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僑華人:修订间差异
→定義: 增加或調整小作品標籤 內容擴充 |
|||
第200行: | 第200行: | ||
|{{flag|Trinidad and Tobago|name=Trinidad & Tobago}}||--||--||--||-- |
|{{flag|Trinidad and Tobago|name=Trinidad & Tobago}}||--||--||--||-- |
||
|- |
|- |
||
|{{flag|Costa Rica}}|| |
|{{flag|Costa Rica}}||哥斯达黎加华人 ||9000(2008)[||--||-- |
||
|- |
|- |
||
|{{flag|Dominican Republic}}||--||--||--||-- |
|{{flag|Dominican Republic}}||--||--||--||-- |
2009年11月8日 (日) 04:13的版本
海外華人 | |
---|---|
總人口 | |
39,379,784人 | |
分佈地區 | |
新加坡 | 2,684,936人[9] |
圣诞岛(澳) | 1,045人[10] |
印度尼西亞 | 7,566,200人[11] |
泰國 | 7,153,240人[12] |
马来西亚 | 7,070,500人[13] |
美国 | 3,376,031人[14] |
加拿大 | 1,612,173人[15] |
秘魯 | 1,300,000人[16] |
越南 | 1,263,570人[17] |
菲律賓 | 1,146,250人[18] |
緬甸 | 1,101,314人[19] |
俄羅斯 | 998,000人[20] |
澳大利亞 | ~700,000人[21] |
日本 | 519,561人[22] |
柬埔寨 | 343,855人[23] |
英国 | 296,623人[24] |
法國 | 230,515人[25] |
印度 | 189,470人[26] |
老挝 | 185,765人[27] |
巴西 | 151,649人[28] |
新西兰 | 147,570人[29] |
荷蘭 | 144,928人[30] |
韩国 | 137,790人 [來源請求][31] |
巴拿马 | +100,000人 |
語言 | |
多樣的 | |
宗教信仰 | |
主要為道教、大乘佛教、中國民間信仰與無神論。 非主流的有:基督教、天主教與伊斯蘭教。 |
定義
「海外華人」有多种定义,带有中西文化差异及模糊,它可以是来自Overseas Chinese的翻译名词,在不同文字下会产生不同的定义。這個詞可以代表來自很多不同国家的公民,例如印尼、泰國、马来西亚、美國等国家出生的華人後裔,也可以狹隘地專指漢民族。
中華民族
華人一般指中華民族,所以目前有些居住在南韓的中國少數民族朝鮮族也常被計算入海外華人。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当地政府由以政治因素把峇峇(被馬來族同化的唐人)归为華人。
中華民國成立以前,定居在海外的漢族,在书籍上多以“唐人”的名稱出现。中华民国成立后,开始使用“華人”、“华侨”或“海外华人”等等。老一代的海外人家依然有很多自称唐人,稱華埠為「唐人街」。今日通用的“普通话/国语/中国话”在中华民国成立以前是未被廣泛教導和使用的,所以移居海外的唐人一般使用各自的母语方言來交谈。一般上,例:福建人和广东人因为语言不通,难以交談良久,因此在海外皆需倚靠各自的会馆和语言群生存。
有項關於海外華人研究,定義了「非漢民族」海外華人的幾個條件:有證據可以證明他們曾在中國或源自中國;他們仍保有他們的文化;有中華文化,且並非出身於他們現在的地方。於此定義下,少數民族海外華人大約有七百萬,約佔總海外華人的8.4%[1]。
「中國人」問題
至于身份是外国人还是中国人,由於当年成功是依靠大量海外華人的支持,所以《中華民國國籍法》[2]接受同時擁有中華民國國籍與他國國籍的双重國籍身分,把華裔定義为只要血統上具有中華民族血緣者,皆為華裔,接受海外華人中華民國公民。(请看:印尼華人國籍問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第五条表示: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本人出生在外国,具有中国国籍;但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并定居在外国,本人出生时即具有外国国籍的,不具有中国国籍[3][4][5]。
華人的辨別涉及到主觀和客觀的族體認同,文化認同,信仰認同與血統認同。以主觀認同來說,有些華人刻意的在宴會上穿著中裝以彰顯自己具有中國血統,有些人則千方百計想隱瞞自己身分,不希望別人將他視為中國人。在此,華人的辨別就是由該人的主觀心態來決定,誠如上述,我們應該將前者歸類為華人,而將後者剔除之。另一方面,客觀認同則不以個人的心態做為標準,而是以當地社會是否將其人視為華人為主,換言之,即是以膚色的成見為依據。
分类
根据通行的定义原则,出于某种目的、需要、动机跨出国境,在国外长期居住的华人移民称之为海外华人。海外移民由于受到居住国国籍法的限制,華人、華僑在法律上有着严格的界限和区分。
