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Google: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第1行: 第1行:
{{Refimprove |time=2010-01-26T04:52:34+00:00 }}{{TitleLang|en}}{{noteTA
{{Refimprove |time=2010-01-26T04:52:34+00:00 }}{{TitleLang|en}}{{noteTA
|G1=IT
|G1=IT
|2=zh-hans:斯坦福大学; zh-hant:史丹佛大學; zh-hk:史丹福大學;
|1=zh-hant:Google; zh-hans:谷歌;
|2=zh-tw:史丹佛大學; zh-hk:史丹福大學; zh-cn:斯坦福大学;
|3=zh-hans:硅谷; zh-hant:矽谷;
|4=zh-hans:行政总裁; zh-hant:執行長; zh-hk:行政總裁;
|3=zh-hant:矽谷; zh-hans:硅谷;
|4=zh-tw:執行長; zh-hk:行政總裁; zh-cn:行政总裁;
}}{{for|Google公司开发的[[搜索引擎]]|Google搜索}}{{for|一個大數|Googol}}{{Infobox_Company
}}{{for|Google公司开发的[[搜索引擎]]|Google搜索}}{{for|一個大數|Googol}}{{Infobox_Company
| company_name = Google公司
| company_name = Google公司
第175行: 第176行:
2008年4月,Google向巴西官方机构上交了存储在Google社交网络[[Orkut]]中疑似[[恋童癖]]者的资料,这是Google第一次同意透露用户资料。<ref>{{cite news|url=http://afp.google.com/article/ALeqM5iWDAYEltMmXaowKfySppN_br-Acg|title=Google hands over data on suspected pedophiles to Brazil|publisher=AFP|date=2008-04-23|accessdate=2010-01-23}}</ref>
2008年4月,Google向巴西官方机构上交了存储在Google社交网络[[Orkut]]中疑似[[恋童癖]]者的资料,这是Google第一次同意透露用户资料。<ref>{{cite news|url=http://afp.google.com/article/ALeqM5iWDAYEltMmXaowKfySppN_br-Acg|title=Google hands over data on suspected pedophiles to Brazil|publisher=AFP|date=2008-04-23|accessdate=2010-01-23}}</ref>


=== [[谷歌退出中国事件|退出中國事件]] ===
[[2010年]][[1月12日]],Google发表声明称,基于多方面因素,公司将考虑取消中国版搜索引擎Google.cn的内容审查,并与中国政府谈判。如果谈判失败,会考虑[[谷歌退出中国事件|关闭Google.cn和中国的办事处]]。<ref>{{cite web | language = en | publisher = | title = A new approach to China | url = http://googleblog.blogspot.com/2010/01/new-approach-to-china.html | author = Google | date = 2010-01-12 | accessdate = 2010-01-13 }}</ref>
[[2010年]][[1月12日]],Google发表声明称,基于多方面因素,公司将考虑取消中国版搜索引擎Google.cn的内容审查,并与中国政府谈判。如果谈判失败,会考虑[[谷歌退出中国事件|关闭Google.cn和中国的办事处]]。<ref>{{cite web | language = en | publisher = | title = A new approach to China | url = http://googleblog.blogspot.com/2010/01/new-approach-to-china.html | author = Google | date = 2010-01-12 | accessdate = 2010-01-13 }}</ref>


