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修订间差异
无编辑摘要 |
|||
第51行: | 第51行: | ||
'''葡萄'''又称'''提子''',是[[葡萄屬]](''Vitis'')的一种常见植物。 |
'''葡萄'''又称'''提子''',是[[葡萄屬]](''Vitis'')的一种常见植物。 |
||
==葡萄与提子的区别== |
|||
提子是葡萄的一种。因为品种不一样,所以被区分开来。提子属于欧亚种葡萄,最早是经[[香港]]传入[[中国大陆]]的。最初在香港,欧亚品种葡萄被称为“菩提子”,[[粤语]]称之为“提子”,随后人们便约定俗成称之为“提子”。后又根据色泽不同,称鲜红色的葡萄为[[红提]],紫黑色的葡萄为[[黑提]],黄绿色的为[[青提]]。 |
|||
提子的外形多呈椭圆形状,具有果粒大、色泽艳、耐储运、品味好的特点。相比质软、汁多、易剥皮的[[巨峰葡萄]],提子的皮薄较难剥,口感较脆较硬。另外,提子中的籽较少,很多品质的提子都没有籽。 |
|||
二者的营养价值区别不大,不过在口感上提子更胜一筹,而且存放的时间也比较长,通常条件下(不采取任何措施),能保存15天左右,而葡萄一般只能存放几天。 |
|||
== 分布 == |
== 分布 == |
||
欧洲葡萄起源于[[地中海]]、[[黑海]]和[[里海]]沿岸。在5000年前[[叙利亚]]、[[埃及]]、[[伊拉克]]、南高加索,與中亚细亚等地即有栽培。后向西沿[[地中海]]传到西欧,向东传到[[东亚]]。栽培最多的国家为西班牙、意大利、苏联和法国;其次为土耳其、葡萄牙、阿根廷、罗马尼亚和美国等。中国主产区在[[新疆]],约占全国栽培面积30%以上。 |
欧洲葡萄起源于[[地中海]]、[[黑海]]和[[里海]]沿岸。在5000年前[[叙利亚]]、[[埃及]]、[[伊拉克]]、南高加索,與中亚细亚等地即有栽培。后向西沿[[地中海]]传到西欧,向东传到[[东亚]]。栽培最多的国家为西班牙、意大利、苏联和法国;其次为土耳其、葡萄牙、阿根廷、罗马尼亚和美国等。中国主产区在[[新疆]],约占全国栽培面积30%以上。 |
||
2013年9月9日 (一) 09:04的版本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3年4月15日) |
葡萄 | ||||||||||||||
---|---|---|---|---|---|---|---|---|---|---|---|---|---|---|
紅酒葡萄
| ||||||||||||||
科學分類 | ||||||||||||||
|
每100 g(3.5 oz)食物營養值 | |
---|---|
288 kJ(69 kcal) | |
18.1 g | |
糖 | 15.48 g |
膳食纖維 | 0.9 g |
0.16 g | |
0.72 g | |
维生素 | |
硫胺(維生素B1) | (6%) 0.069 mg |
核黃素(維生素B2) | (6%) 0.07 mg |
菸鹼酸(維生素B3) | (1%) 0.188 mg |
(1%) 0.05 mg | |
吡哆醇(維生素B6) | (7%) 0.086 mg |
葉酸(維生素B9) | (1%) 2 μg |
維生素B12 | (0%) 0 μg |
维生素C | (13%) 10.8 mg |
维生素K | (21%) 22 μg |
膳食礦物質 | |
鈣 | (1%) 10 mg |
鐵 | (3%) 0.36 mg |
鎂 | (2%) 7 mg |
錳 | (3%) 0.071 mg |
磷 | (3%) 20 mg |
鉀 | (4%) 191 mg |
鈉 | (0%) 3.02 mg |
鋅 | (1%) 0.07 mg |
參照美國標準的相對百分比 成人每日的参考膳食摄入量(DRI) 來源:(英文)美國農業部營養数据库 |
葡萄又称提子,是葡萄屬(Vitis)的一种常见植物。
葡萄与提子的区别
提子是葡萄的一种。因为品种不一样,所以被区分开来。提子属于欧亚种葡萄,最早是经香港传入中国大陆的。最初在香港,欧亚品种葡萄被称为“菩提子”,粤语称之为“提子”,随后人们便约定俗成称之为“提子”。后又根据色泽不同,称鲜红色的葡萄为红提,紫黑色的葡萄为黑提,黄绿色的为青提。
提子的外形多呈椭圆形状,具有果粒大、色泽艳、耐储运、品味好的特点。相比质软、汁多、易剥皮的巨峰葡萄,提子的皮薄较难剥,口感较脆较硬。另外,提子中的籽较少,很多品质的提子都没有籽。
