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原反日游击队:修订间差异
无编辑摘要 |
无编辑摘要 |
||
第4行: | 第4行: | ||
1920年代初,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涨。[[黑龍江省 (中華民國)|黑龙江省]]督军[[吴俊升]]为发财,于1924年在[[松花江]]和[[梧桐河 (松花江)|梧桐河]]交汇处的[[汤原县]]福兴村创办“福丰稻田公司”,并大量招募朝鲜农民种植[[水稻]]。1927年,[[朝鲜共产党]]派[[李春满]]、金利万等人到福兴村开展革命工作,并创办了“萝兴小学”。李春满等人还组建了“反帝同盟”、“农民协会”等群众革命团体。{{r|实录|page=117-118}} |
1920年代初,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涨。[[黑龍江省 (中華民國)|黑龙江省]]督军[[吴俊升]]为发财,于1924年在[[松花江]]和[[梧桐河 (松花江)|梧桐河]]交汇处的[[汤原县]]福兴村创办“福丰稻田公司”,并大量招募朝鲜农民种植[[水稻]]。1927年,[[朝鲜共产党]]派[[李春满]]、金利万等人到福兴村开展革命工作,并创办了“萝兴小学”。李春满等人还组建了“反帝同盟”、“农民协会”等群众革命团体。{{r|实录|page=117-118}} |
||
1928年春,中共派[[崔庸健]]到[[三江平原|三江地区]]开展革命工作。他在福兴村创办了“松东模范学校”,后又举办了两期军政培训班,先后培养出[[裴治云]]、[[李仁根]]、[[金正国]]、[[马德山]]、[[徐光海]]等干部。1929年,他根据[[中共满洲省委]]指示和[[共产国际]]“一国一党”精神,吸收李春满等[[朝鲜共产党]]员转入 |
1928年春,[[中国共产党|中共]]派[[崔庸健]]到[[三江平原|三江地区]]开展革命工作。他在福兴村创办了“松东模范学校”,后又举办了两期军政培训班,先后培养出[[裴治云]]、[[李仁根]]、[[金正国]]、[[马德山]]、[[徐光海]]等干部。1929年,他根据[[中共满洲省委]]指示和[[共产国际]]“一国一党”精神,吸收李春满等[[朝鲜共产党]]员转入中共党籍。同年冬,他在[[鹤立镇]]组建中共汤原县委(1931年升格为汤原中心县委)。李春满、裴治云等任先后担任县委书记。{{r|世纪桥}}{{r|实录|黑龙江|page1=119-120|page2=258}} |
||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在同年9月22日发表了《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的决议》,号召“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1932年3月,[[中共满洲省委]]起草了《抗日救国武装人民群众进行游击战争》的文件。{{r|吕冬雪}} |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在同年9月22日发表了《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的决议》,号召“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1932年3月,[[中共满洲省委]]起草了《抗日救国武装人民群众进行游击战争》的文件。{{r|吕冬雪}} |
||
==历史== |
==历史== |
||
1932年4月,中共汤原中心县委开始着手组建抗日武装队。同年秋,[[中共满洲省委]]派[[冯仲云]]来汤原指导组建游击队的工作。1932年10月,由40名中共党团员组成的 |
1932年4月,中共汤原中心县委开始着手组建抗日武装队。同年秋,[[中共满洲省委]]派[[冯仲云]]来汤原指导组建游击队的工作。1932年10月,由40名中共党团员组成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三军汤原游击中队”(简称“汤原游击队”)在汤原城北半截河子成立。李福臣任中队长,赵华瑞任支部书记,[[李云健]]任参谋长。中队下设3个小队,[[戴鸿宾]]、颜庆林、孙盘铁分任3个小队长。通过号召大家捐款,县委购置了10余支枪。由于缺乏经验,游击队当时的枪支被集中藏在一个队员的家里,结果被来村抢劫财物的土匪发现、劫走。{{r|黑龙江|史略|实录|page1=258-259|page2=204-205|page3=152-154}} |