- 华侨,未加入外籍的移民,包括拿到居住国永久居民身份的人,称之为「华侨」,仍保留本国公民身份,仍然受到本国法律及领事管辖和保护;
- 華人,加入外国国籍的移民被称之为“华人”,法律身份已变为外国人,受居住国法律和政府的管辖。
- 华裔,华人或者华侨的后代。[6]
在臺灣,所有居住在海外的華人都被稱作華僑。[7]
历史
中国人到外国侨居,传说开始于周秦时代,但有史可查的是汉朝。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建立了中西交通,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每年都有使者和人民的来往,多则几百人,少则百多人。中国自汉朝已开辟与东南亚和印度、伊斯兰卡的海上交通。由于开展海外贸易,中国商人、水手开始向东南亚进发,其中一部分人定居下来,成为了第一代海外移民。
唐朝时期,中国人移居国外逐渐增多,许多外国人称海外华人为“唐人”,华侨回国也称回“唐山”。到了公元10世纪以后的宋、元时代,我国沿海居民因受连年兵乱的影响,尤其是福建、广东受元军的残酷摧残,纷纷逃往海外避难谋生。
中国人大量移居东南亚始于明朝。郑和下西洋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海上远征,郑和率领200艘船舰组成的船队浩浩荡荡的在南洋各地访问。从1405年—1433年的28年间,郑和7次下西洋,率船队远航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岸及红海沿岸港口。在西方殖民者入侵东南亚之前,从中国移居到东南亚的华人主要是在通商贸易的需要上移民海外。至16世纪,特別是17世纪西方国家相继侵入东南亚各地以后,随着东南亚各国逐步沦为殖民地,中国人主要作为劳动力而移居东南亚,跟隨已定居海外的親友赴東南亞學習做生意或從事劳工(详细全文请看:華人移民史)。
而在欧美工业革命期间有大量平民为了淘金,被卖到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非和俄羅斯等国家当苦力,從事危險的工作如開採金礦與鐵路工程等。当中有很多是契約華工,俗稱为「賣豬仔」。根据记载,被卖到中美洲殖民地的契約華工的命最苦,死亡人数超过半数以上,当中很多人被骗,契約到期也不得回家。在唐人的这段移民潮里,知识水平高者不多。
在十九世紀,是歐洲殖民主義在發展到最高峰的時候,也是世界大移民潮的開始。当时有很多欧美的殖民者缺乏資金聘請勞工,同時在康雍乾年間的福建與廣東却是個相對和平的時期,民间一般都富有。惟嘉庆以后,大清的可耕地开始嚴重不足、官吏日益腐败、官民染上鸦片癮等,此时民间有了過剩的勞工,同时欧美各國开始强盛,因此满清被迫同意讓平民遠赴海外当歐美殖民地的劳工。清末鸦片战争以後,民间發生饑荒的次數增加,贫穷程度已难以形容,到处有穷人和乞丐,上百万的廣東和福建人為了改善生活,都興起赴外當勞工的意向。很多福建人選擇在東南亞與他們在明朝时期已定居海外的前輩學習和工作,廣東人也有不少;廣東省的台山有最多人移居海外。在廣東珠江三角洲土客衝突時期,有些人被賣到秘魯、巴拿馬、墨西哥、古巴一带。
在1984年,英國主動洽詢香港主權是否轉移至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引起了香港另一次往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美國、拉丁美洲和其它地區的移民潮。1989年的天安門事件也有移民潮。移民潮在1997年主權移交之後平息。在戰後,為了改善生活,很多香港新界和香港的人移居到英國,荷蘭等国家。移民潮当中很多是來自臺灣和香港,由其在1950年代到198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嚴格限制公民移民的時期。越南的移民被稱為Hoa(越南華僑)。
近来,2005年,也有中国人被骗卖到马来西亚当契約華工,这被认为是"现代卖猪仔"。通常是中国劳工被诱骗入境工作后,语言不通、人生地不熟,為仲介者所迫害。[8]
数量及分布
目前的海外華人估計有四千萬人之譜,主要生活於當地為相對多數民族的新加坡及在當地為相對少數民族的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與越南。這些地區的海外華人主要是在十六到十九世紀福建省與廣東省,以及後來的海南省。而從十世紀到十五世紀的移民主要是前往马六甲與東南亞。
統計數據
洲別/國家 | 當地對海外華人的稱呼 | 海外華人人口 | 佔當地人口百分比 | 佔全球海外華人百分比 |
---|---|---|---|---|
亞洲 | 30,976,784 (2006) | 0.8% | 78.7% | |
泰國 | 泰國華人 | 8,500,000 (2006) | 14% | 11.7% |
印度尼西亞 | 印尼華人 | 7,300,000 (2003) | 3.1% | 11.7% |
马来西亚 | 馬來西亞華人、峇峇 | 7,000,000 (2006)[9] | 24.5% | 12.1% |