=== “退出中國大陸市場” ===
{{main|谷歌退出中国事件}}
[[2010年]][[1月12日]],Google公司声明称受到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的[[黑客]]攻击,并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中国政府]]谈判,要求取消[[谷歌中国]][[搜索引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审查|内容审查]],否则谷歌中国会退出中国市场的事件。事件引起了关于[[网络自由]]、[[言论自由]]、以及“谷匿”事件背后真正原因的的争论,导致了[[中美关系]]的紧张。两个多月后,从[[北京时间]]([[UTC+8]])[[3月23日]]凌晨起,Google公司决定将原有谷歌中国的两域名(google.cn和g.cn)重定向至[[Google香港]]的域名(google.com.hk),并使用通过其在[[香港]]的[[服务器]]实现未经审查过滤的搜索引擎服务<ref name=ancmt>{{cite web|url=http://www.google.com/press/new-approach-to-china/update.html|title=关于谷歌中国的最新声明|publisher=Google官方网站|date=2010-03-23|accessdate=2010-02-23}}</ref>,但大陆用户搜索[[關鍵詞過濾|敏感词汇]]会因[[防火长城|GFW]]而导致链接被重置。[[2010年]][[4月3日]]([[UTC+8]]),Google香港网站Logo由"-{Google[[谷歌]]}-"更名为"-{Google[[中国]]}-",意味着使用四年的"-{[[谷歌]]}-"名称可能遭弃用。<ref>{{ cite web | url = http://www.cnbeta.com/articles/107759.htm | title = 谷歌时代结束 - Google中国名称已经改回 | publisher = [[cnBeta]] | date = 2010-04-02 23:00:59 | accessdate = 2010-04-03 }}</ref>但在第二天,[[2010年]][[4月3日]]([[UTC+8]])Google香港网站Logo又由"Google[[中国]]"改回"Google[[谷歌]]"。<ref>[http://pcedu.pconline.com.cn/softnews/yejie/1004/2091256.html 谷歌Logo失而复得 官方博客集体迁移?]</ref>
[[2010年]][[1月12日]],Google公司声明称受到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的[[黑客]]攻击,并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中国政府]]谈判,要求取消[[谷歌中国]][[搜索引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审查|内容审查]],否则谷歌中国会退出中国市场的事件。事件引起了关于[[网络自由]]、[[言论自由]]、以及“谷匿”事件背后真正原因的的争论,导致了[[中美关系]]的紧张。两个多月后,从[[北京时间]]([[UTC+8]])[[3月23日]]凌晨起,Google公司决定将原有谷歌中国的两域名(google.cn和g.cn)重定向至[[Google香港]]的域名(google.com.hk),并使用通过其在[[香港]]的[[服务器]]实现未经审查过滤的搜索引擎服务<ref name=ancmt>{{cite web|url=http://www.google.com/press/new-approach-to-china/update.html|title=关于谷歌中国的最新声明|publisher=Google官方网站|date=2010-03-23|accessdate=2010-02-23}}</ref>,但大陆用户搜索[[關鍵詞過濾|敏感词汇]]会因[[防火长城|GFW]]而导致链接被重置。[[2010年]][[4月3日]]([[UTC+8]]),Google香港网站Logo由"-{Google[[谷歌]]}-"更名为"-{Google[[中国]]}-",意味着使用四年的"-{[[谷歌]]}-"名称可能遭弃用。<ref>{{ cite web | url = http://www.cnbeta.com/articles/107759.htm | title = 谷歌时代结束 - Google中国名称已经改回 | publisher = [[cnBeta]] | date = 2010-04-02 23:00:59 | accessdate = 2010-04-03 }}</ref>但在第二天,[[2010年]][[4月3日]]([[UTC+8]])Google香港网站Logo又由"Google[[中国]]"改回"Google[[谷歌]]"。<ref>[http://pcedu.pconline.com.cn/softnews/yejie/1004/2091256.html 谷歌Logo失而复得 官方博客集体迁移?]</ref>


第192行: 第192行:
'''不作恶'''({{lang|en|Don't be evil}})是[[Google公司]]的一项非正式的公司口号,它最早是由[[Gmail]]服务创始人保罗·布克海特({{lang|en|[[:en:Paul Buchheit|Paul Buchheit]]}})和阿米特·帕特尔({{lang|en|Amit Patel}})在一次会议中提出。
'''不作恶'''({{lang|en|Don't be evil}})是[[Google公司]]的一项非正式的公司口号,它最早是由[[Gmail]]服务创始人保罗·布克海特({{lang|en|[[:en:Paul Buchheit|Paul Buchheit]]}})和阿米特·帕特尔({{lang|en|Amit Patel}})在一次会议中提出。
===换帅===
===换帅===

