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漢語中的日語借詞: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Cheeselee留言 | 贡献
Mis1998留言 | 贡献
第69行: 第69行:
現在漢語在向日語借詞的過程中,並非全盤接納,其中也經過排斥、抵抗,但最後日語借詞仍大量湧入。
現在漢語在向日語借詞的過程中,並非全盤接納,其中也經過排斥、抵抗,但最後日語借詞仍大量湧入。


例如[[嚴復]]就強烈反對冒用日語借詞,他提倡使用「計學」([[:zh-classical:計學]])取代「[[經濟學]]」、使用「群」取代「[[社會]]」(類推「群學」取代「[[社會學]]」)、使用「天演」取代「[[進化]]」等,學界習稱「嚴譯」。而嚴復也不是一概否定日本譯詞,例如他接受「自由」一字作為「liberty」、「freedom」之譯名,並嘗言:「西名東譯,失者固多,獨此無成,殆無以易。」<ref>「自由」一詞是否為和製漢語有爭議。古漢語亦常用「自由」,指不受拘束的狀態;而作為譯語的自由更強調行動權、發言權等人權概念。而根據紀錄,[[福澤諭吉]]選自佛教用語的「自由」(無我、盡情自我之意)作為“liberty”的譯語。[http://ja.wikipedia.org/wiki/%E8%87%AA%E7%94%B1] 在此舉此例,只是舉例說明[[嚴復]]所認同的「日本譯詞」,而不評論“自由”一詞是否為「和製漢語」。</ref>
例如[[嚴復]]就強烈反對冒用日語借詞,他提倡使用「計學」([[:zh-classical:計學]])取代「[[經濟學]]」、使用「群」取代「[[社會]]」(類推「群學」取代「[[社會學]]」)、使用「玄学」取代「[[形而上学]]」、使用「天演」取代「[[進化]]」等,學界習稱「嚴譯」。而嚴復也不是一概否定日本譯詞,例如他接受「自由」一字作為「liberty」、「freedom」之譯名,並嘗言:「西名東譯,失者固多,獨此無成,殆無以易。」<ref>「自由」一詞是否為和製漢語有爭議。古漢語亦常用「自由」,指不受拘束的狀態;而作為譯語的自由更強調行動權、發言權等人權概念。而根據紀錄,[[福澤諭吉]]選自佛教用語的「自由」(無我、盡情自我之意)作為“liberty”的譯語。[http://ja.wikipedia.org/wiki/%E8%87%AA%E7%94%B1] 在此舉此例,只是舉例說明[[嚴復]]所認同的「日本譯詞」,而不評論“自由”一詞是否為「和製漢語」。</ref>


也有少數新製漢語取代日語借詞的例子,如「[[邏輯]](logic的音譯)」取代和製漢語的「論理」。
也有少數新製漢語取代日語借詞的例子,如「[[邏輯]](logic的音譯)」取代和製漢語的「論理」。

2010年5月15日 (六) 07:11的版本

漢語中的日語借詞漢語日語引入的借詞。是中日之間語言交流的一部分。漢語從日本借用辭彙發生在近代,主要以漢字為媒介。日語借詞對現代漢語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

概說

中國與日本在東漢以來即產生有記載的聯繫。隋唐時期交流達到高峰。整個古代,中日之間的文化交流傳播可以認為是單向的,即由中國傳入日本。漢語中找不到由日本傳入的辭彙(外來語主要只有從印度傳入的佛教用語)。

中國在19世紀中葉(西元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不少有識之士也开始先后主張洋务运动西学东渐,开始学习并翻译西方语言的书籍。由於明治維新之後,日本成功學習西方的技術與制度,並在甲午戰爭中擊敗中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一方面自行翻译西方词语,另一方面也開始向日本學習,借鉴日本已经翻译成汉语的西语。由于日本西化较中国早,相当多西语词汇首先经日本学者翻译成汉语,然后透过中日的文化交流流传到中国。由于同是建立在汉语的基础上,日制汉语和中国自己翻译的汉语词汇在经过相当时间的演变之後,逐渐进入汉语圈并成为汉语的新兴词汇,這些辭彙對現代漢語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之後的中日兩國的长期文化交流中,也还其他一些日本的翻译以及新造詞语逐渐在汉语圈使用。

