挥官与领导者
智伯瑤  趙襄子

晉陽之戰,又稱三家滅知三家滅智,是發生於周貞定王十四年(晉出公二十年)(前455年)到十六年(晉出公二十二年)(前453年),晉國四大世族大夫智伯瑤(知伯瑤)、趙襄子韓康子魏桓子之間在围绕晋阳城(今山西省太原市)爆發的一場戰爭。最後智伯瑤被後三者圍剿而死。

背景

春秋战国之际,實力強大的智伯瑤在滅掉范氏中行氏後擔任晉國,掌握晉國政權。周貞定王十三年(晉出公十九年)(前456年),智伯在先後威逼韓康子魏桓子割讓萬戶之邑後,又向趙襄子索要藺和皋狼兩地,趙襄子拒絕。因此智伯瑤暗中聯合韓、魏兩家計劃滅趙。[2]

趙襄子見智伯多次聯絡韓、魏而獨欠自己,料想知伯正籌劃攻打趙氏。趙襄子自知不敵,又不願獻出國寶或土地求和,臣下先後建議前往就近而且城牆堅厚的長子城和倉庫充實的邯鄲,都被趙襄子以趙家在當地缺乏民望而否決。[3]最後,趙襄子決定依父親趙簡子生前告誡[4]和谋臣張孟談建议退守晉陽城(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5][6]此時晉陽經董安于尹鐸二人先後經營,不僅城牆厚實、倉庫充足,官署的牆垣和柱子的基礎分別是可供造箭的材料和冶銅所建,民眾亦願意與趙氏和衷共濟,於是趙軍得以固守晉陽積極備戰。[5][6]

過程

周貞定王十四年(晉出公二十年)(前455年),智伯瑤以晉侯名義率領韓康子魏桓子出兵攻趙氏。智伯瑤與韓、魏聯軍攻晉陽三月不能下,又圍困晉陽一年有餘。周貞定王十六年(晉出公二十二年)(前453年),智伯引晉水(汾水)淹灌晉陽城,水面只差六尺高度就淹沒全城。城中缺乏糧食,百姓在把屋子架高來住,把锅子架高來煮饭,甚至互相交換小孩殺來吃,就算是士大夫們都飢病交加[7][8],十分危急。智伯看見水攻的成效非常好,得意地說:「起初,我不知道水可以滅亡他人國土,現在我已知道了。汾水可以灌安邑絳水可以灌平陽。」韓康子、魏桓子就在智伯身邊,聽聞此語非常恐慌,互作暗號,因為魏氏的安邑城、韓氏的平陽城都有可能是智伯下一個水攻的對象。[9]智伯的謀士郗疵見趙氏滅亡在即,韓康子、魏桓子二人面上卻不喜反憂,警告智伯小心兩家有反意。智伯以郗疵之言詢問二人,二人否認並反指郗疵为赵氏离间三家關係。郗疵見二人從智伯營中出來時小心望向自己後急忙離開,知道智伯向二人洩露了自己的話,不肯採信自己意見,於是藉著出使齊國離開智伯。[10][11]

趙氏水困已久,雖然晉陽民眾依舊忠於趙室[12],但家臣們都開始有二心,除高赫之外對趙襄子的態度逐漸怠慢起來。[13]趙襄子眼見晉陽無法再守,打算向智伯投降,但被張孟談勸阻,並說服趙襄子派遣自己出城說服韓、魏兩家倒戈。[14]於是張孟談暗中與韓康子、魏桓子見面說:「我聽說唇亡則齒寒,智伯率領你們兩國來攻擊趙氏,趙氏快要滅亡了,但趙亡之後,就輪到你們兩位要被智伯攻伐了。」韓康子魏桓子本來就對平日驕橫粗暴的智伯十分不滿,經張孟談勸說,決定與趙氏秘密約定日子共同起兵攻打智氏。[15]張孟談之後晉見智伯,離開時在營外遇見智氏族人智果。智果識破張孟談聯合韓、魏之謀,又見韓、魏二主神色有異,因而勸智伯小心兩家會背叛智氏,並建議若不打算殺掉魏、韓二主,則應向他們的謀臣赵葭段规加封土地以拉攏二人游說主君守約滅趙,但智伯吝惜土地,聽不進智果意見。智果在走出智伯營帳後,改姓為輔氏並離智伯而去。[16]

