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車:修订间差异
取消由121.203.104.124 (对话)所作出的修订 22187055 |
取消由121.203.104.124 (对话)所作出的修订 22187145 |
||
第314行: | 第314行: | ||
香港現時有164輛雙層電車,是全球現存唯一全數採用雙層電車的電車系統。167輛電車中,有156輛為普通電車,每架載客量115人。除此之外,車隊內有2輛(#28及#128)仿古電車,只供私人租借及旅遊推廣之用。仿古電車採用開篷設計,車身上有燈泡,座椅採用梳化,富有特色。另外,電車#120亦保留了[[1949年]]的設計,車身為淺綠色,上層使用木製座椅。另一方面,電車公司亦有一輛工程電車(#200),一輛後備工程電車(#300),用作電車軌道和架空電纜的日常維護。以上提及到的電車除了 #28 及#128 及兩輛工程電車外,其餘電車均於[[1987年]]至[[1991年]]重新組裝。 |
香港現時有164輛雙層電車,是全球現存唯一全數採用雙層電車的電車系統。167輛電車中,有156輛為普通電車,每架載客量115人。除此之外,車隊內有2輛(#28及#128)仿古電車,只供私人租借及旅遊推廣之用。仿古電車採用開篷設計,車身上有燈泡,座椅採用梳化,富有特色。另外,電車#120亦保留了[[1949年]]的設計,車身為淺綠色,上層使用木製座椅。另一方面,電車公司亦有一輛工程電車(#200),一輛後備工程電車(#300),用作電車軌道和架空電纜的日常維護。以上提及到的電車除了 #28 及#128 及兩輛工程電車外,其餘電車均於[[1987年]]至[[1991年]]重新組裝。 |
||
於[[1986年]]至[[1987年]]間,電車公司試驗於其中15輛電車進行翻新,包括:車窗改為圓邊、兩條樓梯改於右邊、改用紅色玻璃纖維座椅、照明系統改用光管等;首部被翻新的是 #143,於1986年2月28日重新投入服務,其後#6、#36、#39、#41、#46、#80、#88、#89、#121、#127、#139、#141、#144、#159亦進行同樣的翻新工作<ref>The Railways And Tramways Of Hong Kong, 第76至77頁</ref><ref> |
於[[1986年]]至[[1987年]]間,電車公司試驗於其中15輛電車進行翻新,包括:車窗改為圓邊、兩條樓梯改於右邊、改用紅色玻璃纖維座椅、照明系統改用光管等;首部被翻新的是 #143,於1986年2月28日重新投入服務,其後#6、#36、#39、#41、#46、#80、#88、#89、#121、#127、#139、#141、#144、#159亦進行同樣的翻新工作<ref>The Railways And Tramways Of Hong Kong, 第76至77頁</ref><ref>http://www.hktramways.com/zh/copinfo/milestones.html#1980</ref>,不過#36、#39、#41、#80、#89、#139、#141、#144、#159於翻新完成初期仍保留車底的金屬欄柵(救生網閘)及底架兩側的木條(救生網盤),其餘的翻新電車則已由鋁板取代金屬欄柵,而底架兩側的木條亦已被拆除。 |
||
於[[1987年]],電車公司重新製造#12電車,取代於1985年運往[[加拿大]][[溫哥華]]市,於翌年舉行的[[世界博覽會]]成為展品的同一編號之電車車身,規格大致與後期翻新車身的#6、#46、#88、#121差不多;其後電車公司便開展歷時四年的重新組裝車身的工程<ref>The Railways And Tramways Of Hong Kong, 第78至83頁</ref>,當時除了#28、#128,以及「樣板車」#12外,其餘電車的「戰後型」車身陸續被新建車身取代,包括#120<ref>The Railways And Tramways Of Hong Kong, 第35頁</ref><ref> |
於[[1987年]],電車公司重新製造#12電車,取代於1985年運往[[加拿大]][[溫哥華]]市,於翌年舉行的[[世界博覽會]]成為展品的同一編號之電車車身,規格大致與後期翻新車身的#6、#46、#88、#121差不多;其後電車公司便開展歷時四年的重新組裝車身的工程<ref>The Railways And Tramways Of Hong Kong, 第78至83頁</ref>,當時除了#28、#128,以及「樣板車」#12外,其餘電車的「戰後型」車身陸續被新建車身取代,包括#120<ref>The Railways And Tramways Of Hong Kong, 第35頁</ref><ref>http://www.hktramways.com/zh/copinfo/milestones.html#1950</ref>及上述15輛翻新車身計劃的電車,其中#120據悉因為柚木車架結構問題而未能重用。 |
||