2011年1月21日,[[Google]]宣佈公司創始人之一拉里·佩奇將接替[[埃里克·施密特]]擔任首席執行長,佩奇將從4月4日開始擔任首席執行長,負責公司的日常運營。施密特將擔任公司執行董事長,主要負責與合作夥伴和政府部門的關係等外部事務.
2011年1月21日,[[Google]]宣佈公司創始人之一拉里·佩奇將接替[[埃里克·施密特]]擔任首席執行長,佩奇將從4月4日開始擔任首席執行長,負責公司的日常運營。施密特將擔任公司執行董事長,主要負責與合作夥伴和政府部門的關係等外部事務.
2011年4月4日,Google的联合创始人之一的拉里·佩奇(Larry Page)正式接任CEO一职。卸任CEO的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转任董事会执行主席。
2011年4月4日,Google的联合创始人之一的拉里·佩奇(Larry Page)正式接任CEO一职。卸任CEO的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转任董事会执行主席。

== 爭議 ==
雖然Google和中國政府曾因故而導致決裂,一度欲退出中國大陸市場,但Google在華語世界的業務仍明顯有偏向中國大陸的情況,導致在地化服務並不佳。例如Google台灣的網頁搜尋、新聞來源皆含有極多中國大陸資訊,導致使用者怨聲載道。<ref>[http://www.google.com/support/forum/p/news/thread?tid=2d6e57ef7c73eb02&hl=zh-TW]</ref><ref>http://www.google.com/support/forum/p/news/thread?tid=4365fa14d44137ab&hl=zh-TW</ref><ref>http://www.google.com/support/forum/p/websearch/thread?tid=1da079722fc14535&hl=zh-TW</ref>


== 参见 ==
== 参见 ==

2011年6月3日 (五) 00:13的版本

Google公司
公司類型上市公司
NASDAQGOOG),(LSEGGEA
成立1998年9月4日加州门洛帕克[1]
創辦人谢尔盖·布林拉里·佩奇 编辑维基数据
代表人物拉里·佩奇(執行長、共同創辦人)
埃里克·施密特(執行主席)[2]
謝爾蓋·布林(共同創辦人)
總部美国加州芒廷维尤Googleplex
標語口號Don't be evil
产业互联网电脑软件
產品参见Google产品列表
營業額US$236.506亿8.5% (2009)[3]
净利润亿54.3% (2009)[3]
資產亿(2009)[3]
資產淨值亿(2009)[3]
員工人數21,805(2010)引用错误:<ref>标签有衝突或無效的属性
网站Google.com

Google公司(英語:Google Inc.NASDAQGOOGLSEGGEA)是一家美国跨國科技企業中國大陸譯为「谷歌」、台灣譯為「科高[4]。於1998年9月4日以股份有限公司的型式創立,設計並管理一個互聯網搜索引擎;Google網站於1999年下半年啟用;2004年8月19日,Google公司的股票在纳斯達克(Nasdaq)上市。Google公司的總部稱作「Googleplex」,位于美国加州圣克拉拉县山景城

截至2006年為止,Google公司在全球有超過3,500名員工。在共創辦人拉里·佩奇退下後,Novell公司的前任行政总裁埃里克·施密特博士接任Google公司的總執行長。在2007年和2008年,Google公司被《財星》杂志评为全球最适合工作的公司[5][6]2011年,佩奇接替施密特,重新任CEO[7]。Google公司以眾所周知的創新性和前所未有的用戶體驗以及實際所帶來的高價值聞名於世。

历史

Google公司於總部的歡迎標誌
File:Google in Stanford.png
Google誕生於斯坦福時的畫面
File:Google1998.png
Google在1998年的网站页面
Google的logo去掉阴影前(上)和後(下)的设计
File:Google与YouTube.PNG
YouTube經由Google賬號登入

Google搜索项目是由兩名斯坦福大学理学博士拉里·佩奇谢尔盖·布林1996年早期建立的,他们开发了一个对网站之间的关系做精确分析的搜寻引擎,此搜尋引擎的精確度胜于当时使用的基本搜索技术。当时项目被称作BackRub,因为系统會检查backlinks(反向链接),以評估站点的重要性。

由于深信从其他高相关网站得到最多链接的网页一定是最有关的页面,佩奇Hubert Chang布林决定把这作为他们研究的一部分进行测试,这为他们的搜寻引擎打下了基础。他们正式在1998年9月4日在位于加州门洛帕克的朋友的车库里建立了谷歌公司。在稍后搬到“Googleplex”之前,他們在1999年2月先搬进了加州帕羅奧多大学街165号办公。那里是很多著名的硅谷新建立技术公司荟萃的地方。

