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港英軍:修订间差异
无编辑摘要 |
|||
第195行: | 第195行: | ||
* 1992年:海軍俱樂部關閉 |
* 1992年:海軍俱樂部關閉 |
||
== |
== 軍事衝突 == |
||
1971年5月18日,當時一架駐港英軍車輛由[[香港邊境禁區]]誤入中方邊界,隨即被[[中國]][[民兵]]包圍並且扣留武器、軍人,其間英軍須向中方簽署文件以承認非法進入華界。事件擾攘18小時後英軍車輛、武器、軍人等獲放還至香港邊境<ref>{{cite news|title=軍車誤駛入華界 扣留十八小時放還|url=http://hkclweb.hkpl.gov.hk:8000/microfilm/k/BATCH16/74266AA1DEBE7870962E2E4510B19266EFC981A433.tif|accessdate=2010-12-08|newspaper=《[[華僑日報]]》|date=1971-05-20|page=第二張第一頁}}</ref>。 |
1971年5月18日,當時一架駐港英軍車輛由[[香港邊境禁區]]誤入中方邊界,隨即被[[中國]][[民兵]]包圍並且扣留武器、軍人,其間英軍須向中方簽署文件以承認非法進入華界。事件擾攘18小時後英軍車輛、武器、軍人等獲放還至香港邊境<ref>{{cite news|title=軍車誤駛入華界 扣留十八小時放還|url=http://hkclweb.hkpl.gov.hk:8000/microfilm/k/BATCH16/74266AA1DEBE7870962E2E4510B19266EFC981A433.tif|accessdate=2010-12-08|newspaper=《[[華僑日報]]》|date=1971-05-20|page=第二張第一頁}}</ref>。 |
||
== 撤離香港 == |
|||
駐港英軍總司令鄧守仁在[[1996年]]8月29日,公布英軍分4階段撤離香港及關閉軍營的計畫,[[石壁軍營]]修理場在1996年8月30日關閉,展開英軍撤港的序幕,駐港皇家空軍[[石壁機場]]在9月15日關閉,6架原屬[[英國皇家空軍第28中隊]]的韋斯克斯HC2直升機出售給烏拉圭政府,機隊在6月3日在啟德機場進行最後一次飛行;最後一批駐港啹喀步兵部隊在11月1日舉行降旗儀式,結束了啹喀兵駐港40年的歷史<ref name:"PTA1997a">「駐港英軍撤兵記」,《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寫真》新華社解放軍分社,新華出版社編著,1997年7月</ref>{{rp|154-157}}。 |
|||
位於昂船洲的添馬艦海軍基地,在1997年4月1日關閉,包括三艘護衛艦的艦艇部隊運作至6月30日,其後護衛艦悉數轉售菲律賓海軍;被稱為「千日軍團」,負責提供後勤支援及協助撤港的香港常規支援兵團在5月31日在奧士本軍營解散。奧士本軍營在6月4日關閉後,英軍的軍事設施僅限於威爾斯親王大廈<ref name:"PTA1997a"/>{{rp|154-157}}。 |
|||
== 參考文獻 == |
== 參考文獻 == |
2012年5月20日 (日) 15:23的版本
駐港英軍包含任何進駐香港的英國陸軍、英國皇家海軍和英國皇家空軍單位。因應香港回歸中國,駐港英軍已經在1997年7月1日之前撤走。
概覽
大部份士官兵來自英國本土和尼泊爾,但香港人能以本地召募人員(LEP)身份加入皇家海軍香港中隊和陸軍組織 - 香港軍事服務團。
一支本地民兵單位,皇家香港軍團(義勇軍)直屬於香港政府;協助保持香港防衛安全。依照英國陸軍本土防衛軍(Territorial Army)的架構及訓練模式,皇家香港軍團由幾名被借調至香港政府的陸軍正規軍官率領。二次大戰之後,大多數士兵為香港華人。
職責
1997年7月1日之前,英國負責其海外領土的國防事務,殲滅任何境內外敵人。最大考驗是1941年12月,二次大戰時對抗日軍侵佔香港。
香港治安為香港政府責任,由其是香港警隊職責。港府有緊急需要時可向駐港英軍要求增援。導致51人死亡的六七暴動期間,駐港英軍有支援香港警隊平息暴亂。直至1995年,駐港英軍負責香港邊境禁區治安,包括停截非法入境者的貢獻;現時香港邊境禁區治安由香港警察的邊境巡邏隊負責。
英國皇家海軍在1980年代中至1990年代中,為協助皇家香港警察進行海上反走私行動有功。英國駐香港三軍部隊亦經常彌補港府民眾安全機關空缺,提供海陸空搜救。
指揮架構