另一方面,[[香港歷史博物館]]內收藏有一輛「戰後型」雙層電車 #50,可供遊人進車廂內參觀;而於[[2011年]],[[香港海洋公園|海洋公園]]增設「香港老大街」景點,[[香港海洋公園|海洋公園]]方面邀請香港電車公司仿照「戰後型」電車初期樣貌,重新製造了一部仿古電車於「香港老大街」展覽<ref>[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viewthread.php?tid=675570&page=1 HKiTalk.net:海洋公園201號電車]</ref>。 |
另一方面,[[香港歷史博物館]]內收藏有一輛「戰後型」雙層電車 #50,可供遊人進車廂內參觀;而於[[2011年]],[[香港海洋公園|海洋公園]]增設「香港老大街」景點,[[香港海洋公園|海洋公園]]方面邀請香港電車公司仿照「戰後型」電車初期樣貌,重新製造了一部仿古電車於「香港老大街」展覽<ref>[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viewthread.php?tid=675570&page=1 HKiTalk.net:海洋公園201號電車]</ref>。 |
2012年7月29日 (日) 13:24的版本
香港電車 | |
---|---|
概覽 | |
运营範圍 | 香港 |
服務類型 | 路面有軌電車 |
技術數據 | |
長度 | 13公里 |
最高速度 | 55-65公里/小時 |
車站數目 | 123 |
軌距 | 1067毫米(非標準軌) |
运营信息 | |
開通运营 | 1904年 |
日乘客量 | 每日約233,000人次 |
运营者 | 香港電車有限公司 |
總部 | 西環干諾道西屈地街電車總廠 |
網站 | http://www.hktramways.com/Zh/Index.html |
香港電車是香港的一個路面電車系統,來往香港島區的筲箕灣及堅尼地城,另有環形支線來往跑馬地,每日平均可接載24萬人次的乘客,是全球現存唯一全數採用雙層電車的電車系統(另有英國黑池電車及埃及亚历山大港电车部分路線使用雙層電車,非全數採用)。香港電車在1904年投入服務,是香港歷史最為悠久的交通工具之一。香港電車不僅是港島區居民的重要交通工具,也成為外地旅客觀光的著名景點。經歷百年來的變遷,香港電車現由法國威立雅運輸集團旗下的香港電車有限公司經營[1]。
歷史及發展
早期策劃
1841年,香港開埠,香港島北部發展迅速。到1881年,香港人口已增長至60,400人,可是當時只有馬車、人力車和轎子等簡陋的交通工具,根本無法應付需求,急需引進集體運輸系統。因此當年6月,當時的立法局立法動議申辦一個電車系統,並獲得通過。翌年(1882年),港英政府頒佈《建築車路條例》,提議了6段電車路線。其中5段即是今日的電車系統,其餘一段則為山頂纜車。然而,由於當時英國人主要居住在太平山山頂區,故當時財團只對山頂纜車有興趣。山頂纜車於1885年動工,並於1888年通車,相反港島北的沿海電車系統仍是無人問津。
1901年8月29日,香港政府頒佈《香港電車條例》,鼓勵財團營運港島北電車系統。1902年2月7日,「香港電車電力有限公司」在英國倫敦成立,負責建造及營運香港電車系統。但到了同年年底,這間公司被「香港電力牽引有限公司」接管。1903年開始,公司開始進行路軌鋪設工程,初期由堅尼地城至銅鑼灣鋪設單軌,其後延長至筲箕灣。
電車車廠設於銅鑼灣羅素街(即現時時代廣場的位置)。電車路線規劃至港島最西端的堅尼地城和石塘咀,因為當時石塘咀乃著名的紅燈區(有「塘西風月」之稱),方便達官貴人、公子哥兒到該地玩樂。1925年,銅鑼灣利舞台戲院落成後,每晚均會有一輛「午夜專車」從戲院附近載客到石塘咀。
1904年初,電車車身以組件形式由英國運抵香港裝嵌。首批電車共有26輛,分別為10輛頭等及16輛三等,全部為單層設計。電車原擬分為三等,後來為方便運作只設頭等和三等。頭等電車頭尾部分採用開放式設計,中間則是密封,每邊設有兩行長椅,可載客32人,收費每位一角。三等電車採用全開放式設計,設有6排背對背長椅,可載客48人,收費每位五仙。
1904年7月2日,有電車首次駛離車廠作試驗性行駛。經過隨後多日的測試後,香港電車終於在同年7月30日啟用。
戰前發展
1910年,「香港電力牽引有限公司」改名為「香港電車有限公司」,並一直沿用至今。同年,香港政府為防止運貨工人擅用電車路軌推運貨手推車,遂立例禁止其他車輛駛上電車路,同時禁止手推車軸距相同於電車道軌距。
1912年,由於電車乘客持續增長,電車公司引入了10輛雙層電車。初時雙層電車上層無蓋,只設有長椅,而上層及三分之一的下層被劃作頭等座位。翌年(1913年),為了使雨天時上層仍可載客,雙層電車上層加設了帆布帳篷。
1922年,「香港電車有限公司」總部由英國遷至香港,經營權亦全歸香港,變為一間獨立控股公司,主要股權屬於怡和洋行擁有。同年,電車改為以香港電燈公司的電力運作。1923年,雙層電車上蓋改為永久性木質上蓋,1925年則引入全密封式雙層電車。而由1924年開始,電車公司進行雙軌鋪設工程,初期連接銅鑼灣至筲箕灣,最後一期要到1949年8月才宣告完成。
