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子:修订间差异
外观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无编辑摘要 |
无编辑摘要 |
||
第1行: | 第1行: | ||
建安七子,首見於[[曹丕]]的《[[典論]]·論文》,是指[[东汉]]末年[[汉献帝]]年间的七位[[文学家]]:[[孔融]]、[[ |
建安七子,首見於[[曹丕]]的《[[典論]]·論文》,是指[[东汉]]末年[[汉献帝]]年间的七位[[文学家]]:[[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 |
||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评价:“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 |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评价:“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陳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幹]]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幹。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曹丕常常與建安七子「行則連輿,止則接席」,孔融被[[曹操]]殺後,曹丕以重金向天下廣徵孔融的文章。 |
||
“建安七子”与“[[三曹]]”构成建安作家的主力,对[[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过贡献。王粲在詩賦上的成就高於其他六人。[[劉勰]]《[[文心雕龍]]‧才略》提到﹕「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辭少瑕累,摘其詩賦,則七子之冠冕乎。」王粲的哀思最能表現在作品上,其代表就是「七哀詩」與「登樓賦」。最能代表[[建安文學]]的精神。王粲《七哀詩》吟道﹕「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把在亂世的經歷見聞,融入於作品之中,留下最真實的記錄。 |
“建安七子”与“[[三曹]]”构成建安作家的主力,对[[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过贡献。王粲在詩賦上的成就高於其他六人。[[劉勰]]《[[文心雕龍]]‧才略》提到﹕「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辭少瑕累,摘其詩賦,則七子之冠冕乎。」王粲的哀思最能表現在作品上,其代表就是「七哀詩」與「登樓賦」。最能代表[[建安文學]]的精神。王粲《七哀詩》吟道﹕「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把在亂世的經歷見聞,融入於作品之中,留下最真實的記錄。 |
2006年2月17日 (五) 06:24的版本
建安七子,首見於曹丕的《典論·論文》,是指东汉末年汉献帝年间的七位文学家: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评价:“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陳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幹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幹。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曹丕常常與建安七子「行則連輿,止則接席」,孔融被曹操殺後,曹丕以重金向天下廣徵孔融的文章。
“建安七子”与“三曹”构成建安作家的主力,对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过贡献。王粲在詩賦上的成就高於其他六人。劉勰《文心雕龍‧才略》提到﹕「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辭少瑕累,摘其詩賦,則七子之冠冕乎。」王粲的哀思最能表現在作品上,其代表就是「七哀詩」與「登樓賦」。最能代表建安文學的精神。王粲《七哀詩》吟道﹕「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把在亂世的經歷見聞,融入於作品之中,留下最真實的記錄。
七人當中,除孔融外,其他六人都依附于曹操父子旗下。建安二十二年(217)冬天,北方發生疫病,當時為太子的曹丕在第二年給吳質的信中說:「親故多羅其災,徐、陳、應、劉一時俱逝」。除孔融、阮瑀早死外,建安七子之中竟有五人死於傳染病。曹植《說疫氣》描述當時疫病流行的慘狀說:“建安二十二年,癘氣流行,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
参看
这是一篇與人物相關的小作品。您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