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刘永福: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无编辑摘要
第19行: 第19行:
'''刘永福'''([[1837年]]—[[1917年]]),字'''淵亭''',[[廣東]][[欽州]](今屬[[廣西]])人,祖籍博白東平,[[中國]][[清朝]]時的軍事人物,[[清勇]]將領。
'''刘永福'''([[1837年]]—[[1917年]]),字'''淵亭''',[[廣東]][[欽州]](今屬[[廣西]])人,祖籍博白東平,[[中國]][[清朝]]時的軍事人物,[[清勇]]將領。


== 事蹟 ==
==反清退駐越南==
===反清退駐越南===
{{main|黑旗军}}
{{main|黑旗军}}
1857年左右参加[[洪門]]組織[[三合會]]響應[[太平軍]]、又稱[[洪兵起義|洪兵]],在[[雲南|滇]][[廣西|桂]]边境组织地方武装反抗清軍。后失利,1865年,率三百人被迫進入[[越南]][[保勝]]地區,開山設寨闢田[[屯兵]]。成立[[黑旗軍]],以黑底[[北斗七星]]為旗號。歷廿年,增至數千人。
1857年左右参加[[洪門]]組織[[三合會]]響應[[太平軍]]、又稱[[洪兵起義|洪兵]],在[[雲南|滇]][[廣西|桂]]边境组织地方武装反抗清軍。后失利,1865年,率三百人被迫進入[[越南]][[保勝]]地區,開山設寨闢田[[屯兵]]。成立[[黑旗軍]],以黑底[[北斗七星]]為旗號。歷廿年,增至數千人。


==越南抗法被封==
===越南抗法被封===
[[File:Liu Yongfu (刘永福).jpg|thumb|250px|[[三宣堂]]内刘永福雕像。]]
[[File:Liu Yongfu (刘永福).jpg|thumb|250px|[[三宣堂]]内刘永福雕像。]]
在[[法國]]入侵越南後,[[1873年]]末開始,劉永福被越南皇帝邀請、率领黑旗军抗击法军,战功显著,被越南任命为「三宣正提督」,一等義勇男爵。刘永福之父死后,越南[[阮朝]]曾发给刘永福之父诰封文书,表彰其对法作战的功绩:「承天兴运:皇帝制曰:朕惟臣子致身之义,资事父以事君。朝廷锡类之恩,寓劝忠于劝孝揆礼之称,缘情而推。尔原报捐监生,故刘以来乃领兵权,充三宣军次副提督,刘永福之父,完此秉彝,食乎旧德。处家乐于善事,爱子教以义方,肆余庆之所钟,有乃郎之能仕,宜加显号,用发幽光。可赠为中顺大夫,翰林院侍读学士,锡之诰命。于觑!克享其隆,既有光于泉壤,尚笃其庆,以长揖于国恩。懿厥潜灵,服此休命。嗣德三十一年十月十五日。」
在[[法國]]入侵越南後,[[1873年]]末開始,劉永福被越南皇帝邀請、率领黑旗军抗击法军,战功显著,被越南任命为「三宣正提督」,一等義勇男爵。刘永福之父死后,越南[[阮朝]]曾发给刘永福之父诰封文书,表彰其对法作战的功绩:「承天兴运:皇帝制曰:朕惟臣子致身之义,资事父以事君。朝廷锡类之恩,寓劝忠于劝孝揆礼之称,缘情而推。尔原报捐监生,故刘以来乃领兵权,充三宣军次副提督,刘永福之父,完此秉彝,食乎旧德。处家乐于善事,爱子教以义方,肆余庆之所钟,有乃郎之能仕,宜加显号,用发幽光。可赠为中顺大夫,翰林院侍读学士,锡之诰命。于觑!克享其隆,既有光于泉壤,尚笃其庆,以长揖于国恩。懿厥潜灵,服此休命。嗣德三十一年十月十五日。」


