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中華思想:修订间差异
无编辑摘要 |
无编辑摘要 |
||
第1行: | 第1行: | ||
{{original research|time=2013-02-17T13:11:22+00:00}} |
{{original research|time=2013-02-17T13:11:22+00:00}} |
||
[[File:小中華思想.PNG|thumb|200px|小中華思想下的華夷秩序]] |
[[File:小中華思想.PNG|thumb|200px|小中華思想下的華夷秩序]] |
||
'''小中華思想'''是一種由[[中華思想]]派生而來的,在[[日本]]、[[朝鮮]]、[[越南]]等中國以外的儒学文化圈([[漢字文化圈]],東亞文化圈)的國家和地区內存在的「文化认同」和「文明繼承者」的思想,因此凡是使用漢字的國家,現代中國即可主觀地認為其國(曾)具有[[小中華思想]]。 |
'''小中華思想'''是一種由[[中華思想]]派生而來的,在[[日本]]、[[朝鮮]]、[[越南]]等中國以外的儒学文化圈([[漢字文化圈]],東亞文化圈)的國家和地区內存在的「文化认同」和「文明繼承者」的思想,因此凡是使用漢字的國家,現代中國即可主觀地認為其國(曾)具有[[小中華思想]]。 【定義一】 |
||
不過嚴格來說,只有朝鮮才算是真正的「小中華」思想,因為只有朝鮮曾在古代長期自稱「小中華」,代表朝鮮不敢僭越中國天子,才自稱「小中華」(意為「中華第二」)而不自稱「中國」(中國意為「中心之國」,使用時意同「強大的我國」或「最文明的我國」);而古代越南、日本因為系統接受了中國儒學思想,又覺得自己相對獨立,進而認為自己是「強大的國家」和「最文明的國家」,同時也為“得沐教化”(學習到中華文明)而自豪,所以仿照中國本土也自稱為「中國」,當中以越南的「中國」自我認同最強烈,常稱呼北方的中國本土為「北朝」,而稱呼自己為「南朝」(認為天下有南北兩個“中央帝國”)。越南、日本這樣的中國自我認同,到了十九世紀下半,就因為殖民主義者入侵,彰顯其強大武力而逐漸消逝。越南法國化、日本則“[[脫亞入歐]]”。 |
不過嚴格來說,只有朝鮮才算是真正的「小中華」思想,因為只有朝鮮曾在古代長期自稱「小中華」,代表朝鮮不敢僭越中國天子,才自稱「小中華」(意為「中華第二」)而不自稱「中國」(中國意為「中心之國」,使用時意同「強大的我國」或「最文明的我國」);而古代越南、日本因為系統接受了中國儒學思想,又覺得自己相對獨立,進而認為自己是「強大的國家」和「最文明的國家」,同時也為“得沐教化”(學習到中華文明)而自豪,所以仿照中國本土也自稱為「中國」,當中以越南的「中國」自我認同最強烈,常稱呼北方的中國本土為「北朝」,而稱呼自己為「南朝」(認為天下有南北兩個“中央帝國”)。越南、日本這樣的中國自我認同,到了十九世紀下半,就因為殖民主義者入侵,彰顯其強大武力而逐漸消逝。越南法國化、日本則“[[脫亞入歐]]”。 【定義二】 |
||
==各地區的小中華思想== |
==各地區的小中華思想== |
2013年9月23日 (一) 15:29的版本
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创研究。 (2013年2月17日) |
小中華思想是一種由中華思想派生而來的,在日本、朝鮮、越南等中國以外的儒学文化圈(漢字文化圈,東亞文化圈)的國家和地区內存在的「文化认同」和「文明繼承者」的思想,因此凡是使用漢字的國家,現代中國即可主觀地認為其國(曾)具有小中華思想。 【定義一】
