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王得祿: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第26行: 第26行:


==生平==
==生平==
王得祿生於[[清高宗|高宗]][[乾隆]]三十四年[[十二月廿三|十二月二十三日]]([[1770年]][[1月19日]])。王[[祖籍]][[江西]][[南城]],其曾祖父為[[軍官]]因隨軍平定[[朱一貴事件]]而病逝於[[鳳山]](今[[高雄縣]]),於是舉家遷居[[諸羅]][[溝尾]](今[[嘉義縣]][[太保市]]),王得祿也在此出生成長。
王得祿生於[[清高宗|高宗]][[乾隆]]三十四年[[十二月廿三|十二月二十三日]]([[1770年]][[1月19日]])。王[[祖籍]][[江西]][[南城]],其曾祖父[[王奇生]][[千總]]([[軍官]]職稱),因隨軍平定[[朱一貴]]之變歿於[[鳳山]](今[[高雄縣]]),於是舉家遷居[[諸羅]][[溝尾]](今[[嘉義縣]][[太保市]]),王得祿也在此出生成長。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林爽文事件]]爆發,[[林爽文]]攻佔[[諸羅]]縣城,王得祿年少從軍,擔任聯絡官角色,前往[[府城]](今[[台南市]])求援,之後成功募得義軍五百人協助清軍作戰。
[[野史]]記載:[[清仁宗|仁宗]]為[[太子]]時,曾經微服出巡至台灣,王得祿、[[李勇 (清朝)|李勇]]擔任隨行護駕保鑣李勇且在[[南投縣]][[竹山]]因[[天地會]]徒行刺嘉慶,李勇以身擋箭護嘉慶君,忠烈殉國)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林爽文事件]]爆發,[[林爽文]]攻佔[[諸羅]]縣城,王得祿前往[[府城]](今[[台南市]])求援,之後成功募得義勇500人協助清軍作戰。隔年,[[福康安]]領軍來台,王得祿隨其收復諸羅縣,並領軍攻打[[大里杙]](戰場在今台中縣[[大里市]]聯絡新、舊市區橋下乾河床),成功奪下該堡壘。
隔年,[[福康安]]領軍來台,王得祿隨其收復諸羅縣,並領軍攻打[[大里杙]](戰場在今[[台中縣]][[大里市]]聯絡新、舊市區橋下乾河床),成功奪下該堡壘。


[[清仁宗|仁宗]][[嘉慶]]十一年([[1806年]]),王得祿大戰[[蔡牽]]於[[鹿耳門]](今[[台南市]][[安平]]外海)。
[[清仁宗|仁宗]][[嘉慶]]十一年([[1806年]]),王得祿大戰[[蔡牽]]於[[鹿耳門]](今[[台南市]][[安平]]外海)。
第40行: 第40行:
[[清宣宗|宣宗]][[道光]]十八年([[1838年]])加[[太子太保]]銜。
[[清宣宗|宣宗]][[道光]]十八年([[1838年]])加[[太子太保]]銜。


道光二十一年([[1840年]]),回台助台灣道[[姚瑩]]協防[[英國|英]]軍。同年年十一月十六日([[1841年]][[12月28日]]),病逝,追贈[[伯爵]],諡'''果毅'''。
道光二十一年([[1840年]]),回台助[[台灣道]][[姚瑩]]協防[[英國|英]]軍。同年年十一月十六日([[1841年]][[12月28日]]),病逝,追贈[[伯爵]],諡'''果毅'''。

==軼事==
臺灣[[傳說]]記載:[[清仁宗|仁宗]][[嘉慶]]君為[[太子]]時,曾經微服出巡至台灣,王得祿、[[李勇 (清朝)|李勇]]擔任隨行護駕保鑣李勇且在[[南投縣]][[竹山]]因[[天地會]]徒行刺嘉慶,李勇以身擋箭護君殉國。不過[[嘉慶君遊台灣]]純粹是出於[[野史]]故事並非史實

另一個傳說是,王得祿年少從軍時,擔任旗兵。一次部隊[[剿匪]],卻不敵而退卻,打算紮營,退時,由於[[王得祿]]身上護身的[[香火]](一說親人特意為之縫紉的新鞋或衣物)掉落於前線,王得祿忘記自己手執軍旗,情急之下飛奔[[前線]]尋找,[[部隊]]以為[[官府]]決意反攻,一鼓作氣,遂大破敵軍。王得祿也因而得以晉升[[軍官]]。


==影響==
==影響==

2010年10月18日 (一) 14:25的版本

王得祿
性别
出生1770年1月19日
清朝台灣諸羅縣
逝世1841年12月28日(1841歲—12—28)(71歲)
清朝台灣澎湖廳
国籍清朝 大清帝國

王得祿1770年1月19日1841年12月28日),字百遒,號玉峰,諡果毅清代台灣諸羅縣人,清治時期著名將領,能協助平定林爽文事件,擊潰朱濆蔡牽海盜勢力,並於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協防澎湖。王得祿生前為官至浙江提督,加太子太保銜。死後追封伯爵,並加太子太師銜,為清治時期官位最高的臺籍官員(再次為福建陸路提督林文察霧峰林家成員)。另外,王得祿墓是全台最大的私人墓園,也是目前嘉義縣內唯一的一級古蹟。

生平

王得祿生於高宗乾隆三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三日1770年1月19日)。王祖籍江西南城,其曾祖父王奇生千總軍官職稱),因隨軍平定朱一貴之變而歿於鳳山(今高雄縣),於是舉家遷居諸羅溝尾(今嘉義縣太保市),王得祿也在此出生成長。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林爽文事件爆發,林爽文攻佔諸羅縣城,王得祿年少從軍,擔任聯絡官角色,前往府城(今台南市)求援,之後成功募得義軍五百人協助清軍作戰。

隔年,福康安領軍來台,王得祿隨其收復諸羅縣,並領軍攻打大里杙(戰場在今台中縣大里市聯絡新、舊市區橋下乾河床),成功奪下該堡壘。

仁宗嘉慶十一年(1806年),王得祿大戰蔡牽鹿耳門(今台南市安平外海)。

嘉慶十二年(1807年)7月,又敗朱濆大雞籠澳外,9月與楊廷理再破朱濆蘇澳

嘉慶十四年(1809年)8月,再追蔡牵,蔡牽自盡。王得祿因平亂有功,詔任福建水師提督紫禁城詔令頒贈建功牌坊,在今台南市立公園內)、浙江提督,並封二等子爵

宣宗道光十八年(1838年)加太子太保銜。

道光二十一年(1840年),回台助台灣道姚瑩協防軍。同年年十一月十六日(1841年12月28日),病逝,追贈伯爵,諡果毅

軼事

臺灣傳說記載:仁宗嘉慶君為太子時,曾經微服出巡至台灣,王得祿、李勇擔任隨行護駕保鑣,李勇且在南投縣竹山天地會徒行刺嘉慶,李勇以身擋箭護君殉國。不過嘉慶君遊台灣純粹是出於野史故事,並非史實。

另一個傳說是,王得祿年少從軍時,擔任旗兵。一次部隊剿匪,卻不敵而退卻,打算紮營,退時,由於王得祿身上護身的香火(一說親人特意為之縫紉的新鞋或衣物)掉落於前線,王得祿忘記自己手執軍旗,情急之下飛奔前線尋找,部隊以為官府決意反攻,一鼓作氣,遂大破敵軍。王得祿也因而得以晉升軍官

影響

目前嘉義縣太保市,便得名於王得祿(因王得祿官至太子太保)。

前任:
張世熊
澎湖水師協副將
1804年1807年
繼任:
陳景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