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印度: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无编辑摘要
第120行: 第120行:
|}}
|}}


'''印度共和国'''({{lang-hi|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通稱'''印度''',是[[亚洲]]南部[[印度次大陆]]上的一个国家,与[[孟加拉国]]、[[缅甸]]、[[中華人民共和國]]、[[不丹]]、[[尼泊尔]]和[[巴基斯坦]]等国家接壤,与[[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等国隔海相望。印度和中国、巴基斯坦有领土争端,印度宣称[[藏南]]地区是印度领土,并实际控制该地区,即[[阿鲁纳恰尔邦]];按印度官方的观点,[[阿富汗]]也是它的一个鄰国,因为现在被巴基斯坦控制的、与阿富汗相连的[[克什米尔]][[北部地區]]也被印度政府认为是印度的领土;另外,印度宣称[[中国]]所控制的[[阿克塞钦]]地区为其领土。印度是[[南亚地区]]最大的国家,面积为3,287,590平方公里<ref name="CIA" />,居世界第七位。
'''印度共和国'''({{lang-hi|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通稱'''印度''',是[[亚洲]]南部[[印度次大陆]]上的一个国家,与[[孟加拉国]]、[[缅甸]]、[[中華人民共和國]]、[[不丹]]、[[尼泊尔]]和[[巴基斯坦]]等国家接壤,与[[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等国隔海相望。印度和中国、巴基斯坦有领土争端,印度宣称[[藏南]]地区是印度领土,并实际控制该地区,即[[阿鲁纳恰尔邦]];按印度官方的观点,[[阿富汗]]也是它的一个鄰国,因为现在被巴基斯坦控制的、与阿富汗相连的[[克什米尔]][[北部地區]]也被印度政府认为是印度的领土;另外,印度宣称[[中国]]所控制的[[阿克塞钦]]地区为其领土。印度是[[南亚地区]]最大的国家,面积为3,287,590(包含全部有爭議的領土)或3,201,446(包含有爭議並實際控制的領土)平方公里<ref name="CIA" />,居世界第七位。


印度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国家,拥有人口11亿([[2005年]]),仅次于[[中国]]。印度[[民族]]和[[种族]]众多,号称“民族博物馆”,其中[[印度斯坦族]]占印度总人口的大约一半,是印度最大的民族。印度各个民族都拥有各自的[[语言]],仅宪法承认的官方语言就有22种之多,其中[[印地语]]被定为国语,[[英语]]在印度非常流行,特别是在南印,地位甚至高于印地语。另外,印度也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世界上几乎所有宗教都能在印度找到信众,但大部分印度人信仰[[印度教]],[[伊斯兰教]]在印度也有大量信徒,近年来,印度的[[穆斯林]]人口排名上升至世界第三,前兩名分別為[[印尼]]與巴基斯坦。
印度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国家,拥有人口11亿([[2005年]]),仅次于[[中国]]。印度[[民族]]和[[种族]]众多,号称“民族博物馆”,其中[[印度斯坦族]]占印度总人口的大约一半,是印度最大的民族。印度各个民族都拥有各自的[[语言]],仅宪法承认的官方语言就有22种之多,其中[[印地语]]被定为国语,[[英语]]在印度非常流行,特别是在南印,地位甚至高于印地语。另外,印度也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世界上几乎所有宗教都能在印度找到信众,但大部分印度人信仰[[印度教]],[[伊斯兰教]]在印度也有大量信徒,近年来,印度的[[穆斯林]]人口排名上升至世界第三,前兩名分別為[[印尼]]與巴基斯坦。

