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老城:修订间差异
小无编辑摘要 |
小无编辑摘要 |
||
第4行: | 第4行: | ||
== 历史 == |
== 历史 == |
||
[[File:Tianjin 20051107.jpg|thumb|left|180px|在1902年的天津地图中,居于正中的矩形地区为原天津老城]] |
[[File:Tianjin 20051107.jpg|thumb|left|180px|在1902年的天津地图中,居于正中的矩形地区为原天津老城]] |
||
[[明]][[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明军在直沽寨设卫筑城,[[明成祖]]赐名[[天津卫]]并下令设立天津卫、天津左卫、天津右卫,在当时统称“三卫”。“卫”是明朝的军事建制,由指挥使统领,直隶于后军都督府。每卫士兵足额5600人,天津三卫士兵定额16800人,以拱卫将建立的京师和维持当地的安全,同时命工部在此“筑城浚池”。卫的建制虽没有行政职权,但有一定的土地(城堡及屯田)、数量较多的民众(屯田的军士及军属)和政事(军政及屯政)。[[明]][[弘治]]年间 |
[[明]][[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明军在直沽寨设卫筑城,[[明成祖]]赐名[[天津卫]]并下令设立天津卫、天津左卫、天津右卫,在当时统称“三卫”。“卫”是明朝的军事建制,由指挥使统领,直隶于后军都督府。每卫士兵足额5600人,天津三卫士兵定额16800人,以拱卫将建立的京师和维持当地的安全,同时命工部在此“筑城浚池”。卫的建制虽没有行政职权,但有一定的土地(城堡及屯田)、数量较多的民众(屯田的军士及军属)和政事(军政及屯政)。[[明]][[弘治]]年间([[1493年]]),[[山东]]兵备副使刘福在天津老城正中心的十字街建造[[鼓楼]]。此后从[[清]][[顺治]]至[[嘉庆]]的一百四十余年间,天津老城的城墙重修多达十二余次。[[光绪]]二十六年六月十八日([[1900年]][[7月14日]]),[[八国联军]]攻陷天津老城,天津老城沦陷。[[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由[[八国联军]]组成的天津都统衙门下令拆除城墙。自此,天津城垣不复存在。[[1921年]],[[天津鼓楼]]拆除重建。[[1952年]],因修路原因,拆除[[天津鼓楼]]。[[2001年]][[9月28日]],新[[天津鼓楼]]竣工。[[2003年]],[[天津市人民政府]]对天津老城厢进行整体拆迁,天津老城在这次拆迁中几乎被夷为平地。目前天津老城地区只存留下来[[天津文庙]]、[[广东会馆]]等少数历史建筑,其他均建成商业街、购物中心或者商品房。<ref>[http://www.fjsen.com/q/2010-01/21/content_2676857.htm 605岁的天津老城就快不存在了]</ref> |
||
== 鼓楼 == |
|||
{{主条目|天津鼓楼}} |
|||
[[File:TianjinDrumTower.jpg|left|thumb|200px|天津鼓楼]] |
|||
[[明]][[弘治]]年间([[1493年]]),[[山东]]兵备副使刘福在天津老城正中心处建造[[鼓楼]]。当时天津鼓楼为三层砖城木楼,楼基为砖砌方形城墩台,楼的四面设有拱形穿心门洞,对应着天津老城东西南北四座城门。鼓楼顶部为木结构重层歇山式顶,内悬唐宋制式铁铸大钟。大钟早晚共敲108响。[[清代]]天津诗人梅小树在鼓楼中撰写了一副抱柱联:“高敞快登临,看七十二沽往来帆影;繁华谁唤醒,听一百八杵早晚钟声”。[[1921年]],民国政府重建鼓楼,天津书法家[[华世奎]]书“镇东、安西、定南、拱北”,镌于鼓楼四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11月7日]],天津鼓楼被拆除。[[1994年]],天津老城厢地区改造。[[2000年]][[11月25日]],地处老城厢中心的天津鼓楼开工重建。[[2001年]][[9月28日]],新天津鼓楼建成。新鼓楼高27米,占地27平米,为钢混结构的砖城木楼,底部设有须弥基座,主体木楼为明清木作大式,外设殿式旋子彩画,灰色简瓦,绿琉璃券边,汉白玉栏杆,斗拱和飞檐。顶部为重檐歇山屋顶。砖城四面为明式七券七伏锅底券拱门,四座拱门的上方的汉白玉城门石上恢复原有镇东、安西、定南、拱北字样。<ref>[http://servlets.yipu.com.cn/DataViews.aspx?YipuID=345DF9F0A3C9A29F 天津鼓楼商业街简介]</ref> |
|||
== 原有胡同 == |
== 原有胡同 == |
||
第128行: | 第133行: | ||