香港總督身為英國君主代表,擁有駐港三軍總司令及駐港海軍中將(Commander-in-Chief And Vice-Admiral of Hong Kong)頭銜。實權由英國駐軍司令(Commander British Forces/ CBF)行使。在香港,駐港三軍司令通常為英國陸軍少將或中將擔任,及(直至1996年止)亦是行政局非官守議員;有需要時出席行政局會議。
歷任英國駐軍司令
- 陸軍少將德己立(Major-General Sir George Charles D'Aguilar)(1843-1848)
- 陸軍少將士他花利(Major-General William Staveley)(1848-1851)
- 陸軍少將乍畏(Major-General William Jervois)(1851-1854)
- Major-General Sir Robert Garrett(1854-1857)
- Major-General Thomas Ashburnham(1857-1858)
- Major-General Sir Charles van Straubenzee(1858-1859)
- 陸軍少將克靈頓爵士(Major-General Sir James Grant) (1860-1861)
- Major-General Sir John Michel (1861-1862)
- 陸軍少將士迪佛立爵士( Sir Charles Staveley)(1862-1863)
- Major-General William Brown (1863-1864)
- Major-General Sir Philip Guy (1864-1867)
- Major-General James Brunker (1867-1869)
- 陸軍少將威菲路(Major-General Henry Whitfield)(1869-1874)
- Lieutenant General Sir Francis Colborne(1874-1878)
- Lieutenant General Edward Donovan (1878-1882)
- Lieutenant General John Sargent(1882-1885)
- 陸軍中將金馬倫爵士(Lieutenant General Sir William Cameron)(1885-1889)
- Major-General Sir James Edwards (1889-1890)
- 陸軍少將白加爵士(Major-General Sir George Barker)(1890-1895)
- 陸軍少將布力爵士(Major-General Sir Wilsone Black)(1895-1898)
- 陸軍少將加士居爵士(Major-General Sir William Gascoigne)(1898-1903)
- 陸軍少將克頓(Major-General Villiers Hatton)(1904-1906)
- 陸軍少將樂活(Major-General Robert Broadwood)(1906-1910)
- 陸軍少將安達臣爵士(Major-General Sir Charles Anderson)(1910-1913)
- Major-General Francis Kelly(1913-1915)
- 陸軍少將溫地厘士(Major-General Francis Ventris)(1915-1921)
- Major-General Sir John Fowler(1922-1925)
- 陸軍少將盧押(Major-General Charles Luard)(1925-1929)
- 陸軍少將山打倫(Major-General James Sandilands)(1929-1932)
- 陸軍中將波老(Lieutenant-General Oswald Borrett)(1932-1935)
- 陸軍少將巴度苗(Major-General Arthur Bartholomew)(1935-1938)
- 陸軍少將賈乃錫(Major-General Edward Grassett) (1938-1941)
- 陸軍少將莫德庇 (Major-General Christopher Maltby) (1941)
- 香港日治時期(1941-1945)
- 陸軍少將菲士廷爵士(Major-General Sir Francis Festing)(1945-1947)
- 陸軍少將區士覲爵士(Major-General Sir George Erskine)(1947-1948)
- 陸軍少將馬調士(Major-General Francis Matthews)(1948-1949)
- 陸軍中將菲士廷爵士(Major-General Sir Francis Festing)(1949)