Google搜索引擎以它简单,干净的页面设计和最有关的搜寻结果赢得了因特网使用者的認同。搜尋頁面裡頭的广告关键字的形式出售給廣告主。为了要使页面设计不变而且快速,广告以文本的形式出现。这种以关键字卖广告概念本来是Overture[8]开发的(即原来的Goto.com)。当大部份的网络公司倒下时,Google则一直安静地在稳步发展着并开始盈利。

2001年

2001年9月,Google的网页评级机制PageRank被授予了美国专利。专利正式地被颁发给斯坦福大学,Lawrence Page作为发明人列于文件中。[9]

2001年9月,Google将Outride的核心技术应用到它自己的搜索引擎中。Outride是PARC(施乐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旗下的公司,主要提供在线信息检索技术。Outride.com现在已经不存在,Outride.net象征性地指向了Google的首页。

2003年

Google于2003年4月正式启用AdSense/AdWords服务,而这些服务均由Applied Semantics这间公司所提供,Google借此来与Yahoo!的Overture相竞争。

2003年中,Google向Blogger投入资金,Blogger于2004年5月由专业设计师重新设计了页面。目前它已成为人们最常用的工具之一。

2003年2月,Google接管了Blogger的所有者Pyra实验室,一个主导網誌网络服务的先锋。似乎这与Google的使命矛盾。然而,这实际上巩固了公司从網誌发布改善Google新闻搜索的速度和其搜索相关性的能力。2004年初的一个最高峰时期,通过它的网站及其客户网站如雅虎美国在线CNN,Google处理了万维网上的80%的搜寻请求。[10]Google的份额在2004年2月跌落一些,因为雅虎放弃了Google的搜寻技术, 决定獨力開發自己的搜尋引擎。

Google于2003年9月收购Kaltix,并将其技术应用在Google个性化搜索服务中,Kaltix的三位创建人都来自美国斯坦福大PageRank小组。他们提出的个性化搜索技术还没有任何一家搜索引擎公司所采用,正当三人向其它搜索引擎公司展示他们的技术时,Google主动找上门将其收购。

2004年

Google在2004年7月收购了Picasa这家公司,Picasa是一个照片管理软件,第一版发布于2001年10月。2004年5月,Picasa宣布将其技术整合到Google Blogger中。Picasa现在是Google提供的免费软件,曾荣获许多PC杂志的奖项。

2004年8月19日Google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发行价为85美元,当日股价上涨18%在纳斯达克市场收于100.34美元。

2004年10月Google收购Keyhole,Keyhole创立于2001年,提供数字地图以及卫星影象服务。其技术已经被集成在Google Maps搜索服务中。


2004年Google收购了Zipdash这家以提供交通量地图为主要业务的公司。这起并购没有做多少宣扬,Google仅在2004年报中提及过Zipdash.

2004年Google还收购了Where2,这是一家澳大利亚的地图公司,这在2004Google的年报中有所提及,但是知之甚少,应该也是和Google Map有关。

2005年

2005年3月Google收购Urchin , 一家网站流量分析和统计公司,通过其数据可以供网站管理员更好的了解他们的用户习惯,优化内容并跟踪市场信息。

2005年5月Google收购Dodgeball , 一间只有两个人的手机社会化网络公司。这间公司一直在寻找投资者,Google顺理成章为它埋了单。目前为止还没有什么消息传出,但其技术可能被用于Google Mobile

Google做事的行为準则是不作恶(Don't be evil),他们的站点时常包括富有幽默感的特征,譬如他们的主頁面的Logo偶爾會於特定时日出現應景的變化(这样的logo称为doodle[11],还提供幻想或幽默的语言介面,如克林貢语(科幻电视剧《星际旅行》中克林貢人的语言)和Leet语,还有愚人节里公司的笑话。

很多人推测Google对于雅虎的反应是藉由从OrkutGmailFroogle搜集到的个人信息,Google下一步将会引入个性化搜索,事实上,在Google实验室网站裡,有一个个性化的搜寻测试页面。

2005年7月Google收购Akwan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Akwan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位于巴西圣保罗,它被收购后,成为Google在巴西的研发中心。

2005年7月19日,Google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2005年12月20日,Google宣布斥资10亿美元收购互联网服务供应商美国在线5%的股权。[12]

