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修订间差异
Visualpiano(留言 | 贡献) 标签:添加文件 image 圖像檢查 |
Baidutieba985(留言 | 贡献) 小 →参见 |
||
第766行: | 第766行: | ||
{{中央部属高校}} |
{{中央部属高校}} |
||
{{北京高等院校}} |
{{北京高等院校}} |
||
{{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批全国重点大学}} |
|||
{{985工程}} |
{{985工程}} |
||
{{211工程}} |
{{211工程}} |
2013年1月17日 (四) 10:56的版本
40°0′2″N 116°19′34″E / 40.00056°N 116.32611°E
清华大学 | |||
---|---|---|---|
Tsinghua University | |||
老校名 | 清华学堂、清华学校、国立清华大学 | ||
校训 |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 ||
创办时间 | 1911年3月30日(详见#校庆日) 大清宣统三年三月初一 | ||
校庆日 | 公历4月最后一个星期日 | ||
学校标识码 | 4111010003 | ||
学校类型 | 公立大学 | ||
党委书记 | 胡和平 | ||
校长 | 陈吉宁 | ||
教师人數 | 3133人[1]2011年底 诺贝尔奖得主1名,图灵奖得主1名 中科院院士40名,工程院院士34名 | ||
职工人數 | 7275人(教职工) | ||
学生人數 | 39470人(本科15050人,硕士15984人,博士8436人) | ||
校址 | 中国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 | ||
总面积 | 389.4公顷(校本部306.0公顷,不含附属医院) | ||
代表色 | 紫白 | ||
隶属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
網站 | http://www.tsinghua.edu.cn | ||
|
清华大学(英語:Tsinghua University,简称:清华、THU),舊称清华学堂、清华学校、国立清华大学,是一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的國立大學,始建於1911年清政府利用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所設立的留美预备学校“遊美学务处”及附设“肄业馆”,1925年始设大学部。
抗日战争爆发后,清华与北大、南开南迁长沙,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再迁昆明,易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清华园复校,拥有文、法、理、工、农等5个学院。1949年迁往台湾的梅贻琦校长于1955年在新竹复校,重建国立清华大学。
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文、法、理、农、航天等院系外迁,吸纳外校工科,转为多科性工业大学,在土木、水利、计算机、核能等领域贡献卓越,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1978年后,逐步恢复理科、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类学科。1999年,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成立美术学院。2006年,与原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合作办学,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2012年,原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并入,成立五道口金融学院。
截至2012年初,清华拥有建筑、土木水利、信息、人文、经管、法学、艺术、航天、生命科学等17个学院、57个系,拥有近200个科研机构以及7家校办产业。固定资产超过92亿元,控股资产近400亿元,是985工程、211工程高等院校。
历史
1949年—1977年
1949年后,校长梅贻琦等人随国民政府迁往台湾,梅校長赴歐,後往紐約與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會商清華基金保管及運用事宜。自1951年開始以清華基金利息協助在美學人研究,並贈送學術書刊儀器給台灣專科以上學校。1955年,「中美合作研究原子能和平用途協定」正式簽字,政府決定設立原子科學研究機構,發展原子科學之研究,乃電召梅貽琦校長返國籌議。清华归属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更名“清华大学”。1955年,梅贻琦在新竹主持国立清华大学在台復校,沿用原校名。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两校交往日渐频繁,“一笔写不出两个清华”。[2][3][4][5]
1949年1月10日,北平市军管会接管清华,5月4日,成立以叶企孙为主席的校务委员会,主持校务。7月,新政协筹委会征求国旗、国徽、国歌,次年6月,营建系主任梁思成召集组建清华大学国徽设计小组,设计方案最终被采用。[6]
1952年,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仿照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进行院系调整,清华法、文、理、农、航空和工学部分院系划归北京大学、北京农业大学、北京航空学院等校,北大等校部分工学专业划归清华。清华大学从一所全科目综合类大学变成仅有八个工程系的工程技术大学。
1953年起,清华着手进行“学习苏联先进教育经验”的教学改革,按计划培养技术人才,从学分制转为学年制,学制延长,建立教学大纲,翻译大量苏联教材,加强基础课,聘请苏联专家讲学。[7]1955年后,增设实验核物理、放射性稀有元素工艺学等新技术专业。[8]1958年后,开展教育领域“大跃进”[注 1][9]。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勤工俭学、教育支援农业,清华师生承担了密云水库、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等实践工作,前往上庄公社等地区参加农业、水利、机械等工作。[7][10]
1957年至1958年春的反右斗争中,清华571人被划右派。[9] 清华逐渐形成了“又红又专”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特色,从1953年起率先实行“政治辅导员”制度,让优秀学生党员“双肩挑”(专业学习和政治工作),延续至今。当时的清华被称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11]
蒋南翔校长提出“争取健康地为祖国工作五十年”口号,激励清华人至今。在马约翰等优秀体育教师带领下,1954年成立体育代表队,在北京市高校运动会上连夺6次男子团体第一和5次女子团体第一。校园不断扩大,新建中央主楼、西主楼、东主楼、原子能研究基地等。[11]
清华附中是文革红卫兵运动萌发的摇篮,1966年5月29日晚,附中“预科65级一班”部分学生中诞生“红卫兵”,后贴出大字报得到毛泽东坚决支持,将运动推向全国。红卫兵开始“破四旧”、“大串联”,1966年8月24日,二校门被红卫兵拉倒,并于次年建立全国第一座大型毛主席塑像。[13][14][15]
1966年6月8日,工作组进驻清华,将各级干部打为“走资派”、“反动学术权威”、“牛鬼蛇神”,接管清华,批评并压制以蒯大富为首的造反学生。[16][17] 7月,毛泽东回京,形式扭转,不久工作组撤回。[18]
1966年12月19日,经“无产阶级司令部”授意,一统清华“文革”的井冈山兵团成立,蒯大富为第一把手。12月25日,5000多师生开展“反刘少奇、邓小平”游行,即“一二·二五大行动”。[18]1967年4月10日,召开旨在揭露刘少奇的“批斗王光美万人大会”。[18][19][20]
1967年4月14日,因对文革一系列重大问题存在分歧,井冈山兵团分裂为“兵团总部”(“团派”)和“四一四串联队”(“414派”或“四派”),矛盾日益激烈。5月29日晚,“414派”成立“清华大学井冈山四一四总部”,与“团派”正式对立。“团派”属极端造反派,“414派”属造反派中的保守派。[21][22]
1968年3月,“杨、余、傅事件”后,两派矛盾膨胀。4月23日至7月27日,两派之间爆发百日大武斗,是北京最为严重的武斗事件[23],动用棍棒、土枪、土炮、剧毒弓箭、地雷、手榴弹、半自动步枪、燃烧瓶、土坦克等,针对大礼堂、东区浴室楼、科学馆等进行抢占与争夺。致使18人死亡,1100多人受伤,30多人终身残疾,直接经济损失1000余万元。[18][24][25]
1968年7月27日,中共中央派出工宣队进驻清华。“团派”袭击工宣队工人,导致5人被杀、731人受伤,震动北京城,史称“七·二七事件”,直接导致毛泽东终止全国群众武斗。[23][26][27]
直到1976年,工宣队以学军、学农、学工方式来“再教育”和“改造”学生和教职工,采用“两个估计”政策对待知识分子[注 2][28]。1968年底,为“清理阶级队伍”,工宣队进行“人人排队、层层摸底”的高压运动,造成非正常死亡约16人[注 3]。工宣队被作为北京“六厂二校”典范推广全国。1969年,在江西南昌鲤鱼洲建立试验农场,上千教职工感染血吸虫病,实行“奴化式”改造。[注 4][14][27][29]
1975年,邓小平主持工作后,清华党委副书记刘冰等人写信给毛泽东,斥责清华一二把手迟群、谢静宜飞扬跋扈。这被毛泽东看做“文革”翻案,加以批评,后演变为“教育革命大辩论”[18][30]。12月,演变为全国性“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数十万群众和机关干部前来清华“学习”、“参观”,教学工作瘫痪,贴出十万多份大字报。[18][31][32][33]
1976年10月,“四人帮”倒台。16日,中共北京市委整顿学校。次年4月29日,刘达任党委书记兼革委会主任,开始整顿领导班子、纠正冤假错案、改善教职工队伍结构,不久后取消革委会。
1978年至今
1978年2月,恢复高考后新生到校。学校逐步制定新的教学计划、招收研究生,恢复教学、科研能力,到1982年,在校学生数量超过8800人。1979年5月,化72班团支部提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多做贡献”口号。后经《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社论报道,此口号迅速被传遍全国。[34][35]
