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清真大寺:修订间差异
小 →建筑特点 |
小 →历史 |
||
第18行: | 第18行: | ||
同心清真大寺的始建年代无文字记载可考,据传始建于距今600年的明朝初期,由一座喇嘛庙改建而成。根据寺内石刻考证:同心清真大寺从始建至今共经历了三次重修,分别是明朝[[万历]]年间,清朝[[乾隆]]年间和清朝[[光绪]]年间。 |
同心清真大寺的始建年代无文字记载可考,据传始建于距今600年的明朝初期,由一座喇嘛庙改建而成。根据寺内石刻考证:同心清真大寺从始建至今共经历了三次重修,分别是明朝[[万历]]年间,清朝[[乾隆]]年间和清朝[[光绪]]年间。 |
||
[[1739年]],同心清真大寺毁于[[地震]],后来[[回族]]教众于1791年又在原址上重新修建了清真大寺,并垒起了高达7米的建筑基座。大寺在此次重修时基本确定了建筑规模和造型。<ref name="吴忠"/>第三次重修是因为清朝[[同治]]年间,马化龙领导的回民起义被镇压之后,该寺即被拆毁。直到[[光绪]]年间([[1907年]]),[[西吉]]沙沟道堂教长马元章带头捐资,号召同心城的教徒们捐款重修。<ref name="政协"/> |
[[1739年]],同心清真大寺毁于[[地震]],后来[[回族]]教众于1791年又在原址上重新修建了清真大寺,并垒起了高达7米的建筑基座。大寺在此次重修时基本确定了建筑规模和造型。<ref name="吴忠"/>第三次重修是因为清朝[[同治]]年间,[[马化龙]]领导的[[回民起义]]被镇压之后,该寺即被拆毁。直到[[光绪]]年间([[1907年]]),[[西吉]]沙沟道堂教长[[马元章]]带头捐资,号召同心城的教徒们捐款重修。<ref name="政协"/> |
||
[[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西征时,曾以大寺为会场召开各界代表大会,并且在这里成立了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 |
[[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西征时,曾以大寺为会场召开各界代表大会,并且在这里成立了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 |
2009年10月22日 (四) 14:52的版本
同心清真大寺 |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 |
地址 | 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 |
分类 | 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 |
时代 | 明至清 |
编号 | 3-136 |
认定时间 | 1988年 |
同心清真大寺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年代最久、规模最大的清真寺。它在宁夏南部山区的穆斯林中影响极大,经堂教育很发达,历史上曾是该地区宗教学术活动的中心,曾有不少知名的穆斯林学者在这里求学讲道。[1]
相传同心清真大寺始建于明朝初期,是在一座倾塌的喇嘛庙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距今约600年的历史。[2]在明清两代曾经重修过三次,1936年红军西征时曾经在这里成立了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同心清真大寺以汉式建筑为主体,又兼纳了伊斯兰风格的装饰,气势雄伟,装饰精美,是回汉文化交融的重要见证之一。[3]
历史
同心清真大寺的始建年代无文字记载可考,据传始建于距今600年的明朝初期,由一座喇嘛庙改建而成。根据寺内石刻考证:同心清真大寺从始建至今共经历了三次重修,分别是明朝万历年间,清朝乾隆年间和清朝光绪年间。
1739年,同心清真大寺毁于地震,后来回族教众于1791年又在原址上重新修建了清真大寺,并垒起了高达7米的建筑基座。大寺在此次重修时基本确定了建筑规模和造型。[1]第三次重修是因为清朝同治年间,马化龙领导的回民起义被镇压之后,该寺即被拆毁。直到光绪年间(1907年),西吉沙沟道堂教长马元章带头捐资,号召同心城的教徒们捐款重修。[2]
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西征时,曾以大寺为会场召开各界代表大会,并且在这里成立了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
建筑特点
大寺座西向东,寺门、照壁、井房、浴室在下部,大殿、邦克楼、讲堂在一座7米高的砖砌高台上。照壁立于高台正前方,照壁后面是三孔拱门,邦克楼立于拱门之上。穿过拱门,拾级而上,登上高台,是一个由大殿和南北讲堂形成三合院式平台,其中大殿为砖木结构,坐西向东。整个大寺占地3542平方米,建筑气势雄伟,汉式风格为主,辅以以伊斯兰教风格装饰。
礼拜大殿
礼拜大殿是寺的核心建筑,很多宗教活动就在此进行。礼拜大殿由前后两座殿宇和门前抱厦相连结而成。除两侧有低矮、透空的栏杆外均为空廊式。抱厦柱枋间装饰有云纹挂落,斗栱挑檐参差有致,拱垫板间镂刻植物与阿文图案。大殿以木板铺地,墙壁装饰有《古兰经》文书法。两殿宽18米,总长约30米,净空面积为408平方米,可容纳800人礼拜。前后两殿内各以四根明柱支撑,柱头以莲花装饰,设计者巧妙地将三根垂柱运用斜梁搭接,既减轻了木结构所承受的重量,又改善了殿后视野。[4]
前后大殿的八根擎柱上原挂有四副抱匾,现存的只有一联,其余均毁于“文化大革命”中。[2]
照壁
砌照壁宽9米,高6米,壁身部分构划分成七个开间,壁身正中是光绪年间以青砖雕刻的“月藏松柏”图,象征“真主万能不朽,教徒生年长寿”,两边是“万物偏生沾主译,群迷普渡显圣恩”的砖雕隶书对联,落款是:“河州工匠马忠良刻石”。[3]照壁另外一面用阿拉伯文和中文写着:同心清真大寺。
邦克楼
邦克楼,是阿訇传呼穆斯林每天按时做礼拜的地方。邦克楼原为三层,在民国时期层遭龙卷风毁坏,后经重建为两层。[4]邦克楼位于三孔入口拱门之上,长宽均为8米,平面成正方形,“西蜀工匠谭德华”的字样。楼顶四角攒尖,柱枋之间装饰有精美的硬木挂落,精巧玲珑。[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