2005年8月,Google收购Android ,Android是一个针对移动电话的软件 ,由Andy Rubin创办,Andy McFadden、Richard Miner和Chris White等合作经营。

2006年

2006年1月Google收购dMarc Broadcastin,dMarc Broadcastin是一家广播广告公司,它可以实现高度自动化的广告宣传,这项收购会让Google带给消费者一种全新的广告模式。

2006年2月Google收购Measure Map,MeasureMap是一个统计和分析程序,它更侧重于博客而不是普通网站,Google收购这样的公司有点出乎人们意料,因为Google收购的Urchin已经是一个非常不错的统计分析程序了。

2006年2月15日 Google在台灣登記為『美商科高國際有限公司』。2006年4月12日,Google全球CEO埃里克·施密特在中国北京宣布Google的中文名字为“谷歌”,推出Google.cn。Google自此正式进入中国。

2006年3月Google收购Writely , Writely是基于WEB的可以实现网上联机协作的字处理软件。这次收购使得Google将取代微软,并持有桌面发布应用系统。除了桌面发布应用之外,这个程序还可让你使用标签来组织文档,使其具有WEB 2.0的特性应用,并且提供离线存储和备份。它还可以用来建立一个博客的文章,并允许将编辑的文档回滚到以前的版本。

2006年3月14日Google收购Last Software,这 是一家三维设计软件公司,为Google Earth提供了插件。

2006年7月,Google收购Reqwireless,一个流行的手机电子邮件、无线网路设备的供应商。

2006年8月15日 ,Google收购Neven Vision公司,也叫Nevenengineering公司,是一家专注于面部和物体识别技术的公司,它一直关注拓展移动技术领域,并在过去几年内获得了两项对移动设备的图象搜索专利。

2006年9月20日,Google收购Transformic -,Tranformic是一家主要关注于深度搜索应用的公司,主要的商业搜索引擎对于这些技术都感到很头疼,此次采购的主要理由似乎是使得Transformic的技术核心Alon Halevy加盟Google.

2006年10月,Google以16.5億美元,收購影音內容分享網站YouTube,是Google到06年为止最大筆的併購。

2006年10月31日,Google收购JotSpot,JotSpot是一套Wiki系统,有一些专为企业用户开发的协同工具,包括电子表格、日历、表单等等,形式上与大多数Wiki软件并不太类似。

2007年

2007年3月,Google以2300万美元收购视频游戏广告技术公司Adscape

2007年4月,Google收购Tonic Systems,目的在于对Google Office的完善,以打造未来的Google Powerpoint。    2007年4月,Google收购瑞典的一款视频会议软件Marratech,Google官方说是作为Google的雇员使用,但或许Google会把这项技术应用到Gtalk中。

2007年4月,Google以31亿美元将DoubleClick纳入旗下,进一步巩固自身在网络广告市场的领先优势,成为Google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笔收购。DoubleClick主要从事网络广告管理软件开发以及广告服务,对网络广告活动进行集中式策划、执行、监视和追踪。此前在纳斯达克上市时,DoubleClick市值曾超过百亿美元,并熬过互联网寒冬。

2007年5月23日Google收购了著名的Feeds制作网站 Feedburner,Google此举志在抢占RSS领域市场份额,同时也改变Google的广告投放方式。

2007年5月29日Google收购了基于浏览器的安全软件GreenBorder。主要是为了加强对Google网络应用程序的保护,保证Google用户的安全。

2007年5月30日,Google收购了一家西班牙的图片分享网站Panoramio,Google在和Panoramio进行过一段时间的合作后决定收购,收购后Google把Panoramio的内容整合进进Google Earth技术中,以进一步完善Google Earth。

2010年

2010年1月,Google谷歌声明可能退出中國大陸,起因於中國大陸網路人士對谷歌發動網路攻擊[註 1]。但後來公司又將“中國大陸嚴苛的網絡審查制度”作為其退出大陸市場的理由。北京时间2010年3月23日凌晨,谷歌将其中国内地网站Google.cn关闭。针对该网站的搜索自动转向谷歌香港网站Google.com.hk,并不再过滤搜索内容。

目前,谷歌除了与审查无关的音乐、翻译与购物仍在google.cn域名下,其余服务已全部迁移到google.com.hk下。2010年4月3日,Google將“Google谷歌”這個名稱移除,改為“Google中國”。2010年4月4日,Google.com.hk将Logo名称改回“Google谷歌”。