張孟談見智果懷疑自己,在回城後勸趙襄子及早行動以免事敗。三月初十丙戊日[1]當晚,在張孟談奉命與韓、魏兩家約好後,趙襄子派人乘夜出城殺死智氏守護堤防的官兵,打破堤防放水倒灌智氏軍營,並由韓、魏兩軍為側翼,與趙軍趁智伯軍忙於救水之際共同夾擊智氏。趙襄子率領軍隊正面攻打智伯軍,大敗智伯軍並擒殺智伯瑤,趙襄子將他的頭骨拿來當飲首爵[17][18][19]

影響

三家之後族滅智氏,並瓜分了智氏的土地,唯獨放過已改姓為輔氏的智果一脈,[20][21]智氏族人智开則出奔到秦國[22]此後晉國由韓、趙、魏三家稱霸,為日後“三家分晉”奠定了基礎。

注釋

  1. ^ 1.0 1.1 司马迁,史记 卷43: "On the 23rd day of the third month, the three states eliminated the Zhi house and partitioned its lands."(以三月丙戌,三國反滅知氏,共分其地。)The 23rd day of the third month in 453 BC in the Chinese calendar corresponds to May 8th in the Gregorian calendar.
  2. ^ 見《戰國策·趙策一》及《戰國策·魏策一》。
  3. ^ 國語·卷十五·晉語九·晉陽之圍》:晉陽之圍,張談曰:「先主為重器也,為國家之難也,盍姑無愛寶于諸侯乎?」襄子曰:「吾無使也。」張談曰:「地也可。」襄子曰:「吾不幸有疾,不夷于先子,不德而賄。夫地也求飲吾欲,是養吾疾而干吾祿也。吾不與皆斃。」襄子出,曰:「吾何走乎?」從者曰:「長子近,且城厚完。」襄子曰:「民罷力以完之,又斃死以守之,其誰與我?」從者曰:「邯鄲之倉庫實。」襄子曰:「浚民之膏澤以實之,又因而殺之,其誰與我?……」
  4. ^ 國語·卷十五·晉語九·趙簡子以晉陽為保鄣》:簡子誡襄子曰:「晉國有難,而無以尹鐸為少,無以晉陽為遠,必以為歸。」
  5. ^ 5.0 5.1 國語·卷十五·晉語九·晉陽之圍》:襄子曰:「……其晉陽乎!先主之所屬也,尹鐸之所寬也,民必和矣。」乃走晉陽……。
  6. ^ 6.0 6.1 《戰國策·趙策一·知伯帥趙韓魏而伐范中行氏》:趙襄子召張孟談而告之曰:「夫知伯之為人,陽親而陰疏,三使韓、魏,而寡人弗與焉,其移兵寡人必矣。今吾安居而可?」張孟談曰:「夫董閼安于,簡主之才臣也,世治晉陽,而尹澤循之,其餘政教猶存,君其定居晉陽。」君曰:「諾。」乃使延陵王將車騎先之晉陽,君因從之。至,行城郭,案府庫,視倉廩,召張孟談曰:「吾城郭之完,府庫足用,倉廩實矣,無矢奈何?」張孟談曰:「臣聞董子之治晉陽也,公宮之垣,皆以狄蒿苫楚廧之,其高至丈餘,君發而用之。」於是發而試之,其堅則箘簬之勁不能過也。君曰:「足矣,吾銅少若何?」張孟談曰:「臣聞董子之治晉陽也,公宮之室,皆以鍊銅為柱質,請發而用之,則有餘銅矣。」君曰:「善。」號令以定,備守以具。
  7. ^ 《韓非子·十過》:“城中巢居而處,懸釜而炊,財食將盡,士大夫羸病。”
  8. ^ 史記·趙世家》:“城不浸者三版,城中懸釜而炊,易子而食。”
  9. ^ 《戰國策·秦策四》:智伯出行水,韓康子御,魏桓子驂乘。智伯曰:「始,吾不知水之可亡人之國也,乃今知之。汾水利以灌安邑,絳水利以灌平陽。」魏桓子肘韓康子,康子履魏桓子,躡其踵。
  10. ^ 《戰國策·趙策一》:郤(郗)疵謂知伯曰:「韓、魏之君必反矣。」知伯曰「何以知之?」郤疵曰:「以其人事知之。夫從韓、魏之兵而攻趙,趙亡,難必及韓、魏矣。今約勝趙而三分其地。今城不沒者三板,臼灶生蛙,人馬相食,城降有日,而韓、魏之君無憙志而有憂色,是非反如何也?」明日,知伯以告韓、魏之君曰:「郤疵言君之且反也。」韓、魏之君曰:「夫勝趙而三分其地,城今且將拔矣。夫三家雖愚,不棄美利於前,背信盟之約,而為危難不可成之事,其勢可見也。是疵為趙計矣,使君疑二主之心,而解於攻趙也。今君聽讒臣之言,而離二主之交,為君惜之。」趨而出。郤疵謂知伯曰:「君又何以疵言告韓、魏之君為?」知伯曰:「子安知之?」對曰:「韓、魏之君視疵端而趨疾。」郤疵知其言之不聽,請使於齊,知伯遣之。
