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修订间差异
无编辑摘要 |
无编辑摘要 |
||
第85行: | 第85行: | ||
'''周瑜'''({{bd|175年||210年|catIdx=Zhou Yu}}),[[表字|字]]'''公瑾''',人稱「'''美周郎'''」<ref>「美周郎」一詞從未出現在正史《三國志》或小說《三國演義》中,二書只有曾稱其「周郎」,「美周郎」應是後人的溢美之詞。有日本人认为來自日本文學家的著作,如《[[吉川英治]]三國志》,见《三國志人物事典》,著:小出文彥、譯:蘇竑嶂,目次、第2章吳、第133頁、譯注:「美周郎」。</ref>,[[廬江郡]][[舒縣]](今[[安徽省]][[廬江縣]]東南)人,[[東漢]]末年[[三国]]时期著名[[軍事家]],[[東吳]]勢力取得軍事成功和割據地位的主要功臣之一。他所指揮的「[[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也直接決定了三國時代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但是取得勝利後不久,他就因病逝世,年僅三十六歲。 |
'''周瑜'''({{bd|175年||210年|catIdx=Zhou Yu}}),[[表字|字]]'''公瑾''',人稱「'''美周郎'''」<ref>「美周郎」一詞從未出現在正史《三國志》或小說《三國演義》中,二書只有曾稱其「周郎」,「美周郎」應是後人的溢美之詞。有日本人认为來自日本文學家的著作,如《[[吉川英治]]三國志》,见《三國志人物事典》,著:小出文彥、譯:蘇竑嶂,目次、第2章吳、第133頁、譯注:「美周郎」。</ref>,[[廬江郡]][[舒縣]](今[[安徽省]][[廬江縣]]東南)人,[[東漢]]末年[[三国]]时期著名[[軍事家]],[[東吳]]勢力取得軍事成功和割據地位的主要功臣之一。他所指揮的「[[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也直接決定了三國時代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但是取得勝利後不久,他就因病逝世,年僅三十六歲。 |
||
周瑜年輕便成就大功,加上本人謙虛寬容,相貌堂堂,精熟音律,還深得主上[[孫策]]、[[孫權]]的禮遇器重,他的妻子[[小喬]]也稱國色,是後世不少人羨慕追思的英雄形象,如最著名的篇章[[北宋]]大文豪[[蘇軾]]笔下的《[[s:念奴嬌·赤壁懷古|念奴嬌·赤壁懷古]]》。不过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周瑜则被描寫成為心胸狹隘,與[[諸葛亮]]明爭暗鬥的反面人物。 |
周瑜年輕便成就大功,加上本人謙虛寬容,相貌堂堂,精熟音律,還深得主上[[孫策]]、[[孫權]]的禮遇器重,他的妻子[[小喬]]也稱國色,《[[三國志]]》記載周瑜「長壯有姿貌」、「性度恢闊」。 是後世不少人羨慕追思的英雄形象,如最著名的篇章[[北宋]]大文豪[[蘇軾]]笔下的《[[s:念奴嬌·赤壁懷古|念奴嬌·赤壁懷古]]》。不过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周瑜则被描寫成為心胸狹隘,與[[諸葛亮]]明爭暗鬥的反面人物。 |
||
==生平== |
==生平== |