2010年5月5日,Google开始大面积启用新的UI JAZZ搜索界面,Google的logo标志也有所改变,去掉了以前的阴影设计。

根据资料,从6月起,中国大陆政府就开始因“Google Earth大量泄密”为由,准备封禁这项业务,可能这次是“附带行动”。

2011年

2011年4月5日,佩奇接替施密特,重新任CEO。

公司产品和服务

公司产品Google搜索是全世界最受欢迎的搜索引擎,使用一种创新的称为PageRank™(网页级别)技术来索引网页,索引是由程序“Googlebot”执行的,它会定期地请求访问已知的网页新拷贝。页面更新愈快,Googlebot访问的也愈多。再通过在这些已知网页上的链接来发现新页面,并加入到数据库。索引数据库和网页缓存大小是以Terabyte来衡量的。這個受歡迎的搜索引擎漸漸建立成為一個文化,英語使用者中更有人用"to google"來表示「使用Google去搜索某東西」(to search for something on Google)。

由于Google已经成为最流行的搜索引擎之一,很多网站管理员十分热衷于跟踪他们网站的排名,并试图解释他们排名变化的原因,这样的行為被称为SEO。因此,现在已有不少网站提供服務,意图在一些高流量的讨论区内刻意加入商业网站的链接,从而使该网站在Google的排名提高。这种“发明”虽然的确有一定成效,但这种收取客户金钱,在第三者的讨论区上大卖广告,一方面对讨论区的读者做成困扰,也侵害了讨论区的商业利益;而这种做法也明显违反了商业道德。

公司事务和文化

Google源于googol,是数学名词,含义是1后面加100个0[13],象徵Google的搜尋引擎非常強大

Googleplex

Googleplex,是Google公司总部的名字,位于美国加州圣克拉拉县的山景城,离旧金山很近。名字源於英文單詞“googolplex”(古戈爾普勒克斯)。而Google轉變於單詞“googol”(古戈爾)。古戈爾普勒克斯指的是,即1後面有一古戈爾個0的自然數。

融资和IPO

Google的主要投资者是投机资本公司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Sequoia Capital2003年10月,当讨论可能的IPO(初始公开募股)的时候,公司几乎有被微软佔股或吞并的可能。

2004年1月,Google宣布雇用摩根士丹利高盛证券集团管理及IPO。集資額被估计(最高)达40亿美元。因为银行的牵涉,对于Google估计有120亿美元在市场上被销售资本化

2004年4月29日,Google从证券交易委员会为IPO申请了高达2,718,281,828美元S-1表单(2718281828和数学常数e有關)。有文件显示Google自从2001年以后的每年里都是赢利的,而且仅在2003年还从赚的9亿6180万美元中获利1亿560万美元。

2004年5月,Google正式地减少来自高盛证券集团IPO,留下摩根士丹利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做联合承保人。

在开始的短暂踌躇之後,Google在2004年8月19日首次公开募股的19,605,052股被以每份的价值出售。14,142,135股被Google筹得,5,462,917股卖给股东。销售上升到16亿7000万元,其中大约12亿元在Google裡。Google股票中的2亿7100万股在Google的掌控中。IPO给了Google超过230亿美元的市场资本。大部份Google雇员立即变成了百万富翁。

Google目前在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下以股票代号GOOG进行交易。

Google和法律

有一些组织(其中最具争议性的是科学神教)已经开始根据千禧数字版权法要求Google把其他的站点上的被版权保护的材料移除。Google一般是按要求把连接移除然后在搜索结果里添上一个连接到这个问题的连接。也有一些人抱怨「Google缓存」违犯了著作权。然而,多数人似乎是认为缓存是网络正常功能的一部分,并且HTTP对那些无效的缓存提供了合适的机制(这也是Google所尊重的;网站所有人可以使用robots.txt文件使他们站点的一部分或全部不被包含在搜寻引擎索引内)。

2002年,新闻报告了Google搜寻引擎在中国大陆被封。一个叫做elgooG镜像站点证实了这个封锁的存在。封锁稍后被解除,有报告指出,不只是Google本身被封,而且,Google网站的缓存功能(网页快照)由于可能准许中国使用者绕开任何对网站的封锁而访问缓存也被封锁。

