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东南大学: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Xtx sinan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Xtx sinan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第32行: 第32行:
[[File:Auditorium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in winter.jpg|thumb|250px|东南大学大礼堂]]
[[File:Auditorium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in winter.jpg|thumb|250px|东南大学大礼堂]]


'''东南大学'''位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是直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的综合性大学,是中国[[211工程]]及[[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东南大学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至[[1918年]]成立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工艺专修科。后历经国立东南大学工艺专修科,国立河海工科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南京大学工学院等重要历史发展时期。[[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以南京大学工学院为主体,并入其它院校的相关系科,在南京大学原址四牌楼成立南京工学院。[[1988年]]南京工学院复更名为东南大学。[[2000年]],东南大学和1958年创建的[[南京铁道医学院]]等校合并,仍定名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位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是直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的综合性大学,是中国[[211工程]]及[[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东南大学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至[[1918年]]成立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工艺专修科。后历经国立东南大学工艺专修科,国立河海工科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南京大学工学院等重要历史发展时期。[[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以南京大学工学院为主体,并入其它院校的相关系科,在南京大学原址四牌楼成立南京工学院,开启了独立建校的历史。[[1988年]]南京工学院复更名为东南大学。[[2000年]],东南大学和1958年创建的[[南京铁道医学院]]等校合并,仍定名东南大学。


== 历史 ==
== 历史 ==

2009年10月12日 (一) 10:54的版本

32°03′28.46″N 118°47′20.35″E / 32.0579056°N 118.7889861°E / 32.0579056; 118.7889861

东南大学
Southeast University
东南大学校徽
校训止於至善
创办时间成立时间1902年
学校标识码4132010286
学校类型公立大学
校长易红
教师人數教职工数5688人,专任教师2185[1]
学生人數41605
本科生人數16175
研究生人數11436
校址 中国江苏省南京市
校區市区/郊区
总面积6348.5
網站http://www.seu.edu.cn/
位置
地图
东南大学大礼堂

东南大学位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是直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的综合性大学,是中国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东南大学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至1918年成立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工艺专修科。后历经国立东南大学工艺专修科,国立河海工科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南京大学工学院等重要历史发展时期。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以南京大学工学院为主体,并入其它院校的相关系科,在南京大学原址四牌楼成立南京工学院,开启了独立建校的历史。1988年南京工学院复更名为东南大学。2000年,东南大学和1958年创建的南京铁道医学院等校合并,仍定名东南大学。

历史

独立建校前母体南京大学的历史

三江师范学堂(1902-1905)

19世纪末,清朝治下的中国社会处于内忧外患之中,1901年,清朝政府迫于形势,开始推行“新政”,并于1902年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开始采用近代新学制。同年5月30日,两江总督刘坤一向清廷上奏《筹办学堂折》,呈请在江宁(即南京)开办师范学堂。1903年2月,继任两江总督张之洞上奏《创办三江师范学堂折》,并委派缪荃孙率员赴日本考察,随后又聘其为三江师范学堂总稽查,负责筹建工作。1903年9月,三江师范学堂正式开学。

两江优级师范学堂(1905-1911)

1905年,因学堂名称意义不清而造成若干纠纷,三江师范学堂易名为两江优级师范学堂。1906年李瑞清出任监督,停办初级师范本科,增设公共科(即通识科)、分类科(即专业科),创设中国高等学校中第一个图画手工科。至1910年,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已设有地理历史部、国文外国语部、数学物理化学部、农学博物部四部。1911年底,因辛亥革命,两江优级师范学堂陷于停办。

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15-1921)

1914年7月15日,江苏巡按使韩国钧委任江谦为校长,在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原址筹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江谦聘留美学者郭秉文为教务主任、陈容为学监,并让二人回国之前考察欧美教育制度,同时延揽师资。1915年9月10日,南高师正式开学,最初设国文、理化两部及国文专修科,之后又陆续对科系进行调整。至1920年,学校已设有国文史地部、数学理化部、英语部、工艺专修科、教育专修科、农业专修科、商业专修科和体育专修科。