戰後發展
1941年12月,日軍佔領香港,令電車一度需要停駛。1945年8月,戰爭結束,109部電車中只有15輛電車能夠繼續維持服務,翌年(1946年)8月才大致回復正常。而於1954年,因應羅素街車廠歷時3年的擴建完成,1932年開始運作的北角車廠需要關閉,羅素街車廠亦改名為霎東街車廠。
1950年12月24日,羅素街車廠爆發工潮,遭到警方鎮壓,史稱羅素街事件。
1964年,電車公司製造一部單層拖卡進行試驗,外貌與當時的雙層電車差不多;其後從英國 Metal Sections 引入了10輛單層拖卡,其後增至22輛(包括前述的樣板拖卡)。這些拖卡附設於雙層電車後,作為頭等車廂之用,可載客36人;而由於試車時發現無法爬上由英皇道近太古船塢至西灣河一段的斜路,因此只能服務北角總站以西一段。由於乘客認為收了頭等車費卻沒有頭等享受,加上拖卡製造出來的噪音頗大,最後於1982年全面廢除,其中樣板拖卡#1於1979年改裝為雙層車身,編號為#163。
1972年,電車取消等級制度,劃一收費。1974年,香港九龍倉和會德豐集團收購了香港電車有限公司。1976年,電車引入收費錢箱,並於1982年淘汰全數售票員。
1970年代末期,香港地鐵(現為港鐵)擬於1982及83年首季發展港島綫,令人揣測香港電車服務是否會被取消。1984年,電車公司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市民大多傾向保留電車,電車服務才不致於被地鐵服務全面取代。但這個決定亦間接使香港地鐵(現為港鐵)暫時擱置港島綫堅尼地城站至上環站段(現稱西港島綫)的工程。
1986年起,使用中的「戰後式電車」開始進行翻新工作,工程直至1992年完成。
1991年首季,霎東街車廠被拆卸,原址興建時代廣場及銅鑼灣站A出口。新電車車廠則設於石塘咀屈地街及西灣河。
近期發展
2000年10月24日,電車公司正式推出「千禧新電車」。這款電車全在香港研發和製造,富有時代感。新電車原擬設有空氣調節系統,惟因技術問題(空調系統加上電車後,路網電壓將不勝負荷)和市民接受程度而放棄計劃。2001年,電車引進入八達通系統,全面接受八達通付款。
2004年,電車公司慶祝成立100週年,舉行了一連串活動,主題標誌為一個以漢字「百」構成的電車圖案。同時,香港郵政亦發行了一套紀念郵票,以各時期的電車車款作內容,見證香港電車百年來的演變。
2005年3月,跑馬地電車總站裝設了電子顯示牌,方便乘客得知下班電車的目的地。
2007年11月開始,完成維修後的電車都會換上新駕駛盤,第一輛作出這改動的電車是#38。
2008年5月,仿古電車#128安裝空調。
2009年4月7日,全資擁有香港電車的九龍倉宣布把香港電車的一半股份售予與法資的威立雅運輸集團,並將日常營運交由威立雅運輸集團負責。威立雅已承諾致力保存電車作為香港的獨特文化資產,包括電車的外觀和設計。該公司同時在香港以外亦有經營窄軌電車及渡輪服務。[2]
2010年2月17日,九龍倉宣布將於3月把持有的所有股份售予威立雅公司,香港電車將由威立雅公司全資擁有。
2010年10月,電車公司對外展示全新設計的電車#168,新型號電車設計及組裝均在香港進行,外型與現時行駛的木製電車相似,唯全車改用鋁合金物料建造。車內增設了報站機,並改用電子路線顯示器。#168於2011年2月17日正式投入服務。
2011年11月28日,3輛新型號的電車 - 編號為171、173及174號電車正式投入服務。新電車採用跟#168相同的車廂設計,但在操控系統上,就使用交流電馬達取代過往的直流電馬達,使到電車在行駛時所產生的電流回饋到電網,供其他電車使用,能夠提升環境保護及節約能源效益。[3]公司預期未來每月可以有一至兩部新型號電車推出;於2012年,將會再有12輛新型號電車投入服務,整項電車翻新計劃於2021年完成。[4][5][6][7]
2011年12月,電車公司引入無線射頻定位系統進行測試。期後一個月已經見成效,乘客平均候車時間由分半鐘減至1分鐘,期望能夠令行駛更有效率,長遠可以挽回流失的乘客。2012年1月,電車公司決定斥資不多於500萬港元於全線電車和沿線路軌安裝無線射頻定位系統,在全線路段地底埋下600個無線射頻(RFID)收發器,每當設於電車車底的讀碼器經過時,利用第三代流動通訊技術接收及發出信號,再傳送至車務控制中心,讓中心能夠實時掌握行駛狀况並且作出相應調配。系統更能夠利用車廂內裝設的輕觸式屏幕向車長發出指示。另外,電車公司未來會於電車上安裝視像鏡頭,以便於突發事故或交通擠塞時可以監察路面情况[8]。
除了掌握電車位置,電車公司計劃利用系統,於全線車站和電車為乘客提供等候電車時間提示和全自動報站系統,但是因為加價幅度未達預期,預計需要10年才能夠全線翻新163輛電車。2012年年中,將會率先在10多部已經翻新的電車上試行安裝系統。另外,電車公司亦會仿效香港輕鐵,在車站增設顯示屏,預先報告即將到達的3班電車的目的地及預計到達時間,初步考慮稍後在中環和灣仔等繁忙車站率先試行[9]。
電車路線