Google努力精炼的数据库已经导致一些法律论战,一个叫SearchKing的公司于2002年10月的一个诉讼Google故意夸大页面评级卖广告。在辩护中,Google说了它的页面等级是受保护的。2003年中旬,法官以这个理由驳回了SearchKing的诉讼。

2003年下半年和2004开始,传出了Google会因为使用Linux而受到SCO集团起诉的谣言,这是SCOIBM诉讼在Linux版权归属诉讼的一部分。

2004年5月,巴尔的摩太阳报采访了Peri Fleisher——Edward Kasner的侄女,Edward Kasner是发明单词「googol」的数学家,Peri Fleisher说Kasner的子孙们正在探讨合法行为对抗Google的名字。

2004年9月,Google香港由於未經本地兩家電視台允許而私自下載了他們放在網上的電視片段並提供與Google的用戶,而被控侵權。同月的27日,动态网络公司的夏比尔撰文指出Google新闻中国版进行自我审查,去除了一些可能引起中国官方不快的新闻源,这则消息被世界各大通讯社转载,Google则在其官方博客上发表声明说这样做是出于无奈。[14]

美国司法部要求Google公司提供百万个网站地址及用户输入的搜索关键词等资料,公司对此要求表示拒绝。2006年3月17日,美国地区法院就Google公司与司法部之间的纠纷作出裁决,要求其向司法部提交部分索引网址,但无需提交用户输入的搜索关键词等信息。[15]

2006年,Google成立了子公司谷歌中国,面向中国大陆用户推出过滤版搜索引擎Google.cn。但此举引来众多批评。

2008年4月,Google向巴西官方机构上交了存储在Google社交网络Orkut中疑似恋童癖者的资料,这是Google第一次同意透露用户资料。[16]

2010年1月12日,Google发表声明称,基于多方面因素,公司将考虑取消中国版搜索引擎Google.cn的内容审查,并与中国政府谈判。如果谈判失败,会考虑关闭Google.cn和中国的办事处[17]

2010年1月12日,Google公司声明称受到来自中国黑客攻击,并将与中国政府谈判,要求取消谷歌中国搜索引擎内容审查,否则谷歌中国会退出中国市场的事件。事件引起了关于网络自由言论自由、以及“谷匿”事件背后真正原因的的争论,导致了中美关系的紧张。两个多月后,从北京时间UTC+83月23日凌晨起,Google公司决定将原有谷歌中国的两域名(google.cn和g.cn)重定向至Google香港的域名(google.com.hk),并使用通过其在香港服务器实现未经审查过滤的搜索引擎服务[18],但大陆用户搜索敏感词汇会因GFW而导致链接被重置。2010年4月3日UTC+8),Google香港网站Logo由"Google谷歌"更名为"Google中国",意味着使用四年的"谷歌"名称可能遭弃用。[19]但在第二天,2010年4月3日UTC+8)Google香港网站Logo又由"Google中国"改回"Google谷歌"。[20]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此次 Google 結束的僅僅是在中國大陸的搜索業務,而Google音樂等 Google 在中國大陸特有的業務卻仍然照常運作(甚至連 Google 註冊的 “G.cn”、“Google.cn”域名也沒被註銷,僅僅是重定向至“www.Google.com.hk”)。Google黑板報(即谷歌中国的官方博客)也照常更新[21][22]

慈善事業

Google在2004年成立了非營利事業部門Google.org,創立的營運資金為十億美金。[23]事業部門的使命是喚起人們對於氣候變遷、全球公共衛生、以及世界貧窮議題的關注。例如目前正在進行研究的計畫之一(也是Google.org首批進行的研究)乃是研發能達到每加崙汽油跑100英哩的插電式油電混和電動車。首任Google.org執行長為布萊恩博士(Dr. Larry Brilliant)[24]而現任執行長為梅根·史密斯(Megan Smith)[25][26]

2008年,Google宣布了「10的100次方計畫」,透過這項計畫,Google公開徵求有創意而可行,得以造福大眾的企劃方案。[27]

口號

不作恶Don't be evil)是Google公司的一项非正式的公司口号,它最早是由Gmail服务创始人保罗·布克海特(Paul Buchheit)和阿米特·帕特尔(Amit Patel)在一次会议中提出。