2010年5月18日 (二) 06:40的版本

印度共和國
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印地語)
格言:सत्यमेव जयते(梵語)
“唯有真理得胜”
国歌:人民的意志
首都新德里
最大城市孟買
官方语言印地語英語以及另外22种語言
官方文字印度國家語言列表
族群
  • 印度斯坦族:46.3%
  • 泰鲁固族:8.6%
  • 孟加拉族:7.7%
  • 泰米尔族:7.4%
  • 宗教
    印度教
    政治體制聯邦制
    議會民主制
    國家憲法印度共和国宪法
    政府資本主義國家
    • 總統
    普拉蒂巴·帕蒂爾
    • 總理
    曼莫汉·辛格
    现役军人1,825,000(第3名
    成立
    • 印度獨立日
    1947年8月15日
    • 正式成立
    1947年8月15日
    面积
    • 总计
    3,287,590[1]平方公里(第7名
    • 水域率
    9.5%
    人口
    • 2008年估计
    1,147,995,898(第2名
    • 密度
    342.50/平方公里(第19名
    GDPPPP2005年估计
    • 总计
    3兆6,334.41億美元
    • 人均
    3,737美元
    GDP(国际汇率)2005年估计
    • 总计
    7,719.51億美元
    • 人均
    1,033美元
    货币印度卢比INR
    时区UTC+5:30
    • 历法
    印度曆
    行驶方位靠左行駛
    电话区号+91
    ISO 3166码IND
    主要節日獨立日1947年8月15日
    (自英國獨立)
    家用电源电压230 V
    家用插座标准C、D、M
    中央銀行印度儲備銀行
    人类发展指数0.612-
    国家象征
  • 国父甘地圣雄
       泰戈爾诗人
  • 国花荷花
  • 国鸟蓝孔雀
  • 地理最高点干城章嘉峰海拔8,598
    海岸線7,600公里
    互联网顶级域.in

    印度共和国印地語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通稱印度,是亚洲南部印度次大陆上的一个国家,与孟加拉国缅甸中華人民共和國不丹尼泊尔巴基斯坦等国家接壤,与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等国隔海相望。印度和中国、巴基斯坦有领土争端,印度宣称藏南地区是印度领土,并实际控制该地区,即阿鲁纳恰尔邦;按印度官方的观点,阿富汗也是它的一个鄰国,因为现在被巴基斯坦控制的、与阿富汗相连的克什米尔北部地區也被印度政府认为是印度的领土;另外,印度宣称中国所控制的阿克塞钦地区为其领土。印度是南亚地区最大的国家,面积为3,287,590(包含全部有爭議的領土)或3,201,446(包含有爭議並實際控制的領土)平方公里[1],居世界第七位。

    印度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国家,拥有人口11亿(2005年),仅次于中国。印度民族种族众多,号称“民族博物馆”,其中印度斯坦族占印度总人口的大约一半,是印度最大的民族。印度各个民族都拥有各自的语言,仅宪法承认的官方语言就有22种之多,其中印地语被定为国语,英语在印度非常流行,特别是在南印,地位甚至高于印地语。另外,印度也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世界上几乎所有宗教都能在印度找到信众,但大部分印度人信仰印度教伊斯兰教在印度也有大量信徒,近年来,印度的穆斯林人口排名上升至世界第三,前兩名分別為印尼與巴基斯坦。

    国名释义

    历史上,中国对印度的称呼几经改变。西漢译为“身毒”(漢語拼音:yuāndǔ,粵語:gyn1 duk7 捐讀),东汉称它为“天竺”。唐代玄奘则仔细探讨了天竺的名称,放弃了天竺、身毒、贤豆这些名称,而根据当地发音,称做印度。而“天竺”、“身毒”、“印度”等译名皆源於印度河梵文名सिंधु‌(Sindhu),其波斯语变音为هندو(Hindu)、希腊语变为Ίνδό(Indu),龟兹语Indaka。

    印度人自称婆羅多(भारत / Bhārata)。 印度曾有过很多国名,对同一名称的来历,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根据耆那教传说,教祖里施波德沃的长子叫“波勒德”,他是一位威望很高的国王,因此他的国家便以波勒德的变音“婆羅多”命名。又据《往世书》记载,包勒沃王朝著名国王杜施因德的儿子叫“波勒德”,擅长武功,在继任国王期间,打败了许多雅利安人小王国。《梵书》中曾记载其武功。由于波勒德的原因,其后裔一直被认为是“婆羅多”,国祚甚长。因此这个国家便以婆羅多命名。在《往世书》中尚有另外的记载,如“在大海以北和喜马拉雅山以南,有个国家,名叫‘婆羅多·沃勒施’,其名称的由来是由于波勒德的后裔居住的原因。”由此表明,印度居民的一个古称也叫“帕勒迪”(意即婆羅多人)。又有些学者认为,帕勒迪是指雅利安人进入印度以前的当地土著人而言,其文明遗迹在哈拉帕摩亨佐-达罗早有发现。不过这种说法存在争议,有人认为帕勒德人是指婆罗多国王的子孙后代。