1919年,南高师校务会议通过《改良课程案》,在中国率先实行选科制(学分制),同时又在时任南高师教务主任的陶行知的倡导之下,率先推行以教授如何学习为重点的“教学法”以代替旧有的“教授法”。同年12月,南高师校务会议又通过陶行知提议的《规定女子旁听法案》,并顶住各方压力于翌年正式录取8名女生和50多名女旁听生,开历史先河,成为中国第一所实行男女同校的高等学校。

国立东南大学(1921-1924)

1918年9月,郭秉文出任南高师校长,1920年4月7日,郭秉文在校务会议上提议在南高师的基础上创办一所国立大学,获得一致赞成,随后组建“东南大学筹备委员会”。同年9月,郭秉文等十位发起人联名致书国务院及教育部,申请设立东南大学,并于12月获得同意。1921年6月6日,东大董事会成立,郭秉文出任校长,9月东大正式开学,12月校评议会和教授联席会正式决定南高师并入东大。

国立东南大学各科系在南高师的基础上陆续增设,至1923年已拥有文理科、教育科、工科、农科、商科5科共计20余系。其中今东南大学的直接前身,国立东南大学的工科由南高师工艺专修科发展而成,包括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土木工程三系。

国立河海工科大学(1924-1927)

1924年4月,因学校经费、设备不足,校董事会议决停办工科;8月,经与水利局协商,将东大工科与河海工程学校合并组建河海工科大学,由东大工科主任茅以升出任首任校长。河海工大设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土木工程水利工程系。

国立中央大学(1927-1949)
File:國立中央大學正门及大礼堂.jpg
原國立中央大學正门及大礼堂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6月起开始实行大学区制,将国立东南大学、河海工科大学、上海商科大学江苏法政大学江苏医科大学南京工业专门学校苏州工业专门学校上海商业专门学校南京农业学校9校合并组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2月更名为国立江苏大学,遭师生强烈反对后,于5月再次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

1929年8月大学区制废止,国立中央大学不再负责江苏省的教育事务。中大医学院及商学院因在上海,于1932年7月独立建校。1935年,中大再度创办医学院,至此,中大共拥有文、理、工、农、医、法、教育(后更名为“师范”)七个学院,直到1949年都没有再变动,并一直是中国院系最全、规模最大的大学[2]

1932年8月罗家伦被任命为国立中央大学校长,任职期间对学校行政进行改革,同时延揽名师,扩建校舍,增购书刊、设备,使中大稳步发展。1934年,中大在蔣中正的支持下在南京近郊征地8千亩,欲建设新校园,然而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工程随即停工。10月,为了躲避战火,中大开始西迁入川。11月最后一批学生到达重庆,校址设在重庆沙坪坝松林坡,而医学院、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则迁往成都华西坝

抗战期间,办学条件十分艰苦,然而报考中大却十分踊跃,以至1939年又在重庆柏溪建设新校园,同时中大为适应当时社会需求,增设工科、医科、文科、法科及师范研究所,还增设航空工程系、水利工程系、气象系、边政系等科系。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吴有训出任中大校长,着手筹备学校回迁工作,1946年11月1日中大在南京开学。文、理、工、法、师范学院和一部分农学院学生在四牌楼本部上课;医学院、农学院及理工学院的一年级新生安置于丁家桥分部。

1949年,国立中央大学各院系无大变更,研究院增设法医、经济、社会三个研究所。此时中大工学院下设建筑工程、土木工程、电机工程、机械工程、航空工程、水利工程、化学工程7系,医学院下设临床医学、生理、药理、病理等学科。

国立南京大学(1949-1952)

1949年初,多数教授反对迁校。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5月,南京市军管会接管中大。1949年8月8日,国立中央大学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1950年10月又更名为南京大学