香港電車路線全長13公里,路軌總長30公里。其中堅尼地城至筲箕灣段全為雙線行車,跑馬地段則是約3公里的單線。所有路段均位於馬路之上。
電車現時經營六條部分重疊的路線連接堅尼地城至筲箕灣,由每天早上6時至深夜12時為市民服務。平均每1分30秒內有電車到達車站;班次及目的地可能因交通情況而有所更改。
7條主要路線分別如下[10]:
除以上7條主要路線外,因應班次調動,也有以西灣河電車廠和屈地街電車廠為終點站的回廠電車。
另外,有時亦會因應路面情況,改以一些非電車總站的地點作為電車終站及調頭之用,例如西環、金鐘、灣仔、維多利亞公園等。
| ||||||||||||||||||||||||||||||||||||||||||||||||||||||||||||||||||||||||
|
電車車站
| |||||||||||||||||||||||||||||||||||||||||||||||||||||||||||||||||||||||||||||||||||||||||||||||||||||||||||||||||||||||||||||||||||||||||||||||||||||||||||||||||||||||||||||||||||||||||||||||||||||||||||||||||||||||||||||||||||||||||||||||||||||||||||||||||||||||||||||||||||||||||||||||||||||||||||||||||||||||||||||||||||||||||||||||||||||||||||||||||||||||||||||||||||||||||||||||||||||||||||||||||||||||||||||||||||||||||||||||||||||||||||||||||||||||||||||||||||||||||||||||||||||||||||||||||||||||||||||||||||||||||||||||||||||||||||||||||||||||||||||||||||||||||||||||||||||||||||||||||||||||||||||||||||||||||||||||||||||||||||||||||||||||||||||||||||||||||||||||||||||||||||||||||||||||||||||||||||||||||||||||||||||||||||||||||||||||||||||||||||||||||||||||||||||||||||||||||||||||||||||||||||||||||||||||||||||||||||||||||||||||||||||||||||||||||||||||||||||||||||||||||||||||||||||||||||||||||||||||||||||||||||||||||||||||||||||||||||||||||||||||||||||||||||||||||||||||||||||||||||||||
總站
香港電車目前共有7個電車總站,分別是堅尼地城、石塘咀、上環街市(現稱西港城)、銅鑼灣、北角、筲箕灣及跑馬地,亦有部分電車班次以屈地街電車廠或西灣河電車廠作為終點站。在基本總站裡設有站務亭,以便站長作車務調度。
根據香港電車公司的資料顯示,有部分總站的名稱,因為歷史變遷而更改。例如在1930年代至1950年代,北角區的電車總站名稱是明園,原因是當時這個地區有一個叫做「明園」的遊樂場。而跑馬地的舊總站名稱則是愉園,亦是因為以前的「愉園遊樂場」而命名,直至戰後。
分站
在電車分站方面,總共有111個,平均每相隔約250米設有一個。大部分電車站設於馬路中央,很多都有行人過路線或行人天橋連接。最繁忙的電車站計有中環太子大廈/置地廣場站、金鐘太古廣場站及銅鑼灣怡和街站。
大部分電車站的位置自香港電車於1904年通車後均未有改動。然而,亦有小部分車站曾被更名,例如1940年代位於中環的「書信館」今日已改名為「環球大廈」。1934年,香港電車於一些繁忙的電車站引入了電車等候處,以確保乘客安全。到了今時今日,絕大部分電車站都是有上蓋及安全島的電車等候處,惟仍有個別電車站只是像巴士一樣只豎立電車站牌(如灣仔的龍門大酒樓外車站)。由於電車路軌是位於路中心,乘客需要在馬路上下車。
而電車公司於2011年初將每個電車分站標上數字,以便管理。分站編碼主要分「東行」和「西行」,「東行」的分站由堅尼地城起,以01開始每個單數編碼,以E作尾碼,例如分站05E是由堅尼地城總站起東行第3個分站,最大編號為101E;同樣道理,「西行」的分站則由筲箕灣開始,以02開始每個雙數編碼,以W作尾碼,最大編號為104W。跑馬地圈分站編號由105-112,未有分開東西行編碼。
由1980年代開始,電車公司於有蓋車站進行翻新,並在開放式車站加上圍板,防止乘客擠出車站之外,還可增設廣告示板。
其他設施
此外,整個路段有數個調頭位置供緊急情況下(如封路)使用,包括位於西營盤、中環、金鐘、天后(近維多利亞公園)及北角(近北角道)。
戰前電車站多設有售票亭,但戰後多已拆卸。
