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市長:修订间差异
无编辑摘要 |
无编辑摘要 |
||
第296行: | 第296行: | ||
|-- bgcolor=#EEEEEE |
|-- bgcolor=#EEEEEE |
||
! style="background:{{國民黨/後設/顏色}}; color:white;" |4 |
! style="background:{{國民黨/後設/顏色}}; color:white;" |4 |
||
|[[File:李登輝 |
|[[File:總統李登輝先生玉照.jpg|80px]] |
||
|[[李登輝]]<br>(1923–2020) |
|[[李登輝]]<br>(1923–2020) |
||
|1978年6月9日||1981年12月5日{{efn|改任[[臺灣省政府主席]]。}} |
|1978年6月9日||1981年12月5日{{efn|改任[[臺灣省政府主席]]。}} |
2023年10月8日 (日) 06:13的版本
臺北市市长 | |
---|---|
官邸 | 自宅(1994年之後) 臺北市中正區徐州路46號(1994年之前) |
提名者 | 行政院會議 (1994年之前) |
任命者 | 公民直接選舉(1994年之後) 總統(1994年之前) |
任期 | 4年,可連任1次 |
首任 | 武藤針五郎(州轄市) 黃朝琴(省轄市) 高玉樹(院轄市) 陳水扁(直轄市) |
设立 | 1920年(州轄市) 1945年(省轄市) 1967年(院轄市) 1994年(直轄市) |
网站 | 臺北市政府 |
臺北市市長為中華民國臺北市的最高行政首長,該職務起源於1920年,臺北州臺北市成立時置市尹一人,由官方派任,另設有市助役輔助市尹。1940年改稱市長,增添一名市助役。1945年日治時期結束,臺北市改制為省轄市,置市長一人,薦任或簡任,綜理全市行政[1]:33、34。1951年改為該市市民直接选举產生,任期三年,連選得連任一次[1]:71,1960年任期延長為四年。1967年臺北市升格為院轄市,市長改由總統派任。1994年院轄市改制為直轄市,市長復由市民選舉產生,任期四年,連選得連任一次,現任市長為中國國民黨籍的蔣萬安。
歷任首長
州轄市時期
臺北市市尹
1920年7月30日臺灣總督田健治郎以律令第三號發布〈臺灣州制〉,以律令第五號發布〈臺灣市制〉,於10月1日施行[1]:17[1]:20。設立臺北州,下轄臺北市[1]:17。市置市尹,綜理全市事務,對外代表市,無任期限制[1]:20、21。設有市助役、市會計役與市委員輔助市尹。另市尹為處理政務需要,經州知事之批准,得設置町委員,任期一年。1935年4月1日臺灣總督中川健藏以律令第三號發布〈臺灣市制〉,確立臺北市的法人地位。[1]:21
任次 | 肖像 | 姓名 (生–卒) |
在任時間 | 備註 | |
---|---|---|---|---|---|
1 | 武藤針五郎 (1870–?) |
1920年9月1日[a] | 1924年12月23日[b] | 1922年4月1日實施町名改正,另部分中和庄劃入東園町。 | |
2 | 太田吾一 (1885–?) |
1924年12月23日[c] | 1927年7月27日[d] | ||
3 | 田端幸三郎 (1886–1963) |
1927年7月27日[e] | 1929年4月20日[f] | 提出臺北市電敷設計畫。 | |
4 | 增田秀吉 (1887–?) |
1929年4月20日[g] | 1931年5月16日[h] | 設立台北市營巴士。 | |
5 | 內海忠司 (1884–1968) |
1931年5月16日[i] | 1932年3月15日[j] | ||
6 | 西澤義徵 (1888–?) |
1932年3月15日[k] | 1933年8月4日[l] | ||
7 | 松岡一衛 (1891–?) |
1933年8月4日[m] | 1936年10月16日[n] | 1935年10月1日將臺北市劃為77區[1]:22。同時將市協議會改為市會,並添置市參事會。[1]:31 | |
8 | 石井龍豬 (1897–1950) |
1936年10月16日[o] | 1939年12月27日[p] | 1938年4月1日臺北州七星郡松山庄劃入臺北市,將其地劃分為9區[1]:22。同時將全市劃分為東北區、城南區、城北區、城西區與松山區5區,各設出張事務所。[2]:30 | |
9 | 木原圓次 (1891–?) |
1939年12月27日[q] | 1940年10月28日[r] |
附註
臺北市市長
1940年10月28日官制改正,市尹改稱市長,並另添置市助役至兩名。[2]:69
任次 | 肖像 | 姓名 (生–卒) |
在任時間 | 備註 | |
---|---|---|---|---|---|
1 | 木原圓次 (1891–?) |
1940年10月28日[a] | 1941年5月14日 | ||