  11. ^ 資治通鑑·巻一》:絺疵謂智伯曰:「韓、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絺疵曰:「以人事知之。夫從韓、魏之兵以攻趙,趙亡,難必及韓、魏矣。今約勝趙而三分其地,城不沒者三版,人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無喜志,有憂色,是非反而何?」明日,智伯以絺疵之言告二子,二子曰:「此夫讒臣欲為趙氏游說,使主疑於二家而懈於攻趙氏也。不然,夫二家豈不利朝夕分趙氏之田,而欲為危難不可成之事乎?」二子出,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對曰:「臣見其視臣端而趨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智伯不悛。絺疵請使於齊。
  12. ^ 國語·卷十五·晉語九·晉陽之圍》:晉師圍而灌之,沈灶產蛙,民無叛意。
  13. ^ 史記·趙世家》:“群臣皆有外心,禮益慢,唯髙共不敢失禮。”
  14. ^ 《戰國策·趙策一·知伯帥趙韓魏而伐范中行氏》:襄子謂張孟談曰:「糧食匱,城力盡,士大夫病,吾不能守矣。欲以城下,何如?」張孟談曰:「臣聞之,亡不能存,危不能安,則無為貴知士也。君釋此計,勿復言也。臣請見韓、魏之君。」襄子曰:「諾。」
  15. ^ 《戰國策·趙策一》:張孟談於是陰見韓、魏之君曰:「臣聞脣亡則齒寒,今知伯帥二國之君伐趙,趙將亡矣,亡則二君為之次矣。」二君曰:「我知其然。夫知伯為人也,麁中而少親,我謀未遂而知,則其禍必至,為之奈何?」張孟談曰:「謀出二君之口,入臣之耳,人莫之知也。」二君即與張孟談陰約三軍,與之期曰(日),夜,遣入晉陽。張孟談以報襄子,襄子再拜之。
  16. ^ 《戰國策·趙策一·知伯帥趙韓魏而伐范中行氏》:張孟談因朝知伯而出,遇知過(果)轅門之外。知過入見知伯曰:「二主殆將有變。」君曰:「何如?」對曰:「臣遇張孟談於轅門之外,其志矜,其行高。」知伯曰:「不然。吾與二主約謹矣,破趙三分其地,寡人所親之,必不欺也。子釋之,勿出於口。」知過出見二主,入說知伯曰:「二主色動而意變,必背君,不如令殺之。」知伯曰:「兵箸晉陽三年矣,旦暮當拔之而饗其利,乃有他心?不可,子慎勿復言。」知過曰:「不殺則遂親之。」知伯曰:「親之奈何?」知過曰:「魏宣子之謀臣曰趙葭,康子之謀臣曰段䂓,是皆能移其君之計。君其與二君約,破趙則封二子者各萬家之縣一,如是則二主之心可不變,而君得其所欲矣。」知伯曰:「破趙而三分其地,又封二子者各萬家之縣一,則吾所得者少,不可。」知過見君之不用也,言之不聽,出,更其姓為輔氏,遂去不見。
  17. ^ 《淮南子·道应训》:大敗知伯,破其首以爲飲器。
  18. ^ 《戰國策·趙策一》:張孟談聞之,入見襄子曰:「臣遇知過於轅門之外,其視有疑臣之心,入見知伯,出更其姓。今暮不擊,必後之矣。」襄子曰:「諾。」使張孟談見韓、魏之君曰:「夜期殺守堤之吏,而決水灌知伯軍。」知伯軍救水而亂,韓、魏翼而擊之,襄子將卒犯其前,大敗知伯軍而禽知伯。……及三晉分知氏,趙襄子最怨知伯,而將其頭以為飲器。
  19. ^ 資治通鑑·巻一》:襄子夜使人殺守堤之吏,而決水灌智伯軍。智伯軍救水而亂,韓、魏翼而擊之,襄子將卒犯其前,大敗智伯之眾。遂殺智伯……。……趙襄子漆智伯之頭,以為飲器。
  20. ^ 《戰國策·趙策一》:知伯身死,國亡地分……。知氏盡滅,唯輔氏存焉。
  21. ^ 資治通鑑·巻一》:遂殺智伯,盡滅智氏之族。唯輔果在。……三家分智氏之田。
  22. ^ 《史记·卷四十四·魏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