独立后的南京工学院和东南大学

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全国性的院系调整,以原南京大学工学院和农学院农业工程系为主体,并入金陵大学化工系、电机系在南京大学原四牌楼校址组建南京工学院,随后又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私立江南大学等校相关系科并入。最初设机械工程电力工程电信工程土木工程建筑工程化学工程食品工程等系。

1956年,南京工学院无线电工程系三分之一师资西迁成都,同交通大学、华南工学院相关系科共同组建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今电子科技大学)。1958年,南京工学院化学工程系划出,成立南京化工学院(今南京工业大学主体);南工食品工程系划出,迁往无锡,成立无锡轻工学院(今江南大学主体)。1960年,南工农业机械系划出,迁往镇江,成立镇江农业机械学院(今江苏大学主体)。

1988年6月,南京工学院更名为东南大学,开始由工科大学向以理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转变,同年12月东大浦口校区奠基,并于1990年9月投入使用。1991年,东大作为国家教委的改革试点,在全国高校中率先进行了校内管理体制改革。1993年,东大又在全国高校中最先进行招生及奖学金制度的改革。

另一方面,1950年1954年,原南京大学医学院先后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军医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军医大学。1954年,第五军医大学主体迁往西安并入第四军医大学,而留南京部分与其它三所军队医科学校共同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军医学校,校址设于原南京大学丁家桥分部。1958年,第六军医学校划归铁道部,更名为南京铁道医学院

2000年4月,南京铁道医学院与东南大学合并,仍定名东南大学;同时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南京地质学校并入东南大学。由于浦口校区已不能满足学校需要,2003年东南大学开始在江宁筹建九龙湖校区,2006年,占地3700亩的九龙湖校区投入使用,浦口校区被用来作为东南大学成贤学院校址。1995年起,为适应学科发展需要,东南大学开始进行大规模的院系调整,新成立和组建多个学院,逐步形成了目前的院系格局。

校园

中央大学旧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地址江苏省南京
分类近代建筑
时代民国
编号6-932
认定时间2006年

东南大学目前拥有四牌楼、丁家桥、九龙湖、浦口、晓庄和长江后街6个校区,共计5980亩,分布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的市区及郊区。四牌楼、丁家桥、九龙湖三个校区为东南大学的主要使用的校区,其中九龙湖校区为主校区,丁家桥校区为医学院所在地。晓庄和长江后街校区已不承担教学和科研任务,校区建制被撤消[3]。浦口校区已整体移交民办的独立学院东南大学成贤学院使用[4]

四牌楼校区

梅庵
六朝松,相传为梁武帝手植

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位于六朝园囿遗址之上,明朝时为南京国子监的所在地。校园内的六朝松有上千年树龄[5], 相传植于六朝时期[6],相传为梁武帝手植,是东南大学的象征之一。四牌楼校园是原國立中央大學旧址,主要建筑大多为民国时期所建,多为西方古典主义风格。2006年以“原国立中央大学旧址建筑群”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大礼堂是东南大学的标志性建筑。

四牌楼校区可以大致分为校园和生活区两部。校园北至北京东路、南临学府路,分别以成贤街进香河路为东西界。生活区松散地分布在校园四周。校东兰园位于太平北路以东,为本科生、研究生宿舍区和教工住宅区,通过人行天桥再经文昌桥、成贤街可达校园东门。沙塘园和成园宿舍区位于校园以南,为研究生和博士生宿舍区。香园位于校园西门香河路西侧,为原南京地质学校校园,为研究生和部分本科生宿舍区。临近有东南大学附属幼儿园。

四牌楼校园面积约600亩,1980年代在教委直属院校中面积最小。1990年浦口校区一期建成,土地紧缺对办学的压力略减,但四牌楼依旧是学校本部,担负着高年级本科生、全部研究生以及全部教师的教学研究工作,所有实验室也位于本部。2006年九龙湖校区一期建成,四牌楼校区作为本部的历史使命结束。

六朝松

六朝松矗立在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园西北隅,实为桧柏。树高9.58米,围2.65米,古劲苍虬,相传为六朝遗物,故名。为东南大学标志。

