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第三次英缅战争: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第3行: 第3行:
|image=
|image=
|caption=
|caption=
|date=1885
|date=1885
|place=[[缅甸]]–[[印度]]
|place=[[缅甸]]
|result=英国胜利,缅甸并入[[英属印度]]
|result=英国胜利,缅甸并入[[英属印度]]
|casus=对缅甸的扩张
|casus=对缅甸的扩张
第20行: 第20行:
==背景==
==背景==
英国和缅甸因为1879的连续政治危机中断了外交关系,并撤出了所有在缅甸的英国居民。英国打算發动一场新的战争但是由于在[[非洲]]和[[阿富汗]]的持续的战争使英国不得不放弃对缅甸
缅甸在1878發生繼承危机後,英国和缅甸中断了外交关系,并撤出了缅甸的英国官員。英国打算發动一场新的战争但是由于在[[非洲]]和[[阿富汗]]的持续的战争使英国不得不放弃即時对缅甸


在19世紀80年代,英国开始关注缅甸和[[法国]]之间的联系。[[印度支那]]的战争让法国人进入了缅甸。1883年,一个缅甸的高级代表团动身前往欧洲。
在19世紀80年代,英国开始关注缅甸和[[法国]]之间的联系。[[印度支那]]的战争让法国人进入了缅甸。1883年,一个缅甸的高级代表团动身前往欧洲。
第27行: 第27行:
儘管英軍對上缅甸內陸這片被茂密的森林包圍的土地並不熟悉,但是英國的蒸汽船時常在[[伊洛瓦底江]]上奔馳,知道由水路可迅速直達缅甸國都[[曼德勒]]。加上在[[仰光]]的伊洛瓦底江艦隊公司擁有大量輕型蒸汽軍艦,他們知道這樣就能輕易佔領缅甸。
儘管英軍對上缅甸內陸這片被茂密的森林包圍的土地並不熟悉,但是英國的蒸汽船時常在[[伊洛瓦底江]]上奔馳,知道由水路可迅速直達缅甸國都[[曼德勒]]。加上在[[仰光]]的伊洛瓦底江艦隊公司擁有大量輕型蒸汽軍艦,他們知道這樣就能輕易佔領缅甸。


哈利·普倫德加斯特少將擔任這次入侵的指揮官。他統率33,029英軍、6,005印度火槍軍、67枝槍砲及至少55艘軍艦及在艦上設置24挺機關槍以控制河道。
哈利·普倫德加斯特少將擔任這次入侵的指揮官。他統率3,029英軍、6,005印度火槍軍、67門大砲及至少55艘軍艦及在艦上設置24挺機關槍以控制河道。


英國利用受到緬甸政府科以罰款的英商[[孟買伯馬貿易公司]]的上訴作為發動戰爭的口實,企圖兼併整個緬甸。10月22日,英國向緬甸政府發出最後通牒,要求賦予英國監督緬甸外事活動的權力。緬甸方面接受了這項要求。儘管如此,預先部署好的英軍還是發動了進攻。
英國利用受到緬甸政府科以罰款的英商[[孟買伯馬貿易公司]]的上訴作為發動戰爭的口實,企圖兼併整個緬甸。10月22日,英國向緬甸政府發出最後通牒,要求賦予英國監督緬甸外事活動的權力。緬甸方面接受了這項要求。儘管如此,預先部署好的英軍還是發動了進攻。
第34行: 第34行:


11月26日,英軍進逼至[[阿瓦]],錫袍派出特使議和,因而放棄抵抗。11月28日,英軍進入國都曼德勒,錫袍成為階下囚。全戰只用了14日便完成。貢榜王朝滅亡,錫袍被囚於王宮之中。其後錫袍與他的王后和子女們被帶往[[印度]]的[[勒德納吉里]](Ratnagiri),在那裡度過了餘生。
11月26日,英軍進逼至[[阿瓦]],錫袍派出特使議和,因而放棄抵抗。11月28日,英軍進入國都曼德勒,錫袍成為階下囚。全戰只用了14日便完成。貢榜王朝滅亡,錫袍被囚於王宮之中。其後錫袍與他的王后和子女們被帶往[[印度]]的[[勒德納吉里]](Ratnagiri),在那裡度過了餘生。

==吞并和抵抗==
==吞并和抵抗==
[[1886年]][[1月1日]],[[缅甸]]被宣布为[[英国]]领地,作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独立省。英国同样扩大了在the Kachin HillsChin Hills的控制区域。这些土地从名存实亡的[[貢榜王朝]]接管过来,还包括[[中国]]政府与缅甸争执北缅甸的领土。
[[1886年]]1月1日,[[缅甸]]被宣布为[[英国]]领地,作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独立省。英国同样扩大了在克欽山欽山的控制区域。这些土地从名存实亡的[[貢榜王朝]]接管过来,还包括[[中国]]政府与缅甸争执北缅甸的领土。