不過嚴格來說,只有朝鮮才算是真正的「小中華」思想,因為只有朝鮮曾在古代長期自稱「小中華」,代表朝鮮不敢僭越中國天子,才自稱「小中華」(意為「中華第二」)而不自稱「中國」(中國意為「中心之國」,使用時意同「強大的我國」或「最文明的我國」);而古代越南、日本因為系統接受了中國儒學思想,又覺得自己相對獨立,進而認為自己是「強大的國家」和「最文明的國家」,同時也為“得沐教化”(學習到中華文明)而自豪,所以仿照中國本土也自稱為「中國」,當中以越南的「中國」自我認同最強烈,常稱呼北方的中國本土為「北朝」,而稱呼自己為「南朝」(認為天下有南北兩個“中央帝國”)。越南、日本這樣的中國自我認同,到了十九世紀下半,就因為殖民主義者入侵,彰顯其強大武力而逐漸消逝。越南法國化、日本則“脫亞入歐”。 【定義二】
各地區的小中華思想
朝鮮半島
朝鮮接受華夏文明甚早。朝鲜王朝《宣祖實錄》稱:“我國自箕子受封之後,歷代皆視為內服,漢時置四郡,唐增置扶餘郡。至於大明,以八道郡縣,皆隸於遼東,衣冠文物,一從華制,委國王禦寶以治事”。朝鲜王朝徐居正作《東國通鑒》,稱“衣冠制度,悉同乎中國,故曰詩書禮樂之邦,仁義之國也,而箕子始之,豈不信哉”。高麗仁宗曾下詔,要求國民“景行華夏之法,切禁丹狄之俗”。不過,朝鮮少有僭稱中華者,而以“小中華”自居。朝鲜王朝《成宗實錄》稱:“吾東方自箕子以來,教化大行,男有烈士之風,女有貞正之俗,史稱小中華”。
17世紀,滿族的清王朝代替漢民族的明王朝取得了中原支配地位,朝鮮的儒者們一度認為滿洲族沒有正統性來繼承中華文明,中原的中華文明隨著明朝一起滅亡了(參照中國中心主義)。「中華文明之最優等生的朝鮮理當為正統中華文明的繼承者」和「朝鮮應當去完成中華的作用」是這種思想在朝鮮的開端。朝鲜王朝認為朝鮮是東方的禮儀之邦,君子之國、隱士之國,中華文化的承繼與發揚者。在非正式场合下有时依然使用明崇禎年號,稱清帝為「虜王」。不过,自18世纪以来,随着清朝走向强大,朝鲜人对清朝的态度也发生明显变化,并由“北伐论”转为力主向清朝学习的“北学论”,以致公开号召向清人学习。到19世纪朝鲜对清廷仍采取事大政策,但甲午战争后斷絕與中國間的宗藩關係,受到日本的控制,直到1910年被日本併吞。二戰結束恢復獨立後則開始注重本土化、同時也積極現代化,中國文化的影響力逐漸沒落。如首都的中文名稱更從原來的漢城改為首爾(韓文서울的音譯),並且逐步棄用漢字。
越南
越南脫離中國直接統治以後,越南的君主對內與對外採取了不同的稱呼:其對內稱“皇帝”,對中國則自稱“國王”。在東南亞一帶,越南則以中國、中夏自居,稱他國為夷狄。如黎聖宗1470年親征占城,詔曰:“自古夷狄為患中國”;1479年征哀牢(老撾),詔曰:“朕丕繩祖武,光禦洪圖,蒞中夏,撫外夷”(同時1479在老撾川壙高原盆蠻一帶置鎮寧府)。
滿洲族的清王朝統治中國後,越南阮朝認為自己亦继承了中華文明,有在東南亞傳播中華文明的責任。但越南直到1885年被法国侵占,一直为清朝的藩属国。“越南”这一国号亦为清嘉庆帝所定。
到了19世紀,安南阮世祖復國,驅逐歐洲白人,自稱“中國之於外夷,治以不治”、“先王經理天下,夏不雜夷,此誠杜漸防微之意也。紅毛人狡而詐,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不可聽其居留”。
越南曾在東南亞實行“改土歸流”、“以夏變夷”,曾向柬埔寨、老撾、緬甸等東南亞諸國提出朝貢要求。這些國家是越南的教化對象的意識,在越南脫離法國殖民統治後仍然存在。當然現代此一思想在越南更具有地緣政治方面的考量。[來源請求]
臺灣
