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象戲:修订间差异
外观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无编辑摘要 |
|||
第8行: | 第8行: | ||
北周象戲到初唐已無人能解並失傳。[[唐太宗]]嘗覽《三局[[象經]]》,不能看懂,有人說[[蔡允恭]]能懂,蔡則向唐太宗表示“少通其略,老乃忘”,後問[[呂才]]才知<ref>《新唐書·傅呂陳》列傳第三十二</ref><ref>[http://mag.udn.com/mag/reading/storypage.jsp?f_ART_ID=163452 象棋教室》北宋的馬 沒有拐馬腳]</ref>。 |
北周象戲到初唐已無人能解並失傳。[[唐太宗]]嘗覽《三局[[象經]]》,不能看懂,有人說[[蔡允恭]]能懂,蔡則向唐太宗表示“少通其略,老乃忘”,後問[[呂才]]才知<ref>《新唐書·傅呂陳》列傳第三十二</ref><ref>[http://mag.udn.com/mag/reading/storypage.jsp?f_ART_ID=163452 象棋教室》北宋的馬 沒有拐馬腳]</ref>。 |
||
===後世研究=== |
|||
[[明朝]]楊慎《[[丹鉛雜錄]]》:“意者從兵機、孤虛、沖破寓于其間,絕非今之象戰車馬之類也。” |
|||
明朝 |
*[[明朝]]楊慎《[[丹鉛雜錄]]》:“意者從兵機、孤虛、沖破寓于其間,絕非今之象戰車馬之類也。” |
||
明朝 |
*明朝徐应秋《[[玉芝堂谈芸]]》:“庾信有《象戲賦》、又有《進象經表》,詳其文義,與今象戲迥然不侔。” |
||
*明朝方以智《[[通雅]]》: “象棋始於唐,周武之《象經》,非今之象戲也。” |
|||
⚫ | |||
⚫ | |||
==大致規則== |
==大致規則== |
2012年9月7日 (五) 11:56的版本
北周象戲,是中國南北朝時的兩人博戲,常被依棋名錯認為象棋類遊戲與寶應象棋的前身[1],楊慎[2]、徐应秋、方以智、楊蔭深、崔樂泉等學者依規則否定是象棋類遊戲,與中國象棋迥不相侔[3][4],是擲賽遊戲。
歷史
象戲之稱,始見於南北朝末期之北周。北周天和四年,西元569年,北周武帝所創,詳細規則、棋具皆不詳,並與大臣共同編寫《象经》,並由王褒作《象戲經序》、庾信作《進象經賦表》、《象戲賦》,献给周武帝。
《北史·朗茂傳》:“周武帝為《象經》,隋文從容謂茂曰:『人主之所為也,感天地,動鬼神,而《象經》多亂法,何以致人。』”隋文帝對朗茂表達厭惡北周象戲,認為多亂法。
北周象戲到初唐已無人能解並失傳。唐太宗嘗覽《三局象經》,不能看懂,有人說蔡允恭能懂,蔡則向唐太宗表示“少通其略,老乃忘”,後問呂才才知[5][6]。
後世研究
- 明朝徐应秋《玉芝堂谈芸》:“庾信有《象戲賦》、又有《進象經表》,詳其文義,與今象戲迥然不侔。”
- 明朝方以智《通雅》: “象棋始於唐,周武之《象經》,非今之象戲也。”
大致規則
- 棋盤與樗蒲類似,有代表金、木、水、火、土顏色分五區。“取四方之正色。”
- 棋子與樗蒲、雙陸、打馬一樣稱為馬。“馬麗千金之馬。”
- 擲具為六根一面削平的劈木,有六十四種彩決定棋子步數。“符明六四之符。”、“阴翻则顾兔先出,阳变则灵乌独明。”
- 逆時鐘繞棋盤而行。“迴地理於方珪,轉天文於圓璧。”、“从月建而左转,起黄钟而顺行。”
- 同許多擲賽遊戲,棋子可以打掉孤子,讓孤子回到原點。“或升進以報德,義以遷善;或黜退以貶過,事在懲惡。”
參考
- ^ 北周武帝曾制《象經》,文學家庾信曾賦《象棋經賦》與《進象棋經賦》。
- ^ 宋會群、苗雪蘭. 中國博奕文化史. 中國: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0-08-01. ISBN 9787509716854 (簡體中文).
- ^ 崔樂泉. 中國古代體育發展史. 中國: 文津出版社. 2010-11-01. ISBN 9576689279 (簡體中文).
- ^ 楊蔭深. 中國古代遊藝研究. 中國: 上海世界書局. 1946-2 (正體中文).
- ^ 《新唐書·傅呂陳》列傳第三十二
- ^ 象棋教室》北宋的馬 沒有拐馬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