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楼:修订间差异
无编辑摘要 |
|||
第35行: | 第35行: | ||
==== [[梧州]] ==== |
==== [[梧州]] ==== |
||
[[梧州]]也有类似[[广州]]风格的骑楼,并且现存骑楼街道22条,总长7公里,最长的达2530米,骑楼建筑560幢,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国内罕见。现有梧州市骑楼城-龙母庙景区,为[[中国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4A级景区]]。 |
[[梧州]]也有类似[[广州]]风格的骑楼,并且现存骑楼街道22条,总长7公里,最长的达2530米,骑楼建筑560幢,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国内罕见。现有梧州市骑楼城-龙母庙景区,为[[中国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4A级景区]]。 |
||
=== [[湖北]] === |
|||
==== [[武汉]] ==== |
|||
[[汉口]]的中山大道车站路至黄兴路段、保成路现存有骑楼建筑。 |
|||
===[[上海]]=== |
===[[上海]]=== |
2011年12月21日 (三) 13:29的版本
騎樓(在粵語中亦可引伸為「露臺」[1]),潮州人称为五脚砌,閩南语稱亭仔腳,是具有浓厚的華南特色的中式建筑設計。建築物一樓臨近街道的部分建成行人走廊,走廊上方則為二樓的樓層,猶如二樓「騎」在一樓之上,故稱為「騎樓」。现时的骑楼一般地下(一楼)用于经商,二楼以上住人。騎樓既可防雨防晒,又便于展示橱窗,招徕生意。
起源
18世纪下半叶,英国人来到印度南部的贝尼亚库普尔(Beniapukur),这里气候十分炎热,英国人极不适应。于是,他们在住宅前加了一个外廊以遮强光,造成较为凉爽的环境,很快被当地人效仿,叫它“Veranda”(游廊),英国人称之廊房(Langfang)。这种以遮阳为主要功能的(外廊式建筑),随着英国殖民势力范围的不断扩大,经由南亚、东南亚、东北亚而至中国。在鸦片战争后传入香港、廣州,然後再北上到厦门及西入廣西,由此可见,骑楼建筑是欧陆建筑与东南亚地域特点相结合的一种建筑形式。[2]
分布
騎樓是廣州一帶特有的建築形式,廣州騎樓的大規模建設始於20世紀20年代,在民國11年《廣州市內不準建築騎樓之馬路表》和民國19年《取締建築章程》的引導下形成了持續到現今的格局。20世紀90年代時期廣州市沉迷於大型建設,先後拆除了包括中山路、寶華路、解放路和六二三路的大量騎樓,造成了無可挽回的歷史景觀破壞。進入21世紀後,廣州對騎樓街區的拆遷進行了嚴格的限制,正在編撰的《廣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里,對騎樓街區的保護便佔據了相當大的篇幅。
江门也有骑楼,现已成为江门长堤风貌街。縣級市台山因華僑投資下,騎樓有比較多的西洋風格,但又缺乏修繕保養,而逐漸古舊。
汕头市原升平区(现属金平区)几乎全是五脚砌,可谓是中国大陆最大一片骑楼群,却鲜为人知。澄海区中山路(既当地人所谓的鞋街)两旁原也是五脚砌,但已拆毁改建。潮阳区棉城原也有五脚砌,但已难找寻。潮南区的两英镇(原县级单位南山管理局的驻地)镇区如紫云路,中山路,南京路等两旁都是五脚砌,陈店镇的中华路附近一带也有为数不少的五脚砌。
潮州市湘桥区的传统商业街太平路、义安路、昌黎路、西马路临街建筑大多是五脚砌。
揭阳市榕城区中山路一带临街建筑大多是五脚砌。
汕尾市市区的三马路(又称大街)的建筑都是骑楼。
1920年,厦门市政会在规划建设厦门的新城区时,以骑楼作为街市的主要形式,以粉红和乳白为主色调。与闽南其他城市的骑楼街道呈线状发展不同,厦门由于自身气候条件、商贸活动等特点,骑楼街道呈网状分布并在沿滨海港口区域逐渐形成骑楼街区:其中分布在南北走向的主要有两条,一是思明南路、思明北路,二是开禾路、横竹路、镇邦路及水仙路;分布在东西走向的主要有厦禾路、开元路、大同路、思明西路及中山路五条。[3]如今由于旧城改造,厦禾路等路段的骑楼已拆除殆尽,但思明南路、中山路的骑楼建筑则基本保存如旧。
梧州也有类似广州风格的骑楼,并且现存骑楼街道22条,总长7公里,最长的达2530米,骑楼建筑560幢,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国内罕见。现有梧州市骑楼城-龙母庙景区,为国家4A级景区。
汉口的中山大道车站路至黄兴路段、保成路现存有骑楼建筑。
由于上海开埠以后,便有大批粤籍商人移民到上海,广东人曾经于太平天国之前,为上海第一大外来人口来源地。直至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上层社会仍有许多广东人,广东人一般多为上海社会的中产阶级和上层。大批广东人在上海兴办产业,因而骑楼在上海亦能有一定规模。南京路的四大公司基本底楼都为骑楼风格,在上海金陵东路沿街都为骑楼建筑风格。
於香港,由於早年大批廣東人移民到香港,所以廣州騎樓的風格也帶到香港,主要是一些戰前唐樓、較早期的公共屋邨和1980年代前落成的私人屋苑,但因發展現在已經很少騎樓。
在台灣,因為多雨、日照強的氣候,所以各市鎮普設騎樓,稱為「亭仔脚」(閩南語)或稱「店亭下」(客家話)。日治時期後日本人仍沿續此特色,並延續至今。但由於早期的法令規範不足,時常出現相鄰建築的各個騎樓地面高低不同的情形。現今騎樓空間被違法堆放物品、設攤及停車等情形十分普遍,這兩者造成行人在通行騎樓時的不便,對於身心障礙者更是一大困擾。但由於騎樓屬於私人產權,政府強制將騎樓劃歸為行人通行時,常無合理的補償措施,因而造成許多人民與政府間的衝突。
海口市中山路,水巷口,解放路一带,现为中国历史十大名街之一
義大利為歐洲地殼活動最為頻繁之區域,在與地震的長時期(包括羅馬與文藝復興時代)搏鬥中,造就出堪稱是世界上最能抵抗地震的建築物;不過後來由於商業活動頻繁,店家將一樓的部分區域拆除,供購物民眾停放座騎(馬匹、駱駝等)使用,因此稱之為騎樓,元老院並規定店家必須負責騎樓之整潔工作;後來在一次火山爆發中,義大利人在熔岩流中發現了--矽,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會製造玻璃的國家,並將之運用於建築物外觀,用以展示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刻藝術品,後來因為地震來襲時,全數外牆玻璃均遭擠壓破裂,且有騎樓之建築物均全數倒塌無一倖免,現今唯有遺留下來的比薩斜塔還可一窺當時原貌。
参见
来源
- ^ 注:騎樓與露台為兩種不同的建築。
- ^ 厦门市人民政府:骑楼渊源
- ^ 近代厦门旧城改造规划实践及思想(1920-1938年).李百浩,严昕.城市规划学刊.2008年第3期
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