2 | 藤村寬太 (1892–?) |
1941年5月14日 | 1943年3月29日[b] | 1941年8月1日臺北市由86區重劃為61區。[3]:87 | |
3 | 廣谷致員 (1896–?) |
1943年3月29日[c] | 1944年5月6日 | ||
4 | 土居美水 (?–?) |
1944年5月6日[d] | 1945年10月25日 |
附註
省轄市時期
實施地方自治前
1945年8月29日陳儀任臺灣省行政長官兼臺灣警備總司令部總司令[2]:262,9月1日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於重慶市成立[4]:303,派遣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秘書長葛敬恩為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前進指揮所主任,率領幕僚80餘人來臺進行部屬[2]:262。10月25日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同大日本帝國陸軍第10方面軍於臺北公會堂(今中山堂)舉行受降儀式,臺灣改隸中華民國臺灣省,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任命外交部駐台特派員黃朝琴兼任臺北市市長[4]:303。11月1日臺北市政府正式成立,因臺北市役所廳舍由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進駐,臺北市政府改以建成國民學校校舍作為辦公場所。11月15日依《臺灣接管計劃綱要》成立的臺北州接管委員會完成臺北州的接管。[2]:262
任次 | 肖像 | 姓名 (生–卒) |
在任時間 | 黨籍 | 屆次 | 備註 | |
---|---|---|---|---|---|---|---|
兼任 | 黃朝琴 (1897–1972) |
1945年10月25日 | 1945年11月1日 | 中國國民黨 | – | 外交部駐台特派員兼任。[4]:303 | |
1 | 1945年11月1日 | 1946年3月1日[a] | 1 | 首位 中國國民黨籍市長。 首位臺灣省籍市長。 1946年2月8日臺北市由61區重劃為10區。[3]:141 | |||
2 | 游彌堅 (1897–1971) |
1946年3月1日[b] | 1950年2月6日[c] | 2 | 1947年當選第一屆國民大會教育團體教育會南區代表。[4]:305 1946年4月15日第一屆臺北市參議會議員就職。 1949年1月5日起兼任臺灣省政府委員。[2]:263[4]:305 | ||
3 | 吳三連 (1899–1988) |
1950年2月6日[d] | 1950年11月13日[e] | 無黨籍 | 3 | 臺灣省政府委員[4]:305、國民大會臺灣省臺南縣代表兼任。 首位無黨籍市長。 | |
代理 | 項昌權 (1903–2000) |
1950年11月13日 | 1951年2月1日 | 臺灣省政府民政廳副廳長兼任,首位代理市長。 1950年11月29日第一屆臺北市議會議員就職。 |
附註
實施地方自治後
1950年4月24日行政院核准臺灣省政府頒布《臺灣省各縣市實施地方自治綱要》,縣、市首長依行政命令由縣、市公民選舉產生,任期四年,連選得連任一次[6]。原臺北市市長吳三連為參加1951年臺北市市長選舉而於11月13日辭職,改由臺灣省政府民政廳副廳長項昌權兼任臺北市市長至1951年2月1日第一任民選省轄臺北市市長就職。
任次 | 肖像 | 姓名 (生–卒) |
在任時間 | 黨籍 | 屆次 | 備註 | |
---|---|---|---|---|---|---|---|
1 | 吳三連 (1899–1988) |
1951年2月1日 | 1954年6月2日[a][b] | 無黨籍 | 1 | 首位無黨籍市長。 | |
2 | 高玉樹 (1913–2005) |
1954年6月2日 | 1957年6月2日[c] | 2 | 首位臺北市籍市長。 | ||
3 | 黃啟瑞 (1910–1976) |
1957年6月2日 | 1960年6月2日 | 中國國民黨 | 3 | 首位 中國國民黨籍市長。 | |
1960年6月2日 | 1961年8月22日[d] | 4 | 首位連任成功的 中國國民黨籍市長。 | ||||
代理 | 周百鍊 (1909–1991) |
1961年8月22日 | 1963年12月14日 | 臺灣省政府委員兼任。 | |||
3 | 黃啟瑞 (1910–1976) |
1963年12月14日[e] | 1964年6月2日 | 市長任期由三年延長為四年。 | |||
4 | 高玉樹 (1913–2005) |
1964年6月2日 | 1967年6月30日[f] | 無黨籍 | 5 |
附註
院轄市時期