1982年7月,第六次党代会明确办学指导方针为“一个根本、两个中心、三方面结合”[注 5],重心从阶级斗争转移到教学科研中。1985年8月,第七次党代会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目标[36]。学校先后制定实施211工程整体规划、“九五”事业发展规划、“985工程”[注 6]、“十五”发展计划,逐步确定了“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发展策略,增设文、理、管理类院系[37]。2003年初,明确“三个九年,分三步走”总体战略[注 7],向世界一流迈进。[38]
1987年8月,原二校门处毛主席塑像被拆除,并于1991年校庆前,由校友捐资重建二校门。[15][39]
1989年4月15日,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去世,校内出现挽联、标语及大字报。23日,3000余人集会成立“清华大学和平请愿组织委员会”,24日起罢课。24日,和平请愿组织委员会提出与国务院负责人对话,但最终未赴约。26日,《人民日报》发布社论《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动乱》,学校申明“不赞成罢课”。27日,大量学生出校参与四二七大游行,后得到市民、教职工、报纸的客观认可。5月4日,约1000人参加高自联五四大游行,并宣布高校复课。13日,部分清华学生参加广场绝食。5月20日,国务院宣布北京戒严,28日,学生参加高自联组织的“全球华人大游行”。6月4日凌晨戒严清场后,学生开始撤离,凌晨3时起,学校派车前往各医院查找,最终查明清华学生在复兴门等处死亡4人,受伤19人[注 8]。5日,清华下半旗,部分教授、市民参与悼念。7日,校方安排复课。21日,校方要求“高自联”、“工自联”、“筹委会”、“清华人之声”广播台等骨干主动向公安交代情况。[39][40][41]
2000年6月28日18时37分,“航天清华一号”微小卫星顺利发射升空。[42]2004年4月18日23时59分,首颗自主研发纳型卫星“纳星一号”在西昌成功发射。[43]2001年,工物系与清华同方研制同方威视大型集装箱检查系统,装备各地海关、机场并出口多国[44][45],但后卷入行贿事件。[46]核研院于2000年12月建成世界首座模块式高温气冷实验堆,实现满功率运行和并网发电,为安全民用核能与核潜艇事业奠定基础。[47]物理系研究高温超导技术,建成产业化生产线,与中国联通合作建立高温超导滤波系统示范CDMA移动通信基站。[48][49]
2005年初,教育部要求高校BBS改为实名制校内平台。3月16日,水木清华BBS被网络中心强行屏蔽校外访问。学生纷纷创作文章、诗词、进站画面表达伤感之情。3月18日中午,数百名学生自发在大礼堂前日晷处集会祭奠。4月14日,网络中心人员进入水木BBS机房替换程序,站务委员会宣布失去管理权限,“水木清华站务委员会成员一直团结在一起,但是我们无法与暴力和强权抗衡”[50][51][52][53]。之后原水木BBS站务组于校外创办水木社区(“新水”,与校方“旧水”对应),成为清华最受欢迎的BBS。[注 9]
2005年8月,经管学院体育特长生胡凯在第23届夏季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夺得男子100米冠军,被称为“眼镜飞人”。[54]
2008年,校友向清华大学捐赠2388枚竹简。清华大学成立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对其进行研究,经测定为战国中期偏晚(公元前305±30年)竹简,大多为历史类书籍,包括焚书坑儒后失传的《尚书》,具备极高的历史价值,称之为“清华简”。[55]
近年来,清华与比利时鲁汶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美国伯克利大学相互举办文化周,进行学术和文化交流,并于2010年校庆期间组织教授和学生艺术团访美交流。[56][57]
年表
- 1911年,“清华学堂”建立;次年,更名为“清华学校”(留美预备学校)。
- 1923年 预备学校停止招生
- 1925年 设立大学部和研究院(国学门)
- 1928年8月13日 国民政府接管,改名“國立清華大學”,有文、法、理3个学院,14个系
- 1929年 留美预备部结束,国学研究院停办,第一届本科生毕业
- 1930年 设立中国第一个综合性研究生院
- 1932年 增设工学院(由土木、机械、电机三系组成)、法律学系和农业研究所,共计4个学院16个系
- 1933年 设心理、社会、地理三个研究所
- 1934年 在江西南昌设立航空研究所,在湖南长沙成立无线电研究所
- 1935年 因不满日军于冀东成立伪政权,爆发由清华学生领导之“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
- 1936年 停办法律学系
- 1937年起,日军逐步占据清华校园
- 1937年8月 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成长沙临时大学
- 1938年4月 长沙临时大学迁到昆明,更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下设文、理、法商、工、师范五院二十六个系。
- 1946年11月 北京清华园复课,有文、法、理、工、农5个学院,26个系,增設建築系。
- 1948年12月15日中共佔領清華園
- 1949年1月10日解放军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清华,校长梅贻琦出走美国,1955年在台湾新竹复校。
- 1950年7月,筹建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是中国第一个专门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机构。清华大学教务长周培源任班主任。1951年初正式开始授课。
- 1952年 经院系调整,废去文、法、理、农学院,保留下建筑、土木、机械、电机四个系
- 1958年 增设工程物理、工程力学系,恢复化学工程系
- 1966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失去正常教学及科研秩序
- 1977年 文革结束后,全国高等教育招生考试恢复
- 1984年 建立中国国内第一个研究生院,在管理工程系基础上建立经济管理学院,在已有理学科系基础上恢复理学院
- 1985年 建立中国国内第一个继续教育学院
- 1988年 在建筑系基础上建立建筑学院
- 1993年 在已有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系、所基础上建立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 1994年 在已有信息学科系、所基础上建立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1996年 在已有机械类学科系、所基础上建立机械工程学院
- 1999年 恢复建立清华大学法学院,建立应用技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成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 2000年 在已有土木水利类学科系、所基础上建立土木水利学院,在公共管理系的基础上建立公共管理学院
- 2001年 建立医学院,工业工程专业从精密仪器系分离出来建立工业工程系
- 2002年 在传播系基础上建立新闻与传播学院
- 2004年 在工程力学系、宇航技术研究中心等基础上建立航天航空学院
- 2006年 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在人民大会堂揭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与清华大学合作办学,但两校并未合并,北京协和医学院不是清华大学医学部。
- 2008年 恢复心理学系。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由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求是》杂志总编辑、中央党校副校长等职的邢贲思担任院长。
- 2009年 成立教育研究院和生命科学学院。复建清华国学研究院,由著名哲学家陈来任院长。
- 2012年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并入,改称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吴晓灵担任首任院长,央行行长周小川出任名誉院长,刘鸿儒出任学院理事会名誉理事长。
现状
清华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名列211工程、985工程。被公认为中国大陆最出色的高等学府之一。
传统上,清华大学为文、理并重,工科强势。1952年院系调整后,文科不复存在,理科削减,工程技术相关学科实力最强。1980年代后期以来,开始致力于建设多学科的综合大学,在保持工程领域的优势的形势下,其理、商、法、新闻、管理、生物、艺术等类专业已经逐步取得领先地位。近几十年来,清华大学常被比喻为中国的麻省理工学院。[58][59][60]
对高中毕业生来说,清华是中国大陆竞争最激烈的两所学校之一(另一所为北京大学),每年只有中国各省市高考成绩最优秀的高中毕业生才有机会被清华录取。清华大学的本科生毕业后相当一部分到美国的院校攻读博士学位,在2006年,清华是获得美国院校博士学位最多的本科生生源院校。[61]
清华大学也是国家工程科研的重要中心之一,在航空航天、信息产业、计算科学、核物理、应用物理、生命科技等众多领域不断创造国家顶尖技术。
学科、师生
学科与专业方面:
- 17个学院,57个系(截止2012年5月):建筑、土木水利、机械、航天、信息、理学、生命科学、医学、经管、人文、法学、美术、公管、新闻、马克思主义、金融等
- 本科生专业66个(包括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的临床医学专业)
- 第二学士学位7个
- 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22个,二级学科15个
- 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54个(包括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的临床医学学位)
-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包括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的临床医学学位)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7个
学生与培训方面:
- 在校学生共39470人,其中本科生15050人,硕士生15984人,博士生8436人。(包括北京协和医学院合作学生)
