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鮑羅丁:修订间差异
无编辑摘要 |
|||
第3行: | 第3行: | ||
== 生平簡述 == |
== 生平簡述 == |
||
喬治亞(前蘇聯共和國之一)王子Luka Gedevanishvili的私生子,當時將他登記成某個奴隸的孩子 |
喬治亞(前蘇聯共和國之一)王子Luka Gedevanishvili的私生子,當時將他登記成某個奴隸的孩子從小他接受良好的教育,包括鋼琴演奏,但是他專精的領域還是在化學,直到1863年才開始正式的作曲訓練,當時他的老師是米利·巴拉基烈夫([[:en:Mily Balakirev|Mily Balakirev]])。1869年 [[巴拉基烈夫]] 指揮了鮑羅丁第一首[[交響曲]],同年開始編寫第二首交響曲。這首新的作品雖然在首演失敗,匈牙利的[[李斯特]]卻為他安排另一場1880年在[[德國]]的演出,也因此他的名聲傳出了俄國。由於他周日都在實驗室工作,只能於星期天作曲,因此又名星期天作曲家。[[1887年]][[02月27日]]去世,葬在俄國聖彼得堡。 |
||
== 作品介紹 == |
== 作品介紹 == |
2006年3月23日 (四) 13:00的版本
亚历山大·鮑羅丁(Алекса́ндр Порфи́рьевич Бороди́н,1833年11月12日—1887年)出生在 聖彼得堡,也去世于圣彼得堡,是俄國的作曲家同時也是化學家。十九世紀末俄國主要的民族音乐作曲家之一。
生平簡述
喬治亞(前蘇聯共和國之一)王子Luka Gedevanishvili的私生子,當時將他登記成某個奴隸的孩子從小他接受良好的教育,包括鋼琴演奏,但是他專精的領域還是在化學,直到1863年才開始正式的作曲訓練,當時他的老師是米利·巴拉基烈夫(Mily Balakirev)。1869年 巴拉基烈夫 指揮了鮑羅丁第一首交響曲,同年開始編寫第二首交響曲。這首新的作品雖然在首演失敗,匈牙利的李斯特卻為他安排另一場1880年在德國的演出,也因此他的名聲傳出了俄國。由於他周日都在實驗室工作,只能於星期天作曲,因此又名星期天作曲家。1887年02月27日去世,葬在俄國聖彼得堡。
作品介紹
歌劇
- 伊果王子
1869年,鮑羅丁開始製作的歌劇,根據十二世紀的俄羅斯史詩《伊芳戈爾遠征記》自編腳本並作曲。有些人認為這是他最出名的作品,它包含了經常被獨立出來演出的韃靼舞曲,在死時這部歌劇並沒有完成,原因是他投注了更多的心血在化學之上,後來這個作品被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和格拉祖諾夫接力完成。
- 收聽《伊果王子》選段 (.ogg格式,19秒,89KB)
管弦樂
- 交響詩:中亞草原
鮑羅丁最出名的管弦樂曲,生動的描繪一個對他來說奇異的地區。
- 交響曲一
- 交響曲二
共三首其中第二個作品,最後並沒有完成,斷斷續續佔用了他七年的時間,卻是一個吸引力很高、很有俄國風格的作品,而這三部交響曲為國民樂派增色不少。
- 交響曲三
室內樂
- 鋼琴五重奏
- A大調弦樂四重奏
- D大調弦樂四重奏
鮑羅丁寫過兩部弦樂四重奏,這兩部作品都充滿了俄羅斯民族風格,以旋律柔美而取勝。其中D大調弦樂四重奏中的第二樂章慢板,后曾被改編成管弦樂單獨演出,並且命名為《夜曲》。這部作品是獻給作者夫人的,曲調柔婉抒情,樸實親切。全曲共分四個樂章︰
- 第一樂章 奏鳴曲式,這是對人類的精神力量和思想感情的揭示。主部主題充滿生活氣息,具有奮進精神。它是建立在俄羅斯民歌基礎上的,極富歌唱性。
- 第二樂章 奏鳴曲式,充滿活力的諧謔曲。主部主題輕快、活潑,副部主題柔美抒情。兩個主題對比鮮明,饒有情趣。
- 第三樂章 夜曲,這一段抒情優美、淳雅寧靜。大提琴奏出第一主題,小提琴則以清新秀麗的格調與之對應, 如雙人起舞,表現了青年戀人間竊竊私語和熱烈的感情。樂章在漸漸消失的微弱聲中結束,如戀人在分別時依依不舍地離去。
- 第四樂章 奏鳴曲式,主部主題的音樂表現出強勁和不安,而副部主題則抒情優美,表現了對光明的向往。 音樂明快剛勁,但又不失舒展悠遠,強調了本曲的抒情性。
後人評論
俄國樂評:以「五人幫」、「強力集團」與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居伊、以及五人幫之首的巴拉基烈夫齊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