国立中央大学旧址建筑群

东南大学校园是六朝宫苑的遗址、明朝南京国子监旧址、民国国立中央大学的所在地。校园内的国立中央大学旧址建筑群,以南大门至大礼堂为中轴,大致成对称布局,以西方古典建筑式样的建筑外壳包装具有现代特点的使用空间为主要特点,是民国建筑的代表。

  • 大礼堂,位于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园中央,与南大门构成校园中轴。国立中央大学校长张乃燕时,于1930年3月28日动工兴建大礼堂,后因经费问题停工。1930年,国立中央大学校长朱家骅以召开国民会议的名义获得国民政府拨款,建筑系教授卢毓骏主持续建,1931年4月底竣工。大礼堂庄严雄伟,属西方古典建筑风格。主立面为西方古典柱式构图,底层三门南向并立;正立面采用爱奥尼柱式山花构图,顶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风格铜质大穹窿顶,顶高34米;堂内三层,面积4320平方米,可容纳2700余人。1965年杨廷宝设计添建两翼建筑,面积2544平方米。 数十年来,海内外校友均视礼堂为母校之象征。1994年4月,中央大学校友余纪忠捐资修葺,使其焕然一新。此处为国民政府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旧址。大礼堂是原国立中央大学的标志性建筑,也是现东南大学的标志性建筑。
  • 梅庵位于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园西北角。始建于1914年南高时期,初时为三间茅草平顶的平房,以李瑞清之号命名,门前挂有李瑞清手书的校训木匾,上书“嚼得菜根,做得大事”。1932年拆除茅屋,改建为砖混结构平房,面积203.66平方米,有地下室一层。平面布局采用内廊式,建筑风格中西合璧,正面有柳詒徵题写的“梅庵”匾额。1922年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此成立。现为东南大学艺术学系所在,设中国民艺资料馆。
  • 老图书馆,齐燮元为纪念其父齐孟芳捐款建造,帕斯卡尔设计,1923年落成。1933年,经过关颂声朱彬、杨廷宝设计扩建,建筑面积达到3813平方米。老图书馆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主立面取横三、纵三式,门廊立爱奥尼柱,门额“图书馆”三字为张謇所书,檐下、窗框、门头以浮雕装饰。原馆东西两侧扩建阅览室,背后扩建书库,平面从原来的品字形变为凸字形。现为东南大学办公楼。
  • 中大院,1929年落成,李宗侃设计。大门南向,无门廊,立有四根爱奥尼柱,山花线刻恐龙图案,门楣浮雕图案,轴线对称。1957年杨廷宝设计加建两翼教室。中大院与老图书馆东西相呼应,现为建筑学院系馆。
  • 健雄院,始建于1909年,原为两层。1923年遭火灾,经过复建改为三层。建筑平面呈工字形,爱奥尼柱式门廊前伸,无山花,二楼檐下有浮雕纹样装饰。拱形门三个,门窗为铁铸镂花,正门内为扇形大演播室。后曾改名为“江南院”,现名“健雄院”,为无线电工程系系馆。
  • 体育馆,1922年立基,1923年落成,面积 2317平方米。该主楼耗资金6万银元, 游泳池及配套设备4万银元,堪称当时国内高校之最。体育馆建成后,不仅作为体育健身之所,诸多重要活动亦常于兹举行,英国哲学家罗素、美国教育家杜威、印度诗人泰戈尔等,均曾在此作过讲演。
吴健雄纪念馆

1999年经中国政府和中共中央批准建设吴健雄纪念馆(世界上第一所华人科学家专门纪念馆),于2002年建成。纪念馆收藏有吴健雄的所有奖章、奖状等纪念物,由袁家骝教授捐赠,以及吴健雄生前用过的的一些办公用品等。现为校史纪念馆和学术会议报告厅使用。