- 港澳台侨学生362人(港132、澳51、台179、侨0),留学生3450人,来自122个国家。
- 2011年共举办短期培训班2310个,122054人次参加,进修教师和访问学者266人。
- 2011届毕业生就业率(截止2011年8月):98.3%(本科生97.6%,硕士生99.1%,博士生98.9%)。
在编教职工方面:
- 教职工共7275人(其中:正高级1371人,副高级2069人)
- 教师3133人,其他专业技术人员1522人,博士后1242人,职员764人,工勤人员614人
- 非事业编制4450人,附属医院(华信医院、玉泉医院)1356人
在职教师中:
科研成就
- 成果鉴定45项(累计2350项),成果登记47项(累计3338项)
- 获奖150项(累计5498项),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累计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5项(累计49项),国家技术发明奖4项(累计12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0项(累计265项)
- 科技论文9848篇,其中国际会议2412篇,国内会议569篇,国外刊物3161篇,全国刊物3708篇。出版专著132本。SCI收录2897篇,EI收录3795篇,ISTP收录1784篇(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1年底公布数据)。
- 申请国内专利1730项(累计13368项),授权专利1273项(累计8017项);申请国外专利310项(累计2225项),授权专利210项(累计746项);软件登记240项(累计1078项)。[注 10]
- 科研经费收入37.62亿元。海外科技合作新签495项,合同金额3.42亿人民币,海外科技合作到款704项,金额3.07亿人民币。
资产、设施、校办企业
- 固定资产合计92.263991亿元人民币
- 校园面积389.4公顷(校本部306.0公顷,不含附属医院),建筑面积204.3万平方米(不含附属医院)
- 图书馆藏书419.7万册;仪器设备20.8451万台件,折合价值42.09亿元。
- 实验室近200个:国家实验室(筹)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7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8个。
- 校办企业:清华控股有限公司(控股23家企业,参股20余家企业)、设计院1家、校办工厂4家、后勤服务企业1家。
教学科研机构
教研成果概略
- 清华大学作為中國近代史上具有深刻影響的大學,学术水平位于国内前沿,以自然科学及工程技术见长。
- 與北京大學并称“清华北大/北大清華”,被廣泛認為是中國內地最高學府之一。
- 清华大学得到世界上众多排名机构的高度认可,多次位列中国大陆高校前2名,两岸三地高校前5名。
排名 | 院校 | 地區 | 總分 |
---|---|---|---|
29 | 北京大学 | 中国大陆 | 77.8 |
35 | 清华大学 | 中国大陆 | 76.2 |
43 | 香港大學 | 香港 | 73.0 |
49 | 香港科技大學 | 香港 | 71.1 |
76 | 香港中文大學 | 香港 | 63.6 |
排名 | 院校 | 地區 | 總分 |
---|---|---|---|
18 | 清华大学 | 中国大陆 | 17.5 |
21 | 北京大学 | 中国大陆 | 15.9 |
45 | 香港大學 | 香港 | 6.6 |
71-80 | 香港中文大學 | 香港 | -- |
71-80 | 香港科技大學 | 香港 | -- |
71-80 | 復旦大学 | 中国大陆 | -- |
71-80 | 上海交通大学 | 中国大陆 | -- |
81-90 | 國立臺灣大學 | 臺灣 | -- |
81-90 | 浙江大学 | 中国大陆 | -- |
名次 | 院校 | 地區 | 總分 |
---|---|---|---|
2 | 北京大学 | 中国大陆 | 72.9 |
4 | 香港大學 | 香港 | 71.9 |
5 | 清华大学 | 中国大陆 | 70.9 |
6 | 香港科技大學 | 香港 | 69.9 |
13 | 香港中文大學 | 香港 | 56.2 |
14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中国大陆 | 52.8 |
15 | 國立臺灣大學 | 臺灣 | 51.4 |
16 | 香港城市大學 | 香港 | 51.3 |
19 | 復旦大学 | 中国大陆 | 50.0 |
名次 | 院校 | 地區 | 總分 |
---|---|---|---|
1 | 北京大学 | 中国大陆 | 73.8 |
2 | 清华大学 | 中国大陆 | 72.6 |
5 | 國立臺灣大學 | 臺灣 | 50.8 |
7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学 | 中国大陆 | 48.6 |
8 | 浙江大学 | 中国大陆 | 45.9 |
10 | 上海交通大学 | 中国大陆 | 43.7 |
14 | 13 | 12 | 11 | 10 | 09 | 08 | 07 | 06 | 05 | 04 | 03 | 02 | 学校名称 | 类型 | 总分 | 研究生 培养 |
本科生 培养 |
自然科学 研究 |
社会科学 研究 |
---|---|---|---|---|---|---|---|---|---|---|---|---|---|---|---|---|---|---|---|
1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北京大学 | 综合 | 204.98 | 60.23 | 29.94 | 75.34 | 39.47 |
2 | 1 | 1 | 1 | 3 | 3 | 3 | 3 | 3 | 3 | 3 | 3 | 3 | 浙江大学 | 综合 | 200.54 | 59.01 | 25.17 | 99.98 | 16.38 |
3 | 3 | 3 | 3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清华大学 | 理工 | 197.07 | 56.81 | 29.77 | 91.90 | 18.59 |
4 | 4 | 4 | 4 | 4 | 4 | 4 | 4 | 4 | 7 | 9 | 9 | 10 | 上海交通大学 | 综合 | 149.19 | 43.45 | 21.17 | 75.75 | 8.83 |
5 | 5 | 5 | 5 | 5 | 6 | 6 | 6 | 5 | 4 | 4 | 4 | 4 | 复旦大学 | 综合 | 131.84 | 38.69 | 17.99 | 53.10 | 22.06 |
名次 | 学校名称 | 类型 | 总分 | 科学研究 | 人才培养 | 综合声誉 |
---|---|---|---|---|---|---|
1 | 北京大学 | 综合 | 100 | 91.81 | 100 | 100 |
2 | 清华大学 | 理工 | 96.81 | 100 | 87.30 | 92.46 |
3 | 上海交通大学 | 综合 | 55.87 | 54.25 | 53.64 | 53.97 |
4 | 复旦大学 | 综合 | 54.27 | 49.96 | 50.54 | 64.04 |
5 | 武汉大学 | 综合 | 47.62 | 57.64 | 33.91 | 46.89 |
传统
在中国的大学中,清华的校园文化独具特色。因其美国渊源,清华校园文化传统亦受到美国大学校园文化很深的影响。[原創研究?]
校名
中文释义
东晋谢混作《游西池》诗,有“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湛”通“沉”,音chén),意指“夕阳斜照,鸣叫的鸟儿归林;清澈的水色与华美的草木,已经淹没在暮色之中。”原为感叹时光流逝之意。[注 11][70]
后引申出“水木清华”一词,并赋予“池水清澈,树木华美”之意,今日工字厅后匾额即为“水木清华”四字。
明万历年间建皇家园林清华园(今畅春园),后废。清康熙年间建熙春园,后分为近春园、熙春园两部,咸丰帝为熙春园亲书匾额改为“清华园”。
1910年,游美学务处将附属肄业馆改为学堂,依据所在地而定名“清华学堂”(Tsing Hua College),后沿袭更名“清华学校”(Tsing Hua School)。
1928年6月,南京國民政府掌控北京后准备改办大学,由于清华接收美国退还庚款,对罗家伦校长的委任状中定名为“清华大学”,未加“国立”二字,后经罗家伦多次争取,最终定名为国立清华大学。[71]
翻译释义
1977年第三届联合国地名标准化会议决定使用汉语拼音拼写中国地名,1987年12月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发出《关于地名标志不得采用威妥玛式等旧拼法和外文的通知》,所以在一般意义上、从译名规范性的角度讲“清华大学”的翻译应为 "Qinghua University",但出于对约定俗称的习惯尊重、减少宣传成本,尤其是采用尤其是上述采用威妥玛式拼音的学校几乎都是百年老字号了,其威妥玛式拼音名称早已深入人心,尤其在海外比汉语拼音令人更容易识别[72],故而清华大学官方仍然沿用威妥玛式拼音演变而来的译称Tsinghua University,仍然有人对此持有不同意见[73]。
“清华”(普通话国际音标:[tɕʰíŋ xwǎ])二字按照晚清流行的威妥玛拼音写为“ch'ing hua”,但“清华园”作为地名,已采用地名通用的邮政式拼音拼写,邮政式拼音建立在威妥玛拼音基础之上,威氏拼音的“ch'i”被改变为“tsi”,所以邮政式拼音清华的拼写为“tsing hua”,故沿用下来。在1949年之前,基本将校名写为“Tsing Hua”,汉语拼音“Qīng Huá”推行后也依旧沿用原名,1981年,校方正式确定校名英文写为“Tsinghua University”。[74]
其他
今日中文校名手写体为1950年毛泽东手书。1997年开始,学校为毛体“清华”、毛体“清华大学”、“TSINGHUA”、“Tsinghua University”、校徽、钟形图案、二校门图案等在内地、香港等近40个国家地区获得了注册商标,其中“清华”于2006年成为国家驰名商标,为打击众多以清华名义宣传甚至作假的产品服务提供了法律依据。[75][76]
理念
1914年,梁启超先生到清华以“君子”为题做演讲,以《周易》“乾”、“坤”二卦的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为中心内容激励清华学子发奋图强。此后,学校即以此八字尊为校训,制定校徽。1917年修建大礼堂即以巨徽嵌于正额,以壮观瞻,同时期产生的校徽中也已有此八字。[78]
英文可翻译为:
- SELF-DISCIPLINE AND SOCIAL COMMITMENT:
- Development of self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elestial principle of consistency;
- Cultivation of amplitude in emulation of the earth's benevolent support of man and nature.