- 陸軍中將孟雪夫爵士(Lieutenant-General Sir Robert Mansergh) (1949-1950)
- 陸軍少將伊雲士(Major-General Geoffrey Evans)(1950-1951)
- 陸軍少將格魯達斯(Major-General Ralph Cruddas)(1951-1954)
- 陸軍中將蘇登(Lieutenant-General Cecil Sugden)(1954-1955)
- 陸軍中將史德頓爵士(Lieutenant-General Sir William Stratton)(1955-1957)
- 陸軍中將巴斯田爵士(Lieutenant-General Sir Edric Bastyan)(1957-1960)
- 陸軍中將麥堅樂爵士(Lieutenant-General Sir Roderick McLeod)(1960-1961)
- 陸軍中將許偉信爵士(Lieutenant-General Sir Reginald Hewetson)(1961-1963)
- 陸軍中將賈禮達爵士(Lieutenant-General Sir Richard Craddock)(1963-1964)
- 陸軍中將區金諾爵士(Lieutenant-General Sir Denis O'Connor)(1964-1966)
- 陸軍中將華智禮爵士(Lieutenant-General Sir John Worsley)(1966-1968)
- 陸軍中將余智韜爵士(Lieutenant-General Sir Basil Eugster)(1968-1970)
- 陸軍中將韋達爵士(Lieutenant-General Sir Richard Ward)(1970-1973)
- 陸軍中將彭英武爵士(Lieutenant-General Sir Edwin Bramall) (1973-1976)
- 陸軍中將夏卓賢爵士(Lieutenant-General Sir John Archer)(1976-1978)
- 陸軍少將李基輔爵士(Major-General Sir Roy Redgrave)(1978-1980)
- 陸軍少將卓保邦爵士(Major-General Sir John Chapple)(1981-1982)
- 陸軍少將布樂民爵士(Major-General Sir Derek Boorman)(1982-1985)
- 陸軍少將潘雅文(Major-General Anthony Boam)(1985-1987)
- 陸軍少將莊俊彥爵士(Major-General Sir Garry Johnson)(1987-1989)
- 陸軍少將鄧富樂爵士(Major General Sir Peter Duffell)(1989-1992)
- 陸軍少將霍立言爵士(Major-General Sir John Foley)(1992-1994)
- 陸軍少將鄧守仁(Major-General Bryan Dutton)(1994-1997)
英國陸軍
二次大戰之後,英國駐軍地面部隊數量由一個師,下降至包含四個步兵營的一個旅。
駐香港地面部隊主要組織為:
- 第26啹喀步兵旅(1948-1950)
- 第48啹喀步兵旅(1957-1976;改稱 Gurkha Field Force 1976-97; returned to old title 1987-約1992)
- 第51步兵旅(1976年解散)
香港作為英國殖民地期間,有為數不少的英軍部隊曾在此駐紮。戰後後期,英軍部隊皆以三年輪替形式駐紮香港。以下文章只列出駐紮部隊,因參加韓戰、英法聯軍之役、對抗義和團和馬來亞緊急狀態軍事行動而在香港短暫停留的部隊,不在此紀錄。
陸軍設施
英軍在香港的設施:
- 三軍司令官邸 - 1846-1932年期間稱為司令總部大樓,1978年稱為英軍總部,英軍為德己立少將而建,是域多利兵房的一部份,現為茶具文物館。
- 域多利兵房 - 1846年-1979年。
- 美利兵房 - 1846年-1982年,1982年從中環搬往赤柱,現為赤柱美利樓。
- 威靈頓兵房 - 1840年代至1946年為陸軍軍營,1946年至1960年代交予皇家海軍作添馬艦海軍基地,後來拆卸,加設威爾斯親王大廈,即現今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大樓。
- 赤柱炮台 - 1841年於香港島設立,後來成為赤柱監獄及二戰日本戰俘監獄。
- 鯉魚門砲台 - 1840年代起為海事防禦設施,現今成為香港海防博物館及鯉魚門公園及渡假村。
- 醉酒灣防線 - 1930年代興建的防線。
- 掃管軍營 ﹣又稱寶龍軍營、位處屯門, 後來曾為屯門入境事務處訓練學校,現為國際紅十字會用址。
