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斯蒂夫·莱奇: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第1行: 第1行:
{{noteTA
{{noteTA
|T=zh-cn:斯蒂夫·莱奇; zh-tw:史提夫·萊許; zh-hk:史提夫·萊;
|T=zh-cn:斯蒂夫·莱奇; zh-tw:史提夫·萊許; zh-hk:史提夫·萊;
|1=zh-cn:斯蒂芬·米歇尔·莱奇; zh-tw:史提芬·米歇爾·萊許; zh-hk:史提芬·米歇爾·萊;
|1=zh-cn:斯蒂芬·米歇尔·莱奇; zh-tw:史提芬·米歇爾·萊許; zh-hk:史提芬·米歇爾·萊;
|2=zh-cn:斯蒂夫·莱奇; zh-tw:史提夫·萊許; zh-hk:史提夫·萊;
|2=zh-cn:斯蒂夫·莱奇; zh-tw:史提夫·萊許; zh-hk:史提夫·萊;
|3=zh-cn:莱奇; zh-tw:萊許; zh-hk:萊;
|3=zh-cn:莱奇; zh-tw:萊許; zh-hk:萊;
}}
}}


第25行: 第25行:
}}
}}


'''斯蒂芬·米歇尔·莱奇'''({{lang-en|'''Stephen Michael Reich'''}},({{IPAc-en|icon|ˈ|r|aɪ|h}},{{bd|1936年|10月3日||}}),是[[猶太裔]][[美国]][[简约音乐|简约主义]][[现代音乐|古典音乐]]作曲家。但更常用的名字是'''斯蒂夫·莱奇'''。要留意的是他的姓氏應該以[[德語]]的拼音法來看待,因此‘ei’應讀作/aɪ/而不是/eɪ/,而‘ch’則讀成/h/而非/tʃ/或空音,部份華語使用者以英語的發音來翻譯其實是錯誤的
'''斯蒂芬·米歇尔·莱奇'''({{lang-en|'''Stephen Michael Reich'''}},({{IPAc-en|icon|ˈ|r|aɪ|ʃ}},{{bd|1936年|10月3日||}}),是[[猶太裔]][[美国]][[简约音乐|简约主义]][[现代音乐|古典音乐]]作曲家。但更常用的名字是'''斯蒂夫·莱奇'''。

要留意的是他的姓氏讀法,‘ei’應以[[德語]]的讀法-即應讀作/aɪ/(英語字母''i'')而不是/eɪ/,而‘ch’,官方的讀法(以至最近樂譜出版社Boosey & Hawkes在網上製作一系列有關慶祝作曲家75歲生日的片段)是/ʃ/(如英語的''sh''),然而也有部份人-特別是美國人,會依德語的讀法,讀成/h/,兩者均可。但卻不是/tʃ/或空音。部份華語使用者的翻譯其實不太準確。


莱奇生于[[纽约]],受教于[[达律斯·米约|米约]]和[[卢西亚诺·贝里奥|贝里奥]],并受到[[非洲]]、[[亚洲]]音乐以及简约派作曲家[[特里·赖利]]的影响。曾进行过很多[[电子音乐]]方面的实验。他的作品有的概念十分新颖,例如[[:en:Clapping Music|拍手音乐]],从头到尾演奏者的演奏方式就是拍手掌。他在[[1966年]]组建了自己的乐团“斯蒂夫·莱奇与音乐家”。[[2009年]]他的《双六重奏》获得了[[普利策奖]]。<ref>http://www.pulitzer.org/citation/2009-Music</ref>
莱奇生于[[纽约]],受教于[[达律斯·米约|米约]]和[[卢西亚诺·贝里奥|贝里奥]],并受到[[非洲]]、[[亚洲]]音乐以及简约派作曲家[[特里·赖利]]的影响。曾进行过很多[[电子音乐]]方面的实验。他的作品有的概念十分新颖,例如[[:en:Clapping Music|拍手音乐]],从头到尾演奏者的演奏方式就是拍手掌。他在[[1966年]]组建了自己的乐团“斯蒂夫·莱奇与音乐家”。[[2009年]]他的《双六重奏》获得了[[普利策奖]]。<ref>http://www.pulitzer.org/citation/2009-Music</ref>

2011年7月22日 (五) 17:01的版本

莱奇
Stephen Michael Reich
Steve Reich
出生1936年10月3日
纽约
国籍美国
知名作品磁带音乐《要下雨了》、《出来》、《18位音乐家的音乐》,《电子对位》,弦乐四重奏与磁带《不同的火车》,多媒体歌剧《洞穴》、《拍手音樂》、《木塊音樂》
网站http://www.stevereich.com/
所属时期/乐派20世纪简约主义
擅长类型小型乐器合奏,磁带音乐,实验音乐
师从

斯蒂芬·米歇尔·莱奇(英語:Stephen Michael Reich,(發音: /ˈrʃ/,1936年10月3日),是猶太裔美国简约主义古典音乐作曲家。但更常用的名字是斯蒂夫·莱奇

要留意的是他的姓氏讀法,‘ei’應以德語的讀法-即應讀作/aɪ/(英語字母i)而不是/eɪ/,而‘ch’,官方的讀法(以至最近樂譜出版社Boosey & Hawkes在網上製作一系列有關慶祝作曲家75歲生日的片段)是/ʃ/(如英語的sh),然而也有部份人-特別是美國人,會依德語的讀法,讀成/h/,兩者均可。但卻不是/tʃ/或空音。部份華語使用者的翻譯其實不太準確。

莱奇生于纽约,受教于米约贝里奥,并受到非洲亚洲音乐以及简约派作曲家特里·赖利的影响。曾进行过很多电子音乐方面的实验。他的作品有的概念十分新颖,例如拍手音乐,从头到尾演奏者的演奏方式就是拍手掌。他在1966年组建了自己的乐团“斯蒂夫·莱奇与音乐家”。2009年他的《双六重奏》获得了普利策奖[1]

外部連結

参见

注释

  1. ^ http://www.pulitzer.org/citation/2009-Music

Template:Link 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