为了反击[[英国]]的奴役,缅甸境内开展了反对占领者的[[游击战争]]。直至十九世纪末,才被英国人镇压下去。
为了反击英国的奴役,缅甸境内开展了反对占领者的[[游击战争]]。直至十九世纪末,才被英国人镇压下去。


==另见==
==另见==
第44行: 第45行:
* [[第一次英缅战争]]
* [[第一次英缅战争]]
* [[第二次英缅战争]]
* [[第二次英缅战争]]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Wikisource1911Enc|英缅战争}}
* {{1911}}
* {{1911}}
* D. G. E. Hall, Europe and Burm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45)
* D. G. E. Hall, Europe and Burm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45)
* Martin D. W. Jones, 'The War of Lost Footsteps. A Re-assessment of the Third Burmese War, 1885–1896', Bulletin of the Military Historical Society, xxxx (no.157), August 1989, pp. 36–40
* Martin D. W. Jones, 'The War of Lost Footsteps. A Re-assessment of the Third Burmese War, 1885–1896', Bulletin of the Military Historical Society, xxxx (no.157), August 1989, pp. 36–40
* [http://www.onwar.com/aced/chrono/c1800s/yr85/fburma1885.htm Third Anglo-Burmese War] page at OnWar.com
* [http://www.onwar.com/aced/chrono/c1800s/yr85/fburma1885.htm Third Anglo-Burmese War] page at OnWar.com

{{Wikisource1911Enc|Burmese Wars}}


[[Category:缅甸战争]]
[[Category:缅甸战争]]

2013年2月11日 (一) 07:18的版本

第三次英缅战争
日期1885年
地点
结果 英国胜利,缅甸并入英属印度
参战方
 英国  緬甸
指挥官与领导者
Harry North Dalrymple Prendergast 錫袍

第三次英缅战争緬甸語တတိယအင်္ဂလိပ်မြန်မာစစ်,英語:Third Anglo-Burmese War)爆发于1885年,战争持续了几个星期,但是少量的地方部队负隅顽抗至1887年。这是十九世纪英国侵略缅甸的第三场战争。英国最终占领了缅甸。

背景

缅甸在1878年發生繼承危机後,英国和缅甸中断了外交关系,并撤出了駐缅甸的英国官員。英国打算發动一场新的战争,但是由于在非洲阿富汗的持续的战争,使英国不得不放弃即時对缅甸開战。

在19世紀80年代,英国开始关注缅甸和法国之间的联系。印度支那的战争让法国人进入了缅甸。1883年,一个缅甸的高级代表团动身前往欧洲。

战争

儘管英軍對上缅甸內陸這片被茂密的森林包圍的土地並不熟悉,但是英國的蒸汽船時常在伊洛瓦底江上奔馳,知道由水路可迅速直達缅甸國都曼德勒。加上在仰光的伊洛瓦底江艦隊公司擁有大量輕型蒸汽軍艦,他們知道這樣就能輕易佔領缅甸。

哈利·普倫德加斯特少將擔任這次入侵的指揮官。他統率3,029英軍、6,005印度火槍軍、67門大砲及至少55艘軍艦及在艦上設置24挺機關槍以控制河道。

英國利用受到緬甸政府科以罰款的英商孟買伯馬貿易公司的上訴作為發動戰爭的口實,企圖兼併整個緬甸。10月22日,英國向緬甸政府發出最後通牒,要求賦予英國監督緬甸外事活動的權力。緬甸方面接受了這項要求。儘管如此,預先部署好的英軍還是發動了進攻。

11月14日,英軍開始發動攻擊,由於緬甸軍隊毫無準備,在零星抵抗的情況下,英軍迅速佔領敏赫拉。加上英軍訛稱只是要推翻缅甸國王錫袍,另立新君,並無意侵佔缅甸。缅甸人民大多並不抵抗英軍。

11月26日,英軍進逼至阿瓦,錫袍派出特使議和,因而放棄抵抗。11月28日,英軍進入國都曼德勒,錫袍成為階下囚。全戰只用了14日便完成。貢榜王朝滅亡,錫袍被囚於王宮之中。其後錫袍與他的王后和子女們被帶往印度勒德納吉里(Ratnagiri),在那裡度過了餘生。

吞并和抵抗

1886年1月1日,缅甸被宣布为英国领地,作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独立省。英国同样扩大了在克欽山和欽山的控制区域。这些土地从名存实亡的貢榜王朝接管过来,还包括中国政府与缅甸争执北缅甸的领土。

为了反击英国的奴役,缅甸境内开展了反对占领者的游击战争。直至十九世纪末,才被英国人镇压下去。

另见

参考资料

  • Public Domain 本条目包含来自公有领域出版物的文本: Chisholm, Hugh (编).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第11版).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11. 
  • D. G. E. Hall, Europe and Burm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45)
  • Martin D. W. Jones, 'The War of Lost Footsteps. A Re-assessment of the Third Burmese War, 1885–1896', Bulletin of the Military Historical Society, xxxx (no.157), August 1989, pp. 36–40
  • Third Anglo-Burmese War page at OnW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