==回國解除軍團==
===回國解除軍團===
劉永福在[[中法戰爭|中法越南之战]]结束後,1885年接受清廷封號而奉命回國,被迫削減黑旗軍數目、減少武裝實力。
劉永福在[[中法戰爭|中法越南之战]]结束後,1885年接受清廷封號而奉命回國,被迫削減黑旗軍數目、減少武裝實力。


==授命往臺抗日==
===授命往臺抗日===
在[[甲午战争]]开始後,1894年又被清廷派往[[臺灣]]協防,並重組黑旗軍。《[[馬關條約]]》簽訂後,臺灣被割让给日本,臺灣士紳為抵抗[[日本]]統治而成立[[臺灣民主國]],劉永福任大将军一職。5月29日,日軍在[[澳底]]登陸,爆發[[乙未戰爭]]。6月4日,臺灣民主國總統[[唐景崧]]逃往[[厦门]]之后,民眾擁護當時駐防[[臺南府]]的劉永福接任總統,但劉永福並未接受,對外仍稱[[幫辦]]。臺南士紳設[[議會]],劉永福發行[[鈔票]],籌軍餉,但由于由于以[[李鴻章]]為首的滿清政府封锁大陆与臺灣的交通,断绝一切支援。所以派[[謝維岳]]向[[張之洞]]等人求援,未獲支持,派遣[[使節]]告急並電中國沿海[[督撫]]乞助餉银,亦無人接應。面对臺灣大部分地区逐渐陷入敌手,劉永福只能指挥黑旗军边战边退,步步设防,但最终弹尽粮绝而被迫與日軍[[談和]],亦未成。<ref>{{cite web|url=http://www.9803.net/rddd/jxykj/jsxh/china/china17.htm
在[[甲午战争]]开始後,1894年又被清廷派往[[臺灣]]協防,並重組黑旗軍。《[[馬關條約]]》簽訂後,臺灣被割让给日本,臺灣士紳為抵抗[[日本]]統治而成立[[臺灣民主國]],劉永福任大将军一職。5月29日,日軍在[[澳底]]登陸,爆發[[乙未戰爭]]。6月4日,臺灣民主國總統[[唐景崧]]逃往[[厦门]]之后,民眾擁護當時駐防[[臺南府]]的劉永福接任總統,但劉永福並未接受,對外仍稱[[幫辦]]。臺南士紳設[[議會]],劉永福發行[[鈔票]],籌軍餉,但由于由于以[[李鴻章]]為首的滿清政府封锁大陆与臺灣的交通,断绝一切支援。所以派[[謝維岳]]向[[張之洞]]等人求援,未獲支持,派遣[[使節]]告急並電中國沿海[[督撫]]乞助餉银,亦無人接應。面对臺灣大部分地区逐渐陷入敌手,劉永福只能指挥黑旗军边战边退,步步设防,但最终弹尽粮绝而被迫與日軍[[談和]],亦未成。<ref>{{cite web|url=http://www.9803.net/rddd/jxykj/jsxh/china/china17.htm
|title=中国名将
|title=中国名将
第56行: 第57行:
1917年1月,病卒。
1917年1月,病卒。


==紀念==
==評價==
=== 正面 ===
广西省钦州市刘永福旧居建有[[刘永福旧居|三宣堂]],以纪念刘永福,内设有展馆,展品包括《中法战争历史文物展览》,大清光绪皇帝及越南嗣德帝赠刘永福父亲的诰封碑,镇南关大战捷报等等。
一般觀點認為劉永福在對中國和台灣的防衛上有其正面意義,因此在中國和台灣都在不同層面上保持著對劉永福的紀念。

在中國广西省钦州市刘永福旧居建有[[刘永福旧居|三宣堂]],以纪念刘永福,内设有展馆,展品包括《中法战争历史文物展览》,大清光绪皇帝及越南嗣德帝赠刘永福父亲的诰封碑,镇南关大战捷报等等。


