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宋明帝: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无编辑摘要
第14行: 第14行:
}}
}}


'''宋明帝劉彧'''{{NoteTag|{{标音|字=彧|拼音=yù|注音=ㄩˋ|粤拼=juk1|中古=qiuk|反切=於六|同音字=郁}}}}({{bd|439年|12月9日|472年|5月10日|catIdx=Y彧}}),[[中国]][[南北朝]]時期[[南朝宋|宋朝]]的第七位[[皇帝]]。[[表字|字]]'''休炳''',小字'''榮期''',[[宋文帝]]第十一子,[[元嘉]]二十九年(西元452年)改封湘東王,[[宋前廢帝]][[刘子业]]叔父。[[466年]]殺[[劉子業]]自立為帝,年号“'''泰始'''”、“'''泰豫'''”,終年34歲。在位前期平定姪兒[[劉子勛]]帶領的全國起兵,但是淮北、山東地区陸被[[北魏]]趁亂攻佔。劉彧晚年害怕諸弟與功臣在他死後奪取太子的皇位,於是大殺諸弟、功臣,導致統治集團的分裂與離心,給予未來的[[蕭道成]]有可趁之機。
'''宋明帝劉彧'''{{NoteTag|{{标音|字=彧|拼音=yù|注音=ㄩˋ|粤拼=juk1|中古=qiuk|反切=於六|同音字=郁}}}}({{bd|439年|12月9日|472年|5月10日|catIdx=Y彧}}),[[中国]][[南北朝]]時期[[南朝宋|宋朝]]的第七位[[皇帝]]。[[表字|字]]'''休炳''',小字'''榮期''',[[宋文帝]]第十一子,[[元嘉]]二十九年(西元452年)改封湘東王,[[宋前廢帝]][[刘子业]]叔父。[[466年]]殺[[劉子業]]自立為帝,年号“'''泰始'''”、“'''泰豫'''”,終年34歲。在位前期平定姪兒[[劉子勛]]帶領的全國起兵,但是淮北、山東地区陸被[[北魏]]趁亂攻佔。劉彧晚年害怕諸弟與功臣在他死後奪取太子的皇位,於是大殺諸弟、功臣,導致統治集團的分裂與離心,給予未來的[[蕭道成]]有可趁之機。


[[472年]],明帝,太子[[劉昱]]繼立。劉彧在位的六年半,劉宋因為慘烈的內鬥以及和北魏爭奪淮北地區,國力大幅衰落。
[[472年]],迷信奢侈的劉彧病死<ref>(唐)李延壽,《南史‧卷十四》:「及()疾甚,見(劉)休仁為祟,叫曰:「司徒小寬我。」尋崩」、「(劉休祐)十三子並徙晉平。明帝尋病,見(劉)休祐為祟,使使至晉平撫其諸子。帝尋崩」</ref>,太子[[劉昱]]繼立。劉彧在位的六年半,劉宋因為慘烈的內鬥以及和北魏爭奪淮北地區,國力大幅衰落,使得綜合名次輸給北魏;同時人民痛苦指數飆升,所謂「天下騷然,民不堪命」


劉彧好文義、頗有文才,著作、頌歌不少,也常能親寫書信給大臣,屈身交結,多有情真意切之語,因此在位中前期能攏絡人心、鎮服天下。
== 生平 ==
== 生平 ==
=== 早年生涯 ===
=== 早年生涯 ===
第23行: 第24行:


=== 殺姪自立 ===
=== 殺姪自立 ===
464年([[大明]]八年)孝武帝過世後,繼位的[[劉子業]](前廢帝)在465年掌權後,先後除去了叔祖[[劉義恭]]、叔父[[劉昶]]。但他仍然擔憂、猜忌叔父劉彧、[[劉休仁]]等宗王,把叔父們全都軟禁在宮中,時加侮辱,甚至計畫殺死劉彧見[[劉子業]]條。劉彧派親信阮佃夫結交[[劉子業]]的侍衛[[壽寂之]]等人,先下手殺死姪兒[[劉子業]],然後接受同謀[[劉休仁]]的擁立,於466年一月九日登基為帝,年號[[泰始]]。同時處死[[劉子業]]的兄弟姊妹[[劉子尚]]、[[劉楚玉]]等人,掌控京師內外的兵權。
464年([[大明]]八年)孝武帝過世後,繼位的[[劉子業]](前廢帝)在465年掌權後,先後除去了叔祖[[劉義恭]]、叔父[[劉昶]]。但他仍然擔憂、猜忌叔父劉彧、[[劉休仁]]等宗王,把叔父們全都軟禁在宮中,時加侮辱,甚至計畫殺死劉彧(見[[劉子業]]條)。劉彧派親信阮佃夫結交[[劉子業]]的侍衛[[壽寂之]]等人,先下手殺死姪兒[[劉子業]],然後接受同謀[[劉休仁]]的擁立,於466年一月九日登基為帝,年號[[泰始]]。同時處死[[劉子業]]的兄弟姊妹[[劉子尚]]、[[劉楚玉]]等人,掌控京師內外的兵權。