香港電車在2007年開始在電車站上增設電車路線圖,詳細地列出東行線及西行線的各個總站和分站,以及六條路線的詳細資料。
電車收費
香港電車的收費相對於其他交通工具來說是相當低廉,更是香港島上收費最便宜的陸上交通工具。電車收費分為三種,成人收費HK$2.3,12歲以下的小童收費HK$1.2,65歲或以上的長者收費HK$1.1(歷年收費請參閱下表)。亦即電車採不分遠近、單一收費,這點與香港其他運輸不同。現時,付款方法有四種:八達通、現金、月票及四日旅遊票。
年份 | 成人 | 小童 | 學生 | 長者 | |
1904年7月30日 | 1角(頭等) 5仙(三等) |
-- | -- | -- | |
1936年 | 6仙(頭等) 3仙(三等) |
-- | -- | -- | |
1946年 | 2角(頭等) 1角(三等) |
1角 | -- | -- | |
1975年12月1日 | 3角 | 1角 | 1角 | -- | |
1981年8月1日 | 5角 | 2角 | 3角 | -- | |
1983年7月1日 | 6角 | 2角 | 3角 | -- | |
1990年8月5日 | 1元 | 5角 | -- | -- | |
1994年2月6日1 | 1元2角 | 6角 | -- | 6角 | |
1997年1月12日 | 1元6角 | 8角 | -- | 8角 | |
1998年 | 2元 | 1元 | -- | 1元 | |
2011年6月7日 | 2元3角 | 1元2角 | -- | 1元 | |
2012年6月7日 | 2元3角 | 1元2角 | -- | 1元1角 | |
1實施長者優惠收費 |
八達通
八達通是香港其中一種電子收費系統,卡片的大小和信用卡相同,內置晶片,使用時把卡片放在接收器上即能完成付款過程。香港電車由2001年8月16日起於全線車隊提供八達通付款服務,收費機設於前門,下車時付費。
現金
香港電車設有收費錢箱供乘客投幣付費,不設找贖。值得留意的是,電車是香港公共交通工具中少數下車才需付費的。乘客於後門上車,下車時於前門司機位置付費。後門設有旋轉門柵及閉路電視防止乘客逃票。
1982年之前,香港電車採用售票制度。乘客上車後便需要從售票員購買車票。
月票
早於1930年代,香港電車已設有月票制度,並推行至今。惟大部分香港居民都不知道這回事。電車月票售價HK$200(2011年7月起),於屈地街車廠、銅鑼灣及北角電車總站有售。
四日旅遊票
持票者可於四天內不限次數乘搭中環至尖沙咀及灣仔至尖沙咀航線及普通電車,四天旅遊票於尖 沙咀天星碼頭天星維港遊售票處發售,售价为HK$34。 [11]
私人租用
除一般乘搭外,香港電車亦設普通電車和古董電車供市民及遊客私人租用,可作派對聚會或宣傳活動等用途。每小時租用費用由HK$570至HK$2800不等。
系統運作
香港電車由550伏直流電推動,透過架空電纜及電車上的集電桿輸電至車上。經過電阻箱及速度控制器,推動2個牽引摩打。電車路軌的軌距為1067毫米,車輪直徑則為106.68厘米。電車滿載時總重可達20噸。
電車在兩端皆設有駕駛設備,可以在另一端駕駛向相反方向行駛。不過在大部分正常操作下,電車不會從車尾一端開行。
電車的加速方法有兩種。在1990年代末以前,多數電車仍然保留世紀初電車出廠時的控制系統。電車司機的正前方為一有刻度的旋桿,下面以機械連接電阻,用來控制電動機的速度。速度分為八度,當中一至四度為低速的串聯電阻,五度以上則是較快的並聯電阻,司機為電車進行加速時需逐步由一度推上至八度。在九十年代一次電車意外之後(詳見「電車安全」一欄),電車公司逐漸將電車的控制系統現代化,以電子控制取代旋桿及機械電阻,司機拉下控制桿後,電動機便會自動調節速度。現時採用這款操縱模式的電車稱為「八字車」或「度字車」,於駕駛盤上左邊的數字顯示為電動機所處的波段,右邊則為速度。部份電車則安裝了斬波器,以無段變速形式加速,司機拉下控制桿後電動機就會自動跳上司機所選取的波段行車,駕駛盤上只有一個數字顯示速度,而上層右邊尾排座椅下亦裝有一個木箱。這款電車稱為「斬波車」。
在1992年前,電車公司曾在軒尼詩道轉入波斯富街的路口,設立專門負責操控轉轍器和高架電纜的撬路員。
就像香港巴士一樣,香港電車很多時都相當擁擠。雖然電車最大載客量是115人,但於繁忙時間,乘客都儘可能逼進車廂內。而且這也拖慢了電車上落客的時間,所以有時會出現很多電車同一時間塞在同一位置。2005年統計,香港電車每日平均有233,000人次乘搭。
車隊
年份 | 電車數目 |
---|---|
1904年 | |
1945年 | |
1956年 | |
1964年 | |
2001年 | |
2004年 | |
2012年 |
電車規格 | |
---|---|
車身長度 | |
車身闊度 | |
前、後輪軸距 |