- 校风:行胜于言
来源于1920级毕业纪念物——位于大礼堂前草坪南端的日晷上的中文铭言。
- 清华精神:爱国奉献,追求卓越
在纪念90周年校庆期间,全校开展了整整一年的“清华精神”大讨论,一般认为清华精神包括“爱国奉献”、“严谨求实”、“勇于求新”、“追求卓越”、“团队精神”、“世界眼光”等方面。清华校长顾秉林在2003年任职致词中正式提到清华精神为“爱国奉献、追求卓越”。[79]
- 学风:严谨、勤奋、求实、创新
- 校箴:人文日新
清华大礼堂南墙上方悬挂匾额:“人文日新”,体现了清华人的勇于求新、不断求新的精神。
- 教学理念:中西融会,古今贯通,文理渗透
- 教学理念:又红又专,全面发展
“中西融会,古今贯通,文理渗透”是清华早年延续传统,无论是中文国学,还是外文西学,无论是通古文化,还是现代科技,无论是人文社科,还是理学工程,都应融会贯通,认真钻研。
“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来自于蒋南翔校长所倡导,让清华学生具备完整的共产主义思想,更加专注于科研,全面发展为共和国的工程栋梁。
校旗、校色
清华早期确定的校旗与校色均对应英文Colors一词,指以特定颜色制定的学校旗帜、绶带等。
1916年秋,清华学校为增强学生体魄,实行准军事化操练。1916年12月28日《清华周刊》刊登消息:“兵操军旗式现已绘定。旗系紫色,中间置白色圆圈,内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个字。圈下绘枪两支,亦系白色。光彩夺目,颇壮观瞻。”
1917年6月,《清华年刊》(Tsinghuapper)刊登了兵操军旗式,兵操军旗即成为清华校旗,在隆重场合悬挂使用。
但在一般场合或印刷品上,通常采用长三角型校旗,该校旗依旧为紫、白两色,印有中文、英文校名。校旗深受学生尊重,经常被歌颂。[80]
时至今日,老校旗不再被使用,一般活动中悬挂旗帜即为今校徽与毛体清华中英文校名图样。
清华事实上一直以紫色、白色作为校色,但1949年前无准确学校规定。在建校初期的英文校歌中,即有“May we be loyal. To the Purple and White!”这样的词句,说明最初即以形成紫、白校色文化。如今在北京清华官网上,规定了准确的校色:[81]
颜色 | CMYK色彩 | RGB色彩 |
---|---|---|
紫色 | C=58%,M=90%,Y=0,K=0 | #82318E |
白色 | C=0,M=0,Y=0,K=0 | #FFFFFF |
校徽
1917年6月,《清华年刊》刊登兵操军旗的同时,将其中圆圈内部分作为年刊封面,但未说明此标志。
1918年到1919年期间的《清华周刊》封面上也采用此标志,略有不同,但未说明此标志。
1926年11月25日,校评议会议决:“通过校徽之格式:圆形、斜十字”。
1928年,清华学校改为国立清华大学,调整校徽字样与图示。[82][83]
1949年,改为清华大学,后调整校徽至今。清华现有校徽为圆形,最中心为五角星,中间层为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最外层为“清华大学”及英文与建立年份“1911”字样。[81]
校标
1949年后,由梁鸿文根据清华闻亭内的古钟样式,制作成新校标(或称钟形徽),示意警钟长鸣,亦显端重大方。
如今在清华官方网站上,同样确定为官方校标,其颜色与校徽相同。[81]
校标同样为圆形,相比校徽装饰较少,圈内环绕清华大学英文字样,中心为古钟样式,内部书写篆体“清华”二字,下标明成立年份“1911”。[84]
清华各院系、艺术团,乃至各类附属机构,大多会以清华标志作为底板改动为本单位徽标。由于校徽本身内部较为复杂,难以改动,因此较多以校标作为底板创作徽标。
校歌
1913年秋,清华学校聘请了新的美籍音乐教师 Miss Katherine E. Seelye,据说 Seelye 为清华学校撰写了英文校歌,并刊登在1917年6月的英文年刊《Tsinghuapper》上。1917年通过征文,将其译为中文,刊登在1917年6月的《清华周刊·增刊》上。[85][86]
英文、中译文
|
|
|
|
“Tsing Hua College Song”的歌曲词谱,特别是中文译文均并不理想,同时期出现《清华优胜歌》深受欢迎,但较短不宜作为校歌。后出现《清华爱国歌》、《清华进行曲》(March Forward Tsing Hua)等歌颂清华歌曲。
1923年前后,清华大学重新公开征集校歌,最终采用了汪鸾翔先生用文言文写成的歌词,并由何林一夫人张慧珍(也做张慧真)女士谱曲。三段歌词,气势宏伟,涵义深刻。于1924年3月18日全体练习试唱,3月20日在大礼堂正式合唱,刊载于1924年3月27日《清华周刊》。为帮助学生理解,汪鸾翔于1925年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了《清华中文校歌之真义》,将校歌逐段作了解析。贺麟先生言之:“可以表示中国文化之精神。而同时又能符合校训,达出清华教育的宗旨。且校歌措词亦颇得体,……而大家均觉欣赏此歌。”[87][88] 此后英文校歌由中文校歌取而代之,中间一度被遗忘,后重新拾起,并沿用至今,目前在学校内认同率很高。[注 12][89]
- 清華大學校歌
- 汪鸞翔詞 何林一夫人曲
- (一)
- 西山蒼蒼,東海茫茫,吾校莊嚴,巋然中央。[校歌 1]
- 東西文化,薈萃一堂,大同爰躋,祖國以光。
- 莘莘學子來遠方,莘莘學子來遠方,
- 春風化雨樂未央,行健不息須自強。
- 自強,自強,行健不息須自強。
- (二)
- 左圖右史,鄴架巍巍,致知窮理,學古探微。
- 新舊合冶,殊途同歸,肴核仁義,聞道日肥。
- 服膺守善心無違,服膺守善心無違,[校歌 2]
- 海能卑下眾水歸,學問篤實生光輝。
- 光輝,光輝,學問篤實生光輝。
- (三)
- 器識為先,文藝其從,立德立言,無問西東。[校歌 3]
- 孰紹介是,吾校之功,同仁一視,泱泱大風。[校歌 4]
- 水木清華眾秀鍾,水木清華眾秀鍾,
- 萬悃如一矢以忠,赫赫吾校名無窮。[校歌 5]
- 無窮,無窮,赫赫吾校名無窮。
1930年5月4日,国立清华大学19周年校庆游艺晚会上,校长罗家伦宣布制作新歌,杨振声、吴宓修正,赵元任谱曲,但半个月后罗家伦被部分学生驱赶而辞职,新校歌不了了之。[85]
1939年,西南联大常委会核定《满江红》(罗庸作词,张清常作曲)为联大校歌。
清华优胜歌
建校初期,产生拉拉队歌“清华优胜歌”(Tsinghua Fight Song),即清华战歌,或 Cheer for old Tsing Hua/欢呼清华。原本为1914年8月《清华年刊》上刊载的《Tsing Hua Song》,作者不详,采用“Old Amherst”乐谱,歌词为:[85]
- Cheer for old Tsing Hua,
- Tsing Hua must win.
- Fight to the finish,
- never give in.
- You do your best, boys,
- we'll do the rest, boys.
- Fight for the victory, Rah, Rah, Rah!
当时中文译文:
- 歡呼我清華,清華必勝。
- 再接再勵兮,無退有進。
- 君盡全力兮,予圖未竟功,
- 同心同力爭雄,攻,攻,攻!
早年清华与比邻的燕京大学为竞技场宿敌。在大礼堂放电影前,必有取笑燕京的动画,以壮声势。
校呼
建校初期,产生“校呼”(Tsinghua School Cheer),为校际球赛上为校队加油的呼号:
- “Ri-ri-ri, Rah-rah-rah! 清華,清華,清華! Rah-rah-rah!”
- “嘶……砰,叭,清華,清華,清華。”
校花
清华大学的校花是紫荆花和丁香花(有时仅指紫荆花),未有官方确认,但已成为公认。早在1916年的除夕,闻一多及其班上同学公开表演莎士比亚演剧“Much Ado about Nothing”,中文题名为《紫荆魂》。[90]
之所以将其看做校花,首先紫荆花为紫色、丁香花有紫和白两种,与校色、校旗相同;再者,紫荆花和丁香花均在校庆日(4月底)前后开放;丁香花开放时成团成簇,寓意为团结。也有说法称紫荆寓意“耻辱”,告诫清华学生勿忘“赔款学校”之民族耻辱。
清华校内有众多设施、机构被以“紫荆”或“丁香”命名,目前供全体本科生、博士生、留学生居住的公寓群被称为“紫荆学生公寓”,还有紫荆园、丁香园食堂等。
校庆日
清华大学目前公认的校庆日为四月最后一个星期日,追溯到1911年清华学堂建立。[91]
对于清华学堂开学日,历来说法各异,通常有“1911年4月29日(四月初一)”[92][93]、“1911年4月1日”[94][95]、“1911年4月29日(阴历三月初一日)”[96]、“三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即阳历四月二十九日”[97]、“1911年3月30日(三月初一)先行开学”[98]。
根据清宫档案《外务部为订立清华学堂章程事奏折稿》[99]、《吴宓日记》[100] 等记载,清华学堂于1911年3月30日(阴历三月初一,星期四)上午11时举行暂行开学仪式(可能只有中等科),4月1日(星期六)高等科在工字厅举行开学仪式,并计划暑假后的10月16日(阴历八月二十五日)举行正式开学仪式,但由于辛亥革命而未能举行。4月3日(星期一)开始上课。[101]
建校初期,由于民国改换公历纪年,将阳历四月初一混作阴历,即以为4月29日(星期六),校内书刊误传,各类庆祝活动均定于四月末举行,又因美式传统,定做4月最末的星期日,延续至今。[102]
校庆日活动通常为校友返校,各实验室开放参观,举行“马约翰运动会”等等。早年还有开放女生宿舍供男生参观的节目。
男生节与女生节
男生节与女生节是清华大学非官方的传统节日,在这两天男女同学会相互表达祝福及友情。每年的11月12日为男生节,3月7日为女生节。其寓意是祝福男生们度过“光棍”(11月11日)日子找到所属,女生们永远保持青春活力不步入妇女阶段(3月8日为妇女节)。自2006年起,清华大学在男生节和女生节所在的这两周会举行一些校级的活动,并以“男生周”和“女生周”命名。
由于清华大学许多院系男女学生很不平衡,在男女生节上有时会出现很有趣的小插曲。比如说某院系的女生节院刊上,整刊充满全班20多男生对班上唯一女同学的褒扬、赞美。
校园环境
清华大学校园基本为一个整体,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与北五环之间,东临地铁13号线,西临北大、圆明园。此外核研院(北京昌平)、深圳研究生院、附属医院以及少量疗养所、教工住宅位于校本部之外。