    歷史

    印度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古文明之一,至遲在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就有古代印度人創造的文明,由於最早發現該文明遺址的地方位於現在巴基斯坦境內的哈拉帕摩亨佐-達羅,所以這個文明也被稱為印度河文明或者哈拉帕文明。不過該文明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時候突然衰落,衰落的原因在考古界則莫衷一是。

    公元前1500年左右,自印度西北部的雅利安人族群入侵印度北部的恆河流域並與當地人結合,創造了經典的吠陀文化。而這一文明相對於印度河流域的印度河文明而言晚了幾個世紀,故與之相對地,一般稱之為恆河文明。雅利安人入侵後,為了區別本地土著和雅利安人,種姓制度慢慢開始在印度盛行。

    阿旖陀石窟壁畫。阿育王時始建。其壁畫被視為佛教藝術的經典。

    公元前3世纪中叶,孔雀王朝国王阿育王統一除南印度迈索尔地区以外的整個印度半島。但阿育王死後,孔雀王朝立刻分崩離析。此後印度就進入了一個分裂的時代。其中貴霜帝國笈多王朝曾短暫統一過北印,各種宗教在這段時期開始興起,包括佛教印度教;這個時期也是印度科學、藝術與文化的黃金時期。

    公元8世紀,阿拉伯人開始入侵印度,引進了伊斯蘭文化。11世紀開始,突厥人開始入侵北印,並建立了德里蘇丹國,不過德里蘇丹國的勢力逐漸衰微,無力控制龐大的印度北部,印度逐漸又進入了分裂的時代。

    15世紀末,渡海而來的歐洲商人逐漸開始認識到印度的重要性,並積極在此開闢殖民地。德里蘇丹國瓦解後,同樣是來自中亞的突厥人在16世紀初建立了蒙兀兒帝國,並統一了幾乎整個印度半島,成為當時世界強國之一。但是,蒙兀兒帝國的統治同樣因地方的反抗和統治者的殘暴而迅速衰落,與此同時,強大的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等西方殖民者卻蜂擁踏上印度這塊大陸,並為爭奪印度而發生激烈的衝突。1757年蒙兀兒帝國和英國的東印度公司之間爆發了普拉西戰役,印度因戰敗而逐步淪為英國的殖民地。1849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成功掌握了印度全境的統治權,只餘少數地區由葡萄牙法國統治。1857年,印度全境爆發了著名的印度民族大起義,反抗殘暴的英國殖民者,但很快被鎮壓。不過印度也由英國東印度公司的統治轉為由英國直接統治,成立印度政府,並結束了名義上還存在的蒙兀兒帝國。

    英屬印度的政治地圖(1939年以後)

    英國直接統治下的印度(稱英屬印度)分為13個省,其中包括緬甸。另外約有700個由印度王公統治的土邦在英國嚴密監督下存在著,這種土邦佔整個印度面積的五分之二(有些省裡也有土邦)。總之,印度雖然是一個由英國統治的龐大殖民地帝國,可是,印度其實是分為英屬印度和土邦印度兩部分,造成了奇特的國中之國的現象。1877年,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加冕為印度帝國的皇帝,1911年,印度帝國的首都也由加爾各答遷往德里。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印度軍隊在英國軍隊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隨著印度現代化的緩慢深入,一部分印度上層知識分子意識到由英國統治帶來的巨大恥辱,民族主義逐漸開始流行,一些印度知識分子於1885年成立了印度國民大會黨(भारतीय राष्ट्रीय कांग्रेस,簡稱國大黨)。該黨於1920年重組,由主張獨立的莫罕達斯·甘地(मोहनदास करमचंद गाँधी)獲得領導權,並開展了一系列謀求印度獨立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然而,英國殖民者利用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矛盾製造分裂,使得印度的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間的矛盾日益難以調和。之後,代表穆斯林利益的全印穆斯林聯盟(مسلم لیگ,簡稱穆盟)成立,穆罕默德·阿里·真納(محمد علی جناح)成為該黨領袖,印度的兩大教派逐漸失去了團結的可能性。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實力迅速衰落,無力掌控比本國大得多的印度,遂准許印度獨立。但此時印度的穆斯林已經開始謀劃建立單獨的穆斯林國家——巴基斯坦,英國和甘地都無力改變印度社會已經分裂的現實,只得同意獨立後的印度分裂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1947年,英國提出蒙巴頓方案,同年8月15日,印度在與巴基斯坦分治後實現獨立,但仍然留在英聯邦內,1950年1月26日,印度宣佈成立印度共和國,但仍為英聯邦成員國。這塊亞洲次大陸最終被分成以印度教為主的「世俗」印度以及較小的伊斯蘭教國家巴基斯坦