广东省广州市有刘永福亲建的刘氏家庙,现已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外广州市还有永福村和永福路以纪念刘永福。广州市[[华南理工大学]]校内有黑旗军原驻地上建造的刘义亭。<ref>{{cite web|url=http://www.gzhero.org/show.php?contentid=165
广东省广州市有刘永福亲建的刘氏家庙,现已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外广州市还有永福村和永福路以纪念刘永福。广州市[[华南理工大学]]校内有黑旗军原驻地上建造的刘义亭。<ref>{{cite web|url=http://www.gzhero.org/show.php?contentid=165
第65行: 第69行:
|accessdate=2010-08-06 |language=zh}}</ref>
|accessdate=2010-08-06 |language=zh}}</ref>


在臺灣紀念劉永福的事蹟在各地亦很常見,例如在[[臺南市]][[中西區 (台南市)|中西區]]的永福路、永福國小均以劉永福之名命名<ref>{{cite web|url=http://placesearch.moi.gov.tw/input/detail.php?input_id=37489
刘永福抗日时所发布的[[檄文]],用“臺灣民主國”名义印行的邮票等,已成为稀世的历史文献,现收藏在[[臺北市]][[國立臺灣博物館]]。<ref name=" A-1"/>

今天在臺灣紀念劉永福的事蹟在各地都有,例如在[[臺南市]][[中西區 (台南市)|中西區]]的永福路、永福國小均以劉永福之名命名<ref>{{cite web|url=http://placesearch.moi.gov.tw/input/detail.php?input_id=37489
|title=永福路,當為了紀念劉永福
|title=永福路,當為了紀念劉永福
|publisher=placesearch.moi.gov.tw
|publisher=placesearch.moi.gov.tw
|date=
|date=
|accessdate=2009-7-16 |language=zh-hant}}</ref>
|accessdate=2009-7-16 |language=zh-tw}}</ref>


刘永福抗日时所发布的[[檄文]],用“臺灣民主國”名义印行的邮票等,已成为稀世的历史文献,现收藏在[[臺北市]][[國立臺灣博物館]]。<ref name=" A-1"/>
{{start box}}

{{s-before|[[唐景崧]]}}
=== 負面 ===
{{s-title|[[臺灣民主國]][[總統]]}}
由於劉永福在日軍逼近台南城後最終放棄抵抗,而乘船離開台灣,此種舉動亦被部分人認為是無心抵抗,此至今[[台語]]民間俗語仍有「[[阿婆浪港]]」或是「浪港」之說法,用以譏諷無法完成職責而中途棄逃的人。
{{s-after|未任}}
{{end box}}


==參見==
==參見==
第88行: 第89行: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reflist}}
{{reflist}}


{{start box}}
{{s-before|[[唐景崧]]}}
{{s-title|[[臺灣民主國]][[總統]]}}
{{s-after|未任}}
{{end box}}


{{DEFAULTSORT:Liu Yongfu}}
{{DEFAULTSORT:Liu Yongfu}}

2011年4月22日 (五) 10:44的版本

刘永福
清朝政府官员
个人资料
性别
出生1837年 大清廣東欽州
(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
逝世1917年 中華民國廣東欽州
(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
政党-

刘永福1837年1917年),字淵亭廣東欽州(今屬廣西)人,祖籍博白東平,中國清朝時的軍事人物,清勇將領。

事蹟

反清退駐越南

1857年左右参加洪門組織三合會響應太平軍、又稱洪兵,在边境组织地方武装反抗清軍。后失利,1865年,率三百人被迫進入越南保勝地區,開山設寨闢田屯兵。成立黑旗軍,以黑底北斗七星為旗號。歷廿年,增至數千人。

越南抗法被封

三宣堂内刘永福雕像。

法國入侵越南後,1873年末開始,劉永福被越南皇帝邀請、率领黑旗军抗击法军,战功显著,被越南任命为「三宣正提督」,一等義勇男爵。刘永福之父死后,越南阮朝曾发给刘永福之父诰封文书,表彰其对法作战的功绩:「承天兴运:皇帝制曰:朕惟臣子致身之义,资事父以事君。朝廷锡类之恩,寓劝忠于劝孝揆礼之称,缘情而推。尔原报捐监生,故刘以来乃领兵权,充三宣军次副提督,刘永福之父,完此秉彝,食乎旧德。处家乐于善事,爱子教以义方,肆余庆之所钟,有乃郎之能仕,宜加显号,用发幽光。可赠为中顺大夫,翰林院侍读学士,锡之诰命。于觑!克享其隆,既有光于泉壤,尚笃其庆,以长揖于国恩。懿厥潜灵,服此休命。嗣德三十一年十月十五日。」

