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上海市:修订间差异

坐标31°14′N 121°29′E / 31.233°N 121.483°E / 31.233; 121.483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Dvd627留言 | 贡献
方言:​ 内容扩充
Dvd627留言 | 贡献
第515行: 第515行:


从1980年代后期开始,全中国各地学校统一用[[普通话]]授课(除个别少数民族学校外,基于保护民族文化的考虑,仍然使用民族语言授课,但大学一般都以汉语普通话为教学语言)。
从1980年代后期开始,全中国各地学校统一用[[普通话]]授课(除个别少数民族学校外,基于保护民族文化的考虑,仍然使用民族语言授课,但大学一般都以汉语普通话为教学语言)。
由于在幼儿园开始就实行“推普”,隔绝家庭中老一辈的影响,相当多的上海孩子不会说上海话,不了解上海过去的历史,使得上海话已面临灭绝的危险。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更是在一次采访中公开表示,上海人在世博会期间在公众场合“别说上海话,人家不懂方言。”
由于在幼儿园开始就实行“推普”,隔绝家庭中老一辈的影响,相当多的上海孩子不会说上海话,不了解上海过去的历史,使得上海话已面临灭绝的危险。上海《新民晚报》曾刊登一篇文章,指“说上海话是没有文化的表现”。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更是在一次采访中公开表示,上海人在世博会期间在公众场合“别说上海话,人家不懂方言。”


近几年来,上海市民的保护海派文化的意识开始有所复兴,许多人又开始说上海话。在义务教育中加入选学科目,乡土地理。更有学者编撰上海方言词典,揭开上海方言背后一个个传奇的故事。然而,必须看到,面对政府的消极态度以及大量外地居民的不断涌入和全中国对上海人和上海话存在的偏见,上海话和海派文化仍危在旦夕。
近几年来,上海市民的保护海派文化的意识开始有所复兴,许多人又开始说上海话。在义务教育中加入选学科目,乡土地理。更有学者编撰上海方言词典,揭开上海方言背后一个个传奇的故事。然而,必须看到,面对政府的消极态度以及大量外地居民的不断涌入和全中国对上海人和上海话存在的偏见,上海话和海派文化仍危在旦夕。

2010年4月5日 (一) 03:58的版本

31°14′N 121°29′E / 31.233°N 121.483°E / 31.233; 121.483

Template:Infobox District

上海市普通话Shànghǎi Shì吴语Zaonhe Zy),简称,别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五大国家中心城市之一。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的中端,座落在长江三角洲的最东部。最北部为长江口崇明岛,东部面向东中国海,南濒杭州湾,西面与江苏浙江两省相邻。

上海原来是捉鱼和纺织品的小城镇。在19世纪,由于它的港口地点,上海越来越重要。由于南京条约上海成了外贸中心;到1930年上海成为了商业和金融中心。1990年以后,邓小平的经济改造导致了特别强烈发展和金融;2005年上海港成为了世界的最大船货港口。[1]目前,上海市正在筹备举办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是自从2008年奥运会以来中国的最大事件。

上海是中国主要旅游目的地之一。它的外滩城隍庙陆家嘴天际线(包括东方明珠塔)都是闻名的界标。它也是文化和设计的国际中心。今日上海是中国大陆最国际化的都市之一,是中国大陆的经济、商业,金融、和航运中心。

历史

古代

大約六千年前,现在的上海西部即已成陆,东部地区成陆也有两千年之久。春秋时属吴国东境,战国时属越国越王无彊时越国大败于楚国,遂并入楚国国境。相传上海地区后成为战国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的封地,故别称为“申”。[2]

公元四、五世纪时的晋朝,松江(即吴淞江,更常见的叫法为苏州河)和滨海一带的居民多以捕鱼为生,他们创造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叫“扈”,又因为当时江流入海处称“渎”,因此,松江下游一带被称为“扈渎”,以后又改“扈”为“滬”(后简化为“沪”)。[2]“上海”因位于松江(吴淞江)下游支流“上海浦”(今黄浦江)而得名。唐天宝十年(公元751年),上海地区属华亭县(现今的松江区),范围北到今天的虹口一带,南到海边,东到下沙。宋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因松江上游不断淤浅,海岸线东移,大船出入不便,外来船舶只得停泊在松江的一条支流“上海浦”(其位置在今外滩以东至十六铺附近的黄浦江中)上,南宋咸淳三年(公元 1267年)在上海浦西岸设置市镇,定名为上海镇。元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元朝中央政府把上海镇从华亭县划出,批准上海设立上海县,标志着上海建城之始。[3]

明朝时,上海逐渐兴盛,大明嘉靖三十二年,为抵倭寇筑上海城(在原南市区),归属南直隶松江府管辖。松江府辖境为全国最大的棉纺中心,除华亭县外,另有青浦县(今青浦区)、金山卫(今金山区)等。满清沿袭明制,归属江南省松江府,设江海关。[4]

近代与现代

1888年,开埠不久的上海
1933年的上海市中心区,大体上也就是1899年上海的全部市区范围:南市的华界,北部苏州河两岸的公共租界,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法租界

上海开埠至1912年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依照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作为五口通商之一的上海在1843年正式开埠。1845年,英国驻沪第一任总领事巴富尔与时任上海道台宫慕久签署了《上海租地章程》,是为上海乃至租界设立之始,此后法、美等国也陆续在上海圈立租界,1854年租界成立了自治机构工部局Shanghai Municipal Committee),租界具有治外法权与独立的行政权,不受中国政府管辖与法律限制。此后,在上海形成了2个租界与中国地方政府分割管理的局面:今上海市黄浦静安以及虹口杨浦四个区主要是上海公共租界(以英美为主),长宁区上海公共租界越界筑路区,卢湾徐汇两区主要是上海法租界,而闸北区和原南市区两片中国管理的区域(华界)则被租界分割为互不相连的两块。

申城开埠后,因扼长江口,位于大陆海岸线的中端,以及坐拥最为富庶的江浙太湖地区,因而在100年时间内迅速发展成为远东最大的经济、文化、航运交通中心。成为远东地区仅有的屈指可数的国际化大都市之一,被称为“十里洋场”。租界的存在使得上海未被战火所波及,并享有实际独立的地位和充分的国际联系,带来了近代上海的繁荣。[5]

北洋政府时期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前后,清朝的旧势力尚未彻底清除,民国的新势力尚且稚嫩,从中央到地方,军阀当道,政府几近瘫痪,社会呈现出一片无序混乱的状态。然而就在同时,上海的租界却有如国中之国,独享着一份特别的平和,甚而,租界在经济、人口等各方面都进一步加快了其发展的速度,由1912年开始至1936年可谓上海租界高度繁荣的一个阶段。民国初年,租界以外的闸北和南市(华界)属江苏省1927年,中华民国政府在租界以外地区设上海特别市,归属中华民国行政院直辖。此时,上海从法律上正式脱离江苏管辖,同时并入江苏省上海县、宝山县17市乡。1930年7月,改称上海市

20世纪初,在上海陆续发生了一系列影响到中国命运的政治事件。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召開,因此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隨後1922年7月和1925年1月,又分別召開中共二大四大周恩來陳雲為先後主持上海黨務工作。1925年5月30日,由于日本内外棉紗厂厂主枪杀罢工工人,上海学生、市民聚集在上海最繁华的商业街南京路上的老闸捕房门前进行抗议,英国巡捕开枪射击,造成了五卅慘案,从而引发全国性的反英运动。1927年4月12日,在上海闸北发生了四·一二事件,国民革命军第26军对工人纠察队强行缴械,造成大规模流血事件,开始了国共分裂。在事件的前夜,上海黑社会头子杜月笙诱捕并杀害了上海总工会负责人汪寿华。此后,中国共产党(1921年在上海法租界秘密成立)的中央机关——中央局仍然隐藏在公共租界中区闹市的云南路达数年之久,直到1933年江西苏区稳固后才迁往那里。1931年6月22日,中国共产党第三任最高领导人向忠发在上海被国民政府抓捕,随即叛变并被杀。

国民政府时期

1928年4月1日,国民政府在首都南京成立,上海因为地理优势,随即成为全国的经济与金融中心,直至今日。1932年1月28日,日本在东北制造九一八事變後,又在上海借口5名日本僧人在三友实业社门前被中国工人殴打,而挑起一二八事变,中日两国在上海闸北区激烈的軍事衝突持续时间长达一个多月,以至于南京国民政府也暂时迁移到洛阳1937年8月13日蒋中正调动大约70万中国军队(包括他的大部分精锐部队),在上海附近与日军展开长达3个月的淞沪会战,虽然中国军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阵亡33万人,空军损失过半。約當時全國三分之一軍隊兵員),但最终实力占优势的日本军队击败了中国军队,武力占领上海除租界以外的全部地区,日人並將上海改名為大道市,取自禮運大同篇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抗日組織鐵血鋤奸團也同時針對漢奸、日軍,展開一連串可歌可泣、熱血澎湃的偉烈抗日戰爭。

1932年,被日军轰炸后的上海商务印书馆

淞沪会战期间,上海公共租界的北半部,即今虹口、杨浦两区作为日军防区和日本势力范围,和华界一样受到重创。上海法租界苏州河以南的半个上海公共租界则开始了长达四年多的孤岛时期。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对英美宣战,随即日军攻入租界,上海全境被日本占领。后日本将租界“交还”给其扶持的傀儡汪精卫政权,美英也宣布放弃租界。1943年起,具有一个世纪歷史的租界便不复存在了。1945年上海由中华民国接管。此后到1949年5月,上海一直由国民政府接管统治。

1946年,国民政府统领的中华民国国军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之间爆发大规模内战(参见国共内战)。1949年5月28日解放军击败国军后控制上海全境,此间,许多与国民政府及海外机构有关的人员、财产和机构追随国民党撤离上海。