||
1933年1月,中共汤原中心县委重新购置枪支,在[[鹤立镇|鹤立]]北七号屯重建汤原游击队。张福林任队长,李云健任参谋长,王永江任党代表,戴鸿宾任小队长。为便于与其它抗日山林队联合抗日,游击队对外报号“仁合”,对内则称“汤原反日游击队”。游击队当时收编了“九江”、“老来好”和孙玉钢等抗日山林队。由于“九江”和屡次违反纪律欺压老百姓,王永江为整顿纪律,处死了“九江”和孙玉钢两人。同年6月,“老来好”与“九江”和孙玉钢的几个部下为报复,趁游击队熟睡之时将党代表王永江、委员裴锡哲、机枪手老韩杀害,后劫走全部枪支,带原来的队员逃跑。其余队员很多也散失。{{r|黑龙江|史略|实录|page1=260|page2=205|page3=155-156}} |
1933年1月,中共汤原中心县委重新购置枪支,在[[鹤立镇|鹤立]]北七号屯重建汤原游击队。张福林任队长,李云健任参谋长,王永江任党代表,戴鸿宾任小队长。为便于与其它抗日山林队联合抗日,游击队对外报号“仁合”,对内则称“汤原反日游击队”。游击队当时收编了“九江”、“老来好”和孙玉钢等抗日山林队。由于“九江”和屡次违反纪律欺压老百姓,王永江为整顿纪律,处死了“九江”和孙玉钢两人。同年6月,“老来好”与“九江”和孙玉钢的几个部下为报复,趁游击队熟睡之时将党代表王永江、委员裴锡哲([[裴成春]]的弟弟)、机枪手老韩杀害,后劫走全部枪支,带原来的队员逃跑。其余队员很多也散失。{{r|黑龙江|史略|实录|page1=260|page2=205|page3=155-156}} |
||
1933年10月,中共汤原中心县委13名委员中的12人在开会期间被日军逮捕后被活埋,只有当时在外传执行任务的县委委员,县团委书记[[夏云杰]]幸免遇难。此后,夏云杰开始担负领导汤原游击队的职责。同年底,夏云杰率队与潜伏在黄花岗自卫团的团县委书记于永顺里应外合缴获了十余只枪,再次重建了汤原反日游击队,由徐振江代理队长,很快又改为宋瀛洲任队长,戴鸿宾任副队长,[[李云健]]任参谋长,张兴德任党支部书记,队员有30余人。1934年10月,汤原游击队在西北沟亮子河扩编为 |
1933年10月,中共汤原中心县委13名委员中的12人在开会期间被日军逮捕后被活埋,只有当时在外传执行任务的县委委员,县团委书记[[夏云杰]]幸免遇难。此后,夏云杰开始担负领导汤原游击队的职责。同年底,夏云杰率队与潜伏在黄花岗自卫团的团县委书记于永顺里应外合缴获了十余只枪,再次重建了汤原反日游击队,由徐振江代理队长,很快又改为宋瀛洲任队长,戴鸿宾任副队长,[[李云健]]任参谋长,张兴德任党支部书记,队员有30余人。1934年10月,汤原游击队在西北沟亮子河扩编为汤原反日游击总队,夏云杰任政委,戴鸿宾任总队长,李云健任参谋长,队伍扩大到150多人。1936年1月30日,汤原反日游击总队扩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同年9月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1936-1939年|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r|黑龙江|史略|实录|page1=261-262|page2=206-207|page3=161-162}} |
||
==参考资料== |
==参考资料== |
2024年12月14日 (六) 07:27的版本
汤原反日游击队,简称汤原游击队,是中共汤原中心县委在九一八事变后组建的一支抗日游击队,后发展成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
背景
1920年代初,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涨。黑龙江省督军吴俊升为发财,于1924年在松花江和梧桐河交汇处的汤原县福兴村创办“福丰稻田公司”,并大量招募朝鲜农民种植水稻。1927年,朝鲜共产党派李春满、金利万等人到福兴村开展革命工作,并创办了“萝兴小学”。李春满等人还组建了“反帝同盟”、“农民协会”等群众革命团体。[1]:117-118
