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王凌之乱: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第48行: 第48行:
十一月,令狐愚再派张式联络曹彪,但张式未归,令狐愚即病死。[[250年]],[[荧惑]]守[[南斗]],王凌说:“南斗中有星星,当会有人突然富贵。”<ref>陈寿《三国志》卷二十八魏书二十八·王毋丘诸葛邓钟传:斗中有星,当有暴贵者。</ref>裴松之注引《[[魏略]]》称王凌向[[东平]]人[[浩詳]]询问此星象的预兆,而浩詳为了取悦他,撒谎说会有王者兴起。王凌就此打定了起事的主意。<ref>裴松之注陈寿《三国志》卷二十八魏书二十八·王毋丘诸葛邓钟传:魏略曰:凌聞東平民浩詳知星,呼問詳。詳疑凌有所挾,欲悅其意,不言吳當有死喪,而言淮南楚分也,今吳、楚同占,當有王者興。故凌計遂定。</ref>
十一月,令狐愚再派张式联络曹彪,但张式未归,令狐愚即病死。[[250年]],[[荧惑]]守[[南斗]],王凌说:“南斗中有星星,当会有人突然富贵。”<ref>陈寿《三国志》卷二十八魏书二十八·王毋丘诸葛邓钟传:斗中有星,当有暴贵者。</ref>裴松之注引《[[魏略]]》称王凌向[[东平]]人[[浩詳]]询问此星象的预兆,而浩詳为了取悦他,撒谎说会有王者兴起。王凌就此打定了起事的主意。<ref>裴松之注陈寿《三国志》卷二十八魏书二十八·王毋丘诸葛邓钟传:魏略曰:凌聞東平民浩詳知星,呼問詳。詳疑凌有所挾,欲悅其意,不言吳當有死喪,而言淮南楚分也,今吳、楚同占,當有王者興。故凌計遂定。</ref>


251年春,吴军屯[[塗水]],王凌请求朝廷允许他予以攻击,希望以此为起事作掩饰。
251年春,吴军屯[[塗水]],王凌请求朝廷允许他予以攻击,希望以此为起事作掩饰。司马懿对王凌的意图略有察觉,未予回应。王凌派部将[[杨弘]]将废立之事通知兖州刺史[[黄华]],但杨弘和黄华向司马懿揭发了王凌。四月,魏帝曹芳得知了王凌谋反的消息。<ref name=sgz28/>

司马懿当即调军走水路攻王凌。他先发赦令赦免王凌,派使者吁请王凌投降,自己进军到距王凌大营百尺之内以向其施压。王凌自知力量薄弱,放弃抵抗,派掾[[王彧]]谢罪并送上印绶和节钺。裴松之注《三国志》引《魏略》记下了王凌写给司马懿的两封谢罪信的细节。<ref>裴松之注《三国志》卷二十八魏书二十八·王毋丘诸葛邓钟传:魏略載凌與太傅書曰:「卒聞神軍密發,巳在百尺,雖知命窮盡,遲於相見,身首分離,不以為恨,前後遣使,有書未得還報,企踵西望,無物以譬。昨遣書之後,便乘船來相迎宿丘頭,旦發於浦口,奉被露布赦書,又得二十三日況,累紙誨示,聞命驚愕,五內失守,不知何地可以自處?仆久忝朝恩,歷試無效,統御戎馬,董齊東夏,事有闕廢,中心犯義,罪在三百,妻子同縣,無所禱矣。不圖聖恩天覆地載,橫蒙視息,復睹日月。亡甥令狐愚攜惑群小之言,仆即時呵抑,使不得竟其語。既人已知,神明所鑒,夫非事無陰,卒至發露,知此梟夷之罪也。生我者父母,活我者子也。」又重曰:「身陷刑罪,謬蒙赦宥。今遣掾送印綬,頃至,當如詔書自縛歸命。雖足下私之,官法有分。」</ref>

当司马懿军到[[丘头]]时,王凌自缚以示悔罪。司马懿奉诏派[[主簿]]给王凌松绑并慰劳,归还印绶和节钺。此后王凌和司马懿有一段相距十余丈的对话。<ref>[[房玄龄]]《晋书》卷一帝纪第一:淩計無所出,乃迎於武丘,面縛水次,曰:「淩若有罪,公當折簡召淩,何苦自來邪!」帝曰:「以君非折簡之客故耳。」</ref>王凌自知犯了重罪,向司马懿求棺材钉以为试探,司马懿给了他。<ref>裴松之注《三国志》卷二十八魏书二十八·王毋丘诸葛邓钟传:太傅使人解其縛。凌既蒙赦,加怙舊好,不復自疑,徑乘小船自趣太傅。太傅使人逆止之,住船淮中,相去十餘丈。凌知見外,乃遙謂太傅曰:「卿直以折簡召我,我當敢不至邪?而乃引軍來乎!」太傅曰:「以卿非肯逐折簡者故也。」凌曰:「卿負我!」太傅曰:「我寧負卿,不負國家。」遂使人送來西。凌自知罪重,試索棺釘,以觀太傅意,太傅給之。</ref>


== 后果 ==
== 后果 ==

2012年7月5日 (四) 18:13的版本

王凌之乱
三国战事的一部分
日期251年四月[1]
地点
结果 王凌投降
参战方
曹魏 王凌
指挥官与领导者
司马懿 王凌 投降

王凌之乱三国时期251年王凌领导的反对曹魏司马懿一族的讨伐性起事,也是250年代寿春三叛的第一叛。

背景

和寿春三叛的另两叛一样,王凌之乱是司马懿一族在249年高平陵之变夺取国家政权后引发的。大约240年,王凌作为曹魏一员有声望的将官被任为征东将军,负责扬州军务。241年全琮率数万军攻曹魏的芍陂,王凌率军战斗数日将其击退,因功封南乡侯,升车骑将军,下辖1,350户。

