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渤海国: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LeonardoRob0t留言 | 贡献
robot Modifying: en
无编辑摘要
第1行: 第1行:
'''渤海国'''([[698年]]—[[926年]]),位於[[朝鮮半島]]北部及現時[[中國]][[中國東北|东北]]地區東部、舊日[[沿海州]]舊地。由[[高句丽]][[贵]][[粟末靺鞨]]酋長[[大祚榮]]所建立,初名“震国”,其民族主体为高句丽遗民和粟末靺鞨,但也有部分[[黑水靺鞨]]的部族。
'''渤海国'''([[698年]]—[[926年]]),位於[[朝鮮半島]]北部及現時[[中國]][[中國東北|东北]]地區東部、舊日[[沿海州]]舊地。由古代民族[[粟末靺鞨]]酋長[[大祚榮]]所建立,初名“震国”,因接受唐朝授官并被册封为“渤海郡王”而该号“渤海国”其民族主体为粟末靺鞨族人和原高句丽遗民,但也有部分[[黑水靺鞨]]的部族。


渤海国的起源及歷史眾說紛紜,主要可以分成兩派:
渤海国的起源及歷史眾說紛紜,主要可以分成兩派:
# 中國大陸及俄羅斯的歷史學者主要認渤海國是一個由靺鞨民族組成的國家,但受到中原及中亞深厚的影響;
# 中國及俄羅斯的歷史學者主要認渤海國是一個由靺鞨民族組成的國家,但受到中原及中亞深厚的影響;且由于该国绝大部分领地都在当时及现今的中国境内,且粟末靺鞨也为起源并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民族,因此渤海国历史应当属于中国古代历史的一部分。
# 日本、兩韓的歷史學者認為渤海國是由高句麗的遺民所建立,而它的國民在亡國後都回到朝鮮半島,所以它是朝鮮歷史的重要組成部份。
# 朝韓和某些日本的歷史學者認為渤海國是由高句麗的遺民所建立,而它的國民在亡國後都回到朝鮮半島,所以它是朝鮮歷史的重要組成部份。


==歷史==
==歷史==
[[668年]]高句丽灭亡后,[[唐朝]]将高句丽贵族和一些遗民迁居到营州(今[[中国]][[辽宁]]省[[朝阳市]])。
[[668年]]高句丽灭亡后,[[唐朝]]将高句丽贵族和一些遗民迁居到营州(今[[中国]][[辽宁]]省[[朝阳市]])。


[[690年]],部分高句丽遗民在[[乞乞仲象]]的指挥下逃出营州,此后,乞乞仲象之子大祚荣率领部众到高句丽故地,[[698年]]在东牟山(今中国[[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敦化]]市)建城堡成立震国。
[[690年]],部分高句丽遗民和粟末靺鞨人粟末靺鞨人[[乞乞仲象]]的指挥下逃出营州,此后,乞乞仲象之子大祚荣率领部众到高句丽故地,[[698年]]在东牟山(今中国[[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敦化]]市)建城堡成立震国。


[[713年]],大祚荣接受唐朝的册封,获渤海郡王的封号,唐朝以大祚荣的领土定为忽汗州,大祚荣并领忽汗州都督,遂改震国为渤海国,成为臣属于唐朝的藩属政权,又是唐朝管辖下的一个羁縻州府即忽汗州都督府。
[[713年]],大祚荣接受唐朝的册封,获渤海郡王的封号,唐朝以大祚荣的领土定为忽汗州,大祚荣并领忽汗州都督,遂改震国为渤海国,成为臣属于唐朝的藩属政权,又同时是唐朝管辖下的一个羁縻州府即忽汗州都督府。