2009年5月23日 (六) 03:35的版本
周瑜 | |||||||||||||||||
---|---|---|---|---|---|---|---|---|---|---|---|---|---|---|---|---|---|
東漢偏將軍,領南郡太守 | |||||||||||||||||
字 | 公瑾 | ||||||||||||||||
出生 | 175年 | ||||||||||||||||
婚年 | 不詳 198年 | ||||||||||||||||
逝世 | 210年 巴丘 | ||||||||||||||||
墳墓 | 吳郡吳縣 | ||||||||||||||||
| |||||||||||||||||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人稱「美周郎」[1],廬江郡舒縣(今安徽省廬江縣東南)人,東漢末年三国时期著名軍事家,東吳勢力取得軍事成功和割據地位的主要功臣之一。他所指揮的「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也直接決定了三國時代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但是取得勝利後不久,他就因病逝世,年僅三十六歲。
周瑜年輕便成就大功,加上本人謙虛寬容,相貌堂堂,精熟音律,還深得主上孫策、孫權的禮遇器重,他的妻子小喬也稱國色,《三國志》記載周瑜「長壯有姿貌」、「性度恢闊」。 是後世不少人羨慕追思的英雄形象,如最著名的篇章北宋大文豪蘇軾笔下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不过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周瑜则被描寫成為心胸狹隘,與諸葛亮明爭暗鬥的反面人物。
生平
異姓兄弟
周瑜出身名門,族人曾經兩代出任朝廷要職太尉之位,父親周異也擔任過洛陽的縣令。190年,孫堅出兵加入討伐董卓聯軍,舉家遷徙至舒縣,周瑜與孫堅的兒子孫策同年,成為好友,甚至提供自家南側的大宅給孫策一家人,同時拜謁孫策的母親,二人情如兄弟,共同生活起居。不過,周瑜叔父周尚就任丹楊太守,周瑜也一起跟隨。
孫策喪父後,經過多年在袁術下打拚,終於能起兵發展,正要東渡歷陽入吳時,書信報知周瑜,周瑜立刻起兵響應,孫策高興的說:「吾得卿,諧也。(我得到你,事可成了。)」隨後幫助孫策攻克橫江、當利、秣陵、曲阿,打敗笮融、薛禮,將劉繇趕走,發展極快。後來孫策親自進攻山越,對周瑜道:「吾以此眾取吳會平山越已足。卿還鎮丹楊。(我以這班士兵奪取吳、平定山越就已足夠。你先還丹楊。)」周瑜遂回師丹楊。
江東周郎
不久,袁術派其弟袁胤代替周瑜從父為丹楊太守,袁術本想招攬周瑜,但周瑜認為袁術終無所成,別請辭回巢長。198年,孫策親自迎接周瑜,並被任為建威中郎將,發二千人為周瑜部曲,賜軍馬五十匹,又給周瑜鼓吹,為其建造屋舍,贈賜莫人能比。孫策下令道:「周公瑾英雋異才,與孤有總角之好,骨肉之分。如前在丹楊,發眾及船糧以濟大事,論德酬功,此未足以報者也。(周公瑾才華傑出,與我是從少相識的好朋友,有兄弟的情義。就像之前在丹楊,發人及船糧以幫助成就大事,論德酬功,這些也未足以報答。)」
周瑜身於廬江練兵,出備牛渚,後再領春穀長。不久,孫策發兵攻荊州,以周瑜為中護軍,領江夏太守(當時江夏並不是孫軍領下),攻克皖,兩人將當地喬公的兩位女兒佔為己有,孫策對周瑜笑說:「喬公二女雖流離,得吾二人作婿,亦足為歡。(喬公的兩個女兒雖然流離,但得我們二人作為女婿,亦可喜歡。)」兩人關係更進一步。後再進逼尋陽,大破劉勳,還定豫章、廬陵,留鎮巴丘。
