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死:修订间差异
外观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Luckas-bot(留言 | 贡献) 小 r2.7.1) (機器人 新增: ca:Eutanàsia |
无编辑摘要 |
||
第4行: | 第4行: | ||
目前醫學界對「安樂死」並沒有統一的定義,不過在操作層面,主要可分為<ref>陳明進,[http://jtc.nttu.edu.tw/upload/admin/journal_paper/012a-09.pdf 安樂死問題初探],台東師院學報,12卷1期,頁211-241,2001年6月。</ref>: |
目前醫學界對「安樂死」並沒有統一的定義,不過在操作層面,主要可分為<ref>陳明進,[http://jtc.nttu.edu.tw/upload/admin/journal_paper/012a-09.pdf 安樂死問題初探],台東師院學報,12卷1期,頁211-241,2001年6月。</ref>: |
||
;主動安樂死 |
;主動安樂死(Active Euthanasia) |
||
:按病人要求,主動為病人結束生命(例如透過注射方式)。 |
:按病人要求,主動為病人結束生命(例如透過注射方式)。 |
||
;被動安樂死 |
;被動安樂死(Passive Euthanasia) |
||
:被動安樂死是按病人意願停止療程(例如除去病人的維生系統或讓病人停止服藥),使其自然死亡。 |
:被動安樂死是按病人意願停止療程(例如除去病人的維生系統或讓病人停止服藥),使其自然死亡。 |
||
;非自願安樂死(Non-voluntary Euthanasia) |
|||
:病人並未明確要求死,但是醫師傾向病人要求死亡的判斷。 |
|||
以[[荷蘭]]為例,目前[[荷蘭]]要執行安樂死,須出自病人意願,且有醫生證明病人正處於「不能減輕」和「不能忍受」的痛苦中,醫生和病人之間也得先達成共識,確認安樂死已經是他們的唯一選擇。<ref>孫效智,1996年12月,[http://www.christianstudy.com/data/pastoral/euthanas04.html 安樂死的倫理反省],《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四十五期,頁85-113。</ref> |
以[[荷蘭]]為例,目前[[荷蘭]]要執行安樂死,須出自病人意願,且有醫生證明病人正處於「不能減輕」和「不能忍受」的痛苦中,醫生和病人之間也得先達成共識,確認安樂死已經是他們的唯一選擇。<ref>孫效智,1996年12月,[http://www.christianstudy.com/data/pastoral/euthanas04.html 安樂死的倫理反省],《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四十五期,頁85-113。</ref> |
2012年3月7日 (三) 11:34的版本
自殺 |
---|
安乐死(希臘文:Ευθανασία,英语:Euthanasia,「eu」意「好」、「thanatos」衍生自死神塔那托斯),有「好的死亡」或「無痛苦的死亡」的含意,是一种给予患有不治之症的人以无痛楚、或更嚴謹而言「盡其量減小痛楚地」致死的行为或措施,一般用于在个别患者出现了无法医治的长期显性病症,因病情到了晚期或不治之症,对病人造成极大的负担,不愿再受病痛折磨而采取的了结生命的措施时,经过医生和病人双方同意后进行,以通过提前死亡的方式减轻痛苦。
目前醫學界對「安樂死」並沒有統一的定義,不過在操作層面,主要可分為[1]:
- 主動安樂死(Active Euthanasia)
- 按病人要求,主動為病人結束生命(例如透過注射方式)。
- 被動安樂死(Passive Euthanasia)
- 被動安樂死是按病人意願停止療程(例如除去病人的維生系統或讓病人停止服藥),使其自然死亡。
以荷蘭為例,目前荷蘭要執行安樂死,須出自病人意願,且有醫生證明病人正處於「不能減輕」和「不能忍受」的痛苦中,醫生和病人之間也得先達成共識,確認安樂死已經是他們的唯一選擇。[2]
安乐死在许多国家引发了很大的争议(例如美國的特麗·夏沃的案)。目前已立法容許安樂死的地方有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瑞士和美國的奧勒崗州、华盛顿州和蒙大拿州等地。
德國禁止主動安樂死,允許被動安樂死。 重症病人可以以口頭形式或者書面形式要求被動安樂死。當病人因病重無法表達意願時,其親屬可以代替他做出決定。
参见
接受或寻求安乐死的著名个案
-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年,奧地利出生、英國接受自愿主動安乐死)
- 特麗·夏沃(1963-2005年,美國、非自愿被動安乐死)
- 鄧紹斌(1969年香港出生、頸以下癱瘓在生中)
- 东海大学安乐死事件(死者身份保密,1991年日本去世、非自愿主動安乐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