渤海国是一个具有二重性的政权,它既是高句丽遗民联合粟末靺鞨建立的一个王国政权,同时又是唐朝管辖下的一个[[羁縻]]州。这一二重性突出地体现在以下四点上:
渤海国是一个具有二重性的政权,它既是粟末靺鞨联合高句丽遗民建立的一个王国政权,同时又是唐朝管辖下的一个[[羁縻]]州。这一二重性突出地体现在以下四点上:
# 其一,从第二代国王文王开始使用渤海独自的[[年号]],除了向唐朝的国书,到渤海国毁灭一直使用自己的年号;
# 其一,从第二代国王文王开始使用渤海独自的[[年号]],除了向唐朝的国书,到渤海国毁灭一直使用自己的年号;
# 其二,每世渤海王的更迭,虽皆由大氏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但均接到从唐王朝的册封后才算合法,否则向唐朝的国书上只能称“权知国务”、“知国务”;
# 其二,每世渤海王的更迭,虽皆由大氏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但均接到从唐王朝的册封后才算合法,否则向唐朝的国书上只能称“权知国务”、“知国务”;
# 其三,唐王朝在册封认可新国王的同时,必任命其为忽汗州都督府都督;
# 其三,唐王朝在册封认可新国王的同时,必任命其为忽汗州都督府都督;
# 其四,渤海国有向唐[[朝贡]]的义务,史载渤海向唐朝贡凡140多次。
# 其四,渤海国有向唐[[朝贡]]的义务和必要时提供军事支援的义务,史载渤海向唐朝贡凡140多次。


渤海国與[[契丹]]早有嫌隙,渤海國衰落,契丹回失地。契丹[[天贊]]四年([[925年]]),[[耶律阿保機]]率軍征伐渤海國。同年十二月,契丹兵圍渤海重鎮扶餘城(今[[吉林]][[農安]]境內)。[[天顯]]元年([[926年]])正月,契丹軍攻佔扶餘城。隨後,阿保機分兵攻略渤海之地。契丹軍主力進逼渤海都城忽汗城(今[[黑龍江省]][[寧安]]西南東京城),乘夜圍城。渤海國王[[大湮]]開城投降。渤海軍殘部和邊遠地區的反抗也相繼被契丹軍平定。契丹滅渤海,「得地五千里,兵數十萬」。渤海国全境纳入契丹版图。
渤海国與[[契丹]]早有嫌隙,渤海强盛时曾经常进攻和奴役契丹人;渤海國衰落时,恰逢契丹崛起最终契丹攻灭渤海并夺地。契丹[[天贊]]四年([[925年]]),[[耶律阿保機]]率軍征伐渤海國。同年十二月,契丹兵圍渤海重鎮扶餘城(今[[吉林]][[農安]]境內)。[[天顯]]元年([[926年]])正月,契丹軍攻佔扶餘城。隨後,阿保機分兵攻略渤海之地。契丹軍主力進逼渤海都城忽汗城(今[[黑龍江省]][[寧安]]西南東京城),乘夜圍城。渤海國王[[大湮]]開城投降。渤海軍殘部和邊遠地區的反抗也相繼被契丹軍平定。契丹滅渤海,「得地五千里,兵數十萬」。渤海国全境纳入契丹版图。


契丹爲了統治渤海人在渤海國故地設置東丹國,不過貴族為首的渤海人民大張旗鼓亡命[[高麗]],[[930年]]东丹国自然地消滅。930年東丹國消滅以後,渤海數次嘗試復興渤海國,但是契丹的统治強化全部失敗,大部分渤海人跑到高麗去了。从这一点言,渤海人主要已经融合入麗,与现代朝鲜民族的渊源关系很大
契丹爲了統治渤海人在渤海國故地設置東丹國,不過由于受命主要的貴族率领部署亡命[[高麗]],[[930年]]东丹国被撤销。930年東丹國消滅以後,一些渤海遗民因受到契丹压榨而數次起义,并以復興渤海國为口号。由于两族积怨很深许多渤海遗民不愿忍受契丹的统治而最终亡命