=== 義嘉之難 ===
=== 義嘉之難 ===
在劉彧廢殺[[劉子業]]的上一個月,因為[[劉子業]]的昏暴無道,使得自認受[[宋孝武帝]]厚恩的江州長史、行事[[鄧琬]],聯合新任的雍州刺史[[袁顗]],以廢昏立明的名義,號召四方討伐建康的[[劉子業]],並計畫擁戴年幼的江州刺史[[劉子勛]](孝武帝第三子)。但是[[鄧琬]]的檄文尚未發出之前,劉彧已經先一步弒殺[[劉子業]]並自立為帝了。雖然有些江州吏士勸說鄧琬承認劉彧的帝位,不要冒險攻打建康,但是[[鄧琬]]認為劉彧得位不正且殘殺宗王[[劉子尚]](孝武帝次子),會比前廢帝[[劉子業]]更容易討伐,而且使[[劉子勛]]獲得更正統的大義名分。於是鄧琬協同[[袁顗]],直接在466年二月七日,擁立[[劉子勛]](時年十一歲)登基為帝,年號義嘉。[[劉子勛]]登基後,果然獲得各地宗王、方鎮的支持承認(因為當時出鎮地方的宗王,都是孝武帝的幼子),使得劉彧政權的號令,不出建康城外的百里之地。更危急的是,[[劉子勛]]與各方鎮都譴責劉彧篡位自立的罪責,紛紛出兵聯合討伐建康。當時劉彧的弟弟們都在中央,支持兄長即位;孝武帝的兒子們則多在地方,支持[[劉子勛]],劉宋統治集團形成文帝系宗王與孝武帝系宗王兩方內鬥的局面,史稱「義嘉之難」(因為全國各地幾乎都使用[[劉子勛]]的年號[[義嘉]])。
在劉彧廢殺[[劉子業]]的上一個月,因為[[劉子業]]的昏暴無道,使得自認受[[宋孝武帝]]厚恩的江州長史、行事[[鄧琬]],聯合新任的雍州刺史[[袁顗]],以廢昏立明的名義,號召四方討伐建康的[[劉子業]],並計畫擁戴年幼的江州刺史[[劉子勛]](孝武帝第三子)。但是[[鄧琬]]的檄文尚未發出之前,劉彧已經先一步弒殺[[劉子業]]並自立為帝了。雖然有些江州吏士勸說鄧琬承認劉彧的帝位,不要冒險攻打建康,但是[[鄧琬]]認為劉彧得位不正且殘殺宗王[[劉子尚]](孝武帝次子),會比前廢帝[[劉子業]]更容易討伐,而且使[[劉子勛]]獲得更正統的大義名分。於是鄧琬協同[[袁顗]],直接在466年二月七日,擁立[[劉子勛]](時年十一歲)登基為帝,年號[[義嘉]]。[[劉子勛]]登基後,果然獲得各地宗王、方鎮的支持承認(因為當時出鎮地方的宗王,都是孝武帝的幼子),使得劉彧政權的號令,不出建康城外的百里之地。更險惡的是,[[劉子勛]]與各方鎮都譴責劉彧篡位自立的罪責,紛紛出兵聯合討伐建康。當時劉彧的弟弟們都在中央,支持兄長即位;孝武帝的兒子們則多在地方,支持[[劉子勛]],劉宋宗王形成文帝系與孝武帝系兩方內鬥的局面<ref>王仲荦,《魏晉南北朝史》第六章第二節</ref>,史稱「義嘉之難」(因為全國各地幾乎都使用[[劉子勛]]的年號[[義嘉]])。


