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蟋蟀:修订间差异
外观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无编辑摘要 |
无编辑摘要 |
||
第5行: | 第5行: | ||
台語俗稱肚猴、肚伯仔 |
台語俗稱肚猴、肚伯仔 |
||
台灣地棲性蟋蟀約有50多種,只有台灣大蟋蟀是挖地穴,並居住於地穴中,因此台灣人的童年時光常有"灌肚猴"的記憶。 |
|||
臺灣大蟋蟀普遍分布於台灣全島平原到低海拔山區。一年發生一代,成蟲於每年5月開始羽化,7月開始產卵於地穴底部的卵室,產卵約100~200粒,卵期約30天。 |
|||
幼蟲孵化後將會從地穴爬出,另築新地穴。幼蟲期約10個月,成蟲期約2~3個月。 |
2012年5月21日 (一) 03:56的版本
请您改写這篇小小作品。當條目正文超過50字後,即可移除此模板。 |
臺灣大蟋蟀 (Formosan giant cricker)
Brachytrupes portentosus Lichtenstein
台語俗稱肚猴、肚伯仔
台灣地棲性蟋蟀約有50多種,只有台灣大蟋蟀是挖地穴,並居住於地穴中,因此台灣人的童年時光常有"灌肚猴"的記憶。
臺灣大蟋蟀普遍分布於台灣全島平原到低海拔山區。一年發生一代,成蟲於每年5月開始羽化,7月開始產卵於地穴底部的卵室,產卵約100~200粒,卵期約30天。
幼蟲孵化後將會從地穴爬出,另築新地穴。幼蟲期約10個月,成蟲期約2~3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