导火索

大约此时,王凌外甥令狐愚因功任兖州刺史,屯平阿。舅甥二人在淮南地区都取得了显著的威望。王凌随即被提拔为司空。司马懿在高平陵之变中灭曹爽一族后,王凌被任为太尉,假节钺。王凌和令狐愚商议,认为皇帝曹芳不足为君,楚王曹彪更能干,于是计划立曹彪为帝、定都许昌

249年九月,令狐愚派部将张式白马联络曹彪,王凌也派人去洛阳将计划告知儿子王广,但王广不同意,说:“废立是大事,会招来灾祸。”[2]东晋习凿齿所著非官修史书《汉晋春秋》提供了一种说法称王广写了封长回信给父亲,称曹爽及其党羽失去人心所以倒台,而司马懿的政策更受欢迎,且司马氏手握重兵,难以撼动。[3]裴松之在他的《三国志》注中认为此说是习凿齿杜撰,因为此信的语调和笔法与先时不同。[4]

叛乱

十一月,令狐愚再派张式联络曹彪,但张式未归,令狐愚即病死。250年荧惑南斗,王凌说:“南斗中有星星,当会有人突然富贵。”[5]裴松之注引《魏略》称王凌向东平浩詳询问此星象的预兆,而浩詳为了取悦他,撒谎说会有王者兴起。王凌就此打定了起事的主意。[6]

251年春,吴军屯塗水,王凌请求朝廷允许他予以攻击,希望以此为起事作掩饰。司马懿对王凌的意图略有察觉,未予回应。王凌派部将杨弘将废立之事通知兖州刺史黄华,但杨弘和黄华向司马懿揭发了王凌。四月,魏帝曹芳得知了王凌谋反的消息。[1]

司马懿当即调军走水路攻王凌。他先发赦令赦免王凌,派使者吁请王凌投降,自己进军到距王凌大营百尺之内以向其施压。王凌自知力量薄弱,放弃抵抗,派掾王彧谢罪并送上印绶和节钺。裴松之注《三国志》引《魏略》记下了王凌写给司马懿的两封谢罪信的细节。[7]

当司马懿军到丘头时,王凌自缚以示悔罪。司马懿奉诏派主簿给王凌松绑并慰劳,归还印绶和节钺。此后王凌和司马懿有一段相距十余丈的对话。[8]王凌自知犯了重罪,向司马懿求棺材钉以为试探,司马懿给了他。[9]

后果

参战人员

时下引用

另见

参考文献

  1. ^ 1.0 1.1 陈寿《三国志》卷四魏书四三少帝纪第四
  2. ^ 陈寿《三国志》卷二十八魏书二十八·王毋丘诸葛邓钟传:废立大事,勿为祸先。
  3. ^ 习凿齿《汉晋春秋》
  4. ^ 裴松之注陈寿《三国志》卷二十八魏书二十八·王毋丘诸葛邓钟传:臣松之以为如此言之类,皆前史所不载,而犹出习氏。且制言法体不似於昔,疑悉凿齿所自造者也。
  5. ^ 陈寿《三国志》卷二十八魏书二十八·王毋丘诸葛邓钟传:斗中有星,当有暴贵者。
  6. ^ 裴松之注陈寿《三国志》卷二十八魏书二十八·王毋丘诸葛邓钟传:魏略曰:凌聞東平民浩詳知星,呼問詳。詳疑凌有所挾,欲悅其意,不言吳當有死喪,而言淮南楚分也,今吳、楚同占,當有王者興。故凌計遂定。
  7. ^ 裴松之注《三国志》卷二十八魏书二十八·王毋丘诸葛邓钟传:魏略載凌與太傅書曰:「卒聞神軍密發,巳在百尺,雖知命窮盡,遲於相見,身首分離,不以為恨,前後遣使,有書未得還報,企踵西望,無物以譬。昨遣書之後,便乘船來相迎宿丘頭,旦發於浦口,奉被露布赦書,又得二十三日況,累紙誨示,聞命驚愕,五內失守,不知何地可以自處?仆久忝朝恩,歷試無效,統御戎馬,董齊東夏,事有闕廢,中心犯義,罪在三百,妻子同縣,無所禱矣。不圖聖恩天覆地載,橫蒙視息,復睹日月。亡甥令狐愚攜惑群小之言,仆即時呵抑,使不得竟其語。既人已知,神明所鑒,夫非事無陰,卒至發露,知此梟夷之罪也。生我者父母,活我者子也。」又重曰:「身陷刑罪,謬蒙赦宥。今遣掾送印綬,頃至,當如詔書自縛歸命。雖足下私之,官法有分。」
  8. ^ 房玄龄《晋书》卷一帝纪第一:淩計無所出,乃迎於武丘,面縛水次,曰:「淩若有罪,公當折簡召淩,何苦自來邪!」帝曰:「以君非折簡之客故耳。」
  9. ^ 裴松之注《三国志》卷二十八魏书二十八·王毋丘诸葛邓钟传:太傅使人解其縛。凌既蒙赦,加怙舊好,不復自疑,徑乘小船自趣太傅。太傅使人逆止之,住船淮中,相去十餘丈。凌知見外,乃遙謂太傅曰:「卿直以折簡召我,我當敢不至邪?而乃引軍來乎!」太傅曰:「以卿非肯逐折簡者故也。」凌曰:「卿負我!」太傅曰:「我寧負卿,不負國家。」遂使人送來西。凌自知罪重,試索棺釘,以觀太傅意,太傅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