託孤重臣
200年,孫策遇刺,臨終前將權力交給弟弟孫權。周瑜奔喪還吳,並與长史張昭一起共同輔佐孫權,担任中护军。同時,曹操打敗了袁紹,要求孫權送子質到曹營。孫權與周瑜及其母商議,當時張昭等人建議接受曹操的要求,周瑜卻堅決反對,他認為:「昔日戰國時期的楚國初時被封於荊山的側面,只有不滿百里的土地,後來繼嗣賢能,廣開國境,建立基石於郢,遂據荊、楊二州,至到南海,傳承家業、延續國祚有九百多年。現今將軍(孫權)繼承父、兄餘下物資,兼有六郡之眾,兵精糧多,將士用命,採山裡的銅鑄成錢幣,取海水煮成食鹽,境內富饒,人心不會思亂,乘船在水上舉帆,朝早出發黃昏便到,士風勁勇,所向無敵,又有何急切要送人質?人質一入,不得不與曹氏建立關係,與其建立關係,則有召命便不得不往,會被制伏於人。最多只不過做一個諸侯,僕從十多人,車數輛,馬數匹,又豈可和在南面稱霸相同?現在不如不派遣人質,慢慢觀看其變動。若曹氏能率兵來統一天下,將軍(孫權)再臣服於他也未遲。若是策劃暴亂,士兵猶如火燒,不息兵而自我消滅。將軍(孫權)韜勇抗威,等待天命,何以要送出人質?」周瑜的忠心和為東吳集團的長遠謀劃,由此可見一斑。
孫權之母支持周瑜的決定,並說:「公瑾議是也。公瑾與伯符同年,小一月耳,我視之如子也,汝其兄事之。(周瑜所議決實對。周瑜與孫策為同年,只小一個月而已,我視他為自己的兒子,你要以事兄之禮對待他。)」最後,孫權也沒有送人質給曹操 。206年 ,周瑜督孫瑜等討伐麻、保兩處賊兵,俘虜萬多人,後還守官亭。後來江夏太守黃祖遣將鄧龍領千人進柴桑,周瑜追討擊,生擒鄧龍。208年春天,孫權討伐江夏,周瑜為前部大督。
赤壁之戰
208年秋天,曹操率軍南侵,佔領荊州,曹操向孫權進逼。大軍壓境之際,孫權的大臣們出現了主和、主戰兩派。孫權又受到魯肅以及代表刘备势力出使的諸葛亮的說詞影響,正猶豫不決。魯肅勸孫權招回在鄱陽的周瑜。周瑜回到孫權身邊,向孫權分析曹操與孫權兩軍的勝敗關鍵,指出:「第一,曹軍疲憊不堪;第二,「又今盛寒,馬無藁草」第三,加之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曹操的後患。既而進步分析了曹軍的實際力量,指出來自中原的曹軍不過十五六萬,而且所得劉表新降的七八萬人,人心並不向曹。」周瑜自薦以三萬精兵抵抗曹軍。孫權這才下定決心,拔劍砍掉桌子一角,說:「再有言降者,如此案!」
孫權命周瑜及程普等領三萬人抗曹,途中在赤壁兩軍遇上,曹操軍因有疾病,又不習水性,初戰便敗退,曹操引軍至江北。周瑜便與聯盟劉備軍在南岸設營,相方對峙。周瑜部將黃蓋建議用火計將曹軍打敗,周瑜認為可行,命黃蓋詐降。曹操果然中計,船艦全被燒燬,曹操北還南郡。
巴丘殞命
周瑜與程普乘勝追擊,發兵南郡,與曹營大將曹仁隔江對持。周瑜遣甘寧先攻夷陵,曹仁也分兵圍攻。甘寧向周瑜告急,周瑜用呂蒙之計,留凌統守後,自己就與呂蒙前往解救,甘寧之圍解決後,即引到北岸。周瑜親自率軍進攻,但右脅被流矢所傷,傷勢嚴重,引軍撤退。曹仁聞得周瑜傷得不能起來,親自督軍到周瑜陣前,周瑜起身乃行到軍營激厲士氣,曹仁見狀便撤退。經過差不多一年的時間,南郡終於被攻克。孫權別拜周瑜為偏將軍,領南郡太守。以下雋、漢昌、劉陽、州陵為奉邑,屯據江陵。同時周瑜獻計軟禁劉備,想分化劉備陣營,但孫權不用。