当代

浦东新区商廈林立
上海黄浦区(浦西)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设上海为直辖市,成为和北京一样未变更过行政级别的直辖市。并且成为中国经济与工业中心。文化大革命时期,上海亦成为四人帮张春桥王洪文活动的基地,在上海发生了很多重要事件。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80年代,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后,上海作为中国大陆经济中心的地位受到南方许多城市,尤其受到深圳、珠海等一些经济特区的挑战。在1989年六四运动中,上海各界人民和学生也积极参加了反腐败、争取民主自由的运动。上海出版的《世界经济导报》因为发表激进文章,而被当时的上海市委書記江澤民下令关闭。进入1990年代后,上海重新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金融贸易中心。1993年浦东开发开放,加快了城市发展速度,当时有口号称作“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近年来,人均GDP连续保持每年10%以上的增长。目前,上海正向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的目标迈进。

浦东与浦西连接通道的建造进程也标志着上海的发展进程,为浦江两岸的共同繁荣奠定了基础。1971年松浦大桥建成,改写了黄浦江无大桥的历史,1991年12月1日,上海第二座跨黄浦江大桥南浦大桥通车,1993年10月,杨浦大桥竣工通车直到2003年6月28日卢浦大桥的建成,黄浦江上已经有了6座大桥;同时1970年9月,打浦路隧道建成;1989年10月24日延安东路越江隧道通车至2003年9月29日大连路隧道通车。越江通道的发展,使得处在市中心金融贸易区的陆家嘴发生着显著的变化,1994年11月,东方明珠电视塔完工;1999年3月18日金茂大厦正式开张营业;1999年8月,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开业,2008年,大中华区最高建筑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正式开放。同年,上海市府宣布高达500多米的“上海中心”开始动工,预计将成为大中华区最高建筑。

上海自从浦东开放后承办过许多重要国际会议,增加了其国际影响力,同时也显示了中国大陆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2001年10月21日,上海承办了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2006年6月15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六次会议在上海举行。2010年,上海还将要承办世界博览会。此外,每年还有各种主题的大小展会在上海大量举行。会展业已经成为上海的重要产业之一。 在版图上,1949年上海面积为636平方公里。1958年江苏省的上海、嘉定、宝山、松江、金山、川沙、南汇、奉贤、青浦、崇明10个县划归上海市,上海市辖区范围扩大到5910平方公里。到2003年末,上海面积6340.5平方公里。境内辖有崇明、长兴、横沙三个岛屿,其中崇明岛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是目前大中华区的第三大岛,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大岛。

2006年,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祝均一违法挪用32亿社会保障基金,借给民营企业家张荣坤旗下的福禧投资公司用于收购沪杭高速公路。因此北京中央政府100多名调查人员前往上海,调查非法挪用社会保障基金的大案。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因此被撤职查办。

2009年3月,國務院通過加快上海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專家預計於2020年時,上海會成為與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以及國際航運中心[6]

地理

上海市在中国的位置
上海市中心区卫星图像

上海位于北纬31度14分,东经121度29分。正当中国海岸线中心点,是长江出海的门户。地处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前缘,东濒东海,北界长江,南临杭州湾,西与江苏省浙江省接壤。全市面积6,340.5平方千米,南北最长处约120公里,东西最宽处约100公里。其中市辖区2,648.6平方千米。

上海市全境为冲积平原,仅西南部有部分火山岩丘。海拔平均高度在4米左右,地势平坦,山脉少而低小。西部有佘山天马山等,但高度都在100米以下。上海市最高点是位于杭州湾内海拔103米的大金山

气候

上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湿润,4月-5月)、10月-11月)较短,12月-次年3月)、6月-9月)较长。

有春雨、梅雨、秋雨三个雨期。正常年份7-8月份伏旱,天氣酷熱,每年平均有8.7天最高氣溫超過攝氏35度。夏天和初秋較容易受由来自太平洋热带气旋颱風)吹襲。冬天下雪機會不大。

气候数据

  • 年平均气温:15.7 °C。
  • 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3.5 °C。
  • 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7.8 °C。
  • 极端最低气温:-12.1 °C(出现在1893年1月19日)。
  • 极端最高气温:40.2 °C(出现在1934年7月12日)。
上海 (1971-2000)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平均高温 °C(°F) 8.1
(46.6)
9.2
(48.6)
12.8
(55.0)
19.1
(66.4)
24.1
(75.4)
27.6
(81.7)
31.8
(89.2)
31.3
(88.3)
27.2
(81.0)
22.6
(72.7)
17.0
(62.6)
11.1
(52.0)
20.2
(68.4)
平均低温 °C(°F) 1.1
(34.0)
2.2
(36.0)
5.6
(42.1)
10.9
(51.6)
16.1
(61.0)
20.8
(69.4)
25.0
(77.0)
24.9
(76.8)
20.6
(69.1)
15.1
(59.2)
9.0
(48.2)
3.0
(37.4)
12.9
(55.2)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50.6
(1.99)
56.8
(2.24)
98.8
(3.89)
89.3
(3.52)
102.3
(4.03)
169.6
(6.68)
156.3
(6.15)
157.9
(6.22)
137.3
(5.41)
62.5
(2.46)
46.2
(1.82)
37.1
(1.46)
1,164.5
(45.85)
平均相對濕度(%) 75 74 76 76 76 82 82 81 78 75 74 73 77
月均日照時數 123.0 115.7 126.0 156.1 173.5 147.6 217.8 220.8 158.9 160.8 146.6 147.7 1,894.5
数据来源:中国气象局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平均温度(红色)降雨量(蓝色)

岛屿

在上海市区的北部,长江的出口处有三个岛屿和一些刚出水面的沙洲。三个岛即崇明岛长兴岛横沙岛,这是上海市最大的三个岛屿,另外还有南部的金山嘴,大金山等岛,崇明岛以东35公里有佘山岛。此外位于上海市区东北部、黄浦江下游有一座上海唯一的内河岛屿—复兴岛

崇明岛是由长江携带下来的大量泥沙冲积而成,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仅是长江中的两个小沙洲,面积只有十餘平方公里。后几经变迁,现在东西约80多公里,南北宽约10-15公里,面积为1041平方千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三大岛(包括台湾岛)和最大的冲积岛。

长兴岛和横沙岛位于崇明岛以南的江口,将江水分为南北二水道。长兴岛俗称鸭窝沙,露出水面不过百年左右,分为石头沙、瑞丰沙、潘家沙、鸭窝沙、金带沙五个部分。近40年来才逐渐成一岛。与吴淞相对。横沙岛在长兴岛东面,由横沙岛和元沙岛组成,面积约为40平方公里。

九段沙是在长江口深水航道南侧新淤积形成的沙岛,总面积为420平方公里(-6米),其中吴淞0米线以上面积145平方公里。目前无常住人口,2000年建立上海市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

河流

黄浦江苏州河吴淞江)贯穿市区。黄浦江将上海分为浦东浦西淀浦河衔接淀山湖与黄浦江。大治河衔接黄浦江于长江出海口。

行政区划

解放初期,上海共划分为20个市区和10个郊区。后经多次行政区划调整和撤县建区。1992年建立的浦东新区,由原黄浦区浦东部分、南市区浦东部分、杨浦区的浦东部分、上海县的三林乡和川沙县组成。原南市区和原黄浦区于2000年合并成为新的黄浦区。各郊县也从1980年代末起先后改为市辖区,具体的是:

当今上海的行政区划[7]
街道 街道
上海中心城区 上海郊区
黄浦区 6 0 0 宝山区 3 9 0
卢湾区 4 0 0 闵行区 3 9 0
徐汇区 12 1 0 嘉定区 3 7 0
长宁区 9 1 0 松江区 4 11 0
静安区 5 0 0 青浦区 3 8 0
普陀区 6 3 0 奉贤区 0 8 0
闸北区 8 1 0 金山区 1 9 0
虹口区 8 0 0 浦东新区 13 25 0
杨浦区 11 1 0 上海郊县
崇明县 0 16 2

至2009年末,上海共有17个区、1个县,共118个镇,3个乡,100个街道办事处,3293个居民委员会和1991个村民委员会。其中浦东新区内环部分与部分中环属于上海中心城区范围,而其余大部分地区以及原本南汇区属于郊区。闵行区部分区域与宝山区的部分区域已经完全城市化。 2009年5月6日上海市政府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国务院已批复了上海关于浦东扩区的申请,同意撤消南汇区,将原南汇区行政区域并入浦东新区。此次上海行政区划调整加大了区域资源整合力度,优化总体布局,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8]

政治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
位於上海人民广场人民大厦是中共上海市委、市人大常委会、上海市人民政府的辦公地點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市主要领导人(截至2009年5月)
中共上海市委书记 任职时间 市长 任职时间
饶漱石 陈毅 1949年5月28日-1958年11月
陈毅 柯庆施 1958年11月-1965年4月(去世)
陈丕显 曹荻秋 1965年11月-1967年2月
张春桥 张春桥革委会主任) 1967年2月-1976年10月
苏振华 苏振华革委会主任) 1976年10月-1979年1月
彭冲 彭冲 1979年1月-1980年3月
陈国栋 汪道涵 1981年4月-1985年7月
芮杏文 江泽民 1985年7月-1988年4月
江泽民 1987年-1989年6月 朱镕基 1988年4月-1991年4月
朱镕基 1989年8月-1991年4月 黄菊 1991年4月-1995年2月
吴邦国 1991年4月-1994年4月 徐匡迪 1995年2月-2001年12月
黄菊 1994年4月-2002年10月 陈良宇 2001年12月-2003年2月
陈良宇 2002年10月-2006年9月 韩正 2003年2月-
韩正(代理書記) 2006年9月-2007年3月
习近平 2007年3月-2007年10月
俞正声 2007年10月-