**[[天津地铁一号线|一号线]]:[[西南角站]]、[[西北角站]] |
**[[天津地铁一号线|一号线]]:[[西南角站]]、[[西北角站]] |
||
**[[天津地铁二号线|二号线]]:[[西南角站]]、鼓楼站、东南角站 |
**[[天津地铁二号线|二号线]]:[[西南角站]]、鼓楼站、东南角站 |
||
== 参见 == |
|||
*[[古文化街]] |
|||
*[[徐朴庵旧宅|天津老城博物馆]] |
|||
⚫ | |||
⚫ | |||
==参考文献== |
==参考文献== |
||
第133行: | 第145行: | ||
<references /> |
<references /> |
||
</div> |
</div> |
||
⚫ | |||
⚫ | |||
{{老天津卫}} |
{{老天津卫}} |
2011年2月14日 (一) 09:23的版本
天津 |
政府 - 領導人(市长)- 反腐 |
天津歷史 |
11世纪 老城厢 租界 近代工業 |
天津地理 |
天津区划 填海 人口 河流 |
天津规划 |
滨海新区 自贸区 自创区 |
开发区 生态城 臨港 南港 |
天津經濟(数据) |
工业 商业 金融 品牌 旅游 |
天津交通 |
机场 港口 铁路 轨交 |
天津建筑 |
街区 历史建筑 摩天大楼 桥梁(列表) |
天津文化 |
教育 高校 方言 宗教 年俗 饮食 |
天津主题 |
天津老城又称天津旧城,天津老城厢,是明永乐二年十一月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修建的一座城池。当时的天津老城东西长,南北短,形状如同一个算盘,所以也称为“算盘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天津城墙由八国联军组成的天津都统衙门下令拆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津老城的一些历史遗迹还有一些保留。2003年,天津市人民政府对天津老城厢进行整体拆迁,天津老城在这次拆迁中几乎被夷为平地。目前天津老城地区只存留下来天津文庙、广东会馆等少数历史建筑,其他均建成商业街、购物中心或者商品房。[1]
历史
明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明军在直沽寨设卫筑城,明成祖赐名天津卫并下令设立天津卫、天津左卫、天津右卫,在当时统称“三卫”。“卫”是明朝的军事建制,由指挥使统领,直隶于后军都督府。每卫士兵足额5600人,天津三卫士兵定额16800人,以拱卫将建立的京师和维持当地的安全,同时命工部在此“筑城浚池”。卫的建制虽没有行政职权,但有一定的土地(城堡及屯田)、数量较多的民众(屯田的军士及军属)和政事(军政及屯政)。明弘治年间(1493年),山东兵备副使刘福在天津老城正中心的十字街建造鼓楼。此后从清顺治至嘉庆的一百四十余年间,天津老城的城墙重修多达十二余次。光绪二十六年六月十八日(1900年7月14日),八国联军攻陷天津老城,天津老城沦陷。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由八国联军组成的天津都统衙门下令拆除城墙。自此,天津城垣不复存在。1921年,天津鼓楼拆除重建。1952年,因修路原因,拆除天津鼓楼。2001年9月28日,新天津鼓楼竣工。2003年,天津市人民政府对天津老城厢进行整体拆迁,天津老城在这次拆迁中几乎被夷为平地。目前天津老城地区只存留下来天津文庙、广东会馆等少数历史建筑,其他均建成商业街、购物中心或者商品房。[2]
鼓楼
明弘治年间(1493年),山东兵备副使刘福在天津老城正中心处建造鼓楼。当时天津鼓楼为三层砖城木楼,楼基为砖砌方形城墩台,楼的四面设有拱形穿心门洞,对应着天津老城东西南北四座城门。鼓楼顶部为木结构重层歇山式顶,内悬唐宋制式铁铸大钟。大钟早晚共敲108响。清代天津诗人梅小树在鼓楼中撰写了一副抱柱联:“高敞快登临,看七十二沽往来帆影;繁华谁唤醒,听一百八杵早晚钟声”。1921年,民国政府重建鼓楼,天津书法家华世奎书“镇东、安西、定南、拱北”,镌于鼓楼四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11月7日,天津鼓楼被拆除。1994年,天津老城厢地区改造。2000年11月25日,地处老城厢中心的天津鼓楼开工重建。2001年9月28日,新天津鼓楼建成。新鼓楼高27米,占地27平米,为钢混结构的砖城木楼,底部设有须弥基座,主体木楼为明清木作大式,外设殿式旋子彩画,灰色简瓦,绿琉璃券边,汉白玉栏杆,斗拱和飞檐。顶部为重檐歇山屋顶。砖城四面为明式七券七伏锅底券拱门,四座拱门的上方的汉白玉城门石上恢复原有镇东、安西、定南、拱北字样。[3]
原有胡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