例如,早年孫文著作可看到“democracy”的譯詞為「德谟克拉西」、“virus”的譯詞為「微生物」、“revolution”的譯詞為「造反」,現在分別由「民主」「病毒」「革命[1]」所取代。

早在民國初年,漢語中通用的和製漢語就有數百條。其中不乏「~主義(-ism)」「~化(-ize)」這類造詞性很強的詞尾,在現代漢語中佔有相當的份量。比較常見的詞綴如下:

  • ~團。例:工團、法團
  • ~力。例:購買力、
  • ~法。
  • ~性。
  • ~的。 -->( ~底/~的/~地)。
  • ~制。
  • ~主義。
  • ~會。

以下分類別討論現代漢語中來自日語的辭彙。

由於漢語也是因為19世紀時急迫需要翻譯西文,而大量從日本輸入新詞,大部分進入漢語的日語借詞都是日語中的「和製漢語」。舉凡「電話」、「社會主義」、「資本主義」、「幹部」、「藝術」、「否定」、「肯定」、「假設[2]」、「海拔」、「直接」、「警察」、「雜誌」、「防疫」、「法人」、「航空母艦」都是屬於和製漢語日語借詞。[3]。 要注意的是,並不是所有日語中的「和製漢語」都在現代漢語中通用,如「介錯」、「怪我」、「油斷」這類和製漢語詞都沒有進入漢語。

部份抽象化漢語原有詞彙而意義有所改變的半和製漢語詞彙,如「社會」、「經濟」,原先雖為漢語,但現今使用的意義已經與古漢語相異,是否認定為日語借詞有爭議,有些學者稱這類詞彙為「回歸詞」。[4]

來源於「宛字」的詞

「宛字」,日語「当て字宛て字」。日語傳統上多用漢字,有時非漢語詞也利用漢字的讀音(音讀與訓讀皆可能用到)以漢字紀錄,如「滅茶苦茶めちゃくちゃ)」。這種做法最初是在假名未出現的時代使用(如萬葉假名),但假名出現後仍然常用。這種做法類似於六書假借,但為區別於中國的假借,本文稱之為「宛字」。

來源於和語宛字的詞

此類較少,常見的用例如「壽司(すし)」(本字是「」,「寿司」是宛字)。

來源於外來語宛字的詞

由於明治時期翻譯西洋詞(主要是專有名詞)時學術詞彙使用漢字詞表達還是主流,所以頻繁使用宛字翻譯。如 クラブ「倶樂部」、ロマン「浪漫」、ガス「瓦斯」、コンクリート「混凝土」、カタログ「型錄」、リンパ「淋巴」 等,都被漢語借用。此類詞彙雖然看起來像是漢語詞,但實質上是對西語的音譯,故對日語來說,这些詞不屬於和製漢語,而是外來語

和語詞以漢字寫法引入

絕大部分的和語的人名、地名等專有名詞是以漢字寫法而非讀音直接引入漢語。部分一般辭彙亦以漢字寫法直接引入漢語,如:取消(取り消し)、場合(ばあい)、立場(たちば)、手續(てつづき)、出口(でぐち)、入口(いりぐち)、取締(とりしまり)、見習(みならい)等。韓語中有更多此類用語的案例,如:매상売り上げ)、소포小包み)、수입手入れ)等。

日語自身讀法的音譯

此類詞彙多是日語本身非以漢字表達的詞彙,但華人習慣於以漢字引入日本辭彙(包括專有名詞),所以自行以音義方式輸入日本詞。如「卡拉OK」(カラオケ),「榻榻米」()等。商標的例子較多,如「馬自達」(マツダ松田)、「日產」的俗名「尼桑」、「立邦漆」(Nippon Paint)等。

流通於台灣的日語借詞

由於台灣接受日本統治時期較長,無論是閩南語台灣國語,日常所用的日語借詞數量相對於中國大陸、香港等其他地區比例又明顯更高。如「便當(弁当)」、「歐巴桑(おばさん)」、「秀逗(ショート)」。

