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大学:修订间差异
Baidutieba985(留言 | 贡献) 小 →重返上海 |
无编辑摘要 |
||
第1行: | 第1行: | ||
{{Infobox University | |
|||
| Name = <big>大夏大学</big> |
|||
| EnglishName = The Great China University |
|||
| SealImage =[[File:大夏大学校徽.jpg|220px]] |
|||
| SealInfo = |
|||
| Motto = 自强不息 |
|||
| Established = [[1924年]] |
|||
| Type = 私立大学 |
|||
| Location = [[中国]][[上海市]][[普陀区]][[中山北路]]3663号 |
|||
|}} |
|||
'''大夏大学'''('''The Great China University''')是民国时代[[上海]]的一所私立大学,其旧址在今[[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北路校区。 |
'''大夏大学'''('''The Great China University''')是民国时代[[上海]]的一所私立大学,其旧址在今[[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北路校区。 |
||
2012年11月25日 (日) 04:41的版本
大夏大学 | |
---|---|
The Great China University | |
校训 | 自强不息 |
创办时间 | 1924年 |
学校类型 | 私立大学 |
校址 | 中国上海市普陀区中山北路3663号 |
大夏大学(The Great China University)是民国时代上海的一所私立大学,其旧址在今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北路校区。
历史沿革
创校
1924年,厦门大学三百余位教师和学生由于学潮离校奔赴上海,当时刚卸任的原国民政府交通部长王伯群与前厦门大学教授欧元怀、王毓祥、傅式说等人的共同成立了“大厦大学筹备处”。“大厦”即“厦大”之颠倒,后来取“光大华夏”之意定名大夏大学,聘马君武为校长,王伯群任董事长,成为当时一所综合性私立大学。
建校初期,学校倡导苦教、苦学、苦干的“三苦精神”以及“师生合作”、“读书救国”,并制定了“自强不息”的校训,以此作为砥砺全体师生的座右铭。学校设五个学院以及三个专修科,包括文学院:国文系、英文系、历史社会系;理学院:数理系、化学系、土木工程系;教育学院:教育系、教育心理系、社会教育系;商学院:银行系、会计系、工商管理系;法学院:政治系、经济系、法律系;师范专修科:国学组、英文组、史地组、数理组;体育专修科;盐务专修科。
大夏大学当时的校董有:吴稚晖、汪精卫、叶楚伧、邵力子、张嘉森、马君武、傅式说等。教授更是囊括:马君武、何昌寿、邵力子、郭沫若、田汉、何炳松、李石岑、朱经农、程湘帆等。甚至当时炙手可热的杜月笙也曾屡次资助大夏,可见大夏当时的盛况。良好的办学实力,使得大夏大学获享“东方的哥伦比亚大学”之美誉。
西南三迁
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上海“八一三”事变后,大夏大学被迫内迁,与同为私立大学的复旦大学合并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联合大学,联大一设庐山,称复旦大夏第一联合大学,一设贵阳,称第二联合大学。庐山联大以原复旦师生为主,贵阳联大则以原大夏师生为主。[1]
不久,日军进犯江西,复旦再迁重庆北碚,两校之间的联合解体。在贵阳的大夏大学,最初假当地讲武堂上课,嗣后打算兴建校舍,1939年贵州省政府曾拨贵阳花溪公地,加上当地人士的捐赠,共有一千亩左右。1940年8月,新校舍开工建筑,但因经费不足,只完成校舍三栋。1942年2月,国民政府教育部拟将大夏大学与贵州农工学院合并,改名为国立贵州大学,引起大夏师生强烈抗议,遂奔走各方与各校董商议,要求教育部收回成命,终得维持大夏大学仍得保存原名与维持其私立性质。
1944年冬,日军进犯黔南,大夏三迁赤水。王伯群校长因迁校劳累成疾,于同年12月逝世于重庆。孙科在重庆召开校董会,推选贵州省教育厅长欧元怀为校长,王毓祥为副校长。1945年3月,大夏师生和公物到达赤水,赤水地方人士与教育界同仁热情赞助,立即让出文昌宫大庙给大夏作校本部,还有贵州省立赤水中学、私立博文中学、县立女子中学都分别借给大夏一部分校舍,首先安置好教室、图书馆、职工宿舍、办公室和厨房、饭厅、学生宿舍,在短短一个月内便正式上课。
重返上海
抗战胜利后,学校迁回上海,直至1949年始终保持私立大学性质并保留校名至1951年。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创建新的高等教育体制的背景下,华东教育部于1951年决定将大夏大学与光华大学合并,定名“华东师范大学”。时任大夏大学校长欧元怀首先表示拥护,并在宣布改制的大会上,代表校董事会和学生发言,拥护政府决定,一切遵照办理。同年10月16日,以私立大夏大学、光华大学的文、理科为基础,加上复旦大学、同济大学、沪江大学、东亚体专等学校的相关科系合并成立的华东师范大学举行开学典礼,正式宣布华东师范大学成立。
香港血脉
20世纪40年代末,江山易帜,大夏大学部分教员及学生南下香港,在香港复校,定名光夏书院。1956年6月,光夏、平正、华侨、广侨及文化五所书院合并成立“联合书院”,定址香港坚道147号。1963年,联合书院加盟香港中文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