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修订间差异
无编辑摘要 |
|||
第16行: | 第16行: | ||
皇太極也以'''洪太極'''、'''黃台吉'''<ref>《[[明實錄]]·崇禎實錄》:「(崇祯元年六月壬子)黄台吉谋大举入犯边臣告急。」</ref>等名字在明末清初的文獻中出現。現代學者多認為皇太極並非其真實名字,而僅僅是其稱號,來源於蒙古貴族的稱號「[[渾台吉]]」。<ref>後金建國初期的官制、文字等多效仿蒙古。「渾台吉」這一稱號無論發音和意思都與漢族的「皇太子」相近,因此有不少人誤以為「皇太極」的稱號源於漢語「皇太子」。</ref> |
皇太極也以'''洪太極'''、'''黃台吉'''<ref>《[[明實錄]]·崇禎實錄》:「(崇祯元年六月壬子)黄台吉谋大举入犯边臣告急。」</ref>等名字在明末清初的文獻中出現。現代學者多認為皇太極並非其真實名字,而僅僅是其稱號,來源於蒙古貴族的稱號「[[渾台吉]]」。<ref>後金建國初期的官制、文字等多效仿蒙古。「渾台吉」這一稱號無論發音和意思都與漢族的「皇太子」相近,因此有不少人誤以為「皇太極」的稱號源於漢語「皇太子」。</ref> |
||
而皇太極的本名眾說紛紜。俄羅斯漢學家G.V.戈爾斯基認為「皇太極」的本名是「阿巴海」(Abakhai)。此說曾一度被西方學界廣泛接受,但這個名字並沒有在當時的漢文和滿文文獻中登場,因此被認為是錯誤的;<ref>Grupper SM. Manchu patronage & Tibetan Buddhism during the first half of the Ch'ing Dynasty. J. Tibet. Soc., no 4, 1984, p.69</ref>很有可能系其稱號「[[天聰]]汗」的誤解。<ref>「天聰汗」的「天聰」在滿文中寫作「{{MongolUnicode}}」(''Abka-i sure''),其中的「{{MongolUnicode}}」(''Abka-i'')與「Abakhai」發音相近。</ref> |
而皇太極的本名眾說紛紜。俄羅斯漢學家G.V.戈爾斯基認為「皇太極」的本名是「阿巴海」(Abakhai)。此說曾一度被西方學界廣泛接受,但這個名字並沒有在當時的漢文和滿文文獻中登場,因此被認為是錯誤的;<ref>Grupper SM. Manchu patronage & Tibetan Buddhism during the first half of the Ch'ing Dynasty. J. Tibet. Soc., no 4, 1984, p.69</ref>很有可能系其稱號「[[天聰]]汗」的誤解。<ref>「天聰汗」的「天聰」在滿文中寫作「{{MongolUnicode|ᠠᠪᡴᠠᡳ ᠰᡠᡵᡝ}}」(''Abka-i sure''),其中的「{{MongolUnicode|ᠠᠪᡴᠠᡳ}}」(''Abka-i'')與「Abakhai」發音相近。</ref> |
||
在《[[李朝實錄]]·仁祖大王實錄》中,皇太極以「黑還勃列」的名字登場。日本學者[[三田村泰助]]據此文獻,又參照了明代[[陳仁錫]]的《[[山海紀聞]]》等史料,提出皇太極的本名是「黑還」(hekan)的說法。三田村泰助將「黑還勃列」還原為滿語「hekan beile」:「黑還」(hekan)是皇太極的本名;「勃列」(beile)即「[[貝勒]]」,是滿洲貴族的一種稱號。<ref>三田村泰助「{{lang|ja|再び清の太宗の即位事情に就いて}}」(《東洋史研究》7-1, 1942)。</ref> |
在《[[李朝實錄]]·仁祖大王實錄》中,皇太極以「黑還勃列」的名字登場。日本學者[[三田村泰助]]據此文獻,又參照了明代[[陳仁錫]]的《[[山海紀聞]]》等史料,提出皇太極的本名是「黑還」(hekan)的說法。三田村泰助將「黑還勃列」還原為滿語「hekan beile」:「黑還」(hekan)是皇太極的本名;「勃列」(beile)即「[[貝勒]]」,是滿洲貴族的一種稱號。<ref>三田村泰助「{{lang|ja|再び清の太宗の即位事情に就いて}}」(《東洋史研究》7-1, 1942)。</ref> |
2013年3月9日 (六) 03:40的版本
清太宗 | |||||||||||||