教学楼
  • 中山院
  • 前工院
  • 东南院
图书馆
院系科研用楼
  • 南高院:现为东南大学太阳能技术研究中心、东南大学MEMS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驻地。2006年9月九龙湖校区启用前为机械工程学院院馆。
  • 金陵院:现为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驻地。
  • 动力楼:能源与环境学院、电气工程学院驻地,另有自动化学院Rockwell自动化实验室。2008年3月13日下午六时左右,该楼第四层发生火灾,连同第四层所有房间及屋顶被毁[7]
  • 健雄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馆。
  • 土木馆
  • 五五楼
  • 逸夫科技馆:吴健雄实验室所在地。
  • 逸夫建筑馆:研究生院、土木工程学院、建筑设计院、校史陈列馆等所在地。四牌楼校区最高建筑。
  • 李文正楼:李文正等校友捐资筹建,现为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射频与光电集成电路研究所等所在地。
行政办公楼
  • 老图书馆
  • 五四楼:学校下设机关所在地。
  • 河海会堂:校友会堂。

丁家桥校区

南京铁道医学院

九龙湖校区

File:Jiulonghu Campus of Southeast University.jpg
九龙湖校区

九龙湖校区位于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南部、苏源大道以东、双龙大道以西(东西向1.8公里)、吉印大道以南、东南大学路以北(南北向1.5公里)的范围内,距四牌楼校区约20公里,总面积 3749亩。九龙湖校区建筑规划以东南大学的历史文脉为依据,采取公共核心教学组团加专业教学族群组团相结合的校园建筑形态,形成中西合璧、绿色开放的森林之城和活力之城。九龙湖校区一期建设工程包括教学区、行政区、本科生生活区、研究生生活区、教师生活区、后勤保卫区以及体育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总建筑面积约57.4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6亿元。

其他

浦口校区

20世纪80年代,仅有600亩的四牌楼校园已经不能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学校开始谋求另建新校区。当时的南京市政府施加压力,使东南大学和同样寻求建设新校区的南京大学被迫在浦口区觅地建校,以此建设浦口高新技术开发区。通过征地和土地置换,东南大学在浦口区泰山镇征用土地近千亩,1988年12月奠基动工,1990年9月浦口校区开始运行,1997年夏完成二期建设。2000年,东南大学合并位于浦口校区东侧的南京高等交通专科学校,将浦口校区扩展到1200多亩。2006年起,由于九龙湖校区的正式启用,浦口校区不再作为东南大学的校区,而成为独立的东南大学成贤学院的校址。

学术

20世纪50年代的院系调整中建立的南京工学院为单一的工科大学。进入20世纪80年代,学校领导意识到单一学科对学校发展和学生教育的制约,决意向综合性的大学发展,于1988年由工学院更名大学。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成为以工为主,各学科综合发展的大学,以建筑、土木、交通、通信、电子、生物医学、自动控制、机械、艺术学为学术特色。

东南大学的工科学术传统由茅以升在出任国立东南大学首任工科主任时奠定,其在工学领域的历史和贡献著于中国。其中,由中国建筑学先驱刘敦桢等人创建的建筑系是中国高等建筑学的摇篮。土木学科由中国土力学的开拓者茅以升创建。无线电系培养了中国第一位女电子学博士韦钰。交通学院培养了中国第一位交通学科博士王炜。在工学之外,东南大学还创建当代中国第一个艺术学系,设立中国国内第一个的艺术学博士点和第一个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

东南大学现在拥有三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别为:“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移动通讯国家重点实验室”,“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目前,学校拥有60个本科专业,206个硕士点,9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个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5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江苏省“重中之重”学科,22个江苏省重点学科,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专业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个江苏省重点实验室,5个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并以此为依托形成了一批重点科研基地。