=== 平亂與失去淮北 ===
=== 平亂與失去淮北 ===
劉彧政權雖然領土、人口都不到劉子勛政權的十分之一,但是以伐亂為名,憑藉量少質精的中央軍,採取各種積極手段:一、採用才幹名士[[蔡興宗]]的意見;二、重用[[沈攸之]]、[[張永]]、[[蕭道成]]等武將;三、放權給諸弟[[劉休仁]]等人積極平亂。於是上下一心、兵強將勇,因此打敗劉子勛並平定江南與淮南各地,最後全面誅殺孝武帝子孫。但是淮北方鎮薛安都等人為了自保而向北魏求援,於是北魏大軍在四年之內陸續攻下淮北、山東半島地區,劉宋戰亂不斷,國力大衰,人民痛苦指數飆升。又因為必須對有功的軍人加官晉爵、大肆封賞,於是造成士族制度的嚴重破壞,清濁不分、官品淆亂。<ref>魏收,《魏書‧卷九十七‧島夷劉裕傳》:「(劉彧)綱紀不立,風政頹弊,境內多難,民庶嗷然。遂廣募義勇,置為部曲。於是官品淪褫,士人渾亂,民眾顒顒,咸願來奔矣」</ref><ref>(梁)沈約,《宋書‧卷七十四‧沈攸之傳》:「臺直閤高道慶家在江陵,(沈)攸之初至州,道慶時在家,牒其親戚十餘人,求州從事西曹,攸之為用三人。道慶大怒,自入州取教,毀之而去。」</ref>
劉彧政權雖然領土、人口都不到劉子勛政權的十分之一,但是以伐亂為名,憑藉量少質精的中央軍,採取各種積極手段:一、採用才幹名士[[蔡興宗]]的意見;二、重用[[吳喜]]、[[沈攸之]]、[[張永]]、[[劉勔]]、[[蕭道成]]等武將;三、放權給諸弟[[劉休仁]]等人積極平亂。於是上下一心、兵強將勇,因此打敗[[劉子勛]]並平定江南與淮南各地(466年底),最後全面誅殺孝武帝子孫。但是淮北方鎮[[薛安都]]等人為了自保而向北魏求援,於是北魏大軍在四年之內陸續攻下淮北、山東半島地區,劉宋戰亂不斷,國力大衰,人民痛苦指數飆升。又因為必須對有功的軍人加官晉爵、大肆封賞,於是造成士族制度的嚴重破壞,清濁不分、官品淆亂。<ref>魏收,《魏書‧卷九十七‧島夷劉裕傳》:「(劉彧)綱紀不立,風政頹弊,境內多難,民庶嗷然。遂廣募義勇,置為部曲。於是官品淪褫,士人渾亂,民眾顒顒,咸願來奔矣」</ref><ref>(梁)沈約,《宋書‧卷七十四‧沈攸之傳》:「臺直閤高道慶家在江陵,(沈)攸之初至州,道慶時在家,牒其親戚十餘人,求州從事西曹,攸之為用三人。道慶大怒,自入州取教,毀之而去。」</ref>


=== 晚年安排 ===
=== 晚年安排 ===
劉彧晚年害怕諸弟在他死後奪取太子[[劉昱]]的皇位,於是大殺諸弟,只有[[劉休範]]因為人才凡弱而留下未殺。同時殺害可能會不利於太子的重要大臣,如功臣[[壽寂之]]、[[吳喜]]與高門[[王景文]](皇后[[王貞風]]之兄、劉彧的大舅子),結果造成[[劉昱]]繼位後中央和地方軍鎮互相猜忌、攻伐的政治亂象,使得武將蕭道成因此崛起,最後篡宋建齊。
劉彧晚年害怕諸弟在他死後奪取太子[[劉昱]]的皇位,於是接受倖臣[[王道隆]]與[[阮佃夫]]的建議,大殺立過大功的諸弟,只有[[劉休範]]因為人才凡弱而留下未殺。王道隆與阮佃夫掌權後擅用威權、官以賄成,富逾公室。劉彧同時殺害可能會不利於太子的重要大臣,如功臣武將[[壽寂之]]、[[吳喜]]與高門名士[[王景文]](皇后[[王貞風]]之兄、劉彧的大舅子),結果造成[[劉昱]]繼位後中央和地方軍鎮互相猜忌、攻伐的政治亂象,使得武將蕭道成因此崛起,最後篡宋建齊。
[[472年]],宋明帝死,太子[[劉昱]]繼立,[[宋明帝]]遺詔命[[蔡興宗]]、[[袁粲]]、[[褚淵]]、[[劉勔]]、[[沈攸之]]五人託孤顧命大臣,分別掌控內外重區,另外命令[[蕭道成]]為衛尉,參掌機要。<ref>(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卷一百三十三》</ref>其中遺詔雖任命袁粲、褚淵在中央秉政,但實際上接受宋明帝秘密遺命,就近輔佐新帝[[劉昱]],掌控宮中內外大權的人物,是宋明帝最親信的側近權倖——[[王道隆]]與[[阮佃夫]]二人。<ref>《宋略‧總論》:「初,世祖登遐,委重於二載。太宗晏駕,亦托孤於王、阮,……」,南朝梁裴子野著。</ref>
[[472年]],宋明帝死,太子[[劉昱]]繼立,[[宋明帝]]遺詔命[[蔡興宗]]、[[袁粲]]、[[褚淵]]、[[劉勔]]、[[沈攸之]]五人託孤顧命大臣,分別掌控內外重區,另外命令[[蕭道成]]為衛尉,參掌機要。<ref>(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卷一百三十三》</ref>其中遺詔雖任命袁粲、褚淵在中央秉政,但實際上接受宋明帝秘密遺命,就近輔佐新帝[[劉昱]],掌控宮中內外大權的人物,是宋明帝最親信的側近權倖——[[王道隆]]與[[阮佃夫]]二人。<ref>《宋略‧總論》:「初,世祖登遐,委重於二載。太宗晏駕,亦托孤於王、阮,……」,南朝梁裴子野著。</ref>


