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273年:修订间差异
小 機器人 新增: tl:273 BC |
{{yearTOC|-273}} |
||
第1行: | 第1行: | ||
{{yearTOC|-273}} |
|||
{| border="0"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
|||
|----- |
|||
| <small>'''[[世纪]]:'''</small> || align="center" | |
|||
<small> [[前4世纪]] | '''[[前3世纪]]''' | [[前2世纪]]</small><br> |
|||
|----- |
|||
| <small>'''[[年代]]:'''</small> || align="center" | |
|||
<small> [[前290年代]] [[前280年代]] | ''' [[前270年代]]''' | [[前260年代]] [[前250年代]]</small><br> |
|||
|----- |
|||
| <small>'''[[年]]份:'''</small> || align="center" | |
|||
<small>[[前278年]] [[前277年]] [[前276年]] [[前275年]] [[前274年]] | '''前273年''' | [[前272年]] [[前271年]] [[前270年]] [[前269年]] [[前268年]] </small><br> |
|||
|----- |
|||
| || |
|||
|----- |
|||
| '''纪年:''' |
|||
|} |
|||
---- |
|||
== 大事记 == |
== 大事记 == |
||
*[[趙]]人、[[魏]]人伐[[韓]][[華陽]]。韓人告急於[[秦]],[[秦昭襄王]]弗救。韓相國謂[[陳筮]]曰:「事急矣!願公雖病,為一宿之行。」陳筮如秦,見穰侯[[魏冉]]。穰侯曰:「事急乎?故使公來。」陳筮曰:「未急也。」穰侯怒曰:「何也?」陳筮曰:「彼韓急則將變而他從;以未急,故復來耳。」穰侯曰:「請發兵矣。」乃與武安君[[白起]]及客卿[[胡陽]]救韓,八日而至,敗魏軍於華陽之下,走[[芒卯]],虜三將,斬首十三萬。武安君又與趙將[[賈偃]]戰,沈其卒二萬人於河。魏[[段干子]]請割[[南陽]]予秦以和。[[蘇代]]謂[[魏安釐王]]曰:「欲璽者,段干子也;欲地者,秦也。今王使欲地者制璽,欲璽者制地,魏地盡矣!夫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
*[[趙]]人、[[魏]]人伐[[韓]][[華陽]]。韓人告急於[[秦]],[[秦昭襄王]]弗救。韓相國謂[[陳筮]]曰:「事急矣!願公雖病,為一宿之行。」陳筮如秦,見穰侯[[魏冉]]。穰侯曰:「事急乎?故使公來。」陳筮曰:「未急也。」穰侯怒曰:「何也?」陳筮曰:「彼韓急則將變而他從;以未急,故復來耳。」穰侯曰:「請發兵矣。」乃與武安君[[白起]]及客卿[[胡陽]]救韓,八日而至,敗魏軍於華陽之下,走[[芒卯]],虜三將,斬首十三萬。武安君又與趙將[[賈偃]]戰,沈其卒二萬人於河。魏[[段干子]]請割[[南陽]]予秦以和。[[蘇代]]謂[[魏安釐王]]曰:「欲璽者,段干子也;欲地者,秦也。今王使欲地者制璽,欲璽者制地,魏地盡矣!夫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
2010年8月18日 (三) 19:12的版本
千纪: | 前1千纪 |
世纪: | 前4世纪 | 前3世纪 | 前2世纪 |
年代: | 前300年代 | 前290年代 | 前280年代 | 前270年代 | 前260年代 | 前250年代 | 前240年代 |