经济

1949年以前,上海是中国的商业金融中心、亚洲最主要的金融中心和远东国际金融中心。当时上海汇集着以中央银行 (中华民国)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四大政府银行为首的中国国家资本与官僚资本金融机构及数量众多的私人资本经营的银行、钱庄和信托公司(以下简称私营行庄公司)。总部设在上海的国内银行占银行同业公会会员的81%。经历了1927至1937年“黄金时期”的发展,到抗日战争爆发前,上海的私营行庄公司已达105家。

从外滩眺望浦东陆家嘴

上海同时是当时外国金融进入中国的首选之地。据统计,到1936年外国在华银行家数共有32家;其中,上海就有27家,而香港同年只有17家外国银行。这些外国银行大多集中在外滩一带:英商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德国德华银行、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台湾银行、俄国华俄道胜银行、法国东方汇理银行、美国花旗银行、比利时华比银行等,组成了“东方华尔街”。

上海当时的金融市场非常发达,拥有同业拆借、贴现等货币市场,内汇、外汇市场和标金(黄金)市场与大条银(白银)市场。在资本市场方面,上海当时是仅次于纽约和伦敦的全球第三大股票市场和第三大债券市场[9]。上海当时既是全国资金调剂中心,也是远东国际交易最活跃的金融中枢:1936年,上海的黄金市场全年成交数实际达到3116万条,折合美元1100余万元。这一数字既远远超过日本的东京和大阪之和,也远远超过法国的巴黎[10]。“每日交易额之巨,虽不足与伦敦、纽约媲美,然凌驾法、印、日之上”。

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到1949年5月时,上海私营金融业的整体资金实力实际上已大大削弱,但仍有119家私营银行、80家钱庄和5家信托公司。在1949年以后,有些上海的资本家都已经逃离到香港台湾,或者海外其他地方。也有一些留在上海,继续经营。最后在1956年初,都被公私合营[11]。 1952年底,上海私营金融机构的数量锐减至60余家。1956年初,官方实行公私合营政策,最后全部合并为统一的公私合营银行联合总管理处。所有资本市场也被关闭,上海原本的亚洲金融中心地位后被东京、新加坡和香港取代。

现今的上海是中国大陆经济最发达的城市,據上海統計局初步統計,該市2009年經濟總量達14901億元,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分別佔0.7%、39.9%、59.4%[12]。2009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1555美元,全年地方财政收入2540.3亿元,比上年增长7.7%。第三产业主要包括了金融业房地产业保险业以及运输业等。位于浦东新区陆家嘴是上海的金融中心,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2005年8月在上海揭牌,主要职能是管理公开市场操作全球500强企业中已有部分在上海设立了中国区总部、分公司办事处。上海现有的本地银行有中国交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上海银行上海农村商业银行

上海展览馆

上海工业发达,国民政府时期和计划经济时期,上海的工业发展水平就已全国领先。改革开放初期,由于中央政策原因,中国东南地区飞速发展,一度使上海的工业面临边缘化的危机,但自90年来中期以来,随着浦东新区的开发,以及财政转移支付比重减少等多方面的原因,上海的工业又重新焕发了新的生机。上海工业主要以轻纺重工业冶金石油化工机械电子工业为主,其他还有汽车航空航天等工业。张江高科汇集了大量的高端制造业。农业占总体经济的比例较小,大约在1.7%左右。

由于土地、劳动力成本日益升高,加之市政府经济政策导向等原因,目前纺织业、重污染行业等低端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逐渐迁往郊区,外省或关门停业,上海市整体产业结构进步明显,已形成并逐渐巩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上海港是西太平洋地区最繁忙的港口之一,中国最大的港口。2008年上海港货物吞吐量5.82亿吨,比上年增长3.6%,连续第四年位居全球第一[13]集装箱吞吐量完成2800.6万标准箱,增长7.1%,保持世界第二,仅次于新加坡。目前已经部分竣工的大型深水海港洋山保税港设计年集装箱吞吐量为2200万箱(2005年12月10日一期工程开港,2020年全部建成)。

上海经济也受到其周围省份的非经济方面的竞争。上游省份國內生產總值增长带来的环境污染,尤其是来自黄浦江上游的饮用水污染,已成为困扰上海发展和居民生活的一大难题。

外滩夜景
外滩建筑

人口

上海市1991年起户籍人口数
上海市1990年起人口自然变动图表,其中:橙色为出生率,紫色为死亡率,红色为自然增长率

截止至2009年11月,上海市人口达2080万(增长1.04%),其中常住人口达1396万多人(增长2.97%),外来人口为656万多人(减少2.37%),外籍人口26万多人(减少10.04%)。[14]

上海是中国第一个出现户籍人口自然变动负增长的省级行政区,且自1993年起已连续16年负增长2008年。但外地来沪人员依旧推动上海市总人口连年增长,全年户籍出生人口9.67万人,出生率为6.99‰;死亡10.7万人,死亡率为7.73‰;自然增长率为-0.74‰。[15] 2007年,上海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老年人占人口总数的比例已达20.80%,这一数字已经超过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正成为上海日趋严重的社会及经济问题之一。

上海市各区、县土地面积、常住人口及人口密度(2008年)
地区 土地面积(平方公里) 年末常住人口(万人) 其中外来人口(万人) 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上海市 6,340.50 1,888.46 517.45 2,978
浦东新区 532.75 305.70 93.43 5,738
黄浦区 12.41 53.89 9.15 43,425
卢湾区 8.05 27.45 4.16 34,099
徐汇区 54.76 98.22 13.90 17,936
长宁区 38.30 66.83 11.57 17,449
静安区 7.62 25.78 3.46 33,832
普陀区 54.83 108.71 18.25 19,827
闸北区 29.26 74.50 10.35 25,461
虹口区 23.48 78.11 9.41 33,267
杨浦区 60.73 119.48 13.63 19,674
闵行区 370.75 180.47 74.06 4,868
宝山区 270.99 140.63 40.37 4,189
嘉定区 464.20 103.42 45.97 2,228
金山区 586.05 64.56 14.02 1,102
松江区 605.64 107.42 51.74 1,774
青浦区 670.14 78.98 32.92 1,179
南汇区 677.66 106.21 32.81 1,567
奉贤区 687.39 80.84 28.84 1,176
崇明县 1,185.49 67.26 9.41 567

注:南汇区已于2009年并入浦东新区,惟本数据的年期为2008年末,故将南汇区分列。

人口来源

从1843年上海开埠到1949年,上海被称为“十里洋场”,曾经吸引了很多外国侨民前来定居。其中上层侨民(主要来自英美两国,共有1万多人)主要居住在2个租界的西部以及越界筑路地段(今徐汇、静安、长宁区)。而各种各样的中下层侨民——日本人、澳葡、部分白俄难民、二战期间的犹太人难民、以及在公共租界担任巡捕的印度锡克人,都主要聚居在苏州河以北的虹口区。很多躲避苏联红军逃难到上海的白俄难民,在上海成功立足后,纷纷迁居法租界中部的霞飞路附近。法国虽然在上海开辟了租界,然而侨民数量始终稀少(即使在法租界侨民中也始终是少数,位居俄国、英国、美国之后),而且天主教神职人员占很大比重。这些外国人在1949年以后,几乎全部都离开了上海。

同一时期,上海吸引了数以百万计的来自中国各地的移民。来到上海的早期移民,大多来自临近上海的江苏南部和浙江省吴语区,特别是苏州宁波等地。1843年上海开埠以后,首先来自浙江的湖州的丝绸商人利用缉里丝出口兴办了大量丝绸厂,并控制了码头和租界大半房产,百乐门和平饭店就是湖州人的产业。接着宁波籍商人立刻涌入上海,利用地缘和语言优势,迅速胜过广东籍买办,成为上海最有影响的商帮,大世界就是宁波人的著名产业。1860年太平天国进攻苏南和浙北时大肆烧杀抢掠,富有的部分苏州湖州嘉兴居民掀起了大规模移居上海的浪潮,这些来自吴语区的移民明显在上海居民中占据优势地位,并且占据了城市中心区域。来自江淮官话区的江苏北部移民(称为江北人或苏北人)和来自安徽北部的江淮移民则大多处于社会边缘地位,其中有相当部分是以难民身份躲避家乡水灾来到上海,他们主要聚居在城市西北部边缘的闸北区普陀区,当时许多人住在贫民窟中,也有不少人住在城市东北部的杨浦区虹口区,与来自宁波等地的移民杂居。来自广东的移民主要聚集在虹口区四川北路一带。[16]

1937年淞沪会战后和毛泽东发起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运动中,从1937年到70年代末,前后经历50年,很多上海的居民主动或被迫转移到内地各地,也改变了其他地区,尤其是西南地区的人口组合,最为明显的例子是抗战内迁陪都重庆的上海上流人士和50-60年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移民和重庆市三线建设科技工业建设技术移民,在重庆南岸,大渡口地区形成的吴语方言岛,甚至影响了重庆市区的一些方言习惯和饮食习惯。文革结束以后,一部分上海的知青又陆续调回上海,但有部分内迁工厂和上海老字号被保留下来,成为了当地特大型企业和著名品牌,如重庆的冠生园集团(2006年并入上海冠生园)、重庆嘉陵集团(原上海汽车),长江橡胶集团(原上海长江橡胶),望江造船股份有限公司(原上海江南造船厂),位于重庆北碚区的四川仪表集团(原上海仪表),而数百万[來源請求]上海籍,苏州籍或宁波籍技术人员和工人们却留下来,他们的子女成为了在家或学校与同为上海移民的同学互相讲吴语的重庆人(占重庆市区人口的5.5%)。在重庆市南岸区设立有“江浙移民纪念塔”纪念江浙沪移民在抗战三线建设西部大开发中做出的卓越贡献。重庆这个长江上游直辖市的工业基本就是上海的影子。

1990年代后期,上海再次成为移民城市的目的地。大陆各地有很多人搬迁到上海定居。台湾人、香港人在沪常住的数目众多。由于很多外国公司在上海常年设有办事处,所以很多外国人也常年定居在上海。小部分犹太人仍然在上海经营家族生意,为上海带来了商机。日本韩国人很多都聚集在“古北”社区附近。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西方人陆续在上海市长宁区浦东新区集中居住。

