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生员: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Ws227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Ws227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第1行: 第1行:
'''生員'''是[[中國]]、[[朝鮮]]、[[越南]]的[[科舉]]中經過[[院試]],得到入學資格的讀書人,也是[[士大夫]]的最基層。[[明]]、[[清]]時俗稱「[[秀才]]」是經過院試,得到入學資格的「生員」的俗稱。得到秀才資格,是進入士大夫階層的最低門檻。成為秀才即代表有了「[[功名]]」在身,在地方上受到一定的尊重,亦有各種特權。例如免除徭役,見知縣時不用下跪、知縣不可隨意對其用刑、遇公事可稟見[[知縣]]等等。十六世紀初全國「生員」總數有三萬五六千名<ref>[[王鏊]]:《震澤長語》卷上</ref>。但生員必須不斷的參加考試,如歲考,兩年舉辦一次,成績分六等;一、二等賞為「科舉生員」,可參加「科考」,科考一、二等可取得「鄉試」的資格;歲考三等無升降,歲考第六等則黜革。
'''生員'''是[[中國]]、[[朝鮮]]、[[越南]]的[[科舉]]中經過[[院試]],得到入學資格的讀書人,也是[[士大夫]]的最基層。[[明]]、[[清]]時俗稱「[[秀才]]」是經過院試,得到入學資格的「生員」的俗稱。得到秀才資格,是進入士大夫階層的最低門檻。成為秀才即代表有了「[[功名]]」在身,在地方上受到一定的尊重,亦有各種特權。例如免除徭役,見知縣時不用下跪、知縣不可隨意對其用刑、遇公事可稟見[[知縣]]等等。十六世紀初全國「生員」總數有三萬五六千名<ref>[[王鏊]]:《震澤長語》卷上</ref>。但生員必須不斷的參加考試,如歲考,兩年舉辦一次,成績分六等;一、二等賞為「科舉生員」,可參加「科考」,科考一、二等可取得「鄉試」的資格;歲考三等無升降,歲考第六等則黜革。


生員中,有部份人是貧窮家庭出身,但是得到生員功名不一定可以帶來財富。生員並沒有俸祿,若果未能通過之後的[[鄉試]]中舉,亦不足以為官。很多生員在功名上未能更進一步,只能回鄉以教書等方法為生。這些在經濟上並不富裕,但在社會上地位稍高於平民的讀書人被稱為「窮秀才」。[[王实甫]]的《[[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奈路途奔驰,无以相馈,量着穷秀才人情只是纸半张。”《[[儒林外史]]》第十四回:“我还有个主意,又合着古语説:‘秀才人情纸半张。’”亦省作“ 秀才人情 ”。[[朱之瑜]]的《答奥村庸礼书》之十二:“外具湖笔、斗方贰种,真乃秀才人情而已。”
生員中,有部份人是貧窮家庭出身,但是得到生員功名不一定可以帶來財富。生員並沒有[[俸祿]],若果未能通過之後的[[鄉試]]中舉,亦不足以為官。很多生員在功名上未能更進一步,只能回鄉以教書等方法為生。這些在經濟上並不富裕,但在社會上地位稍高於平民的讀書人被稱為「窮秀才」。[[王实甫]]的《[[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奈路途奔驰,无以相馈,量着穷秀才人情只是纸半张。”《[[儒林外史]]》第十四回:“我还有个主意,又合着古语説:‘秀才人情纸半张。’”亦省作“ 秀才人情 ”。[[朱之瑜]]的《答奥村庸礼书》之十二:“外具湖笔、斗方贰种,真乃秀才人情而已。”


在明清時的中國,生員是地方[[士紳]]階層的支柱之一。在地方鄉村中,他們代表了「知書識禮」的讀書人。因為他們在地方官吏前所有的特權,故此經常會作為一般平民與官府之間溝通的渠道。遇上地方上的爭執,或者平民要與官衙打交道,經常都要經過生員出面。
在明清時的中國,生員是地方[[士紳]]階層的支柱之一。在地方鄉村中,他們代表了「知書識禮」的讀書人。因為他們在地方官吏前所有的特權,故此經常會作為一般平民與官府之間溝通的渠道。遇上地方上的爭執,或者平民要與官衙打交道,經常都要經過生員出面。


而一般平民家中遇有婚喪事,或過年過節,亦有請村中秀才幫忙寫[[對聯]]、寫祭帳等習慣。
而一般平民家中遇有婚喪事,或過年過節,亦有請村中秀才幫忙寫[[對聯]]、寫祭帳等習慣。

==參考文獻==
<div class="references-small">
<references></references>
</div>


[[Category:科舉]]
[[Category:科舉]]

2011年1月4日 (二) 18:03的版本

生員中國朝鮮越南科舉中經過院試,得到入學資格的讀書人,也是士大夫的最基層。時俗稱「秀才」是經過院試,得到入學資格的「生員」的俗稱。得到秀才資格,是進入士大夫階層的最低門檻。成為秀才即代表有了「功名」在身,在地方上受到一定的尊重,亦有各種特權。例如免除徭役,見知縣時不用下跪、知縣不可隨意對其用刑、遇公事可稟見知縣等等。十六世紀初全國「生員」總數有三萬五六千名[1]。但生員必須不斷的參加考試,如歲考,兩年舉辦一次,成績分六等;一、二等賞為「科舉生員」,可參加「科考」,科考一、二等可取得「鄉試」的資格;歲考三等無升降,歲考第六等則黜革。

生員中,有部份人是貧窮家庭出身,但是得到生員功名不一定可以帶來財富。生員並沒有俸祿,若果未能通過之後的鄉試中舉,亦不足以為官。很多生員在功名上未能更進一步,只能回鄉以教書等方法為生。這些在經濟上並不富裕,但在社會上地位稍高於平民的讀書人被稱為「窮秀才」。王实甫的《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奈路途奔驰,无以相馈,量着穷秀才人情只是纸半张。”《儒林外史》第十四回:“我还有个主意,又合着古语説:‘秀才人情纸半张。’”亦省作“ 秀才人情 ”。朱之瑜的《答奥村庸礼书》之十二:“外具湖笔、斗方贰种,真乃秀才人情而已。”

在明清時的中國,生員是地方士紳階層的支柱之一。在地方鄉村中,他們代表了「知書識禮」的讀書人。因為他們在地方官吏前所有的特權,故此經常會作為一般平民與官府之間溝通的渠道。遇上地方上的爭執,或者平民要與官衙打交道,經常都要經過生員出面。

而一般平民家中遇有婚喪事,或過年過節,亦有請村中秀才幫忙寫對聯、寫祭帳等習慣。

參考文獻

  1. ^ 王鏊:《震澤長語》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