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武训: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Addbot留言 | 贡献
机器人:移除3个跨语言链接,现在由维基数据d:q836126提供。
无编辑摘要
第24行: 第24行:
[[1950年]],[[孙瑜 (导演)|孙瑜]]导演、[[赵丹]]主演的电影《[[武训传]]》将武训的传奇故事搬上了银幕。但在[[1951年]],[[毛泽东]]发起对电影《武训传》的大规模批判,是毛泽东时代一个著名的政治运动。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山東冠縣中學[[紅衛兵]]在老師帶領下,砸開武訓的墓,掘出其遺骨,抬去游街,當眾批判後焚燒成灰。
[[1950年]],[[孙瑜 (导演)|孙瑜]]导演、[[赵丹]]主演的电影《[[武训传]]》将武训的传奇故事搬上了银幕。但在[[1951年]],[[毛泽东]]发起对电影《武训传》的大规模批判,是毛泽东时代一个著名的政治运动。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山東冠縣中學[[紅衛兵]]在老師帶領下,砸開武訓的墓,掘出其遺骨,抬去游街,當眾批判後焚燒成灰。


2009年,中国大陆电视剧《武训传》正式筹拍,[[高希希]]任导演<ref>{{cite web|url = http://www.chinanews.com.cn/yl/ypkb/news/2009/04-29/1669278.shtml|title =高希希新剧执导《武训大传》 坦言不担心挨批 |accessdate =2009-5-2 |author = 黄笑宇|coauthors =王旭华 |date =2009年4月29日 |language =zh-hans |publisher =天天新报}}</ref>。
2006年,[[武训墓及祠堂]]公布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中国大陆电视剧《武训传》正式筹拍,[[高希希]]任导演<ref>{{cite web|url = http://www.chinanews.com.cn/yl/ypkb/news/2009/04-29/1669278.shtml|title =高希希新剧执导《武训大传》 坦言不担心挨批 |accessdate =2009-5-2 |author = 黄笑宇|coauthors =王旭华 |date =2009年4月29日 |language =zh-hans |publisher =天天新报}}</ref>。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第34行: 第34行:


[[category:清朝教育家]]
[[category:清朝教育家]]
[[category:堂邑縣人]]
[[category:冠县人]]
[[category:武姓|X]]
[[category:武姓|X]]

2013年4月22日 (一) 16:46的版本

武训(1838年—1896年4月23日),清代山东省堂邑县(今属冠县)柳林镇武庄人,家境贫苦。因家中排行第七,人稱武七,后改名武训。武训終身行乞辦學,身邊不留分文,為群众办学的先驱者,著名平民教育家,受到朝廷的表揚。

生平

从21岁(咸豐年間)起,武训以行乞的方式集資兴办义学,目标是“使他们(贫苦人家子弟)无钱也能读书,使他们读了书不再被人欺”。在30多年的时间内,武训乞讨的足迹遍及山东河北河南江苏等省。武训在行乞过程中,为自己设计了一个奇特的造型以吸引人们的目光:先是卖掉右边的辫子,剃光了右边的头发;后来又剃光了左边的头发,而在右边又留起一撮头发。也表演“拿大项”、“蝎子爬”的节目,或给人当马骑,供人取乐,甚至吃粪便、砖瓦,以得到办学的款项。[1]

光绪十四年(1888年),武训已经靠乞讨所得的款项置买了230亩田地作为学田,积蓄3800余吊钱。于是他在堂邑县柳林镇东门外兴办起第一所义学——崇贤义塾。学校建成后,他到当地有学问的进士举人家跪请他们任教,并到贫寒人家跪求他们送子上学。当年就招收了50多名学生,学费全免,办学所需经费就从他置办的学田中支出。在这之后,每逢开学第一天时,武七都要先拜老师,次拜学生,这种仪式持续多年。

1890年,在今属临清市的杨二庄兴办了第二所义学。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临终那年,在临清建成了御史巷义塾(现临清武训实验小学)。

武训为了一心一意兴办义学,甚至坚持一生不娶妻室。

武训一生劳苦,对自己又十分节俭,终因积劳成疾,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4月23日,在临清御史巷义塾内(现临清实验小学)含笑去世[2],终年59岁,葬于堂邑崇贤义塾东侧。有万人以上群众,包括堂邑馆陶临清三县全体官绅,参加了武训的葬礼。武訓的遺骨在二十世紀被中共批判燒毀。

影響

武训的义举在当时受到各界普遍高度的评价。山东巡抚张曜下令免征学田钱粮徭役,并捐银洋200两。光绪皇帝封武训为“义学学正”,赏穿黄袍马褂[3],又敕建“乐善好施”牌坊。

1930年代,在中国投身于普及教育运动的一批教育家,也将武训作为运动的先导,以及他们效法的楷模。如陶行知在他的《武训颂》中这样写道:“朝朝暮暮,快快乐乐。一生到老,四处奔波。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与人有益,牛马也做。公无靠背,朋友无多。未受教育,状元盖过。当众跪求,顽石转舵。不置家产,不娶老婆。为著一件大事来,兴学,兴学,兴学。”[4]

臺灣有一位名為王貫英的老人,以資源回收、拾荒等方式支持圖書館與教育活動,在當地與武訓並稱,稱為「現代武訓」。

相关影视作品

1950年孙瑜导演、赵丹主演的电影《武训传》将武训的传奇故事搬上了银幕。但在1951年毛泽东发起对电影《武训传》的大规模批判,是毛泽东时代一个著名的政治运动。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山東冠縣中學紅衛兵在老師帶領下,砸開武訓的墓,掘出其遺骨,抬去游街,當眾批判後焚燒成灰。

2006年,武训墓及祠堂公布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中国大陆电视剧《武训传》正式筹拍,高希希任导演[5]

参考文献

  1. ^ 张默生:《义丐武训传》
  2. ^ 《清史稿》:“病革,闻诸生诵读声,犹张目而笑”
  3. ^ 鄭天挺在《清史探微》表示武訓不可能得過黃馬褂。
  4. ^ 陶行知:《武训颂》
  5. ^ 黄笑宇; 王旭华. 高希希新剧执导《武训大传》 坦言不担心挨批. 天天新报. 2009年4月29日 [2009-5-2] (中文(简体)).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