== 養兒記錄 ==
== 借腹生子? ==
史書一致記載,劉彧後來失去生育能力,所以他的兒子們都是借腹生子取來的,他把諸弟新生的男孩抱為自己的兒子,然後殺掉男孩的母親。<ref>《宋书·后妃传》:「太宗晚年,痿疾不能内御,诸弟姬人有怀孕者,辄取以入宫;及生男,皆杀其母,而以与六宫所爱者养之」、(唐)李延壽,《南史‧卷十一》:「順帝,桂陽王休範子也」</ref><ref>(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卷一百三十三》:「上素無子,密取諸王姬有孕者內宮中,生男則殺其母,使寵姬子之」</ref>但是史家呂思勉認為這是《宋書》作者沈約,為了迎合當時南齊皇帝所捏造的誣蔑之詞,不足採信。呂思勉認為宋明帝生前因為猜忌諸弟而大殺諸弟,不可能殺其父而養其子。<ref>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第八章、第八節末段</ref>英文維基百科〈Emperor Ming of Liu Song(宋明帝)〉的條目,也懷疑《宋書》等史料的記載,認為宋明帝的皇后[[王貞風]]既然有兩個女兒,說明宋明帝可以生育,因此《宋書》很可能是為了強調[[南齊]]的合法性,故意編造這樣的紀錄。
史書一致記載,劉彧後來失去生育能力,所以他的兒子們都是借腹生子取來的,他把諸弟新生的男孩抱為自己的兒子,然後殺掉男孩的母親。<ref>《宋书·后妃传》:「太宗晚年,痿疾不能内御,诸弟姬人有怀孕者,辄取以入宫;及生男,皆杀其母,而以与六宫所爱者养之」、(唐)李延壽,《南史‧卷十一》:「順帝,桂陽王休範子也」</ref><ref>(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卷一百三十三》:「上素無子,密取諸王姬有孕者內宮中,生男則殺其母,使寵姬子之」</ref>但是史家呂思勉認為這是《宋書》作者沈約,為了迎合當時[[南齊]]皇帝所捏造的誣蔑之詞,不足採信,而《南史》與《資治通鑑》則是沿用沈約的說法。呂思勉認為宋明帝生前因為猜忌諸弟而大殺諸弟,不可能殺其父而養其子。<ref>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第八章、第八節末段</ref>英文維基百科〈Emperor Ming of Liu Song(宋明帝)〉的條目,也懷疑《宋書》等史料的記載,認為宋明帝的皇后[[王貞風]]既然有兩個女兒,說明宋明帝可以生育,因此《宋書》很可能是為了強調[[南齊]]的合法性,故意編造紀錄,並被後人沿用
== 评价 ==
== 评价 ==
[[毛泽东]]在阅读[[南北朝]]的史书关于刘彧的传记中,写下了:(登基)“可谓奇矣”。<ref name=" 毛泽东点评历代帝王 纣王能文能武很有本事">{{cite web |url=http://news.ifeng.com/history/3/200711/1115_337_298656_1.shtml|title=《毛泽东点评历代帝王 纣王能文能武很有本事》|accessdate=2007年11月15日|work=|publisher=凤凰网|language=简体中文}}</ref><ref name="毛泽东对历代帝王的评说 ">{{cite web |ur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11/15/content_7077554.htm|title=《毛泽东对历代帝王的评说》|accessdate=2007年11月15日|work=|publisher= 新华网|language=简体中文}}</ref><ref name="毛泽东妙语评点历代帝王 ">{{cite web |url=http://www.china.com.cn/culture/txt/2007-08/22/content_8729040.htm|title=《毛泽东妙语评点历代帝王》|accessdate=2007-08-22|work=|publisher=中国网|language=简体中文}}</ref>
[[毛泽东]]在阅读[[南北朝]]的史书关于刘彧的传记中,写下了:(登基)“可谓奇矣”。<ref name=" 毛泽东点评历代帝王 纣王能文能武很有本事">{{cite web |url=http://news.ifeng.com/history/3/200711/1115_337_298656_1.shtml|title=《毛泽东点评历代帝王 纣王能文能武很有本事》|accessdate=2007年11月15日|work=|publisher=凤凰网|language=简体中文}}</ref><ref name="毛泽东对历代帝王的评说 ">{{cite web |ur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11/15/content_7077554.htm|title=《毛泽东对历代帝王的评说》|accessdate=2007年11月15日|work=|publisher= 新华网|language=简体中文}}</ref><ref name="毛泽东妙语评点历代帝王 ">{{cite web |url=http://www.china.com.cn/culture/txt/2007-08/22/content_8729040.htm|title=《毛泽东妙语评点历代帝王》|accessdate=2007-08-22|work=|publisher=中国网|language=简体中文}}</ref>