香港現時有164輛雙層電車,是全球現存唯一全數採用雙層電車的電車系統。167輛電車中,有156輛為普通電車,每架載客量115人。除此之外,車隊內有2輛(#28及#128)仿古電車,只供私人租借及旅遊推廣之用。仿古電車採用開篷設計,車身上有燈泡,座椅採用梳化,富有特色。另外,電車#120亦保留了1949年的設計,車身為淺綠色,上層使用木製座椅。另一方面,電車公司亦有一輛工程電車(#200),一輛後備工程電車(#300),用作電車軌道和架空電纜的日常維護。以上提及到的電車除了 #28 及#128 及兩輛工程電車外,其餘電車均於1987年至1991年重新組裝。
於1986年至1987年間,電車公司試驗於其中15輛電車進行翻新,包括:車窗改為圓邊、兩條樓梯改於右邊、改用紅色玻璃纖維座椅、照明系統改用光管等;首部被翻新的是 #143,於1986年2月28日重新投入服務,其後#6、#36、#39、#41、#46、#80、#88、#89、#121、#127、#139、#141、#144、#159亦進行同樣的翻新工作[12][13],不過#36、#39、#41、#80、#89、#139、#141、#144、#159於翻新完成初期仍保留車底的金屬欄柵(救生網閘)及底架兩側的木條(救生網盤),其餘的翻新電車則已由鋁板取代金屬欄柵,而底架兩側的木條亦已被拆除。
於1987年,電車公司重新製造#12電車,取代於1985年運往加拿大溫哥華市,於翌年舉行的世界博覽會成為展品的同一編號之電車車身,規格大致與後期翻新車身的#6、#46、#88、#121差不多;其後電車公司便開展歷時四年的重新組裝車身的工程[14],當時除了#28、#128,以及「樣板車」#12外,其餘電車的「戰後型」車身陸續被新建車身取代,包括#120[15][16]及上述15輛翻新車身計劃的電車,其中#120據悉因為柚木車架結構問題而未能重用。
另一方面,香港歷史博物館內收藏有一輛「戰後型」雙層電車 #50,可供遊人進車廂內參觀;而於2011年,海洋公園增設「香港老大街」景點,海洋公園方面邀請香港電車公司仿照「戰後型」電車初期樣貌,重新製造了一部仿古電車於「香港老大街」展覽[17]。
由2000年代開始,電車公司為這些電車進行升級,以提高運作效率及安全性。而於2000年10月24日,電車公司推出3輛「千禧新電車」(#168、#169及#170),棄用柚木而改用鋁合金作為車身,並擁有流線形的設計
香港屬於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夏天天氣炎熱,空調幾乎成為香港人不可缺少的設施;而香港大部分交通工具,都設有空調。所以由1990年代末期開始,電車公司有意引入空調電車(冷氣電車),使乘客有更舒適的環境。電車公司於2002年組裝了一部使用「千禧新電車」車身的空調電車(#171),於屈地街電車總廠進行測試,但一直未能投入服務,待在車廠內,其編號亦為另一輛新型交流電車使用。
然而,電車空調化面臨兩大難題。第一,以目前的供電系統,未能夠足應付空調電車的電力需求,因此電車公司可能需要全面提升供電系統,或改良空調電車的耗電量,以解決這個技術問題。第二,部分市民憂慮電車空調化後必定會加價,也有市民認為電車空調化後會失去原有的傳統風味,所以大力反對。
不過,在2008年,電車公司已成功為仿古電車#128安裝空調,並正在使用中。
電車公司於2008年測試一款使用交流電動機的新型電車,該電動機由中國北車永濟電機公司提供[18],具備體積小、出力大、易於整修等優點;與此同時為提升行車安全,亦增設電掣和磁力剎車系統,跟使用傳統風掣相比,以時速40公里行走中的電車,剎車距離可縮短25%,由14.5米減至10米。首輛交流傳動電車(編號#172)於2009年年中製成。為回應市民於千禧電車投入服務後對電車外觀所提出的意見,新電車回復使用柚木車架,外觀亦跟傳統電車相似,唯路線牌採用了LED電子顯示,並設有報站系統。威立雅全資擁有電車公司後,決定新款電車繼續採用鋁合金車架,並把原有的千禧電車#168改裝成全新樣貌。翻新過後的#168維持以斬波形式操控,於2010年9月公開亮相,早期下層座位佈局與「千禧新電車」相似,所有座椅均為直排,唯及後因右邊最尾座椅容易「頂頭」而把整排右邊座椅恢復橫排設計,並於2011年02月17日正式投入服務。
經接近一年的測試後,配以新款車身設計和交流電機的電車於2011年11月28日開始投入服務[19]。新款電車於投入服務前曾經被編為#1-#3,但投入服務前再更改為#171、#173及#174。電車公司並計劃每月更換一部電車為該新型號,但其中7部有歷史紀念價值型號(包括#120)會保留,整項計劃歷時約7-8年。
截至2012年7月,已有13部新款電車投入服務,編號分別為#1、#36、#56、#66、#99、#108、#109、#157、#168、#171、#173、#174及#175。除#168外其餘均使用新款交流電機。#171、#173-#175為新增車輛,而其餘電車均用作取代相同編號的舊款電車。
集體回憶
香港人俗稱電車為「叮叮」,源於電車開行或警示的鈴聲。
由於電車軌道幾乎東西貫穿整個香港島市區,因此「電車路」成為了香港島市區的重要標誌之一,在香港島市區如果迷路,只要從山往海的方向走,一直至遇見電車路,即可以此作分辨方向和位置的參考座標。在興建電車系統時,電車軌道都是在海旁路面建造的。不過經過百年來的不斷填海,現時幾乎全部「電車路」已遠離海旁。「電車路」因此亦是香港島填海歷史的最佳見證之一。