院系设置

  • 建筑学院
    • 建筑系 城市规划系 环境设计系 景观学系
  • 能源与环境学院
    • 热能工程系 动力工程系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能源信息与自动化系 制冷与人工环境系
  • 土木工程学院
    • 建筑工程系 工程力学系 建设与房地产系
  • 理学院(虚设院,数学、物理两系实为校直属院系)
    • 数学系 物理系
  • 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
    • 生物医学工程系 现代生物技术系
  • 人文学院
    • 哲学与科学系 政治与公共管理系 中国语言文学系 旅游学系
  • 经济管理学院
    • 管理科学与工程系 工商管理系 经济贸易系 金融系
  • 电气工程学院
    • 电机与控制系 电力电子技术系 电力工程系
  • 交通学院
    • 道路工程系 交通工程系 桥梁工程系 运输与物流工程系 地下工程系 测绘工程系 港航工程系 地理信息工程系
  • 艺术学院
    • 艺术学系 艺术传播系
  • 医学院
    • 基础医学院 临床医学院 公共卫生学院 直属中大医院(三级甲等)
  • 机械工程学院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 自动化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外国语学院
  • 化学化工学院
  • 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
  • 法学院
  •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
  • 学习科学研究中心
  • 吴健雄学院
  • 软件学院
  • 体育系

注:学习科学研究中心于2007年开始招生科学教育专业本科生,故拥有院系建制。

历任校长

File:体育馆.JPG
国立东南大学体育馆

1952年前

  • 繆荃孫 1902年-(三江師範學堂总稽查)
  • 李瑞清 1905年-1912年(兩江師範學堂监督)
  • 江謙 1914年-1919年(南京高等師範学校校长)
  • 郭秉文 1919年-1925年(南京高等師範学校与國立東南大學校长)
  • 茅以升 1924年-1925年(河海工科大学校长)
  • 杨孝述 1925年-1927年(河海工科大学校长)
  • 張乃燕 1927年-1930年(第四中山大學、江蘇大學、中央大學校长)
  • 朱家驊 1930年-1931年(國立中央大學校长)
  • 羅家倫 1931年-1941年(國立中央大學校长)
  • 顧孟餘 1941年-1943年(國立中央大學校长)
  • 蔣介石 1943年-1944年(國立中央大學校长)
  • 顧毓琇 1944年-1945年(國立中央大學校长)
  • 吳有訓 1945年-1947年(國立中央大學校长)
  • 周鴻經 1948年-1949年(國立中央大學校长)
  • 梁希 1949年-1949年(國立南京大學校长)
  • 潘菽 1949年-1957年(南京大學校长)
  • 1952年前工科负责人
    • 1920年-1921年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工艺专修科、国立东南大学工科主任杨杏佛
    • 1921年-1924年 国立东南大学工科主任茅以升
    • 1924年-1925年 河海工科大学校长茅以升
    • 1925年-1927年 河海工科大学校长杨孝述
    • 1927年-19##年 第四中山大学、江苏大学、中央大学工学院院长周仁
    • 1931年-1932年 中央大学工学院院长顾毓琇
    • 19##年-19##年 中央大学工学院院长陆志鸿
    • 1944年-1945年 中央大学工学院院陈章
    • 1946年-1947年 中央大学工学院院长刘敦桢
    • 1947年-1948年 中央大学工学院院长陈章
    • 1948年-1949年 中央大学工学院院长卢恩绪
    • 1949年-1952年 南京大学工学院院长钱钟韩

1952年后

  • 1952年-1956年 南京工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汪海粟
  • 1957年-1959年 南京工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杨德和
  • 1959年-1968年 南京工学院第一书记兼院长刘雪初
  • 1973年2月-1974年10月 南京工学院革委会主任何冰皓
  • 1974年11月-1975年5年 南京工学院革委会主任林克
  • 1978年5月-1979年8月 南京工学院院长盛华
  • 1979年-1979年 南京工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吴觉
  • 1979年-1983年 南京工学院院长钱钟韩
  • 1983年12月-1986年12月 南京工学院院长管致中
  • 1985年-1993年 南京工学院院长、东南大学校长韦钰
  • 1993年11月-1997年10月 东南大学校长陈笃信
  • 1997年10月-2006年6月 东南大学校长顾冠群
  • 2006年6月-至今 东南大学校长易红


校友

注释

参考文献

關聯

参看

外部链接


Template:中国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