换帅

2011年1月21日,Google宣佈公司創始人之一拉里·佩奇將接替埃里克·施密特擔任首席執行長,佩奇將從4月4日開始擔任首席執行長,負責公司的日常運營。施密特將擔任公司執行董事長,主要負責與合作夥伴和政府部門的關係等外部事務. 2011年4月4日,Google的联合创始人之一的拉里·佩奇(Larry Page)正式接任CEO一职。卸任CEO的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转任董事会执行主席。

爭議

雖然Google和中國政府曾因故而導致決裂,一度欲退出中國大陸市場,但Google在華語世界的業務仍明顯有偏向中國大陸的情況,導致在地化服務並不佳。例如Google台灣的網頁搜尋、新聞來源皆含有極多中國大陸資訊,導致使用者怨聲載道。[28][29][30]

参见

註釋

  1. ^ 维基解密电报:中国政府涉及攻击谷歌. voa. 2010-11-28 [2010-11-29]. 

参考资料

  1. ^ Incorporation document. April 29, 2004 [September 27, 2008]. 
  2. ^ http://www.cnbeta.com/articles/132874.htm
  3. ^ 3.0 3.1 3.2 3.3 Financial Tables. Google Investor Relations. [2008-01-31]. 
  4. ^ 公司名稱:美商科高國際有限公司 GOOGLE INTERNATIONAL LLC; 統一編號:27934855; 分公司所在地:臺北市信義區信義路5段7號73樓之1; 核准認許日期:民國95年02月15日 中華民國行政院經濟部商業司公司資料查詢
  5. ^ 100 Best Companies to Work For 2007. FORTUNE. CNN. [2008-01-27]. 
  6. ^ 100 Best Companies to Work For 2008. FORTUNE. CNN. [2008-01-27]. 
  7. ^ 佩奇今日正式出任谷歌CEO 外界评价不一. 凤凰网. [2011-04-05]. 
  8. ^ [1]
  9. ^ [2]
  10. ^ [3]
  11. ^ [4]
  12. ^ Google收购美国在线部分股权. BBC中文网. 2005-12-21 [2010-01-23]. 
  13. ^ "Google說明中心 - 「Google」的意思是什麼?"
  14. ^ China, Google News and source inclusion. Google官方博客. 2004-09-27 [2010-01-23]. 
  15. ^ 美地区法院就美司法部与Google纠纷作出裁决. 新华网. 2006-03-20 [2010-01-23]. 
  16. ^ Google hands over data on suspected pedophiles to Brazil. AFP. 2008-04-23 [2010-01-23]. 
  17. ^ Google. A new approach to China. 2010-01-12 [2010-01-13] (英语). 
  18. ^ 关于谷歌中国的最新声明. Google官方网站. 2010-03-23 [2010-02-23]. 
  19. ^ 谷歌时代结束 - Google中国名称已经改回. cnBeta. 2010-04-02 23:00:59 [2010-04-03]. 
  20. ^ 谷歌Logo失而复得 官方博客集体迁移?
  21. ^ Google (谷歌)中国的博客网志
  22. ^ IP 查詢的結果(www.google.cn >> 203.208.39.99 地址位於北京)
  23. ^ Google.org關於基金會(About the Foundation). [2009-10-22] (英语). 
  24. ^ Hafner, Katie. Google慈善之路:非比尋常(Philanthropy Google’s Way: Not the Usual). 紐約時報. 2006-09-14 [2007-10-11] (英语). 
  25. ^ 煥然一新--Google慈善部門執行長下台(Google Chief for Charity Steps Down on Revamp). 紐約時報 (英语). 
  26. ^ 陳怡如. Google.org易主 慈善資助更加集中運用. 數位時代. 2009-02-26 [2009-10-23] (中文(臺灣)). 
  27. ^ 10的100次方計畫
  28. ^ [5]
  29. ^ http://www.google.com/support/forum/p/news/thread?tid=4365fa14d44137ab&hl=zh-TW
  30. ^ http://www.google.com/support/forum/p/websearch/thread?tid=1da079722fc14535&hl=zh-TW

外部链接

Template:Link FA Template:Link FA Template:Link GA Template:Link G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