《宋書》記載劉彧:「及即大位,四方反叛,以寬仁待物,諸軍帥有父兄子弟同逆者,並授以禁兵,委任不易,故眾為之用,莫不盡力。平定天下,逆黨多被全,其有才能者,並見授用,有如舊臣。才學之士,多蒙引進,參侍文籍,應對左右」、「末年好鬼神,多忌諱,言語文書,有禍敗凶喪及疑似之言應回避者,數百千品,有犯必加罪戮」、「泰始、泰豫之際,更忍虐好殺,左右失旨忤意,往往有斮刳斷截者。時經略淮、泗,軍旅不息,荒弊積久,府藏空竭。內外百官,並日料祿俸;而上奢費過度,務為彫侈。每所造制,必為正御三十副,御次、副又各三十,須一物輒造九十枚,天下騷然,民不堪命……親近讒慝,剪落皇枝,宋氏之業,自此衰矣」
《宋書》記載劉彧:「少而和令,風姿端雅……好讀書,愛文義……及即大位,四方反叛,以寬仁待物,諸軍帥有父兄子弟同逆者,並授以禁兵,委任不易,故眾為之用,莫不盡力。平定天下,逆黨多被全,其有才能者,並見授用,有如舊臣。才學之士,多蒙引進,參侍文籍,應對左右」、「末年好鬼神,多忌諱,言語文書,有禍敗凶喪及疑似之言應回避者,數百千品,有犯必加罪戮」、「泰始、泰豫之際,更忍虐好殺,左右失旨忤意,往往有斮刳斷截者。時經略淮、泗,軍旅不息,荒弊積久,府藏空竭。內外百官,並日料祿俸;而上奢費過度,務為彫侈。每所造制,必為正御三十副,御次、副又各三十,須一物輒造九十枚,天下騷然,民不堪命……親近讒慝,剪落皇枝,宋氏之業,自此衰矣」<ref>沈約,《宋書‧卷八‧明帝紀》</ref>


[[沈約]]評論劉彧:「太宗因易隙之情,據已行之典,剪落洪枝,願不待慮。既而本根無庇,幼主孤立,神器以勢弱傾移,靈命隨樂推回改。斯蓋履霜有漸,堅冰自至,所從來遠也」
[[沈約]]評論劉彧:「太宗因易隙之情,據已行之典,剪落洪枝,願不待慮。既而本根無庇,幼主孤立,神器以勢弱傾移,靈命隨樂推回改。斯蓋履霜有漸,堅冰自至,所從來遠也」<ref>沈約,《宋書‧卷八‧明帝紀》</ref>

[[北宋]]的[[司馬光]]評論:「(明)帝猜忍奢侈,宋道益衰」、「夫以孝武之驕淫、明帝之猜忍,得保首領以沒於牖下,幸矣,其何後之有?」<ref>(宋)司馬光,《稽古錄‧卷十四》</ref>


== -{后}-妃 ==
== -{后}-妃 ==
第57行: 第60行:


== 子 ==
== 子 ==
# 長子 太子后废帝[[劉昱]](母貴妃陳妙登),466年立
# 長子 太子后废帝[[劉昱]](母貴妃陳妙登),466年立,477年被蕭道成弒殺
# 第2子 [[劉法良]],早夭
# 第2子 [[劉法良]],早夭
# 第3子 安成王 [[劉準]],471年封
# 第3子 安成王 [[劉準]],471年封,477被蕭道成立為帝,479年被篡位的蕭道成殺
# 第4子(無名,早夭)
# 第4子(無名,早夭)
# 第5子 东平王[[劉智井]],470年封、卒
# 第5子 东平王[[劉智井]],470年封、卒