210年,周瑜提出征伐西蜀的方案,孫權答允,但就在趕回駐地江陵準備出征的路上時得了重病,最終卒於巴丘,時年36歲。孫權親自穿上素服,左右皆感動。葬於家鄉安徽廬江城東1公里處。墓為圓頂,高2米,封以灰色麻布紋大漢磚,墓門朝東,墓周松竹環繞,墓前有一塊在1442年立的明刻「吳名將周公瑾之墓」石碑。而另外亦有清代立的《漢偏將軍領南郡太守周瑜銘》。而根據《三國誌》和《吳地記》,他的墓在東吳最初的大本營吳郡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
特徵
周瑜年少時而有才學,壯有姿貌。為人心胸開闊,以謙服人,吳軍中眾人皆與他為友。唯程普因年齡長於周瑜而位居其下,心中不服,數次侮辱周瑜,不過周瑜每次都忍下,程普開始對周瑜改觀,說:「與周公瑾交,如飲醇醪,不覺自醉。」(與周公瑾交往,就如同飲醇厚的美酒一樣,不知不覺就沉醉了。)
孫權雖視周瑜為兄長,但周瑜從不居功自傲,對孫權敬慎服事,完全按君臣之禮來對待。對孫家極為忠心,曹操在赤壁之戰後,派名士蔣幹遊說周瑜投靠他,但被周瑜拒絕了。他也十分親切,揚州百姓都用對一般男子的稱呼,稱孫策與周瑜為孫郎與周郎。周瑜精音律,雖然酒過三巡之後,如果音樂有誤,他必會知道,並回頭一顧,所以當時的人都說:「曲有誤,周郎顧。」
家庭
曾祖父
祖父
父親
從父
妻妾
- 小喬,喬公之女,大喬之妹,生得國色天香,貌美如花。
子女
侄子
- 周峻,周瑜兄之子,因周瑜功,任為偏將軍,領吏士千人。
評價
三國誌評曰:「曹公乘漢相之資,挾天子而掃群桀,新盪荊城,仗威東夏,於時議者莫不疑貳。周瑜、魯肅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
孫策:「周公瑾英雋異才,與孤有總角之好,骨肉之分。」
吳夫人:「公瑾議是也。公瑾與伯符同年,小一月耳,我視之如子也,汝其兄事之。」
程普:「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
蔣幹:「雅量高致,非言辭所閒。」
劉備:「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顧其器量廣大,恐不久為人臣耳。」
王朗:「策勇冠一世,有雋才大志。張子布,民之望也,北面而相之。周公瑾,江淮之傑,攘臂而為其將。謀而有成,所規不細,終為天下大賊,非徒狗盜而已。」
孫權:「公瑾有王佐之資,今忽短命,孤何賴哉!」、「孤非周公瑾,不帝矣。」、「昔走曹操,拓有荊州,皆是公瑾,常不忘之。初聞峻亡,仍欲用護,聞護性行危險,用之適為作禍,故便止之。孤念公瑾,豈有已乎?」、「腹心舊勳,與孤協事,公瑾有之,誠所不忘。昔胤年少,初無功勞,橫受精兵,爵以侯將,蓋念公瑾以及於胤也。而胤恃此,酗淫自恣,前後告喻,曾無悛改。孤於公瑾,義猶二君,樂胤成就,豈有已哉?迫胤罪惡,未宜便還,且欲苦之,使自知耳。今二君勤勤援引漢高河山之誓,孤用恧然。雖德非其疇,猶欲庶幾,事亦如爾,故未順旨。以公瑾之子,而二君在中間,苟使能改,亦何患乎!」
孫權與陸遜論周瑜、魯肅、呂蒙:「公瑾雄烈,膽略兼人,遂破孟德,開拓荊州,邈焉難繼,君今繼之。公瑾昔要子敬來東,致達於孤,孤與宴語,便及大略帝王之業,此一快也。後孟德因獲劉琮之勢,張言方率數十萬眾水步俱下。孤普請諸將,咨問所宜,無適先對,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脩檄迎之,子敬即駮言不可,勸孤急呼公瑾,付任以眾,逆而擊之,此二快也。且其決計策,意出張蘇遠矣;後雖勸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損其二長也。周公不求備於一人,故孤忘其短而貴其長,常以比方鄧禹也。又子明少時,孤謂不辭劇易,果敢有膽而已;及身長大,學問開益,籌略奇至,可以次於公瑾,但言議英發不及之耳。圖取關羽,勝於子敬。子敬答孤書云:『帝王之起,皆有驅除,羽不足忌。』此子敬內不能辦,外為大言耳,孤亦恕之,不苟責也。然其作軍,屯營不失,令行禁止,部界無廢負,路無拾遺,其法亦美也。」