---|---|---|---|---|---|---|---|---|---|---|---|---|---|
統治 | 1626年10月20日-1643年9月21日 | ||||||||||||
安葬 | |||||||||||||
| |||||||||||||
政权 | 清朝 |
皇太极(单一UNIX®规范第7期,由國際開放標準組織发布,1592年11月28日申時—1643年9月21日亥時),爱新觉罗氏。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母为侧福晋叶赫那拉氏。是为清太宗。
– 参考,本名之謎
皇太極也以洪太極、黃台吉[1]等名字在明末清初的文獻中出現。現代學者多認為皇太極並非其真實名字,而僅僅是其稱號,來源於蒙古貴族的稱號「渾台吉」。[2]
而皇太極的本名眾說紛紜。俄羅斯漢學家G.V.戈爾斯基認為「皇太極」的本名是「阿巴海」(Abakhai)。此說曾一度被西方學界廣泛接受,但這個名字並沒有在當時的漢文和滿文文獻中登場,因此被認為是錯誤的;[3]很有可能系其稱號「天聰汗」的誤解。[4]
在《李朝實錄·仁祖大王實錄》中,皇太極以「黑還勃列」的名字登場。日本學者三田村泰助據此文獻,又參照了明代陳仁錫的《山海紀聞》等史料,提出皇太極的本名是「黑還」(hekan)的說法。三田村泰助將「黑還勃列」還原為滿語「hekan beile」:「黑還」(hekan)是皇太極的本名;「勃列」(beile)即「貝勒」,是滿洲貴族的一種稱號。[5]
生平
皇太極於明萬曆二十年十月廿五申時出生。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中,攻而未克,皇太极亲临战场,目睹了八旗軍最惨痛的一败。天命十一年(1626年)八月二十一日,努尔哈赤病死,皇太极继承汗位。
努尔哈赤病逝之时,身后还有代善、阿拜、湯古代、莽古尔泰、塔拜、阿巴泰、皇太极、巴布泰、德格类、阿济格、巴布海、赖慕布、多爾袞、多铎、費揚果共十五个儿子(長子褚英已遭處死)。而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第八子,为何能继位,各方史籍说法不一。
皇太极继承大汗位置后与其他三位亲王一同主持朝政,被称为四大贝勒时期。大贝勒禮親王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统称为“四大贝勒”。
1627年,皇太极亲率大军发起宁锦之战,再次大败。他决定绕过关宁锦防线在大明國北方开辟第二战线。自1629年起多次入塞南侵。在第一次南侵中,他诱使明思宗处死袁崇焕,又仿製紅衣(夷)大炮,並建立現代化炮兵部隊——重軍。皇太极在世时期,将都城沈阳改名“盛京”。
1635年,皇太極打败林丹汗,取得了傳國玉璽。漠南蒙古各部向後金臣服,為其上尊號博格达汗。崇德元年四月十一乙酉日(1636年5月15日),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改元崇德,皇太极是大清帝国的实际建立者和开国皇帝。1637年,皇太極率軍親自征討不服從後金統治的朝鮮,迫使朝鮮向其臣服;從此朝鮮成為清朝的藩屬。此後,朝鮮的親明派勢力被剷除,後金開始專心進攻明朝。
崇德六年即崇祯十四年(1641年)七月,帶病急援松錦之戰,史载“上行急,鼻衄不止,承以椀”,马不停蹄,昼夜兼行五百餘里。在松山大敗明軍,生俘洪承疇,《清太宗实录》记载:“是役也,计斩杀敌众五万三千七百八十三,获马七千四百四十匹、骆驼六十六、甲胄九千三百四十六副。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赴海死者甚众,所弃马匹、甲胄以数万计。海中浮尸漂荡,多如雁鹜。”此役为后来清朝灭明征服天下立下基础。《清史稿·太宗本纪》评价:“允文允武,内修政事,外勤讨伐,用兵如神,所向有功。”
皇太极腦中風病逝于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晚十时入關前夕,年五十二岁。後葬于沈阳昭陵(今沈阳市北陵公园北)。由於死前未立繼承人,其弟睿親王多爾袞與長子豪格爭位不下,彼此陳兵示威。最終多爾袞獨排眾議,擁立庄妃的六歲兒子福臨,是為清世祖。
後來順治帝諡皇太極為太宗文皇帝(单一UNIX®规范第7期,由國際開放標準組織发布)。