来到上海获得户籍的外来人口前五位排名是浙江省江苏省四川省江西省广东省[17]

姓氏

上海人口最多的首十個姓氏依次是[18]除了沈姓和陸姓外,其餘姓氏都是中國首二十個姓氏之內。這個排名亦與鄰近的江蘇浙江接近。

文化

上海是中国大陆的文化中心之一,上海的文化被称为“海派文化”。它是在中国江南传统文化(吴文化)的基础上,与开埠后传入的影响上海的欧美等各国文化融合而逐步形成,既古老又现代,既传统又时尚,区别于其他地方的文化,具有开放而又自成一体的独特风格。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举办过多次大型文化活动,并建造了多所全国一流的文化设施,包括了上海大剧院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上海影城等。欧洲风格的上海音乐厅因市政建设需要被移位,但在内部改建之后已经重新对公众开放,以举行交响乐音乐会为主。每年上海还举办国际艺术节、国际电影节等文化活动。

方言

上海话(也有人称为滬語)是上海地区的方言,属吳語太湖片蘇滬嘉小片。上海话受早期移民中占优势的苏州宁波两地影响巨大。其语音和苏州话发音接近,保留很多古汉语语音,而在词汇方面与宁波话颇多类似,如“阿拉”。

上海郊区方言与普遍意义上的“上海话”在发音和语法上有一些区别,按地区可分为“松江话”、“崇明话”、“浦东话”等方言。

1930年代,是上海话的黄金时期,也是现代上海话定型的时期。当时作为远东最国际化的城市,上海的作家们意译或者音译很多英文新单词,用到书面文本中去,通过当时上海极其发达的各种平面媒体进行传播,然后被普通话吸收。加之当时市民对租界区外语的化用,形成了丰富多彩而富含故事的上海方言。比如“瘪三”一词传说起源于租界区印度警卫驱赶上海市民时说的“beside”的谐音等。

从1980年代后期开始,全中国各地学校统一用普通话授课(除个别少数民族学校外,基于保护民族文化的考虑,仍然使用民族语言授课,但大学一般都以汉语普通话为教学语言)。 由于在幼儿园开始就实行“推普”,隔绝家庭中老一辈的影响,相当多的上海孩子不会说上海话,不了解上海过去的历史,使得上海话已面临灭绝的危险。上海《新民晚报》曾刊登一篇文章,指“说上海话是没有文化的表现”。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更是在一次采访中公开表示,上海人在世博会期间在公众场合“别说上海话,人家不懂方言。”

近几年来,上海市民的保护海派文化的意识开始有所复兴,许多人又开始说上海话。在义务教育中加入选学科目,乡土地理。更有学者编撰上海方言词典,揭开上海方言背后一个个传奇的故事。然而,必须看到,面对政府的消极态度以及大量外地居民的不断涌入和全中国对上海人和上海话存在的偏见,上海话和海派文化仍危在旦夕。

艺术

1949前,上海拥有中国最丰富的戏曲资源。在上海可以欣赏到几乎所有地方的戏曲演出,而各类戏曲的大师也多活跃在上海。原因大约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上海所在的江南地区本身的戏曲资源就极其丰富,大批的江浙移民来到上海后则带来了各地的地方戏,二是上海当时在中国首屈一指的成熟商业,戏曲的演出场地与消费市场之盛是其他城市望尘莫及的,三是租界的存在使上海能获得相对自由的发展空间并成为中国的文化中心,使传统的戏曲在适应时代变化时能获得得天独厚的优势。几大戏剧的“新式”发展都是在上海完成的。

京剧

京剧是民国时期上海的主要娱乐方式之一,任何一个角儿在上海不红就不能算真的红。当时定居上海的京剧大师有:盖叫天周信芳林树森冯子和以及沈宝钧等。梅兰芳壮年的时候便移居上海,他曾直言不讳地说:“我虽然出生在北京,但上海是我最爱之地。”

评弹

苏州评弹在19世纪中期大规模从进入上海,又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经营,在20世纪30年代达到鼎盛。以在商业电台的播放时间计算,评弹是民国时期上海最受欢迎的戏曲。1935年11月上海全市有上海、友联、安定别墅、李树德、利利公司等21家电台播放评弹节目,有的电台甚至一天播放10多小时。另据1938年11月29日《申报》的文章统计,每天评弹节目各电台加起来有103档,每档40分钟,总计4120分钟。40年代,电台为了给大百万金香烟做广告,更是以“空中书场”名义集中播送评弹节目。有人估计,以时间而论,评弹大约占据了90%的时间,远非当时尚未成型的越剧、沪剧甚至京剧能比。

越剧

越剧1930年代起在上海蓬勃发展,上海也成为中国的越剧活动中心。民国时期的越剧“十姐妹”尹桂芳筱丹桂袁雪芬竺水招徐玉兰张桂凤傅全香范瑞娟徐天红吴小楼全部集中在上海。1949后,上海的一大部分越剧团和精英越剧演员被迁往北京或西部城市,发展遭严重打击。

昆曲

1860年后,上海逐渐成为中国的昆曲活动中心。驰名江南的晚清姑苏四大昆班———大章、大雅、鸿福、全福扎根于上海。至民国时期,苏州惟一昆班———“传字辈”也主要活动于上海。自清道光年间至1949 年,上海城内较为出名的曲社总数超过50个,远远超过其他中国城市。有名的曲社组织者与昆曲家有:俞伯陶殷震贤徐凌云管际安殷震贤穆藕初谢绳祖俞振飞等。

沪剧

沪剧是上海的地方戏曲剧种。1941年,“上海沪剧社”成立,开始把申曲改称为“沪剧”。沪剧的曲调优美,富有江南水乡的气息。著名演员有:丁是娥解洪元邵滨孙石筱英王盘声杨飞飞汪秀英王雅琴等。

淮剧

淮剧流行于上海的苏北籍人士中。

滑稽戏

滑稽戏产生与抗日战争中期,由上海的曲艺独脚戏接受了中外喜剧、闹剧和江南各地方戏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新兴戏曲剧种。20世纪10年代,在河南路桥堍天妃宫等处出现一种卖梨膏糖的说唱形式,以杜宝林为代表,艺人为了兜售自制的梨膏糖而演唱一些滑稽的段子,也有即兴的“卖口”,称为“小热昏”。还有隔壁戏、苏滩等曲艺样式也含有许多滑稽谐趣的成分。这些不同的样式逐渐融合演变,形成了一种以滑稽逗笑为其特征的说唱形式——独脚戏。独脚戏的形成与王无能有直接的关系。1920年前后,有一次他应邀去演堂会,单独一人进行滑稽表演,大受欢迎,此后经常作类似的演出。因为一人饰演多种角色,故尔取名独脚戏。

著名的滑稽戏演员: 王无能江笑笑刘春山严顺开周柏春姚慕双杨华生王汝刚周立波等。

国泰电影院

电影

中国第一次放映电影即是在上海的徐园又一村,时间是1898年8月11日。直到1949年前,中国电影业基本上集中于上海。

电影摄制与电影公司

上海电影的摄制,始于意大利侨民劳罗1908年3月在上海拍摄的新闻片与风景片。1909年,中国第一家电影公司——亚细亚影戏公司在上海成立,由犹太裔美国人布拉斯基(Benjamin Brodsky)投资经营。全盛时期,上海曾有过制片活动的电影企业总数约200家。若从资金来源划分,可以分为外商、民营和民國官办等3种类型。外商方面,当时好莱坞八大制片公司米高梅派拉蒙福斯华纳联美环球哥伦比亚雷电华全都在上海设立了发行机构,1947年上海进口美国影片锐减为393部,而这个数字还只是1946年的44.6%。

尽管如此,民营电影企业仍然占到上海电影公司总数的90%以上。但是,大多数公司只是昙花一现,有的公司甚至一片未拍,即已销声匿迹,而稍具规模、能均衡制片生产的,约十几家。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起过较大影响和作用的,有影坛五虎将之称的明星影片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明星)、天一影片公司(简称天一)、联华影业公司(简称联华)、艺华影业公司(简称艺华)、新华影业公司(简称新华)等5家;战后时期主要是昆仑影业公司(简称昆仑)和文华影业公司(简称文华)两家。其中,1930年代的电通影片公司和1940年代的昆仑影业公司,实质上是在中国共产党以民办面目出现的电影公司。

电影放映
1949年前,上海是中国拥有最多且最先进设备电影院的城市。但后来大部分被拆毁或改建,保存至今的有大光明电影院国泰电影院南京大戏院平安大戏院等。

电影导演电影演员

伴随着当时极其发达的电影产业,几乎所有最优秀的中国电影导演与明星都集中在上海。导演有:蔡楚生郑君里万籁鸣石挥张石川等;女演员有:胡蝶阮玲玉周璇陈燕燕白杨王人美黎莉莉上官云珠徐来陈娟娟袁美云谈瑛黄宗英等;男演员有:赵丹刘琼金焰金山魏鹤龄韩兰根周伯勋孙道临等。毛泽东的第三任妻子江青也曾经在上海做过演员,當時的藝名为「蓝苹」。

著名影片

三个摩登女性》、《太太万岁》、《不了情》、《渔光曲》、《十字街头》等。

上海的電影在亞洲地區輝煌期直到1949年中國共產黨佔領上海為止。1949年以后(中華人民共和國;共產黨政府),成立了国营的上海电影制片厂,并对私营电影制片公司的改造,1953年2月,上海实行了国营与民营电影的并轨,从此民营的电影公司消失。此事令上海的電影業界備受打擊,幾乎消失;與此同時,亦為香港及東南亞的電影業創造了機會。