中国的史书曾称粟末靺鞨和大祚荣为“高丽别种”,渤海国在与日本、新罗开展外交时也曾经以高句丽的继承国自称,因此,[[朝鲜]]、[[韩国]]和[[日本]]学者认为渤海国与高句丽存在继承关系。中国学者基本不同意这一点。朝鲜学者更认为渤海国建立后,与新罗形成了朝鮮半島的[[南北國時代]],而渤海国是居于先进地位的主导者。这种观点被认为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有意识的倡导朝鲜半岛北方为“正朔”有关。韩国官方也倡导渤海国为朝鲜历史上的国家的观点,并将一艘驱逐舰以大祚荣的名字命名。[[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期以来坚持渤海国为“靺鞨人建立的政权”的说法,否认其为高句丽的继承国。
中国有的的史书曾称大祚荣为“或为丽别种”,渤海国在与日本、新罗开展外交时也曾经为了抬高身价而以高句丽的继承国自称,因此,[[朝鲜]]、[[韩国]]和某些[[日本]]学者认为渤海国与高句丽应该存在继承关系。中国和俄罗斯的学者基本不同意这一点。朝鲜学者更认为渤海国建立后,与新罗形成了朝鮮半島的[[南北國時代]],而渤海国是居于先进地位的主导者。这种观点被认为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有意识的倡导朝鲜半岛北方为“正朔”有关。韩国官方也倡导渤海国为朝鲜历史上的国家的观点,并将一艘驱逐舰以大祚荣的名字命名。[[中国]]史学界则长期以来坚持渤海国为“粟末靺鞨人建立的政权”的说法,坚决不同意其为高句丽的继承国的说法


==地理==
==地理==
渤海國的領土主要承襲了過了[[扶餘]]和[[高句麗]]在北方、即[[鴨綠江]]以西的領土,北抵[[松花江]]下游,南接[[新罗]],东临[[日本海]],西至[[丹东]]一带。
渤海國的領土主要承襲了古代[[扶餘]]和[[高句麗]]在北方、即[[鴨綠江]]以西的領土,北抵[[松花江]]下游,南接[[新罗]],东临[[日本海]],西至[[丹东]]一带。


===渤海五京===
===渤海五京===
第38行: 第38行:
* [[669年]]:建國。
* [[669年]]:建國。
* [[671年]]:唐、新罗战争开始。
* [[671年]]:唐、新罗战争开始。
* [[697年]]:由于契丹反唐之乱,粟末靺鞨族逃到
* [[697年]]:由于契丹反唐之乱,粟末靺鞨族东迁至高句丽故地并与其移民杂处
* [[698年]]:大祚荣建立震国。當時唐朝已為[[武周]]所代,改元為[[聖歷]]。
* [[698年]]:大祚荣建立震国。當時唐朝已為[[武周]]所代,改元為[[聖歷]]。
* [[713年]]:震国改名'''渤海'''(大祚荣接受唐朝的册封,获渤海郡王的封号,并领忽汗州都督)。
* [[713年]]:震国改名'''渤海'''(大祚荣接受唐朝的册封,获渤海郡王的封号,并领忽汗州都督)。
* [[719年]]:大祚荣去世,[[大武藝]]即位,开始使用渤海自的[[年号]]。
* [[719年]]:大祚荣去世,[[大武藝]]即位,开始私下在渤海使用的[[年号]]。
* [[726年]]:大武藝之弟,大門藝,流唐。
* [[726年]]:大武藝之弟,大門藝,流
* [[727年]]:派遣高仁義至日本。
* [[727年]]:派遣高仁義出使至日本。
* [[728年]]:日本向渤海使。
* [[728年]]:日本向渤海遣使答谢
* [[732年]]:[[张文休]]率领水军攻佔登州府([[山东]][[蓬莱港]]),杀害刺史韦俊。右领军将军葛福顺玄宗率兵讨
* [[732年]]:[[张文休]]率领水军攻佔唐朝登州府([[山东]][[蓬莱港]]),杀害刺史韦俊。右领军将军葛福顺奉[[唐玄宗]]圣旨率兵讨。
* [[733年]]:新罗奉唐之命而试攻击渤海,由于大雪无法成功。
* [[733年]]:新罗奉唐之命而试攻击渤海,由于大雪没能成功。
* [[738年]]:大武艺去世,大钦茂即位。
* [[738年]]:大武艺去世,大钦茂即位。
* [[762年]]:大钦茂获渤海国王的封号。
* [[762年]]:大钦茂获得唐朝“渤海国王的封号。
* [[812年]]:新罗向渤海派遣使臣。
* [[812年]]:新罗向渤海派遣使臣。
* [[926年]]:被[[契丹]]人灭亡。
* [[926年]]:被[[契丹]]人灭亡。
第57行: 第57行:
#[[乞四比羽]]
#[[乞四比羽]]
#烈王 [[乞乞仲象]]([[668年]] - [[698年]])
#烈王 [[乞乞仲象]]([[668年]] - [[698年]])
#高王 [[大祚榮]]([[698年]] - [[718年]])─由於他在任內稱王,所以朝鮮普遍認為他才是渤海國的始祖。
#高王 [[大祚榮]]([[698年]] - [[718年]])─由於他在开始获封郡王,所以朝鮮史学界普遍認為他才是渤海國的始祖。
#武王 [[大武藝]]([[718年]] - [[737年]])
#武王 [[大武藝]]([[718年]] - [[737年]])
#文王 [[大欽茂]]([[737年]] - [[793年]])
#文王 [[大欽茂]]([[737年]] - [[793年]])
第85行: 第85行:
{{FiveDynasties-song-liao-jin}}
{{FiveDynasties-song-liao-jin}}
{{朝鲜半岛朝代}}
{{朝鲜半岛朝代}}
[[category:中國古代民族與國家]]
[[category:中國古代民族與政权]]
[[category:朝鮮歷史]]
[[category:朝鮮歷史]]