1928年春,中共派崔庸健到三江地区开展革命工作。他在福兴村创办了“松东模范学校”,后又举办了两期军政培训班,先后培养出裴治云、李仁根、金正国、马德山、徐光海等干部。1929年,他根据中共满洲省委指示和共产国际“一国一党”精神,吸收李春满等朝鲜共产党员转入中共党籍。同年冬,他在鹤立镇组建中共汤原县委(1931年升格为汤原中心县委)。李春满、裴治云等任先后担任县委书记。[2][1]:119-120[3]:258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在同年9月22日发表了《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的决议》,号召“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1932年3月,中共满洲省委起草了《抗日救国武装人民群众进行游击战争》的文件。[4]
历史
1932年4月,中共汤原中心县委开始着手组建抗日武装队。同年秋,中共满洲省委派冯仲云来汤原指导组建游击队的工作。1932年10月,由40名中共党团员组成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三军汤原游击中队”(简称“汤原游击队”)在汤原城北半截河子成立。李福臣任中队长,赵华瑞任支部书记,李云健任参谋长。中队下设3个小队,戴鸿宾、颜庆林、孙盘铁分任3个小队长。通过号召大家捐款,县委购置了10余支枪。由于缺乏经验,游击队当时的枪支被集中藏在一个队员的家里,结果被来村抢劫财物的土匪发现、劫走。[3]:258-259[5]:204-205[1]:152-154
1933年1月,中共汤原中心县委重新购置枪支,在鹤立北七号屯重建汤原游击队。张福林任队长,李云健任参谋长,王永江任党代表,戴鸿宾任小队长。为便于与其它抗日山林队联合抗日,游击队对外报号“仁合”,对内则称“汤原反日游击队”。游击队当时收编了“九江”、“老来好”和孙玉钢等抗日山林队。由于“九江”和屡次违反纪律欺压老百姓,王永江为整顿纪律,处死了“九江”和孙玉钢两人。同年6月,“老来好”与“九江”和孙玉钢的几个部下为报复,趁游击队熟睡之时将党代表王永江、委员裴锡哲(裴成春的弟弟)、机枪手老韩杀害,后劫走全部枪支,带原来的队员逃跑。其余队员很多也散失。[3]:260[5]:205[1]:155-156
1933年10月,中共汤原中心县委13名委员中的12人在开会期间被日军逮捕后被活埋,只有当时在外传执行任务的县委委员,县团委书记夏云杰幸免遇难。此后,夏云杰开始担负领导汤原游击队的职责。同年底,夏云杰率队与潜伏在黄花岗自卫团的团县委书记于永顺里应外合缴获了十余只枪,再次重建了汤原反日游击队,由徐振江代理队长,很快又改为宋瀛洲任队长,戴鸿宾任副队长,李云健任参谋长,张兴德任党支部书记,队员有30余人。1934年10月,汤原游击队在西北沟亮子河扩编为汤原反日游击总队,夏云杰任政委,戴鸿宾任总队长,李云健任参谋长,队伍扩大到150多人。1936年1月30日,汤原反日游击总队扩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同年9月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3]:261-262[5]:206-207[1]:161-162
参考资料
- ^ 1.0 1.1 1.2 1.3 1.4 于晓峰; 黄有福 金昌锡. 《中国朝鲜族百年实录 第二卷 反日抗日篇》.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6. ISBN 978-7-5034-7560-3.
- ^ 崔光烨; 于文 赵凯华. 崔庸健在三江的十四年. 《世纪桥》. 2003年, (2期).
- ^ 3.0 3.1 3.2 3.3 中共黑龙江省委史志研究室著. 《中国共产党黑龙江历史 1921-1949 第1卷》. 北京: 中共党史出版社. 2021.03. ISBN 978-7-5098-5734-2.
- ^ 吕冬雪. 汤原游击队的建立与发展述略. 《兰台世界》. 2024, (第1期).
- ^ 5.0 5.1 5.2 常好礼著. 《东北抗联路军发展史略》. 长春: 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3.10. ISBN 7-5601-14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