2013年9月22日 (日) 13:23的版本

宋明帝劉彧
統治466年1月9日472年5月10日
安葬
高宁陵
年號
泰始465年十二月—471年
泰豫472年
谥号
明皇帝
庙号
太宗
政权刘宋

宋明帝劉彧[註 1](439年12月9日—472年5月10日),中国南北朝時期宋朝的第七位皇帝休炳,小字榮期宋文帝第十一子,元嘉二十九年(西元452年)改封湘東王,宋前廢帝刘子业叔父。466年劉子業自立為帝,年号“泰始”、“泰豫”,終年34歲。在位前期平定姪兒劉子勛帶領的全國起兵,但是淮北、山東地区陸續被北魏趁亂攻佔。劉彧晚年害怕諸弟與功臣在他死後奪取太子的皇位,於是大殺諸弟、功臣,導致統治集團的分裂與離心,給予未來的蕭道成有可趁之機。

472年,迷信奢侈的劉彧病死[1],太子劉昱繼立。劉彧在位的六年半,劉宋因為慘烈的內鬥以及和北魏爭奪淮北地區,國力大幅衰落,使得綜合名次輸給北魏;同時人民痛苦指數飆升,所謂「天下騷然,民不堪命」。

劉彧好文義、頗有文才,著作、頌歌不少,也常能親寫書信給大臣,屈身交結,多有情真意切之語,因此在位中前期能攏絡人心、鎮服天下。

生平

早年生涯

劉彧生於439年,為宋文帝第十一子,十歲受封為淮陽王,食邑二千戶;452年,改封湘東王。453年三哥宋孝武帝即位後,因為同年劉彧生母沈容姬過世,年僅十五歲的劉彧就改由宋孝武帝的生母路太后撫養長大。劉彧對路太后親奉愛戴,常服侍路太后醫藥,路太后也特別篤愛劉彧,因此孝順的宋孝武帝雖然一向猜忌、監視宗王諸弟,卻對劉彧特別親密。除了讓劉彧歷任秘書監、中護軍、侍中兼衛尉、領軍將軍等清官顯位之外,很可能讓劉彧掌握少部分的京師兵權(衛尉和領軍將軍有部分兵權)和機要權。史載劉彧「少而和令,風姿端雅」、「好讀書,愛文義,在藩時,撰江左以來文章志,又續衞瓘所注論語二卷,行於世」,不過劉彧成年後運動不足、肥胖過度,可說是文才有餘、武幹不足。

殺姪自立

464年(大明八年)孝武帝過世後,繼位的劉子業(前廢帝)在465年掌權後,先後除去了叔祖劉義恭、叔父劉昶。但他仍然擔憂、猜忌叔父劉彧、劉休仁等宗王,把叔父們全都軟禁在宮中,時加侮辱,甚至計畫殺死劉彧(見劉子業條)。劉彧派親信阮佃夫結交劉子業的侍衛壽寂之等人,先下手殺死姪兒劉子業,然後接受同謀劉休仁的擁立,於466年一月九日登基為帝,年號泰始。同時處死劉子業的兄弟姊妹劉子尚劉楚玉等人,掌控京師內外的兵權。

義嘉之難

在劉彧廢殺劉子業的上一個月,因為劉子業的昏暴無道,使得自認受宋孝武帝厚恩的江州長史、行事鄧琬,聯合新任的雍州刺史袁顗,以廢昏立明的名義,號召四方討伐建康的劉子業,並計畫擁戴年幼的江州刺史劉子勛(孝武帝第三子)。但是鄧琬的檄文尚未發出之前,劉彧已經先一步弒殺劉子業並自立為帝了。雖然有些江州吏士勸說鄧琬承認劉彧的帝位,不要冒險攻打建康,但是鄧琬認為劉彧得位不正且殘殺宗王劉子尚(孝武帝次子),會比前廢帝劉子業更容易討伐,而且使劉子勛獲得更正統的大義名分。於是鄧琬協同袁顗,直接在466年二月七日,擁立劉子勛(時年十一歲)登基為帝,年號義嘉劉子勛登基後,果然獲得各地宗王、方鎮的支持承認(因為當時出鎮地方的宗王,都是孝武帝的幼子),使得劉彧政權的號令,不出建康城外的百里之地。更險惡的是,劉子勛與各方鎮都譴責劉彧篡位自立的罪責,紛紛出兵聯合討伐建康。當時劉彧的弟弟們都在中央,支持兄長即位;孝武帝的兒子們則多在地方,支持劉子勛,劉宋宗王形成文帝系與孝武帝系兩方內鬥的局面[2],史稱「義嘉之難」(因為全國各地幾乎都使用劉子勛的年號義嘉)。