2006年3月16日 (四) 12:23的版本

渤海国698年926年),位於朝鮮半島北部及現時中國东北地區東部、舊日沿海州舊地。由古代民族粟末靺鞨的酋長大祚榮所建立,初名“震国”,因接受唐朝授官并被册封为“渤海郡王”而该号“渤海国”其民族主体为粟末靺鞨族人和原高句丽遗民,但也有部分黑水靺鞨的部族。

渤海国的起源及歷史眾說紛紜,主要可以分成兩派:

  1. 中國及俄羅斯的歷史學者主要認渤海國是一個由靺鞨民族組成的國家,但受到中原及中亞深厚的影響;且由于该国绝大部分领地都在当时及现今的中国境内,且粟末靺鞨也为起源并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民族,因此渤海国历史应当属于中国古代历史的一部分。
  2. 朝韓和某些日本的歷史學者認為渤海國是由高句麗的遺民所建立,而它的國民在亡國後都回到朝鮮半島,所以它是朝鮮歷史的重要組成部份。

歷史

668年高句丽灭亡后,唐朝将高句丽贵族和一些遗民迁居到营州(今中国辽宁朝阳市)。

690年,部分高句丽遗民和粟末靺鞨人在粟末靺鞨人乞乞仲象的指挥下逃出营州,此后,乞乞仲象之子大祚荣率领部众来到高句丽故地,698年在东牟山(今中国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敦化市)建城堡成立震国。

713年,大祚荣接受唐朝的册封,获“渤海郡王”的封号,唐朝以大祚荣的领土定为忽汗州,大祚荣并领忽汗州都督,遂改震国为渤海国,成为臣属于唐朝的藩属政权,又同时是唐朝管辖下的一个羁縻州府即忽汗州都督府。

渤海国是一个具有二重性的政权,它既是粟末靺鞨联合高句丽遗民建立的一个王国政权,同时又是唐朝管辖下的一个羁縻州。这一二重性突出地体现在以下四点上:

  1. 其一,从第二代国王文王开始使用渤海独自的年号,除了向唐朝的国书,到渤海国毁灭一直使用自己的年号;
  2. 其二,每世渤海王的更迭,虽皆由大氏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但均接到从唐王朝的册封后才算合法,否则向唐朝的国书上只能称“权知国务”、“知国务”;
  3. 其三,唐王朝在册封认可新国王的同时,必任命其为忽汗州都督府都督;
  4. 其四,渤海国有向唐朝贡的义务和必要时提供军事支援的义务,史载渤海向唐朝贡凡140多次。

渤海国與契丹早有嫌隙,渤海强盛时曾经常进攻和奴役契丹人;渤海國衰落时,恰逢契丹崛起,最终契丹攻灭渤海并夺取其地。契丹天贊四年(925年),耶律阿保機率軍征伐渤海國。同年十二月,契丹兵圍渤海重鎮扶餘城(今吉林農安境內)。天顯元年(926年)正月,契丹軍攻佔扶餘城。隨後,阿保機分兵攻略渤海之地。契丹軍主力進逼渤海都城忽汗城(今黑龍江省寧安西南東京城),乘夜圍城。渤海國王大湮開城投降。渤海軍殘部和邊遠地區的反抗也相繼被契丹軍平定。契丹滅渤海,「得地五千里,兵數十萬」。渤海国全境纳入契丹版图。

