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京官: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第4行: 第4行:
在[[宋朝]],京官为选人之上,朝官之下的一个[[文官]]等级。<ref>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第555页</ref>
在[[宋朝]],京官为选人之上,朝官之下的一个[[文官]]等级。<ref>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第555页</ref>


清朝的京官聚宴习以为常,“若不赴席、不宴客,即不列于人数”<ref>[[张宸]]《平圃遗稿》</ref>。由於京官日常開支大,俸祿微薄<ref>[[张集馨]]在《道咸宦海见闻录》表示:“京官俸入甚微,专以咀嚼外官为事。每遇督抚司道进京,邀请宴会,迄无虚日。濒行时分其厚薄各家留别。予者力量已竭,受者冀期未餍,即十分周到,亦总有恶言。甚而漠不相识,绝不相关者,或具帖邀请,或上书乞帮。怒其无因,闵其无赖,未尝不小加点染。”</ref>,“不取之百姓, 势必饥寒”,常需要地方官的[[冰敬]]與[[炭敬]]。道光二十一年正月,曾國藩接受[[程玉樵]]送别敬十二两[[罗苏溪]]送炭资十两[[李石梧]]送炭资十六两<ref>《辛丑年正月记旧存银数》</ref>。
清朝的京官聚宴习以为常,“若不赴席、不宴客,即不列于人数”<ref>[[张宸]]《平圃遗稿》</ref>。由於京官日常開支大,俸祿微薄<ref>[[张集馨]]在《道咸宦海见闻录》表示:“京官俸入甚微,专以咀嚼外官为事。每遇督抚司道进京,邀请宴会,迄无虚日。濒行时分其厚薄各家留别。予者力量已竭,受者冀期未餍,即十分周到,亦总有恶言。甚而漠不相识,绝不相关者,或具帖邀请,或上书乞帮。怒其无因,闵其无赖,未尝不小加点染。”</ref>,“不取之百姓,势必饥寒”<ref>[[蒋良骐]]:《东华录》卷9</ref>,因此常需要地方官的[[冰敬]]與[[炭敬]]。道光二十一年正月,[[曾國藩]]接受[[程玉樵]]送别敬十二两[[罗苏溪]]送炭资十两[[李石梧]]送炭资十六两<ref>《辛丑年正月记旧存银数》</ref>。


==参考和脚注==
==参考和脚注==

2011年2月17日 (四) 08:45的版本

京官指于京師任官的官员,一般是朝廷中央政府官員。与任職于首都之外地方的外官相对。

唐朝,官员分为京官和外官两个系统;京官的薪水太府寺(后改由度支)。外官的俸禄则就地征集[1]。唐初的时候,外官的待遇比京官要低[2]。但是在节度使权重时,则比京官要高[3]。 在宋朝,京官为选人之上,朝官之下的一个文官等级。[4]

清朝的京官聚宴习以为常,“若不赴席、不宴客,即不列于人数”[5]。由於京官日常開支大,俸祿極微薄[6],“不取之百姓,势必饥寒”[7],因此常需要地方官的冰敬炭敬。道光二十一年正月,曾國藩接受程玉樵送别敬十二两,罗苏溪送炭资十两,李石梧送炭资十六两[8]

参考和脚注

  1. ^ 賴瑞和《唐代基層文官》第379页
  2. ^ 新唐书卷55《食货志》:“外官降京官一等”
  3. ^ 资治通鉴卷225:“元载以仕进者多乐京师,恶其逼己,乃制俸禄,厚外官薄京官,京官不能自给,常从外官乞贷。”
  4. ^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第555页
  5. ^ 张宸《平圃遗稿》
  6. ^ 张集馨在《道咸宦海见闻录》表示:“京官俸入甚微,专以咀嚼外官为事。每遇督抚司道进京,邀请宴会,迄无虚日。濒行时分其厚薄各家留别。予者力量已竭,受者冀期未餍,即十分周到,亦总有恶言。甚而漠不相识,绝不相关者,或具帖邀请,或上书乞帮。怒其无因,闵其无赖,未尝不小加点染。”
  7. ^ 蒋良骐:《东华录》卷9
  8. ^ 《辛丑年正月记旧存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