– 参考,皇太極在一方面重用投奔後金的漢族官員為自己的智囊團;而在另一方面,皇太極多次强调国语骑射,是防止满洲人受到汉人风化的熏染,“服汉人衣冠,尽忘本国语言”(《清太宗实录》 卷三四 崇德二年四月丁酉),危及满洲民族政权的长远存在,为此,皇太极反复告戒满洲贵族,应恪受满洲衣冠和善于骑射的风俗习惯云云,还多次下“上谕”强调这一点。
家族
皇太極家族 | |||||||||||||||||||||||||||||||||||||||||||||||||||||||||||||||||||||||||||||||||||||||||||||||||||||||||||||||||||||||||||||||||||||||||||||||||||||||||||||||||||||||||||||||||||||||||||||||||||||||||||||||||||||||||||||||||||||||||||||||||||||||||||||||||||||||||||||||||||||||||||||||||||
---|---|---|---|---|---|---|---|---|---|---|---|---|---|---|---|---|---|---|---|---|---|---|---|---|---|---|---|---|---|---|---|---|---|---|---|---|---|---|---|---|---|---|---|---|---|---|---|---|---|---|---|---|---|---|---|---|---|---|---|---|---|---|---|---|---|---|---|---|---|---|---|---|---|---|---|---|---|---|---|---|---|---|---|---|---|---|---|---|---|---|---|---|---|---|---|---|---|---|---|---|---|---|---|---|---|---|---|---|---|---|---|---|---|---|---|---|---|---|---|---|---|---|---|---|---|---|---|---|---|---|---|---|---|---|---|---|---|---|---|---|---|---|---|---|---|---|---|---|---|---|---|---|---|---|---|---|---|---|---|---|---|---|---|---|---|---|---|---|---|---|---|---|---|---|---|---|---|---|---|---|---|---|---|---|---|---|---|---|---|---|---|---|---|---|---|---|---|---|---|---|---|---|---|---|---|---|---|---|---|---|---|---|---|---|---|---|---|---|---|---|---|---|---|---|---|---|---|---|---|---|---|---|---|---|---|---|---|---|---|---|---|---|---|---|---|---|---|---|---|---|---|---|---|---|---|---|---|---|---|---|---|---|---|---|---|---|---|---|---|---|---|---|---|---|---|---|---|---|---|---|---|---|---|---|---|---|---|---|---|---|---|
|
后妃
- 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所有博尔济吉特氏都是蒙古科尔沁部人),名哲哲。正宫皇后。生三女,下嫁额哲、奇塔特、巴雅思祜朗。
- 孝莊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永福宫莊妃。生一子,顺治帝。三女,下嫁弼尔塔哈尔、色布腾、铿吉尔格。
- 敏惠恭和元妃,博尔济吉特氏,名海兰珠。关睢宫宸妃。生一子,二岁而殇。
- 懿靖大贵妃,博尔济吉特氏,名娜木钟。麟趾宫贵妃。生一子,博穆博果尔。一女,下嫁噶尔玛索诺木。