契丹爲了統治渤海人在渤海國故地設置東丹國,不過由于受命主要的貴族率领部署亡命高麗930年东丹国被撤销。930年東丹國消滅以後,一些渤海遗民因受到契丹压榨而數次起义,并以復興渤海國为口号。由于两族积怨很深,许多渤海遗民不愿忍受契丹的统治而最终亡命高丽。

中国有的的史书曾称大祚荣为“或为高句丽别种”,渤海国在与日本、新罗开展外交时也曾经为了抬高身价而以高句丽的继承国自称,因此,朝鲜韩国和某些日本学者认为渤海国与高句丽应该存在继承关系。中国和俄罗斯的学者基本不同意这一点。朝鲜学者更认为渤海国建立后,与新罗形成了朝鮮半島的南北國時代,而渤海国是居于先进地位的主导者。这种观点被认为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有意识的倡导朝鲜半岛北方为“正朔”有关。韩国官方也倡导渤海国为朝鲜历史上的国家的观点,并将一艘驱逐舰以大祚荣的名字命名。中国史学界则长期以来坚持渤海国为“粟末靺鞨人建立的政权”的说法,坚决不同意其为高句丽的继承国的说法。

地理

渤海國的領土主要承襲了古代扶餘高句麗在北方、即鴨綠江以西的領土,北抵松花江下游,南接新罗,东临日本海,西至丹东一带。

渤海五京

渤海國在全國五個重要城市設立“五京”,他們分別是:

渤海史主要年表

  • 669年:建國。
  • 671年:唐、新罗战争开始。
  • 697年:由于契丹反唐之乱,粟末靺鞨族东迁至高句丽故地并与其移民杂处。
  • 698年:大祚荣建立震国。當時唐朝已為武周所代,改元為聖歷
  • 713年:震国改名渤海(大祚荣接受唐朝的册封,获“渤海郡王”的封号,并领忽汗州都督)。
  • 719年:大祚荣去世,大武藝即位,开始私下在渤海使用自己的年号
  • 726年:大武藝之弟,大門藝,流亡唐朝。
  • 727年:派遣高仁義出使至日本。
  • 728年:日本向渤海遣使答谢。
  • 732年张文休率领水军攻佔唐朝登州府(山东蓬莱港),杀害刺史韦俊。右领军将军葛福顺奉唐玄宗圣旨率兵征讨。
  • 733年:新罗奉唐之命而试攻击渤海,由于大雪没能成功。
  • 738年:大武艺去世,大钦茂即位。
  • 762年:大钦茂获得唐朝“渤海国王”的封号。
  • 812年:新罗向渤海派遣使臣。
  • 926年:被契丹人灭亡。

渤海君主列表

  1. 突地稽
  2. 李谨行
  3. 乞四比羽
  4. 烈王 乞乞仲象668年 - 698年
  5. 高王 大祚榮698年 - 718年)─由於他在开始获封郡王,所以朝鮮史学界普遍認為他才是渤海國的始祖。
  6. 武王 大武藝718年 - 737年
  7. 文王 大欽茂737年 - 793年
  8. 大元義793年 - 794年
  9. 成王 大華璵794年
  10. 康王 大嵩璘794年 - 808年
  11. 定王 大元瑜808年 - 812年
  12. 僖王 大言義812年 - 817年?)
  13. 簡王 大明忠817年? - 818年?)
  14. 宣王 大仁秀818年? - 830年
  15. 大彝震830年 - 857年
  16. 大虔晃857年 - 871年
  17. 大玄錫871年 - 895年
  18. 大瑋瑎895年 - 907年?)
  19. 大諲譔907年? - 926年

參考

  1. [1]遼史》卷三十八:志第八:地理志二──東京道[2]
  2. [3]建國與盛衰》(건국과 성쇠)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