音乐

流行音乐

与此电影产业相应的,1949年以前上海的流行音乐产业也极其发达。30年代已经出现仙乐斯夜总会歌唱大赛这样由唱片公司通过比赛选拔新人歌手的形式。当时中国的流行音乐家与歌手均活跃在上海:陈歌辛黎锦光聂耳姚敏姚莉李香兰吴莺音白虹龚秋霞白光周璇等。较为知名的歌曲有:《夜上海》、《苏州河畔》、《夜来香》、《何日君再来》、《玫瑰玫瑰我爱你》、《如果没有你》、《恭喜恭喜》、《明月千里寄相思》等。

近年來,上海作為中國流行文化的最前沿城市,吸引了眾多海外歌手在滬表演,其中包括席琳·狄翁瑪麗亞·凱莉布蘭妮·斯皮爾斯林肯公園比吉斯等,演唱會通常會在盧灣體育館八萬人體育場舉辦,香港歌手張學友曾經在2007年中連續在八萬人體育場舉行三場演唱會,入場人數超過二十萬,一票難求,票房場場均爆滿,是上海流行音樂演出方面的巔峰時期。

文学

上海是中国新文学的重镇。20世纪40年代,年轻女作家张爱玲创作了一系列以上海为背景或以上海人观点描写香港故事的小说。《十八春》原名《半生缘》描述三十年代上海一个悲惨的爱情故事。

另外,上海新感覺派是20世紀20年代末興起的文學流派。該派的文人有:劉呐鷗戴望舒施蟄存穆時英郭建英等。

传媒

图书

1949年前,上海是中国的出版中心,在当时的四马路(今福州路)一带聚集了中国规模最大,带来最新思想的出版社。民国三大书店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全设立在福州路上。其他较为有名的出版社有:开明书店墨海书馆大东书局民智书局泰东图书局现代书局生活书店上海杂志公司群益出版社峨嵋出版社新群出版社光明书局等等。

截至1939年,据许晚成统计,四马路一带有“报社数十家,杂志数百种,新旧书肆三百余家”。当时上海共有出版社245家,设在四马路上的有92家。

1949年后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被遷至北京,其他出版社则大都被关闭。如今的上海被戏称为“失落的文化高地”。

报刊

1949年前,上海作为“西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桥头堡”兼中国的文化中心,在报刊种类和发行量上均据中国首位。

外文报刊

上海出版最早的报纸即是英文的《北华捷报》,1850年8月3日由英人奚安门(Henry Shearman)创办,周刊。上海是中国出版外文报刊数量最多,品种最繁的城市。据统计,截至1911年,在中国境内共出版过136种外文报刊,其中54种由上海出版,近40%。其中有英文34种,法文10种,德文3种,日文7种。影响较大的有:

英文:《北华捷报》、《字林西报》、《泰晤时报申报》、《大陆报》等;
法文:《法国七日报》、《进步》、《上海差报》、《上海回声报》、《中国差报》等;
德文:《德文新报》等;
日文:《上海新报》、《上海日报》、《上海时报》等。
中文报刊

上海第一份中文报纸为《上海新报》,1861年12月创刊,是《字林西报》的中文版。截至1911年,中国共出版中文报刊1753种,其中460种是在上海出版的,超过四分之一[19]。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是《申报》和《新闻报》,世称“申新”。《申报》,1872年4 月30日创刊,为英国寓沪商人美查(E.Major)所有,延华人知识分子赵逸如、蒋芷湘等人具体负责,初为二日刊,后改日刊,1907年盘给报馆华人买办席子佩,名义上仍属西人。1912年售给史量才,成为纯粹华人报纸。。《申报》是近代上海也是近代中国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报纸,其初创时销数为600份,三年后日销6000份,1877年日销已近万份,在1926年其最高销售量达14万份。老上海人习惯将过期的旧报纸统称为“申报纸”,可见其影响之大。《新闻报》于1893年2月17日创刊,日报,形式与《申报》相似。1909年迁入公共租界汉口路5层大楼新址,时销售量1.5万份,居上海各报之首。

1949年后,上海所有的中外报社均被接收,报纸或改组或停刊,上海报业至此衰落。

现在沪上报业大体由解放日报和文汇新民两大市属报业集团垄断。

解放日报报业集团
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
其他知名报刊

此外,在上海的轨道交通站点和主要写字楼,每个工作日还有免费时政新闻类报纸派送,著名的有《时代报》和《M2F五日金报》。

广播

1920年11月2日,世界最早的美国匹兹堡的KDKA广播电台开始播音。两年后的12月,美国人E.G.奥斯邦就把一套无线电广播发送设备由美国运到上海,在外滩广东路三号大来洋行的屋顶开办起“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这也是中国第一家广播电台。该台于1923年1月23日晚首次播音,同年1月26日,该台播了孙中山当日在上海发表的《和平统一宣言》。对此,孙中山特向《大陆报》发表谈话表示称赞。

1949前上海民办广播电台最多时超过200家。在抗日战争后大大衰弱,截至1949年5月,上海的广播电台锐减至46家,其中民营电台23家,“军营”(含“公营”)电台22家,官办电台1家。 这46家电台在1949年5月后则全部被接收、关闭,被唯一的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取代。今在上海全市范围放送的广播电台为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SMG)下属的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上海东方广播电台。另外,在上海的各个郊区及郊县,还有当地的广播电台放送。

电视

现在上海地区的电视播放基本由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SMG)负责。SMG是在2006年,由1958开播的上海电视台、1993开播的上海东方电视台和上海有線电视台合并而成的。除SMG外,上海教育电视台、隶属于上海电影(集团)公司的东方电影频道和隶属于上海炫动卡通卫视的炫动卡通频道也在上海放送节目。

2006年,上海电视台大厦设立SMG电视新闻中心,并将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东方电视台新闻娱乐频道东方卫视的优秀新闻评论资源组合,并将优秀的时事栏目如原本只有在东方电视台新闻娱乐频道小宣在现场》等组合分发到三个频道的节目中。

电视媒体机构与频道

重要文化节日

虽然上海的文化事业有所发展,但是郎咸平等人认为和其经济地位不相称,在全国的影响力远远不能达到1949前的水准。业界普遍认为这和上海的媒体环境和政治钳制有关。

饮食

上海菜,簡稱滬菜,又叫本帮菜,以浓油赤酱、咸淡适中、保持原味、醇厚鲜美为其特色。较早时候的本帮菜口味较重,后来为了适应越来越多的上海人喜食清淡爽口的口味,特别是上海文化人的需要,本帮菜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汲取别帮别派之长,菜肴渐由原来的重油赤酱趋向淡雅爽口,形成海派本邦之特色。烹调方法上善于用糟,别具江南风味。上海本邦菜馆中,德兴馆和上海老饭店两家百年老店素享盛名,有八宝鸭、糟钵头、虾子大乌参、竹笋腌鲜等名菜。还有油爆虾等等家常菜。

宗教

静安寺

目前上海和中国内地其他地方一样,有5种宗教是得到政府承认的合法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新教。上海市现开放宗教活动场所348处,其中基督新教164处,天主教100处,佛教65处,道教12处,伊斯兰教7处[21]。历史上上海还曾经存在过许多其他宗教,例如犹太教东正教锡克教等,现在仅存遗址。

佛教

自从六朝时代以来,上海所在的江南地区长期是中国佛教较为兴盛的地区。上海有5座寺庙因其规模和重要性被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龙华寺玉佛寺静安寺沉香阁圆明讲堂,它们都具有相当久的历史与相当的规模,香火鼎盛,虽然地处闹市,却仍然拥有若干殿宇和庭院,其中龙华寺和静安寺的历史都创建于三国时期。它们所宗的教派各有不同。

城隍庙位於方浜中路入口
道教

上海和江南其他地区相似,道教中以正一道较占优势。上海最著名的2座道教宫观——上海城隍庙海上白云观,即分别属于正一道全真道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在元代传入松江。市区直到太平天国战争期间,南京等地穆斯林到上海寻求避难,才开始有穆斯林聚居。上海著名的清真寺包括南市小桃园清真寺和沪西清真寺。

徐家汇天主教堂
天主教

天主教在明末传入上海地区,到清朝初期,已经达到数万人的规模。在清朝中叶的禁教时期,在浦东和松江地区仍有不少人在地下状态中信仰天主教。1840年代,法国耶稣会传教士以上海徐家汇为基地,开辟包括江苏、安徽2省在内的江南传教区。他们在上海市内兴建的主要天主教堂包括徐家汇圣依纳爵主教座堂董家渡圣方济各堂上海圣若瑟堂(四川南路)和上海圣伯多禄堂(重庆南路),在郊县也建起了佘山进教之佑圣母大殿浦东露德圣母堂(唐镇)等许多大型教堂,佘山圣母大殿位于佘山山顶,是中国大陆经过教廷正式册封的仅有的2处圣母朝圣地之一(另一处在河北省清苑县东闾中华圣母堂)。

基督教新教

基督新教在上海开埠的同一年(1843年)由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麦都思传入。此后,美国圣公会(以创办圣约翰大学著称)、美南浸信会美南监理会美北长老会以及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等众多的差会陆续进入上海。来自英美各教派的各大差会,包括未在上海进行传教工作的中国内地会,都选择在上海设立本教派在中国或者远东地区的传教总部。20世纪上半叶,有一些中国人创立的重要教派,例如石美玉创立的伯特利教会、倪柝声创立的地方教会(基督徒聚会处)和赵世光创立的灵粮堂,都发源于上海或以上海为主要基地。1951年传教士撤退以后,中国新政府支持的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亦设于上海(现设在九江路上海圣三一堂)。1958年实行联合礼拜以后,上海市区的教堂数目从200多所下降到十余所(这一规模大体延续至今)。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教堂重新开放,这时出现了基督教信徒人数持续的急剧增长。2005年,上海现有可统计信徒18万多人。开放的基督教堂点164处,其中市区教堂仍以老教堂居多,如原属监理会的慕尔堂(沐恩堂)、景林堂,原属浸信会的怀恩堂,原属长老会的清心堂鸿德堂闸北堂,原属内地会新恩堂,原属圣公会的上海诸圣堂上海圣三一堂,以及上海国际礼拜堂。只有沪东堂等少数教堂进行了扩建。但是在1958年被占用的容纳信徒最多的上海地方教会南阳路聚会所没有归还教会。