年份: | 前278年 | 前277年 | 前276年 | 前275年 | 前274年 | 前273年 | 前272年 | 前271年 | 前270年 | 前269年 | 前268年 |
纪年: |
大事记
- 趙人、魏人伐韓華陽。韓人告急於秦,秦昭襄王弗救。韓相國謂陳筮曰:「事急矣!願公雖病,為一宿之行。」陳筮如秦,見穰侯魏冉。穰侯曰:「事急乎?故使公來。」陳筮曰:「未急也。」穰侯怒曰:「何也?」陳筮曰:「彼韓急則將變而他從;以未急,故復來耳。」穰侯曰:「請發兵矣。」乃與武安君白起及客卿胡陽救韓,八日而至,敗魏軍於華陽之下,走芒卯,虜三將,斬首十三萬。武安君又與趙將賈偃戰,沈其卒二萬人於河。魏段干子請割南陽予秦以和。蘇代謂魏安釐王曰:「欲璽者,段干子也;欲地者,秦也。今王使欲地者制璽,欲璽者制地,魏地盡矣!夫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王曰:「是則然也。雖然,事始已行,不可更矣!」對曰:「夫博之所以貴梟者,便則食,不便則止。今何王之用智不如用梟也?」魏王不聽,卒以南陽為和,實修武。
- 韓釐王薨,子韓桓惠王立。
- 韓、魏既服於秦,秦王將使武安君與韓、魏伐楚,未行,而楚使者黃歇至,聞之,畏秦乘勝一舉而滅楚也,乃上書曰:「臣聞物至則反,冬、夏是也;致至則危,累棋是也。今大國之地,遍天下有其二垂,此從生民已來,萬乘之地未嘗有也。先王三世不忘接地於齊,以絕從親之要。今王使盛橋守事於韓,盛橋以其地入秦,是王不用甲,不信
威,而得百裡之地,王可謂能矣!王又舉甲而攻魏,杜大梁之門,舉河內,拔燕、酸棗、虛、桃,入邢,魏之兵雲翔而不敢救,王之功亦多矣!王休甲息眾,二年而後復之,又並蒲、衍、首、垣以臨仁、平丘,黃、濟陽嬰城而魏氏服。王又割濮磨之北,注齊、秦之要,絕楚、趙之脊,天下五合六聚而不敢救,王之威亦單矣!王若能保功守威,絀攻取之心,而肥仁義之地,使無後患,三王不足四,五伯不足六也!王若負人徒之眾,仗兵革之強,乘毀魏之威,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臣恐其有後患也。《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易》曰:『狐涉水,濡其尾。』此言始之易,終之難也。昔吳之信越也,從而伐齊,既勝齊人於艾陵,還為越禽於三江之浦。智氏之信韓、魏也,從而伐趙,攻晉陽城,勝有日矣,韓、魏叛之,殺智伯瑤於鑿台之下。今王妒楚之不毀,而忘毀楚之強韓、魏也,臣為王慮而不取也。夫楚國,援也;鄰國,敵也。今王信韓、魏之善王,此正吳之信越也,臣恐韓、魏卑辭除患而實欲欺大國也。何則王無重世之德於秦.韓、魏而有累世之怨焉。夫韓、魏父子兄弟接踵而死於秦者將十世矣,故韓、魏之不亡,秦社稷之憂也。今王資之與攻楚,不亦過乎!且攻楚將惡出兵?王將借路於仇讎之韓、魏乎?兵出之日而王憂其不反也。王若不借路於仇讎之韓、魏,必攻隨水右壤,此皆廣川、大水、山林、溪谷,不食之地。是王有毀楚之名而無得地之實也。且王攻楚之日,四國必悉起兵以應王。秦、楚之兵構而不離;魏氏將出而攻留、方輿、銍、湖陵、碭、蕭、相,故宋必盡;齊人南面攻楚,泗上必舉。此皆平原四達膏腴之地。如此,則天下之國莫強於齊、魏矣。臣為王慮,莫若善楚。秦、楚合而為一以臨韓,韓必斂手而朝;王施以東山之險,帶以曲河之利,韓必為關內之侯。若是而王以十萬戍鄭,梁氏寒心,許、鄢陵嬰城而上蔡、召陵不往來也。如此,魏亦關內侯矣。王壹善楚而關內兩萬乘之主注地於齊,齊右壤可拱手而取也。王之地一經兩海,要約天下,是燕、趙無齊、楚,齊、楚無燕、趙也。然後危動燕、趙,直搖齊、楚,此四國者不待痛而矣。」王從之,止武安君而謝韓、魏,使黃歇歸,約親於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