平亂與失去淮北

劉彧政權雖然領土、人口都不到劉子勛政權的十分之一,但是以伐亂為名,憑藉量少質精的中央軍,採取各種積極手段:一、採用才幹名士蔡興宗的意見;二、重用吳喜沈攸之張永劉勔蕭道成等武將;三、放權給諸弟劉休仁等人積極平亂。於是上下一心、兵強將勇,因此打敗劉子勛並平定江南與淮南各地(466年底),最後全面誅殺孝武帝子孫。但是淮北方鎮薛安都等人為了自保而向北魏求援,於是北魏大軍在四年之內陸續攻下淮北、山東半島地區,劉宋戰亂不斷,國力大衰,人民痛苦指數飆升。又因為必須對有功的軍人加官晉爵、大肆封賞,於是造成士族制度的嚴重破壞,清濁不分、官品淆亂。[3][4]

晚年安排

劉彧晚年害怕諸弟在他死後奪取太子劉昱的皇位,於是接受倖臣王道隆阮佃夫的建議,大殺立過大功的諸弟,只有劉休範因為人才凡弱而留下未殺。王道隆與阮佃夫掌權後擅用威權、官以賄成,富逾公室。劉彧同時殺害可能會不利於太子的重要大臣,如功臣武將壽寂之吳喜與高門名士王景文(皇后王貞風之兄、劉彧的大舅子),結果造成劉昱繼位後中央和地方軍鎮互相猜忌、攻伐的政治亂象,使得武將蕭道成因此崛起,最後篡宋建齊。 472年,宋明帝死,太子劉昱繼立,宋明帝遺詔命蔡興宗袁粲褚淵劉勔沈攸之五人託孤顧命大臣,分別掌控內外重區,另外命令蕭道成為衛尉,參掌機要。[5]其中遺詔雖任命袁粲、褚淵在中央秉政,但實際上接受宋明帝秘密遺命,就近輔佐新帝劉昱,掌控宮中內外大權的人物,是宋明帝最親信的側近權倖——王道隆阮佃夫二人。[6]

借腹生子?

史書一致記載,劉彧後來失去生育能力,所以他的兒子們都是借腹生子取來的,他把諸弟新生的男孩抱為自己的兒子,然後殺掉男孩的母親。[7][8]但是史家呂思勉認為這是《宋書》作者沈約,為了迎合當時南齊皇帝所捏造的誣蔑之詞,不足採信,而《南史》與《資治通鑑》則是沿用沈約的說法。呂思勉認為宋明帝生前因為猜忌諸弟而大殺諸弟,不可能殺其父而養其子。[9]英文維基百科〈Emperor Ming of Liu Song(宋明帝)〉的條目,也懷疑《宋書》等史料的記載,認為宋明帝的皇后王貞風既然有兩個女兒,說明宋明帝可以生育,因此《宋書》很可能是為了強調南齊的合法性,故意編造紀錄,並被後人沿用。

评价

毛泽东在阅读南北朝的史书关于刘彧的传记中,写下了:(登基)“可谓奇矣”。[10][11][12]

《宋書》記載劉彧:「少而和令,風姿端雅……好讀書,愛文義……及即大位,四方反叛,以寬仁待物,諸軍帥有父兄子弟同逆者,並授以禁兵,委任不易,故眾為之用,莫不盡力。平定天下,逆黨多被全,其有才能者,並見授用,有如舊臣。才學之士,多蒙引進,參侍文籍,應對左右」、「末年好鬼神,多忌諱,言語文書,有禍敗凶喪及疑似之言應回避者,數百千品,有犯必加罪戮」、「泰始、泰豫之際,更忍虐好殺,左右失旨忤意,往往有斮刳斷截者。時經略淮、泗,軍旅不息,荒弊積久,府藏空竭。內外百官,並日料祿俸;而上奢費過度,務為彫侈。每所造制,必為正御三十副,御次、副又各三十,須一物輒造九十枚,天下騷然,民不堪命……親近讒慝,剪落皇枝,宋氏之業,自此衰矣」[13]

沈約評論劉彧:「太宗因易隙之情,據已行之典,剪落洪枝,願不待慮。既而本根無庇,幼主孤立,神器以勢弱傾移,靈命隨樂推回改。斯蓋履霜有漸,堅冰自至,所從來遠也」[14]