东正教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闸北主显堂1917年十月革命后,东正教随着大批流亡俄侨发展起来。他们离华后,上海东正教几乎消失。
1941年,上海有东正教堂10所。主要教堂有主显堂(曾作主教座堂,1932年毁于一·二八事变,原址在今河南北路43号)的圣尼古拉斯教堂(今皋兰路16号)和著名景观圣母大堂(今新乐路55号)。
1965年3月,东正教上海教区华籍主教杜润臣主教病故,宗教活动停止,教职人员转业。

教育

上海是中国大陆第二大教育中心(仅次于北京)。

现在的上海拥有100多所科研机构,10万科研人员,及100多所专业技术培训机构。

上海3歲至未滿6歲適齡幼兒入園率為99%。2007年,上海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为99.99%,初中学生净入学率为99.99%,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为98%,普通高等学校录取率为82.1%。[22]

上海共有包括复旦附中华师大二附中上海中学交大附中松江二中曹杨二中在内的50所实验性示范性高中。

体育

建筑

豫園明代庭園

上海外滩建筑群位于陆家嘴对岸,黄浦江畔,拥有租界时期多个国家所建的十余座各式建筑,包括新古典主义等多种建筑风格,现在大部分被租借给金融机构,这里是上海最负盛名的旅游景点。

上海城隍庙坐落于上海市最为繁华的城隍庙旅游区,是上海地区重要的道教宫观,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受了重大的打击,神像被毁,庙宇被挪为它用。现已修复。

上海文庙位于上海老城厢黄浦区文庙路215号,是上海市区唯一一座祭祀至圣先师孔子的古建筑群。該庙有七百多年历史,始建于元朝至元三十一年,期间四经迁徙,现址于咸丰五年遷移。目前文庙成为一综合展示中国历史文化的场所,设有茶壶展、奇石、赏石展、根雕造型展,並有全本论语、明清楹联、上海县籍进士、古碑展示等系列展览。大成殿广场上的上海文庙旧书交易市场,被称为“精神食粮的仓储”。另外,“文庙书刊交易市场”也是著名的书市。

1949年以前,上海的大众娱乐业已颇为发达。当时上海著名的“百乐门”舞厅享有盛名,从英文“Paramount”得来。“大世界”也是很有名的娱乐中心。很多电影院也是非常豪华。例如,大光明电影院始建于1928年,由德国杰出的建筑师乌达克(L.E.HUDEC)设计,属市级优秀保护建筑。[23]。 国泰电影院原名国泰大戏院(Cathay Theatre)。建于1930年,由鸿达洋行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墙采用紫酱红的泰山砖,白色嵌缝,属典型的装饰艺术派风格,1932年1月1日,国泰大戏院正式对外营业。当天登在《申报》上的广告用语是:“富丽宏壮执上海电影院之牛耳,精致舒适集现代科学化之大成”。1949年以后,更名为国泰电影院,“文化大革命”期间曾经一度改名人民电影院。1994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为优秀历史建筑。

1918年至1925年间,中華民国国父孙中山也曾经在繁华的淮海路以南、思南路东侧香山路上的一幢欧洲乡村式小洋房居住过。现被改为孙中山故居。另,上海行知公园设有陶行知纪念馆。虹口公园附近有鲁迅纪念馆

上海拥有许多欧美式老建筑,其中位于外滩的一组欧洲风格的外国银行、商家和饭店遗留下来的建筑群一直是上海的标志,例如:花旗银行,和平饭店等。而市内还有很多二、三十年代遗留下来、风格迥异的花园别墅,例如丁香花园沙逊别墅马勒住宅以及被移用作上海市少年宫嘉道理花园等。在市中心,还有當時占地廣大的上海跑马厅

交通

东海大桥

市内交通

交通史

1920年代的上海(九江路)

上海的交通工具曾经是五花八门、多种多样,小到自行车、黄包车,大到马车、小汽车。

1873年,法国人米拉看到黄包车便利,向法租界公董局呈报计划。1874年1月,黄包车从日本输入上海。故当时沪人又称之为东洋车。凡在上海租界上通行的黄包车须向工部局捐照会。抗战前夕,黄包车已达1,000多辆。后三轮车兴起,至40年代后期逐渐被淘汰。1908年3月5日,英籍犹太地产商哈同经营的上海第一条有轨电车从南京路口至延安东路外滩的通车,相继发展了12条有轨电车线路。到1963年8月15日凌晨零时17分,最后一辆有轨电车末班车从静安寺开出,当当有声的有轨电车从此退出了上海。3时52分,第一辆20路无轨电车离开静安寺起点站向外滩方向驶去。机动三轮车因为便宜,在1970年代依然可以在上海街头看到。以后逐渐被淘汰。自行车曾经是上海最通用的交通工具。1980年代以后,私人逐渐开始购置私人小轿车。

现况

上海的市区交通较为发达,公共交通设施有:公交汽车(包括大客车和小客车)、公交电车(大多为无轨电车,张江有一条有轨电车)、黄浦江上轮渡轨道交通(以前3号线被误称为轻轨,现在统一更名为轨道交通),基本上每一个住宅区周围会有至少一个以上的公交线路停靠。以上这些公共交通设施皆可使用上海公共交通卡,从而方便付费。

上海轨道交通三号线车站
上海轨道交通列车车厢内
公交巴士

论公交线路数量和复杂性,上海拥有全世界最大的公共交通网络和全世界最高的日公共交通客运量,公交线路总里程和公交车配备总量亦为世界第一[24]。上海全市公交有1350多条公交线路,并且正以每年新辟、延伸、调整50多条公交线路的记录持续扩充。线路编号按运输工具分,1-10原为有轨电车,现已全部由公共汽车代替,11-30为无轨电车,部分已有公共汽车代替,40以上为公共汽车。按运营时间分,有全日常规线(“01-1XX”、“7XX”)、早晚高峰线(“2XX”,部分已经改为全日线)和夜宵线(“3XX”),原有命名体系中,“4XX”为长距离早晚高峰车,后已取消,现“4XX”为过江线;按地域范围分,有市区线(以数字命名)、市郊线(原多以起讫地中文简称命名,部分已改为数字线)和郊区线(起讫地中文简称命名);按票务方式分,普通车有单一票价1元(全程13公里以下的线路)、1.5元(全程超过13公里的线路,部分全程超13公里的文字线在改数字线后普通车定价为单一1元)和多级票价,空调车有单一票价2元、3元(仅观光巴士1路)和多级票价,多级票价线路有“5XX”路、“6XX”路(行驶于浦东地区)、“8XX”路和“9XX”路(近年来,已有部分原多级票价线路调整为单一票价)。

轨道交通

目前,大部分上海市民选择公交巴士出行,但随着轨道交通的逐步完善,市民的选择方式正在趋向于轨道交通出行。上海轨道交通线路目前建成十条轨道交通线路及一条磁浮线路,总运营里程为335公里(不含磁悬浮)。其中包括一号线莘庄站富锦路站二号线徐泾东站廣蘭路站三号线上海南站站江杨北路站四号线为环线,列车在宜山路站加入和退出运营;五号线莘庄站闵行开发区站六号线港城路站灵岩南路站七号线上海大学站花木路站八号线市光路站航天博物馆站九号线松江新城站世纪大道站十一号线江苏路站嘉定北站上海磁浮示范运营线龙阳路站浦东国际机场站,是世界上第一条投入商业化运营的磁悬浮列车示范线。其中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的日最高客流为140.12万人次(于2009年12月31日达到),是世界之最,而2号线也达到123.03万。上海拥有大中华区运营里程最长、最完善的轨道交通网络。

上海磁悬浮
公交收费及优惠政策

就费用而言,轮渡仍然是最便宜的公交出行方式,票价普通乘客每人0.5元(空调轮渡1元)。公交车有不同的票价级别,市区基本已为空调车单一2元。轨道交通票价从3元起至9元(其中5号线2元起)。自2007年10月27日起,上海市政府为了鼓励上海市民使用公共交通,特别推出了上海公共交通卡的换乘优惠策略。最新的优惠策略为:在1.5小时内,市区空调公交车与轨道交通或市区空调公交车换乘将享受优惠,优惠幅度由原来的0.5元/次提升至1元/次。另外,如乘客持同一张“公交一卡通”在享受轨道交通与公交换乘优惠每次1元的基础上,一个自然月内在轨道交通消费满70元后,还可在该自然月内同时享受轨道交通票价9折优惠,次外还有轨道交通出站换乘站是用同一张卡可在出站后30分钟内还乘到另一条地铁上,可享受连续计费。从2009年4月1日起,换乘优惠规模开始进一步扩大,上海所有公交车(包括文字多级票价线路和非空调车在内)全部实行换乘优惠,并将换乘优惠时间从1.5小时延长到2小时,优惠实行后,同样可与地铁实现优惠,实现优惠全覆盖.同时,70岁以上的上海市民可以在非高峰时段凭借“社会保障卡”免费乘车。相比于北京公共交通票价,目前仍是中国出行成本最高的城市之一。

出租汽车

出租汽车在上海也称之为“差头”,经营出租汽车的公司主要有“大众”、“强生”、“锦江”、“巴士”……等,其价格由政府统一制定,目前出租汽车费用为:

车类别 起租价格 起租里程 续租运费 乘距超10公里 夜间[25] 等候计费
市区小型客运出租汽车 12元 3公里 2.4元 加50% 上浮30% 5分钟计1公里
市区中型客运出租汽车 17元 3公里 2.4元 加50% 上浮30% 5分钟计1公里
郊区客运出租汽车 10元 3公里 2.4元 加0% 不上浮 5分钟计1公里