1967年7月1日臺北市改制為院轄市,依《臺北市各級組織及實施地方自治綱要》第17條規定,市長受行政院會議提名。在院轄市自治法規尚未公布前,市長由總統任命,免職時亦同[5]:259、260,同時任命高玉樹為首任院轄臺北市市長。
任次 | 肖像 | 姓名 (生–卒) |
在任時間 | 黨籍 | 屆次 | 備註 | |
---|---|---|---|---|---|---|---|
1 | 高玉樹 (1913–2005) |
1967年7月1日[a] | 1972年6月10日 | 無黨籍 | 1 | 1968年7月1日臺灣省陽明山管理局北投鎮、士林鎮、臺北縣內湖鄉、南港鎮、木柵鄉與景美鎮劃入臺北市。 1972年6月1日兼任交通部部長。 | |
2 | 張豐緒 (1928–2014) |
1972年6月10日 | 1976年6月11日[b] | 中國國民黨 | 2 | 1974年1月1日廢除陽明山管理局。 | |
3 | 林洋港 (1927–2013) |
1976年6月11日[c] | 1978年6月9日 | 3 | |||
4 | File:總統李登輝先生玉照.jpg | 李登輝 (1923–2020) |
1978年6月9日 | 1981年12月5日[d] | 4 | ||
5 | 邵恩新 (1924–2014) |
1981年12月5日[e] | 1982年4月19日[f] | 5 | |||
6 | 楊金欉 (1923–1990) |
1982年4月19日[g] | 1985年5月30日[h] | 6 | |||
7 | 許水德 (1931–2021) |
1985年5月30日[i] | 1988年7月25日 | 7 | 1988年7月22日兼任內政部部長與中央選舉委員會主任委員。 | ||
8 | 吳伯雄 (1939–) |
1988年7月25日 | 1990年6月2日[j] | 8 | 1990年3月12日臺北市由16區重劃為12區。 | ||
代理 | 黃大洲 (1936–) |
1990年6月2日 | 1990年10月14日 | 臺北市政府秘書長代理。 | |||
9 | 1990年10月14日[k] | 1994年12月25日[l] | 9 | 首位真除的市長。 |
附註
直轄市時期
1994年7月29日公布《直轄市自治法》,將院轄市更名為直轄市,同時規定直轄市市長由市民選舉產生,任期四年,連選得連任一次。
任次 | 肖像 | 姓名 (生–卒) |
在任時間 | 黨籍 | 屆次 | 備註 | |
---|---|---|---|---|---|---|---|
1 | 陳水扁 (1950–) |
1994年12月25日 | 1998年12月25日[a] | 民主進步黨 | 1 | 首位 民主進步黨籍市長。 | |
2 | 馬英九 (1950–) |
1998年12月25日 | 2002年12月25日 | 中國國民黨 | 2 | 首位 中國國民黨籍市長。 | |
2002年12月25日 | 2006年12月25日 | 3 | 首位連任成功的 中國國民黨籍市長。 | ||||
3 | 郝龍斌 (1952–) |
2006年12月25日 | 2010年12月25日 | 4 | |||
2010年12月25日 | 2014年12月25日 | 5 | |||||
4 | 柯文哲 (1959–) |
2014年12月25日 | 2018年12月25日 | 無黨籍 | 6 | 首位無黨籍市長。[b] | |
2018年12月25日 | 2022年12月25日 | 無黨籍→ 台灣民眾黨 | 7 | 首位連任成功的無黨籍市長。 首位 台灣民眾黨籍市長。 | |||
5 | 蔣萬安 (1978–) |
2022年12月25日 | 現任 | 中國國民黨 | 8 | 以43歲成為當選時最年輕的市長。 |
附註
參見
參考資料
-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黃振超. 《臺北市志·卷三·政制志自治篇》. 臺北市政府. 1987.
- ^ 2.0 2.1 2.2 2.3 2.4 2.5 廖漢臣. 《臺北市志稿·卷三·政制志行政篇》.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1960.
- ^ 3.0 3.1 曾助煌. 《臺北市志·卷三·政制志行政篇》. 臺北市政府. 1987.
-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陳鴻圖. 《續修臺北市志·政事志·自治與選舉篇》.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2015. ISBN 9789860469486.
- ^ 5.0 5.1 黃振超. 《臺北市志·卷三·政制志選舉篇》. 臺北市政府. 1987.
- ^ 《臺灣省各縣市實施地方自治綱要》. 臺灣省政府. 1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