清华校园按照南门主路(学堂路)分为东区、西区。西区校园为老校区,以美式的校园布局和众多西洋风格的砖石结构历史建筑为特色。大礼堂为中心景观,图书馆(一、二、三期工程)、科学馆、清华学堂、同方部、西体育馆及理学院等建筑分布其间,原王府庭园工字厅、古月堂、水木清华等古建筑及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描述的“荷花池”(近春园遗址)则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园林风格。东区则以50年代兴建的苏式主楼为主体,以及建筑馆、明理楼、经管学院、逸夫科技馆等现代风格的建筑物。[103]
西区老校区多为美式红砖建筑,东区多为现代白色建筑,因此曾被一代人戏称为“红区”、“白区”[104],此外东北部为学生公寓区、西北部为清华附中、西南部为照澜院社区。
全球最美大学校园之一
2010年3月,美国财经杂志《福布斯》评选出“全球最美大学校园”。入选的14个校园中,10个来自美国,3个来自欧洲,唯一上榜的亚洲院校是清华大学。
福布斯认为自然环境对于校园十分重要,清华所拥有的皇家园林清华园旧址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紧靠颐和园,既有传统中国式景观建筑,又有传统西式建筑和现代景观建筑。[105][106]
环境设施概况
- 截止2009年底,校园总占地面积392.4公顷,总建筑面积198.1万平方米,为中国大陆高校最大的校园之一。
- 校园绿化率54.8%,拥有树木1152种,其中乔木4.5万株,灌木18.8万株,百岁以上古树240棵。
- 公共教室面积5.3万平方米,教室276间。
- 学生公寓共45万平方米,1.39万间。[107]
- 古迹与风景区
- 早期建筑
- 二校门(1909年始建,文革期间拆除,1991年重建)、清华学堂(西部1909年始建,东部1916年始建)、大礼堂(1917年始建)、科学馆(1917年始建)、图书馆(旧馆)(1916年始建)、(西区)体育馆(1916年始建)、同方部
- 校门[注 13]
- 东南门(常称为“东门”,主校门,朝南)、南门、西南门、西门、西北门、北门、紫荆门(又称东北门)
- 体育场、体育馆[注 13]
- 办公楼、系馆、图书馆[注 13]
- 中央主楼(1960年始建)、西主楼(1956年始建)、东主楼(1958年始建)
- 图书馆新馆(逸夫楼)、图书馆老馆、经管图书馆、建筑图书馆、法律图书馆、人文图书馆、美术图书馆、医学图书馆
- 化学馆、机械馆、电机馆、旧水利馆、新水利馆、航空馆、精仪系系馆、工程物理馆、微电子所楼、环境系馆、文科楼、能科楼、汽车楼、建筑馆(梁銶琚楼)、技术科学楼(逸夫楼)、明理楼、公管楼(伍舜德楼)、建筑设计中心(伍舜德楼)、9003大楼、经管楼(伟伦楼)、经管西楼(舜德楼)、美院楼、FIT楼、蒙民伟楼、理科楼(蒙民伟理科楼)、纳米科技楼……
- 教学楼[注 13]
- 第一教学楼(一教,1952年始建)、第二教学楼(二教,1954年始建)、第三教学楼(三教,分为三段,1980年始建)、第四教学楼(四教,1985年始建)、第五教学楼(五教,1987年始建)、第六教学楼(六教,裕元楼,分为A、B、C三区,2002年始建)
- 食堂、餐厅[注 13]
- 学生餐厅:观畴园饮食广场(万人食堂,原三、四、五、六、清真食堂)、紫荆园、桃李园、听涛园(原十食堂)、丁香园(原十四食堂)、闻馨园(原十一食堂)、清芬园(原七食堂)、芝兰园
- 教工餐厅:澜园、荷园、寓园、南园、家园、北园
- 经营餐厅与快餐厅:熙春园、玉树园、清青快餐厅、清青比萨饼餐厅、清青永和、清青休闲餐厅、清青面吧
- 宿舍公寓[注 13]
- 学生宿舍1-37号楼、小5号楼(均称为老楼),十四宿舍、十五宿舍、十六宿舍、十七宿舍、十八宿舍
- 紫荆学生公寓1-13号楼(本科生),紫荆学生公寓14-23(博士生、留学生、培训生)
- 清华八斋(前五斋、后三斋)[108]
- 明斋(原四院)、静斋(原女生宿舍)、善斋(原五院)、平斋(原七院)、新斋(原六院)、强斋、诚斋、立斋
- 道路
- 清华路、学堂路、日新路、光华路、紫荆路、近春路、熙春路、明德路、新民路、至善路
早期建筑
清华大学早期建筑 | |
---|---|
美国建筑师莫菲设计之大礼堂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 |
地址 | 北京市 |
分类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时代 | 近代 |
编号 | 5-476 |
认定时间 | 2001年 |
1909年开始,兴建围墙和校门(今二校门),一院(今清华学堂西半部)、二院(部分已拆)、三院(已拆)、同方部、北院,于1912年基本完工。
周诒春校长准备改办大学,委托美国建筑师墨菲于1914年10月拟定首个校园规划。于1916年至1921年将一院向东扩建为清华学堂,同时兴建图书馆(一期,东部)、体育馆(前馆)、大礼堂、科学馆,后四座被称为“清华早期四大建筑”。
1917年至1927年兴建旧甲所、旧乙所(已拆)、旧丙所、丁所、南院(今照澜院)、西院(旧)、校医院(已拆)、工艺馆(今土木馆)等。
百年校庆十大建筑
为庆祝2011年清华百年校庆,校方建设了“百年校庆十大建筑”:
- 新清华学堂(3万平方米)
- 清华大学校史馆(0.5万平方米)
- 国际学术交流中心(0.7万平方米)
-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3万平方米)
- 人文社科法学图书馆(3.5万平方米)
- 图书馆北楼(1.5万平方米)
- 化工电大楼(4.8万平方米)
- 机械学院大楼(5.8万平方米)
- ROHM电子楼(3.8万平方米)
- 生命医学研究院二期(1.28万平方米)
- 射击馆及东看台(1万平方米)
纪念设施
- 纪念碑
- “三一八”断碑——1926年3月,“本校学生会同人”为纪念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韦杰三烈士,建于“水木清华”北,从圆明园遗址搬来白色大理石断柱。1957年至1985年曾移至图书馆前。
- 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1929年6月,国学研究院师生集资修建以纪念王国维大师,位于第一教学楼后,梁思成设计,陈寅恪撰文,林志钧书丹,马衡篆额。
- 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1988年4月由清华大学校友总会建立于工字厅南、甲所、丙所之间。为红色花岗岩,高1.3米,宽2米,刻有:“西山苍苍,南国荡荡,联合隽彦,大学泱泱”。
- 清华英烈纪念碑——1989年9月,为纪念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牺牲的23名校友所建,位于“三一八断碑”西侧,高3.2米,正面撰“祖国儿女,清华英烈”,背面镌刻23名英烈介绍。
- 复制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2007年10月27日,为纪念西南联大,清华复制了位于原联大校址(今云南师范大学校内)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落于清华团委北侧。纪念碑面朝西南昆明方向,正面为冯友兰撰写碑文,背面为抗战时期参军学生名单,一侧为西南联大校训“刚毅坚卓”,一侧为今日复制纪念碑的碑志(人文学院徐葆耕教授撰文)。[109]
- 纪念亭
- 闻亭——1946年,辛酉级(1921年届)毕业生赠建纪念闻一多烈士,位于“水木清华”荷花池东侧,潘光旦题写匾额,有一口明朝古钟。
- 自清亭——早期古亭,原位于今科学馆附近,1917年迁至“水木清华”荷花池东侧,名“迤东亭”;1978年4月,纪念朱自清先生逝世30周年,改名“自清亭”,金德年书匾额。
- 荷塘月色亭——1979年4月,建立于近春园遗址“荒岛”东侧,纪念朱自清《荷塘月色》一文,匾额为朱自清手迹。
- 晗亭——1984年4月,建立于近春园遗址“荒岛”西侧,纪念吴晗先生,邓小平书匾额。
- 校友纪念物、纪念像
- 1919级喷水塔、1920级日晷、1922级喷水塔、1948级纪念坪碑、清芬挺秀石、1933级喷水池、1926与1936级纪念亭台、1937级观荷台、1923级纪念碑、1934级“人文日新”碑、1958级校训壁碑、清华世纪鼎
- 施滉壁像(图书馆)、施滉壁像(三教)、吴晗纪念像、马约翰纪念像、朱自清纪念像、闻一多纪念像、毛泽东壁像、梅贻琦铜像、蒋南翔铜像
- 自1987年后,各院系系馆内陆续新增历史著名教师铜像:华罗庚、钟士模、张子高、叶企孙、梁思成、陶葆楷、曹本熹、孟昭英、刘仙洲、陈岱孙等。
校园参观
清华作为全国著名学府和近春园遗址所在地,历来参观者人流如潮,尤其是双休日和节假日更有大量高校旅游团和散客进入,造成不同程度的校园道路拥堵、学生教职工食堂被挤占、干扰学校秩序等情况。
根据2009~2010学年度第17次校务会议(2010年4月21日)讨论通过的《清华大学校园参观管理暂行办法》,规定:[110]
- 清华校园为教学科研场所,非旅游景点,不收取任何费用。
- 参观时间为双休日、法定节假日及学校寒暑假期间的每日8:30~16:30。
- 团体来校需三至十五天网上预约,并依照规定路线进行:西北门→近春园(荷塘)→水木清华→日晷→二校门→大礼堂→西体育馆→西北门。
- 个人来校无需预约但须进行登记。
- 学校不提供就餐、住宿、停车等服务。禁止参观车辆进入。
实际运行中,一般只在西门等处在行人数量较大时进行证件检查,其他地点或其他时间仅阻挡无预约团队旅游者。
寒假、暑假、黄金周期间,紫荆志愿者支队组织学生志愿者在各校门、重要景点设置询问台,并可陪伴参观讲解[111]。学校提供环形运行校园交通车,西门处也有较为正规的自行车租借服务,但西门、东门处仍长期存在“校园游”拉客黑车。
交通
校园交通车2010年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西校门 | 游泳池 | 停车场 | 二校门 | 汽车楼 | 东校门 | 美术学院 | 主 楼 |
游泳馆 | 东北校门 | 紫荆公寓17号楼 | 紫荆公寓14号楼 | 紫荆服务中心 | 十食堂 | 图书馆 | 化学馆 | 校医院 | 西校门 |
首班车7:30 末班车19:30 双向对开 |
1999年4月起,清华大学设立校园交通车,从西门绕学校环形运行。至2005年,共有7辆车,每隔20分钟双向对开。本校师生票价1元,校外人员2元,绕行学校参观3元(2010年始有),全程约20分钟。