- 九龍東軍營 - 舊稱奧士本軍營,1945年因紀念香港保衛戰中殉戰的溫尼伯榴彈兵奧士本。
- 高希馬軍營 - 位處新界大埔仔,現址為香港科技大學。
- 深水埗軍營 - 曾為二戰日本戰俘監獄、越南難民營,現為公共屋邨、商廈及政府辦公室。
- 皇后軍營 - 今改稱正義道軍營。 [1]
英國皇家海軍
英國皇家海軍從1842年中英兩國簽署《南京條約》香港開埠之始進駐香港。基地設於香港島以北的添馬艦海軍基地(HMS Tamar);並在1970年代加設威爾斯親王大廈。1993年,添馬艦海軍基地被移至鄰近昂船洲政府船塢的昂船洲海軍基地直至1997年4月關閉。
香港曾經常為以下艦隊作正常基地:
- 英國太平洋艦隊 1840s-1948
- 英國駐華中隊 1844-1941, 1945-1992
- 英國遠東艦隊/香港中隊 1969-1971
- 第120掃雷中隊 1958-1966 - 專移至新加坡
- 第六反水雷/巡邏艇作戰中隊 1969-1997
海軍設施
- 威爾斯親王大廈 1980-1997 - 現稱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中環軍營
- Lamont and Hope乾船塢
- 香港仔船塢
- 太古船塢 - 香港民用船塢,現為太古城
- 皇家海軍金鐘船塢 1859年-1902年
- 皇家海軍乾船塢 1902年-1959年
- 皇家海軍昂船洲儲煤場 1861年-1959年
- 皇家海軍九龍儲煤場及船塢 1901年-1959年
- 西環軍營 1844年-1846年
- 威靈頓兵房 1946年-1978年 - 作添馬艦海軍基地(已拆卸)
- 域多利軍營 (域多利兵房)
- 鯉魚門軍營 1887年-1987年
- 鯉魚門軍營布倫南魚雷發射站 1890年(原址已經轉為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轄下之鯉魚門渡假村和香港海防博物館)
- Reverse, Central, West and Pass Batteries 1880年代
- 灣仔皇家海軍醫院 - 已拆卸,現為律敦治醫院
- 水手醫院 1843年-1873年 - 被皇家海軍醫院取代
- 瑪麗王后號 1945年-1946年 - 用作海上醫院
- 莎樂蒂公主號及域陀伊曼紐號 - 接待船
- Tidal Basin 1902-1959
- Boat Basin 1902-1959
- HM Victualling Yards 1859-1946
- 添馬號 - 接待船 1897-1941
- HMS Nabcatcher - Kai Tak 1945-1946
- HMS Flycatcher - Kai Tak 1947
- HMS Minden 1841-mid 1840s - 海上醫院
- HMS Alligator 1840s-1873 - 海上醫院
- HMS Lord Melville 1860s-1873 - 海上醫院(East Indies Sqdn)
英國皇家空軍
英國皇家空軍為駐港英軍中人數最少一支。空軍基地設於九龍半島的啟德機場(即現時啟業邨位置),及位於新界的石崗機場。稍後,英國皇家空軍撤離啟德機場,石崗機場成為香港唯一的皇家空軍基地。
下例為英國皇家空軍駐港單位:
- 英國皇家空軍第28中隊 1968-1978, 1996-1997(RAF Kai Tak) - 配備韋斯克斯 Wessex HC2 直升機
- 英國皇家空軍第28中隊 1978-1996(RAF Sek Kong)- 配備 韋斯克斯 Wessex HC2 直升機
- 22 Squadron
- 114 Squadron
- 846 Squadron 1963-1964(RAF Kai Tak)
- 847 Squadron 1970(RAF Kai Tak)
- 367 Wireless Unit
- 368 Wireless Unit
- 444 Signals Unit (Stanley Fort), 1971 to 1977, SatCom node in the Defenc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 Medical Supply Squadron
- Composite Signals Unit
- GEF(Ground Radio)
- ASF(Catering Squadron)
其他設施
海軍俱樂部
香港曾是英軍在遠東地區最重要的港口之一,主權移交前很多皇家海軍水兵落船後都會去到蘭桂坊旁邊的海軍俱樂部(China Fleet Club)。
海軍俱樂部的歷史:
- 1900年-1903年:香港商人與駐港的皇家海軍籌集資金建立皇家海軍駐港餐廳