    獨立後的印度面臨著一系列嚴重問題,尤其是印巴分治所帶來的後遺症。獨立後第一年印度與巴基斯坦就由於克什米爾爭端而爆發軍事衝突。1950年代初,賈瓦哈拉爾·尼赫魯(जवाहरलाल नेहरू)執政,印度傾向於社會主義,並仿照蘇聯制定了經濟發展的五年計劃,外交上奉行不結盟政策。1962年印中因領土問題暴發邊境戰爭。印巴分別在1947年1965年1971年爆發三次大規模戰爭,其中第三次印巴戰爭印度大獲全勝,「東巴基斯坦」脫離巴基斯坦獨立,宣佈成立孟加拉國1974年印度進行了第一次核試驗,而1998年的核試驗促使巴基斯坦也在同年進行了自己的核試驗。此後印度政治經濟緩慢發展,不過國內教派衝突頻仍,經濟發展嚴重滯後,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1990年代。1990年代,印度領導人逐漸意識到印度經濟的落後,開始進行市場化改革,並取得初步成效,印度經濟慢慢步入快車道。

    印度與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問題上一直存在爭端,但是自2002年開始的雙邊會談和互信措施的建立正在減弱這一地區的緊張局勢。在目前印度的經濟成就引人注目,然而也面臨了多項挑戰,例如嚴重的人口過剩、環境惡化、大量的貧窮人口以及印度國內的種族以及宗教衝突。

    政治

    位于首都新德里的政府大楼

    印度是一个联邦共和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体制國家[2],多達7.14億選民,1000多個政黨參與國會選舉,包括7個全國性大黨、40個地區政黨,以及980個小黨,號稱全球最大規模的民主選舉。(2009年)[3]

    印度的总统国家元首,但其职责是象征性的。国家的总统及副总统任期5年,由一个特设的选举机构间接选举产生。印度副总统在总统无法行使权力时,并不能自动接任总统。

    行政权力主要控制在以总理为首的部长会议(即印度的内阁)。议会多数党向总统提名总理人选,由总统任命总理。然后再由总理向总统提名其他内阁成员。

    印度的国会两院制包括了上院联邦院(राज्य सभाRajya Sabha)和下院人民院(लोक सभाLok Sabha)。部长会议对人民院负责。联邦院议员任期6年,每2年改选三分之一,其中233名成员由地方选举产生,其余12人由总统任命。人民院共有545席,任期5年,其中543人民选产生,其余2人由总统任命。

    印度有一部完善的规定议会民主政体的宪法,这是印度民主政治的标志。经过多次修订,这部宪法多达395条,1000多项具体条款,号称“世界上最长的宪法”。印度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从政治上确定了私有制在国家中的统治地位,同时规定公民的平等权、自由权、文化教育权和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权。

    行政區劃

    印度划分为27个邦(प्रांत,states,印度聲稱包括「阿魯納恰爾邦」為28個邦),6个联邦属地(केन्द्रीय सरकार,union territories),以及国家首都(新德里)