此外曾有一個以電車作喻的字謎,謎面是「一點一撇到南洋,電車轉彎轉彎再轉彎,叮叮叮叮」,謎底是『為(为)』字──手法乃以形、聲比喻文字筆劃。
紅燈飯
昔日電車司機吃飯時間緊迫,未有時間吃飯的司機,便會一邊開車,一邊吃飯。司機大多都會在紅燈時爭取時間吃飯。所以稱為紅燈飯。不過這情形經已不再,司機還有30分鐘用膳。
電車安全
在1990年代末以前,多數電車仍然保留世紀初電車出廠時的控制系統。電車司機的正前方為一有刻度的旋桿,下面以機械連接電阻,用來控制電動機的速度。當中一至四度為低速的串聯電阻,五度以上則是較快的並聯電阻。司機的右面則為電車的剎車系統。最早期的電車只使用手制停車,方法是轉動司機前方右面下側一個大鐵圈,將電車車底鐵鏈收緊,這樣便可以把煞車掣收緊於車轆上,達到減速停車的效果。但很快便加入氣缸式剎車,並一直使用至今。1996年的一次電車意外中司機離開了電車,使電車在無人駕駛中前行。之後電車公司逐漸將電車的控制系統現代化,以電子控制取代旋桿及機械電阻,配以駕駛失知制動裝置 俗稱「死人掣(Dead Man Switch)」,避免同樣意外再次發生。
以下是香港電車涉及的大型意外:
- 1964年4月12日,一輛編號136(班次編號B37)往北角東行電車在金鐘道域多利兵房急彎出軌,並撞倒一輛往西行編號68電車車尾後翻側,1名坐在編號68電車樓上車尾乘客死亡,59人受傷。[20]
- 1983年10月5日,一輛編號113往上環西行電車在筲箕灣道近愛秩序灣道被一輛混凝土車相撞後雙雙翻側,共有29人受傷,而因清理現場需時,肇事路段封閉長達6小時,來往柴灣的陸路交通被中斷[21];事後113車身被重建,照明改用光管[22]。
- 1996年1月1日,一輛東行往筲箕灣的電車在英皇道水務署大樓外,車頭電阻箱過熱冒煙起火,司機未有把電車完全煞停便跳車逃生,下車時被一輛西行線往跑馬地的電車撞倒,翌日不治。肇事東行電車再繼續行駛一段短距離,由另一司機跳上車煞停後才停下。
- 2007年6月2日,編號151的電車在北角英皇道左轉往北角道時衝出路軌,衝越英皇道巴士線後,再撞毀路邊鐵欄才停下,5人受傷,#151事後被放置在電車廠,經歷時約兩年的修復,在2009年6月左右復出。
- 2009年11月26日,編號25號電車(由西向東往跑馬地)與編號156號電車(往上環)在銅鑼灣波斯富街與軒尼詩道交界相撞,造成41人受傷[23]
昔日提議發展
九龍電車系統
1910年代開始,香港電車有意於九龍提供電車服務,定線由尖沙咀至大角咀,但遭當時政府否決[24]。
新界西北電車系統
早於1970年代發展屯門新市鎮的時候,香港政府已經預留空位以興建鐵路,但是事實上未有決定交予何間鐵路公司負責營運。直至1982年,政府邀請擁有香港電車有限公司的會德豐和九龍倉集團,建造及營運鐵路系統。該公司最初表示有興趣興建這條鐵路,並打算以雙層電車行走,但最終表示無意建造這個系統,於是政府及後又邀請了當時剛成立的九廣鐵路公司建造鐵路系統,該公司最終於1984年中,決定接納,並作出研究。最終,當時稱為輕便鐵路的輕鐵/輕軌系統於1985年7月正式動工,最終於1988年9月18日正式通車,現時成為港鐵營運的輕鐵(輕鐵系統)。
柴灣延線
1970年代,柴灣被開發成住宅及工業區,大大提升了該處的交通需求。香港電車曾經考慮將電車線由筲箕灣東延至柴灣,但由於兩地被山阻隔,電車無法爬坡,開鑿隧道又不合乎成本效益,因此計劃未能落實。取而代之的是香港地鐵(現稱港鐵)港島綫服務柴灣,於1986年5月23日正式通車。
未來發展
此条目讲述香港處於施工或详细规划阶段的工程。 |
模板参数错误!(代码36)
|
中環灣仔填海區電車支線
1990年代,香港政府落實中環及灣仔填海計劃。電車公司構思興建新電車支線,駛經中環灣仔填海區,方便市民到達海旁。由於香港電車通車時幾乎全線沿海旁而建,因此這個計劃的另一個意義就是使電車重臨海旁。據估計,支線由上環街市開始,經林士街進入填海區西部,一直沿海旁至填海區東部(維園道一帶)返回英皇道原有的電車路。現時,已完成的中環填海區(中環碼頭及香港站一帶),已預留了鋪設電車軌道的位置。
2003年時,中環灣仔填海計劃出現爭議,填海計劃受阻。因為填海計劃需要重新檢討,加上在環保團體的壓力下,填海面積可能會縮減,未必能預留地方鋪設電車軌道;但是也有人認為不排廢氣的電車應該予以引進到新填海區去。
其後高等法院原訟庭於2004年3月9日裁決駁回保護海港協會「中區(擴展部分)分睿區計劃大綱圖」提出的司法覆核後,填海計劃得以順利延續。加上2008年香港電車公司母公司九倉將一半股權售予法國運輸公司威立雅交通(Veolia Transport),明確表示建議於中環新海濱興建新線。他表示路線將連接天星碼頭及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屬循環線,而公司亦擬重新製造多代舊式電車(有雙層有單層)行駛,事件得以明朗化。[25]規劃署正綜合公眾對中環新海濱的意見,據了解,有建議提出建設電車、單車等環保交通路徑,當局正考慮是否可行。
啟德發展區及西九文化區新線