諸葛瑾、步騭上疏孫權:「故將軍周瑜子胤,昔蒙粉飾,受封為將,不能養之以福,思立功效,至縱情慾,招速罪辟。臣竊以瑜昔見寵任,入作心膂,出為爪牙,銜命出征,身當矢石,盡節用命,視死如歸,故能摧曹操於烏林,走曹仁於郢都,揚國威德,華夏是震,蠢爾蠻荊,莫不賓服,雖周之方叔,漢之信、布,誠無以尚也。夫折衝扞難之臣,自古帝王莫不貴重,故漢高帝封爵之誓曰『使黃河如帶,太山如礪,國以永存,爰及苗裔』;申以丹書,重以盟詛,藏於宗廟,傳於無窮,欲使功臣之後,世世相踵,非徒子孫,乃關苗裔,報德明功,勤勤懇懇,如此之至,欲以勸戒後人,用命之臣,死而無悔也。況於瑜身沒未久,而其子胤降為匹夫,益可悼傷。竊惟陛下欽明稽古,隆於興繼,為胤歸訴,乞餘罪,還兵復爵,使失旦之雞,復得一鳴,抱罪之臣,展其後效。」
北宋大文豪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節錄:「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唐詩人李白的《赤壁歌送別》節錄:「二龍爭戰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烈火張天照雲海,周瑜於此破曹公。」
宋詞人戴復古的《滿江紅‧赤壁懷古》節錄:「想當時、周郎年少,氣吞區宇。萬騎臨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魚龍怒。卷長波、一鼓困曹瞞,今如許。」
元詩人朱楨《赤壁石刻》節錄:「大書石上莓苔封,千年不泯周朗功,我今送客放舟去,江山如日還英雄。」
明詩人王奉《過赤壁偶成佳句》:「赤壁橫岸瞰大江,周瑜於此破曹公。天公已定三分勢,可嘆奸雄不自量。」
相關作品
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總承過往野史、戲曲、地方世代說法、說部話本等故事,將周瑜描繪成足智多謀,但卻氣量狹小之人。如劇中周瑜屢次在赤壁之戰試圖殺死諸葛亮,例如要求諸葛亮造箭等。大戰之後又多次想剷除劉備的勢力,反而被諸葛亮「三氣周瑜」,氣得吐血而亡,臨死前感歎「既生瑜、何生亮」。今人常用「瑜亮情結」或「一時瑜亮」來形容兩位傑出人物互相較量的情形。諸葛亮在為周瑜哭喪時說的「從此天下,知音何方?」一句,也被後人視為英雄人物惺惺相惜的經典。
而對周瑜的智謀、功蹟有所增加,如奪江東的經過誇大;或如群英會、實行美人計等亦為虛構。另外,周瑜亦在書中被稱為「周郎」,加強形容他的姿貌,與小喬成為一對璧人。
戲劇
中國傳統戲曲中周瑜的角色,多為小生扮演,而不戴髯口(鬍鬚),以表現其儒雅、秀氣、英俊。其故事多來自《三國演義》,如《群英會》、《借東風》、《三氣周瑜》等。
電影
詩詞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動漫
電子遊戲
譯注與參考文獻
參考資料
吳軍四大都督 |
---|
周瑜 | 鲁肃 | 吕蒙 | 陸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