上海出租汽车价格经过数次调整:

  • 由于国际油价普遍上扬,上海市区顶灯出租车从2006年6月1日起全面调整为:起步价:11元3千米,超过3千米以2.1元/千米加价;晚间23:00至次日5:00期间,起步价调整为:14元3千米,与白天相比价格上涨30%。郊区有所不同,起步价为9元3千米,加价相同,也为超过3千米以2.1元/千米加价。由于大多数公交车和轨道交通在晚间大部分都不运行,故在晚间出租车仍然是市民出行的选择。
  • 2009年10月9日下午,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上海市交通运输和港口管理局联合发布消息,经市政府同意,决定自10月11日起再次实施出租汽车运价油价联动,调整出租汽车的运价。具体调整后的运价标准为:市区出租汽车、小型客车起租费由11元调整为12元,超起租里程的单价由每公里2.10元调整为2.40元;中型客车的起租费由16元调整为17元,超起租里程的单价由每公里2.10元调整为2.40元;区域性出租汽车起租费由9元调整为10元,超起租里程的单价由每公里2.10元调整为2.40元。其他计费规定不做调整。[26]

长途交通

铁路

上海火车站(新客站)

上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建造营运铁路的城市,这第一条营运铁路是吴淞铁路,横跨今天的宝山区杨浦区虹口区闸北区,全长14.5公里,连接吴淞码头和江湾镇,于1874年12月开工,1876年12月全线建成。后因清政府的干涉,于1877年10月20日下令拆除。但20年之后的1897年2月27日,在原吴淞铁路的地方重新开始修筑铁路,改称淞沪铁路,建成初期全长6.8公里。淞沪铁路是中国最早建成的一条铁路,也是中国政府官款修建的江南第一条铁路。在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淞沪铁路为日军使用,为日本建造当时远东最大机场——江湾机场提供运输,日本投降后,由国民政府接管,并投入客货运,1960年初,上海公交线路体系发展使淞沪铁路逐渐退出客运,只进行货运。今日的淞沪铁路早已进行多次扩建,总里程达到23.04公里,已成为上海铁路网北环货运的主要通道。

淞沪铁路的建设过程中,同时还辟建沪宁铁路1908年4月1日建成通车。当时沪宁铁路的上海站多次易址,但在最后选在了今天目中路、虬江路之间,宝山路西侧地区,正式名称为沪宁铁路上海站,因位于北区所以俗称上海北站,于1909年7月竣工正式启用。不久,沪杭甬铁路也宣告通车,起点站设于南市(今黄浦区南车站路、车站前路一带),正式名称为沪杭甬铁路上海站,俗称上海南火车站。由于两个车站分别位于城市南北两侧,有所不便,于是在1916年,在城市西侧修建了沪杭甬铁路与沪宁铁路的连接线,上海北站成为铁路沪宁、沪杭甬两路总站,而上海南站仍是长江三角洲地区货运量最大的火车站。在1937年淞沪会战中,上海南站被日军炸毁,上海北站即改称为上海駅(上海站),民国政府接管后改称铁路上海站。由于上海站客流量大、车站小,上海站一直拥挤不堪。198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在铁路上海东站原址新建铁路上海站,1984年9月20日正式开工,1987年12月28日竣工启用。新上海站便成为了今日的上海火车站,在建成初期时为全国规模最大现代化车站。

上海南站

如今上海市最主要的两个火车站:上海火车站(俗称新客站)和上海南站上海轨道交通一号线三号线相衔接,前者为1987年启用的新上海火车北站,而后者于2006年7月1日正式重新启用。新上海火车南站于2003年12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发改委批准正式开工,是一座全新的现代化火车站,占地面积约23公顷,它的原址是上海新龙华火车站。规划中的沪杭磁悬浮铁路也将经过上海南站并设站。新上海南站已与2006年建成,6月25日试运行,7月1日起正式运行。南站的建设给上海西南地区的交通带来更多的便利。南站主站屋顶采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圆盘型结构,并大量开发了地下空间,从2007年起有大量的商店入驻南站的地下商铺,并成为上海西南地区除徐家汇之外的第二个大型商业中心。

京沪高铁

正线全长约1318公里,全线为新建双线,设计时速最高380公里,运营时速350公里,共设置21个客运车站。于2006年动工,预计2010年投入运营,全程运行时间只需4小时,比目前最快的动车组缩短5小时左右,高峰期实现3分钟一列,年输送旅客单方向可达8000余万人次。建设中的上海虹桥站作为南端终点站,接驳虹桥机场及即將開通的二号线五号线十号线十七号线以及沪宁城际铁路沪杭城际铁路沪杭客运专线沪昆铁路

京沪高铁全线设有5个始发终到站,分别是:北京南站天津西站济南西站南京南站和上海虹桥站。这5站之间将根据需求开行点到点列车。[27]

航空

1911年法国飞行家环龙驾苏姆式双翼飞机来上海作飞行表演,但是不幸机裂殒命。这是上海人民第一次目睹到飞机的风采。1912年,留学英国学习飞行的厉汝燕学成回国,驾驶爱特立克式单翼机在上海上空作试飞表演,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在上海领空驾驶飞机。

上海目前有三座民用机场。

上海第一个民用机场,是虹桥机场,位于上海市西郊,1921年3月10日开始破土动工,主要工程于是年6月底基本完成。虹桥机场工程竣工之后,却因为航空署“扼于经费不足”,竟闲置土地,连京沪航线也未能按期通航。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后,随着沪蓉航空线管理处的筹建,以及其上海至南京航线的开航,虹桥机场才正式被使用。1934年,虹桥机场进行了一次扩建,征地890亩。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其起因便是虹桥机场事件,日本军队占领之后,进行了大规模改建和扩建使虹桥机场的占地面积达2513余亩,但大部分为强占土地。

上海第二个民用机场,是位于龙华地区的龙华机场,龙华机场的建造日期比虹桥机场要早,但是在建成伊始,一直用作军用。龙华机场也是上海市第一个由陆军管辖的军用机场。1929年,国民政府航空署决定将龙华机场改为民用机场,由于当时虹桥机场闲置土地,所以到1936年淞沪抗战前龙华机场经不断修建,已成为当时中国最好的一个民用机场。日军占领后,也对龙华机场进行了一系列的扩建,主要为满足日军的战斗机停机需要。

1945年日本二战投降后,虹桥和龙华两大民用机场正式划归国民党空军管辖。不久,龙华机场和虹桥机场相继重新划归民用,但由于虹桥机场因为政府内部诸多原因未能得到很好的建设,而相反的,龙华机场则经扩建,已成为中国民用航空运输的枢纽机场,而且在当时远东地区也是屈指可数的一个国际机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虹桥机场成为空军机场,龙华机场则继续作为民用机场。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日益繁荣,相应地,民用航空事业得到非常迅速的发展,到1960年代中期,龙华机场由于紧靠市区,受净空条件等限制,已无法适应大型飞机起降,1963年國務院總理周恩来批准,虹桥机场扩建为国际机场,准备将民航用途转至虹桥机场,但在起初为军民合用机场。1966年8月,原在龙华机场起降的国内航班飞机转到虹桥国际机场起降,同时规定龙华机场为“训练基地和航班飞机的备降场”。1972年,驻虹桥机场空军撤离。之后虹桥机场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和修建扩建,1988年6月25日正式对外宣布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并且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未启用前成为中国前三大航空民用机场。而龙华机场最终在1991年降为供小型固定翼和直升机使用的通用航空的机场(2B通用机场)。

浦东开发开放后,上海以浦东为发展龙头,发展速度惊人,虹桥国际机场已不堪重负。上海市政府决定建设浦东国际机场,作为第三个民用机场。

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位于上海市浦东的江镇、施湾、祝桥滨海地带,面积为40平方公里,距市中心约30公里。浦东机场一期工程于1997年10月全面开工,1999年9月建成通航,成为上海市出现的第三个民用机场。但由于龙华机场已经不作民航运输,故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实际上是目前上海市第二个民用机场,主要负责国际航班。浦东机场二期航站区已经完工,二期航站楼综合体工程设计目标年为2008年,浦东机场二期已经建成。目前,浦东机场是中国大陆最繁忙的机场之一(客运量次于北京首都机场广州白云机场居第三,货运量居第一)而到2015年,浦东机场将拥有与一、二期航站楼综合体一起共同满足6000万人次的年旅客吞吐量;航站区最终总体规划方案满足8000万人次年旅客吞吐量。满足国家民航总局和上海市对对浦东机场建成亚太地区航空枢纽港的战略要求,满足上海经济发展和2010年世博会的需求。此外,虹桥交通枢纽也正在建设之中,虹桥机场在2010年3月21日开通第二条跑道。

上海内环高架漕溪北路立交

公路长途客运

上海目前市内建设有内环线高架、中环线、外环线,接驳高速公路十分便捷。长三角地区高速公路网密布,主要的,北向(江苏方向,北京方向)有:沪宁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公路;南向(浙江方向)有:沪杭高速公路杭州湾跨海大桥等。主要的长途车站有:上海长途客运总站上海长途客运南站。有发往除了新疆西藏东北地区,西南,西北等之外的全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的长途客运班车。公路运输也是连接上海到江苏浙江两省的中小城市、县城的主要运输方式。

水运

上海港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2008年,其港口货物吞吐量为5億8170万吨[28]。同时,其亦是仅次于新加坡的世界第二大集装箱港口,2008年全年吞吐量为2,801万标准集装箱[29]

上海历来是中国最大的港口城市之一。从上海港出发的客货轮,出海可抵世界上400多个港口。由于乘船旅行速度太慢,目前除公平路码头尚有四天一班往大连的车客渡航线外,其余沿海沿江的长途航线均已停航。