- 1929年:原有餐廳清拆及重建
- 1929-1934年:於告士打道建立臨時海軍俱樂部
- 1933年:海軍俱樂部由海軍上將Howard Atwood Kelly奠基,名為「The Old Blue」
- 1941年-1945年:二戰期間海軍俱樂部被日軍佔領改成日本海軍司令部
- 1945年-1980年:海軍俱樂部被皇家海軍重新佔領
- 1952年:增加加冕典禮
- 1980年-1985年:海軍俱樂部搬至新鴻基中心作臨時開放
- 1985年:海軍俱樂部搬至25層高的新大樓
- 1986年:海軍俱樂部開始計劃搬至英國
- 1989年:位於英國索爾塔什(Saltash)的國家海軍俱樂部(China Fleet Country Club)開始興建
- 1991年:國家海軍俱樂部興建完成,同年6月開放
- 1992年:海軍俱樂部關閉
軍事衝突
1971年5月18日,當時一架駐港英軍車輛由香港邊境禁區誤入中方邊界,隨即被中國民兵包圍並且扣留武器、軍人,其間英軍須向中方簽署文件以承認非法進入華界。事件擾攘18小時後英軍車輛、武器、軍人等獲放還至香港邊境[2]。
撤離香港
駐港英軍總司令鄧守仁在1996年8月29日,公布英軍分4階段撤離香港及關閉軍營的計畫,石壁軍營修理場在1996年8月30日關閉,展開英軍撤港的序幕,駐港皇家空軍石壁機場在9月15日關閉,6架原屬英國皇家空軍第28中隊的韋斯克斯HC2直升機出售給烏拉圭政府,機隊在6月3日在啟德機場進行最後一次飛行;最後一批駐港啹喀步兵部隊在11月1日舉行降旗儀式,結束了啹喀兵駐港40年的歷史[3]:154-157。
位於昂船洲的添馬艦海軍基地,在1997年4月1日關閉,包括三艘護衛艦的艦艇部隊運作至6月30日,其後護衛艦悉數轉售菲律賓海軍;被稱為「千日軍團」,負責提供後勤支援及協助撤港的香港常規支援兵團在5月31日在奧士本軍營解散。奧士本軍營在6月4日關閉後,英軍的軍事設施僅限於威爾斯親王大廈引用错误:<ref>
标签中未填内容的引用必须填写name属性:154-157。
參考文獻
- ^ www.legco.gov.hk/yr99-00/chinese/subleg/brief/171_brf.pdf
- ^ 軍車誤駛入華界 扣留十八小時放還. 《華僑日報》. 1971-05-20: 第二張第一頁 [2010-12-08].
- ^ 「駐港英軍撤兵記」,《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寫真》新華社解放軍分社,新華出版社編著,1997年7月
- 书籍
- Alderson, G.L.D. History of Royal Air Force Kai Tak. Hong Kong: Royal Air Force Kai Tak, 1972.
- Bruce, Philip. Second to None.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 Gregorian, Raffi. The British Army, the Gurkhas and Cold War strategy in the Far East, 1947-1954. New York : Palgrave, 2002.
- Ko, Tim-keung, et al. ed. Serving Hong Kong: The Hong Kong Volunteers. Hong Kong: Hong Kong Museum of Coastal Defence, 2004.
- Melson, P.J. White Ensign Red Dragon: The History of the Royal Navy in Hong Kong 1841-1997. Hong Kong: Edinburgh Financial Publishing, 1997.
- Oxley, D.H. Victoria Barracks, 1842-1979. Hong Kong: British Forces Hong Kong, 1979.
- Richardson, Sam S. The Royal Marines and Hong Kong, 1840-1997. Portsmouth: Royal Marines Historical Society, 1997.
- Rollo, Denis. The Guns & Gunners of Hong Kong. Hong Kong: The Gunners' Roll of Hong Kong,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