回國解除軍團

劉永福在中法越南之战结束後,1885年接受清廷封號而奉命回國,被迫削減黑旗軍數目、減少武裝實力。

授命往臺抗日

甲午战争开始後,1894年又被清廷派往臺灣協防,並重組黑旗軍。《馬關條約》簽訂後,臺灣被割让给日本,臺灣士紳為抵抗日本統治而成立臺灣民主國,劉永福任大将军一職。5月29日,日軍在澳底登陸,爆發乙未戰爭。6月4日,臺灣民主國總統唐景崧逃往厦门之后,民眾擁護當時駐防臺南府的劉永福接任總統,但劉永福並未接受,對外仍稱幫辦。臺南士紳設議會,劉永福發行鈔票,籌軍餉,但由于由于以李鴻章為首的滿清政府封锁大陆与臺灣的交通,断绝一切支援。所以派謝維岳張之洞等人求援,未獲支持,派遣使節告急並電中國沿海督撫乞助餉银,亦無人接應。面对臺灣大部分地区逐渐陷入敌手,劉永福只能指挥黑旗军边战边退,步步设防,但最终弹尽粮绝而被迫與日軍談和,亦未成。[1]

最後日軍逼近臺南城時,暗中提出議和,但是被南進軍司令官高島鞆之助拒絕[來源請求],後匆促至城外港邊的安平乘英國籍輪船「塞里斯號」离开了台湾,内渡厦门。[2]


劉永福離開後,其留下之軍隊失序造成台南城大亂,地方士紳群龍無首,最後推舉英國牧師巴克禮協助日軍和平入城,免於干戈。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刘永福任广东赐石镇总兵

1911年辛亥革命後,以七十二高齡,被推為廣東民团总长、後告老回家。

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劉永福要求重上战场。

1917年1月,病卒。

評價

正面

一般觀點認為劉永福在對中國和台灣的防衛上有其正面意義,因此在中國和台灣都在不同層面上保持著對劉永福的紀念。

在中國广西省钦州市刘永福旧居,建有三宣堂,以纪念刘永福,内设有展馆,展品包括《中法战争历史文物展览》,大清光绪皇帝及越南嗣德帝赠刘永福父亲的诰封碑,镇南关大战捷报等等。

广东省广州市有刘永福亲建的刘氏家庙,现已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外广州市还有永福村和永福路以纪念刘永福。广州市华南理工大学校内有黑旗军原驻地上建造的刘义亭。[3]

在臺灣,紀念劉永福的事蹟在各地亦很常見,例如在臺南市中西區的永福路、永福國小均以劉永福之名命名[4]

刘永福抗日时所发布的檄文,用“臺灣民主國”名义印行的邮票等,已成为稀世的历史文献,现收藏在臺北市國立臺灣博物館[2]

負面

由於劉永福在日軍逼近台南城後最終放棄抵抗,而乘船離開台灣,此種舉動亦被部分人認為是無心抵抗,此至今台語民間俗語仍有「阿婆浪港」或是「浪港」之說法,用以譏諷無法完成職責而中途棄逃的人。

參見

參考資料

  1. ^ 中国名将. 新兴投资网. [2009-7-16] (简体中文). 
  2. ^ 2.0 2.1 黑旗将军刘永福. 九游网. 2007-12-29 [2009-7-16] (中文(中国大陆)). 
  3. ^ 刘氏家庙. 广州英烈网. [2010-08-06] (中文). 
  4. ^ 永福路,當為了紀念劉永福. placesearch.moi.gov.tw. [2009-7-16] (中文(臺灣)). 


前任:
唐景崧
臺灣民主國總統 繼任:
未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