车辆行驶路线固定,招手即停,随时下车。校园交通车依次经过西校门、西湖游泳池、停车场、二校门、汽车楼、东校门、美术学院、主楼东、游泳馆、东北校门、紫荆公寓17号楼、紫荆公寓14号楼、紫荆服务中心、听涛园、图书馆、化学馆、校医院,返回西校门。[112]
行政体制
隶属
1909年所建游美学务处及其附设肄业馆,隶属清政府外务部与学部共同管辖。1911年,肄业馆改名清华学堂后,隶属关系未变。1912年5月23日,北洋政府外交部、教育部撤销游美学务处,同期北洋政府教育总长范源濂提议清华归外交部,不再隶属教育部。192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进入北京后,宣布接管清华,更名“国立清华大学”,几经磋商后由中华民国大学院会同国民政府外交部共同管理,聘任董事会管理学校。
1929年4月,董事会宣布集体辞职,后召开全体学生大会和教授会议,最终报批南京国民政府,清华仅隶属教育部。
1949年1月10日,北平军管会文化接管委员会宣布接管清华大学,6月,隶属华北高等教育委员会,11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成立后,隶属教育部。1952年,国家成立高等教育部,清华隶属之;1958年,教育部和高等教育部合并为教育部;1963年,再次分设教育部和高等教育部,清华隶属高等教育部;1966年,两部再次合并;1970年6月,撤销教育部,成立国务院科教组,清华隶属之;1975年1月,撤销国务院科教组,恢复教育部,清华隶属之;1985年6月,撤销教育部,设立国家教育委员会,清华隶属之;1998年,撤销国家教育委员会,恢复教育部,清华隶属之。[113]
校长
经费
清华前身游美学务处本因庚子赔款的美国“退款”而立。根据1901年八国联军迫使清政府签署的《辛丑条约》,共赔偿各国白银45,000万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合计98,223.815万两,其中美国分得32,939,055两,按当时1:0.742折算,合美金24,440,778.81元,39年本息合计美元53,551,551.15元。美国总统罗斯福、国务卿海约翰认为赔款“实属过多”,最终美国国会于1908年5月25日决定赔款限定为13,655,492.69美元,年息4%,后确定其中差额全部用于办学和赴美留学。
从1909年到1914年,每年约还款50万美元,1915年到1931年,每年近80万美元,1932年至1937年,每年约138万美元。1916年之前,清华方面支出无定额,剩余部分存至外交部,作为“清华基金”。1917年后经费定额每年约70万美元。1929年8月,清华全部基金移交“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中基会)代管。当年确定的校务进行计划大纲规定:美国退款除留美经费外,全部作为清华经费,每年约40余万美元。1932年后,限定清华经费为国币120万元。
1932年,国民政府停付美国庚款一年,清华经费突然中断,后由财务部垫付国币100万作为维持。1933年7月起,中基会开始每月拨付清华经费国币10万元。此期间,加上少量直接收入,学校每年收入约124万元,经常支出约100万元,故剩余部分费用增建建筑。
长沙临大、西南联大时期,国民政府因抗战将各院校经费按七成支付,长沙临大的日常费用由各校七成经费中抽出一半支付。1938年西南联大初期,三校拨付七成经费中4/7拨至联大,剩余3/7上交教育部它用。1939年后西南联大完全由政府负担,三校不再单独拨款。此时期,联大每年预算约为国币180万,但国币不断贬值,预算猛增致使政府无法拨付,校方只好向银行高额借贷。同时,清华除并入联大外的留美学务与特种研究所仍需经费,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学校在美存款又被冻结,只得由政府担保不断向银行贷款,每年高达数百万。
1946年7月,学校迁回清华园,由政府拨款,但由于货币贬值而极度困难,学校不得不动用清华基金利息。1946年底政府拨款39.22余亿元(折战前国币45万余元);1947年拨款276亿余元(折战前国币46万余元);1948年拨款金圆券255万余元(折战前国币约24万元)。存于美国银行的清华基金每年约十三四万美金。1949年,学校向北平军管会报告称“基金存于纽约华美协进社及银行”,由梅贻琦亲自经管,无从查考支付。后于1950年,梅贻琦先生在美国继续经营清华基金,并于1955年使用清华基金在台湾筹办“清华原子能科学研究所”,后发展为台湾清华大学。
1949年初,整理结款共200余万元,折合人民券20余万元。从1949年底到1979年,清华经费均依赖政府拨款。其中教育事业费方面,从建国初到1958年大跃进期间,政府拨款迅速从108.9万元上升到800.8万元,1959年增至1437.9万元。由于三年自然灾害,1962年拨款降至971.9万元,之后迅速恢复。1966年“文革”开始后,经费逐渐降至1969年的677万元。改革开放后,政府拨款逐步增加,从1978年的2195.2万元到1990年的5247.5万元。
1981年至1991年,世界银行向清华贷款四次,其中1981年到1987年的大学发展项目贷款实际执行1.52亿美元,用于重点学科实验室;1989年的教材开发项目贷款,实际执行65.1万美元;1991年的重点学科建设贷款约140万美元,重点学科发展项目信贷约853万美元。[114]
1980年后,学校逐步通过校办企业、校办工厂、科技成果转化、对外服务等获得收入。到2000年,学校产业经营收入65亿元,利润6.45亿元,总资产达到122亿元,科研经费收入7.3亿元。到2009年,科技经费收入达到24.45亿元。[115]
著名校友
注释
- ^ 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 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教育事业大跃进的目标为:“全国应在3年到5年时间内,基本上完成扫除文盲、普及中学教育、农业合作社社社有中学和使学龄 前儿童大多数都能入托儿所和幼儿园的任务。应大力发展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争取在15年左右的时间内,基本上做到使全国的青年和成年,凡是有条件和自愿 的,都可以受到高等教育。我们将以15年左右的时间普及高等教育,然后再以15年左右的时间从事提高工作。
- ^ “两个估计”政策,即:一、文革前十七年教育界是“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二、教师队伍包括解放后培养的大批学生,“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出自1971年8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
- ^ 根据统计,清华文革期间非正常死亡总人数为48人。
- ^ 《无罪流放——66位知识分子在五·七干校告白》一书中有人回忆:“在江西鲤鱼洲清华大学试验农场,劳动被当成对知识分子的惩罚,只有对工宣队表现得俯首帖耳才算改造好了,完全是一种奴化式的改造。”
- ^ “一个根本、两个中心、三方面结合”: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学校即是教育中心,又是科学研究中心;教学、科研、生产开发及社会实践相结合。
- ^ 在985工程中,清华与北大的规划目标为世界一流大学,清华制定了《清华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规划(1999-2001)》。
- ^ “三个九年,分三步走”,即1994年至2002年,调整结构,初步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过渡;2003年至2011年,重点突破,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2012年至2020年,整体推进,在总体上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平。最终到2050年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争取达到或接近世界著名一流大学的水平。
- ^ 此处死亡、受伤人数根据《清华大学志》大事记(2001年版,819页),在1994年丁子霖教授出版《Template:BreakChar受难者名册》中亦为4人,分别为段昌隆(化工系84级毕业生)、刘弘(环保专业88级研究生)、钟庆(精仪系86级6班)、周德平(无线电电子学系硕士研究生,7月4日被校方确认)。但1989年6月底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李锡铭所做报告为清华大学死亡3人,可能由于后者统计时周德平尚未被校方确认。
- ^ 2005年分裂之前,水木清华BBS最高在线人数曾超过2万人;2005年后站务组于校外独立运营的水木社区(新水)于2010年4月19日在线人数突破3万人;校方掌控后的水木清华BBS(旧水),截止2010年11月,最高在线人数为4781人。
- ^ 科研成果鉴定和获奖累计自1978年,专利统计累计自1985年。
- ^ 南朝梁萧统编《文选》中,唐李善注引《仓颉篇》曰:“湛,水不流也”;唐《五臣注文选》李周翰注:“湛,澄,华丽也。”;但按照《说文解字》所载:“湛,没也。从水甚声”,按照上下文,一般认为更正确的理解为“与上文‘昃’对应,应为‘沉’意,表沉没于暮色中”,这与全诗表达感叹时光流逝意境相同。
- ^ 据2008年一份校园随机样本调查,16人全部都知道清华校歌,15人会唱,大多数人从开学军训或一二·九合唱学得。
- ^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校内校门、体育场馆、教学场所、宿舍、食堂等均不包括附中、附小、附幼
参考文献
- ^ 1.0 1.1 1.2 1.3 清华大学统计资料简编(2011年度) (原始页面仅内网访问).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校长办公室. 2012-04-25 [2012-05-11查阅] (中文).