原来位于外滩的十六铺码头也仅有发往南通、定海和普陀山等临近地区的船班,2005年12月2日凌晨1时,十六铺码头的两幢大楼爆破成功,走过140餘年時光的上海十六铺客运码头告别了历史舞台,未来,十六铺码头作为水上旅游中心使用。

去崇明岛之前,要分清上船地点,而去长兴、横沙岛则都在吴淞码头上船。另外,上海还有去韩国仁川、釜山,日本大阪、神户的国际游船,在外高桥码头上船。

上海港2005年的貨物总吞吐量达到4.43亿吨,成为世界第一大货港。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2005年12月10日正式开港,标志着上海正向国际航运中心的目标大踏步地前进。

市域高速公路

A20外环线

上海市域高速公路以“S”(原为A)做标识,后加数字序列进行命名。其中环线高速公路以十的整数倍命名:

其他高速公路:

市内快速道路

  • 延安高架路——东西通道(虹桥机场至外滩的东西向高架道路,经延安路隧道连接浦东,浦东段东西通道为在建地下快速路)
  • 内环线(最靠近市中心的环状快速道路,浦西段为全高架结构,浦东段目前为地面道路在建高架)
  • 南北高架路(卢浦大桥至外环线蕴川路立交的南北向高架道路)
  • 逸仙高架路(内环线大柏树立交至外环线宝山立交的高架道路)
  • 沪闵高架路(内环线漕溪北路立交至外环线莘庄立交的高架道路)
  • 中环快速路(浦西段已通车,浦东段在建的封闭式高速通道)
  • 外环快速路

旅游

上海市容
南京路商业街
外灘
陸家嘴夜景

每年秋季(九月中旬至十月中旬)上海都会举办为期一个月的:上海国际旅游节。诚邀世界各地的旅游者来上海参观游玩,2004年上海国际旅游节于年9月18日-10月6日举行。

2004年至2009年,上海已举办6届F1大奖赛中国站的比赛,吸引了数以十万计的游客前来观看比赛。赛道位于嘉定,拥有各种室内外赛车运动,有着亚洲第一大的卡丁车场地。2005年至2008年,上海将连续举办三届网球大师杯赛。“体育旅游”已成为申城热点之一。

著名景观

  • 公园(100多处)
    • 五星级公园9座:
      • 广场公园(位于市中心延安路高架与南北高架交叉点周边,建于1990年代末,23万平方米)
      • 世纪公园(位于浦东新区中心,占地140万平方米,1997年开放)
      • 豫园(坐落在黄浦区安仁街,占地1.9万平方米,明代江南古典园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古猗园(明代古典园林,位于嘉定区南翔镇,占地面积9.8万平方米)
      • 徐家汇公园(北起衡山路、南至肇嘉浜路、西临天平路、东近宛平路,占地面积约7. 27万平方米)
      • 上海动物园(1954年开放,占地74万平方米,展出动物600余种)
      • 静安公园(始建于1955年10月,占地面积为3.36万平方米)
      • 共青森林公园(位于杨浦区黄浦江畔,占地面积125万平方米,1986年开放)
      • 上海大观园
    • 四星级公园15座:
      • 古城公园(毗邻豫园,占地3.88万平方米,2002年开放)
      • 新虹桥中心花园(地处长宁区延安西路、虹桥路和伊犁路交汇处,占地13万平方米,2000年开放)
      • 华山绿地(位于华山路西侧,平武路以南,春光坊以北,占地面积3.9万平方米。2002年开放)
      • 凯桥绿地(位于延安西路、凯旋路,占地4.3万平方米,2001年开放)
      • 陆家嘴中心绿地(位于浦东新区小陆家嘴金融贸易中心区,占地10万平方米,1997年开放)
      • 秋霞圃(位于嘉定区东大街314号,占地3万平方米, 1987年开放,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明代园林)
      • 醉白池公园(位于松江区人民南路,占地5万平方米,古典园林)
      • 鲁迅公园(原名虹口公园,坐落于四川北路,占地面积28.63万平方米,建于20世纪初,1956年迁入鲁迅墓)
      • 中山公园(原名兆丰公园,位于长宁路,建于 1914年,占地21万平方米)
      • 长风公园(位于普陀区金沙江路,1959年开放,占地36万平方米,拥有市区最大的人工湖——银锄湖和26米高的铁臂山)
      • 复兴公园(位于重庆南路复兴中路口,占地面积8.89万平方米,1909年建成开放,法式园林风格,毗邻著名商业街淮海路,附近有孙中山故居、中共一大会址、周公馆等革命历史旧址)
      • 方塔园(位于松江区中山东路235号,建于1978年,占地面积11.57万平方米。 园内有国家级 、市级 、区级文物建筑 6处)
      • 桂林公园(位于徐汇区桂林路,占地3.55万平方米,建成于1935年,原系黄金荣的私人别墅,初名黄家花园)
      • 人民公园(由原跑马厅的北半部改造而成,1952年开放,地处市中心南京路、西藏路口,面积 10万平方米)
      • 莘庄公园(位于闵行区莘庄镇莘滨路421号,占地3.87万平方米,建于 1930年)
上海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中国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 上海野生动物园
中国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上海金茂大厦88层观光厅 上海博物馆
上海豫园 上海佘山国家森林公园
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 陈云故居暨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
上海大观园 上海世纪公园
上海太阳岛旅游度假区 上海动物园
东平国家森林公园 上海共青森林公园
上海朱家角古镇旅游区 上海科技馆
上海古猗园 上海方塔园
上海市青少年校外活动营地-东方绿舟 上海枫泾古镇旅游景区
上海市锦江乐园 上海市金山城市沙滩景区
上海市碧海金沙景区
上海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海中山故居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
鲁迅墓 宋庆龄墓
豫园
龙华革命烈士纪念地 松江唐经幢
徐光启墓 兴圣教寺塔
真如寺大殿 上海外滩建筑群
上海邮政总局 福泉山遗址
上海宋庆龄故居 张闻天故居
龙华塔 马勒住宅
国际饭店
上海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吴歌 江南丝竹
上海港码头号子 琵琶艺术
泗泾十锦细锣鼓 上海道教音乐
龙舞 奉贤滚灯
昆曲 京剧
越剧(尹派) 沪剧
苏州评弹 锣鼓书
浦东说书 独脚戏
上海剪纸 顾绣
黄杨木雕 嘉定竹刻
上海灯彩 徐行草编
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 上海鲁庵印泥
钱万隆酱油酿造技艺 中医正骨疗法
罗店划龙船习俗 上海龙华庙会
淮剧

外事

领事馆

上海是设立外国领事机构最多的一个中国大陆城市。到2008年底,有64个国家在上海设立领事机构,其中多数为总领事馆[30],领区范围大多包括上海及临近的江苏、浙江、安徽等省。

友好城市

至2007年末,上海已与52个国家的70个地区结成友好城市关系或友好交流关系,下列其中部分地区。

   

国际交流活动

著名人物

科学家及工程技术专家
文化名人
艺术家
体育名人
劳动模范
军警英雄模范及见义勇为典型人物
罪犯(不限于上海户籍,除注明外,犯罪行为发生地在上海)
帮派文化人物
民族英雄
烈士(除注明外,遇难地在上海)
政治人物
外籍人士

注释

  1. ^ Shanghai now the world's largest cargo port. Asia Times Online. 2006-01-07 [2008-03-20]. 
  2. ^ 2.0 2.1 “申”、“沪”的由来. 上海市政府. [2009-08-01]. 
  3. ^ 上海建城. 上海市政府. [2009-08-01]. 
  4. ^ 近代上海. 上海市政府. [2009-08-01]. 
  5. ^ 上海縣志:上海开埠、租界设立. 上海市政府. [2009-08-01]. 
  6. ^ 建設雙中心上海本地股面臨戰略性機遇
  7. ^ 上海市行政区划名称表:. 上海民政. 2010-02-10 [2010-03-13]. 
  8. ^ http://sh.xinmin.cn/shizheng/2009/05/06/1916337.html
  9. ^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定位初探(文/陆红军). 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官方网. 2005-12-12 [2009-07-21] (中文). 
  10. ^ 创新凝聚力决定国际金融中心形成(文/杨威月,原载《国际金融报》). people.com.cn. 2002-10-18 [2009-07-21] (中文). 
  11. ^ 生存与消亡:上海私营金融业的公私合营
  12. ^ [1]
  13. ^ 08年上海港货物吞吐量5.82亿吨 连续4年世界居首. 上海發展門戶網. 2009-03-10 [2009-08-01]. 
  14. ^ 上海实有人口达到2080万 三人中有一人为来沪人员
  15. ^ 上海市人民政府网站:市统计局公布2008年上海人口概况 外来人口总量首现减少趋势
  16. ^ 山坳中的上海话
  17. ^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户籍人口来源的公告 2007]
  18. ^ 上海十大姓氏
  19. ^ 略论辛亥时期的上海报刊市场 (PDF) (中文). 
  20. ^ 上海电视节官方网站
  21. ^ 上海民族与宗教
  22. ^ 2008年上海统计年鉴 http://tjj.sh.gov.cn/2003shtj/tjnj/nj08.htm?d1=2008tjnj/C2004.htm
  23. ^ 目睹中国电影兴衰流转:一个中国影院的百年变迁 2005年02月10日《中国新闻周刊》
  24. ^ 公交优先看上海(原载《人民日报华东新闻》). people.com.cn. 2004-06-30 [2009-07-21] (中文). 
  25. ^ 23时~次日5时
  26. ^ 涨价 上海11日起调整出租车运价 起步费上调为12元. news.online.sh.cn. 2009-10-09 [2009-10-10] (中文). 
  27. ^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6-04/04/content_4381185.htm
  28. ^ 上海统计年鉴2009. 上海市政府. 
  29. ^ 上海统计年鉴2009. 上海市政府. 
  30. ^ 驻华领事馆变迁映射中国之变 搜狐新闻,2008年12月29日

外部链接

Template:中国特大城市

Template:Link FA Template:Link G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