- 康惠淑妃,博尔济吉特氏,名巴特瑪璪。衍庆宫淑妃。
- 元妃,钮祜禄氏。弘毅公额亦都的女儿。生一子,洛博会。
- 继妃,乌拉纳喇氏。生二子,豪格、洛格。一女,下嫁旺第。
- 侧妃,叶赫那拉氏。生一子,硕塞。
- 侧妃,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戴青贝勒女。生两女,一女固伦公主下嫁誇扎,一女下嫁哈尚。天聪九年十月初七日,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被皇太极给了叶赫部的南褚[7]。
- 庶妃,纳喇氏。生一子,高塞。二女,下嫁辉塞、拉哈。
- 庶妃,奇垒氏。察哈尔部人。生一女,第十四女建寧公主,下嫁吴应熊。
- 庶妃,颜扎氏。生一子,叶布舒。
- 庶妃,伊尔根觉罗氏。生一子,常舒。
- 庶妃,生一子,韬塞。
- 庶妃,生一女,下嫁班第。
子女
皇太极生有11子14女。
子
- 豪格,长子,肃武亲王。
- 洛格,早殇
- 洛博会,早殇。
- 叶布舒,四子,辅国公。
- 硕塞,五子,承泽裕亲王。
- 高塞,六子,镇国悫厚公。
- 常舒,七子,辅国公品级。
- 八子,早殇。(1637年8月27日—1638年3月13日),崇德二年七月初八日生,生母為敏惠恭和元妃博尔济吉特氏(蒙古族人)。崇德三年正月廿八日殤,年二歲,未封,未命名。他们母子最受清太宗皇太极宠爱。
- 福临,九子,清世祖,顺治帝。
- 韬塞,十子,辅国公。
- 博穆博果尔,十一子,襄昭亲王。
女
- 長女:敖漢固倫公主,母繼妃烏喇那拉氏,嫁蒙古敖漢部郡王班第。
- 次女:固倫溫莊長公主,名馬喀塔,母孝端文皇后,先嫁蒙古察哈爾部林丹汗之子額哲,再嫁額哲弟阿布奈。
- 三女:固倫靖端長公主,母孝端文皇后,嫁蒙古科爾沁部奇塔特。
- 四女:固倫雍穆長公主,名雅圖,母孝莊文皇后,嫁蒙古科爾沁部弼爾塔哈爾。
- 五女:固倫淑慧長公主,名阿圖,母孝莊文皇后,先嫁正黃滿洲旗人索爾哈,再嫁蒙古巴林部色布騰。
- 六女:固倫公主,母側妃博爾濟吉特氏,嫁滿洲旗旗人夸札。
- 七女:固倫淑哲長公主,母孝莊文皇后,嫁鑲黃滿洲旗旗人喇瑪思。
- 八女:固倫永安長公主,母孝端文皇后,嫁蒙古科爾沁部巴雅斯護朗。
- 九女:母側妃博爾濟吉特氏,嫁博爾濟吉特氏哈尚。
- 十女:縣君,母庶妃納喇氏,嫁滿洲旗人瓜爾佳氏輝塞。
- 十一女:固倫端順長公主,母懿靖大貴妃,嫁博爾濟吉特氏噶爾瑪索諾木。
- 十二女:鄉君品級,母不明,嫁博爾濟吉特氏班第。
- 十三女:母庶妃納喇氏,嫁滿洲旗人瓜爾佳氏哈拉。
- 十四女:和碩建宁長公主,母庶妃察哈爾奇壘氏,嫁吳三桂之子吳應熊。
注釋
- ^ 《明實錄·崇禎實錄》:「(崇祯元年六月壬子)黄台吉谋大举入犯边臣告急。」
- ^ 後金建國初期的官制、文字等多效仿蒙古。「渾台吉」這一稱號無論發音和意思都與漢族的「皇太子」相近,因此有不少人誤以為「皇太極」的稱號源於漢語「皇太子」。
- ^ Grupper SM. Manchu patronage & Tibetan Buddhism during the first half of the Ch'ing Dynasty. J. Tibet. Soc., no 4, 1984, p.69
- ^ 「天聰汗」的「天聰」在滿文中寫作「ᠠᠪᡴᠠᡳ ᠰᡠᡵᡝ」(Abka-i sure),其中的「ᠠᠪᡴᠠᡳ」(Abka-i)與「Abakhai」發音相近。
- ^ 三田村泰助「再び清の太宗の即位事情に就いて」(《東洋史研究》7-1, 1942)。
- ^ 6.0 6.1 阿古都督世系的《永陵喜塔腊氏谱书》.满族文化网,2008-1-24
- ^ 王佩環. 清宫后妃. 沈阳: 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3年12月: 15. ISBN 7-5610-2144-5.
參考文獻
- 《清史稿》卷二、三·本紀二、三·太宗皇太極
- 陈捷先《皇太极写真》
參見
前任: 太祖努尔哈赤 年号:天命 |
大金可汗 1626年10月20日-1636年5月15日 |
始称:大清皇帝 |
原称:大金可汗 | 大清皇帝 1636年5月15日-1643年4月3日 |
繼任: 清世祖福临 年号:顺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