二者的营养价值区别不大,不过在口感上提子更胜一筹,而且存放的时间也比较长,通常条件下(不采取任何措施),能保存15天左右,而葡萄一般只能存放几天。
分布
欧洲葡萄起源于地中海、黑海和里海沿岸。在5000年前叙利亚、埃及、伊拉克、南高加索,與中亚细亚等地即有栽培。后向西沿地中海传到西欧,向东传到东亚。栽培最多的国家为西班牙、意大利、苏联和法国;其次为土耳其、葡萄牙、阿根廷、罗马尼亚和美国等。中国主产区在新疆,约占全国栽培面积30%以上。
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2002年的统计[1],全世界有75,866平方公里的土地种植了葡萄。大约71%出产的葡萄被用来酿酒,27%作为新鲜水果,2%被制成干果。
国家 | 产量 (2009年) (吨) |
‡ | 产量 (2010年) (吨) |
‡ | 占世界产量百分比 (2010年) |
---|---|---|---|---|---|
中国 | 8,039,091 | 8,651,831 | 12.67% | ||
意大利 | 8,242,500 | 7,787,800 | 11.40% | ||
美国 | 6,629,160 | 6,220,360 | 9.11% | ||
西班牙 | 5,573,400 | 6,107,200 | 8.94% | ||
法国 | 6,104,340 | 5,848,960 | 8.56% | ||
土耳其 | 4,264,720 | 4,255,000 | 6.23% | ||
智利 | 2,500,000 | (F) | 2,755,700 | (I) | 4.03% |
阿根廷 | 2,181,570 | 2,616,610 | 3.83% | ||
印度 | 1,878,000 | 2,263,100 | (I) | 3.31% | |
伊朗 | 2,255,670 | 2,255,670 | 3.30% | ||
世界 | 67,901,744 | (A) | 68,311,466 | (A) | 100% |
- ‡ 脚注:
- 无符号 = 官方数据
- (A) = 可能是官方,半官方或估计数据May include official, semi-official or estimated data
- (F) = FAO估计值
- (I) = FAO根据归因法估计
注释: 个别国家的数据没有被计入世界总产量,因为许多国家的产量被该表格忽略。被列在表内的国家的总产量在2010年大约占全世界产量的71.38%。
形态
落叶藤本植物,褐色枝蔓细长。近圆形单叶互生,近全缘至3~7裂,叶缘有锯齿。叶腋着生复合的芽。卷须或花序与叶对生。两性花、雌能花(雄蕊较短,花粉不孕)和雄花;野生种常为雌雄异株。5片花瓣,顶部连生,开花时自基部与花托分离呈帽状脱落。浆果多为圆形或椭圆,有青綠色、紫黑色、紫紅色等,具果粉。
品种
葡萄属约有70余种。葡萄品种约有8000个,其中栽培品种约100~200个,重要的有:欧洲葡萄(V.vinifera)、东北山葡萄(V.amurensis)能耐-40~-50℃低温,是培育抗寒葡萄的优良亲本,可作抗寒砧木;果实可酿葡萄酒。美洲葡萄(V.labrusca),及河岸葡萄(V.riparia)、砂地葡萄(V.rupestris)等抗根瘤蚜砧木种。
按种群分类,葡萄可分为四大种群:
- 欧亚种群;
- 东亚种群;
- 美洲种群;
- 杂交种群。
按食用可分为五种:
- 鲜食品种;
- 酿造品种;
- 制罐品种;
- 制汁品种;
- 制干品种。
按成熟期可分为:
- 早熟品种;
- 中热品种;
- 晚熟品种。
栽培
葡萄种植后2~3年结果,生产期可达20年。根系发达,吸收根集中在20~60厘米土层中。欧洲葡萄根系在土温7~9℃时开始活动,12~14℃时发生新根。冬芽一般在春季气温达10℃后萌发抽生新梢。叶腋中的夏芽萌发成副梢。生长期要求温暖、阳光充足、夏季长期干燥等。最适宜温度为25~30℃。气温高、昼夜温差大,养分积累多、果实着色好、含糖量高。葡萄对土壤的适应性强,地下水位低于1米,大多土壤均可种植,含钙质多的最为适宜。葡萄主要用扦插、压条繁殖。
产品
參考文獻
- 《台灣蔬果實用百科第三輯》,薛聰賢著,2003年
外部連結
- 葡萄, Putao 藥用植物圖像數據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繁體中文)(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