若考慮到臺灣話(臺灣閩南語),和製漢語詞彙數量又較標準漢語更多。在日治時期的漢文報紙中,夾雜和製漢語非常普遍。例如改札係(剪票員)、驛(車站)等,其中不少在戰後已改用國語詞彙讀以閩音。但現今尚有「水道水 chui-to-chui(自來水)」「注射(打針)」「注文 chu-bun(訂購)」「案內 an-nai(帶路)」「看板(招牌)」,甚至外來語如「o-to-bai(オートバイ,摩托車)」、「bih-lu(ビール,啤酒)」、「jiang-bah(ジャンパー,夾克)」、和語如「a-sa-li(あっさり)」「o-ba-sang(おばさん,阿姨)」「sa-si-mi(刺身,生魚片)」,這些日語詞彙都自然平常地使用在台灣閩南語當中。

許多早年曾在中國大陸曾用而目前已少用的和製漢語詞,如攝護腺昆布[5],在台灣仍繼續使用。

另外,在粵語裡亦有「防疫注射」,亦用了「注射」這個和製漢語詞來構詞。

日本流行文化引進的和製漢語

20世紀末起,由於日本電玩动漫流行音乐影視等大量進入中文圈,也有許多詞語,如「聲優」、「女優」、「攻略」等已經開始在漢語打開知名度。

如「暴走(失控)」一詞因新世紀福音戰士而進入ACG的生活圈,而「達人(專家)」一詞也開始經常出現在報章、雜誌上。一般來說這個時期進入漢語的和製漢語詞由於時期尚短,社會仍持保留態度看待,只將他當作一種「流行用詞」,並沒有真正將他視為「漢語」的一部分。

但部份用來描述社會現象,無法準確翻譯成中文的和製漢語,如「暴走族」、「援交」、「少子化」、「人氣」等詞彙,已經經常被香港與台湾的新聞媒體直接採用了。

接受日語借詞的矛盾

現在漢語在向日語借詞的過程中,並非全盤接納,其中也經過排斥、抵抗,但最後日語借詞仍大量湧入。

例如嚴復就強烈反對冒用日語借詞,他提倡使用「計學」(zh-classical:計學)取代「經濟學」、使用「群」取代「社會」(類推「群學」取代「社會學」)、使用「玄学」取代「形而上学」、使用「天演」取代「進化」等,學界習稱「嚴譯」。而嚴復也不是一概否定日本譯詞,例如他接受「自由」一字作為「liberty」、「freedom」之譯名,並嘗言:「西名東譯,失者固多,獨此無成,殆無以易。」[6]

也有少數新製漢語取代日語借詞的例子,如「邏輯(logic的音譯)」取代和製漢語的「論理」。

從和製漢語的特徵來說,日本人製造和製漢語,多半愛用兩字詞。而精通文言文的中國學者翻譯時愛用單字單詞。 在白話文運動後,由於溝通上的需要,兩字詞較為穩定、口語上容易理解,或許是和製漢語借詞最後於中文紮根的主因。

判定

漢語詞彙眾多,要判斷某個詞是否來自日語有時並不容易。[7]

除了一些由名人所譯的和製漢語,如「科學」一詞由日本人西周にしあまね)所譯外,許多詞難以考證。 尤其有些「半和製漢語」原為漢語詞,只是日本學者先確立其作為某西語詞的對譯語後,漢語再傚仿。此類詞彙是否屬於日語借詞也有爭議。

注釋

  1. ^ 革命一詞原意是改朝換代的現象,而非推翻政府。是一個半和製漢語。
  2. ^ 此處指數學、科學上「未經證實的論點」之意的假設(名詞)。作為「如果」解釋的假設是純正漢語。
  3. ^ 日本から中国へ伝来した和製漢語
  4. ^ 漢語中的新詞語,新華網。
  5. ^ 漢語中的新詞語,新華網。
  6. ^ 「自由」一詞是否為和製漢語有爭議。古漢語亦常用「自由」,指不受拘束的狀態;而作為譯語的自由更強調行動權、發言權等人權概念。而根據紀錄,福澤諭吉選自佛教用語的「自由」(無我、盡情自我之意)作為“liberty”的譯語。[1] 在此舉此例,只是舉例說明嚴復所認同的「日本譯詞」,而不評論“自由”一詞是否為「和製漢語」。
  7. ^ 光明网: 中西日文化对接间汉字术语的厘定问题

參考文獻

  • 蔡明杰等,台灣話中的日語,東吳大學外國語文學院(2003)。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