    中印边境争议地区

    1、东段:印度实际控制,1987年成立阿鲁纳恰尔邦,面积83743km²;中国称藏南地区

    2、中段:印度实际控制,约2100km²。

    3、西段:中国实际控制阿克赛钦地区,约3.35万km²;印度实际控制巴里加斯地区一部分,约450km²。

    • 安得拉邦 (ఆంధర దేశం,आंध्र प्रदेश,Andhra Pradēš)
    • 阿萨姆邦 (অসম,असम,Assam)
    • 比哈爾邦 (बिहार,Bihar)
    • 恰蒂斯加爾邦 (छत्तीसगढ़,Chattisgarh)
    • 果阿 (गोंय,गोआ,Goa,1961年被印度以武力收復)
    • 古吉拉特邦 (ગુજરાત,गुजरात,Gujarat)
    • 哈里亚纳邦 (हरियाणा,Haryana)
    • 喜马偕爾邦 (हिमाचल प्रदेश,Himachal Pradesh)
    • 查谟-克什米爾邦 (جۄم تٕ کٔشېر / जॅम तु' क'शीर ,जम्मू और कश्मीर,جموں و کشمیر,Jammu-Kashmir,)
    • 贾坎德邦 (झारखंड,Jharkand)
    • 卡纳塔克邦 (ಕರ್ನಾಟಕ,कर्नाटक,Karnataka)
    • 喀拉拉邦 (കേരളം,केरल,Kerala)
    • 中央邦 (मध्य प्रदेश,Madhya Pradesh)
    • 马哈拉施特拉邦 (महाराष्ट्र,Maharashtra)
    • 曼尼普爾邦 (मणिपुर,Manipur)
    • 梅加拉亚邦 (मेघालय,Meghalaya)
    • 米佐拉姆邦 (मिज़ोरम,Mizoram)
    • 那加兰邦 (नागालैंड,Nagaland)
    • 奥里萨邦 (ଓଡ଼ିଶା,उड़ीसा,Oriya)
    • 旁遮普邦 (ਪੰਜਾਬ,पंजाब,Panjab)
    • 拉贾斯坦邦 (राजस्थान,Rajasthan)
    • 锡金(འབྲས་ལྗོངས་,सिक्किम,Sikkim,1975年被印度吞并)
    • 泰米爾纳德邦 (தமிழ் நாடு,तमिलनाडु,Tamil Nadu)
    • 特里普拉邦 (ত্রিপুরা,त्रिपुरा,Tripura)
    • 北安查爾邦 (उत्तरांचल,Uttaranchal)
    • 北方邦 (उत्तर प्रदेश,اتر پردیش,Uttar Pradesh)
    • 西孟加拉邦 (পশ্চিম বঙ্গ,पश्चिम बंगाल,Pôščim Bôngôl)

    联邦属地

    • 安达曼-尼科巴群岛 (अंडमान और निकोबार द्वीप,Andaman and Nicobar Islands)
    • 昌迪加尔(चंडीगढ़,ਚੰਡੀਗੜ੍ਹ,Chandigarh,旁遮普邦哈里亚纳邦首府)
    • 达德拉-纳加尔哈维利 (દાદરા અને નગર હવેલી,दादरा और नगर हवेली,Dadra and Nagar Haveli)
    • 达曼-第乌 (દમણ અને દિયૂ ,दमन और दीव,Daman-Diu)
    • 本地治里 (புதுச்சேரி,పుదుచ్చేరి ,പുതുച്ചേരി,पांडिचेरी,Pondichéry)
    • 拉克沙群岛 (ലക്ഷദ്വീപ്,लक्षद्वीप,Lakshadvip)

    国家首都

    • 新德里 (नई दिल्ली,New Delhi)

    地理

    印度地形图

    印度在赤道以北北緯8度4分和37度6分,東經68度7分和97度25分之間。印度是世界第七大國,總面積约317万平方公里[1] 。印度從北到南全長3,214公里,從東到西全長2,993公里,印度半島亦是南亞的主體。

    印度地理是多樣的:從雪山山脈到沙漠,從平原到雨林,從丘陵到高原,風光應有盡有。印度囊括了位於印度板塊的印度次大陸的絕大部分,以及印度-澳洲板塊的偏北部分。印度擁有海岸線7000多公里,其中大多數位于亞洲南部半島,伸入印度洋。印度西南部與阿拉伯海接壤,東部和東南部與孟加拉灣接壤。

    肥沃的印度恒河平原覆蓋了印度北部,中部和東部的絕大部分。而德干高原佔了印度南部的絕大部分。印度西部是塔爾沙漠,這是一個岩石和沙塵的混合沙漠。印度的東部和東北部邊境線涵蓋了喜馬拉雅山脈。由於與巴基斯坦的領土糾紛,印度的最高點存在爭議。按照印度的說法,其最高點(在有爭議的克什米爾地區)是喬戈里峰,海拔8611米。印度無爭議的最高點是幹城章嘉峰,海拔8598米。