-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校史:新竹清华时期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兩岸清華交流 研究生活力十足. 国立清华大学官网. 2006-09-22 (中文(臺灣)).
- ^ 本校與北京清華大學簽訂合作協議,国立清华大学官网,2010-01-04
- ^ 郭少峰. 两岸清华大学将联合培养研究生 可获两校学位 (再版). 凤凰网 (新京报). 2010-09-30 (中文).
-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7.0 7.1 金富军. 清华校史连载之十三:五十年代教学改革中的清华. 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 2009-03-07 [2010-10-01] (中文).
- ^ 金富军. 清华校史连载之十四:蒋南翔校长与新技术专业设立. 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 2009-03-07 [2010-10-01] (中文).
- ^ 9.0 9.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5: 490. ISBN 978-750-730-227-1 (中文).
- ^ 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 清华大学九十年[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251–261. ISBN 978-730-204-316-4 (中文).
- ^ 11.0 11.1 金富军. 清华校史连载之十五: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 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 2009-03-07 [2010-10-01] (中文).
- ^ 12.0 12.1 史轩.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清华大学. 清华人. 2009, (1).
- ^ 柳建辉. 关于“红卫兵”组织兴起过程中几则史实的补证 (收费). 当代中国史研究. 1998, (04). ISSN 1005-4952. doi:CNKI:SUN:DZSY.0.1998-04-009 请检查
|doi=
值 (帮助). - ^ 14.0 14.1 金富军. 清华校史连载之十六:“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 2009-03-07 [2010-10-01] (中文).
- ^ 15.0 15.1 楊涵舒. 第一座毛主席像修建始末. 中国新闻周刊. 2009-12-07,. 2009044. ISSN 1009-8259 (中文).
- ^ 霞飞. 红卫兵“五大领袖”浮沉录之二:蒯大富 (收费). 党史博采(纪实). 2008, (02). ISSN 1006-8031. doi:CNKI:SUN:DSBC.0.2008-02-005 请检查
|doi=
值 (帮助). - ^ 纪希晨. 史无前例的时代[M]. 北京: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6: 66. ISBN 7-80153-370-4 (中文).
- ^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唐少杰. 毛泽东与清华大学的文化大革命 (收费). 粤海风. 2001, (06). ISSN 1006-7183. doi:CNKI:SUN:YHFY.0.2001-06-006 请检查
|doi=
值 (帮助) (中文). - ^ 张绛. “文化大革命”中的王光美 (收费). 百年潮. 2007, (01). ISSN 1007-4295. doi:CNKI:SUN:BNCH.0.2007-01-014 请检查
|doi=
值 (帮助). - ^ 纪希晨. 史无前例的时代[M]. 北京: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6: 79–83. ISBN 7-80153-370-4 (中文).
- ^ 唐少杰. “文革”群众权力争逐的典型例证——清华大学1967年5月“革命委员会”成立流产记 (收费). 社会科学论坛. 2005, (11). ISSN 1008-2026. doi:CNKI:SUN:SKLU.0.2005-11-012 请检查
|doi=
值 (帮助) (中文). - ^ 沈如槐. 清华大学文革记事——一个红卫兵领袖的自述[M]. 香港: 时代艺术出版社. 2004: 219–230. ISBN 988-97331-5-3 (中文(香港)).
- ^ 23.0 23.1 李玉琦. 清华园1968“百日武斗”记实 (收费). 中国青年研究. 1993, (06). ISSN 1002-9931. doi:CNKI:SUN:ZGQL.0.1993-06-021 请检查
|doi=
值 (帮助). - ^ 沈如槐. 清华大学文革记事——一个红卫兵领袖的自述[M]. 香港: 时代艺术出版社. 2004: 340–420. ISBN 988-97331-5-3 (中文(香港)).
- ^ 孙维藩. 清华文革亲历——孙维藩日记[M]. 香港: 香港新世纪出版社. 2008: 251–256. ISBN 978-988-17202-0-7 (中文(香港)).
- ^ 纪希晨. 史无前例的时代[M]. 北京: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6: 104–107. ISBN 7-80153-370-4 (中文).
- ^ 27.0 27.1 唐少杰. “文化大革命”时期清华工宣队诸问题述评. 社会科学论坛. 2004, (11). ISSN 1008-2026. doi:CNKI:SUN:SKLU.0.2004-11-018 请检查
|doi=
值 (帮助) (中文). - ^ 巩固和发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成果. 清华战报. 1973-11-8.
- ^ 贺黎,杨健. 无罪流放——66位知识分子在五·七干校告白[M]. 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8: 6–7. ISBN 978-780-14502-3-4 (中文).
- ^ 余习广. 位卑未敢忘忧国——“文化大革命”上书集[M]. 湖南: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9. ISBN 978-721-70063-6-0 (中文).
- ^ 清华大学报. 1978-10-28.
- ^ 纪希晨. 史无前例的时代[M]. 北京: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6: 382–384. ISBN 7-80153-370-4 (中文).
- ^ 方惠坚,张思敬. 清华大学志(下册)(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771–777. ISBN 7-302-04319-1 (中文).
- ^ 方惠坚,张思敬. 清华大学志(下册)(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781–785. ISBN 7-302-04319-1 (中文).
- ^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人民日报. 1980-04-17.
- ^ 王大中.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思考与实践——在一流大学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教育部官网. [2010-11-05查阅] (中文).
- ^ 冬梅. 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985计划”一期验收与“十五”“211工程”的全面启动. 清华大学新闻网. 2003-3-28 [2010-11-05] (中文).
- ^ 校史研究室. 清华校史连载之十八:昂首阔步迈向世界一流大学. 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 2009-09-17 [2010-11-05] (中文).
- ^ 39.0 39.1 方惠坚,张思敬. 清华大学志(下册)(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645. ISBN 7-302-04319-1 (中文).
1912年1月,周自齐北任命为山东都督,颜惠庆(驻美使馆参赞)任清华学堂代理监督
- ^ 张良. 《中国「[[:Template:BreakChar]]」真相》. [2010-10-01] (中文). 网址-维基内链冲突 (帮助)
- ^ 《人民不會忘記》編輯委員會. [[:Template:BreakChar]]大事記(四月十五日─七月十八日). [2010-10-01] (中文(香港)). 网址-维基内链冲突 (帮助)
- ^ “航天清华一号”微小卫星. 科技日报. 2001-11-21 [2010-11-05查阅] (中文).
- ^ 奚启新. “试验卫星一号”“纳星一号”升空. 光明日报. 2004-04-19 [2010-11-05查阅]. ISSN 1002-3666 (中文).
- ^ 同方威视集装箱检查系统批量装备我国海关. 清华新闻网. 2001-12-24 [2010-11-05] (中文).
- ^ 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集装箱检查系统行销五大洲. 新华网. 2003-02-18 [2010-11-05] (中文).
- ^ 威视公司涉嫌行贿在[[:Template:BreakChar]]遭调查. BBC中文网. 2009-07-20 [2010-11-05] (中文). 网址-维基内链冲突 (帮助)
- ^ 温红彦. 200号,清华人的骄傲!. 人民日报. 2003-03-10. ISSN 1008-3235 (中文).
- ^ 左常睿. 我首个高温超导通信基地连续运行超3年,成为第二个将高温超导技术应用于移动通信的国家. 科技日报. 2009-11-08 (中文).
- ^ 我国高温超导线材产业化水平迈进世界先进行列. 清华新闻网. 2003-12-16 [2010-11-05] (中文).
- ^ LtNing. 为什么有两个水木?3·16是什么?. 水木社区. 2006-03-16 [2010-11-01] (中文).
- ^ 金凌云. 水木BBS调整为校内型 其他BBS站也已调整 (再版). 京华时报. 2005-03-19 (中文).
- ^ 欧阳斌,张望. 大陆高校BBS实名制事件 (再版). 凤凰周刊. 2005-04-04. ISSN 1810-4770 (中文(香港)).
- ^ China tightens rules for online chat rooms (再版). Washington Times. 2005-03-18 (英语).
- ^ 我校胡凯同学夺得第23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男子百米金牌. 清华新闻网. 2005-08-17 [2010-10-01查阅] (中文).
- ^ 赵婀娜. “清华简”有重大发现. 人民网. 2009-04-25 [2010-10-01查阅] (中文).
- ^ “清华-伯克利周”在清华拉开帷幕. 清华大学新闻网. 2008-05-26 [2010-11-01查阅] (中文).
- ^ 清华学生艺术团访美绽放“硅谷之夜”. 清华大学新闻网. 2010-04-12 [2010-11-01查阅] (中文).
- ^ Summers visits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ARVARD GAZETTE. 2002-05-16 (英语).