新加坡 | 新加坡华人、華族 | 2,700,000 (2005)[10] | 75.6% | 4.3% |
越南 | 越南華人 | 2,300,000 (2006)[11] | 3% | 2%-3% |
菲律賓 | 菲律賓華人 | 1,500,000 (2004) | 2% | 2.4% |
緬甸 | 緬甸華人、果敢族 | 1,300,000 (2003) | 3% | 2.1% |
日本 | 日籍華人 | 606,889 (2007) | 0.5% | 1.5% |
印度 | 加爾各答華人社區 | 186,461 (2005) | 0.02% | 0.5% |
柬埔寨 | 柬埔寨華人 | 150,000 (2003) | 1.2% | 0.2% |
韩国 | 韓國華人 | 85,000 (2003) | 0.2% | 0.16% |
汶萊 | 汶萊華人 | 56,000 (2006) | 15% | 0.1% |
老挝 | 老挝華人 | 50,000 (2003) | 1% | 0.1% |
Template:PRKf | 朝鲜華人 | 50,000 (2003) | 0.2% | 0.1% |
以色列 | 以色列華人 | 23,000 | 0.3% | 0.1% |
蒙古国 | 蒙古華人 | 11,323 | 0.4% | 0.03% |
巴基斯坦 | 巴基斯坦華人 | -- | -- | -- |
美洲 | 5,920,000 (2005) | 0.6% | 14.4% | |
美国 | 華裔美國人 | 3,000,000 (2005) | 1% | 6.8% |
加拿大 | 加拿大籍華人 | 1,300,000 (2004) | 3.69% | 3.4% |
巴西 | 巴西華人 | 360,000 (2006) | 0.10% | 0.4% |
秘魯 | 秘魯華人 | 250,000 | 2.08% | 0.4% |
巴拿马 | 巴拿馬華人 | 150,000 | 5% | 0.4% |
阿根廷 | 阿根廷華人 | 60,000 | 0.16% | 0.1% |
尼加拉瓜 | 尼加拉瓜華人 | 12,000[12] | -- | -- |
牙买加 | 牙馬加華人 | 10,000 (2004) | 0.3% | 0.02 |
古巴 | 古巴華人 | 500 | -- | -- |
波多黎各 | 波多黎各華人 | -- | -- | -- |
苏里南 | -- | -- | -- | -- |
智利 | -- | -- | -- | -- |
墨西哥 | -- | -- | -- | -- |
Trinidad & Tobago | -- | -- | -- | -- |
哥斯达黎加 | 哥斯达黎加华人 | 9000(2008)[ | -- | -- |
多米尼加 | -- | -- | -- | -- |
圭亚那 | -- | -- | -- | |
歐洲 | 1,700,000 (2006) | 0.2% | 4.1% | |
俄羅斯 | 俄羅斯華人、東干族 | 680,000 | 0.5% | 1.9% |
法國 | 法國華人 | 300,000 | 0.5% | 0.9% |
英国 | 英籍華人 | 247,403 (2001)[13] | 0.4% | 0.7% |
爱尔兰 | -- | 16,533 (2006)[14] | 0.39% | |
義大利 | 義大利華人 | 111,712 | 0.19% | 0.2% |
西班牙 | 西班牙華人 | 99,000 (2006)[15] | 0.22% | 0.16% |
德国 | -- | 71,639 (2004)[16] | 0.1% | 0.1% |
荷蘭 | -- | 44,713 (2006)[17] | 0.7% | 0.1% |
羅馬尼亞 | 羅馬尼亞華人 | 2,249 | -- | -- |
塞爾維亞 | -- | -- | -- | -- |
保加利亚 | -- | -- | -- | -- |
大洋洲 | 1,000,000(2003) | 1.9% | 1.7% | |
澳大利亞 | 澳大利亞華人 | ~700,000(2006)[18] | 2.5% | 1.3% |
新西兰 | 華裔紐西蘭人 | 147,570 (2006) | 2.8% | 0.3% |
斐济 | 斐濟華人 | 6,000 (2000) | 0.5% | 0.01% |
汤加 | -- | -- | -- | -- |
萨摩亚 | -- | -- | -- | -- |
非洲 | 103,000 (2003) | 0.02% | 0.3% | |
南非 | 南非華人 | 100,000 (2003) | 0.2% | 0.3% |
模里西斯 | 模里西斯華人 | 36,830 (2007) | 2.9% | 未知 |
尚比亞 | -- | -- | -- | -- |
安哥拉 | -- | -- | -- | -- |
佛得角 | -- | -- | -- | -- |
總共 | -- | 39,379,784 | 0.6% | 100% |
統據數據使用當地政府數據或可信度最佳的估計。百分比可能因人口普查結果或估計結果而有所不同。
前二十名海外華人人口
統計數據來自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2005年的統計結果。[32].