    印度西北部與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接壤,北部與中國,不丹和尼泊爾接壤,東部與緬甸接壤,印度西孟加拉邦的東部是孟加拉國。印度南部是斯里蘭卡、馬爾地夫等島國。

    而印度位於印度次大陸,主要由三個地理區組成:在北部的喜馬拉雅山區的高山區(其中就有海拔8,598米的印度最高峰康城章加峰)、中央平原/恒河平原(Indo-Gangetic Plain)以及南部的德干高原

    多條河流發源於或流經印度,例如有恒河布拉馬普特拉河亞穆納河戈達瓦里河以及奎師那河(Krishna River)。印度河上流的一小段也位於印度境內。印度南方是热带季风性气候,北方则是温带气候。干旱、季风性气候造成的下雨形成的突发性洪水,严重的雷暴雨地震等是印度的主要自然灾害。

    印度有世界上第四大蕴藏量的煤炭。其他主要的自然资源还有铁矿云母铁矾土钛矿铬铁矿天然气石油钻石石灰石和可耕地等。

    氣候

    印度全境炎熱,大部分屬於熱帶季风氣候,而印度西部的塔爾沙漠則是熱帶沙漠氣候,夏天時有較明顯的季風,冬天則較無明顯的季風,印度气候分为雨季與旱季,冬天時受喜馬拉雅山脈屏障影響,較無寒流或冷高壓南下影響印度。

    经济

    印度经济以耕种、现代农业手工业、现代工业以及其支撑产业为主。全国仍有四分之一人口无法温饱。印度外汇存底充足,汇率稳定,未来官方也将全面解除外汇管制,由市场决定币值。印度制造业出口已经开始下滑,全国很多地区电力供应依然不足。印度有很多精通英语的人口,目前是21世纪全球最主要的资讯服务业生产国、电脑软件出口国以及众多软体工程师的祖国。

    印度实行民主政治的同时,还并行着准社会主义,政府对私人经济活动,外贸,外国资本直接投资等等严格控管。不过,1991年通过经济改革,放松对外贸和外资的管制,逐渐开放国内市场。国有企业民营化和部分领域开放对私人以及外国投资的设限,至于相关的政治争论将持续不断。

    印度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经济增长速度引人瞩目,1990年代初期,印度开始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后,印度的经济规模获得了较快速度的增长。若以同等购买力来衡量,印度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3兆美元,在世界排行第四,仅次于美国中国日本。但是,若以美元汇率评估,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仅有11030亿美元,世界排行第12位,还不及人口僅5000万的韩国。社会财富在印度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极度不平衡,全国10%的人口掌控全国33%的收入。由于印度人口众多,平均国民生产总值很低,2008年,印度平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000美元,列世界的第120位。

    印度有6亿万劳动人口,其中50%从事农业或农业相关行业,28%从事服务业及相关产业;从事工业的占18%。以占GDP比例来看,农业占GDP的19.9%,服务业和工业分别占60.7%和19.3%。主要农作物包括大米,大麦,油菜籽,棉花,黄麻,茶叶,蔗糖和马铃薯。主要工业包括软件,汽车,水泥,化工,消费电子,食品加工,机械,采矿,石油,制药,钢铁,运输设备和纺织品。近年来,印度政府大力投资本国教育。大批能说英语的人才投入外包行业(即是外国企业把客户咨询,电话答录等等服务转移到印度)。印度已经成为软件业出口的霸主,金融,研究,技术服务等等也即将成为全球重要出口国。印度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是美国欧盟日本中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人口

    身着传统服饰的印度妇女
    印度各地区人口密度地图

    印度的人口估计有11.2亿人[1],是世界上仅次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二人口大国。2001年人口普查表明,72.22% 的人生活在超过 55 万个村庄中,其余生活在2000多个城镇和城市中[來源請求]。印度的主要族群包括了72%的印度-雅利安人和25%的達羅毗荼人[1]