香港電車公司向政府建議希望將電車引入啟德發展區及西九文化區。董事總經理夏睿德表示,新線可以是與香港島電車有關連或全新造型,要視乎政府決定。[26]
參見
參考資料
- 書籍
- C.Y. Chan.(1997):Hongkong tramways handbook ISBN 962-920-014-7
- Mike Davis (2004):Hong Kong Trams - Hong Kong Tramwys 100 Years ISBN 1-900515-95-4
- 張順光. 香港電車. 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 1998. ISBN 962-04-1404-7.
- 電車友 Tram Friends. 電車摯友 WE LOVE TRAM. 電車友 Tram Friends. 2011. ISBN 978-988-19956-4-3.
- 李俊龍. 香港電車百年情 The Centenary Date with Hong Kong Tramways. Tramric. 2012. ISBN 978-988-16655-0-8.
香港電車公司官方網頁
- ^ 九倉:全數出售電車業務股權予法國企業威立雅. 經濟通. 20100217 [20100218].
- ^ 九倉威立雅合作經營電車. 2009-4-7 (繁体中文).
- ^ 新型號電車投入服務 環保節能較佳
- ^ 4輛新型號電車加入服務 《明報》 2011年11月29日
- ^ 新款電車提升環保效能 《星島日報》 2011年11月29日
- ^ 加價幅度減 電車全線翻新需10年 《明報》 2011年11月29日
- ^ 賴加價少 換新電車要十年 《東方日報》 2011年11月29日
- ^ 電車設定位系統減候車時間 《明報》 2012年1月29日
- ^ 電車全線自動報站 需時10年 《明報》 2012年1月29日
- ^ 優化電車服務交通通告,運輸署
- ^ 天星小輪有限公司 收費表 四日旅遊票 *備註2
- ^ The Railways And Tramways Of Hong Kong, 第76至77頁
- ^ http://www.hktramways.com/zh/copinfo/milestones.html#1980
- ^ The Railways And Tramways Of Hong Kong, 第78至83頁
- ^ The Railways And Tramways Of Hong Kong, 第35頁
- ^ http://www.hktramways.com/zh/copinfo/milestones.html#1950
- ^ HKiTalk.net:海洋公園201號電車
- ^ 永济电机为百年香港电车装上国产芯
- ^ 北车制造“中国心”让穿越一个多世纪的香港电车更新换代正式运行
- ^ [華僑日報,香港工商日報,1964-4-13]
- ^ [大公報,華僑日報,香港工商日報,1983-10-6]
- ^ 叮叮傳奇 Amazing Ding Ding, 第29, 30頁
- ^ 2009年11月27日蘋果日報 電車對碰 41傷 乘客:一人行一條線 點解會撞
- ^ 香江半島:香港的早期九龍風光,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
- ^ 半壁電車售法資 倡建海濱新線 舊電車化移動博物館
- ^ 《Take me Home》西九龍區2010年1月29日
文章
- 自家製電車精品 叮叮夢成真 太陽報 2012年5月14日
- 香港掌故──電車服務100年之歷史背景 大紀元時報 2004年10月24日
延伸閱讀
- 李俊龍. 香港電車百年情 The Centenary Date with Hong Kong Tramways. Tramric Tram Friends. 2012. ISBN 978-988-16655-0-8.
- 天地圖書. 叮叮傳奇-香港電車知趣 Amazing Ding Ding. 劉銓登,謝耀漢. 2012年6月. ISBN 978-988-219-819-7.
- 電車友. 電車摯友 WE LOVE TRAM. 電車友 Tram Friends. 2011. ISBN 978-988-19956-4-3.
- 鄭寶鴻. 香江道貌:香港的早期電車路風光(Early Hong Kong Tramways). 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 2005. ISBN 9789628038398.
外部鏈結
- 官方
- 其他
展覽
- 叮囑一百年. 灣仔藍屋: 電車友. 2012.
- 香港電車巴士百年情. 山頂廣場: 電車友. 2011.
- 香港電車珍藏展. 鑽石山廣場: 電車友及張順光. 2009.
- 香港電車百週年紀念. 時代廣場: 香港電車公司.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