國家 | 2005年人口 | 排名 |
---|---|---|
印度尼西亞 | 7,566,200 | 1 |
泰國 | 7,053,240 | 2 |
马来西亚 | 6,187,400 | 3 |
美国 | 3,376,031 | 4 |
新加坡 | 2,684,900 | 5 |
加拿大 | 1,612,173 | 6 |
秘魯 | 1,300,000 | 7 |
越南 | 1,263,570 | 8 |
菲律賓 | 1,146,250 | 9 |
緬甸 | 1,101,314 | 10 |
俄羅斯 | 998,000 | 11 |
澳大利亞 | ~700,000 | 12 |
日本 | 519,561 | 13 |
柬埔寨 | 343,855 | 14 |
英国 | 296,623 | 15 |
法國 | 230,515 | 16 |
印度 | 189,470 | 17 |
老挝 | 185,765 | 18 |
巴西 | 151,649 | 19 |
荷蘭 | 144,928 | 20 |
华人在海外的遭遇
海外華人有時候會受到敵對的眼光與歧視(參閱反華情緒)。這樣的對待是否合理,時常是海外華人與本土主義者的爭論點。一個主要的爭論點就是海外華人對經濟的不成比例的影響力(他們支配了東南亞的經濟),以及他們對於後代的主體意識。如1998年印尼排華事件與馬來西亞的五一三事件就是這些爭論點所引起的例子。
種族政策也有可能是雙方爭論的來源。在馬來西亞,海外華人傾向於讓各個族群在公家機關工作、大學入學等的機會平等。然而很多的馬來人以他們的族群需要保障的理由來反對。定義一個人是馬來人、華人或其它「本地人」在馬來西亞是個很敏感的政治問題。在議會中提出關於保障政策對華人政治家是一項禁忌,這會被視為煽動種族衝突。
在印度尼西亞,華人將他們的孩子送去正規的華人中等學校是被禁止的。在其它方面,具有文化象徵的事物(如農曆)也是被禁止的。中文招標也是被禁止的,直到2004年才解禁。
為了防止岐視,有些海外華人明確地以國別來辯認自身(即他們是從那個國家來,或他們目前居住在那個國家)。
在美國與加拿大,很多職業與鐵路相關的北美海外華人在十九世紀深受種族歧視。儘管今日有些不平等的法律已經廢除或不在實行,但兩個國家都曾經立法禁止華人入境移民,如美國有排華法案,而加拿大點有1923年華人移民法案。
同化
海外華人對於同化的接受程度,周遭國家的相互作用(參閱唐人街),與對中國的關係都有不盡相同。在泰國,海外華人大量地與當地人互相通婚、同化。在緬甸,華人很少與當地人通婚(甚至不與講其它方言的中國人通婚),但又大規模的接受緬甸文化,同時又維持中華文化。印度尼西亞與緬甸是在這些國家中禁止用外國語文(包括中文)命名的國家。但到了2003年,印度尼西亞政府同意海外華人在出生證明上用他們的中文名字或中文姓氏。
在越南,中文姓名被用越南文拼寫。舉個例子,胡錦濤(漢語拼音: Hú Jǐntāo)轉成越文就變成「Hồ Cẩm Đào」。在大多數的情況下,越南人與華人沒有什麼差別。在西方國家,華人普遍地使用羅馬文字來拼他們的名字,而名字使用當地的名字的情況也很普遍。
另一方面,馬來西亞華人則維持公開的身分。雖然他們有部分被當地同化。在這個例子中,多樣的社會普遍存在於華人社區中(參見:峇峇)。在菲律賓,很多年輕的海外華人被徹底同化,然而老一輩的華人則傾向被視為「外國人」。華人也為一些國家帶來文化影響,如繼承大量中華文化的越南。大量的華人居住在越南,並再也沒回去中國。[19]
職業
在東南亞國家的海外華人們已經奠定了他們在商業與財政的地位。在北美洲、歐洲與大洋洲,職業是分歧的且不可能普遍化的,範圍從餐飲業到重要的行業如醫學、藝術與教育界。
與官方的關係
海外華人稱中國祖籍地主要有以下稱呼:“唐山”、“原鄉”、“祖國”、“大陸”、“祖國大陸”、“我國”等。
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兩者皆與海外華人有著高度且複雜的關係。兩者皆成立中央部會來處理海外華人事務。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皆保障海外華僑在立法機關的席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民意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設有歸國華僑的席次。而中華民國的國會-立法院,也有華僑(僑居國外國民)之選舉名額,這些名額由中華民國各個政黨在立法院選舉(國會改選)時之「政黨票」獲得的票數比例來分配(僑選立委席次計入全國不分區,兩者共選出34席)。大多數被選上的人有雙重國籍,不過他們在上任前必需放棄外國國籍,成為完全中華民國國民(華裔美人可向美國在台協會辦理)。
海外華人有時在中國政治上扮演很重要的角色。1911年的辛亥革命中的絕大部分資金就是由海外華人提供。抗战时期,华人也提供了大量的财力,支持抗日事业,另有数万人回国参战,当时中国空军战斗机飞行员中华侨几乎占了四分之三。