    印度的語系主要有印歐語系漢藏語系南亞語系德拉維達語系,語言複雜。目前印度的官方语言是印地语,約30%人口使用;英語已經在1965年終止了它唯一官方語言(或與印地語相同的)的地位,但依舊保留了它「第二附加官方語言」的地位,亦是全国性的通用语言,主要在政治和商业交往场合使用。另外還有其他21種地方性的預定官方語言,包括了马拉雅拉姆语泰米尔语泰卢固语卡纳达语孔卡尼语马拉地语乌尔都语古吉拉特语奥里亚语旁遮普语阿萨姆语喀什米尔语信德语尼泊尔语梵語曼尼普尔语等,另外登记的还有超过1,600种语言。

    印度也是一个宗教色彩非常濃厚的國家,是眾多宗教的發源地,几乎能在印度找到世界上所有的宗教,被称为「宗教博物馆」。全印度約有80.5%的人口信仰印度教,其他的主要宗教团体还有伊斯兰教(13.4%)、錫克教(1.9%)、耆那教,又因曾受英國殖民統治,基督教(2.3%)盛行[1]佛教雖起源于印度,如今在印度的影响力已逐渐式微,仅占总人口的0.71%,但佛教的传播对印度周边的国家却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

    在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後,婆羅門教主張種姓制度,將人分為四個種姓(Varna):婆羅門(Brahmana,祭司),剎帝利(Ksatriya,貴族),吠舍(Vaisya,平民),首陀羅(Sudra,奴隸),各種姓之間不能通婚,身分、職業世襲,另外還將戰俘以及不遵守種姓制度的人列為不可接觸的賤民——旃陀羅(達利特)。雖然印度許多新的宗教(如佛教)的成立都是基於反對種姓制度,但在婆羅門教融入印度教後,種姓制度仍維持一定的影響力。即使現今印度憲法賦予人民平等權,種姓歧視的殘跡仍存在於社會中。

    印度人口2008年估計有1,147,995,898人,排名世界第2,僅次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主要分布於恆河平原。印度的識字率为61%(男: 73.4%;女: 47.8%),性别比是1.064 男/女,预期寿命68.59 歲,人口增長率为1.606%,出生率为22.69 /1,000 人[1]。印度由於貧富差距大,都市中有不少的貧民窟,傳染病竄流:登革熱瘧疾日本腦炎A型肝炎E型肝炎等危險程度皆高。

    文化

    印度文化如同一块坚硬的石头,即没有很大的扩张性,也顽强地抵制任何外来文化的入侵。印度早期虽然有许多国王将佛教作为国教,后来被信奉伊斯兰教蒙古突厥王公所统治,近二百年来又被信仰基督教英国作为殖民地,但每个统治者走后,印度又顽强地恢复古老的印度教传统。伊斯兰文化对印度进行了几百年强有力地冲击,只同化了巴基斯坦孟加拉两片较小的土地,没有能撼动印度主体文化的分毫,正是由于印度作为中流砥柱,迫使伊斯兰教的扩张大潮分为两支,使处于印度阴影下的其他国家没有受到伊斯兰教文化的影响。

    传媒

    印度主要的新闻机构和通讯社有:新闻发布署印度报业托拉斯(印度最大的通讯社)、印度联合新闻社(第二大通讯社)。

    印度报业绝大部分为私人和财团所有,官方没有报刊。报刊中,最大的三家日报依次为《印度时报》、《马拉亚拉姆娱乐报》和《古吉拉特新闻》。主要印地文报纸有《印度斯坦报》等;主要英文报纸有《印度教徒报》、《印度快报》等。

    印度主要的电视台有国营的全印电视台和私营的新德里电视台等。广播电台主要有国营的全印广播电台

    教育

    印度实行12年一贯制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共8年,包括3年学士课程、2年硕士课程和3年博士课程。還有各类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等非正规教育。

    全国现有254所综合性大学,著名的有印度理工大学德里大学尼赫鲁大学加尔各答大学等。

    参看

    参考文献

     本条目引用的公有领域材料来自CIA World Factbook的网站或文档。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India. The World Factbook. CIA. 24 January, 2008 [2008-02-07]. 
    2. ^ "World's Largest Democracy to Reach One Billion Persons on Independence Day"United Nations(英文)
    3. ^ 印度啟動世界最大規模選舉選民達7.14億《新浪網新聞中心》

    外部链接

    Template:四國聯盟

    Template:Link FA Template:Link FA Template:Link FA Template:Link FA Template:Link FA Template:Link 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