Tsinghua University, also known as the M.I.T. of China
- ^ GLOBAL IMMERSION PROGRAMME(CHINA).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2005 [2010-10-01查阅].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2-07) (英语).
Dubbed the MIT of China, Tsinghua University
- ^ 朱镕基. Transcript of Premier Zhu Rongji's speech at MIT. MITnews. 1999-04-15 (英语).
Tsinghua was called at that time the MIT of China.
- ^ 清华北大近年来成为获得美国院校博士学位最多的本科生院校. 人文与社会. 2006-07-15 [2010-10-01查阅] (中文).
- ^ 施芳. 清华校办企业近日相继更名 同方不再姓“清华”. 人民日报. 2006-08-08. ISSN 1008-3235 (中文).
- ^ 清华控股经营业绩. 清华控股有限公司. 2009 [2010-11-01查阅] (中文).
- ^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16-2017. Time Higher Education. 2016-09-22 [2016-09-23] (英语).
- ^ World Reputation Rankings 2016 results. Time Higher Education. 2016 [2016-05-05] (英语).
- ^ Asia University Rankings 2016 top 200. Time Higher Education. 2016 [2016-06-21] (英语).
- ^ BRICS & Emerging Economies Rankings 2016. 2016 [2016-05-05] (英语).
- ^ 武书连2014年中国大学排行榜. 腾讯教育. 2014-01-06 [2014-02-01].
- ^ 中国大学排行榜. 中国校友会网. 2014 [2013-12-30].
- ^ “水木湛清华”辨惑. 紫苑网. 2008-10-20 [2010-11-01查阅] (中文).
- ^ 孟凡茂. 关于国立清华大学的定名. 清华校友网. 2010-07-13 [2010-11-05] (中文).
- ^ 余新兵《中国大学校名英译的现状及其分析》,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
- ^ 朱凌青青“清华”不能 翻译成 Tsinghua
- ^ 张清常. 比比看——“汉语拼音方案”跟罗马字母斯拉夫字母几种主要汉语拼音方案的比较. 世界汉语教学. 1990, (01). ISSN 1002-5804. doi:CNKI:SUN:SJHY.0.1990-01-000 请检查
|doi=
值 (帮助). - ^ “清华老校徽图案”获准成为注册商标. 清华大学新闻网. 2006-04-26 [2010-11-01查阅] (中文).
- ^ 袁婷,杨璇. 清华大学用“驰名商标”保护自己. 民主与法制时报. 2007-12-20 (中文).
- ^ 学校理念. 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网. 2010 [2010-11-01查阅] (中文).
- ^ 黄延复. 清华园风物志(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6–7. ISBN 978-730-21155-4-0 (中文).
- ^ 胡显章. 清华精神,我们的宝贵财富.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06, (11). ISSN 1671-4822. doi:CNKI:SUN:KXZK.0.2006-11-001 请检查
|doi=
值 (帮助). - ^ 黄延复. 清华园风物志(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15–17. ISBN 978-730-21155-4-0 (中文).
- ^ 81.0 81.1 81.2 校标、校徽、校色. 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网. 2010 [2010-11-01查阅] (中文).
- ^ 孟凡茂. 关于清华的校徽的雏形、确定和调整. 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 2009-10-26 [2010-11-01查阅] (中文).
- ^ 贺崇铃. 清华大学九十年.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ISBN 978-730-204-316-4 (中文).
- ^ 黄延复. 清华园风物志(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18. ISBN 978-730-21155-4-0 (中文).
- ^ 85.0 85.1 85.2 孟凡茂. 关于清华校歌——初沐美风,继承儒典. 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 2010-08-27 [2010-11-01查阅] (中文).
- ^ 校歌的由來. 国立清华大学图书馆. [2010-11-01查阅] (中文).
- ^ 毛利丹. 论我国大学校歌的育人功能. 河南大学. 2010. doi:CNKI:CDMD:2.2010.154231 请检查
|doi=
值 (帮助). - ^ 田芊. 关于清华校歌的歌词. 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 2010-08-27 [2010-11-01查阅] (中文).
- ^ 魏晓凡. 音乐社会学视野中的校歌功能与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 2009. doi:CNKI:CDMD:2.2009.142310 请检查
|doi=
值 (帮助). - ^ 黄延复. 清华园风物志(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17–18. ISBN 978-730-21155-4-0 (中文).
- ^ 郭少峰,刘昶. 清华大学启动百年校庆年. 新京报. 2010-05-26 (中文).
- ^ 方惠坚,张思敬. 清华大学志(上册)(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2. ISBN 7-302-04319-1 (中文).
同年4月29日,清华学堂正式开学...此后,学校规定每年4月最末的星期日为清华校庆纪念日
- ^ 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 清华漫话(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5. ISBN 978-730-212-865-6 (中文).
1911年4月29日(清宣统三年四月初一日),清华学堂在清华园正式开学,这就是清华历史的开端,以后,学校规定每年四月最末的星期日为校庆日,延续至今
- ^ 清华年报(英文版) (清华学校). 1914.
April 1, 1911
缺少或|title=
为空 (帮助) - ^ 清华概览 (清华学校). 1923.
至民国纪元前一年(清宣统三年)四月一日,乃分科(中等科、高等科)开班于清华园,学校以清华名自此始。
缺少或|title=
为空 (帮助) - ^ 黄延复. 清华的校长们(M). 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3: 9–11. ISBN 7-5017-5799-2 (中文).
1911年4月29日(阴历三月初一日)清华学堂正式开学,因为这天恰好是星期天,所以以后即定4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天为清华的校庆日
- ^ 吴宓. 吴宓自编年谱(M). 北京: 三联书店. 1995: 100. ISBN 978-710-800-764-3 (中文).
(清宣统三年)三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即阳历四月二十九日,清华学堂举行开学礼,即日上课。入民国后,改用阳历。清华学校及清华大学遂永以四月二十九日为其校庆纪念日。
- ^ 苏云峰. 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学1911-1929(M). 北京: 三联书店. 2001: 17. ISBN 978-710-801-505-1 (中文).
清华学堂于1911年3月30日(清宣统三年三月初一日)先行开学
- ^ 方裕谨. 清政府开办清华学堂史料选. 历史档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1987, (03). ISSN 1001-7755. doi:CNKI:SUN:LSDA.0.1987-03-007 请检查
|doi=
值 (帮助).已传示诸生分起入堂,于三月初一日暂行开学,俟其余工程一律完竣,于暑假后再订期举行开学礼式
- ^ 吴宓. 吴宓日记(第一册)(M). 北京: 三联书店. 1998: 46–60,157–161 (中文).
三月三十日,(阴历三月初一),星期四。……十一时举行开学礼,职员、学生俱在。礼堂设于甲所,即高等科学生之住所也。管理人分学生为六排,依次入,行谒见至圣礼(三跪九叩)及谒见职员礼(三揖)而退。旋由总办周、职员某某、监督范先后演说,言此校亦以退还之赔款成立,凡学生一切皆系官费云云。
- ^ 孟凡茂. 兼职总办 未任监督——谈谈清华学堂的创始人周自齐兼及清华学堂创办经过. 清华校友网. 2010-10-18 [2010-11-10查阅] (中文).
- ^ 仰之. 清华学堂首次开学日考证. 紫苑网. 2009-03-26 [2010-11-10查阅] (中文).
- ^ 方惠坚,张思敬. 清华大学志(上册)(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675–717. ISBN 7-302-04319-1 (中文).
- ^ 关悦. 施卫良:能“画出”城市未来的“魔法师”. 清华人 (清华大学校友总会). 2008, (1).
- ^ 清华入选《福布斯》全球最美大学 亚洲唯一上榜 (再版). 中国新闻网. 2010-03-03 [2010-11-01查阅] (中文).
- ^ Pascale Le Draoulec. The World's Most Beautiful College Campuses. Forbes.com. 2010-03-01 [2010-11-01查阅] (英语).
- ^ 清华大学校园环境. 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网. 2010-09-19 [2010-11-09查阅] (中文).
- ^ 冯务中. 清华八斋. 清华人 (清华大学校友总会). 2009, (3).
- ^ 解红岩. 九学年刚毅坚卓育英才 七十载薪火传承铸丰碑——复制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在清华落成揭幕. 清华大学新闻网. 2007-10-28 [2010-11-01查阅] (中文).
- ^ 清华大学校园参观管理暂行办法. 清华大学. 2010-05-18 [2010-11-01查阅] (中文).
- ^ 暑期清华园开放 多项举措服务校园参观者 (再版). 人民网. 2007-07-05 [2010-11-11查阅] (中文).
- ^ 加强校园交通车管理 竭诚为师生员工服务. 新清华. 2006 [2010-11-11查阅] (中文).
- ^ 方惠坚,张思敬. 清华大学志(上册)(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17–60. ISBN 7-302-04319-1 (中文).
- ^ 方惠坚,张思敬. 清华大学志(上册)(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650–674. ISBN 7-302-04319-1 (中文).
- ^ 清华大学统计资料汇编. 清华大学官网. [2010-11-05] (中文).
外部链接
- 清华大学官方网站(北京市)
- 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新竹市)
- 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网站
- 清华大学校友总会网站
- The Nashville Tsinghua Club (USA)那什维尔清华校友会
- Tsinghua Alumni Association of Georgia (USA)
- Tsinghua Education Foundation North America
- 官方BBS水木清华站(旧水)(部分版面限制校外发文)
- BBS水木清华站(新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