在1950年代至1970年代,中華民國傾向基於孫中山所建立的基礎,由中國國民黨的海外分部尋求海華華人社群支持。与此同时,海外华人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占有重要地位,上将叶飞即是菲律宾归侨,实业家陈嘉庚也出任政协副主席的要职。不过,到了文革时期,与海外华人的联系受到严重影响,当时有海外关系甚至会被批斗,许多归侨都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改革开放后,中華人民共和國對海外華人的政策恢复到原有水准并得到加强。在198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嘗試積極地在其它方面尋求海外華人的支持,尋求他們的技術與資金來幫助發展。現在,很多海外華人投資中國大陸,提供了包括財政來源、社會與文化網路、互相交流與機會。
参考资料
- ^ "A Survey of the Study on Huanqiao-Huaren in PRC (1950-2000) —With Reference to the Study on Ethnic Minority Huanqiao-Huaren".
- ^ 中華民國國籍法
- ^ http://www.gov.cn/banshi/2005-05/25/content_843.htm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第五条明确地区分出外国人和中国人/中国公民,说明了“出生时即具有外国国籍的,不具有中国国籍”,也就不是台灣人或中國公民了。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第五條規定:
- 父母雙方或一方為中國公民,本人出生在外國,具有中國國籍;但父母雙方或一方為中國公民並定居在外國,本人出生時即具有外國國籍的,不具有中國國籍[1]
- ^ 《国籍法》,第五条,海外出生的华人/唐人/中华民族/华夏族/中国人后代为非中国公民。一般称华裔。
- ^ 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定義為「華裔乃泛指在海外出生的華人後裔」。華人經濟力與台灣經貿發展關係之研究
- ^ 《星洲日报》报道:中国人再被卖猪仔 在大马过著非人生活。
- ^ US Department of State info on Malaysia [2]
- ^ Singapore Statistics [3]
- ^ [4]: Source from the US Department of State shows (source linked) that as of 2006 there are 2.3 million Chinese in Vietnam. The 1.3 million figure from 1999 excludes Chinese of other nationalities not included in that census, and Chinese population has also increased dramatically since 1999 due simply to large birth rate.
- ^ Rank and statistics of Han Chinese worldwide on joshuaproject.net
- ^ "Population of the UK, by ethnic group, 2001" (Note that in UK usage Asian in this context refer to South Asia). 已忽略未知参数
|accessyear=
(帮助); 已忽略未知参数|accessmonthday=
(帮助) - ^ http://beyond2020.cso.ie/Census/TableViewer/tableView.aspx?ReportId=1842
- ^ Instituto Nacional de Estadística: Padrón 2006[5].
- ^ Federal Statistical Office Germany [6].
- ^ Dutch Census Bureau (excludes ethnic Chinese not from China)[7].
- ^ 200 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 [8].
- ^ The Urban History of the Southeast Asian Coastal Cities.
參考書目
- 陳烈甫,《華僑學與華人學總論》,(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
- 李安山,《中國華人華僑學》〈中國華人華僑學的科學定位與研究對象〉,(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