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漢化: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Userask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第14行: 第14行:
==西藏==
==西藏==
一些西方國家和[[西藏流亡政府]]指責[[中華人民共和國]]對[[西藏]]的統治手段是野蠻的將[[藏族]]同化入漢族的行爲,這些手段包括在西藏推行中文教育、拆除西藏的[[佛教]]寺廟以及鼓勵[[漢人]]移民西藏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及其支持者認爲,中國領土的「完整性」最爲重要,以任何名義分裂中國的行爲都是不可容忍的;藏族文化被破壞決不是他們的本意,而只是政策的不完善。
一些西方國家和[[西藏流亡政府]]指責[[中華人民共和國]]對[[西藏]]的統治手段是野蠻的將[[藏族]]同化入漢族的行爲,這些手段包括在西藏推行中文教育、拆除西藏的[[佛教]]寺廟以及鼓勵[[漢人]]移民西藏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及其支持者認爲,中國領土的「完整性」最爲重要,以任何名義分裂中國的行爲都是不可容忍的;藏族文化被破壞決不是他們的本意,而只是政策的不完善。

==新疆==
==新疆==
中國清朝將該地劃入版圖、並賦予「新疆」之名,而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將大量的漢人移民該地、漢人/中國對當地經濟及資源的壟斷、不當的少數民族優待措施(不賦予足夠的優待及保護、卻給不應給的特權)、漢化當地人的疑慮以及「新疆」這個具有殖民性格的地名,都引起當地[[維吾爾族]]的嚴重不滿及造成他們與[[漢人]]的種族衝突。
中國清朝重新將該地劃入版圖、並賦予「新疆」之名,而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將大量的漢人移民該地、漢人/中國對當地經濟及資源的壟斷、不當的少數民族優待措施(不賦予足夠的優待及保護、卻給不應給的特權)、漢化當地人的疑慮以及「新疆」這個具有殖民性格的地名,都引起當地[[維吾爾族]]的嚴重不滿及造成他們與[[漢人]]的種族衝突。


==臺灣==
==臺灣==

2010年3月21日 (日) 06:45的版本

中國化是指將其他國家民族語言文化同化中國語言文化的過程。中國化被許多人認爲是文化同化的一種形式,是強勢漢文化對其他弱勢文化的破壞與侵吞,因而廣遭指責。但也有人指出,歷史上有不少民族(鮮卑蒙古族)曾是完全自願地融入中國文化,成為漢族的一分子。

歷史上的中國化

廣義上的中國化包括作爲中華民族主體的漢族對周邊民族的同化與融合,也被稱作漢化。這個過程一直貫穿著中國的歷史。自古以來,漢人具有發達的政治經濟文化,優越的地理位置,懸殊的人口優勢,因而在民族融合中扮演主導角色。

西藏

一些西方國家和西藏流亡政府指責中華人民共和國西藏的統治手段是野蠻的將藏族同化入漢族的行爲,這些手段包括在西藏推行中文教育、拆除西藏的佛教寺廟以及鼓勵漢人移民西藏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及其支持者認爲,中國領土的「完整性」最爲重要,以任何名義分裂中國的行爲都是不可容忍的;藏族文化被破壞決不是他們的本意,而只是政策的不完善。

新疆

中國清朝重新將該地劃入版圖、並賦予「新疆」之名,而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將大量的漢人移民該地、漢人/中國對當地經濟及資源的壟斷、不當的少數民族優待措施(不賦予足夠的優待及保護、卻給不應給的特權)、漢化當地人的疑慮以及「新疆」這個具有殖民性格的地名,都引起當地維吾爾族的嚴重不滿及造成他們與漢人的種族衝突。

臺灣

台灣的住民本非漢人,而在四百餘年來,由中國閩粵等地移民之漢人將漢文化(以鶴佬、客家文化為主)帶來台灣。

除了漢人移民外,台灣經歷過一段「原住民漢化」、「漢原通婚」的歷史。此論點在史書及民間俗諺上都有相當的證據;針對台灣鶴佬客家兩族群的基因研究發現,這兩個族群內部都有相當的原住民血統;而台灣的漢人文化也似乎有一些原住民文化遺留(例如吃檳榔)。當時中國概念與現在相差很遠,因此應該稱為「台灣漢化」。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更新的漢人移民(通稱外省人)也將中國各地文化帶來台灣。這是台灣過去文化及語言上的「中國化」。

2000年以來,“中國化”一詞在臺灣政治術語中通常指中國大陸對臺灣的政治、文化及經濟之影響。台獨人士及許多西方人士認爲,如果不阻止這些影響走向不當路線——例如經濟交流走向受制於中國、在政治上讓民主自由人權走向「中國標準」及中國民族主義的潛移默化,是把臺灣在政治上「中國化」的重要手段,為日後的統一或鋪平道路或讓台灣成為中國的附庸國。

這個詞常常和“去中國化”相提並論。1990年代以后,全島掀起了臺灣本土化運動(例如,復興鶴佬話客家話和其他原住民語言等)。中國大陸政府和泛藍勢力認爲此運動屬於去中國化。但也有人指出,台獨運動只是純粹在政治上去中國化;在文化上,臺灣的本土語言文化源於中國的比例很高、甚至比現今的中國文化更有古風(例如台語、客語保留平仄,而現在的華語則沒有),因此復興本土文化在文化上只是一種類似於方言保護的運動,對於中華文化有正面影響。

朝鮮、韓國、日本、越南

“中國化”一詞也被中國的東亞鄰國朝鮮日本越南所使用,用於描述歷史上中國的語言和文化對這些國家的深刻的影響。這些國家都屬於漢字文化圈,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包括儒學道教漢傳佛教文學藝術科技乃至生活習俗等,幾乎是全方位的。近代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衰弱,這些國家爲了建立自主的國族認同,脫離對中國的附庸關係,也先後開展了各種形式語言和文化的政治及社會運動。這些運動也被稱作“去中國化”。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