滿清覆滅明朝後,獲賜姓朱的明遺臣鄭成功,進攻台灣驅逐荷蘭人,在臺灣以正統王朝自居,以臺南為基地,建立東寧王國政權,開展反清復明活動,直到鄭克塽降清為止。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棄守中國大陸播遷至臺灣,並以正統中國自居,認為其繼承中國五千年的道統,以「建設臺灣、反共復國、光復大陸」為目標。當時中華民國是國際社會公認的“正統”中國。1967年,當中國共產黨發起文化大革命後,中華民國政府更發起了「中華文化復興運動」與之對抗,大力教育民眾以身為「中國人」為榮。1971年,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席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但是,中華思想在臺灣仍具影響力。
進入1990年代後,隨著政治民主化及台灣本土化運動、台灣意識及台灣獨立運動的興盛,臺灣在政治方面的小中華思想已有所轉變;例如現今民間普遍不認同被當作是「中國人」或被冠上「中國」的稱呼[1]、或者被冠上「中國」的稱呼[2][3],而官方也不再以「正統中國」自居。
日本
日本很早就存在小中華思想。大和國以中國自居,對日本群島上尚未統治地區族群稱為夷。奈良時代藤原廣嗣上表日本天皇稱:“北狄蝦夷,西戎隼(隼人)俗,狼性易亂,野心難馴。往古已來,中國有聖則後服,朝堂有變則先叛”。[4]此類將日本自稱為中國、華夏,如“通中國於是始矣”[5]、“華夏載佇”[6],“新羅不事中國”[7]等等,不勝枚舉。日本在弘安之役後,說自己是神國,不時批評中國不再是華夏(日本在平安時代已有神國思想)。日本此时已经大体确立了“日本中心论”的翻版“夷夏”观念,在内部文书中,甚至有把“唐国”称为“夷狄”的律令,并以朝鲜为“近藩”,唐为“远藩”。延喜式有赐大唐皇説法。
「水戶黃門」一事,德川光圀認為滿洲族的清王朝征服中原以後,自古以來沒有被異民族支配過的日本是中華文明的唯一有資格的繼承者。這種思想也被水戶學(陽明學)所繼承。由水戶學哺育的尊王思想(尊王攘夷)產生了明治以後的國體思想以及皇國史觀思想。
日本認為中國發生華夷變態,[8]且山鹿素行亦在歷史書《中朝事實》中稱日本為「中華」。[9]到了明治維新時期,日本天皇下令國史局總裁,稱:“其速正君臣名分之誼,明華夷內外之辨,以扶植天下之綱常”。
明治維新後,“脫亞入歐”一度在日本興起,一方面不認清朝為中華而稱為“支那”,一方面以“中國”自居者日漸減少。西化成為主流,中國文化逐漸不被重視。
参考文献
- ^ 台灣民眾台灣人/中國人認同趨勢分佈,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
- ^ Taiwan→Taiwan (China) 國際珊瑚礁學會矮化我主權 學者批外交部消極,自由時報,2012-12-15
- ^ 海內外搶手 台灣護照貼紙 加印至8萬份,自由時報,2012-12-21
- ^ 大日本書 卷百十七 列傳卌四 藤原廣嗣 http://miko.org/~uraki/kuon/furu/text/dainihonsi/dns117.htm#02
- ^ 新編 續日本紀 卷第一 四.造營山陵 http://miko.org/~uraki/kuon/furu/text/syokki/syokki01.htm#skk01_04
- ^ 新編 續日本紀 卷第六 六.讓位予元正天皇 http://miko.org/~uraki/kuon/furu/text/syokki/syokki06.htm#skk06_06
- ^ 新編 日本書紀 卷十四 十一.稚媛與今來之才伎 http://miko.org/~uraki/kuon/furu/text/syoki/syoki14_1.htm#sk14_11
- ^ 由顛倒的華夷觀到台灣主義的自我罔陷
- ^ 中朝事實 http://miko.org/~uraki/kuon/furu/text/mokuroku/chuuchou/chuuchoujijitu.htm