北宋司馬光評論:「(明)帝猜忍奢侈,宋道益衰」、「夫以孝武之驕淫、明帝之猜忍,得保首領以沒於牖下,幸矣,其何後之有?」[15]

后妃

  1. 皇后 王貞風,生劉伯姒、劉伯媛
  2. 貴妃 陳妙登,生刘昱
  3. 修仪,生刘法良、刘燮
  4. 昭华 陳法容,生刘準
  5. 徐婕妤,生无名皇子、刘跻
  6. 郑修容,生刘智井
  7. 杜修华,生劉翽
  8. 泉美人,生劉友
  9. 泉美人,生劉禧
  10. 良人,生劉贊、刘嵩

  1. 長子 太子后废帝劉昱(母貴妃陳妙登),466年立,477年被蕭道成弒殺
  2. 第2子 劉法良,早夭
  3. 第3子 安成王 劉準,471年封,477被蕭道成立為帝,479年被篡位的蕭道成殺
  4. 第4子(無名,早夭)
  5. 第5子 东平王劉智井,470年封、卒
  6. 第6子 晉熙王 劉燮,470年封,479年被南齐改封为阴安县公并处死
  7. 第7子 邵陵殤王 劉友,474年封,479年卒
  8. 第8子 江夏王 劉躋,470年封临庆王,474年改江夏,479年被南齐改封为沙阳县公并处死
  9. 第9子 武陵王 劉贊,本名劉智隨,470年生、封,478年卒
  10. 第10子 隨陽王 劉翽,471年生,476年封南阳王,478年改随阳,479年被南齐改封为舞阴县公并处死
  11. 第11子 新興王 劉嵩,476年封,479年被南齐改封为定襄县公并处死
  12. 第12子 始建王 劉禧,476年封,479年被南齐改封为荔封县公并处死

  1. 晉陵長公主劉伯姒
  2. 建安長公主劉伯媛
  3. 阳羡公主

注释

参考文献

  1. ^ (唐)李延壽,《南史‧卷十四》:「及(明)帝疾甚,見(劉)休仁為祟,叫曰:「司徒小寬我。」尋崩」、「(劉休祐)十三子並徙晉平。明帝尋病,見(劉)休祐為祟,使使至晉平撫其諸子。帝尋崩」
  2. ^ 王仲荦,《魏晉南北朝史》第六章第二節
  3. ^ 魏收,《魏書‧卷九十七‧島夷劉裕傳》:「(劉彧)綱紀不立,風政頹弊,境內多難,民庶嗷然。遂廣募義勇,置為部曲。於是官品淪褫,士人渾亂,民眾顒顒,咸願來奔矣」
  4. ^ (梁)沈約,《宋書‧卷七十四‧沈攸之傳》:「臺直閤高道慶家在江陵,(沈)攸之初至州,道慶時在家,牒其親戚十餘人,求州從事西曹,攸之為用三人。道慶大怒,自入州取教,毀之而去。」
  5. ^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卷一百三十三》
  6. ^ 《宋略‧總論》:「初,世祖登遐,委重於二載。太宗晏駕,亦托孤於王、阮,……」,南朝梁裴子野著。
  7. ^ 《宋书·后妃传》:「太宗晚年,痿疾不能内御,诸弟姬人有怀孕者,辄取以入宫;及生男,皆杀其母,而以与六宫所爱者养之」、(唐)李延壽,《南史‧卷十一》:「順帝,桂陽王休範子也」
  8. ^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卷一百三十三》:「上素無子,密取諸王姬有孕者內宮中,生男則殺其母,使寵姬子之」
  9. ^ 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第八章、第八節末段
  10. ^ 《毛泽东点评历代帝王 纣王能文能武很有本事》. 凤凰网. [2007年11月15日] (简体中文). 
  11. ^ 《毛泽东对历代帝王的评说》. 新华网. [2007年11月15日] (简体中文). 
  12. ^ 《毛泽东妙语评点历代帝王》. 中国网. [2007-08-22] (简体中文). 
  13. ^ 沈約,《宋書‧卷八‧明帝紀》
  14. ^ 沈約,《宋書‧卷八‧明帝紀》
  15. ^ (宋)司馬光,《稽古錄‧卷十四》
宋明帝
出生于:439年逝世於:472年
統治者頭銜
前任:
宋前廢帝
劉子業
劉宋皇帝
465年472年
繼任:
宋後廢帝
劉昱
中國南部君主
465年472年


引用错误:页面中存在<ref group="註">标签,但没有找到相应的<references group="註"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